河北省孟村一中2023年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48分)
1.(本题3分)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 )
A.促进了边疆经济的发展 B.加强了对边地的直接控制
C.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 D.保障了诸侯享有世袭特权
2.(本题3分)在四川出土的大量汉代画像砖中有很多是有关酒肆的,其中最典型的是在四川彭州出土的汉画像砖《酒肆》(见下图),图中有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作为一项史证,画像砖《酒肆》从一定角度反映了当时四川地区( )
A.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B.城市经济职能十分显著
C.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 D.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
3.(本题3分)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南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4.(本题3分)南宋临安“盖东门绝无民居,弥望皆菜圃”;南宋杨万里诗云:“未到衢州五里时,果林一望蔽江湄。”南宋方志记载,“昆山县西三里处有东西杨庄,皆产瓜。”这些可用于研究南宋时期( )
A.南方地区土地所有权的变更 B.人口迁徙改变经济重心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升 D.传统重农抑商政策废弛
5.(本题3分)“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明朝李鼎《李长卿集》。材料主要反映的是( )
A.春秋商业贸易的繁荣 B.战国商业贸易的繁荣
C.明朝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D.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6.(本题3分)1895年4月底,《申报》刊文“谋富谋强议战议守,朝野上下,费尽数十年之心血,耗尽数亿万之赀财,及(中日)两国交绥,而文臣噤口而不能言,武臣束手而无所用……苟非振刷精神,一洗旧习,恐再阅数十百载,亦不能收富强之效,得战守之功矣”。该文旨在( )
A.强调师夷长技的必要 B.反思洋务运动的举措
C.宣扬反清革命的思想 D.拥护维新变法的诏令
7.(本题3分)1940年,毛泽东在《论政策》中指出,应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来根据地和我们合作,办学、办报,并提出对广大知识分子采取大量任用,教育、改造的政策。这一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提高根据地群众的识字率
C.与国民党争夺中间知识分子 D.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
8.(本题3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该法律可能节选于( )
A.《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B.《共同纲领》
C.1954年宪法 D.《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
9.(本题3分)据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其意在( )
A.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 B.彰显统治的合法性
C.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 D.复兴征服地区文化
10.(本题3分)1769年,理发师阿克莱特(1732-1792年)发明水力纺纱机,获得了该项发明的专利权,之后创建了多家水力纺纱厂。1782年他雇佣的工人数已经达到5000名,资金不少于20万磅,同时期比较大的纺纱厂固定资产在300英镑左右。阿克莱特逐渐成为当时最富有的纱厂主,晚年还被英王加封为爵士。这说明当时英国( )
A.专利制度激励了动力技术的革新 B.生产组织从工厂发展为垄断组织
C.纺织业领域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 D.生产领域变革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11.(本题3分)一战结束后,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英国外交部的一份备忘录中写道:“即使是在承认美国黑人或南爱尔兰在权利方面最微小的进步都被认为是不明智的。”这表明一战后( )
A.西方国家维护传统殖民体系 B.非殖民化运动成为国际潮流
C.殖民主义势力试图卷土重来 D.民族自决原则得以普遍实施
12.(本题3分)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战争执政官负责每年在固定的时间向他们献祭;此外,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让他们有权享用城邦的公费食堂,有权免除赋税,有权在公共典礼中于前排就座。这些举措( )
A.有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 B.捍卫了公民的个人自由
C.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的持续 D.孕育出崇尚自由的风气
13.(本题3分)据《左传》记载,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而《周礼·地官·大司徒》记载,大司徒“以乡八刑纠万民”。这说明夏商周时期( )
A.用刑法维护社会秩序 B.法制观念趋于成熟
C.贯彻明德慎罚的原则 D.礼法并用治国思想
14.(本题3分)食品工业化是指通过科学技术改变食物的生产、储存、运输和销售方式等。日常生活中,工业化食品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冰淇淋、果冻、白巧克力、橙汁、番茄酱等深受消费者欢迎。这说明工业化食品( )
A.丰富了日常食物种类 B.提高了工业化的水平
C.加工质量得不到保障 D.安全问题需引起重视
15.(本题3分)某学者整理了宋代村市(以墟市为中心)的状况,如下表所示。材料所示状况反映出宋代( )
序号 状况
① 举办墟市被称为市合、市集,趁墟;日期以十干十二支为基准,有每天举办的市,也有隔日,一般在早上短时间内结束交易
② 举办墟市的聚落小到几户的小村子,大至数百户的市及镇;墟市里除农民外还聚居着商人、富民和屠宰业者;墟市内有商店及旅馆仓库;墟市分布密度最小五里左右
③ 当地土意、商人和官府维持和管理墟市,三者在利害关系一致的基础上共同担负
A.雇佣关系的产生 B.农村产业的兴盛
C.社会阶层的融合 D.商品经济的发展
16.(本题3分)美国学者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两者( )
A.都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B.体现了统一的划分标准
C.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 D.都强调了文化的统一性
二、材料分析题(共39分)
17.(本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17世纪中叶,每年有上万名奴隶被船运到美洲。到18世纪,贩卖黑奴数达到了每年6万人的高峰。在欧洲进步势力的压力下,大家要求欧洲各国政府,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颁布取消贩卖黑奴的法令。1751年公谊会教友派领导了在美洲北部开展的取消奴隶制运动。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大国。1806年,英国议会通过一项法令,法令宣布:“英国国王陛下决定,从1807年1月1日起,绝对禁止非洲奴隶贸易。”这样,英国禁止了黑奴贸易。在1815年维也纳条约中,欧洲列强签订条约,禁止奴隶贸易。
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联邦军史无前例地招募黑人进入军队。尽管大多数黑人士兵只被分配做一些低下的工作,林肯总统的这一举措仍然赢得了黑人奴隶的拥护。1865年,战争结束后,宣言正式通过宪法批准。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
材料二 1978年8月,首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大会通过的一项宣言指出,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危害世界和平和安全,种族隔离制度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和对人类尊严的侮辱,也是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
2001年8月,第三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并最终铲除种族主义。
2009年4月,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审议大会在日内瓦举行,以审议《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21日提前通过会议最后文件,呼吁各国以更大的决心和政治意愿来对付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新西兰和波兰缺席此次审议大会。中国代表团团长李保东大使发言时,提出了中国关于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的三点主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美黑人奴隶贸易兴起到结束的简要历程,简析19世纪末黑人奴隶贸易结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联合国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的认识。
18.(本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的广东罗定等地“铁矿既溶,液流至于方池,凝铁一版,取之。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凡一炉场,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日得铁二十余版则利赢,八九版则缩”。
有学者估算,20版铁,每版300斤,共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
——摘编自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五)等
材料二 在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新式纺纱机发明之后,手织机再也应付不了工作了。由于煤的使用,虽然生铁的产量迅速增加,但棒状铁(一种由生铁精炼而成的韧性铁)的生产却受到限制。英国不得不从瑞典和俄罗斯输入棒状铁,其价格之高成为各地工匠加速推进冶炼技术研究的原因之一。不久,纯粹从经验中衍生的搅拌炼铁法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用锤锻打的辛苦工作,并能迅速且大量地生产棒状铁。18世纪80年代,这一发明获得瓦特的赞许,许多厂商主动前来与发明家磋商其专利证的使用权问题。如理查德·克劳肖凭借此专利所开的工厂里,棒状铁的产量从每星期10吨提高到200吨。根据推算,1786年至1789年发明家所订的专利授权合同如果得到诚实的执行,那么他在专利权的法定保护期内,能获得高达25万英镑的使用费。
——摘编自[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清之际中国广东“铁场”生产经营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类“铁场”兴起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清之际中国广东冶铁业和18世纪英国冶铁业发展条件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17—18世纪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19.(本题13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有深厚历史基础、悠久历史传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并不是汉族统治者强迫少数民族“汉化”,而多是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此汉族已非华友,而是许多民族融合而成的一个“混血”的新民族。
——摘编自徐杰舜、杨军《从多元走向一体与一体凝聚多元》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指出:“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汉首义,十数行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
——摘编自李禹阶《华夏民族与国家认同意识的演变》
材料三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极大地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除了汉奸傀儡卖国贼之外,在当时中国的主要政治力量中,没有哪个政党或个人提出中国可以分治。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
——摘编自胡岩《论中华民族的百年认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并简要说明这一典型事例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有关民族问题的认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战时期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的表现。
三、论述题(共13分)
20.(本题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时间 概况
1840—1870年 留学生大多是和外国传教士出国或得到教会资助出国,多数为美国。中国第一个留美大学生容闳,回国后一直为争取清政府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奔走,第一代留学生人数不多,多私人途径出国,与国家派遣无关
1871—1889年 从1872年起,清政府每年选派30名十岁至十六岁的“幼童”赴美留学,系统学习自然科学、算术、光电等学科。19世纪70年代后期,清政府从马尾船政前后学堂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生到英、法等国学习。这一时期代表人物有詹天佑、刘步蟾、林永升、严复等。这一时期开始有了自费留学生
1890—1911年 清政府向日本和欧洲各国派出几批官费留学生,其中日本人数最多。并大力支持自费出国留学。因美国归还“庚子赔款”余额,要求专门作为派遣留美学生费用,清政府在1909—1911年间共派出留美学生180人。鲁迅、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黄兴、宋庆龄等都是本阶段的代表人物
1912—1930年 成百上千的青年学子前往英法等欧洲国家勤工俭学,后又掀起了一场留学苏俄的新热潮。在1912—1929年期间,政府每年大约派遣公派千名左右“庚款奖学金”留学生。著名的如留美的茅以升、吴有训、梁思成等;留日的李大钊、郁达夫等;留欧和苏俄的周恩来、朱德、邓小平、李四光、徐悲鸿等
1931—1949年 留学生总数比前一阶段减少了一半左右,但留学的国家数大为增加。除美、英、法、德、比、日、苏以外,还有奥、意、荷、加、瑞士、瑞典、丹麦、澳大利亚等国。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邓稼先以及杨振宁、李政道等是本时期出国留学的主要代表
——改编自张民书《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及其意义》等上表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西周受封诸侯前往边陲建邦立国时带去了祝、宗、卜、史等官吏,周之典籍以及各种天子赏赐的礼器等,且尊夏为正统,将周王室和各诸侯国冠以“夏”这一称谓,称为“诸夏”或“诸华”,这说明西周分封推动了华夏认同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边疆经济发展,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认同,而非对边地的直接控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诸侯的特权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可知商品经济有了一定发展,A项正确;城市的经济职能突出是在宋以后,排除B项;饮食服务设施比较完备是在宋代出现的,排除C项;材料只是说汉代彭州酒具、运酒者、卖酒者、买酒者等十分常见,不能体现平民饮酒习惯成为流行,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南宋出现了大量种植蔬菜瓜果情况,这些都是经济作物,反映了南宋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得到提高,C项正确;这一时期南方的土地所有制并未发生变化,依然是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人口迁移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南宋依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明朝时期。根据材料“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及所学可知,明代时期,地域性商帮推动了国内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商业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战国时期商业贸易繁荣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区域性商人群体的形成,不符合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895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895年春,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申报》刊文对数十年来清朝洋务运动“谋富谋强”举措进行沉痛反思,B项正确;该文旨在批判清朝“师夷长技”过程中的弊病,并非强调其必要性,排除A项;文章只是希望“振刷精神,一洗旧习”,并非要推翻清朝,排除C项;1898年6-9月,光绪帝颁布一系列维新变法诏令,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0年(中国)。据题干“容许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教育家、文化人、记者、学者、技术家”和“对广大知识分子采取大量任用,教育、改造的政策”,可知该政策实施的主要目的是拉拢这些阶层一致抗日,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A项正确;这一情况客观上会提高根据地群众识字率,但这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项;此时两党合作,其主要目的不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夺中间知识分子,排除C项;践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是表现,不是目的,逻辑关系错乱,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排除A项;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是人民民主国家,与材料中的规定不一致,排除C项;《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是在抗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9.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亚历山大帝国时期。根据材料“亚历山大大帝原是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儿子,在帝国扩张过程中又曾自诩是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及所学可知,亚历山大在东征过程中,自诩为希腊最高神宙斯和埃及最高神阿蒙之子,这有助于加强被征服地区人民对帝国统治的认同,其旨在营造政权的合法性和正统性,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亚历山大东征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马其顿帝国版图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复兴征服地区文化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后期英国。据材料,理发师阿克莱特因为发明水力纺纱机,而成为了富有的工厂主,晚年还获得贵族封号,表明生产领域变革促进社会阶层流动,D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阿克莱特是受专利制度激励发明了水力纺纱机,排除A项;垄断组织出现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阿克莱特个人开办纺纱厂,不能得出整个纺织业领域的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11.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一战后(世界)。根据材料“英、法等国公开践踏他们曾经宣称过的每个民族都有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的自由的诺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英法等西方国家将宣称各民族自决的诺言抛弃,仍在维护其殖民利益,维护传统殖民体系,A项正确;非殖民化是指一个地方从外国殖民统治转而独立及自治的过程,与殖民主义相对,材料不涉及非殖民化运动,排除B项;C项说法有误,殖民主义势力并未消失,不存在卷土重来的说法,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民族自决原则没有得到普遍实施,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雅典)。根据材料“古代雅典人设立祭祀仪式纪念诛杀僭主者”“雅典人还赋予了诛杀僭主者的直系后代各种特权”可知,材料反映出雅典采取多种措施反对僭主政治,结合所学,僭主是古希腊独有的统治者称号,是指那些未经过当时合法的政治推选程序而进行统治的人,材料所述措施是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维护,有助于强化民众的民主观念,A项正确;材料与公民的个人自由无关,排除B项;有效确保雅典民主制持续的说法不符合史实,雅典民主制最终走向灭亡,排除C项;这些举措是反僭主政治的手段,与孕育自由风气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商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这主要体现了以刑法维护社会秩序,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法制观念趋于成熟,且这一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明德”是“彰明德行”,材料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用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治国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14.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以来的世界。根据材料“日常生活中,工业化食品为我们带来不少便利,如:冰淇淋、果冻、白巧克力、橙汁、番茄酱等深受消费者欢迎”及所学可知,工业化的发展使生活中可见到的食品种类增多,这有助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工业化的水平高低,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食品质量得不到保障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宋代村市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村市的繁荣状况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D项正确;雇佣关系的产生是在明朝中后期,材料无法体现,排除A项;村市的繁荣无法说明农村产业的兴盛,排除B项;宋朝时期社会各阶层没有出现融合的情况,C项说法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D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世界)。根据材料“亨廷顿把世界文明分为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儒教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和非洲文明等8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世界文化分为欧洲文化、美洲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中国和东亚文化等表现形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认为世界文明具有多种类型,显现了文化的多样性,A项正确;亨廷顿的划分标准主要是宗教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标准是地域,排除B项;“突出了欧洲文明的地位”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材料主旨为“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而“文化的统一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历程:约16世纪,殖民者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开始了黑奴贸易。17、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黑奴贸易规模迅速扩大。19世纪后,在进步人士和黑人的共同努力下,欧美国家陆续颁布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走向结束。
原因:工业革命使欧美走向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黑奴贸易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启蒙思想传播,人道主义影响增大;欧美社会各阶层中反对黑奴贸易的进步势力不断壮大。
(2)认识: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也是国际公平正义的体现,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作为当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持续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是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目前仍有某些资本主义大国受狭隘的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影响,对各国一道推进这项运动态度不够积极,因此,还需要联合国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
【详解】(1)本题是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6至19世纪的世界。第一小问历程:结合所学可知,约16世纪,殖民者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开始了黑奴贸易。由材料“到17世纪中叶,每年有上万名奴隶被船运到美洲。到18世纪,贩卖黑奴数达到了每年6万人的高峰。”可得出17、18世纪,荷兰、英国、法国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黑奴贸易规模迅速扩大;由材料“1806年,英国……1863年,美国……1890年……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及所学可得出19世纪后,在进步人士和黑人的共同努力下,欧美国家陆续颁布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法令,黑奴贸易走向结束。第二小问原因:由材料“在欧洲进步势力的压力下,大家要求欧洲各国政府,按照人道主义的原则,颁布取消贩卖黑奴的法令”及所学可得出工业革命使欧美走向自由资本主义发展阶段,黑奴贸易失去了继续存在的价值;结合所学可知,启蒙思想传播,人道主义影响增大;由材料“英国国王陛下决定,从1807年1月1日起,绝对禁止非洲奴隶贸易。”“在1815年维也纳条约中,欧洲列强签订条约,禁止奴隶贸易。”“1889—1890年的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禁止黑人奴隶贸易的总决议书,标志着黑人奴隶贸易在世界范围内基本结束。”可得出欧美社会各阶层中反对黑奴贸易的进步势力不断壮大。
(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今世界。由材料“大会通过的一项宣言指出,各种形式的种族歧视危害世界和平和安全,种族隔离制度是一种反人类的罪行和对人类尊严的侮辱,也是对世界和平和安全的威胁。”及所学可知,反对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是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也是国际公平正义的体现,是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维护。由材料“2001年8月,第三届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在南非德班举行。大会通过了《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呼吁世界各国采取有效措施打击并最终铲除种族主义。”及所学可知,作为当今最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联合国持续推进反对种族主义工作在全球化时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材料“2009年4月,联合国反对种族主义世界大会审议大会在日内瓦举行,以审议《德班宣言》和《行动计划》的落实情况,21日提前通过会议最后文件,呼吁各国以更大的决心和政治意愿来对付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问题。美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意大利、以色列、新西兰和波兰缺席此次审议大会。”及所学可知,种族主义和种族歧视是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的历史遗留问题,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目前仍有某些资本主义大国受狭隘的国家利益和阶级利益影响,对各国一道推进这项运动态度不够积极,因此,还需要联合国加大工作的推进力度。
18.(1)特点:规模比较大,生产成本高;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
影响:促进了资本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发展条件的相同点: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发展条件不同点: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进行了工业革命,引入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对冶铁生产经营进行重重的限制和约束。
(3)认识: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特点:据材料一“ 环而居者三百家,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十艘。计一铁场之费,不止万金。”可得出,规模大,生产成本高;“以大木杠搅炉,铁水注倾,复成一版。凡十二时,一时须出一版,重可十钧。一时而出二版,是曰双钩(钧),则炉太旺,炉将伤”可得出,生产技术低,生产速度慢;“20版铁,每版300斤,共 6000斤,按万历年间北京官价约合96两(白银),如果每年生产6个月,收入可达 17280两,考虑到“万金”的成本,每年资本周转不到2次”可得出资金周转比较慢,获利低;“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可得出,生产动力原始,主要依靠人力和蓄力。
影响:据所学知识可知,“铁场”兴起有助于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本题是对比类材料解析题。时空是:明清之际的中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而英国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不断拓展海外市场。所以中英两国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
发展条件的不同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已经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开始了工业革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因而冶铁业引入了蒸汽动力进行生产,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中国依然是封建国家,政府对冶铁业的经营和生产进行了重重地限制和约束。
(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解析题。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可知,生产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例如:英国的工业革命使得英国的各行各业获得了更为先进的动力,促进了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而英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要求生产技术的进一步革新。
19.(1)典型: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亦可)。历史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认识:人民主权;五族共和;领土统一;公民自由、民族平等。
(3)表现:国共两党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整体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中国境内外的国人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典型事例,根据所学知识“少数民族统治者执行汉化政策”的典型事例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孝文帝迁都洛阳亦可)。第二小问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作答即可,如北魏孝文帝改革,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进行概括,由材料二中“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可知孙中山认为五族共和、国家统一;由材料二中“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于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是曰领土之统一。”可知孙中山认为领土统一;由材料二中“改变过去那种‘以四万万人受制于一人,以四大族屈服于一族’的状况,实行‘人人自由,五族平等’。”可知孙中山认为人民主权;公民自由、民族平等。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进行梳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答即可, 由材料三中“尽管国共两党的政见有着根本的分歧,但是在抗日救国的大原则上达成了一致。”可知,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材料三中“中国人就整体上来说,无论其所属党派和个人信仰如何,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的问题已经解决。”可知,中国人整体上人认同少数民族和汉族同为中华民族成员;由材料三中“祖国边疆东北、西北、西南、东南的少数民族,不论在敌后还是在敌占区,甚至在国界之外,都积极参加了这场伟大的卫国战争。”可知中国境内外的国人积极参加抗日战争。
20.论题: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论证: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近代留学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带到中国。出现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铁路工程师等,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的进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代留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出现了严复、鲁迅、胡适等著名人物,通过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冲击了封建伦理;陈独秀、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
留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和文化骨干。如抵抗外来侵略的海军名将刘步蟾、林永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中国共产党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如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如鲁迅、郁达夫、徐悲鸿等。
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主要来源。
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和世界建起联系的一个途径。派出留学生的过程,都是中国不断地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联系,推动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传播,缩小了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必须要理清思路。首先,审设问,明方向。本题设问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论述。
其次,读材料,拟定论题。材料列出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发展的五个阶段,分别为:1840—1870年、1871—1889年、1890—1911年、1912—1930年和1931—1949年。每一个阶段又随着形势的变化有不同的表现。根据这些表现,我们拟定这样的观点:中国近代留学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再次,引史实,展论述。以上面提出的论题为中心,注意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具体可以这样论述:先总述: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留学教育在思想启蒙、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社会变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再分述:近代留学促进了近代科技的发展。留学生回国后,将西方科学带到中国。出现了以詹天佑为代表的中国铁路工程师等,推动了近代中国的交通事业的进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在科技事业和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杨振宁、李政道等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为世界科技的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近代留学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出现了严复、鲁迅、胡适等著名人物,通过戊戌维新运动、新文化运动,传播了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政治思想学说,冲击了封建伦理;陈独秀、李大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促进了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的空前大解放。
留学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和文化骨干。如抵抗外来侵略的海军名将刘步蟾、林永升;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黄兴等;中国共产党一大批杰出的领导人,如李大钊、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国现代文学、艺术、思想史上的宗师及文化名人如鲁迅、郁达夫、徐悲鸿等。
留学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近代留学教育打破了中国传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翻译、外交、社科各方面的人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而中国近代大学受西方高等教育影响颇深。留学生是高等教育的师资的主要来源。
最后,总结论,拔高度。对论述部分进行总结,注意呼应观点,对主题进行一定的升华。例如:综上所述,中国留学生的派遣和留学教育的兴起,是中国和世界建起联系的一个途径。派出留学生的过程,都是中国不断地走向对外开放的过程,客观上都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沟通和联系,推动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学术思想的传播,缩小了我们国家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留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