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练习
一、单选题
1.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对个人所有的历史古迹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其对外开放;设立免费参观日、文化遗产日、25岁以下的公民以及教师可免费参观文化遗产等等。这些做法( )
A.突出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 B.开发利用了历史文化遗产
C.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 D.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
2.伯里克利上台后,开始加紧重建被希波战争摧毁的雅典卫城。尽管贵族派反对他耗费巨资,但伯里克利作为战后青年一代的楷模,仍获得了公民大会的支持,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他力争把帕特农神庙中的雅典娜露神奉为全希前的大神,吸引希船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据此可以说明
①帕特农掉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
②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
③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
④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英国“湖畔派”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为华兹华斯。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二人从拥护法国革命发展为反对法国革命,前者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寻找慰藉,后者神游异域和古代,以梦境为归宿。和该作品属于同一创作风格的是( )
A.《诗经·氓》 B.《百年孤独》 C.《九歌》 D.《老人与海》
4.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曾在《世界遗产大全》一书的前言中说:“每个遗产既存在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又融入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就像一块传统海绵上的各种不可替代的装饰图案。”这段话强调的是( )
A.文化多样性 B.文化的全球性 C.文化的时代性 D.文化的区域性
5.1964年通过《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宪章明确了历史文物建筑的概念,强调修复是一种高度专门化的技术,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此材料反映了文物保护应注意
A.制定保护古迹的法律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建立专业化文物保护体系 D.维护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6.白鹿洞书院的礼圣殿又名大成殿,由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出资30万修建。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由此可知,白鹿洞书院( )
A.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 B.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C.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 D.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
7.世界遗产委员会指出,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巨大效益。都江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它( )
A.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产物 B.传承了五千年中华文明
C.现在仍发挥其防洪灌溉作用 D.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
8.四合院是一种中国传统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其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主要特征是( )
A.保守性 B.开放性 C.尊序性 D.兼容性
9.1933年8月,国际建筑协会在雅典召开会议,制定了国际城市规划的纲领性文件《城市规划大纲》(又称“雅典宪章”)。该文件明确提出的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地区的提议,后来成为诸多专门领域国际性“宪章”的立法依据。“雅典宪章”的出台( )
A.加快了全球各地的城市化进程 B.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化
C.旨在传播保护文化遗产的理念 D.提高了古希腊文化的国际地位
10.对文化遗产的基本条件和保护原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其核心是强调排除人为因素的影响 B.反对任何的“修复”,以保持其原貌
C.历史的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D.完整性是对真实性的强化
11.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有6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达到鼎盛时期,但到民国初年几乎成为“绝唱”。新中国成立后才又焕发新生,中国改革开放后被列为世界遗产,它属于
A.自然遗产 B.文化遗产
C.文化景观 D.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2.在中国省级行政区中,制订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行政区有12省2区4市,换言之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仍有19个行政区没有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法规。这表明( )
A.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B.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严重受制于经济发展
C.要积极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
D.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形同虚设
13.2003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承认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据此可知( )
A.文化保护已成为全球共识 B.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
C.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 D.全球化需要统一文化价值标准
14.下表是2011一2016年安徽省各级部门开展“非遗”活动的具体举措,这些举措旨在( )
时间 举措
2011年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式上线,开发了非物质项目信息检索系统
2015年 阜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正式开通,并开发了网上展厅功能
2016年 安徽三联学院剪纸艺术研究中心省级“非遗”传习基地获得省文化厅立项,成为安徽省首家高校成立的民俗文化研究机构
A.弘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B.致力于普及科学知识
C.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效益 D.助推文化传承与保护
15.1964年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规定: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旦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止。这一规定强调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 )
A.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 B.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
C.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 D.以主观性为研究依据
16.亮相2022年央视春晚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青铜大面具宽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面具,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这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
①面具的巨大证明蜀地盛产青铜②青铜冶炼技术开始于商周时期
③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④其造型反映古蜀人独特的审美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二、材料分析题
17.“方言”在《辞海》解释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是语言分化的结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客家方言与上古中原汉语在词语的发音方面有一定继承关系。唐末宋初时期,中原南下至江西的移民族群带来的北方话吸收了百越民族语言的某些成分,形成了古赣语。宋末元初的大迁徙中,客家人进入闽西、粤东,与当地民族融合,形成了闽西客家话和梅县客家话。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清末民初,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客家方言的称谓此时传入粤东北客家人聚居的核心地带,并被客家知识分子接受与传播,逐渐被客家民众认同与接受。
——摘编自宋鸿立等《客家移民路径选择与客家语言文化的形成》
材料二进入19世纪,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因“歌谣多由方言构成”,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1924年,董作宾将“方言”界定为“一国内各地方不同的语言”,意味着方言概念在中国基本定型。
——摘编自林翔《论“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之演变》
材料三闽、粤、客方言是中国南方的三大方言,近数百年来随着离乡的华人而播迁境外,成为海内外华人社区文化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是极为宝贵的语言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方言作为大类方言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尽管没有整体消亡之虞,但是边界方言的濒危境况以及包括厦门、广州、梅州这类权威方言城市在内的方言核心区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方言衰变迹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
——摘编自庄初升《论闽、粤、客方言的保护传承问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客家方言形成与传播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方言”概念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反映的时代风貌。
(3)综合上述材料,面对方言衰变迹象,谈谈你对传承和保护方言的看法。
18.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材料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清的发展,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福建土楼最集中于博平岭的东西两坡,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野兽出没,盗匪横行。
土楼结构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有强烈的向心意识,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如五凤楼,平面形式为“三堂两横”式,中轴线上为“三堂”,即下堂(门厅)、中堂(祭祀及客厅)和后堂(尊长住所)。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房舍根据“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原则安排。最高长辈具有绝对权威,同楼人有着“同居共财”的传统,共同享有楼内公共财产。许多土楼内还专设学堂,族人中有取得秀才以上科场功名者,都在祠堂前竖石笔一对,以示褒扬。
——摘编自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福建土楼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土楼所体现的宗族特点。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1950年7月,该月上旬共有4篇关于文物保护法规出台的公报。第二次峰值出现在1955年5月,台湾当局筹划“长期出借”文物至美国的举动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多篇文章与此相关,第三次峰值出现在1956年2月,当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第四次峰值出现在1957年9月,当时第一次文物普查初见成果,该月有大量文章介绍新的考古成果。
——摘编自胡岳枫《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物保护》
材料二 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经多次讨论后,“海牙公约”及其协定书和实施条例于1954年通过,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1965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该理事会是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专业咨询机构,起初有25个国家参加,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
——摘编自陈洁《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历程演变(1931﹣2005年)》等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内容,分别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和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特点。
(2)结合所学内容,各举出世界和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3个,并任意选择一个,说明其能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理由。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材料一
黄河流域9个省(区)共有不可移动文物30余万处,占全国的39.7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5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221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世界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1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9处,以及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6处。
——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材料二 人类有很多种不同的文化,它们都是“自我”生长起来的,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总是历史上种种行为形式的博物馆。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唯一无二的历史,这种历史一部分取决于社会集团特殊的内部发展,一部分取决于它所受到的外部影响。
——摘自弗朗兹·博厄斯《种族、语言与文化》
从自然环境来看,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化,总是和它产生的地域相结合的。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
——摘自侯仁之《黄河文化》
结合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史实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材料“法国将国家及公共机构所有的历史古迹低价对外开放……”,可以看出法国通过各种政策向公众开放,体现了法国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来教育影响广大的民众,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遗产原有价值的保护,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扩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建立了系统全面的保护网,排除D项。故选B项。
2.B
【详解】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帕特农神庙中主要供奉的是雅典娜女神,故帕特神庙是雅典娜女神的主神庙,故①正确;公民大会的支持并赋予其建造卫城之权,说明公民大会是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故②正确;材料信息只涉及雅典卫城的重建,不足以说明伯里克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完善,故③错误;材料“希腊人来朝圣,并通过土木工程建设给各行业的工匠以就业机会”说明重建雅典卫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具有重大意义,故④正确,故①②④组合正确,故B选项正确。ACD选项都排除。故选B。
3.C
【详解】根据材料“他于1798年和柯勒律治合作发表了《抒情歌谣集》,二人从拥护法国革命发展为反对法国革命,前者寄情山水”,可知二人从拥护法国革命发展为反对法国革命可知,二人对所谓的“理性王国”从希望转为失望,结合材料“在大自然里是求慰藉”和所学知识可判断,该作品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九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C项正确;《诗经·氓》为现实主义作品,排除A项;《百年孤独》为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老人与海》为现代主义作品,排除BD项。故选C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据本题材料“每个遗产既存在于本国独特的文化和自然环境中,又融入了人类和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就像一块传统海绵上的各种不可替代的装饰图案。”可知,每个遗产都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这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A项正确;材料只强调了文化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没有提到分布范围,排除B项;文化的时代性是指在不同的时期文化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出和时代特征想呼应的调整,材料没有提及文化的时代性,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文化的区域性,排除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尊重原始资料和确凿的文献,决不能有丝毫臆测”可知,《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强调了文物古迹的保护应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故B项正确;ACD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6.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殿正中有唐吴道子所绘孔子行教图,左右分列四圣像即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大殿后壁有朱熹手书‘忠、孝、廉、节’四字。”可知白鹿洞书院列有儒家先贤的人像,弘扬理学,让儒学在宋明时代再造辉煌,成为当时理学传播的中心和文明传播的文化高地,故白鹿洞书院注重对儒家文化的传承,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白鹿洞书院注重儒家文化的传承,未体现其代表南宋官学的发展,排除A项;南宋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思想,白鹿洞书院并未确立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排除D项。故选C项。
7.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主要是基于它无坝引水,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A项正确;都江堰建于战国时期,距今约两千多年,排除B项;现在仍发挥其防洪灌溉作用的古代水利工程还有很多,排除C项;使四川成为“天府之国”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中国古代时期。据材料“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组成,从四面将庭院合围在中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合院的设计是受到儒家尊卑有序的理念影响,体现出尊序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四合院的尊序性,并不是保守性、开放性和兼容性,排除AB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材料“该文件明确提出的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和地区的提议”可知,“雅典宪章”是关于保护古建筑的,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B项正确;“雅典宪章”是关于古建筑保护的,与城市化无关,排除A项;C是该文件的影响,并不是其目的,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文化遗产可能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损毁,如果能有保护性修复,而维持其原貌,是值得做的,故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是排除人为因素的破坏或者影响,真实性是第一要义,完整性则是对真实性的一种强化,故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11.D
【详解】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具有完整表演系统的戏剧形态,是中国“近代百戏之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昆曲不是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符合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故选D;昆曲不是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排除ABC。
12.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我国仍有19个行政区没有制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相关的法规,说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立法还需要完善,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立法的不完善,无法体现出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形同虚设”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除了为各群体之间开展新的对话创造条件,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带来了新的发展,但也使得一些非物质文化受到威胁,因此民族文化保护必须适应新形势,B项正确;全球共识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没有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排除C项;全球文化是多元发展的,不存在统一标准,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11——2016年(中国)。根据表格信息“信息检索系统”、“网上展厅功能”、“民俗文化研究机构”,这些举措都属于文化传承以及保护的举措,D项正确;在材料中没有描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对文化的保护,没有提及普及知识、提高经济效益的信息,排除BC项。故选D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中叶的世界。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并以尊重原始材料和确凿文献为依据。一日出现臆测,必须立即予以停儿”可知,强调了古迹保护与修复必须以“真实性为第一要义的原则和方法”,B项正确;根据材料“古迹保护与修复目的旨在保存和展示迹的美学与历价值”可知,古迹保护与修复以保存和展示古迹的美学与历史价值为目标,并不是以全面模拟复原为目标,排除A项;“尽量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对古迹保护与修复应以真实性为研究依据,非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面具的巨大不能证明蜀地盛产青铜,排除①;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铜技术,排除②;根据材料“其分铸技术、合金比例与安阳殷墟属于同一系统。”结合所学知识三星堆的青铜大面具的分铸技术和合金比例与中原出自同一系统,体现了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③正确;材料“体现了古蜀先民对自然万物与人神世界的理解与思考。”体现了古蜀人独特的审美,④正确;综上,从材料中可以推断出③④,B项正确;排除A项、C项、D项。故选B项。
17.(1)特点:
融合性:中原汉语与南方方言融合,西方民族观与中国传统民族主义融合。持久性:从唐末宋初至近代。传承性:继承中原古汉语。区域性:有闽西与粤东等不同区域间的客家话。自上而下:从精英士人到客家民众。基础性:客家方言成为客家文化的基础。(-答出5点即可)
(2)变化:由表示西方语言演变为表示中国地方语言。
风貌:西方传教士来华,西方文化输入;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深重;民族意识觉醒,民族观念增强;军阀混战,人民渴望统一(以语言统一推动国家统一);新文化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兴起。(-答出4点即可)
(3)看法: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加强科学的语言规划;加大各类媒体和各级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为方言的保护传承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建立方言母语传承体系,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言保护合力;纳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进行统筹管理和专门保护。(答出2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客家方言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和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客家方言在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中原汉语与南方各地的方言,同时根据材料“中国传统文化民族主义与舶来的西方近代民族观念交织在一起,成为各种社会文化的思源”可以看出融合了西方近代民族观念和中国传统民族主义,所以带有融合性;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客家方言的形成于传播从唐末宋初至清末民初,带有持久性;根据材料“清代开始,以广东籍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纷纷著书立说,力图系统建构客家自身文化。随着客家精英论著不断面世,客家群体心目中的文化核心逐渐形成”可以看出客家方言的形成是自上而下,即从客家士子为核心的知识精英到普通民众;根据材料“客家方言是客家地区文化的载体”,可以看出客家方言成为客家文化的基础。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以来客家方言的演变。根据材料“中国出现了以“方言”指称西方语言的用法。19世纪末,中国人开始使用表示中国之地方语言的“方言”一词”概括变化为:由表示西方语言演变为表示中国地方语言
反映的时代风貌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归纳,西方侵略,民族危机加重;西方文化在中国传播;从材料“1918年初,在时任校长蔡元培等人的倡导下,北京大学面向全国发起征集歌谣的号召,钱玄同等负责“考订方言””可以看出,新文化运动爆发,文学革命兴起;结合所学可知,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方言的形成反映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和民族观念的增强。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它的传承和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同时学校作为文化的传播主体,要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力度;作为政府层面,要大力倡导语言的保护,同时要通过法律手段加强保护,出台专门的政策,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
18.(1)人口南迁,南方开发;特殊的地理因素;安全自保的需要。
(2)尊崇儒家伦理;聚族而居;族产共享;兴办族学,重视教育。
【详解】试题分析:(1)结合所学知识,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经验和 劳动力,使南方得到开发。材料第一段“该地区山峦起伏,地势陡峭,可耕地少”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野兽出没,盗匪横行”反映出兴建土楼是出于安全因素的考虑。
(2)概括材料第二段第一、二句的信息,得出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据材料第二段第三句“一楼之内—般居住着一个家族”得出聚族而居的特点。材料中“同居共财”的传统反映出共同享有族产。材料最后一句反映出对教育的重视,兴办专门学堂对家族子弟进行教育。
考点: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福建土楼
19.(1)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参与主体多元化;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新闻媒体积极参与。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世界: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
中国:长城、故宫、莫高窟。
理由: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20世纪中后期(世界)。
新中国成立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特点:根据材料“引发政府、学者、群众的一致抗议”可知,参与主体多元化;根据材料“《人民日报》关于新中国初期文物保护工作的报道数量出现过几次峰值。......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考古工作会议”可知,政府占据主导地位;根据材料“关于会议的报道、发言、决议和倡导成为《人民日报》文化版面的‘重头戏’”可知,新闻媒体积极参与。
20世纪中后期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特点:根据材料“195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第5次大会上,意大利代表团提出了保护武装冲突中文化财产的公约草案文本。”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让各国认识到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根据材料“世界上第一个在武装冲突情况下全面保护文化遗产的专门性和国际性公约。”可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成立加强了国际协作;根据材料“截至2019年已扩大到107个国家,在它主持下制定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采用多学科综合方法、尊重文化多样性与完整性等保护原则与方法。”可知,国际法的完善为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2)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0——2019年(世界)。
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世界文化遗产有埃及金字塔、宙斯神像、巴比伦空中花园等。
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代表的世界文化遗产有长城、故宫、莫高窟等。
理由: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一个文化遗产,说明其入选额理由,可以从背景、规模、影响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东麓断崖上。俗称千佛洞,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以后历代相继凿建。洞窟分上下五层,高低错落,依次排列,南北长1600多米。其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柱窟和覆斗顶窟。现存已编号洞窟492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3000余尊,唐、宋木构建筑5座。1900年于藏经洞发现西晋至宋代经、史、子、集各类文书绘画作品5万余件。莫高窟集建筑、绘画、雕塑于一体,是我国内容最丰富的石窟艺术宝库。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文明发展史实举例:
源头、开创性的史实: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甲骨文;青铜铸造;宗法分封制;华夏族;百家争鸣;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张骞出使西域等。
继承、发展的史实:可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方面。如: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北方民族融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丝绸之路;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中国古代黄河流域文明发展的“源”与“流”的维度,从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民族、对外关系等多方面举例相关史实,呈现“源”与“流”和多方面的史实即可。)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含绘图说明类),时空是古代中国。
文明发展史实举例:据材料“黄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像大地母亲般地孕育了黄河文化。”并结合所学可知,黄河流域是源头和开创性的文明。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政治角度分析有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西周的宗法分封制;秦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经济角度分析有黄河流域是最早栽培粟的地方;商朝的甲骨文及青铜铸造。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对外关系角度分析有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符合黄河流域源头、开创性的史实有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有华夏族的形成。据材料“黄河流域的文化与其地质、地貌以及自然地理的特点密切相关”并结合所学可知,属于黄河流域继承、发展的史实,从秦汉到明清的政治方面角度分析有沿黄古都—西安、洛阳、开封等;治理黄河;从经济角度分析有丝绸之路;从思想文化角度分析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民族关系角度分析有北方民族融合。
总之,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练习--2023-2024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