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一)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玉州期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重庆 B.南京 C.北平 D.北京
2.(2分)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3.(2023八下·玉州期中)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4.(3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支军队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华东军区海军 D.维和部队
5.(3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7.(2023八下·玉州期中)如图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这次大会(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8.(2023八下·玉州期中)该表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为克服表中这种困境,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实施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B.编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9.(2023八下·玉州期中)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D.严重个人崇拜带来巨大的危害
10.(2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由此可知( )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
C.轻工业 D.培养建设人才
11.(2分)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图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
A.A B.B C.C D.D
12.(2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被誉为“铁人”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13.(3分)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创始于1907年,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销售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14.(3分)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15. 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佳句,诗词中的“桥”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北京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16.1953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地准备这次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
A.民主政治建设 B.人民教育事业
C.市场经济体制 D.农业发展道路
17.(2023八下·玉州期中)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B.“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8.(2023八下·玉州期中)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标志着( )
A.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 D.国内主要矛盾得到解决
19.(2023八下·玉州期中)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20.(2分)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1.(2分)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是在( )
A.1992年中共十四大 B.1997年中共十五大
C.2002年中共十六大 D.2007年中共十七大
22.(2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23.(3分)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则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B.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C.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4.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回顾这样的现实:“中国从未如此依赖世界,而世界也从未如此依赖于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21世纪初,中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是(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C.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设立经济特区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3八下·玉州期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一一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950年6月)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四: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一一中共中央《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1983年)
(1) 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原因。
(2) 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三中1957-1960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4)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
(5)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台的不同土地政策,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6.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
材料二: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是学习苏联的结果,另一方面,以重工业为重点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在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的同时,规定了要使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从而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摘编自赵凌云等《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将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写在横线上。从中任选一历史事件,仿照示例,说明其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
【示例】图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如何体现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27.(2023八下·西青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行,观察下面的时间轴,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基于当时怎样的形势而提出的?
(2)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策的是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上还做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什么决策?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它们分别是什么?分别是在哪次大会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4)“中国梦”耳熟能详,请结合所学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至少两点,)
28.(2023八下·崂山期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站起来】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富起来】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强起来】
材料三:这次全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强调进入新时代党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摘编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摘自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关键一招”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这“关键一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施的具体政策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两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筹备建立新中国,故选C项。
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或重庆政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与南京无关,排除B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北京名为北平,会后才改称为北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2.【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结合所学分析:
A:北伐战争时期,1926年至1927年,打倒列强除军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至1945年,抗击日本侵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自己英勇牺牲,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继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宜告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故选D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表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成,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分析:
A: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人民解放军,排除A项。
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入朝参战的人民解放军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以“最可爱的人”是指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故选B项。
C:华东军区海军属于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部分,与材料中“最可爱的人”不符,排除C项。
D:维和部队是指联合国维和部队,我国于1992年正式组建维和部队,与材料“1953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5.【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陞运动,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故选A项。
1953年,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B项。
1958年,国家发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7.【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结合所学分析:
A: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主权属于人民,故选A项。
B:1949年,一届政协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排除B项。
C:1949年,一届政协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不合题意,排除C项。
D:1949年,一届政协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8.【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下印度,与美国更是差距巨大,说明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料低,反映了我国应加强工业化建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提供了依据,故选B项。
三年经济恢复计划是1950-1952年,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1953年,国家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58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9.【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据此分析:
A:材料强调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没有体现出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排除A项。
B:依据材料“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材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的路线政策制定,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故选B项。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是大跃进运动的教训,与文革教训无关,排除C项。
D:材料强调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但没有突出个人崇拜的危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化大革命,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都属于重工业建设成就,故选A项。
交通运输是指铁路、公路、航空等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轻工业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食品、文具等, 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培养建设人才主要是指教育等行业,如大学、出国留学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分析:
A: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标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束,排除A项。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
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故选C项。
D: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2.【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的各条建设战线上涌现出许多的劳模英雄人物,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故选D项。
雷锋,誉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A项。
邓稼先,誉为“原子弹之父”,排除B项。
焦裕禄,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结合所学
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资本丰义工商业讲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走集体化道路,材料反映的就是公私合营现象,故选B项。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1958年,政府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4.【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60年春,大庆石油大会战”“王进喜‘铁人’”,结合所学分析:
A:文革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展开了英勇斗争,排除A项。
B:1960年,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铁人”称号,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C: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发展,排除C项。
D:材料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体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人”精神。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56年”“一桥飞架南,天堑变通途”及所学可得出,从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行了一五年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符合题意;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北京卢沟桥与“一桥飞架南,天堑变通途”不符,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时间信息,联系一五计划的成就,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6.【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等信息可得出,这次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1954年,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前的民主选举代表的相关内容,与人民教育事业、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发展道路无关,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92年”“《坚持“一个中心”》”“《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1月一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改革进入新阶段,故选C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2014年,中共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
18.【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故选C项。
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A项。
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并没有等到解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拨乱反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拨乱反正的相关史实。
19.【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实现了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打破了之前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与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多劳多得,打破了平均分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共十九大确立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
B:“三个代表”,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
C:科学发展观,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九的相关史实。
21.【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A项。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B项。]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C项。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
22.【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故选B项。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党的基本路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党的基本路线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结合所学分析:
A:“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B:“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是对“《论持久战》”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C:“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是对“双十协定”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答案】A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 21世纪初,中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 ”,然后联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25.【答案】(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三大改造。评价: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政策因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4)意图: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5)启示: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前,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根据材料一“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根据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评价:根据所学可知,对于三大改造的评价,可以从积极性与不足等方面评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原因:根据材料三“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可知,1957-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1958年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4)意图:根据材料四“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可知,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四“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可知,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形式,以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应围绕我国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综合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国情,人民要求,经济规律等方面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故答案为:
(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三大改造。评价: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政策因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4)意图: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5) 启示: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应围绕我国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综合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国情,人民要求,经济规律等方面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1)事件:①土地改革;②第一个五年计划;③抗美援朝。关系: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2)特点:以重工业为重点;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平衡发展。说明:在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确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我国重工业相对轻工业来说基础过于薄弱,尽管轻工业的利润高、投资回收快,但是它的发展却受到原料和能源不足的制约,如果把公私企业和手工业加在一起,其生产能力是过剩的。所以加大对重工业投资比例的安排是合理的。当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对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银行贸易、文化教育等部门都安排了适当比例的投资,同时十分注意市场的稳定,强调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27.【答案】(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2)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
(4)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⑦坚持改革开放;⑧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中国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该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本题考查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或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28.【答案】(1)1921年;开国大典。
(2)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3)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敢于斗争、坚持自我革命。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事件: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施的具体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根据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井冈山道路等知识。
部编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一)
一、选择题
1.(2023八下·玉州期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是( )
A.重庆 B.南京 C.北平 D.北京
【答案】C
【知识点】人民政协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筹备建立新中国,故选C项。
1946年,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称为旧政协或重庆政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与南京无关,排除B项。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北京名为北平,会后才改称为北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实。
2.(2分)习近平主席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发生在(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
C.解放战争时期 D.抗美援朝时期
【答案】D
【知识点】抗美援朝;黄继光和邱少云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的特级英雄黄继光”,结合所学分析:
A:北伐战争时期,1926年至1927年,打倒列强除军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B:抗日战争时期,1931年至1945年,抗击日本侵略,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C: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至1949年,国共内战,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D:抗美援朝时期,上甘岭战役中,战斗英雄黄继光用身躯堵枪眼,为部队开辟通路,自己英勇牺牲,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黄继光,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3八下·玉州期中)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达成重要协议。协议的签署表明( )
A.新中国成立时机成熟 B.祖国统一大业已完成
C.三座大山被彻底推翻 D.西藏获得了和平解放
【答案】D
【知识点】西藏和平解放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经过充分协商,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宜告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故选D项。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表明祖国大陆实现统一,但祖国统一大业并未完成,排除B项。
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西藏和平解放。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4.(3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中国军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挥了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这支军队是( )
A.中国人民解放军 B.中国人民志愿军
C.华东军区海军 D.维和部队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最可爱的人”,结合所学分析:
A:解放战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称为人民解放军,排除A项。
B: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入朝参战的人民解放军称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所以“最可爱的人”是指抗美援朝时期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故选B项。
C:华东军区海军属于人民解放军海军的一部分,与材料中“最可爱的人”不符,排除C项。
D:维和部队是指联合国维和部队,我国于1992年正式组建维和部队,与材料“1953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史实。
5.(3分)“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材料反映的是( )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知识点】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在新解放区开展土地陞运动,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故选A项。
1953年,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排除B项。
1958年,国家发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78年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运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土地改革运动的相关史实。
6.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进行的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消灭了地主阶级 B.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基本上肃清了国内外反动势力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
7.(2023八下·玉州期中)如图为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情景,这次大会( )
A.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D.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结合所学分析:
A:1954年,一届人大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一切主权属于人民,故选A项。
B:1949年,一届政协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排除B项。
C:1949年,一届政协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不合题意,排除C项。
D:1949年,一届政协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不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8.(2023八下·玉州期中)该表是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为克服表中这种困境,我国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实施三年经济恢复计划 B.编制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D.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答案】B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表格信息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低下印度,与美国更是差距巨大,说明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工业水平料低,反映了我国应加强工业化建设,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提供了依据,故选B项。
三年经济恢复计划是1950-1952年,建国初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
1953年,国家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对手工业生产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1958年,八届人大二次会议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建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表格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9.(2023八下·玉州期中)邓小平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这表明( )
A.要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
B.要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
D.严重个人崇拜带来巨大的危害
【答案】B
【知识点】“文化大革命”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据此分析:
A:材料强调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没有体现出从根本上否定“文化大革命”,排除A项。
B:依据材料“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材料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正确的路线政策制定,是吸取了文化大革命的深刻教训,故选B项。
C:经济建设一定要符合客观规律是大跃进运动的教训,与文革教训无关,排除C项。
D:材料强调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但没有突出个人崇拜的危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文化大革命,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识记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并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10.(2分)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在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由此可知( )
A.重工业 B.交通运输
C.轻工业 D.培养建设人才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一五计划,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中的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都属于重工业建设成就,故选A项。
交通运输是指铁路、公路、航空等领域,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轻工业是指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部门,包括纺织、食品、文具等, 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培养建设人才主要是指教育等行业,如大学、出国留学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五计划,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
11.(2分)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如图中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起点的标志性事件”,结合所学分析:
A: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标志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土地所有制结束,排除A项。
B: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B项。
C: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基本确立,故选C项。
D: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表明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初步成就,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时间尺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2.(2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被誉为“铁人”的模范人物是( )
A.雷锋 B.邓稼先 C.焦裕禄 D.王进喜
【答案】D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我国的各条建设战线上涌现出许多的劳模英雄人物,石油工人王进喜被誉为"铁人”,故选D项。
雷锋,誉为“解放军好战士”,排除A项。
邓稼先,誉为“原子弹之父”,排除B项。
焦裕禄,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相关史实。
13.(3分)济南的“中华老字号”宏济堂,创始于1907年,与北京同仁堂、杭州胡庆余堂并誉为中国三大名店。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销售和影响力不断扩大,产品大量销售到海外。当时的时代背景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 B.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文化大革命”
【答案】B
【知识点】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55年,经理乐芝田把宏济堂交给了国家,从此改名为宏济堂药厂”,结合所学
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资本丰义工商业讲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赎买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走集体化道路,材料反映的就是公私合营现象,故选B项。
1953年,国家实行一五计划,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排除A项。
1958年,政府掀起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强调“一大二公”,排除C项。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与材料的时间信息不相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史实。
14.(3分)1960年春,王进喜率领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当井喷的险情发生时,他不顾腿伤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制服了井喷,被誉为“铁人”,他的事迹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坚持真理、英勇斗争 B.艰苦奋斗、自力更生
C.献身科研、默默坚守 D.严谨治学、求真务实
【答案】B
【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1960年春,大庆石油大会战”“王进喜‘铁人’”,结合所学分析:
A:文革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坚持真理、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展开了英勇斗争,排除A项。
B:1960年,王进喜参加大庆石油会战,克服重重困难,赢得了“铁人”称号,体现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时代精神,故选B项。
C:新中国成立后,广大的科研工作者献身科研、默默坚守,促进了我国科技进步发展,排除C项。
D:材料突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者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体现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精神,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铁人”精神。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1956年,毛泽东畅游长江,写下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佳句,诗词中的“桥”指的是( )
A.武汉长江大桥 B.南京长江大桥
C.北京卢沟桥 D.钱塘江大桥
【答案】A
【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材料中的“1956年”“一桥飞架南,天堑变通途”及所学可得出,从1953年至1957年,我国进行了一五年计划,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A符合题意;
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北京卢沟桥与“一桥飞架南,天堑变通途”不符,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结合时间信息,联系一五计划的成就,对比备选项即可获取准确答案。
16.1953年1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社论,号召全国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认真地准备这次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该材料可用于研究新中国的( )
A.民主政治建设 B.人民教育事业
C.市场经济体制 D.农业发展道路
【答案】A
【知识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迎接普选,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普遍的民主选举运动”等信息可得出,这次活动推动了民主政治进程,1954年,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符合题意;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1954年全国人大召开前的民主选举代表的相关内容,与人民教育事业、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发展道路无关,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7.(2023八下·玉州期中)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B.“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C.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答案】C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1992年”“《坚持“一个中心”》”“《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1月一2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推动了改革进入新阶段,故选C项。
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经济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
2014年,中共中央提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相关史实。
18.(2023八下·玉州期中)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一决议标志着( )
A.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 B.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
C.思想拨乱反正的完成 D.国内主要矛盾得到解决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故选C项。
1952年,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彻底消灭了地主阶级,排除A项。
1957年,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开始改变我国的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排除B项。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并没有等到解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拨乱反正,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拨乱反正的相关史实。
19.(2023八下·玉州期中)1985年,国家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具体做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自1956年以来30年固定不变的工资制度开始出现变化,这一变化( )
A.有利于增强员工积极性 B.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
C.改变了企业所有制结构 D.使员工收入分配平均化
【答案】A
【知识点】国有企业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1985年的工资制度改革,实现了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打破了之前的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故选A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没有体现对外贸易的发展,排除B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与企业所有制结构的改变无关,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工资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多劳多得,打破了平均分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20.(2分)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共十九大确立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分析:
A:邓小平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A项。
B:“三个代表”,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B项。
C:科学发展观,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为指导思想,排除C项。
D: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中共十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九的相关史实。
21.(2分)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明确提出是在( )
A.1992年中共十四大 B.1997年中共十五大
C.2002年中共十六大 D.2007年中共十七大
【答案】A
【知识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故选A项。
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B项。]
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思想为中共指导思想,排除C项。
2007年,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中共十四大的相关史实。
22.(2分)“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B
【知识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87年,中共十三大确立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故选B项。
过渡时期总路线简称为“一化三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党的基本路线。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党的基本路线的相关史实。
23.(3分)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历史结论则是关于史实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B.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
C.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历史史实”“历史结论”,结合所学分析:
A:“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是对“七七事变卢沟桥”的客观描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B:“1938年,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是对“《论持久战》”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C:“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了“双十协定”是对“双十协定”的客观叙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C项。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4. 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习近平回顾这样的现实:“中国从未如此依赖世界,而世界也从未如此依赖于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21世纪初,中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是( )
A.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中国建立上海浦东新区
C.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中国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A
【知识点】世界贸易组织
【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为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A符合题意;
依据已学可知,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上海浦东新区,1992年,十四大上,明确提出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正式建立,BC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紧扣题干中“ 21世纪初,中国为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的举措 ”,然后联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去分析判断出准确答案。
二、材料分析题
25.(2023八下·玉州期中)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改革呢?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一一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1950年6月)
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材料四:联产承包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展。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
一一中共中央《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 1983年)
(1) 材料一中“原来的土地制度”指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原因。
(2) 材料二中“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是通过什么事件来完成的?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这一事件进行客观评价。
(3) 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材料三中1957-1960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趋势出现的政策因素。
(4) 根据材料四,分析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图。
(5) 针对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出台的不同土地政策,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三大改造。评价: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政策因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4)意图: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5)启示: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知识点】土地改革;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析】【分析】
(1)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前,中国原来的土地制度指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根据材料一“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根据材料二“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完成了”,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至1956年,我国通过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实现了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评价:根据所学可知,对于三大改造的评价,可以从积极性与不足等方面评析。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原因:根据材料三“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可知,1957-1960年,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1958年国家推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先后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地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导致粮食大量减产。
(4)意图:根据材料四“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必将使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可知,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四“促进农业从自给半自给经济向着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农业转化”可知,中共中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进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结合所学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形式,以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5)启示: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应围绕我国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综合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国情,人民要求,经济规律等方面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如: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故答案为:
(1)土地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原因:彻底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了;农民从封建土地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清了障碍。
(2)事件:三大改造。评价: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在改造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政策因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4)意图:克服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弊端;推动农业生产合作化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
(5) 启示: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土地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人民公社化运动。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5)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本题应围绕我国不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综合上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从国情,人民要求,经济规律等方面加以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26.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一:
材料二:将重工业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一方面是学习苏联的结果,另一方面,以重工业为重点又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同时,中国共产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在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的同时,规定了要使工业和农业、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之间保持一个适当的比例,从而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摘编自赵凌云等《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将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写在横线上。从中任选一历史事件,仿照示例,说明其与中国工业化的关系。
【示例】图④: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为新中国的工业化提供了制度和法律的保障。
(2) 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如何体现我党“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
【答案】(1)事件:①土地改革;②第一个五年计划;③抗美援朝。关系: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一五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阴谋,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
(2)特点:以重工业为重点;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平衡发展。说明:在一五计划的编制过程中,我们党吸取了苏联在发展重工业时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教训,确定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一五”计划将国家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其中88.8%用于制造生产资料的重工业建设。轻、重工业的投资比例为1:7.3。我国重工业相对轻工业来说基础过于薄弱,尽管轻工业的利润高、投资回收快,但是它的发展却受到原料和能源不足的制约,如果把公私企业和手工业加在一起,其生产能力是过剩的。所以加大对重工业投资比例的安排是合理的。当然,优先发展重工业并不是孤立地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十分注意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平衡。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对农林水利、交通运输邮电、银行贸易、文化教育等部门都安排了适当比例的投资,同时十分注意市场的稳定,强调财政、信贷、外汇、物资的“四大平衡”,使国民经济能够有计划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知识点】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一个五年计划
27.(2023八下·西青期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稳步前行,观察下面的时间轴,回答问题。
请回答:
(1)中共八大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基于当时怎样的形势而提出的?
(2)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决策的是哪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上还做出了关于经济建设的什么决策?
(3)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逐渐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指导思想,它们分别是什么?分别是在哪次大会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
(4)“中国梦”耳熟能详,请结合所学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至少两点,)
【答案】(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
(2)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
(3)邓小平理论十五大;三个代表十六大;科学发展观十八大;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九大
(4)①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④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⑤坚持走和平发展之路;⑥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⑦坚持改革开放;⑧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共十八大;“中国梦”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完成以后,为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应该怎样建设和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956年9月,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会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指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政治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该会议做出的重大决策是实行改革开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此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考查识记能力。依据教材知识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报告,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八大确立了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4)本题考查实现中国梦的途径。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对内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功能。或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全国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是我们国家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的重要原因。或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团结奋斗。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相关史实。
28.(2023八下·崂山期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愿望和追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站起来】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西柏坡)出发到北京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摘编自魏四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富起来】
材料二: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新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摘编自当代中国研究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强起来】
材料三:这次全会(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对百年奋斗历程中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作了全面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强调进入新时代党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摘编自习近平《更好把握和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
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摘自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是哪一年?“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关键一招”的总设计师是谁?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确立了这“关键一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实现“新的历史性跨越”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施的具体政策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总结两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答案】(1)1921年;开国大典。
(2)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
(3)井冈山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独立自主、坚持胸怀天下、坚持敢于斗争、坚持自我革命。
【知识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秋收起义与井冈山会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便义无反顾地担当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事件: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建立起一个崭新的中国”。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会议: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关键一招”;政策: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实施的具体政策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4)根据材料四“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可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国实现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历史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井冈山道路等知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部编版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