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考古有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的“大房子”、辽西红山文化的“祭坛、神庙、积石冢”、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的黑陶和磨光玉器等。这些发现说明( )
A.早期人类已有强烈的宗法观念
B.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
C.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
D.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
2.周公东征后,将殷都旧地封给康叔,建立卫国。周公反复告诫他,要实行文王“明德慎罚”的方针,广求“殷先哲王”的“保民”办法,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这些措施( )
A.践行了儒家的民本思想 B.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
C.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形成 D.构建了家国一体的格局
3.在春秋时代,尚存在着“尊王攘夷”的呼声。但是到了战国时代,“夷夏”高下之分,已经不足辨。孟子就直截了当地指出:“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这说明,战国时代( )
A.华夏文化的辐射力增强 B.礼乐成为夷夏交往准则
C.百家思想呈现争鸣态势 D.少数民族完成了封建化
4.秦始皇统治时期,调集了数十万农民、罪犯参与修建秦始皇陵。学者在对出土的相关劳役员瓦片墓志铭的研究中发现,劳役人员出身地点的地名共十四个,分别属于三晋、齐鲁和楚国故地。这一发现可用于说明秦朝( )
A.统一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 B.社会治理较为残暴
C.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的加深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5.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下诏,规定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必须向朝廷申报现金财产,否则罚戍边一年,财产没收。公元前114年,又鼓励告发现金财产申报不实者,告发者可获得奖赏。这一做法意在( )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地方势力 C.实现货币官铸 D.推行均输平准
6.汉武帝时“尚书”一职日益重要,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后来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汉武帝还任用一些上书言事的贤良、文学,让他们出入宫廷,与尚书共议国事,这一做法的作用是( )
A.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B.制衡丞相势力,强化君主专制
C.重用儒家学者,提高儒学地位 D.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
7.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材料表明秦朝至西汉中期(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B.封建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C.封建的专制集权统治持续强化 D.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
8.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边疆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北方的汉人南迁。同时,中原地区也有一部分人北迁。黄河流域成为众多民族共同活动的重要舞台,不同民族的迁徙、定居纷繁在此上演。当时这些民族迁移( )
A.说明黄河流域政局稳定 B.出于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C.反映出北方经济的繁荣 D.导致江南地区战乱频繁
9.东晋朝廷对大臣朝见有明确礼制规定,借故不朝是一种“亏法违典”行为。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尚书令卞壸弹劾其“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其免官。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三省形成制约机制 B.礼制具有强制性
C.相权受到严重削弱 D.法律偏向于儒学
10.纵观中国历史,隋朝和秦朝虽相距八百余年,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存在都很短暂,对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下列对其相似之处表述正确的是( )
A.开创了专制集权体制 B.创新了国家治理机制
C.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 D.确立了古代主流思想
11.唐太宗从高昌获取了马奶葡萄的种植和酿酒技术,使中原出现了葡萄美酒;高丽人王毛仲把养马技术发展到极致,使开元、天宝年间的唐朝官马达75万匹的规模;龟兹锦、朝霞锦、桂管布这些周边纺织技术的引入,使中原纺织业得到进一步发展。这表明( )
A.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 B.中原王朝工商业落后
C.唐朝民族政策凸显务实性 D.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
12.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 )
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
13.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
A.完全脱离了印度早期佛教 B.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C.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D.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14.拂森(拜占庭帝国)王曾多次遣使到长安,献赤玻璃、绿金精、狮子、羚羊等物,唐朝则赐以绫绮等。日本遣唐使、僧侣、学者、工匠等从唐朝带回大量书籍、文物、典章制度,推动了其社会变革。由此可知,当时( )
A.长安成为国际贸易都会 B.中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
C.中外交通发达海路为主 D.丝绸成为外贸主要商品
15.据《唐会要》记载,针对居民突破坊墙侵街行为,自唐肃宗到唐穆宗期间政府多次发布敕文“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由此可知,唐朝中期( )
A.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 B.城市治理趋于规范
C.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 D.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16.下表是中国部分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表。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的重要原因是( )
朝代 东晋 隋朝 唐朝 北宋
比例(%) 4.0 17.2 24.5 46.1
A.世卿世禄制的延续 B.察举制的产生与发展
C.九品中正制的盛行 D.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
17.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 ”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18.南宋陆九渊发挥传统儒家的“天人合一”观点,提倡“心即理”,万物皆自心发。朱熹则从吸收佛家“体用合一”观点的途径.主张“性即理”,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人心只是其一。二者的思想( )
A.均是主观唯心主义 B.体现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
C.认为事物根源是理 D.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9.下图为上世纪80年代在江西临川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俑座底部有“张仙人”字,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关于该俑解读有误的是:( )
南宋手持罗盘的陶俑
A.该俑应是代表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 B.是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
C.实证了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 D.与《梦溪笔谈》相关记载形成互证
20.有学者在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但与中原文明交融后,在新的经济形态冲击下,它又很快腐化,逐渐成为空壳般的组织形式。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是( )
A.南北面官制 B.猛安谋克制 C.四时捺钵制 D.行省制
21.元朝实行行省制度,除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省外,还有若干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如征交趾行省、征缅行省等,但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些行省就被废除了。这说明元朝行省( )
A.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 B.有利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
C.废立与否取决于战争是否需要 D.设置灵活且适应元朝统治需求
22.元代的王被通过实际考察研究,花费十多年时间编写完成《农书》。全书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个部分。其中,《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据此可知,《农书》( )
A.改变了农学发展方向 B.完善了农业科学理论
C.强调农业科技的创新 D.重视农业技术实用性
23.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24.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市镇逐渐兴起,总数不下200个,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的路程。这种现象( )
A.导致了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B.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C.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 D.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5.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26.下列所示为中国古代西藏地区的形势图,按其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④ B.②④①③ C.③②④① D.③①②④
27.某学者认为,清代朝廷屡施“海禁”,即使允许海外通商,也把它当作“朝贡贸易”或是“恩及夷邦”的皇威体现。官方控制的外贸只是被动的待客上门交换,非官方的私人贸易成为“非法”的走私行为或限量限品种的有限交易。这反映出,清代“海禁”( )
A.适应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 B.旨在维护国内正常的商业贸易
C.以稳定农业为根本的出发点 D.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8.顾炎武提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并建议“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特诸生之一途而已也”。由此可知,顾炎武的主张( )
A.宣扬民主平等的政治理念 B.植根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29.1839年,林则徐到达广东,发出布告称:“大皇帝待遇外人,恩泽深厚,外人当遵守中国法令,与本国同。若以鸦片之故,致通商全行停止,则茶及大黄等需要之物,亦准照旧贸易”。据此可知,林则徐( )
A.主张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 B.筹划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
C.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 D.师夷长技以解决鸦片问题
30.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的特命全权公使委派到世界的那一边(中国),站在树底下,手里拿着筐子,等着接他在树上的伙伴所摇撼下来的果子。甚至他还接到训令,万一树上的人和果园的主人发生纠纷,他应当出来调停”。其中“摇撼下来的果子”包括(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鸦片贸易合法化 D.通商口岸传教权
31.1860年11月18日,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驱容闳来到天京访问,他向干王洪仁玕提出组织良好军队、设立武备学校及海军学校、建立有效能的政府、颁定教育制度等建议,深受洪仁玕的欢迎和认同。主要是因为其建议( )
A.有利于根除天国的积弊 B.宣传民主共和的建国理念
C.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D.与《资政新篇》主张相契合
32.19世纪60年代以后,以蒙古、新疆、西藏为屏藩保障腹地安全和以琉球、越南等藩属国为“藩篱”屏卫中国的传统疆土观念逐渐向“海防”与“塞防”并重的治疆理念转变,清政府先后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这表明( )
A.清朝的边疆危机得以消除 B.新疆和台湾正式属于中国领土
C.晚清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 D.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
33.19世纪70年代,上海租界建成自来水厂,率先引进有线电报和电话,80年代又引进了电灯。1884年,上海至南京的电报线延伸至长江中游的汉口,1899年汉口电报局兼办电话。之后重庆也引进了饮水、照明、通讯等设施。这表明近代城市设施的兴办( )
A.由民族企业家主导 B.沿海、沿江与内地同时进行
C.与开埠通商紧密联系 D.遍及城乡为民众所普遍接受
34.有人还原了甲午战争某一战役的场景:“日本联合舰队猛攻刘公岛和日岛,炮战之激烈程度,不亚于黄海海战!但是,随着陆地炮台全部失守,北洋水师成了一支孤军,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丁汝昌当天夜里自杀,稍后张文宣自杀,杨用霖开枪自杀,杨用霖开的是北洋水师最后一枪!”据此判断,该战役发生于下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35.李鸿章说:“此次……实获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并证明可收到实效。其二,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对李鸿章所评述事件理解准确的是( )
A.镇压太平天国引起权力结构变动 B.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实效显著
C.甲午战争失败激起民族救亡热情 D.八国联军侵华促进民族觉醒
36.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风气渐开,已有不可抑压之势”,人们坚信:“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由此可知,戊戌变法( )
A.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获得群众的广泛支持
C.唤醒了民众革命激情 D.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
37.关于武昌起义之时革命党领袖黄兴是否主张放弃武昌,有如下观点,由此可见( )
观点 概况
黄兴主张放弃武昌 辛亥革命后武昌起义功臣谭人凤回忆,黄兴不只是由于打了败仗,无颜再见同志,重要的是认为仍用现在的军队保卫武昌是不能取胜的,也不能坐待援军的到来,于是想放弃武昌
黄兴根本没有提出过放弃武昌 主要依据是1912年9月28日上海《申报》整理发表了黄兴的演说词。汉阳失守后,他提出了严守武昌的主张
A.考辨史料真伪是历史研究的关键 B.个人立场影响历史叙述
C.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 D.亲历者自述更具可信度
38.下图为1912年9月29日《民权画报》漫画《去年、今日》: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漫画表达的主题是( )
A.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 B.揭示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
C.表达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 D.告诫袁世凯切勿复辟帝制
二、材料题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三省的位置图
材料二: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材料三:制度指政治而言,法术只是些事情或手段,不好说是政治。大抵制度是出之于公的,在公的用心下形成的一些度量分寸是制度。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论汉代,西汉可说是制度,东汉则多半出于光武的私心。论唐代,确实可说在建立制度,而宋代则有许多只算是一种法术。清代政治在私心的作用下,制度的意义少,而法术的意义多。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据所学知识选出材料一图中数字①②③中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据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政治“法术的意义多”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西学东渐”发展阶段
阶段 时期 “西学东渐”的情况
第一阶段 1800—1839年 1807年,英国派马礼逊来华传教。此时嘉庆皇帝厉行闭关政策,严禁传教活动,禁止外国人学习中文
第二阶段 1840—1860年 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但却是空谷足音,长久不为清政府所重视
第三阶段 1860—1895年 夷人的长技被提升为西学……以培养外语、军事、科技人才为目标的新式学堂增多,西式学堂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第四阶段 1895—1900年 人们对西学的认识,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到1898年,学会、学堂和报馆达300多个
材料二: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1823—1901),1872年《筹议海防折》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人对待西学态度变化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面对“三千余年一大变局”,近代前期社会各阶层做了哪些探索。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新石器时代的文明特征。D项,材料中“大房子”“禁尔、神庙、积石家”“黑陶和磨光玉器”等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文明成就,这些发现说明史前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观念,故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文明起源地分布较为广泛,故B项错误;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新石器时代区域文明同步发展,故C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周法的统治”可知,周公告诫康叔要在“商政”的基础上加强统治,这有助于减少殷商旧民的抵触,从而有利于商民对西周的认同,B项正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出现儒家思想,排除A项;西周时期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并不是家国一体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春秋时期上存在“攘夷”的呼声,但到战国时期,夷夏之间已经不足以分辨,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文化对周边少数民族的辐射力增强,A项正确;战国时期兼并战争不断,礼乐并非夷夏交往准则,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华夏文化对周边民族的影响,并非百家争鸣,排除C项;华夏文化影响周边民族,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排除D项。故选A项。
4.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调集了大量人员至关中地区修建秦始皇陵、而劳工来源广泛、东到齐鲁、南至荆楚,如此大规模的远距离人口调动,正是秦朝国家组织能力强大的表现,D项正确;秦灭六国、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这些劳工的境遇,无法得出秦朝社会治理残暴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中的人口调动是国家组织的,与区域经济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通过推行算缗、告缗,打击富商大贾,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算缗、告缗是打击商人大贾,不是针对地方势力,没有削弱地方,排除B项;算缗、告缗与货币官铸没有关系,排除C项;均输是指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由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经济政策,平准是贵时抛售,贱时收买的方式,以求稳定市场价格的一种措施,与材料意思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大臣们的奏疏不能直接进呈皇帝,要送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并结合所学,与皇帝共议国事的应该是宰相,但材料中奏章送至尚书署,尚书台就成了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可得出这一做法的作用是制衡丞相势力,削弱相权,强化君主专制,B项正确;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排除A项;材料做法主要是削弱相权,不是提高儒学地位,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任用外戚权臣,削弱宦官权力,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秦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焚书坑儒’;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采用‘黄老之学’;汉武帝颁布‘推恩令’,采纳‘独尊儒术’。”及所学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废除了分封制,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A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封建经济文化交流加强的信息,“焚书坑儒”“独尊儒术”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专制特征,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秦汉时期专制集权统治得到持续强化,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的版图初步奠定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民众为了生存,大量南迁,中原人民北迁也是为了生存的需要,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战乱频繁,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排除A、C两项;江南此时较为稳定,排除D项。故选:B。
9.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疾不朝,而私送车骑将军郗鉴’。尚书令卞壶弹劾其‘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其免官”可知,东晋成帝时,丞相王导称病不入朝,但私下里却与车骑将军郗鉴迎来送往。尚书令卞壶弹劾王导“亏法从私,无大臣之节”,要求将他们一并免官。由此可以看出东晋朝廷对于大臣朝见是有明确的礼制规定的,借故不朝是一种“亏法违典”的行为,要受到免官惩罚。这说明朝见之礼具有强制性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三省体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相权受到严重削弱,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强调的是吏治具有强制性特点,这并不能说明法律偏向于儒学,故D项错误。故选:B。
1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隋朝和秦朝(中国)。据材料“隋朝和秦朝虽相距八百余年,但有许多相似之处,如存在都很短暂,对历史发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隋朝首创科举制、三省六部制等,对后世影响深远,B项正确;秦朝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清朝奠定了现代中国版图,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排除D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材料反映了唐朝时期周边少数民族的种植、酿酒、养马、纺织技术传入中原,促进了中原地区的经济发展,这说明民族交流促进了经济发展,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周边少数民族的技术传入中原,不能说明中原王朝工商业落后,排除B项;唐朝民族政策的开明务实性、丝绸之路的畅通,只是民族交流顺利进行的条件而非本质,排除C、D项。故选A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四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依据材料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等可知,中国佛教深受中国本土思想文化的浸润,C项正确;完全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B项与史实不符,佛教并没有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佛教与中国儒家伦理存在冲突,排除D项。故选C项。
1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材料体现的是唐朝时期,拜占庭帝国、日本等国家同中国往来频繁,涉及经济、文化等方面,说明的是中外经济文化联系频繁,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外交流,非长安的地位,排除A项;从材料中无法判断拜占庭帝国同唐朝的交往是陆路还是海路,排除C项;材料沫未涉及外贸的商品,无法得出丝绸成为外贸主要商品,排除D项。故选B项。
15.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坊或鼓未动先开,或夜已深犹未闭,致使街司巡检人力难周,亦令奸盗之徒易为逃匿,故向街门户,悉令闭塞,一切禁断”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市由前期按时间严格管制到后来突破时间限制,市的繁荣使得管理难度加大,所以政府要求向街门户按照管理要求开市闭市。由此可见,经济发展冲击管理制度,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对管理制度的影响,并非城市管理更加规范,排除B项;唐代的市突破时间限制,并不意味着坊市分区制度逐步瓦解,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出宽松的商业政策,无法得出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排除D项。故选A项。
16.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材料图表信息体现了从隋朝开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大幅增加,结合所学知识,隋炀帝开创科举制,寒门子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入仕的机会,D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是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察举制主要推行于汉朝,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权力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寒门子弟很少有入仕的机会,排除C项。故选D项。
17.答案:B
解析:由“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在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陆九渊提出“万物皆自心发”,朱熹提出“万物皆是理的体现,人心只是其一”,可知二者思想都承认理是事物的根源,不同点是陆九渊认为“心即理”,带有主观唯心主义,朱熹认为“万物皆是理的体现”,带有客观唯心主义,C项正确,排除A、D两项。朱熹主张“体用合一”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求理方法,材料中陆九渊的思想并没有体现“格物致知”,排除B项。
1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南宋墓中出土的陶俑”“其手持宽而平的环状圆盘,上面表示刻度的条纹清晰可见,中间还有指针”及所学可知,该俑可以印证宋代使用指南针的历史信息。该俑无法直接得出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的结论,表述有误,C符合题意;该俑涉及“张仙人”的信息,可能代表的是宋代风水先生的造型,排除A项;该俑属于研究罗盘形状及作用的实物资料,表述正确,排除B项;《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撰学的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涉及指南针的记载信息,由此可见,该俑(实物史料)与《梦溪笔谈》的相关记载可以作为互证史料,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它是一个兼具生产、军事和行政的复合型体系,平居佃猎,战时从征的特性助推了其民族的迅速崛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制度为少数民族的统治制度,其特点是兵民合一,并且在封建经济的冲击下逐渐走向了瓦解,由此可推知,该制度应为猛安谋克制,B项正确;南北面官制是指对契丹和汉族实施分别管理,排除A项;四时捺钵制是指辽国国君根据季节巡幸各行宫的制度,排除C项;行省制是元朝地方最高管理机构,排除D项。故选B项。
21.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元朝既有固定的行省,也有因战争需要而设立的临时行省,这说明元朝的行省设置比较灵活,适应了元朝的统治需求,故选D项。元朝行省的职能不同,并非兼有政治和军事的双重功能,排除A项。固定的行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军事征伐型行省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征伐需要,与加强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项。元朝废除的只是军事征伐型行省,而不是全部行省,固定的行省废立与战争需要无关,排除C项。
2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农器图谱》篇幅占全书的80%左右,有306幅图,大部分是当时农具、农业机械、灌溉工具、运输工具、纺织机具等的实物写真”可知,《农书》把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反映其对农业技术实用性的重视,D项正确;《农书》没有改变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方向,排除A项;农器图谱不能体现农业科学理论,且“完善”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的农业器具不属于农业科技的创新,排除C项。
23.答案:D
解析:从材料可知,内阁首辅迫于皇帝的压力不得不遵旨重新拟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故D项正确。当时内阁拥有票拟权,在一定程度上参决政事,故A项错误。明成祖时内阁大学士就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决策,故B项错误。明代内阁大学士仅有票拟权而无批红权,故C项错误。
24.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江南市镇兴起,数量多,距离近,有利于农户广泛参与市场,促进商品经济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市场的形成,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新经济因素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其特征是雇佣关系的产生,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排除D项。故选:C。
2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内阁已经名存实亡,权力不可能得到加强,排除A项;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品级不高,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本身无决策权,不能等同于宰相,而且早在明朝初期宰相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C项;结合所学可知,乾隆从裁撤军机处到恢复军机处,主要原因在于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故选D项。
26.答案:A
解析:依据图①中的“乌思藏”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明朝;依据图②中的“宣政院辖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元朝;依据图③中的“吐蕃”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唐朝;依据图④中的“西藏”“喇萨”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清朝,因此先后顺序是③②①④,故A项正确,BCD三项错误。故选:A。
27.答案:D
解析:A.海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故不选A。BC.海禁政策旨在维护封建统治,也是其出发点,故不选BC。D.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清代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迟滞了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故D正确。故选D。
28.答案:C
解析:A.材料并未突破传统儒学的范畴,并不宣传西方的民主、平等思想,排除;B.当时资本主义刚刚呈现萌芽状态,因此其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说法不符合时代背景,排除;C.根据“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用辟举之法”“天下之人,无问其生员与否,皆得举而荐之于朝廷,则取士之方,不特诸生之一途而已也”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的主张,但是并未突破传统儒学的范畴,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正确;D.材料思想影响力有限,排除。故选:C。
2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839年中国。据材料,林则徐主张外国人来中国贸易,应该遵守中国的法令,反对鸦片走私对中国国家主权和利益的侵害,体现他具有一定的国家主权意识,C项正确;林则徐提出如果外国商人不再走私鸦片,清朝将允许正常的中外贸易,林则徐这里所说的是继续实行广州一口通商的做法,而非废除闭关锁国的政策,排除A项;据材料“大皇帝待遇外人,恩泽深厚”可知林则徐仍然受到“天朝”思想的影响,尚未完全接受平等外交观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学习西方、师夷长技相关内容,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30.答案:D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美国居中调停,想获得更多的侵略利益,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列强获得了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的权利,D符合题干的要求;ABC都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列强在华取得的侵略特权。故选:D。
3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容闳的革新方案与洪仁环的改革内政、建设国家的新方案——《资政新篇》有诸多相似之处表明容闳的这些设想与洪仁珏的改革方窑产生了共鸣,D项正确。容闳的设想只是受到洪仁珏的欢迎和认同,但不可能根除太平天国的积弊排除A项;容闳的革新方案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建国思想不是宣传民主共和的建国理念排除B项容闳的这些建议与农民阶级要求土地、建立平均主义社会的愿望相去甚远排除C项。
32.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晚清政府不再视边疆地区为“屏藩”或“藩篱”,而是将边疆地区设省进行直接管理,与内地整齐划一,这说明了晚清政府的国家领土主权意识增强,国防逐渐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台湾建省后,清政府的边疆危机并未彻底消除,排除A项;新疆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归属中国,台湾在元朝正式属于中国领土,排除B项;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承认朝鲜独立,宣告了中国传统的宗藩关系完全解体,排除D项。
3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近代城市设施的建设出现在上海、南京、汉口、重庆等通商口岸城市,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是民族企业家主导城市设施建设,排除A项;材料的城市是沿海、沿江城市,并不是内地城市,排除B项;材料中的设施主要集中在开埠通商城市,而不是遍及城乡,排除D项。故选C项。
3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甲午中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不亚于黄海海战”“北洋水师最后一枪”并结合所学,这场战役发生于黄海海战之后,且在这场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该战役应是威海卫之战,③是威海卫军港,是威海卫之战的发生地点,C项正确;①是旅顺,位于辽东半岛,日军占领旅顺后,制造了旅顺大屠杀,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②是大东沟,黄海海战亦称大东沟海战,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④是牙山,日本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不宣而战,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3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欧洲陆海军之战术方法,并非应有白人所独有,黄人亦能用之...贵国之长足进步,使我国从长夜迷梦中觉醒,得益匪浅”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中日甲午战争的相关信息,李鸿章意在强调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C项正确;材料末涉及太平天国运动对清王朝权力结构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刺激清廷开办洋务,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发生于1900年至1901年,清王朝战败被迫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清王朝完全沦为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
3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戊戌变法失败后,变法风气仍然长存”、“此百日中新政,中国将来必仍举行,此时遏之愈甚,再举行之期益速耳”可知,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项正确;戊戌变法已经失败,且其缺少相应的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侧重戊戌变法的思想启蒙作用,且戊戌变法主张改良,排除C项;“动摇了清朝统治根基”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37.答案:C
解析:材料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两种对立的历史叙述,由此可知,对历史事实的判断应持慎重态度,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史料真伪,也没有说什么是历史研究的关键,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立场问题,排除B项;黄兴和谭人凤都是亲历者,但对同一历史事实有两种对立的历史叙述,不知道使得可信度高,排除D项。故选:C。
3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画中主人公黎元洪从‘去年’被革命党人逼迫就任军政府都督的旧军官摇身一变为‘今日’的民国临时政府副总统。”可见黎元洪轻易的从封建主义旧官僚转变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者,从一个表面的革命者内化为一个民主共和的拥护者,可见民国共和政体的脆弱,B项正确;漫画想表达的主题是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并非称颂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排除A项;黎元洪身份的转变并非是对革命领导权的关注,排除C项;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
39.答案:(1)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是①。三省的职能: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关系:三省之间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2)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分别是三司、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特点: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表现:承袭明朝不设丞相,以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设立军机处;建立奏折制度。趋势: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庸朝(中国)。第一小问数字对应: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书省的相应数字是①。第二小问职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省的职能分别是:尚书省负责执行,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第三小问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之间的关系是三省之间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关系。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范围为宋代(中国)。第一小问机构名称:读图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分别是三司、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第二小问特点: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是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3)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表现:据材料“而法术则出之于私,因此没有一定恰好的节限”及数学知识可知,清代政治中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承袭明朝不设丞相,以内阁大学士协助处理政务;设立军机处;建立奏折制度等。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体现了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40.答案:(1)原因:①列强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②仁人志士探索救亡图存运动;③自然经济逐渐解体;④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⑤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等等。
(2)探索: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改造中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政治、阶级、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政治方面,结合材料一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侵华加剧,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根据材料一“一批爱国者从战争中惊醒,他们提倡‘师夷长技’”可知,仁人志士探索救亡道路也促使中国人对西学态度的变化;阶级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经济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思想文化方面,根据材料一“由‘西艺’推进到了‘西政’”可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深入。
(2)本题是列举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前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前期指的是(18401919),列举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的探索即可。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洋务派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运动,提出改造中国的两个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统治;19世纪末,在山东地区发动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等一系列革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促进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