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70分)
※注意事项: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总计30分)
1. (2015·贵州黔西南)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
A. 北京市 B. 陕西省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境内已知最早原始人类。在云南省元谋县,我国科学家发现了两颗门齿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的炭屑、小块烧骨,经专家鉴定,这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这一远古人类就是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是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故此题答案选C。
【考点定位】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中华文明的起源 我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2. 西周王室统治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建国不久,就实行分封制,大规模分封诸侯,B项正确;禅让制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 秦朝建立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度,排除C项;皇帝制的含义就是中央集权制中国古代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它始于秦朝,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其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 隶书 B. 金文 C. 甲骨文 D. 小篆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关键词“王懿荣、商代的文字”可知,这种“符号”应是甲骨文。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发现的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主要记载商朝的政治、经济、祭祀等活动;甲骨文是一战比较成熟的文字,故C符合题意;隶书是汉代通用文字;商周的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为金文;小篆是秦统一六国文字后的通用文字,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王懿荣、商代的文字”是解题的关键,逐一分析各选项。
4. 吕不韦在撰写的《吕氏春秋》中,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B.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A项正确;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排除B项;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与“加剧当地的分裂局势”无关,排除C项;“水利工程兴修”不是战国时期农业收益增加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5.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下面属于他思想的是( )
A. 仁政 B. 无为 C. 兼爱 D. 法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属于他思想的是无为而治,B项正确;儒家学派主张仁政,排除A项;墨家的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学派主张法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黄帝 B. 老子 C. 孔子 D. 董仲舒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孔子是春秋晚期思想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仁者爱人”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7. 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郡下设县。故选B。
8. 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
“大风气”指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材料从侧面印证了西汉时期统治阶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景象,这是当时社会的大风气。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依据,属理解层面的要求,有相当难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提出,它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神化了专制王权,因而受到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
9. 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建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 洛阳 B. 咸阳 C. 长安 D. 北京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信息“两千多年前,秦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反映的是秦灭六国的史实,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因此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咸阳,B项正确;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大都城,但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长安的诸多朝代中,周、秦、汉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强盛时代,当时的长安已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元代时,蒙古大汗国改名元朝,自元朝起,开始成为全中国的首都,但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向汉武帝提出上述建议的人是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卫青 D. 霍去病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为巩固国家的统治,汉初分封了许多王国。到汉武帝时,汉初分封的诸侯国,有相当的势力,严重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接受了主父偃的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诸侯国,解除了诸侯国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卫青和霍去病打击了匈奴。所以B项符合题意,ACD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
11.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D项正确;汉初的几个皇帝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特别是“文景之治”的形成为西汉鼎盛时期的到来打下基础,排除ABC项。故选D项。
12. 下列选项中,改进了造纸术的人是( )
A. 炎帝 B. 华佗 C. 蔡伦 D. 祖冲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时,宦官蔡伦总结西汉以来的经验,用树皮、破布和旧鱼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提高了质量,降低了成本,使纸得以广泛使用,C项正确;炎帝被尊为“人文初祖”,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华佗是东汉末医学家,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祖冲之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A.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 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即位的皇帝太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企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宠,把持朝政。如此反复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国家陷入混乱、政治十分黑暗的统治之中。D正确;ABC不是东汉后期政治黑暗的表现,排除;故选D。
14. 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漠北的道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新疆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从这些地方考古发掘汉代的丝织品、钱币和陶器,不仅证实当时丝绸之路的存在,而且说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已相当繁荣。故选B。
15. 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
A. 王国 B. 侯 C. 郡 D. 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采取推恩令,让王国的国王将自己王国的疆土再次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形成侯国,而侯国归郡管辖,王国越分越小,实力大减,使王国问题最终得以解决,A项正确;BCD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
16. 在防治疾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该著作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道德经》 C. 《九章算术》 D. 《春秋》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名医张仲景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在防治疾病方面有深入的研究,A项正确;《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春秋老子著,与“张仲景”不符,排除B项;《九章算术》是数学方面的成就,排除C项;《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排除D项。故选A项。
17. 王洪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该书记录的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是( )
A. 《论语》 B. 《离骚》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该书记录的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部史书是《史记》,C项正确;《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不是史书,排除A项;《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排除B项;《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与题干所提到的纪传体通史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多个政权并立,各民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与交融,南方经济得到发展,科技文化有了显著进步,为新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因此,从上述描述中可知,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B项正确;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都概况的准确,排除AC项;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相符,但体现不出基本的社会局势,排除D项。故选B项。
19.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 秦统一六国 B. 汉武帝的大一统
C.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D.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公元200年,曹操打败袁绍,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率军北渡黄河,统一了黄河流域。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统一北方。263年,曹魏灭蜀,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皇位取代魏国建立了晋朝,定都在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故C符合题意;材料指的是的三国时期而非秦朝,故A不符合题意;汉武帝的大一统之前的政治局面也是统一的汉王朝,故B不符合题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仅属于局部统一,而非全国统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0. 西晋从此衰落的事件是( )
A. 西晋灭吴 B. 西晋被灭 C. 西晋建立 D. 八王之乱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晋惠帝昏庸无能,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历时十几年,给社会造成巨大灾害,人民饱受痛苦,西晋从此衰落。D项正确;西晋灭吴,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公元316年,西晋被刘渊灭亡,与题干信息“西晋从此衰落”不符,排除B项;西晋建立与西晋的“衰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1.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是在( )
A. 秦统一后 B. 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后
C. 西晋统一后 D.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实行汉化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故D符合题意;秦统一后,统一了全国的文字而非语言,故A不符合题意;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后,统一了全国的思想,而非语言,故B不符合题意;大一统的西晋王朝是时间短暂的,从265年建立到280年统一全国,再到316年灭国,建国时间51年,未进行语言统一,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22. 民间传说中的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城隍、土地神等出自(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玉皇大帝是道教里万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太上老君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的道德天尊;城隍,道教中守护城池之神;土地神是道教里掌管土地的神仙,故B符合题意;佛教的人物是各种佛和菩萨,故A不符合题意;基督教的主要信仰人物是上帝,故C不符合题意;伊斯兰教有六大信仰,分别是信安拉、信天使、信经典、信先知、信后世、信前定。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23. 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地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因此,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被称为“元魏”的是( )
A. 战国时期的魏国 B. 三国曹魏 C. 北魏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被称为‘元魏’”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建立后,北魏孝文帝把都城迁到了洛阳,并且实施一系列汉化措施,其中之一是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由此可知,“元魏”的应该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魏,C项正确;战国时的魏国是战国七雄之一,排除A项;三国时期的魏国是曹魏,排除B项;元朝一般称蒙元,排除D项。故选C项。
24.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特别发达
D.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长期战乱,而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他们给南方带去了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海外贸易特别发达是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C项符合题意,ABD项不符合题意。故此题选C。
25. 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北人南迁的原因 D. 淝水之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麦稻兼作,兴修水利”“丝织业技术进步”“青瓷烧制技术高超”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示表格是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B项正确;麦稻兼作,兴修水利是,是农业发展的表现,丝织业技术进步和青瓷烧制技术高超是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北人南迁的原因是北方战乱,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和淝水之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6. 南朝四个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齐、 宋、 梁、 陈 B. 陈、 齐、 梁、 宋
C. 梁、 宋、 陈、 齐 D. 宋、齐、梁、陈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目和所学可知,宋存在的时间是公元420年至479年;齐存在的时间是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梁存在的时间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陈存在的时间是公元557年至589年。按着朝代更替的先后顺序是宋齐梁陈,D项正确;宋存在的时间是公元420年至479年;齐存在的时间是公元479年至公元502年;齐出现的时间晚于宋,排除AB项;宋存在的时间是公元420年至479年;梁存在的时间公元502年至公元557年;梁出现的时间晚于宋,排除C项。故选D项。
27. 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 东汉 B. 东吴 C. 西晋 D. 东晋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存在的时间是316年到420年,所以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东晋政权的管辖。A项存在的时间段是公元25年到220年;B项存在的时间段是229年到280年;C项存在的时间段是265年到316年。故选D。
28. 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祖冲之-《黄庭经》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郦道元-《洛神赋图》 D. 王羲之-《论语》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民要术》是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可见B正确,《黄庭经》 是老子的作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论语》是孔子的作品,ACD 都不正确。故选B。
29. 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 钟繇 D. 胡昭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A项正确;王献之是东晋书法家、画家、诗人,王羲之第七子,排除B项;钟繇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楷书(小楷 )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排除C项;胡昭是三国时期的书法家,与钟繇并称“钟胡”,排除D项。故选A项。
30. 北魏时期, 统治者主持建造了许多石窟, 其中位于洛阳的是( )
A. 龙门石窟 B. 云冈石窟 C. 麦积山石窟 D. 敦煌石窟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龙门石窟位于洛阳,A项正确;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位于山西大同,排除B项;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后秦,大兴于北魏明元帝、太武帝时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排除C项;敦煌石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
31.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实现融合,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推广了用火,建立了原始部落,使人民安居乐业。黄帝发明了舟、车等文明成果,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
——《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之一统, 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 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 “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 “大一统” 。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 “华夷”与 “大一统”》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后, 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开创华夏早期文明的始祖是谁 后人尊崇他们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写出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帝王是谁 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什么观念
(3)根据材料三,写出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答案】31. 炎帝和黄帝;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2. 秦王(嬴政);中央集权制度;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大一统”观念。
33.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解析】
【小问1详解】
始祖:根据“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推广了用火,建立了原始部落,使人民安居乐业。”并结合所学可知,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的是炎帝和黄帝;尊崇:结合所学可知,在打败蜚尤后,黄帝被推举为炎黄部落联盟首领,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常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中华儿女”自称。
【小问2详解】
帝王:根据“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并结合所学可知,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是秦王(嬴政);政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措施: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措施;观念:结合所学可知,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大一统”观念。
【小问3详解】
意义:根据“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可知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是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材料二 汉为发展同中亚、 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 “丝绸之路”。 1959—1969 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中翦伯赞颂扬的“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他出使西域有何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写出两点)
(3)材料三说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您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答案】(1)张骞 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2)修筑道路,设置亭驿;设立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3)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他”:根据材料一“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和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故“他”是指张骞; 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修筑了令居(令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可知措施是修筑道路;根据材料二“设置亭驿,便利商旅”可知措施是设置亭驿;根据材料二“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可知措施是设立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小问3详解】
作用:根据材料三“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
33.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 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翻译: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卷二十一上》
(1)材料一与哪次改革有关 此次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的改革有什么意义
【答案】(1)商鞅变法;使秦国逐渐富强,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我国的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改革:根据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史称为“商鞅变法”。
意义: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商鞅变法,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讲汉语、改汉姓、与汉族通婚等,推行汉化措施,有利于我国的民族交融,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北魏实力。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4. 观察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请填写(政权名称):A ____;B____。
(2)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人口迁徙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1) ①. 吴 ②. 西晋
(2)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人口南迁
【解析】
【小问1详解】
A:根据图表可知,A处在三国形成时期,三国包括蜀国、魏国和吴国,所以A处是吴国。
B:依据所学知识可知,265年司马炎篡夺魏权,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316年西晋灭亡,所以B处填西晋。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人口大流动与民族大迁徙的一个时期,在中原汉族人口大量南迁的同时,北方长城内外的各少数民族也大举进入中原。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考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75 分钟 试卷满分: 70分)
※注意事项: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总计30分)
1. (2015·贵州黔西南)假如你是一名导游,现英国一旅游团需参观我国元谋人遗址,你应该带他们到哪个省市?( )
A. 北京市 B. 陕西省 C. 云南省 D. 浙江省
2. 西周王室统治国家的政治制度主要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皇帝制
3. 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其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 隶书 B. 金文 C. 甲骨文 D. 小篆
4. 吕不韦在撰写的《吕氏春秋》中,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B.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C.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5.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下面属于他思想的是( )
A. 仁政 B. 无为 C. 兼爱 D. 法治
6.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
A. 黄帝 B. 老子 C. 孔子 D. 董仲舒
7. 秦统一后,围绕着在地方采取何种统治方式的问题,君臣之间发生过激烈争论。最终,秦始皇在地方推行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8. 考古学家在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漆器屏风上发现了《论语》,某报刊评论:“可见墓主人刘贺对儒家典籍尤其是与孔子相关的著作特别重视,除了大风气外,个人的喜好恐怕也是重要一面。”
“大风气”指的是(  )
A “焚书坑儒”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 “兼爱非攻” D. “无为而治”
9. 它是中国第一帝都。两千多年前,建人从这里挥师东进,横扫六合,成就了华夏一统的泱泱帝国,并由此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历史趋势。材料中的“中国第一帝都”是( )
A. 洛阳 B. 咸阳 C. 长安 D. 北京
10. 汉武帝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向汉武帝提出上述建议的人是
A. 董仲舒 B. 主父偃 C. 卫青 D. 霍去病
11. 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是在哪位皇帝在位时期( )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12. 下列选项中,改进了造纸术的人是( )
A. 炎帝 B. 华佗 C. 蔡伦 D. 祖冲之
13. 东汉中期以后,政治黑暗最突出的表现是
A. 中央和地方矛盾的加剧 B. 统治阶级内部派系斗争
C. 皇帝昏庸愚昧,不理朝政 D.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14. 近十几年来,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土了汉代的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汉代开辟了(  )
A. 丝绸之路 B. 海上丝绸之路
C. 通往西域的道路 D. 通往漠北的道路
15. 汉初的封国有王、侯两级。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但皇权不能施行于王国所属的郡县。侯国建制与县相当,直属朝廷。 由此可见,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主要针对( )
A. 王国 B. 侯 C. 郡 D. 县
16. 在防治疾病方面,我们可以参考张仲景的医学著作,该著作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道德经》 C. 《九章算术》 D. 《春秋》
17. 王洪同学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没有封面的古代史书,该书记录的内容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是( )
A. 《论语》 B. 《离骚》 C. 《史记》 D. 《资治通鉴》
18. 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
A. 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 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19. 罗贯中《三国演义》开篇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 秦统一六国 B. 汉武帝的大一统
C. 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D.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0. 西晋从此衰落的事件是( )
A 西晋灭吴 B. 西晋被灭 C. 西晋建立 D. 八王之乱
21. 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民族的语言,汉语成为北方主要通用语言是在( )
A. 秦统一后 B. 西汉汉武帝大一统后
C. 西晋统一后 D. 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22. 民间传说中玉皇大帝、太上老君、城隍、土地神等出自( )
A. 佛教 B. 道教 C. 基督教 D. 伊斯兰教
23. 中国古代每一个专制王朝都深深地烙上了“家天下”的印记,因此,一些史学家常把皇姓跟朝代名称合二为一,被称为“元魏”的是( )
A. 战国时期的魏国 B. 三国曹魏 C. 北魏 D. 元朝
24. 魏晋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 农业生产技术进步
C. 海外贸易特别发达
D.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25. 列表格是学习历史常用的方法之一。阅读下列表格,其内容所反映的是东晋南朝时哪一方面的史实( )
农业 麦稻兼作,兴修水利
手工业 丝织业技术进步
青瓷烧制技术高超
城市 建康城人口众多
A. 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 B. 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C. 北人南迁的原因 D. 淝水之战
26. 南朝四个王朝更替的先后顺序依次为( )
A. 齐、 宋、 梁、 陈 B. 陈、 齐、 梁、 宋
C. 梁、 宋、 陈、 齐 D. 宋、齐、梁、陈
27. 一个生活在318年的建康人应该受哪个政权的管辖( )
A. 东汉 B. 东吴 C. 西晋 D. 东晋
28. 下列人物与成就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
A. 祖冲之-《黄庭经》 B. 贾思勰-《齐民要术》
C. 郦道元-《洛神赋图》 D. 王羲之-《论语》
29. 被后人誉为“书圣”的是( )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 钟繇 D. 胡昭
30. 北魏时期, 统治者主持建造了许多石窟, 其中位于洛阳的是( )
A. 龙门石窟 B. 云冈石窟 C. 麦积山石窟 D. 敦煌石窟
二、材料分析
31.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 国家走向统一, 民族实现融合, 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结成联盟战胜蚩尤部落,渐渐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相传,炎帝发明了农耕,推广了用火,建立了原始部落,使人民安居乐业。黄帝发明了舟、车等文明成果,二者齐头并进,共同开创了华夏早期文明。
——《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 秦之一统, 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 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 “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以儒补法,巩固 “大一统” 。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 “华夷”与 “大一统”》
材料三 张骞通西域后, 西汉王朝加强了对西域的经营。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西域都护颁行汉朝的号令,……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管辖。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根据材料一,写出开创华夏早期文明的始祖是谁 后人尊崇他们什么
(2)根据材料二,写出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帝王是谁 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秦朝创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汉武帝“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采取了什么措施 秦汉以来逐步形成了什么观念
(3)根据材料三,写出西域都护设置的意义
32.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发现西域,其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同时又是一员战将,真可谓是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的人物。
——翦伯赞
材料二 汉为发展同中亚、 西亚各国的交往,修筑了令居(今甘肃永登)以西的道路,设置亭驿,便利商旅。 据当时文献记载,通往中亚、西亚的大道,有南北两条,这成为后来著名的 “丝绸之路”。 1959—1969 年,在“丝绸之路”的我国境内新发现了大批文物,在民丰这个当时曾是南路要冲的地点,发现了“汉司乐府印”,说明那时在当地曾设立了专为供应汉使者和行旅所需食粮的管理屯田事务机构。
——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指出,在中国汉朝时期,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和主要动力,开通了世界上最长的陆上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留下一连串璀璨夺目的文化遗产。
(1)材料一中翦伯赞颂扬的“他”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他出使西域有何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汉代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措施。(写出两点)
(3)材料三说丝绸之路是一条“经济商贸之路、文化交融之路、科技交流之路”,请您根据所学的知识,写出丝绸之路的作用。
33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 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翻译: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办法,有利于国家就不仿效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王天下,夏殷不更换旧礼制而灭亡。)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魏主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卷二十一上》
(1)材料一与哪次改革有关 此次改革的意义是什么
(2)材料二的改革有什么意义
34. 观察下图,完成相关问题。
(1)请填写(政权名称):A ____;B____。
(2)结合所学,回答这一时期人口迁徙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抚顺市东洲区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