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省株洲星雅实验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株洲星雅高二年级历史考试试卷
时量: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 据周礼,周王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彼此不可逾越。1982年却在湖北随州一古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簋,读作“诡”(Guǐ),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这反映了该墓主所处时代( )
A. 宗法等级森严 B. 青铜冶炼技术精湛
C. 分封制被破坏 D. 周统治中心移至随州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彼此不可逾越”可知,纷纷制度下,诸侯不可用九鼎,但是随州诸侯墓出土了九鼎八簋,这意味着诸侯逾越礼制,分封制遭到破坏,C项正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等级制度被破坏,排除A项;B项与题无关,排除B项;随州是诸侯之地,排除D项。故选C项。
2.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
A. 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 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 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 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思想家在不同的领域提出统一的主张,如度量衡、车轨等,其目的在于希望自己的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C项正确;A项不是主观目的而是客观影响,排除A项;孟子、墨子等思想提出之时,该学派已经创立,排除B项;D项是客观影响,而非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
3. 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 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 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路太后的侄孙路琼之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讥讽出身卑微;孝武帝认为路琼之不应该拜访王僧达,王僧达是门阀士族,不应该惩罚王僧达,故可知南朝时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庶族地主的信息,得不出庶族地主力量大小,排除C项;科举制加强了社会阶层流动性,排除D项。故选A项。
4. 《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 推动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B. 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 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 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唐朝开始,封建政府通过立法等方式,强制交易奴婢、马牛、田宅的双方,领取官方契券,并以契券作为相关争讼的证据,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封建政府规范商业契约对社会成员身份的影响,排除A项;商业契约不能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自由,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契税对国家财政收入的贡献,排除D项。故选C项。
5. 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A. 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 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 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胡旋女》一诗描绘了胡旋女在跳胡旋舞时出色的惊人技艺,博得“天子为之微启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的繁荣,西域文化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到长安,C项正确;材料不是涉及东西交流,排除A项;材料信息得不出广受欢迎,排除B项;D项是唐代的时代特征,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A.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B. 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D.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叶适认为相比于唐代而言,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内外皆弱,不利于国家安全,说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存在弊端,C正确;作者强调的是宋朝而非唐朝,排除A、B;作者强调的是宋代过度加强中央集权的弊端而非强调其进步性,排除D。
7. 如表诗词均为宋代诗人所创作。这些诗词反映出,宋代
诗句 作者 地名注释
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 刘辰翁 狼居胥:一说在今蒙古因境内、去病曾在狼居山勒石封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陆游 轮台: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今新境内
长剑久倚燕然山,义欲为汉诛楼兰。 陈傅良 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曾在此勒石封山
边城冬,日日黄埃飞朔风。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 李鹰 葱岭:指帕米尔高原、曾先后为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所管辖。
A. 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 延续了汉唐时期的疆域观
C. 中原王朝的疆域有所拓展 D. 理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实现国家局部统一,与多个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没有实力恢复唐朝统治时期的疆域,但宋代词人的句子中体现了宋代词人为国开疆扩土,守卫边疆的雄心壮志。故可知宋代延续了汉唐时期的疆域观,B项正确;材料不是文学艺术的特点,排除A项;宋朝局部统一,不是疆域有所拓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项。
8.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说明了
A. 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 郑和下西洋的主张
C. 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 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可知,郑和主张维护南海权益,这说明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郑和下西洋的主张,排除B项;材料只是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所说的言语,并没有说明他已经说服了明仁宗,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 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 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的中国。材料表明在20世纪初的中国,各种图书馆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而图书馆的发展有利于大众阅读图书,这种情况适应了近代教育的发展,B项正确;变法图强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是是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不是宣传民主共和,排除C项;科举制在1905年废除,与材料1909年的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0. 1920年,陈独秀观察到:“觉悟”“爱国”“解放”“改造”“新思潮”“新文化”等名词,一到上海便成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小说家及黑幕文人纷纷挂起新思潮的招牌骗钱。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经济的发展助推思想解放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0年的中国。材料表明“觉悟”“爱国”“解放”“改造”等新思潮的名词在上海很多商品上出现,并且还都能以新思潮的招牌赚钱,这说明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各行各业用新思潮的招牌赚到了钱,说明追求新思想的社会时尚,不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经济发展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各行各业用新思潮的招牌,不能得出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
11. 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有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故BC项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不是反映的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
12. 随着中世纪骑兵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的日益兴起,其昂贵的装备没有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负担,于是西欧封君封臣的效忠关系得到强化,罗马帝国时期的统一一去不复返,唯一还能统一西欧的,就是精神上享有权威的天主教会。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社会( )
A. 呈现封建割据的状态 B. 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
C. 教权与王权实现结合 D. 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
【答案】A
【解析】
【详解】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强大的中央政府,封君封臣的关系得到强化,天主教会是唯一的精神权威等,反映出西欧社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A项正确;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教权与王权的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世纪西欧社会的政治和精神生活,并非经济发展的落后状态,排除D项。故选A项。
13. 1552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起路德教会,其首领由约翰公司任免、并规定德语为圣事活动语言,随后,黑森、梅克伦堡、普鲁士等也相继建立类似的教会。这些活动有助于( )
A. 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 B. 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
C.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理性思维方式的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宗教改革,撒克逊等地纷纷建立路德教会,采用德语进行宗教活动,有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C项正确;材料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无关,排除A项;民族教会和民族语言的发展,与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推动理性思维方式确立的是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并非宗教改革,排除D项。故选C项。
14. 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这一时期世界贸易额的变化
时间 1851年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世界贸易额(亿英镑) 6.41 30.24 40.25 78.4
A. 根源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B. 有利于全球财富的合理分配
C. 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得益于世界生产力不断提高
【答案】D
【解析】
【详解】通过观察表中数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贸易额的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推动了世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D项正确;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只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并非其根源,排除A项;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列强主导世界秩序,全球财富的分配并不公平,排除B项;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变革的是两次工业革命,不是世界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二战后期、美、苏约定东欧由苏联解放;西欧由美国解放;德国由苏联与美、英分区占领;亚洲的朝鲜也以“三八线”为界,由美、苏分别占领。这些行动( )
A 说明美、苏重新瓜分殖民地 B. 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 为战后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期,美、苏通过国际会议,约定反法西斯进程和势力范围,为战后世界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美、苏对反法西斯行动的协调,并非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排除A项;解放东西欧、消灭德日法西斯等,主要体现了大国合作并非大国强权,排除B项;导致反法西斯同盟破裂的是二战胜利和美苏冷战,排除D项。故选C项。
16. 尼日利亚独立后,政府大力加强对非洲历史文化的研究、以发掘民族传统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大学、伊巴丹大学在非洲历史学研究、考古学和人种学研究和对非洲黑人传统口传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尼日利亚政府的这些做法意在( )
A. 提高大学科研水平 B. 提升民族自信心 C. 培育国民文化素养 D. 谋求非洲的霸权
【答案】B
【解析】
【详解】独立后的尼日利亚政府重视研究和宣传非洲历史、民族文化,大力发掘民族传统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目的在于提升民族自信心,B项正确;提高大学科研水平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尼日利亚政府“发掘民族传统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的核心目的,排除A项;考古学、人种学的研究与培育国民文化素养无关,排除C项;新兴国家弘扬民族历史和传统文化,并非是要谋求非洲霸权,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共2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 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 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 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续表
20世纪初 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 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 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 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主题: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空下的社会特征。
阐述:在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较于前代更加繁荣,专门供于租用、以日计值的长车,满足了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出行代步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内燃机、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与发展,为汽车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汽车的发明创造不仅是多项科学技术的共同结晶,也是人类不断改造世界、提升自我价值的体现,促进了人类的生活与交通方式的改变。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国产汽车的命名特点,不仅反映出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强大祖国的热切愿望,也反映出在冷战背景下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
综上所述,历史不同时期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面貌,可以从车的发展演变中找到鲜明的印记。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不同时期车的动力、性能及影响均不同,由此拟定论题为:车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空下的社会特征。选取材料中的宋代、1886年前后、20世纪50年代三条信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各个时期所处的环境进行阐述。如宋代,根据材料“宋代……出租……以日计值”等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阐述为:在宋代,商业与城市的发展较于前代更加繁荣,专门供于租用、以日计值的长车,满足了日益壮大的市民阶层出行代步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根据材料“1886年前后……汽车”等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阐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内燃机、化工等新兴工业部门兴起与发展,为汽车的诞生创造了技术条件。汽车的发明创造不仅是多项科学技术的共同结晶,也是人类不断改造世界、提升自我价值的体现,促进了人类的生活与交通方式的改变。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等史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阐述为: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奠基时期,新中国国产汽车的命名特点,不仅反映出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与改变落后面貌、建设强大祖国的热切愿望,也反映出在冷战背景下强烈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特征。最后总结升华,回扣主题。
本题是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在提取信息的基础上自拟论题,并围绕论题进行阐述。
18.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 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国古代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解释。
【答案】(1)两汉时期:《史记》《汉书》的问世表明两汉时期史学编撰取得开创性成果。两汉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
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史、民族史、谱牒学、佛教史有所发展。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
隋唐时期:在修史机构、正史编撰、史学内容、史学理论等方面取得新发展。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频繁。隋唐大一统王朝使得史学成果更加丰富。
辽宋夏金元时期:通史撰述走向高峰,多民族史学发展。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史学成果丰富。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经济现象去研究历史和说明历史;思想变动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变动);阶级斗争学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示例:
史事:百家争鸣
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任选两个时期阐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即可。如两汉时期,当时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时期,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基本奠定;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思想上尊崇儒术,为产生大规模的历史著作提供了物质上和思想上的条件。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政治分裂,社会动荡;士族专权;北民南迁,西北少数民族内迁。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使史学成果呈现多元化特征。如隋唐时期,当时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频繁。隋唐大一统王朝使得史学成果更加丰富。如辽宋夏金元时期,当时宋朝强化中央集权,社会经济高度发展,学术文化取得突出成就;多民族政权并立,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呈现出民族交融的趋势;元朝结束多民族政权并立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北方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辽宋夏金元时期由分裂走向统一,史学成果丰富。
【小问2详解】
根据“”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等信息可知,李大钊阐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说;阶级斗争学说;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运用唯物史观进行阐释的史事任选一个即可。如选择百家争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023年株洲星雅高二年级历史考试试卷
时量:6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2分,共32分)
1. 据周礼,周王制九鼎,象征九州。周王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彼此不可逾越。1982年却在湖北随州一古墓出土了制造精美的九鼎八簋(簋,读作“诡”(Guǐ),是古代汉族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这反映了该墓主所处时代( )
A. 宗法等级森严 B. 青铜冶炼技术精湛
C. 分封制被破坏 D. 周统治中心移至随州
2.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谓天下当“定于一”,墨子主张“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管仲提出“衡石一称,斗斛一量”“书同名、车同轨” 的主张。诸子提出以上思想的目的在于( )
A. 推动旧的贵族等级体系进一步瓦解 B. 创立新的学派以指导各国实行变法
C. 希望自家主张成为统一天下的思想 D. 为后世中华传统文化提供源头活水
3. 据《宋书》记载:南朝宋时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孙路琼之去拜访中书令王僧达,被其讥笑祖上是王家的车夫。路太后震怒、请求孝武帝惩处。孝武帝回道:“琼之年少、自不宜轻造诣(拜访)。王僧达贵公子,岂可以此事加罪!”这可以用于说明,当时
A. 门阀士族势力较为强大 B. 君主的权力受到削弱
C. 庶族地主力量不断增长 D. 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
4. 《唐律疏议》规定,买卖奴婢、马牛等应立“市券”,即官方发给买卖双方的带有契约性质的契券,不至官司立券者受罚。唐以后田宅买卖须“立券报官”,交纳契税后,官府在契券上盖公印登记于图册,田地争讼时可作证据。可见,中国古代商业契约的作用是( )
A. 推动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 保障租地农民的利益和人身自由
C. 规范各种买卖兼有公证的作用 D. 使契税成为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
5. 白居易写有《胡旋女》一诗,题注:“天宝末,康居国(注:唐时西域国家)献之。”诗云:“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曲终再拜谢天子,天子为之微启齿。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从作品可以推知,当时
A. 东西方艺术风格交汇融合 B. 异域乐舞广受欢迎
C. 商路为文化交流提供便利 D.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6. 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作者意在强调
A.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 B. 唐朝措施提高了行政效率
C. 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 D. 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
7. 如表诗词均为宋代诗人所创作。这些诗词反映出,宋代
诗句 作者 地名注释
吾年如此,更梦里,犹作狼居胥意。 刘辰翁 狼居胥:一说在今蒙古因境内、去病曾在狼居山勒石封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国成轮台 陆游 轮台:西域都护府所在地,今新境内
长剑久倚燕然山,义欲为汉诛楼兰。 陈傅良 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东汉窦宪曾在此勒石封山
边城冬,日日黄埃飞朔风。葱岭雪深埋古道,河岸冰厚与天通。 李鹰 葱岭:指帕米尔高原、曾先后为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所管辖。
A. 文学艺术出现世俗化趋势 B. 延续了汉唐时期的疆域观
C. 中原王朝的疆域有所拓展 D. 理学思想的影响日益广泛
8. 郑和为说服明仁宗朱高炽保留宝船队时说:“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一旦他国之君夺得南洋,华夏危矣。我国船队战无不胜,可用之扩大经商,制服异域,使其不敢觊觎南洋也。”这说明了
A. 郑和主张与他国经商 B. 郑和下西洋的主张
C. 郑和有海洋主权意识 D. 郑和说服了明仁宗
9. 1904年,中国第一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建立;1909年,国立京师图书馆开始筹建,其余各省图书馆也加紧筹建;到民国前夕,各省公共图书馆基本建立,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私人图书馆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这一时期图书馆的建立和发展( )
A. 与变法图强运动相辅相成 B. 适应了近代教育的需要
C. 以宣传民主共和为其宗旨 D. 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废除
10. 1920年,陈独秀观察到:“觉悟”“爱国”“解放”“改造”“新思潮”“新文化”等名词,一到上海便成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小说家及黑幕文人纷纷挂起新思潮的招牌骗钱。这主要反映出当时( )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经济的发展助推思想解放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11. 中国许多大学校训出自古代文化典籍。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中国农大校训“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出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出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止于至善”出自《礼记》。这表明
A. 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
B.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源远流长
C. 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
D. 儒家思想传统影响着教育发展
12. 随着中世纪骑兵在欧亚大陆战场上的日益兴起,其昂贵的装备没有中央政府可以统一负担,于是西欧封君封臣的效忠关系得到强化,罗马帝国时期的统一一去不复返,唯一还能统一西欧的,就是精神上享有权威的天主教会。这反映出中世纪西欧社会( )
A. 呈现封建割据的状态 B. 崇尚依靠武力的征服
C. 教权与王权实现结合 D. 经济发展落后的状态
13. 1552年,撒克逊约翰公爵领地建立起路德教会,其首领由约翰公司任免、并规定德语为圣事活动语言,随后,黑森、梅克伦堡、普鲁士等也相继建立类似教会。这些活动有助于( )
A. 文艺复兴运动的扩展 B. 封建统治秩序的瓦解
C. 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 D. 理性思维方式的确立
14. 下表所示为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世界贸易情况统计,这一时期世界贸易额的变化
时间 1851年 1880年 1900年 1913年
世界贸易额(亿英镑) 6.41 30.24 40.25 78.4
A. 根源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 B. 有利于全球财富的合理分配
C. 推动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 D. 得益于世界生产力不断提高
15. 二战后期、美、苏约定东欧由苏联解放;西欧由美国解放;德国由苏联与美、英分区占领;亚洲朝鲜也以“三八线”为界,由美、苏分别占领。这些行动( )
A. 说明美、苏重新瓜分殖民地 B. 都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色彩
C. 为战后格局的形成奠定基础 D. 导致了反法西斯同盟的破裂
16. 尼日利亚独立后,政府大力加强对非洲历史文化研究、以发掘民族传统精神财富和历史文化资源,尼日利亚的拉各斯大学、伊巴丹大学在非洲历史学研究、考古学和人种学研究和对非洲黑人传统口传文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享誉世界,尼日利亚政府的这些做法意在( )
A. 提高大学科研水平 B. 提升民族自信心 C. 培育国民文化素养 D. 谋求非洲的霸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两小题,17题12分,18题16分,共28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车的发展演变
古代 早期 以牲畜拉车代步;显贵者驾以“驷马”(四匹马同架一车)
宋代 街市有商户专门出租“长车”,顶上有盖,四周挂幔,可载乘六人,以日计值
1886年前后 人类第一辆汽车诞生: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电打火、化油器等独创技术,奠定了汽车设计的基调
续表
20世纪初 近代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汽车“图利亚”,因慈禧太后不能容忍司机与她平坐而被尘封于宫中
20世纪50年代 由苏联援建的“中国一汽”下线生产出第一辆国产卡车,被命名为“解放”;两年后,第一辆国产轿车问世,名为“东风”,又名“红旗”
1985-1995年 中国第一家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旗下生产的“桑塔纳”轿车被乡镇企业家、个体工商业老板们誉为“轿车小旋风”
21世 纪初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具有卫星导航、人车交互、主动安全等多种功能的智能轿车走进千家万户。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相继出现
——摘编自林平《汽车史话》
从材料中提取三条或三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18. 史学与社会
任何时代的史学现象、史学成果,都不能脱离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历史的影响。
材料一
时期 史学成果举例
两汉时期 西汉司马迁著《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提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撰述宗旨,成为中国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传统。后人评论“这实在是一部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百科全书式的通史,也是在公元前二世纪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部通史”。东汉班固著《汉书》,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体裁
魏晋南北朝时期 出现撰写朝代史的盛况;有关北方民族史的著作也很多;家传、谱牒受到普遍关注;佛教史著作也有新的发展
隋唐时期 正式设立史馆,聚集史官修撰前朝史和国史,以宰相负责监修。中国古代“正史”中有八部产生于盛唐时期。还出现了几部反映盛大王朝地理风貌的全国地理总志;地方史、民族史、传记等获得新发展;在史家修养方面,刘知几提出“史才三长”论
辽宋夏金元时期 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南宋郑樵的《通志》、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部体裁不同的通史著作,把中国古代的通史撰述推向高峰;元末修撰了宋、辽、金三史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材料二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原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编写组《中国史学史》
(1)阅读材料一,任选两个历史时期,分析其史学成果出现的历史背景。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阐释了唯物史观的哪些基本观点。任选中国古代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唯物史观对其进行解释。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省株洲星雅实验学校2022-2023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