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含解析)

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卷
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
1.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半坡遗址中还发现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种。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据此可知( )
A.长江中下游是我国原始社会主要粮食产区
B.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已普遍开始种植水稻
C.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特征
D.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
2.在完成统一后,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十二万户至咸阳。秦朝还曾经向丽邑(今陕西临潼)移民三万户,向云阳(今陕西淳化)移民五万户,向北河(今内蒙古中部)、榆中(今陕西北部)移民三万户。其做法旨在( )
A.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 B.巩固国家政治统一
C.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 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
3.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4.公元6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A.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5.唐代有16位公主与7个少数民族进行“和亲”,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上是罕见的。唐代“和亲”都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 B.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有效管理
C.避免了唐政府和少数民族的战争 D.从根本上改善了唐代的民族关系
6.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这(  )
A.证明该墓葬形成不晚于唐朝初年 B.说明中国手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
C.体现了西域开始同中原建立联系 D.反映了东西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7.学者周振鹤说:“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湖广行省以湖南、湖北为主体而又越过南岭有广西。”观察下图可知湖广行省的布局
A.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 B.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
C.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增强了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
8.明清徽商鄙视腰缠万贯而又唯利是图的人,他们尊奉“利以义制”的信条,许多徽商还将诚实不欺、公平守信作为自己的经营原则。该现象反映出
A.商人名利观念的淡化 B.理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社会主流价值的影响 D.传统经济政策的调整
9.下图为对近代某一历史事件影响的描述。该事件是( )
◎由满人占据的重要督抚位置逐渐落入汉人之手 ◎中央政府认识到有必要与外省大员磋商国事 ◎私家军队的力量不断扩展 ◎激励了后世的革命者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第二次鸦片战争
10.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
A.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B.明显的限袁倾向
C.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D.强烈的排满色彩
11.《剑桥中国史》中,把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形象地比作“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这主要是因为( )
A.工业结构不合理 B.地区分布不平衡
C.社会环境未根本改变 D.军阀割据混战的影响
12.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生了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后不久即被废止、袁世凯于1915年称帝、张勋于1917年拥护末代皇帝溥仪复辟等。出现这些事件说明
A.近代中国民主进程的艰难
B.辛亥革命带有时代局限性
C.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
D.军阀割据阻碍政治民主化
13.下图取材于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时散发的宣传漫画。此事件( )
A.使封建礼教受到了冲击 B.推动了先进思想的传播
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D.遭到南京国民政府镇压
14.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指出:“如果毛泽东不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领袖,那么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就不可能掌权。”毛泽东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中共领袖是在
A.八七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遵义会议
15.史料的价值在于客观真实。我们在研究“百团大战”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百团大战的遗迹和当时的照片
B.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C.历史论著中对百团大战的描述
D.电影作品《百团大战》
16.某战役是“解放战争中震撼世界的三大决战之一……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基本获得解放,意义重大”。这次战役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题,共52分)
17.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和探索,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宏大主题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
1856年 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世纪60年代初 ①
1894年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 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1900年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1901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诸多的改革措施更为广泛深入。
1906年 清政府宣布实行“预备立宪”,立宪派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11年 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1915年 ②
由该大事年表可知,民国初年的政治发展出现了近现代中国史上的第一次民主转型,1895年至1915年民主政治成为近代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1)根据材料,请你将大事年表中①②两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列举出大事年表中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
(3)根据材料,指出1895—1915年资产阶级推动民主政治趋势出现的重大政治事件有哪些?并结合所学分析近代中国照搬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失败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平命》
材料二 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在致国民党三中全会电中保证“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1942年,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减租减息之后又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并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基本原则,1946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中国共产党再次变减租减息政策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1947年,中共中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钢》,要求“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抗战时期相比,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何调整?分别具有什么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基于中国知网文献数据库,对明清时期的历史进行文本挖掘分析。下面是出现较多的词汇
宰相、闭关锁国、土司、重农抑商、文字狱、南书房、十三行、理藩院、八股取士、军机大臣、海禁、达赖喇嘛、会试等。
从材料中提取三个关联的词语,并据此拟定论题,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内容进行论述。(要求:写出关联词语,论题明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C
【详解】根据“在黄河流域,西安半坡、宝鸡北首岭、华县泉护村等遗址中,都发现了粟的皮壳”“在长江中下游,青莲岗、屈家岭、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种水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考古发现可知我国黄河流域以种植粟为主,长江流域以种植水稻为主,说明我国原始农业发展呈现出种植区域化的特征,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长江中下游是主要粮食产区,排除A项;我国在不同区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而非普遍种植水稻,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得不出“我国是最早具备完整农业生产能力的国家”,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C项。
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类题,时空是中国秦朝。根据材料可知,秦始皇强行迁徙天下豪富至咸阳与移民至北部地区,是为了强化对地方的管理,从而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是巩固统治,不是解决人口不平衡的现状,排除A项;移民边疆并不能增强关中地区经济活力,排除C项;豪富移民咸阳没有促进边疆开发,排除D项。故选B项。
3.B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及所学知识可得,刺史是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宰相的不足,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刺史是监察官员,并非行政官员,故“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刺史代表的是皇帝,充当的是皇帝的耳目而非代表社会,排除D项。故选B项。
4.D
【详解】依据所学,公元6世纪中国处于南北朝时期,此时黄河流域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公元5世纪末,北魏推行封建化政治改革并迁都洛阳,引发了人口关中地区的转移,D项正确;河北、山西一带的封建生产方式已经确立,排除A项;此时黄河流域已经实现局部统一,排除B项;由山西平城到河南洛阳,是政治中心的西移,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的“和亲”是由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向唐王朝提出请求,并为此主动派遣使者甚至由首领亲自到长安求婚或迎接公主,这主要是受唐朝先进文明吸引的影响,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先进文明的向心力,A项正确;唐代的“和亲”并不是加强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唐“和亲”现象“避免了”少数民族的战争的说法也过于绝对化,只能一定程度上避免,排除C项;“从根本上改善了”说法过于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哈密市拉甫却克墓地发掘出土了五铢钱、开元通宝、漆木器、仿东罗马金币、萨珊波斯银币、金戒指、瓜棱珠大耳环等器物。”可得出不同地区的物品出现在彼此的区域,反映出古代不同文明间的交流,D项正确;A项“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且开元通宝有早、中、晚不同时期铸造的,故不能确定就是唐初的,排除A项;材料不能比较得出手工业的技术高低,排除B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7.B
【详解】根据材料地图可知,和材料“元朝行省,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一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行省的划分布局是犬牙交错形式,囊括了自然和人文差异很大的区域,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以山川形便为基本原则的地方行政区域划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排除C项;根据湖广行省的布局,无法判断元朝在国防和经济上的实力,故排除D项。故选B项。
8.C
【详解】徽商奉行“利以义制”,讲究诚信经商,反对唯利是图,这显然是受到儒家重义轻利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商人尊奉“利以义制”,不等于名利观念淡化,排除A项;理学正统地位在宋代以后就确立了,排除B项;传统经济政策依然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9.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满族贵族统治的瓦解,汉族地主官僚开始掌握地方督抚大权,私家军队不断扩展,B项正确;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清政府自救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与材料内容关系不大,排除C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临时约法》主要是为了限制袁世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忽略了各机构之间职能权限,将限制袁世凯作为立宪初衷,这严重违背了宪政本意,B项正确;材料中的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明显的限袁倾向,未体现《临时约法》最终成为一纸空文,排除A项;缺乏明确的反帝要求和“因人设法”不符,排除C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有强烈的排满色彩,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依据材料“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快速发展,但随着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快速下滑,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一直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C项正确;工业结构不合理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是民族工业所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导致的,排除A项;地区分布不平衡同样也是民族工业的分布特点,排除B项;军阀割据混战是近代中国社会环境的具体体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2.A
【详解】辛亥革命后相继发的一些破坏民主共和的事件说明了近代中国民主的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是曲折的、艰难的,故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时代局限性是没有明确的反帝,这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恰恰说明民主共和没有深入人心,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和袁世凯称帝时还未出现军阀割据,故D项错误。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中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共诛卖国贼、学界、商界”可以判断出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B项正确;使封建礼教受到了冲击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鸦片战争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排除C项;此时南京国民政府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
14.D
【详解】1935年,在红军长征图中召开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D正确;八七会议是1927年召开,A错误;南昌起义是1927年举行,B错误;秋收起义是1927年发动,C错误。
15.A
【详解】A项属于第一手史料,在选项中是最为有力的证据,A项符合题意。回忆录属于第二手史料,可能渗透进个人主观情感,排除B;历史论著属于第二手史料,可信度不如A,排除C;电影作品经过艺术加工,可信度不如A,排除D。
【点睛】本题考查史料的重要作用,考查对史料的分类和作用的把握,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就价值而言,第一手史料的价值高于第二手史料。
16.C
【详解】由材料信息“武力解决的方式打得十分精彩,和平谈判的方式也处理得非常圆满”、“华北地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指的是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故C项正确;辽沈战役是在东北地区,淮海战役是在安徽、江苏地区,渡江战役是在长江沿线,故ABD错误。
17.(1)①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②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大事: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需前后有直接因果关系)
(3)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原因: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和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五点,言之有理亦可)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前期部分大事年表”“19世纪60年代初”可知①为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根据材料“1915年”可知②为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2)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近代中国。大事:根据题干“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中日战争、维新变法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3)本题为特点、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1895—1915年中国。事件:根据材料“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爆发,最终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或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可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原因:结合所学近代中国国情和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关知识可知是由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软弱妥协;封建势力强大,专制主义影响根深蒂固;列强的阻挠和破坏;教育水平低下;民主意识淡薄等。
18.(1)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调整: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
作用:前者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后者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详解】(1)举措:根据“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得出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结合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影响可得出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调整:根据“决定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得出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调整为没收地主土地实行农民土地所制。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在抗战时期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的抗战,推动抗战的胜利;根据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19.关联词:土司、理藩院、达赖喇嘛
论题:清朝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论述:清朝在西南地区大规模推广改土归流,加强对土司的控制,强化了中央对西南边疆的统治;在西藏地区,通过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措施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在中央设置理藩院,统领蒙古、西藏等少数民族事务;通过平定噶尔丹的叛乱、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辖;通过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侵略者,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巩固了东南海防。综上所述,清朝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安定了边疆,加强了对边疆的管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根据题干要求,从材料给出的“宰相、闭关锁国、土司、重农抑商、文字狱、南书房、十三行、理藩院、八股取士、军机大臣、海禁、达赖喇嘛、会试”等词汇中提取三个关联词语,例如选取“土司、理藩院、达赖喇嘛”三个词语。其次,根据提取的三个关联词语的主题,结合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例如根据“土司、理藩院、达赖喇嘛”可拟定论题为“清朝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然后,根据提取的三个词语及所学知识,对论题进行论述。例如根据“土司、理藩院、达赖喇嘛”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朝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完善土司制度;在西藏地区册封达赖、班禅;在中央设置理藩院;在西北地区平定叛乱;在东北地区打败沙俄、在东南地区设置台湾府等史实进行论述。最后进行总结概述,强调清朝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边疆管理,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和发展。此外,还可以根据其它关联词语拟定论题进行论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3-2024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卷(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