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总分30分)
考生注意:本试卷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一)文物中的历史(10分)
观察下列“古代文明”的图示,回答问题。
1. 将下面图片字母编号填入下图中对应的示意框内。
D E
2. 上述图片所示文明成果均属于研究这些区域文明的( )
A 原始史料 B. 非原始史料
3. 依据示例,从上述图片中任选一个进行仿写。
示例:图片A所示金字塔,是认识古埃及文明的实物史料,既能反映当时高超的建筑
水平,也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二)近代的中国历史(10分)
结合图表回答问题。
时期 时代特征
1921年-1927年
1927年-1937年
1937年-1945年
1978年-至今
4. 上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 时代特征,请将字母填入表格。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合作抗日,力挽狂澜
B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5. 用一句话归纳以上主题
6.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述照片能否作为研究其所拍摄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历史中的交流变革(10分)
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7. 在材料一、二中,呈现出哪几种不同的文明交流方式?(写出两种即可)
8. 结合材料一、二,任选一个角度,归纳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
9.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说说你如何看待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八年级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试卷总分30分)
考生注意:本试卷所有试题答案按照试题对应编号写在答题纸上,本试卷不作为阅卷和评分依据。
(一)文物中的历史(10分)
观察下列“古代文明”的图示,回答问题。
1. 将下面图片的字母编号填入下图中对应的示意框内。
D E
2. 上述图片所示文明成果均属于研究这些区域文明的( )
A. 原始史料 B. 非原始史料
3. 依据示例,从上述图片中任选一个进行仿写。
示例:图片A所示金字塔,是认识古埃及文明的实物史料,既能反映当时高超的建筑
水平,也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
【答案】1. ①:C
②:A
③:D
④:E
⑤:B 2. A
3. 示例:图片D所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认识古巴比伦文明的实物史料,法典的浮雕可以反映当时的雕刻技术水平。而法典的内容又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解析】
1题详解】
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所示为古罗马,其文明成果是罗马打竞技场。因此选择图片C。
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所示区域为发源于尼罗河古代埃及,其文明成果为金字塔,故选择图片A。
③: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③所示区域为古巴比伦王国,其文明成果为《汉谟拉比法典》,故选择图片D。
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所示区域为横河流域印度地区,摩亭佐.达遗址是古代印度城市建筑的典型代表,故选图片E。
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⑤所示区域为黄河流域,也就是中国文明,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成果,故选择图片B。
【2题详解】
类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图片的文明成果无论是金字塔、万里长城、印度古遗址、大竞技场还是《汉谟拉比法典》都是以实物方式存在的历史遗存,因而属于原始史料。
【3题详解】
仿写:这一小题为选择性题型,可以根据自己对图片和相对于文明熟悉程度进行仿写。仿写也就是要根据示例进行模仿,从句型结构到主要内容要类似或者接近。示例:图片D所示《汉谟拉比法典》石柱是认识古巴比伦文明的实物史料,法典的浮雕可以反映当时的雕刻技术水平。而法典的内容又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状况。
(二)近代的中国历史(10分)
结合图表回答问题。
时期 时代特征
1921年-1927年
1927年-1937年
1937年-1945年
1978年-至今
4. 上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 时代特征,请将字母填入表格。
A.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 合作抗日,力挽狂澜
B.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D.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
5. 用一句话归纳以上主题。
6. 南京,见证了近代中国的沧桑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上述照片能否作为研究其所拍摄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4. 时代特征:D A C B
5. 主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6. 判断:能。
理由: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能够真实记录历史事件。
【解析】
【4题详解】
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过与国民党合作北伐战争,吸取经验教训,日渐成熟。所以1921-1927年时代特征为开天辟地,渐趋成熟;1927年-1937年这个阶段是国共对峙十年,毛泽东在期间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相关文章,革命根据地建设也不断发展,因而这个阶段时代特征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7年-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挽救民族危亡,时代特征为合作抗日,力挽狂澜;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因此时代特征为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5题详解】
主题:根据第1小题的分析,无论是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核心,领导这中国革命发展和中国建设,因此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
【6题详解】
判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小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问题。照片作为一手史料可以作为历史事件直接证据。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两种照片作为签订《南京条约》和日本在南京递交投降书时拍下的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有着较高的史料价值和可信度,能够真实记录历史事件。
(三)历史中的交流变革(10分)
观察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亚历山大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丝绸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和联系太平洋西海岸、印度洋、地中海……诸海航路的船只,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总序
7. 在材料一、二中,呈现出哪几种不同的文明交流方式?(写出两种即可)
8. 结合材料一、二,任选一个角度,归纳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特点。
9. 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说说你如何看待古代中外文明交流的。
【答案】7. 文明交流方式:暴力冲突与和平交往
8. 角度:和平交往。
特点:涉及的领域多,交流的双向性,相互学习,共同繁荣,彼此吸收对方有益文化。
9. 看待中外交流:和平交往有助于促进各地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明进步。
【解析】
【7题详解】
文明交流方式:依据材料“亚历山大的东征,罗马帝国的扩张,阿拉伯帝国的征服”分析可知,这是战争(或暴力冲突)的方式,依据材料“中国古代发明传播,阿拉伯数字演变,《弘法大师行状绘词》和《源氏物语》”等图片信息分析可知,这是和平交往的方式。
【8题详解】
角度:这一小题为选择模式,学生可自行选择暴力冲突方式或者和平交往方式的角度。和平交往或暴力冲突角度都可以,这里以和平交往角度为例。
特点:从和平交往的角度来看,材料一中涉及到了文明传播,数字演变,佛法交流,文学交流等多个领域,因此涉及领域多;同时不同文明交流具有双向性,相互学习,共同发荣,都吸收对方有益文化,促进文明进步。
【9题详解】
看待中外交流:这一题相对开放,言之有理即可,要围绕材料,契合和平交往的主题。和平交往有助于促进各地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传播,促进文明进步。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上海市浦东新区部分学校2023-2024(五四学制)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