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检测题
一、单选题
1.列宁指出:“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严重得多,危险得多。”导致这次失败的原因是
A.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 B.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
C.经济政策背离了社会主义 D.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后,法国元帅福煦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这主要是因为
A.资本主义大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依然存在
B.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终将激化
C.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却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
D.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对外扩张
3.下表内容摘编自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的《世界和平纲领》,即“十四点原则”。据此判断,威尔逊的主要目的是( )
(2)领海以外……必须保持公海航行的绝对自由 (3)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 (5)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 (14)为了大小国家都能相互保证政治独立和领土完整,必须成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A.消弭民族情绪 B.开放全球门户
C.构建合理秩序 D.维护世界和平
4.1920年,国大党通过甘地起草的新党章,其中第一条规定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材料反映出甘地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
A.排除了采用暴力的可能 B.未得到当时民众的支持
C.深受传统佛教教义影响 D.具有明显的非暴力特色
5.捷克斯洛伐克驻英国公使扬·马萨里克对某事件发表评论:“如果你们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但是如果不能,那么,先生们,愿上帝拯救你们的灵魂吧。”该事件是
A.德国出兵吞并奥地利 B.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
C.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
6.有人将一战的爆发形象地比喻为:两个小孩打架将一群大人牵扯进来引发的更大规模斗殴的过程。其中“两个小孩”寓指
A.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 B.意大利和法国
C.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 D.德国和法国
7.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在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以下相关表述,比较合理的是
A.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曾一度超过美国
B.二者都采用了政府和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C.苏联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D.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而美国人民因经济危机导致生活水平极大下降
8.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收售农副产品价格的统计
如表可以用来说明当时苏联
A.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 B.集体农庄生产的效率
C.工业建设资金的来源 D.农业经济的产业结构
9.“农村的余粮收集制,这种解决城市建设问题的直接共产主义办法,阻碍了生产的提高。”“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苏俄领导人的这一反思( )
A.批判了农业集体化的错误做法 B.阐明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C.否定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解释了内战结束后政策延续的原因
10.据《苏联史(第一卷)·俄国革命》记载,直接参加十月革命的只是有组织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和工人赤卫队,总共不超过2.5万到3万人,起义进展顺利,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抵抗,有条不紊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机关,几乎没有放枪,没有流血,在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彼得格勒在十月革命中是和平解放的
B.十月革命将《四月提纲》的理想都变成了现实
C.布尔什维克党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与准备
D.十月革命只有工人参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11.有人这样介绍下图所示国际组织:“该组织诞生于1945年4月,由51个国家在美国费城召开制宪会议,10月24日宪章生效。该组织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国际组织,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起了积极作用。”下列哪些方面的表述是正确的
①时间
②地点
③性质
④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观察表格,其中空白处可以填入
A.世界殖民体系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系
C.雅尔塔体制 D.布雷顿森林体系
13.一位国家的领导人在巴黎和会开幕词中尖锐刻薄地讽刺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他主张“掏空德国人的腰包”。这位领导人是( )
A.美国总统威尔逊 B.英国首相劳合 乔治
C.法国总理克里孟梭 D.意大利首相奥兰多
14.在一战中获得发展和扩张良机,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的是
A.加拿大 B.美国 C.澳大利亚 D.日本
15.下图为二战时期美国宣传海报,图中上方的文字意为“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下方文字意为“今天加入一个共享汽车俱乐部”。对海报产生背景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
A.大萧条使制造业不振 B.战争恶化了社会治安
C.城市交通拥挤的压力 D.保障战略物资的需要
16.1931年,苏联实施工资改革,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工资,将非熟练工人和熟练工人的工资差距从1:2.8扩大到1:3.6,并实行刺激性较大的累进计件工资制。这一改革
A.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破坏 B.延续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精神
C.适应了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高度集中经济体制的形成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940年7月7日,日本公布《奢侈品等制造贩卖限制规则》,禁止制造绢制服装、戒指、领带及各种宝石类装饰品,禁止女性烫发,提出“奢侈是敌人”的口号。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提出“把纤维变成战斗力”的口号。1940年代,日本各地都出现抢购日常生活用品的风潮。
1943年日本通过《关于确立战时国民思想的基本方案纲要》,“动员学者、思想家,阐明皇国之道。消除学问、思想中的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彻底确立以真正日本精神为基础的各种学说,并渗透于实际的教育教化中”。1943年,在内阁情报局第二部制定的《报刊等刊载限制事项》中,提出报纸、广播等媒体应重点宣传“我国是东亚轴心国家,而其他国家是卫星国家,只有依靠我国的领导或培养才能获得发展”。
——摘编自史桂芳《日本国内战争狂热的形成及原因》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目的。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事件爆发。它是日苏之间一场大规模武装冲突。日本方面挑起诺门坎事件的真正原因是为侵华战争需要,目的就是针对苏联方面的援华行为,对苏联采取以攻为守,迫使其放弃援华政策。另外,日本方面挑起诺门坎事件,也是为了造成更大的反苏烟雾,以换取西方国家继续对其侵华行径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然而日军的损失是非常惨重的,对日本影响是巨大的,甚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都难以忘怀。诺门坎惨败使日本真正认识到苏军实力,对此后的日苏两国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也始终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错过了“北进”的最好时机。
——据李凡《诺门坎事件爆发原因及对日苏关系的影响》编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苏诺门坎事件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军诺门坎惨败的影响。
19.观察下列历史图片,回答问题:
(1)简要解释图片反映的历史情景。
(2)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3)这一事件对二战的进程有何重大影响?
(4)有人把“9.11”事件比作第二次突袭珍珠港。试比较两者的主要相似之处。
三、论述题
20.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客观上也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说:“对拿破仑的胜利就是欧洲的君主国对法国革命的胜利”。然而,法国大革命所开辟的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并不会因为拿破仑帝国的覆灭而停止前进的步伐。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以“战争与文化的交锋”为题,结合世界历史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论据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字数要求:250—300字)
参考答案:
1.B
【详解】由材料“到了1921年春天我们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和所学可知,这次失败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导致的,B正确;AD分别是斯大林模式和新经济政策的特征,与材料表述的信息不符,排除;C表述错误,排除。故选B。
2.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但没有没有消除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反而激化了各大国之间的矛盾,埋下了更大冲突的种子,该体系是二战的祸根,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20年的休战和选项A无关,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造成新的战争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造成新的战争而非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造成新的战争的,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的主旨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而非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和对外扩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B
【详解】根据题干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世界和平纲领》中提出“尽可能地消除一切经济壁垒,建立平等的贸易条件”“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和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其主要的目的是开放全球门户,便利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B项正确;威尔逊提出“对所有殖民地的要求做出自由的、坦率的和绝对公正的调整”并非为了殖民地利益,而是美国利益,排除A项;美国试图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通过国际联盟攫取世界霸权,其目的并非构建合理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排除CD项。故选B项。
4.D
【详解】材料“印度国大党的目标是印度人民用一切合法的、和平的手段以争取实现自治”体现的是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带有明显的非暴力色彩,这也反映出了非暴力特色,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群众基础,排除B项;材料与受到佛教教义影响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你们牺牲了我的国家而能保住世界和平,我将是第一个向你们欢呼的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想要通过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世界和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慕尼黑阴谋,德国割占苏台德地区,B项正确;德国吞并奥地利与“牺牲我们的国家”不符,排除A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英国对德国转变了态度,与题干中的内容不符,排除C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时,捷克斯洛伐克已经被德国吞并,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史称“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借此对塞尔维亚宣战,当时欧洲多个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A正确;意大利和法国、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德国和法国不符合一战的导火索,BCD排除。故选A。
7.C
【详解】20世纪30年代美苏两国的经济体制创新主要表现在苏联创立了计划经济体制,美国探索出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故C符合题意;A错在了苏联一度超过美国,这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不是二者的共性,因为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市场的作用,故排除B;D错在了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下降,因为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模式之后,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善,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
点睛:比较的学习方法可以理解为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查,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方法。在我们的历史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相似的概念或者事件,通过比较可以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尤其是在复习时,更应该提倡用比较的方法来复习相关基础知识,这有助于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一题就考查了斯大林模式和罗斯福新政的比较。
8.C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苏联政府对农产品低价收购并高价出售,为工业化建设积累更多资金,故C项正确;政府高价出售农产品增加了居民生活成本,不利于城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A项;题干信息不能体现农庄生产效率,排除B项,表中仅列出三类农产品及其在农业中所占的比重,不能体现农业的产业结构,排除D项。故选C。
9.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意在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所产生的弊端,即说明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背景,B项正确;农业集体化的做法是斯大林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否定战时共产主义,排除C项;材料说明的是战争结束后政策延续带来的弊端,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十月革命中,武装士兵和工人有组织,有计划,分路进攻,以有限武装和微小伤亡,迅速占领中心城市,取得重大胜利等,说明布尔什维克党对十月革命进行了精心的组织与准备,C项正确;彼得格勒在十月革命中是和平解放的与“起义过程中一共死6人,伤50人”不符,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十月革命将《四月提纲》的理想都变成了现实,B项错误;十月革命有工人、士兵参与,得到了各地群众的积极影响和支持,D项错误。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和图片可知"该组织"为联合国。联合国成立的地点不是费城,故排除②。故选①③④组合,故排除ABD,选C。
12.B
【详解】材料图片内容“埋下隐患……维和乏术……缺失规则”反映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特点与影响,故B正确;世界殖民体系未涉及“战败国、国家组织”,故A错误;雅尔塔体制建立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不是维和乏术,故C错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国际金融体系,故D错误。故选B。
13.C
【分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信息“德国‘生于不义,自当死于耻辱’”“掏空德国人的腰包”可知这应为法国的主张,1919年巴黎和会上法国为重建欧洲大陆霸权,坚决要求最大限度地削弱乃至肢解德国,防止德国东山再起,C正确;为防止法国的过分强大,英美两国在巴黎和会上均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与题干中的信息“掏空德国人的腰包”不符,排除AB;巴黎和会上,意大利希望落实参战时协约国的承诺,扩大领土,建立地中海霸权,并未强烈要求宰割德国,排除D。故选C。
14.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使日本获得发展和扩张良机,不仅占领了山东和太平洋上原来由德国占领的一些岛屿,而且大大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工业总产量大大增加。几年内,日本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故D正确;加拿大、澳大利亚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C错误;“一战中获得发展和扩张良机,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不符合美国的史实,故B错误。
1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时期的美国。材料表明在二战时期“单独驾车无异于与希特勒为伴”而应该“今天加入一个共享汽车俱乐部”单独驾车比喻的是自己单干没有资源的整合而加入共享汽车俱乐部指的是对本国资源进行整合保障战略物资的需要,才能最终打败法西斯,D项正确;大萧条是在1929到1933年与材料二战时期不符,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有什么样的方法打败希特勒不是战争恶化了社会治安,排除B项;材料中的单车和汽车俱乐部都是代指不是确指的城市交通拥挤的压力,排除C项。故选D项。
16.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和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素养。根据材料可知30年代初,苏联工资改革的重点在于提高技术人员和掌握技术的熟练工人的工资,鼓励人员提高技术,这适应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故选C项;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没有遭遇经济危机,故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平均主义原则,与材料明显不符,故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1)背景:日本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剧了日本物资匮乏;长期战争使日本国内生活必需品供应紧张,社会不稳定。
(2)目的:将国民强行卷入战争体制;对国民进行思想控制和舆论监督;宣扬“大东亚共荣圈”,鼓动民众继续支持战争。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禁止制造绢制服装、戒指、领带及各种宝石类装饰品,禁止女性烫发”可知此时日本经济出现困难;根据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政府提出‘把纤维变成战斗力’的口号”可归纳出太平洋战争爆发加剧了日本物资匮乏;根据材料时间来看,此时日本速战速亡中国的计划破产。
(2)目的:从经济措施来看,日本政府是为了将国民强行卷入战争体制;从思想措施来看,对国民进行思想控制和舆论监督;对“大东亚共荣圈”的宣扬,是为了鼓动民众继续支持战争。
18.(1)背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占领中国北部大片领土(或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苏联援助中国抗战;欧洲各国矛盾尖锐,“二战”一触即发;英美法与苏联存在意识形态矛盾;英美法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或英美法的绥靖政策鼓励了日本);苏联工业化成就巨大,成为工业强国;日本与德国结成轴心国同盟。
(2)影响:日本延缓了攻打苏联的政策(“北进”政策),转而“南进”推动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的嚣张气焰;使苏联避免了东西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展示了苏联力量,有利于后来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改变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格局。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事件爆发”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根据材料“也是为了造成更大的反苏烟雾,以换取西方国家继续对其侵华行径采取绥靖主义政策”可归纳出英美法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当时苏联支援中国抗战、西方国家同苏联的矛盾、苏联的工业化成就巨大及日德结盟等角度进行补充。
(2)影响:根据材料“日本不得不放弃对苏强硬政策,而且在苏德战争中也始终不敢轻易参加对苏作战,错过了‘北进’的最好时机”和所学知识可知,日军诺门坎惨败的影响需要从加速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打击日本的消长气焰、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加速了二战的进程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
19.(1)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以微小的代价重创美国太平洋舰队。
(2)二战爆发后,日本法西斯进一步向东南地区扩张,企图建立在亚在地区的霸权,这一政策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措施,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人的援助等,这对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
(3)①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②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4)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
【详解】本题考查珍珠港事件,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图片反映的是珍珠港事件,联系所学可知,这一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军队突然袭击美国在太平洋的海军基地珍珠港,美国太平洋舰队遭受重创。
(2)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日本企图建立在亚太地区的霸权,严重损害了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利益;美国为此采取的措施,对日本是一个严重的打击;于是,日本决定先发制人,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在此背景下,发动珍珠港事件等方面来回答。
(3)这一事件对二战进程的重大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促使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等方面来回答。
(4)联系所学可知,“9.11”事件和珍珠港事件的主要相似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美国发动的突然袭击、都使美国遭受重大损失。
20.范例:战争与文化交锋
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不同,奴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但是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人们在认知外来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阵痛中,或被动或主动地对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例如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但客观上推动了被征服地区逐步接受希腊文化;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先后出现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重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详解】依据材料“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在客观上也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可从战争的原因、影响以及文化的交融进行阐述。
分析每个时代的战争起因,得出“隶社会和封建时代的人们通过战争开疆拓土,建立帝国;资本主义兴起后,各大国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而进行的战争曾发展为世界大战”。
以上战争产生的影响是双重的:破坏性和建设性,得出“这些战争给人类带来深重灾难,破坏了世界经济和人类社会发展;但是战争又在客观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
再从文化交融的角度进行分析,“文化进行选择与重构,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交融与发展。例如古代亚历山大东征,严重破坏了被征服地区,但客观上推动了被征服地区逐步接受希腊文化;近代拿破仑战争奴役了欧洲各民族,但也传播了启蒙思想,促进欧洲民族民主意识觉醒,先后出现19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1848年欧洲革命,欧洲文化重构。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但民族自决原则和十月革命影响了世界的民族解放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新兴民族国家独立后文化发展,形成了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七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检测题(含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