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答案)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2021重庆,14,3分)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2.(2022山东,14,3分)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3.(2021辽宁,13,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4.(2023福建,15,3分)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C.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
D.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
5.(2020山东,12,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6.(2020山东,14,3分)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下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2北京,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考点2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2022全国乙,35,4分)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2.(2021海南,17,3分)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
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
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3.(2022湖北,15,3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4.(2021全国甲,34,4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5.(2023浙江1月选考,16,2分)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6.(2022湖南,14,3分)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7.(2021天津,11,3分)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8.(2020江苏单科,19,3分)1921—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9.(2022广东,15,3分)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10.(2021广东,15,3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11.(2023河北,15,3分)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12.(2023广东,15,3分)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13.(2022天津,11,3分)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14.(2020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时间 方式
手播(%) 马拉播种 机(%) 拖拉机牵引 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15.(2021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 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 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16.(2023辽宁,15,3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l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考点3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3重庆,17(1),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
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8分)
考点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2023全国乙,34,4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2.(2022天津,12,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3.(2021湖北,14,3分)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4.(2022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1.(2024届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期中,14)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地区领土变迁示意图,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领土
B.欧洲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C.苏俄作为战胜国领土扩大
D.奥斯曼帝国丧失的领土最多
考法2 十月革命以及列宁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2.(2023 T8联考,15)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苏联政权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社会主义过渡方式出现调整
D.市场经济体制重新确立
3.(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期中,13)下表为苏联(俄)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 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耕作面积决定粮食产量
B.计划经济优势初显
C.政策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D.粮食危机基本解除
考法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4.(2024届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拉美国家的民族领袖提出摆脱“门罗主义”、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桑地诺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开凿运河”和“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墨西哥领导者提出“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委内瑞拉领导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这些倡议的提出说明(  )
A.拉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B.唯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C.政治集团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
5.(2024届湖北智学联盟10月联考,14)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271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倍。于是,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不久,经济增长率高达83%。之后他引领墨西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展现代化。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
A.呈现出广泛性特点   
B.呈现出深入性特点
C.与国际共运相结合   
D.对国际秩序影响大
限时拔高练
15分钟 3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八,14)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
A.二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2.(2024届吉林长春一模,15)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近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这一计划(  )
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
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D.加速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3.(2023华大新高考联盟,34)1919年3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创始人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民族主义运动,学生示威游行,工人罢工,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人民武装起义。起义的人民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的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在埃及得到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C.埃及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埃及共产党领导了1919年革命
4.(2024届广西北海一模,15)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社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列宁此举 (  )
A.否定了十月革命以来的经济探索
B.为苏联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经验
C.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
5.(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34)1923年,苏维埃国家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这一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巩固了工业化实现的基础
C.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D.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6.(2024届湖北部分高中10月联考,14)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这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开始推行门罗主义
B.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C.改善与拉美的关系
D.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7.[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4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一战爆发伊始,鉴于胶州湾作为德国远东舰队基地,极易成为燃起战火之地,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连绵不断的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稳定,为了避免卷入两大军事阵营的纠纷漩涡,北洋政府决定保持中立,对于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采取不干涉政策。一战爆发后不久,围绕胶州湾的何去何从,就出现了明争暗抢的博弈。虽然北洋政府有愿收复,且德方也曾主动表示愿意归还,但日本却趁西方列强无暇全力东顾之机,强行将胶州湾据为己有。尽管如此,德国方面却一直试图争取袁世凯政府和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中德关系在一战爆发后较长时间内仍然维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1917年2月9日,鉴于德军大炮击沉法国载运华工赴欧洲的“阿托斯”号船,出于对本国公民人身安全和利益保护的需要,北京政府也接受了美国方面的劝请,向德方发出了照会,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北洋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在辛亥革命民主平等精神影响下,国内各界围绕“中立”还是“加入”协约国,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热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决定参加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战后德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家负债累累,割地赔款,在中国失去殖民地租界,由此也扫除了中德关系重建的障碍。1921年,德国通过与中国签署单独媾和协约,成为首个放弃在华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西方大国,中德关系由此开始在平等、友好、互惠的基础上走向正常化,并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金色二十年代”。
——摘编自孟虹《一战前后中德关系的
演变及其对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中德关系的变迁并分析原因。(13分)
第十一单元 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五年高考
考点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1.(2021重庆,14,3分)丘吉尔在《危机中的世界》中描述了20世纪初弥漫于世界的一种奇怪情绪:因未能从物质繁荣中获得满足感,各国转而热衷于国内和国际冲突,随着宗教的衰落,民族激情不正常地上升,几乎每个地方都燃起了熊火,任何一个角落里的人都急于冒险。这材料可用于论证世界大战的爆发(  )
A.与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关
B.与文明的冲突有关
C.与极端的思想观念有关
D.与经济的低迷有关
答案 C 
2.(2022山东,14,3分)一战初期,英国对法国只进行了象征性的有限军事援助。随着法国和平主义运动和反战运动的高涨,以及法国政府有可能单独与德国缔结和平条约以走出战争,英国转而全力与法国合作以赢得胜利。英国转变态度是为了(  )
A.尽快恢复欧洲和平   B.保持战后欧洲均势
C.避免单独对德作战   D.联合法国控制欧洲
答案 B 
3.(2021辽宁,13,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政府掌握了重要原料的分配,还征用各类财产,设立国家染织厂,经营了250家军需品工厂,同时实行限定物价、监督铁路、控制矿业与交通运输业等政策。这表明,一战促使英国(  )
A.资本主义转型完成 B.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C.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答案 B 
4.(2023福建,15,3分)下图是一幅关于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漫画,发表于1921年12月,画中德国被描绘成水中求救者的形象。该漫画反映当时(  )
A.德国面临着经济大危机
B.德国对英法的外交策略
C.英法德三国间的经济合作
D.英法对德的人道主义援助
答案 B 
5.(2020山东,12,3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现代欧洲联合思想之父”库登霍夫-卡莱基倡导建立“欧洲合众国”并发起了“泛欧运动”,在欧洲引起了强烈回响。这是因为(  )
A.战争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凡尔赛体系缓和了欧洲各国矛盾
C.美国联邦制为欧洲提供了借鉴
D.国际联盟奠定了欧洲合作的基础
答案 A 
6.(2020山东,14,3分)英国学者彼得·哈格特为阐明引发国家间冲突的各类地理因素编绘了一张假想国地图。下图所示为其中的四类因素。1938年,法西斯德国制造了苏台德问题,进而占领了苏台德地区。这一事件的起因可以归类于(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D 
7.(2022北京,20,12分)华工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十几万华工在欧洲战场从事艰苦工作,数千人献出了宝贵生命。
材料一 关于一战华工的部分研究资料
文献史料 ①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②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驻济南领事就劳工问题致英国公使的信》,1916年
③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英法等国规定招工各项工资案》,1917年
④ 《中国人力援助战时法国》,《纽约时报》,1917年
⑤ 威海市档案馆藏《华工出洋歌》,1917年
⑥ 《旅法华工近状》,《东方杂志》,1917年
⑦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亚洲》,1917年第8期
⑧ 《华工团二大队第3902号华工给德国皇帝的信》(译件),1918年
⑨ 《国王与中国华工军团》,《英国周刊》,1919年
⑩ 《华工在法与祖国的损益》,《华工周报》,1919年
《在巴黎华工庆祝联军的胜利》,《华工周报》,1919年
《英法华工归国后之处置》,《民心周刊》,出版年不详
《招聘护送华工回国沿途照料员章程》(中国驻巴黎总领事馆发布),《旅欧周刊》,1920年
《华工归国后该怎样》,《华工杂志》,1920年
其他资料 尼古拉斯·格里芬:《一战中的英国华工军团》,《军事事务》,1976年第3期
徐国琦:《文明的交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在法华工》,五洲传播出版社,2007年版
材料二 探究主题
甲 华工赴欧的原因
乙 英法对华工的态度
丙 中国社会对华工的关注
丁 一战后华工的境遇
(1)按史料类型,将材料一中的文献史料进行分类并写出序号。(3分)
(2)参考材料一中的研究资料,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主题,说明选题意义,拟定研究提纲,列出3—5个相关参考资料的序号。(9分)
要求:选题意义应结合历史背景,研究提纲应系统清晰,所列参考资料从标题上看应密切联系主题。
答案 (1)文献史料:
档案:①②③⑤
报刊:④⑥⑦⑨⑩
书信:②⑧
公文:①②③
(2)参考答案示例
选题:甲华工赴欧的原因
选题意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许多华工赴欧从事艰苦的工作,为协约国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为中国赢得了一定声誉。什么原因促使他们出国 这一问题是研究一战华工诸多问题的起点,同时也是研究中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关系的另一个视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研究提纲:
一、一战的爆发与协约国的人力需求
二、中国政府对华工赴欧的态度
三、华工个人的选择
四、结论
参考资料:①③⑤②
考点2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2022全国乙,35,4分)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 C 
2.(2021海南,17,3分)十月革命爆发后,美国特使R.罗宾斯自称是“布尔什维克社会性实验的反对者”,但他认为必须“利用能够将布尔什维克拉向美国一方的所有因素”与布尔什维克保持联系。直到他离开苏俄,美国仍与苏俄保持接触。这说明(  )
A.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布尔什维克主义在美国受欢迎
C.十月革命为俄国发展开辟新道路
D.美国外交秉承实用主义原则
答案 D 
3.(2022湖北,15,3分)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答案 B 
4.(2021全国甲,34,4分)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 C 
5.(2023浙江1月选考,16,2分)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答案 D 
6.(2022湖南,14,3分)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 D 
7.(2021天津,11,3分)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 A 
8.(2020江苏单科,19,3分)1921—1922年苏俄农民要上缴的实物税有18种。1921年苏俄约有79个省级行政单位,完税后能实现自由交换和买卖粮食、饲料的省份,约占总数的一半多,而能够自由交换和买卖马铃薯、干草的省份各只有16个。这反映出,新经济政策实施初期(  )
A.余粮收集效果良好  
B.数省保持经济独立地位
C.农民税收负担较重  
D.农民无权支配税后粮食
答案 C 
9.(2022广东,15,3分)列宁曾指出:“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我们还没有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还没有铲除国内敌人的基础。”“挖掉资本主义的老根”的办法有(  )
A.通过工业化以改变阶级结构
B.发展军事工业提升国防实力
C.实行家庭经营促进农业发展
D.恢复市场作用增强经济活力
答案 A 
10.(2021广东,15,3分)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 A 
11.(2023河北,15,3分)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答案 D 
12.(2023广东,15,3分)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答案 C 
13.(2022天津,11,3分)1935年8月,苏联某煤矿采煤工斯达汉诺夫与上级指派的两名助手分工合作,使用普通风镐,创造了当时采煤量的世界纪录,矿场给予他按采煤数量计算的工资奖励,而不是通常的计时工资。此后全苏掀起“斯达汉诺夫运动”,领取计件工资的工人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从中可以认识到(  )
A.企业生产管理合理化至关重要
B.先进技术的应用创造生产奇迹
C.劳动竞赛支撑经济的不断发展
D.市场经济助力生产积极性提高
答案 A 
14.(2020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和1932年苏联在农业春播中使用不同播种方式的情况。这反映出苏联(  )
时间 方式
手播(%) 马拉播种 机(%) 拖拉机牵引 播种机(%)
1928年 74.4 25.4 0.2
1932年 51.7 28.3 20.0
A.新经济政策对农业影响有限
B.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
C.农业集体化基础相对薄弱
D.工业化发展阻力较大
答案 C 
15.(2021山东,13,3分)下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
时间 拖拉机数 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 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 B 
16.(2023辽宁,15,3分)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l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答案 A 
考点3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023重庆,17(1),8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
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8分)
答案 (1)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8分)
考点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1.(2023全国乙,34,4分)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西斯组织。他们采用恐怖手段破坏工人集会,杀害共产党员、工会活动分子、黑人和犹太人。到1938年底,美国类似的组织至少有800多个。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美国(  )
A.经济困境冲击社会秩序  
B.开始推行自由放任主义
C.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  
D.扩军备战引发统治危机
答案 A 
2.(2022天津,12,3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官方称,正在进行的是一场保卫民主的战争。据此,有些驻扎在开罗的英国士兵于1943年底召开了“普通士兵的模拟议会”,要求将煤炭、钢铁和银行收归国有,给予印度独立地位等。普通士兵的行动可以用来说明(  )
A.英国空前尖锐的阶级矛盾
B.世界大战导致的政治革命
C.政府宣传引发的社会对立
D.正义战争唤醒的进步意识
答案 D 
3.(2021湖北,14,3分)下图为二战期间五国军火生产情况,其中的变化反映出(  )
A.美国军事优势逐步确立
B.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
C.冷战对峙态势初步形成
D.多极化世界格局已出现
答案 A 
4.(2022福建,17,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 
示例一 反应一:高兴 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示例二 反应二:忧伤 理由:苏美英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
示例三 反应三:喜忧参半 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国际秩序的变动
1.(2024届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期中,14)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中东地区领土变迁示意图,下列史实正确的是(  )
A.四大国分区占领德国领土
B.欧洲政治版图发生重大变化
C.苏俄作为战胜国领土扩大
D.奥斯曼帝国丧失的领土最多
答案 B 
考法2 十月革命以及列宁与斯大林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
2.(2023 T8联考,15)1920年9月,列宁说,“要使每个农民家庭,连一普特余粮都不剩”。1921年3月,列宁就农民交完税后再出售粮食一事说:“如果他们单个地换粮食,那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应当加以阻挠。”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苏联政权正面临着巨大危机
B.社会主义改造正在进行
C.社会主义过渡方式出现调整
D.市场经济体制重新确立
答案 C 
3.(2024届山东名校考试联盟期中,13)下表为苏联(俄)1913—1925年农业生产情况统计表。由此可知(  )
1913年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作 面积(万公顷) 9446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 (亿普特) 39.79 22.13 34.55 44.24
A.耕作面积决定粮食产量
B.计划经济优势初显
C.政策调整影响经济发展
D.粮食危机基本解除
答案 C 
考法5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
4.(2024届湖北宜昌协作体期中,1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部分拉美国家的民族领袖提出摆脱“门罗主义”、建立“大拉丁美洲民族”的倡议。桑地诺提出“只有拉丁美洲民族才能在中美地域开凿运河”和“组织大规模的工人农民合作社”;墨西哥领导者提出“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委内瑞拉领导者提出“石油出口地区多样化”等口号。这些倡议的提出说明(  )
A.拉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B.唯有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振兴
C.政治集团化发展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D.争取经济独立是民族解放的重要目标
答案 D 
5.(2024届湖北智学联盟10月联考,14)1921—1925年,墨西哥石油平均年产量达271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墨西哥自己需要石油,要向外国公司购买,其价格要比国际市场高2倍。于是,卡德纳斯总统推行了石油国有化运动。不久,经济增长率高达83%。之后他引领墨西哥在其他领域继续发展现代化。由此可见,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拉美民族民主运动(  )
A.呈现出广泛性特点   
B.呈现出深入性特点
C.与国际共运相结合   
D.对国际秩序影响大
答案 B 
限时拔高练
15分钟 31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2023重庆南开中学质检八,14)英国学者伊恩·肖克在《地狱之行:1914—1949》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第一次世界大战遗留下来的欧洲,欧洲在二战中险些毁掉自己,它最终存活了下来,但变得迥异于前。导致欧洲“迥异于前”的根本原因是(  )
A.二战导致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二战改变了国际政治力量对比
C.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空前壮大
D.多极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的潮流
答案 B 
2.(2024届吉林长春一模,15)1924年,英美筹划成立以美国银行家道威斯为首的国际赔款委员会,制订“道威斯计划”,将原来作为战争罪责的赔款变成一纸商业合同,德国以各种理由仅支付110亿金马克的赔款,却从英美获得了近200亿金马克的贷款和投资。这一计划(  )
A.便于德国摆脱凡尔赛体系束缚
B.平复了德国的民族复仇情绪
C.体现了美英对世界霸权的争夺
D.加速了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
答案 A 
3.(2023华大新高考联盟,34)1919年3月,为抗议英国殖民当局逮捕华夫脱党创始人扎格鲁尔,埃及爆发了大规模的反英民族主义运动,学生示威游行,工人罢工,并引发了大规模的人民武装起义。起义的人民在一些城市和乡村建立了人民的革命政权——“人民委员会”和“苏维埃”,并没收地主和外国人的土地。这表明(  )
A.马克思主义在埃及得到广泛传播
B.十月革命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C.埃及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D.埃及共产党领导了1919年革命
答案 B 
4.(2024届广西北海一模,15)1921年,列宁在俄共(布)十大上指出:“我们在商业国有化和工业国有化方面,在禁止地方流转方面走得太远了”,“在理论上,不一定要认为国家垄断制从社会主义观点看来是最好的办法”。列宁此举 (  )
A.否定了十月革命以来的经济探索
B.为苏联模式的形成提供了经验
C.强调市场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D.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
答案 D 
5.(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34)1923年,苏维埃国家颁布《关于国营托拉斯条例》和《关于地方国营托拉斯条例》,规定国营托拉斯是基本经济核算单位和工业管理基本环节。这一年,全国有478个托拉斯,联合了4144家企业和88%的工人。这一做法(  )
A.增强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
B.巩固了工业化实现的基础
C.有利于赢得国内战争胜利
D.偏离了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答案 A 
6.(2024届湖北部分高中10月联考,14)1934年,德国在经济和政治上成功地渗入拉美。对此,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废除与古巴的不平等条约,从海地撤军等,只以政治、经济手段维护和扩大其在拉美的利益。到1939年欧战爆发前,美国已和11个拉美国家签订了互惠贸易协定,双方贸易迅速发展。这实质上反映了美国(  )
A.开始推行门罗主义
B.以新的形式加强对拉美的控制
C.改善与拉美的关系
D.抵制法西斯势力在拉美的扩张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13分)
7.[2023清华大学9月学术能力诊断,42(1)](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一战爆发伊始,鉴于胶州湾作为德国远东舰队基地,极易成为燃起战火之地,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连绵不断的外来入侵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不稳定,为了避免卷入两大军事阵营的纠纷漩涡,北洋政府决定保持中立,对于同盟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采取不干涉政策。一战爆发后不久,围绕胶州湾的何去何从,就出现了明争暗抢的博弈。虽然北洋政府有愿收复,且德方也曾主动表示愿意归还,但日本却趁西方列强无暇全力东顾之机,强行将胶州湾据为己有。尽管如此,德国方面却一直试图争取袁世凯政府和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中德关系在一战爆发后较长时间内仍然维持着相对和平的状态。1917年2月9日,鉴于德军大炮击沉法国载运华工赴欧洲的“阿托斯”号船,出于对本国公民人身安全和利益保护的需要,北京政府也接受了美国方面的劝请,向德方发出了照会,在抗议无效的情况下,北洋政府决定与德国断交。在辛亥革命民主平等精神影响下,国内各界围绕“中立”还是“加入”协约国,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热议。1917年8月,北京政府决定参加协约国,正式对德宣战。战后德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国家负债累累,割地赔款,在中国失去殖民地租界,由此也扫除了中德关系重建的障碍。1921年,德国通过与中国签署单独媾和协约,成为首个放弃在华所有不平等条约的西方大国,中德关系由此开始在平等、友好、互惠的基础上走向正常化,并迎来了一个特殊的“金色二十年代”。
——摘编自孟虹《一战前后中德关系的
演变及其对中国近代外交理念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前后中德关系的变迁并分析原因。(13分)
答案 (1)一战期间:从最初的保持相对和平到后期的断交甚至战争。(2分)
原因:德国为了迫使日本无法参战,主动修复两国关系;中国欲收回胶州湾;英法日等帝国主义的阻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民众参与政治的热情逐渐提升;中国各政治派别的博弈日趋尖锐。(每点2分,任答3点得5分)
一战后:中德关系由战争走向正常化。(2分)
原因:一战德国战败,实力下降,失去在华殖民地;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德国政府着力恢复经济,改善对华关系;中国需要德国援助;德国放弃在华不平等条约。(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十一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