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关检测(答案)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2024届广东汕头期中调研,5)据《土官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代这一做法(  )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2.(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5)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于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3.(2024届广东名校联盟10月大联考,6)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宦,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  )
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
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
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
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4.(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1)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5.[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全国卷),27]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
A.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
D.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
6.(2023广东揭阳二模,5)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的《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书中序言提到:因有“水陆路程之设”,遂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该书的撰写(  )
A.深受耕读传家理念影响
B.反映出长途贩运的兴盛
C.试图打破四民分业现实
D.体现出交通状况的改善
7.(2023广东二模,5)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
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
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8.(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6)景泰四年(1453年),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沿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
A.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9.(2024届广东六校9月联考,6)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作“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作“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10.(2024届广东韶关期中,5)清代实学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得,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11.(2023广东广州一模,5)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12.(2024届广东12月联考,7) 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
A.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3.(2023广东深圳二模,5)《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  )
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
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
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14.(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3)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出现分化,入值军机处的为内中堂,留守内阁的为外中堂,内阁有满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除负责军事机密的决策外,还有满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机构。这表明清朝(  )
A.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军机处在处理事务时比较灵活
C.中枢机构的职责分工明确
D.内阁与军机处权力的争夺激烈
15.(2024届四川绵阳一诊,28)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 “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  )
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
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切性
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
16. (2024届广东11月联考,6)清代康熙、雍正两朝的《清会典》中,朝贡国涵盖了属国、藩部、西洋诸国。乾隆以来,周边少数民族不再列为朝贡国而归理藩院管辖,西洋诸国和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仍然在列。据此可推知(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扩展
B.清朝中央政府近代外交思想萌生
C.边疆与内地开始呈一体化趋势
D.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削弱
二、非选择题
1.(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整体或部分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2.(2024届山东名校联盟期中,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朝后期,商书开始大量出现并出版发行,清代不仅种类增多,而且发行量也剧增,这就是所谓的“商书现象”。商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史料内容。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商书的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书名
共辑录水陆路引(路程图引)144条,还涉及水马驿站、行程里距、山川险夷、沿途物产风情、名胜古迹等多方面内容 明代刊印《一统路程图记》
除提及“断银歌”等鉴别歌诀外,还对各种白银的成色、形状、特征等予以详细介绍 康熙年间刊刻《辨银谱》
记载了20个省252个府州总共1800多种商品,其中包括140多种新品种,还记载了日本、高丽、安息、波斯、缅甸、交趾以及大小西洋诸国的70多种商品 乾隆年间的木刻本《商书便览》
“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永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儿必招横祸” 明代刊印《客商一览醒迷》
“商贾士农咸乐业,恩波浩荡海天同” 明末程春宇《士商类要》
书前序中指出“出而裕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表达了手抄此书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将此抄本寄给远在他地的“儿曹”“子侄”,鼓励他们学习“挟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 乾隆后期手抄本《生意世事初阶》
评述明清时代的“商书现象”。
有独特文献价值的角度作答。(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2024届淮安、南通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
——摘自〔清〕徐扬《盛世滋生图》跋文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00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5分)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3分)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一、选择题
1.(2024届广东汕头期中调研,5)据《土官底簿》记载,明代的土司实际上是世袭的,但新土司向朝廷请袭时“必以并无世袭之文上请”,而皇帝圣旨上也必定写上“姑准任事,仍不世袭”等话。明代这一做法(  )
A.实际上放松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B.消除了土司制赖以存在的基础
C.不利于改土归流政策的广泛实施
D.维护了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主权
答案 D 
2.(2024届广东佛山顺德区一模,5)郑成功后人投降后,水师提督施琅认为台湾是江、浙、闽、粤“腹地数省之屏蔽。弃之……必归于荷兰”,故奏请康熙帝派兵一万分守台湾、澎湖。施琅的上述主张在当时有助于(  )
A.捍卫东南海疆安全
B.加快统一台湾进程
C.强化闭关自守政策
D.驱逐荷兰殖民势力
答案 A 
3.(2024届广东名校联盟10月大联考,6)明初,宗藩地位尊崇,统重兵以镇边塞,只要是朱氏子弟,便有尊崇显赫的地位;宣德后,逐渐出现“宗藩不得预兵事”,“绝其仕宦,并不习四民业”和“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等规定。这一变化(  )
A.说明边疆威胁逐渐减弱
B.反映出宗法血缘关系难以维系
C.立足于皇权稳固的需要
D.显示出中央政府财政危机加剧
答案 C 
4.(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1)明中叶以后,浙江常山地区丁壮“屏(摒)耒耜而事负载,以取日入佣值”,安徽徽州许多农民“执技艺或负贩就食他郡”,福建古田县壮年农民也“多佣之四方”。这表明上述地区(  )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农民与市场联系密切
C.社会贫富分化日益加剧
D.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答案 B 
5.[2023清华大学11月学术能力诊断(全国卷),27]明中叶后,太湖流域蚕桑经济快速发展,出现“浙西之利,蚕丝为大”“尺寸之堤,必树之以桑”的情形;闽南地区出现了“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蔗者”;福建、广东的烟草种植“一亩之收,可以敌田十亩,乃至无人不用”。由此可知,上述地区(  )
A.传统农业生产结构开始解体
B.农业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C.经济作物生产地区差异不大
D.新经济因素正在不断发展
答案 B 
6.(2023广东揭阳二模,5)明朝徽商大贾黄汴撰写的《一统路程图记》,是现存最早的商旅交通指南。书中序言提到:因有“水陆路程之设”,遂使“天下仕者知立于朝,耕者知耕于野,商贾知藏于市,行旅知出于途”。该书的撰写(  )
A.深受耕读传家理念影响
B.反映出长途贩运的兴盛
C.试图打破四民分业现实
D.体现出交通状况的改善
答案 B 
7.(2023广东二模,5)明代内阁大臣长期以皇帝直接任命为主。明神宗万历十九年(1591年),吏部尚书陆光祖上疏,主张今后阁臣人选悉由廷推。自此,由部院大臣与科道官员会同推举人选、奏请皇帝点用成为入阁定制。这一变化使得(  )
A.中央行政中枢发生转移
B.决策效率出现迟滞问题
C.部门斗争逐渐趋于和缓
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制约
答案 D 
8.(2024届广东江门11月大联考,6)景泰四年(1453年),漳州知府谢骞下令随地编甲,并把沿海的违式船只尽行拆毁;还规定小船必须朝出暮归,本地人户须朝出暮归,如暮不归即赴府呈告,有不告者,事发连坐。上述规定反映出明朝(  )
A.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
B.地方权力得到扩展
C.法律严苛的现象加剧
D.社会控制手段多样
答案 A 
9.(2024届广东六校9月联考,6)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作“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作“蚕开门”。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  )
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
答案 B 
10.(2024届广东韶关期中,5)清代实学家颜元说:“盖‘正谊’便谋利,‘明道’便计功,是欲速,是助长;全不谋利计功,是空寂,是腐儒。”他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所得,提出全新的义利观,这种思想的出现(  )
A.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
B.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诉求
C.超越了儒家思想的范畴
D.受早期西学东渐的启发
答案 A 
11.(2023广东广州一模,5)杂字书是明清时期采辑生活中常用字汇编而成的识字读物,多由无名塾师编撰,流传广泛。《山东庄农日用杂字》提及:“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要记日用账,先把杂字观。”《妇女杂字》中有:“劝尔妇女,识字为先。”这反映了当时(  )
A.学术文化重心下移
B.崇实致用的思想观念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答案 B 
12.(2024届广东12月联考,7) 明清时期,以讲史、公案、灵怪故事为题材的话本和小说颇为流行。这里的讲史,严格地说,主要是民间传说。在版式形式上均有插图,插图上有题目,揭示图画内容,与正文交相呼应。这反映了(  )
A.文艺的大众化通俗化
B.市民阶层娱乐活动丰富
C.工商业资产阶级兴起
D.民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答案 A 
13.(2023广东深圳二模,5)《天工开物》在列举了各种油料植物出油率后,还说明以上只是大致情况,“其他未穷究试验,与夫一方已试而他方未知者,尚有待云”。这(  )
A.与近代科学的精神相契合
B.开启了“中学西渐”的进程
C.源于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
D.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答案 A 
14.(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13)雍正设立军机处后,内阁大学士出现分化,入值军机处的为内中堂,留守内阁的为外中堂,内阁有满汉票签处、批本处、诰敕房等机构;军机处除负责军事机密的决策外,还有满汉屋、内翻书房、方略馆等机构。这表明清朝(  )
A.专制皇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军机处在处理事务时比较灵活
C.中枢机构的职责分工明确
D.内阁与军机处权力的争夺激烈
答案 A 
15.(2024届四川绵阳一诊,28)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康熙帝在谈到海防时曾说, “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至大。小者犹不可忽,大者益宜留心……即如海防,乃今日之要务,朕时加访问”,预言:“通海口子甚多,此时无碍,若千百年后,中国必受其害矣”。这表明康熙帝(  )
A.初具近代海权意识
B.认识到学习西方文化的迫切性
C.深入了解西方文化
D.感受到西方殖民者东来的压力
答案 D 
16. (2024届广东11月联考,6)清代康熙、雍正两朝的《清会典》中,朝贡国涵盖了属国、藩部、西洋诸国。乾隆以来,周边少数民族不再列为朝贡国而归理藩院管辖,西洋诸国和朝鲜、越南、日本等国仍然在列。据此可推知(  )
A.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扩展
B.清朝中央政府近代外交思想萌生
C.边疆与内地开始呈一体化趋势
D.中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削弱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2024届广东实验中学阶段考试一,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一般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摘编自商传《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朝代晚期的观点。(说明:对该学者整体或部分观点表示赞同、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答案 示例一
观点:该学者认为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我赞同该观点。
论证:清朝晚期处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时期,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并初步发展,清政府由重农抑商转而鼓励近代工商业发展,是经济近代化的表现。政治上,维新变法、民主革命运动冲击封建专制统治,政治逐渐民主法制化。思想上,西方自由、平等、法治、科学等思想传入,维新立宪、民主共和等思潮相继而起,封建伦理纲常遭受巨大冲击。社会生活上,衣食住行、社会习俗、大众传媒等领域开始呈现近代化、城市化特征。
因此,朝代晚期虽走向没落,但也孕育新的因素推动社会变迁,应辩证地加以看待。
示例二
观点:该学者认为一般被称为“晚”的朝代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我不认同该观点。
论证:中国历史上只有晚清时期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其他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具有该特点。晚明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强化,这些现象均持续到清代,出现军机处,皇权空前强化,政治上未体现社会变迁特点。经济上,晚明江南市镇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达,但未能改变自然经济的主体地位,中国的经济未能取得突破性进步。思想上,李贽否定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的正当私欲,他因“异端”思想受到严重迫害,无法改变理学和伦理纲常的统治地位。
由此可见,被称为“晚”的时代未必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评价历史事件切忌以偏概全,应全面、客观。
2.(2024届山东名校联盟期中,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明朝后期,商书开始大量出现并出版发行,清代不仅种类增多,而且发行量也剧增,这就是所谓的“商书现象”。商书包含着极为丰富的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等领域的史料内容。下表为明清时期部分商书的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 书名
共辑录水陆路引(路程图引)144条,还涉及水马驿站、行程里距、山川险夷、沿途物产风情、名胜古迹等多方面内容 明代刊印《一统路程图记》
除提及“断银歌”等鉴别歌诀外,还对各种白银的成色、形状、特征等予以详细介绍 康熙年间刊刻《辨银谱》
记载了20个省252个府州总共1800多种商品,其中包括140多种新品种,还记载了日本、高丽、安息、波斯、缅甸、交趾以及大小西洋诸国的70多种商品 乾隆年间的木刻本《商书便览》
“钱财物业,来之有道,义所当得者,必安享永远。若剥削贫穷,蒙昧良善,智术巧取,贪嗜非义,虽得之,亦守之不坚。非产败,儿必招横祸” 明代刊印《客商一览醒迷》
“商贾士农咸乐业,恩波浩荡海天同” 明末程春宇《士商类要》
书前序中指出“出而裕国,与入而居家,无不以理财急务”,表达了手抄此书的直接动机,是为了将此抄本寄给远在他地的“儿曹”“子侄”,鼓励他们学习“挟本居寄,无微不入”的经商本领 乾隆后期手抄本《生意世事初阶》
评述明清时代的“商书现象”。
答案 示例:
评述内容应包括:
(1)商书出现的社会背景。(共4分)
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角度作答。(2分)
从文化教育、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其出现提供客观条件角度作答。(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2)商书的特点。(共4分)
从涵盖内容丰富,反映了明清社会新发展角度作答。(2分)
从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商业理念和传统文化对商业影响角度作答。(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商书的价值。(共4分)
从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角度作答。(2分)
从是研究明清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史料,具有独特文献价值的角度作答。(2分)
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也可得分。
3.(2024届淮安、南通期中,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钦惟我国家治化昌明,超轶三代,幅员之广,生齿之繁,亘古未有。臣幸遭逢之盛,图写太平为盛世滋生图一卷,臣执艺所有事也。其图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和两山间入姑苏郡城,自葑、盘、胥三门出阊门外,转山塘桥,至虎邱山止。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为东南一都会。
——摘自〔清〕徐扬《盛世滋生图》跋文
材料二 《姑苏繁华图》,原名《盛世滋生图》,是清代宫廷画家徐扬描绘苏州风物的巨制。此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最终完成。全幅画有各色人物1.2万余人,各色房屋建筑2000余栋,各种桥梁50余座,大小官船、货船、客船、画舫以及竹筏等近400条,各种商号招牌200余块,完整地表现了气势宏伟的古城苏州市井风貌。
——摘编自《<姑苏繁华图>赏析》
(1)据材料一,指出徐扬创作《盛世滋生图》的背景和动机。(5分)
(2)据材料二,简述绘画中姑苏“盛世”的表现。若要进一步证实画中苏州的盛况,还可搜集哪些史料 (4分)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徐扬《盛世滋生图》的史料价值。(3分)
答案 (1)背景:政局稳定,疆域辽阔,人口增长,经济繁荣。
动机:宣扬盛世,为皇帝歌功颂德。
(2)表现:人口密集;商业活跃;城市建筑气势宏伟。
史料:苏州地方志,当地人的笔记、学者的研究论文等文献史料等。
(3)史料价值:徐扬的《盛世滋生图》属于实物史料(一手史料、图像史料),具有重要价值。
该作品生动反映了当时苏州城的市井风情,对研究江南的城市布局、建筑风格、商贸往来、水路交通等领域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对研究清朝绘画也有极大的艺术价值。
绘画属于艺术作品,其中难免有渲染粉饰的地方,并不能完全真实反映18世纪的苏州城面貌。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过关检测(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