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五年高考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3湖南,1,3分)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2.(2023河北,1,3分)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3.(2023浙江1月选考,1,2分)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传统文化·良渚文化双钱结藤编残件)(2021辽宁,1,3分)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5.(2023山东,1,3分)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6.(2023新课标,24,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7.(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8.(2021福建,1,3分)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9.(2023福建,1,3分)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10.(2023广东,1,3分)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11.(2023辽宁,1,3分)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12.(2022福建,1,3分)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13.(2021广东,1,3分)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14.(2022全国乙,24,4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15.(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21全国乙,24,4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2.(2021湖北,1,3分)“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下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爵
3.(2022河北,1,3分)“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4.(2023河北,2,3分)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5.(2023江苏,1,3分)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6.(2023全国甲,24,4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7.(2021河北,1,3分)《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8.(2022江苏,1,3分)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9.(2023海南,1,3分)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10.(2020北京,1,3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11.(2022湖北,1,3分)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12.(2021全国甲,24,4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13.(2020江苏单科,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14.(2023重庆,1,3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15.(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16.(2021山东,1,3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7.(2021天津,1,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18.(2020山东,1,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9.(传统文化·不同学派治国理政的智慧)(2023新课标,25,4分)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20.[2023北京,19(1),4分](节选)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4分)
考点3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2023天津,2,3分)秦朝灭亡后,项羽具有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但他在攻占咸阳后并没有立刻称帝,而是分封诸侯,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带兵退回江东体现了他(  )
A.目光长远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2.(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2,3分)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3.(史学素养·史学方法)(2021江苏,2,3分)《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4.(史学素养·史料研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023辽宁,2,3分)《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5.(2022湖北,2,3分)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 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6.(2022辽宁,2,3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7.(2021湖南,2,3分)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8.(2023广东,2,3分)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2021山东,2,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0.(2022山东,2,3分)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11.(2022湖南,2,3分)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12.(2019课标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3.(2022天津,2,3分)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14.(2020山东,2,3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15.(2021湖北,2,3分)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16.(2022广东,2,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17.(2023海南,2,3分)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18.(2023全国甲,25,4分)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19.(2023福建,2,3分)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20.(2021全国乙,25,4分)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21.(2021辽宁,2,3分)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22.(2023新课标,26,4分)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23.(2023江苏,2,3分)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24.[2021北京,16(1),6分](节选)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25.(2022全国乙,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下图是龙山时代某遗址平面图。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局面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
D.孕育着家国一体情怀
考法2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1)《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晚清后发现的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后来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经综合考证,历史学家认为夏朝是存在的。这说明(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3.(2024届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10月联考)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4.(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2)《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过伯簋”铭文(如下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考法3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5.(前瞻考·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023安徽皖江名校联考,24)西周时,“礼”是贵族阶级内部的行为规范,“礼不下庶人”是当时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中则强调“礼”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并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
D.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萌发
6.(2024届安徽部分学校大联考,2)周代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开始是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以后,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他们注意选用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升
D.历史记录影响历史发展
考法4 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7.(2024届河北衡水武邑中学一调,4)在谈到国家治理时,老子认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这体现了他们(  )
A.轻徭薄赋的理念  
B.提倡重视人民利益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主张大力发展农业
考法5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8.(2024届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中,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9.(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2)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10.(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5)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
11.(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3)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尊崇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考法6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2.(新风向·两汉衰亡的原因)(2024届辽宁名校联盟10月联考,2)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材料意在说明,东汉时期(  )
A.确立了九品中正选官制
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C.逐步形成了门阀的基础
D.社会阶层日益流动
限时拔高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重庆实验中学期中,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4届陕西西安11月联考,1)“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
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3.(2024届天津耀华中学月考,5)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
A.追求政治重建  
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  
D.主张仁义并举
4.(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一诊,25)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地区,第一次修筑了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一千多千米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5.(2024届湖北腾云联盟10月联考,2)西汉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指出:“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体现仁义治国  B.强调民富国强
C.蕴含民主意识  D.反对君主专制
6.(2023北京海淀一模,2)下图为出土于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能看出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如下图,“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在1300多枚有字简牍中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等文字。对这些文物解释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度扩展到西南边疆地区
②“改土归流”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有效管辖
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的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2024届山东部分学校联考,5)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业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
D.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8.(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3)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后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9.(202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2)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召开盐铁会议,讨论是否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要不要抗击匈奴等问题。以桑弘羊为首代表政府一方,贤良文学代表民间人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据此可知(  )
A.重农抑商传统面临重大调整
B.时局变动引发政策反思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加剧
D.尊崇儒术政策成效有限
10.(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3)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23)书同文(10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6分)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五年高考
考点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2023湖南,1,3分)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答案 B 
2.(2023河北,1,3分)张家口尚义四台遗址文化遗存分为五组。第一组出土了打制、磨制石器,第三组发现了炭化的粟与黍,第一至四组发现了半地穴式房址,五个组都出土了陶器。下列与其文化特征最相近的考古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兴隆洼遗址  D.二里头遗址
答案 C 
3.(2023浙江1月选考,1,2分)2019年7月,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古城遗址代表了五千多年前中国史前稻作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典范,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下列关于良渚古城遗址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属于夏文化的遗存
②已有私有制产生的实证
③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④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4.(传统文化·良渚文化双钱结藤编残件)(2021辽宁,1,3分)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
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它体现了(  )
A.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B.社会组织的复杂
C.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
D.等级秩序的确立
答案 C 
5.(2023山东,1,3分)私有财产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下列与陶器相关的考古发现中,可以用来作为私有财产已出现证据的是(  )
A.遗址出土有陶器和较多陶器碎片
B.多人合葬墓随葬品有陶钵、陶罐、骨器等
C.单人墓随葬品有陶器、石磬、玉钺等百余件
D.陶器上绘有丰富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植物纹样
答案 C 
6.(2023新课标,24,4分)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南方的良渚文化与北方的龙山文化都呈现出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的迹象,这主要表现在(  )
A.公共墓地出现  B.农业的产生
C.贫富分化加剧  D.文字的使用
答案 C 
7.(2022天津,1,3分)考古研究表明,在今渤海至泰山之间的海岱地区出土了具有代表性的鬶、觚等陶质酒器,这种器型的酒器后来也出现在五帝后期中原地区文化遗址中。这可用于说明(  )
A.良渚文化的传承   B.红山文化的传承
C.龙山文化的传承   D.巴蜀文化的传承
答案 C 
8.(2021福建,1,3分)关于夏朝,先秦文献多次言及“夏”“有夏”;20世纪50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展了一系列考古实践,以探索“夏墟”的存在。这反映了(  )
A.先秦文献的可靠性
B.出土古文字材料的关键性
C.考古发掘的重要性
D.文献与实物互补的必要性
答案 D 
9.(2023福建,1,3分)商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带着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处,当地部族向其纳贡,获得赏赐,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队伍。这种巡行(  )
A.扩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围
B.形成了部族之间的血缘认同
C.宣示了商王的统治权力
D.加强了内服外服的商业联系
答案 C 
10.(2023广东,1,3分)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
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
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
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
答案 D 
11.(2023辽宁,1,3分)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这反映了(  )
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
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
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
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
答案 B 
12.(2022福建,1,3分)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答案 D 
13.(2021广东,1,3分)今河南平顶山应国墓地、陕西长安张家坡及普渡村墓地等处出土了一批具有长江中下游风格的西周青铜器。这说明西周时期(  )
A.中原文化向周边传播  
B.各诸侯国维护周礼
C.宗法制度分崩离析  
D.南北文化相互交流
答案 D 
14.(2022全国乙,24,4分)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答案 C 
15.(2020天津,1,3分)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  )
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   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
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   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
答案 D 
考点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2021全国乙,24,4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  )
A.土地国有制度废除 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
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 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
答案 D 
2.(2021湖北,1,3分)“爵”通常被认为是饮酒器(下图),也是饮酒礼上尊卑关系的象征,进而被用来代表品位序列。大约从西周到春秋,“五等爵”制渐趋成熟。这反映了(  )
A.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铸造工艺的完善
C.等级制度的发展  D.宗法体系的崩溃 爵
答案 C 
3.(2022河北,1,3分)“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  )
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
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4.(2023河北,2,3分)春秋时期诸侯所铸青铜器的铭文中有“徐王”“越王”等称谓,而《左传》等文献却称上述诸侯为“子”。由此可知(  )
A.该时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B.出土文物信息较为可信
C.当时各国君主专制逐步确立
D.史料会体现一定主观性
答案 D 
5.(2023江苏,1,3分)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
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
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
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
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答案 D 
6.(2023全国甲,24,4分)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答案 C 
7.(2021河北,1,3分)《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  )
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
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
答案 B 
8.(2022江苏,1,3分)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答案 C 
9.(2023海南,1,3分)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军事理论的形成  
B.生产方式的变革
C.政治制度的演进  
D.地形地势的利用
答案 B 
10.(2020北京,1,3分)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出土了青铜冰鉴缶,鉴用来盛冰,缶用来盛食物。《周礼》记载,肉食珍馐与酒水都要用冰鉴保存,祭祀时也要使用冰鉴。冰鉴缶的使用(  )
A.体现了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
B.说明青铜铸造工艺开始成熟
C.展示出贵族的日常礼仪规范
D.标志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答案 C 
11.(2022湖北,1,3分)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  )
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
答案 C 
12.(2021全国甲,24,4分)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 A 
13.(2020江苏单科,2,3分)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
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 B 
14.(2023重庆,1,3分)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弟子中不乏出身社会下层者。墨子则进一步主张以“匹夫徒步之士”为教育对象,以先行劳苦服役为入学条件。故《墨子》载:“翟以为虽不耕织乎,而功贤于耕织也。”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
A.儒家倡导人人平等
B.劳动教育开始普及
C.墨家重视生产技艺
D.平民阶层得到发展
答案 D 
15.(2022湖南,1,3分)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
A.促进了政治统一
B.维系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C.冲击了贵族政治
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答案 C 
16.(2021山东,1,3分)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答案 B 
17.(2021天津,1,3分)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 C 
18.(2020山东,1,3分)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答案 D 
19.(传统文化·不同学派治国理政的智慧)(2023新课标,25,4分)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答案 A 
20.[2023北京,19(1),4分](节选)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原因:生产力水平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黄河容易泛滥成灾;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兼并战争频繁,人员伤亡惨重;黄河在军事上具有天然屏障的作用。
考点3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2023天津,2,3分)秦朝灭亡后,项羽具有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但他在攻占咸阳后并没有立刻称帝,而是分封诸侯,然后自立为西楚霸王。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项羽带兵退回江东体现了他(  )
A.目光长远  B.观念传统
C.审时度势  D.优柔寡断
答案 B 
2.(史学素养·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2023湖北,2,3分)司马迁认为,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项羽是天下诸侯的盟主,“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故而在《史记》中将项羽列入本纪。唐代史家刘知几则指出:“霸王者,即当时诸侯。诸侯而称本纪,求名责实,再三乖谬。”两者认识不同的根源在于(  )
A.史书编纂体例的选择
B.正统观念的左右
C.历史叙述原则的取向
D.情感倾向的影响
答案 C 
3.(史学素养·史学方法)(2021江苏,2,3分)《史记·淮阴侯列传》:“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在这里,司马迁采用的史学方法是(  )
A.档案文献与现场考察结合
B.口述资料与实地探访互证
C.出土简牍与历史文献参校
D.民间传说与墓志铭文比对
答案 B 
4.(史学素养·史料研读的基本原则与方法)(2023辽宁,2,3分)《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答案 D 
5.(2022湖北,2,3分)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 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答案 A 
6.(2022辽宁,2,3分)《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答案 C 
7.(2021湖南,2,3分)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  )
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
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
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
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
答案 B 
8.(2023广东,2,3分)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A 
9.(2021山东,2,3分)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答案 C 
10.(2022山东,2,3分)云梦秦简《日书》中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计、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 C 
11.(2022湖南,2,3分)汉武帝南征北伐,东巡西幸,奢靡无度,致府库告竭,遂用聚敛之臣,“至于卖爵、更币、算车船、租六畜、告缗、均输、盐铁、榷酤,凡可以佐用者一孔不遗,独于田租不敢增益”。武帝此举(  )
A.体现以农为本  B.服务于汉初战事
C.意在藏富于民  D.解决了财政危机
答案 A 
12.(2019课标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 C 
13.(2022天津,2,3分)汉武帝时期,“以均输调盐铁助赋”,国家财政收入增加;但武帝常年对外用兵,还前后巡游二十余次,仅一次巡游“所过赏赐,用帛百余万匹,钱金以巨万计”。这一时期国家财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主要是由于(  )
A.朝廷过度干预经济
B.国家经济资源枯竭
C.盐铁官营不合时宜
D.只重开源未能节流
答案 D 
14.(2020山东,2,3分)先秦至西汉前期,山东东部地区得“鱼盐之利”,总体上是商业活跃的地方。西汉中期以后,这一地区的商人活动开始步入低谷。这是由于西汉政府(  )
A.重视关中地区经济发展  
B.强化了经济控制
C.开通了丝路贸易  
D.以儒家义利观教化百姓
答案 B 
15.(2021湖北,2,3分)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  )
A.君权削弱  B.中央集权
C.吏治腐败  D.豪强崛起
答案 B 
16.(2022广东,2,3分)“奉朝请”是两汉朝廷给予退休大臣和列侯、宗室、外戚的特殊待遇,被授予者特许参加朝会,地位也随之提高。东汉中叶以后,王、侯多不就国,而是以“奉朝请”的名义留驻京师,封国大权操于国相,这客观上(  )
A.有助于遏制地方豪强势力的扩张
B.埋下了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的隐患
C.为外戚干政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D.有利于朝廷对封国的直接控制
答案 D 
17.(2023海南,2,3分)据东汉《乙瑛碑》载,鲁相乙瑛向朝廷陈请,为孔庙增设一名百石卒史来守庙并掌管礼器(流程如下图)。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当时(  )
A.国家行政中枢权力的逐渐扩大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日益巩固
C.传统社会道德秩序的渐趋规范
D.封建国家不同职能的有效履行
答案 D 
18.(2023全国甲,25,4分)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下图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公元2年
公元140年
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
答案 D 
19.(2023福建,2,3分)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答案 D 
20.(2021全国乙,25,4分)
西汉末、东汉中期部分地区民户数量表
单位:户
郡名 西汉末 东汉中期
代郡(今河北、山西间) 56 771 20 123
太原(今属山西) 169 863 30 902
南阳(今河南南部及湖北、陕西部分地区) 359 316 528 551
汝南(今河南东南、安徽西北) 461 587 404 448
豫章(今属江西) 67 462 406 496
零陵(今湖南、广西间) 21 092 212 284
据上表可知,在此期间(  )
A.长江以南经济发展加速
B.豪强大族势力没落
C.南北经济的不平衡加剧
D.个体农耕经济衰退
答案 A 
21.(2021辽宁,2,3分)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加强道德修养  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
答案 B 
22.(2023新课标,26,4分)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  )
A.推动了察举制度的形成  
B.不利于统一国家的巩固
C.有利于抑制豪强的势力  
D.强化了监察制度的效力
答案 B 
23.(2023江苏,2,3分)建安十八年(213),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下诏恢复古代九州之制,“省幽、并州,以其郡国并于冀州”,裁撤本为孙权控制的交州。至建安二十四年,将全国州数始终维持在九个。曹操复古改制的实践体现了(  )
A.魏国在三国中占据优势
B.大一统思想的历史传承
C.东汉朝廷政令执行通畅
D.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答案 B 
24.[2021北京,16(1),6分](节选)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亞”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亞”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亞”形。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6分)
答案 (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亞”形。
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5.(2022全国乙,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 任职地 事迹
刘陵 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 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 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 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现象:虎患 官员治理 虎患去除
官员治理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阐述:
原因: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儒家主张“仁政”“天人感应”“为政以德”“以德服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的恶化。
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利于整顿吏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记载和编撰。
结论:结论正确,与现象联系。
三年模拟
考法综合练
考法1 文化遗存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1.(2024届海南全真模拟二,1)下图是龙山时代某遗址平面图。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局面
B.具备了国家初始形态
C.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
D.孕育着家国一体情怀
答案 B 
考法2 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2.(2024届山东省实验中学二诊,1)《国语》《墨子》《竹书纪年》《史记》都有关于夏朝的记载,但晚清后发现的数十万甲骨文片中都没有提到夏朝,而后来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又明确了商朝之前还有一个朝代。经综合考证,历史学家认为夏朝是存在的。这说明(  )
A.史料的多元性有助于推动史学研究的发展
B.文献史料由于其主观性影响对历史的解读
C.历史研究需要实物史料佐证才具有科学性
D.科学地进行考古研究一定能证明夏朝存在
答案 A 
3.(2024届湖北武汉部分重点中学10月联考)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答案 C 
4.(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2)《竹书纪年》载:“(西周)昭王十六年,伐楚荆,涉汉(汉水)。”“过伯簋”铭文(如下图):“(昭王时)过伯(封地在今山东)从王伐反荆,孚(缴获)金(铜),用乍(作)宗室宝尊彝。”运用这两则史料,可以证实的有(  )
①昭王带兵征伐不臣服于周的楚
②昭王十六年楚地向周王贡献铜
③诸侯有带兵随周王作战的义务
④儒家学说传播到长江流域的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考法3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
5.(前瞻考·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2023安徽皖江名校联考,24)西周时,“礼”是贵族阶级内部的行为规范,“礼不下庶人”是当时礼治的基本原则和特征。春秋时期,孔子开创的儒学中则强调“礼”是人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并开启了“礼下庶人”的历史进程。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
A.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
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C.社会生产力的逐步发展
D.以民为本治国理念萌发
答案 C 
6.(2024届安徽部分学校大联考,2)周代各诸侯国都设有史官,开始是由周王室委派,所记材料也要送交王室保存。春秋以后,诸侯国自立史官,利用自己的纪年来记载历史,他们注意选用当时有学识的人担任。这一变化反映了(  )
A.传统政治制度遭到破坏
B.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知识分子地位得到提升
D.历史记录影响历史发展
答案 A 
考法4 老子、孔子学说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7.(2024届河北衡水武邑中学一调,4)在谈到国家治理时,老子认为应该“损有余而补不足”;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注意改善劳动者的生活处境,农民“有恒产”才“有恒心”;荀子认为求国家之安的关键在于统治者“平政爱民”“轻田野之税”。这体现了他们(  )
A.轻徭薄赋的理念  
B.提倡重视人民利益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主张大力发展农业
答案 B 
考法5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8.(2024届重庆西南大学附中期中,2)每年的春节是农历一月初一。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zhēng”了。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中央权力高度集中
C.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D.独断性和随意性
答案 C 
9.(2024届安徽百校大联考,2)西汉前中期,新帝即位后通常在关中选定墓地,并从关东大规模迁徙强宗大族、富豪巨贾充实此地。皇帝崩逝后,国家便在陵墓所在地区设置县邑。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宣扬无为而治   
B.实行崇儒政策
C.削弱东方藩国   
D.巩固专制集权
答案 D 
10.(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期中,25)汉武帝时御史大夫桑弘羊有言:“夫权利之处,必在深山穷泽之中,非豪民不能通其利……吴王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赈赡穷乏,以成私威。”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地方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B.地方门阀士族的势力壮大
C.国家强化经济管控的必要性
D.藩镇割据的局面逐渐出现
答案 C 
11.(2024届河北石家庄部分高中10月期中,3)西汉窦太后因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汉武帝方能“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来一步步完成“尊崇儒术”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  )
A.官员升迁依赖统治者喜好
B.文化专制趋势较为明显
C.黄老治国已成为社会共识
D.治国理念影响文化发展
答案 D 
考法6 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12.(新风向·两汉衰亡的原因)(2024届辽宁名校联盟10月联考,2)东汉时期,士大夫以经术起家,凭借特有的文化权力日益“士族化”,依靠“累世经学”以达到“累世公卿”的目的,士人在政治上得势后,便转而扩张家族的土地与财富,使得家族与政治结合。材料意在说明,东汉时期(  )
A.确立了九品中正选官制
B.政治统治日益黑暗
C.逐步形成了门阀的基础
D.社会阶层日益流动
答案 C 
限时拔高练
20分钟 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2024届重庆实验中学期中,1)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属于中国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一。下列考古出土的文物,有可能属于河姆渡遗址的有(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2.(2024届陕西西安11月联考,1)“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
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
答案 B 
3.(2024届天津耀华中学月考,5)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墨子强调“万事莫贵于义”,“夫义,天下之大器也”;孟子指出“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三人强调“义”都旨在(  )
A.追求政治重建  
B.强调以法治国
C.宣扬为政以德  
D.主张仁义并举
答案 A 
4.(2024届四川成都七中一诊,25)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地区,第一次修筑了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一千多千米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答案 C 
5.(2024届湖北腾云联盟10月联考,2)西汉思想家陆贾在《新语》中指出:“夫欲富国强威,辟地服远者,必得之于民;欲建功兴誉,垂名烈,流荣华者,必取之于身……天地之性,万物之类,怀德者众归之,恃刑者民畏之,归之则充其侧,畏之则去其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体现仁义治国  B.强调民富国强
C.蕴含民主意识  D.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 A 
6.(2023北京海淀一模,2)下图为出土于云南昆明河泊所遗址的汉代封泥和简牍。封泥作为信件的封缄,能看出此区域信件文书往来的对象(如下图,“益州”郡郡治在今云南昆明)。在1300多枚有字简牍中辨识出“滇池以亭行”“建伶县”等文字。对这些文物解释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度扩展到西南边疆地区
②“改土归流”取得一定的效果
③中央政府对云南进行有效管辖
④西南地区与东南亚联系的加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7.(2024届山东部分学校联考,5)汉武帝时期大司农桑弘羊认为,富国只有重农的思想是片面的,工商业同农业一样也是财富的源泉;又从使用价值的角度出发,提出治国必须守重,要加强粮食、盐、铁、酒等物资的积累。这一认识(  )
A.导致汉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B.促使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改变了国家与民争利的局面
D.标志着无为而治政策的改变
答案 B 
8.(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3)司马迁撰写《史记》之前“(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过梁、楚以归”,后又“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这说明《史记》的撰写(  )
A.是大一统时代的产物
B.强调了天人关系的协调
C.重视对历史现场调查
D.凸显了文化遗存的重要
答案 A 
9.(2024届辽宁省实验中学期中,2)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昭帝召集各地贤良文学至长安,召开盐铁会议,讨论是否罢盐铁官营、酒类专卖,以及要不要抗击匈奴等问题。以桑弘羊为首代表政府一方,贤良文学代表民间人士,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激烈争论。据此可知(  )
A.重农抑商传统面临重大调整
B.时局变动引发政策反思
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冲突加剧
D.尊崇儒术政策成效有限
答案 B 
10.(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3)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10分)
11.(2024届北京海淀期中,23)书同文(10分)
材料一 (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6分)
答案 (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大一统的观念。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习--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