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6届高一年级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第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商朝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属于同盟关系,二者未必有血缘联系;至西周,分封对象多为宗室子弟,或者以通过联姻形成的甥舅关系作为补充。西周国家治理制度的这一转变( )
A. 强调了同源同祖的宗法思想理念 B. 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C.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 加强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3. 下图为南宋画家韩佑创作的《琼花真珠鸡图》。画中琼花洁白无瑕,枝干挺秀,作者对两只真(珍)珠鸡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公母真(珍)珠鸡的毛色及体态差异。由此可推知,宋代( )
A.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C.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D. 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4. 贫民出身的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便着手制定《大诰》,保留大量酷刑以打击惩治贪官豪强、官民犯罪,后又在全国掀起四次反贪污运动。然执政末期,他却疑惑道:“吾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一困惑源于( )
A.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 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
C. 文官集团逐渐失控 D.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5. 下面为唐、北宋、清三朝部分省份状元分布图。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水平影响文教事业发展 B. 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 政治中心变迁推动人才南移 D. 北方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6. 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的这一言论旨在强调( )
A. 鸦片战争客观上助推中国社会转型 B.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鸦片战争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D. 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7.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 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朝廷”
C.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8.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
A.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B. 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 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9. 下面为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部分)。该画集的出版( )
注:1947年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政府增加伙食费等,受到国民党特警的殴打,重伤19人,轻伤90多人,被捕20人。
A. 表明中共战略反攻的时机已到来 B.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C. 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 D. 反映了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10.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44%,各民主党派约30%,工农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26%)经过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会后感慨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此可知,新政协会议( )
A. 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 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 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D. 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11. 下表为邓小平两次重要“谈话”的部分内容,这两次谈话( )
1978年9月北方谈话 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1992年1~2月南方谈话 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A. 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B.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D.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12.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达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光伏玻璃累计出口量为105.66万吨,同比增加68.28%;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工业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提升 B.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D. 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
13. 有学者说:“在神庙的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 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 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 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14. 《汉谟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诸子女均已结婚,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时,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这一规定( )
A. 意在缓解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 B. 折射出婚姻自由已成为时代风尚
C. 体现了法律所蕴含的人文色彩 D. 反映了家庭成员地位的日趋平等
15. 如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及著作 评价
美国军事史学家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
英国古典学家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历史》 他是历史上播种能力最强的人之一。希腊文化通过视觉、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腊地区传播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亚历山大加速了它的传播,并且使之传播到了更远更广的地方,使得这种传播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中国学者李春元《外国历史名人传》 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亚历山大并不是“超人”,不应该将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远征东方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是当时的时势造成的
A.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 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随意性
16. 查士丁尼一世在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的同时,还镇压了境内的多次民众起义。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汇编了《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社会公平 B. 协调社会关系 C. 巩固帝国统治 D. 提高公民素养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外交所体现的思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外交与中国古代外交的不同,并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和朝廷“振兴商务”的新政相互交汇,推动了现代棉纺织、缫丝等轻纺工业的发展。外国商品如煤油、烟草等,不仅在大城市设分公司,在偏远小镇也有代理商,并竭力揣摩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甚至连包装是用红纸还是蓝纸都要考虑。外国在华工厂还积极搜集各地土布货样,并改进工艺,用机器仿织,如“泰西缎”“东洋缎”,以丝棉织成,外观优美,不亚丝货,价格却极低,这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业的市场。随着西装革履等西式服饰的逐渐流行,传统手工业难以提供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物品,其境遇也越发风雨飘摇。
——摘编自王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危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其中特种手工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不容易被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得到加倍重视。1956年,毛泽东作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既从事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从事于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摘编自陈岸瑛《从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到21世纪传统工艺振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我国传统手工业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摘编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2026届高一年级寒假验收考试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下)第1-3课。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商朝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属于同盟关系,二者未必有血缘联系;至西周,分封对象多为宗室子弟,或者以通过联姻形成的甥舅关系作为补充。西周国家治理制度的这一转变( )
A. 强调了同源同祖的宗法思想理念 B. 适应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
C. 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D. 加强了周天子的集权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代中国。据材料“在商朝,王室与附属国之间未必有血缘联系”“在西周,王室与诸侯国基本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关系”,结合所学,这样一来,西周可以利用亲情等维护政治统治,有利于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C项正确;周王室加强与诸侯国血缘联系,客观上有利于“同源同祖思想”的形成,但主观上,当时的统治者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不会主观上“强调”,排除A项;先秦时期尚未实现“国家大一统”,排除B项;周天子未实现“集权”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
2.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有( )
①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②南方社会的相对安定
③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④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组合类单项选择题。时空范围为魏晋南北朝(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陷入战乱,促使北民南迁,为南方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①正确;与北方战乱相比.南方地区相对安定,也进一步吸引了北民南迁,②正确;唐朝中期以前,中国的经济重心始终位于北方地区,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开发时间早.技术更加先进,③错误;南方地区的统治者大多重视农耕,积极支持南方地区的开发,④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下图为南宋画家韩佑创作的《琼花真珠鸡图》。画中琼花洁白无瑕,枝干挺秀,作者对两只真(珍)珠鸡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公母真(珍)珠鸡的毛色及体态差异。由此可推知,宋代( )
A. 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 B. 艺术形式呈现平民化趋势
C. 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 D. 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两只真(珍)珠鸡的刻画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公母真(珍)珠鸡的毛色及体态差异”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画受到理学格物思想的影响,对于具体的事务进行入微的观察与探究,即格物精神影响绘画创作,A项正确;山水画中体现不出平民化趋势,平民化趋势主要体现在与百姓意趣相联系的特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自然科学的突破,并且南宋时期也没有出现自然科学的突破,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商品经济的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4. 贫民出身朱元璋在建国之后便着手制定《大诰》,保留大量酷刑以打击惩治贪官豪强、官民犯罪,后又在全国掀起四次反贪污运动。然执政末期,他却疑惑道:“吾欲除贪赃官吏,奈何朝杀而暮犯”。朱元璋的这一困惑源于( )
A. 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B. 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
C. 文官集团逐渐失控 D.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朝时期之所以贪腐腐败行为无法解决,主要是因为当时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官僚队伍都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的,并不是为人民服务,所以官吏贪腐之风盛行,D项正确;明朝时期中央集权继续强化,没有削弱,排除A项;官吏贪腐之风日益盛行是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文官集团并没有失控,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面为唐、北宋、清三朝部分省份状元分布图。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水平影响文教事业发展 B. 科举制度存在一定缺陷
C. 政治中心变迁推动人才南移 D. 北方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时期,北方三省状元人数明显高于南方,北宋时期,南北差距逐渐缩小,至清朗南方已远远超过北方,这反映出文化重心的南移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源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反映出经济发展对文教事业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考试在结果上南北的差异.与科举制度缺陷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重心难移对科举结果的影响,而非政治中心转移.且清朝政治中心处于北方,排除C项;中国古代人口总体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格局则在两宋后形成南重北轻的格局,排除D项。故选A项。
6. 马克思指出:“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威权,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马克思的这一言论旨在强调( )
A. 鸦片战争客观上助推中国社会转型 B. 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 鸦片战争加深中国半殖民化的程度 D. 文明的交流必然伴随着战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范围为184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马克思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通过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这表明鸦片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A项正确;马克思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后的中国逐渐与世界接触,而非强调中国落后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满清封建王朝的解体,与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化无关,而且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加深”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且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7. 下面是西方报刊于19世纪90年代刊登的一幅名为《文明的胜利》的漫画。该漫画描绘了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而头戴橄榄枝的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该漫画描绘的战争( )
A. 导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B. 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
C. 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D. 标志清朝宗藩体制开始瓦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据材料“19世纪90年代”“张牙舞爪的小龙手拿来复枪、尾巴卷着鱼雷正与手持双管火枪的巨龙缠斗”“西方女神则背靠机关枪和大炮,‘优雅地’隔岸观火”可以推测该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C项正确;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条约是《南京条约》,排除A项;使清廷彻底沦为“洋人的朝廷”的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B项;甲午战后,宗藩体制彻底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8. 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知道了!我们醒觉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材料所描绘的事件( )
A.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组织上准备 B. 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
C. 标志着中国革命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D. 沉重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从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到工人阶级、工商业者,从北京、上海到全国100余个大中城市,其参与人数之多、波及地区之广、舆论声势之大,远远超过近代任何一次革命运动”,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是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扭转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方向,B项正确;五四运动为中共的成立做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排除A项;此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五四运动并没有沉重打击北洋军阀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面为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部分)。该画集的出版( )
注:1947年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游行,要求政府增加伙食费等,受到国民党特警的殴打,重伤19人,轻伤90多人,被捕20人。
A. 表明中共战略反攻的时机已到来 B. 体现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C. 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 D. 反映了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6月(中国)。根据材料“1947年6月,中央大学出版的《520血案画集》封面及其内容”和注解信息、图片内容可知,当时国民政府统治下的百姓不但没有饭吃,还要背负着沉重的军粮负担,连对举行游行要求增加伙食费的学生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由此可见,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政策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抗,从中折射出国民政府统治失败的必然性,C项正确;中共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排除A项;此时社会主要矛盾依然是阶级矛盾,并没有发生急剧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了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涉及官僚资本的发展状况及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0. 1949年9月,新政协会议召开,与会的662名代表(共产党约44%,各民主党派约30%,工农代表和无党派人士约26%)经过讨论,通过了“共同纲领”等文件。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会后感慨道:“(政协会议)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诚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由此可知,新政协会议( )
A. 彰显了民主协商的精神 B. 标志着政党政治趋于成熟
C. 奉行了人民至上的原则 D. 反映了社会性质已经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49年召开的新政协不仅广泛邀请社会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参与,还积极吸纳他们的宝贵建议,最终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反映出新政协遵循了民主协商的原则,A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不能说明政党政治趋向于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政协会议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民主协商,这与“人民至上”无关,排除C项;此时中国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三大改造后,我国才转型为社会主义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
11. 下表为邓小平两次重要“谈话”部分内容,这两次谈话( )
1978年9月北方谈话 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应当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
1992年1~2月南方谈话 不要纠缠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讨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A. 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 B. 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C. 促进了国人思想的解放 D. 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北方谈话中,邓小平主张要学习外国,借鉴外国的经验,要解放思想,对外开放;南方谈话中,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的判断标准主要看是否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次谈话都推动了国人思想解放,C项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落实了改革开放的政策,排除A项;北方谈话时并未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排除B项;南方谈话并未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D项。故选C项。
12. 2023年1~4月,我国锂离子电池累积出口额达212.4亿美元,同比增长73.2%:光伏玻璃累计出口量为105.66万吨,同比增加68.28%;汽车出口137万辆,同比增长89.2%,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这可用于说明我国( )
A. 工业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提升 B. 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逐渐形成
C. 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D. 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23年,我国在锂离子电池出口、光伏玻璃、汽车出口方面有很大增长,这说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提升,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提升,A项正确;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将中国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其它地区的科技水平进行对比,无法得出我国科技水平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由内驱型向外向型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有学者说:“在神庙宝库中——或者说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这一论述强调了( )
A. 阶级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 社会生产力发展是文明产生的前提
C. 国家的出现标志着文明的形成 D. 神庙建立必然伴随着新文明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世界。根据材料“谷仓中——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盈余”“实际上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动因,我们将其认定为文明的标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人类积累大量的社会盈余时,人类的精神文化就会得到发展。而大量的社会盈余积累出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因此,材料强调了文明的产生应该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阶级的产生”,排除A项;材料涉及神庙,但不代表“国家的出现”排除C项;“神庙建立必然伴随新文明的出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4. 《汉谟拉比法典》第一百六十六条规定,“诸子女均已结婚,仅有一未成年之子未娶妻者,父死亡后分割父家之所有时,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这一规定( )
A. 意在缓解奴隶主阶级内部矛盾 B. 折射出婚姻自由已成为时代风尚
C. 体现了法律所蕴含的人文色彩 D. 反映了家庭成员地位的日趋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诸兄弟除予未成年之弟以应继承部分外,更应以银予之以为聘礼之用,未成年之兄弟应娶妻”可得出法律在分配遗产时,有充分考虑到未成年子女的权利,反映出对未成年子女的保护,体现了一定的人文色彩,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针对奴隶与奴隶主的关系,排除A项;“时尚”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对未成年的关心,而不能体现地位的平等,排除D项。故选C项。
15. 如表为不同时期的学者对亚历山大的评价,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人物及著作 评价
美国军事史学家阿彻·琼斯《西方战争艺术》 没有亚历山大的天才,希腊人就不可能征服波斯帝国;但是,亚历山大对突击骑兵的出色运用,对征服行动所依靠的战术成功做出了重要乃至决定性的贡献
英国古典学家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寻找新的历史》 他是历史上播种能力最强的人之一。希腊文化通过视觉、文字等形式向非希腊地区传播已经有好几百年了…亚历山大加速了它的传播,并且使之传播到了更远更广的地方,使得这种传播成为一个无法逆转的趋势
中国学者李春元《外国历史名人传》 亚历山大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亚历山大并不是“超人”,不应该将其理想化。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远征东方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有关,是当时的时势造成的
A.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 B. 历史研究无法形成统一结论
C. 学者素养制约史学研究 D. 历史解释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的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彻·琼斯认为亚历山大是杰出的军事家;保罗·卡特利奇认为亚历山大传播了希腊文化;李春元则认为亚历山大取得的胜利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有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亚历山大大帝进行评价,因此,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A项正确;遵循一定历史观的条件下,历史研究可以形成统一结论,且对于一些特定问题,史学界也有统一认识,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评价,与学者素养无关,排除C项;历史解释是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判断,D项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6. 查士丁尼一世在不断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同时,还镇压了境内的多次民众起义。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汇编了《罗马民法大全》。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 )
A. 维护社会公平 B. 协调社会关系 C. 巩固帝国统治 D. 提高公民素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的罗马帝国。根据材料“查士丁尼一世深刻认识到‘威严和光荣不仅依靠兵器’,因此他组织法学家整理罗马法律”和所学可知,法律是维护国家统治的暴力机器,因此查士丁尼一世组织法典编纂的根本目的是巩固东罗马帝国的统治,C项正确;维护社会公平、协调社会关系是法律制定的目的之一,非根本目的,排除AB项;罗马法的编纂与提高公民素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5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的对外政策,服从于“以德抚远”的政治目标,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汉代外交“临西海而望大秦”,使节出使各国,“远人宾服”。唐代时,要求选派的对外使节,“到彼宜阐扬经典,使知大国儒教之盛”,都城长安各国使节云集。明初,朝廷四处宣谕,“有贡必封”。清初,顺治曾诏谕:“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从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成功经验来看,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
——摘编自韩舁《中国古代的外交实践及其基本原则》
材料二 随着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以及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国际社会的融入更多地表现出中国式的“积极主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通过对与不同国家外交关系进行的重新组合,以及由此展开的“中国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来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在外交目标上,更注重“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外交策略上,更强调“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在外交价值立场上,更明确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摘编自刘骞《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新时代意涵》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外交所体现的思想。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当代外交与中国古代外交的不同,并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意义。
【答案】(1)儒家德治、重礼的思想;天朝上国思想;和平交往,厚往薄来;强调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系;
(2)不同:中国近代外交属于屈辱性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助推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中。
【解析】
【详解】(1)根据“以德抚远”得出儒家德治、重礼的思想;根据“希望建构一个以中国古代王朝为中心,具有共同道义和文化基础的稳定的国际体系”得出天朝上国思想;根据“中国古代王朝对外政策的基本点是和平的文化影响,而非武力的征服和领土的扩张;是国际体系的领导者和维护者,而非统治者和掠夺者。”得出和平交往,厚往薄来;根据“建构东亚世界更主要是依靠先进的制度、法律、文化和技术,使得周邻国家受到吸引而自愿输入移植。”得出强调文化感召;根据“南海诸国,有能倾心向化、称臣入贡者,与朝鲜一体优待。”得出形成朝贡体系;
(2)不同:根据所学,可得出中国近代外交属于屈辱性外交;根据“推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得出新中国初期外交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意义:根据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助推中国全面融入全球化进程中。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后,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和朝廷“振兴商务”的新政相互交汇,推动了现代棉纺织、缫丝等轻纺工业的发展。外国商品如煤油、烟草等,不仅在大城市设分公司,在偏远小镇也有代理商,并竭力揣摩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甚至连包装是用红纸还是蓝纸都要考虑。外国在华工厂还积极搜集各地土布货样,并改进工艺,用机器仿织,如“泰西缎”“东洋缎”,以丝棉织成,外观优美,不亚丝货,价格却极低,这严重挤压了传统手工业的市场。随着西装革履等西式服饰的逐渐流行,传统手工业难以提供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物品,其境遇也越发风雨飘摇。
——摘编自王翔《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危机》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其中特种手工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不容易被机器生产代替的“传统工艺美术”——更是得到加倍重视。1956年,毛泽东作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同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既从事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从事于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如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摘编自陈岸瑛《从恢复发展手工业生产到21世纪传统工艺振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我国传统手工业危机产生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的诱导和影响;传统手工业自身存在一定的弊端,遭遇发展的困境。
(2)措施:国家和领导人的关注,制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方向;设立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作用: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保护了传统工艺,培养了专门人才。
【解析】
【详解】(1)背景根据“甲午战后,民间‘设厂自救’的呼声和朝廷‘振兴商务’的新政相互交汇,推动了现代棉纺织、缫丝等轻纺工业的发展”得出是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资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根据“外国商品如煤油、烟草等,不仅在大城市设分公司,在偏远小镇也有代理商,并竭力揣摩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甚至连包装是用红纸还是蓝纸都要考虑”得出外国资本主义的诱导和影响;根据“传统手工业难以提供人们现代生活所需物品,其境遇也越发风雨飘摇”得出传统手工业自身存在一定的弊端,遭遇发展的困境。
(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推动传统手工业发展的措施,根据“ 新中国成立之初,不仅手工业生产的恢复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毛泽东作出了《加快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指示,强调手工业要向半机械化和机械化方向发展,同时也要保持其传统特色”得出国家和领导人的关注,制定传统手工业的发展方向;根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成立,既从事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研究,还从事于手工艺行业的人才培养。新中国还大力推进了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得出设立机构,培养专业人才;推动行业协会和研究所的建设。作用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发展,保护了传统工艺,培养了专门人才。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150年之后,欧洲便进入了“间接农业消费”阶段,在此阶段,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而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1096~1270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刺激了西欧封建主对精美的装饰品和奢侈品如香料、染料、宝石、丝绸、锦缎等物的需求,一些商人(以意大利的热那亚和威尼斯商人为主)开始从事东方与西欧间的远途贩运。这样,在西欧的一些交通要道逐渐兴起了贸易中心。最初的贸易中心只是一些定期的集市,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集市发展为常设性的中心,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这些贸易中心也逐渐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集聚地,并为农民提供了可能的落脚地和就业场所,城市和市民阶层逐渐兴起。
材料二 在中世纪前期西欧封建化的过程中,古罗马帝国时期城市享有的内部自治特权消失殆尽,所有城市都臣属于某个甚或几个领主,每个城市居民(教士和服兵役者除外)须向领主交纳“领主税”。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如1067年芒斯市民起义和1112年拉昂市民骚乱等。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13世纪中,一些国家的君主站到城市一边。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1180~1223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鼓励他们加强城市防御,发展工商业;不仅如此,他还宣称自己是王室直属领以外所有城市的保护者,他因此被称作是“城市人的好朋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计秋枫《市民社会的雏形——中世纪欧洲城市与市民阶层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西欧市民阶层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西欧市民阶层获得自治特权的原因和意义。
【答案】19. 历史背景: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任答三点即可)
20. 原因: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任答两点即可)意义: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古(西欧)。历史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逐渐相对稳定;根据材料“封建制度和贸易发展携手并进,地主的代理人有足够的剩余产品出售”可知,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逐渐恢复;根据材料“当时正在进行的‘十字军东征’( 1096 ~ 1270 年)使贫穷的欧洲人接触到了东方富裕的物质文明”可知,文明间的交往交流逐渐密切;根据材料“伴随商业活动而来的衣食住行等日常需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谋生”可知,人们的需求日益扩大(市场扩大)。
【小问2详解】
本题为背景类材料题。时空范围为中世纪(欧洲)。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市民们期望国家权力给他们提供保护以便使其免除领主盘剥的愿望日益强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城市经济的发展,市民阶级日益扩大;根据材料“国王腓力普二世( 1180 ~ 1223 年在位)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国王巩固权力的需要;根据材料“领主的无节制的盘剥使得一些城市武装反抗领主”可知,传统封建社会不适应时代发展。第二小问意义:市民和国王联合有利于王权强化和国家统-;城市自治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促使传统封君封臣制度的瓦解(促进近代形态的中央集权君主政体建立);根据材料“给王室直属领内的许多城市颁发特许状,免除它们向原有领主们所负的封建义务,让它们直接隶属于国王,并给予市民诸多自治特权”可知,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的开展、利于市民阶层的扩大,促进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产生。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
——摘编自《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古代史的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主题: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程度,也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形式和范围。古代的文化在各国、各地区产生,面对不同的自然与历史环境,形成了早期文化多元并立的状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有利于增强文化的生命力。文化元素越多,文化多样性就越丰富,文化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文化的生命力就越强。有利于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保护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差异性的尊重,是维护文化生态平衡的必要前提。有利于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未来世界是不同民族共存的世界,多元文化有利于化解冲突。总之,在当今世界,文化的交流依然是促进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应该主动开放,学习其他民族、其他国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适应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解析】
【详解】主题:根据“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得出主题为文明具有多样性,只有交流互鉴,才能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阐述:根据“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可从人类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原因进行多角度的概括。根据“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再从文明多样性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看待文明多样性的角度概括。最后再从对我国的发展启示角度总结。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辽宁省本溪市第一中学2023-2024高一下学期寒假验收考试(开学)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