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左传·闵公元年》记载,管仲说:“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明,不可弃也。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论语·季氏》中写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上述这些言论在春秋时期屡见不鲜,这种现象可以推论出( )
A.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 B.反映出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C.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民族互动频繁 D.春秋时期各大国间的争霸战争
2.汉文帝诏书充满了谦恭自省的淡泊平和态度。文帝在诏有司举贤良文学时说:“今朕获执天子之正,以承宗庙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此大夫之所著闻也。”《除肉刑诏》:“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之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这反映出,汉文帝( )
A.遵循儒家和黄老治世之道 B.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
C.推动了察举制的发展完善 D.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
3.有学者指出:“实施《地令》或《田令》时,北魏、北齐采用双轨制:对待北鲜卑拓跋族聚居区来说确实是普遍授田制。对汉族为主聚居区,则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隋唐未见按《田令》规定给吏民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相反,可直接反映未曾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的实例却很多。”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均田制缺乏实施的社会基础 B.土地所有权的变更趋于频繁
C.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 D.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
4.《神宗皇帝实录叙》载:“熙宁之初,锐意求治,与王安石议政意合,即倚以为辅,一切屈己听之。更立法度,拔用人才,而着旧不用。于是人言沸腾,中外皆疑,虽安石不能自保,亦乞罢政事……安石性刚,论事上前,有所争辩时,辞色皆厉。上辄改容,为之欣纳。”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党争使宋朝治国渐趋理性务实 B.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改变
C.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限制 D.从君臣共治走向君主专制
5.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如: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老人”陈原九被任命为松江知府。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徽州歙县“老人”胡伯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材料表明朱元璋重视( )
A.官僚机构调整 B.基层社会治理“ C.监察制度完善 D.科举制度改革
6.20世纪初,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东南各省督抚与英美列强议约互保,上海租界由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归各省“保护”,而自处于战局以外,是为“东南互保”。这一做法
A.说明地方割据政权出现 B.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C.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 D.表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7.19世纪中叶,在上海为美商服务的买办吴健彰出资捐得候补道,后因协助上级镇压民众的抗英斗争,逐步升职为署理上海道(官名);广州同孚洋行出身的买办潘仕成,也以八万两白银捐得候补道,后被两广总督委以重任——处理“夷务”。这表明晚清( )
A.政治权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公开勾结
C.新兴社会力量引领政治改革 D.买办人士情势凸显统治危机
8.与西方个人主义以自我回归、以个人为本位的倾向性原则不同的是,早在1916年,陈独秀即明确提出,个性解放者当“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傅斯年也提倡“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与西方相比,当时中国“个人主义”与“个性解放”内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 B.文化激荡与民族危机的双重影响
C.知识分子救国方式达成共识 D.青年学生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先锋
9.1941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制定了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毛泽东指出,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这说明( )
A.群众投身土地改革热情高涨 B.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经济掠夺
C.根据地面临较大的经济困难 D.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了裂痕
10.中国政府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工作。截至2011年底,中国政府帮助受援国建成了2200多个与当地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项目,改善了受援国基础设施状况,增加了税收和就业,繁荣了城乡经济,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一系列举措( )
A.遵循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
B.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重要创举
C.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
D.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
11.古代雅典在克里斯提尼担任执政官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实行“陶片放逐法”,公民大会投票把最不受欢迎的人流放国外;外邦人来到雅典要登记注册在“庇护人”(即当地雅典公民)名下并缴纳“人头税”;限制贵族和富人建造大型墓葬纪念物,如禁止墓葬纪念物的建造投入超过10个人3天的劳动,要求贵族和富人将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这些措施( )
A.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B.保证了雅典的团结与稳定
C.体现城邦至上的政治理念 D.为新政策推行减少了阻力
12.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始于亨利与凯瑟琳的离婚案。当亨利多次对教皇的期盼落空后,他决定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通过下议院立法的形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立法直接断绝了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关系。1534年《至尊法案》通过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这表明( )
A.掀起宗教改革浪潮 B.宗教神权遭遇挑战
C.世俗主权逐渐回归 D.冲击教会精神束缚
13.钱乘旦在《世界现代化历程》中说:“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下列事件符合文中“现代化”特征的是( )
A.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
B.英国议会讨论通过《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
C.荷兰人格劳秀斯出版《战争与和平法》,指出君主应接受约束
D.德意志人马丁·路德撰写《九十五条论纲》,提出“因信称义”
14.1415-1876年,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领土约320万平方公里,约为非洲大陆的10.6%;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除埃塞俄比亚和利比里亚表面上还维持独立外,其余地区全部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这种变化( )
A.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 B.是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
C.体现了欧洲侵略性质的变化 D.促进了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
15.1913年,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说:“极大的世界风暴的新的发源地已在亚洲出现……发生了土耳其、波斯和中国的革命。我们现在正处在这些风暴以及它们反过来影响欧洲的时代。”“这些风暴”( )
A.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B.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C.根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6.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多次采用政府补贴或关税壁垒等方式来扶持和保护国内特定的企业和产业;但在面对很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类似的做法时,他们却高举“贸易自由化”的大旗,罔顾世贸组织的规则和惯例,对这些行为大加斥责。发达国家的这些做法( )
A.背离了经济全球化趋势 B.传播了自由竞争的理念
C.满足了跨国公司的利益 D.推进了南北国家的合作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护送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进步青年赴苏参会学习,为中国共产党、东北抗日联军与共产国际之间传递情报、物资、信件的秘密交通线。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于司酮《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研究》
材料二 南昌起义后,为了打破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封锁,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席杰《红色地下交通线的建立与使用》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的经由路线,试从空间观念的角度分别说明其形成的历史原因。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两条红色交通线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存续的伟大意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关于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强迫工人、儿童每天工作16小时,将工人挤入贫民窟里,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摧毁了传统的手工行业,剥夺了工人们的尊严,将他们扔进没有灵魂的工厂和城市。
观点二 创造了许多充满机会的城市,给千百万人提供了工作,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程度,并给予他们较大的自由,使他们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有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美)克莱顿·罗伯茨等《英国史》材料二 英国工人阶级的历史是从18世纪后半期,从蒸汽机和棉花加工机的发明开始的。大家知道,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45年)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种观点有何局限,并就英国工业革命对工人阶级的影响谈谈你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简述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论述题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从两个方面“偏离”了“从帝国到民族国家”的“正常”路径:其一,它并没有经历多族群帝国的崩溃、分裂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系列各自独立的民族国家,相反,至20世纪中叶,在中国所出现的是一个就领土格局而言,跟清朝在极盛时期的疆域大体相当的国家;现代中国因此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旧日“帝国”疆域之上的民族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领土与人口。其二,它并没有建立一个西式的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其生命力之强,乃至在建国后近七十年间维持其政党—国家的体制基本不变。这在21世纪的世界诸大国中,同样是独一无二的。
——以上摘编自李怀印《现代中国的形成》等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达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16世纪至今约五百年的时间里,西方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如下的规律: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便与法国思想启蒙运动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是其直接结果,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确立。与西方不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后才开始的。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其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
——摘编自陈琛《探究中西方启蒙在社会发展转型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管仲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论语·季氏》中写道,远方的人还不归服,那就再修仁义礼乐的政教来招致他们。他们来归服了,就让他们安心生活。上述关于如何处理与周边各民族关系的观点侧面反映中原华夏与周边各民族互动频繁,C项正确;从《论语·季氏》所述的招徕吸引“远人”不能断定国家分裂,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B项;春秋时期,一些大 的诸侯国扩张势力,力图号召和控制中小诸侯国,确立霸 主地位。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 权。管仲把戎狄视作豺狼,《论语·季氏》所述为招徕吸引“远人”,这些与争霸战争直接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中国。据材料可知,汉文帝在诏书中反省自己德行不够,造成国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并实施了废除肉刑的善政。这种通过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注重减轻刑罚和减轻百姓负担的做法,体现了崇尚德治的儒家思想和提倡与民休息的黄老治世之道,A项正确;汉文帝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但他无法预料“文景之治”,“致力于打造封建盛世局面”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察举制的出现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C项;“消除了社会上潜在的隐患”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由材料可知,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和汉人聚居区实行双轨制,这是执政者土地国有理想与土地私有现实矛盾冲突的结果,中原汉地土地私有制已经充分发展,土地私有观念根深蒂固,反映了土地私有观念影响制度实践,C项正确;均田制在鲜卑族聚居区实行普遍授田制,排除A项;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没有很频繁,以私有制为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实施时的情况,没有体现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之所以能在神宗面前以师友自居,甚至在与皇帝争辩时敢于“辞色皆厉”,主要得益于当时君臣共守的政治文化,体现了皇权对士大夫的尊重和优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当时士大夫政治对皇权有一定的限制,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党派斗争指的是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反对派的斗争,这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宋代崇文抑武的治国策略一直奉行,排除B项;元明清出现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制度,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朱元璋对能力、品性都很出众的‘老人’进行授官,改变他们半民半公的尴尬身份,成为大明朝的正式‘公务员’,光宗耀祖”,让其担任知府、监察御史,他们自身能力出众,对地方又比较了解,这表明朱元璋重视基层社会治理,B项正确;材料只是对这些“老人”进行授官,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官僚机构调整,排除A项;材料中部分“老人”被任命为监察御史,有利于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但无法体现朱元璋重视监察制度完善,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地方“老人”授官,与科举制度改革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东南互保将东南各省与中央政府进行了分割,实质上是加强了地方自治,否认了中央权威,严重动摇清政府的统治,C项正确;东南互保导致清廷中央集权的削弱,但地方割据政权没有出现,排除A项;材料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排除D项。故选C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中叶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买办几乎都是通过纳捐入仕的,其后往往和列强接触甚密,甚至直接参与镇压民众的反侵略行动,这一情势反映了晚清财政的困难、外交人才的匮乏以及民众斗争的兴起,D项正确;晚清政治权力结构的显著变化主要缘于地方汉族官僚的崛起,这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项;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的标志是西方国家与清政府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晚清政治改革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内图个性之发展,外图贡献于其群”,“为公众的福利自由发展个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方面,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人主义思潮的产生直接得益于西方现代思想文化的启蒙;另一方面,新文化运动产生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特定历史时期,深刻的民族危机和中西文明之间的巨大时代落差,使当时的启蒙学者无法放弃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无法将个人发展完全超越国家和社会之上。这样,新文化运动时期个人主义的个性解放诉求就必然依附于救亡图存、兴国富民的历史目标和政治理想,“个人的觉醒”亦成了“民族的觉醒”的曲折表现,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才传入中国,A项不符合1916年的史实,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排除C项;陈独秀和胡适等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锋,而非青年学生,排除D项。故选B项。
9.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所以强调节约和发展生产,C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经济困难,没有体现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裂痕,排除D项。故选C项。
10.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为受援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承担了相应的国际义务,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大国担当,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了中国对外援助工作给受援国带来积极影响,而不是强调这一系列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的重要创举,排除B项;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工作促进了受援国的发展,不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依据材料“陶片放逐法……外邦人来到雅典要登记注册……要求贵族和富人将时间和金钱更多地投入到为所有公民谋利的事情上”,可以看出克里斯提尼改革时期,通过采取陶片放逐法等措施来维护城邦的统治和发展,体现城邦至上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基础,排除A项;这些措施有利于团结和稳定,“保证”,表述夸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通过措施来维护城邦体制,无法得出如何减少阻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1534年《至尊法案》通过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从亨利八世开始,国王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宗教改革后,国王成为了教会的首脑,拥有了教会的至高权力,王权逐渐加强,世俗主权逐渐回归,C项正确;宗教改革浪潮始于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英国王权的加强,没有涉及神权被挑战,排除B项;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冲击了教会的统治,强化了王权,与冲击教会精神束缚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中世纪(欧洲)。据材料“从现代化角度上说,专制王权是民族国家的早期形式,是近代社会的起步点……在这个阶段上,国家统一了,民族自立了,中世纪的混乱状况得以解除”可知,文中“现代化”强调的是专制王权的加强。结合所学可知,英国国王亨利八世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有利于强化王权,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B项正确;“法兰克王国丕平将罗马周围地区送给教皇,奠定了教皇国基础”增强了教会势力,不利于王权的加强,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战争与和平法》强调的是国际法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因信称义”否定了教会的权威,体现不出王权的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根据材料“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展开了疯狂瓜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竞争加剧,纷纷在非洲抢占殖民地,尤其是1884年的柏林会议后,列强争相瓜分非洲的速度大大加快,19世纪末20世纪初,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欧洲殖民国家强占非洲,把绝大部分国家变成了欧洲的殖民地和保护国,人口没有大量迁移美洲,“三角贸易”导致非洲人口大量迁移美洲,排除A项;无论是1415——1876年还是1876年后,欧洲对非洲的侵略性质没变,排除C项;材料显示了1876年后,欧洲殖民列强对非洲的瓜分程度比1415——1876年深得多,这是因为欧洲列强竞争加剧的结果,非洲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是材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原因、目的题。据本题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世界)。据材料信息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20世纪初出现亚洲觉醒,据所学可知,亚洲觉醒中的各国事件基本上是资产阶级领导,这主要源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资产阶级觉悟的提高,C项正确。据所学,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的时间是在二战后,标志是纳米比亚的独立,排除A项;据所学,亚洲觉醒是由资产阶级领导,排除B项;据所学,亚洲的觉醒是资产阶级领导,因此它与无产阶级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没有多大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1世纪以来的世界。据材料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已多次采用“政府补贴或关税壁垒”等方式来扶持和保护国内特定的企业和产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做法背离了经济全球化趋势,A项正确;发达国家的双标做法不利于自由竞争,排除B项;材料不体现“跨国公司”,而且用关税壁垒的方式扶植本国企业不利于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排除C项;材料发达国家对自己和发展中国家实行双重标准的做法,不利于南北国家合作,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路线: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原因: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伟大意义: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可知,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到达苏联;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建立了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的秘密交通线”可知,从上海经香港、汕头、大浦、永定到达瑞金。
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是指经由中东铁路以及沿线联络站、交通站、情报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北地区紧挨苏联,中东铁路与苏联境内的西伯利亚大铁路相接;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这条交通线连接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该地区水路较多,便于进行信息和物资运输。
(2)主要任务: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该线起初目的是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可知,保障往来中俄(苏)两国革命者的安全;根据材料“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也承担了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可知,传递信件、情报、指示和输送物资的功能;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支援东北抗日战争。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这一交通线以水路为主,沟通了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可知,沟通位于上海的中共中央和位于赣南、闽西根据地的中央苏区之间的信息往来;根据材料“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可知,向苏区输送了大量物资;根据材料“同时也护送了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可知,护送大量中共领导干部安全进入中央苏区。
伟大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根据材料“东北红色国际交通线逐渐成为东北抗日战争隐蔽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可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红色地下交通线:根据材料“红色地下交通线成了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可知,成为中共中央和红军联系的“血脉”通道,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18.(1)局限: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详解】(1)局限:根据材料一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一放大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忽视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根据材料二对于工业革命的描述可知,观点二忽视了工业革命的局限性,放大了工业革命的进步性。看法:应当综合两个观点,得出工业革命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促进城市化,提高民众的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其主要的局限性体现在加剧了贫富分化。
(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这些发明推动了产业革命,产业革命同时又引起了市民社会中的全面变革,而它的世界历史意义只是在现在才开始被认识清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促使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社会两大阶级;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使得东方从属于西方;从局限性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破坏了生态环境。
19.示例一:新中国的建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特征。秦统一六国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起来。经汉唐宋元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巩固发展,明清时期通过因俗而治,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定型,从而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近代中国虽然屡遭列强侵略,军阀割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加深,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并未中断,最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因此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西方现代民族国家是在罗马帝国崩溃基础之上,随着王权加强和城市的复兴,通过革命或改革的形式建立起了民族国家,这一点与现代中国完全不同。
示例二:新中国政权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推翻了国民党反动政权,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结果。近代以来,效仿欧美进行的西式民主政治实践因不符合国情而失败。新中国成立后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代议制民主政治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道路。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新政协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完善。这一政治特色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关于中国的国家建造的历史经验,由材料“至20世纪中叶……现代中国因此乃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建立在旧日‘帝国’疆域之上的民族国家,具有超大规模的领土与人口”,可知材料强调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历史形成的,因此可以拟定标题为:新中国的建立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论述环节,可以从古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近代以来统一多民族国家并没有中断,从而得出新中国的建立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的结论。由材料“它并没有建立一个西式的体现主权在民原则的代议制民主制度,最终产生的是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具有强大的行政能力。其生命力之强,乃至在建国后近七十年间维持其政党—国家的体制基本不变。”可拟定论题为:新中国政权建设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论证环节,可以从近代效仿欧美进行的西式民主政治实践失败;新中国构建一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符合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民主建设道路等角度进行论证。
20.观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
论证:西方是在独立自主的社会环境下,自主进行思想启蒙;而中国是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环境下,被动地学习西方,反思传统。西方是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所推动的;而中国则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极其有限,受各阶层爱国情绪主导的。西方主要是资产阶级推动,广大市民及部分贵族积极参与;而中国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多个阶级和派别参与。西方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中国重在推动民族独立。西方是先进行思想启蒙,带动科学发展,从而引发技术革命,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而中国主要通过引进科学和技术革命成果,启蒙带有强烈“西化”色彩。西方启蒙运动推动了制度变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而中国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总之,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和西方。依据材料“在西方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启蒙带动科学进步,从而引发技术革命,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与西方不同,中国近代的思想启蒙是中国被迫走上近代化道路之后才开始的”得出论点: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明显不同。论证:从社会环境,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程度,思想解放的任务以及对制度变革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近代中西方思想启蒙历程差异的原因。西方独立自主,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极其有限。西方主要是资产阶级推动,中国则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多个阶级和派别参与。西方主要是为了实现人的解放,而中国重在推动民族独立。西方是先进行思想启蒙,带动科学发展,从而引发技术革命,促进社会发展,最终又产生新的思想启蒙,中国主要通过引进科学和技术革命成果,启蒙带有强烈“西化”色彩。西方启蒙运动推动了制度变革,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中国思想启蒙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最后总结,得出近代中西社会状况不同,因此思想启蒙进程有明显差异。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