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安徽省淮北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历史八年级(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 抗击英军。这些史实反映了 ( )
A. 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 抗击英军。”可得出材料强调中国军民不畏惧强暴,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B项正确;材料主旨强调的是中国军民的抵抗,而不是中国主权的丧失,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清政府的腐败,排除C项;材料中不仅有农民阶级,还有地主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
2. 历史遗址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下图所示历史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 英法联军侵华 B. 日本侵略中国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北洋军阀割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的图片是圆明园遗址,结合所学,1860年,英、法两国借口换约受阻,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再次出兵占领天津,进逼北京,咸丰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的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放火烧毁。A项正确;日本侵略中国、八国联军侵华、北洋军阀割据,均与圆明园遗址没有直接的关系,排除BCD项。故选A项。
3. “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的,B项正确;ACD项也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4. “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先士卒,出兵奇,凉山直捣凯歌归”。诗中的“老将”是( )
A. 冯子材 B. 左宝贵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可知与镇南关大捷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80年代,在抗击法军的过程中,老将冯子材率军取得镇南关大捷,A项正确;甲午战争时期,1894年9月,日军围攻平壤,清军将领左宝贵牺牲,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B项;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住旗舰,指挥舰艇冲锋向前。在弹尽的关头,他下令朝日舰撞去,最后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二百多名战士壮烈牺牲,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C项;左宗棠收复新疆,与题干信息“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没有联系,排除D项。故选A项。
5. “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 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上述海战场景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过程中,北洋水师最终全军覆没。C项正确;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北洋水师还没有创建,排除A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北洋水师已经全军覆没,排除D项。故选C项。
6. 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 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 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军机大臣”“守旧官僚”都属于顽固势力,“偷梁换柱”“拒不执行”说明戊戌变法过程中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维新力量发展迅速,排除B项;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排除C项;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排除D项。故选A项。
7.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作为祸首惩办,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 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口中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作为祸首惩办,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 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可得出材料强调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的朝廷,结合所学可得出这是《辛丑条约》的影响,即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天津条约》与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有关,此时中国正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干“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不符,排除ABC项。故选D项。
8. 下表内容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
时间 法令名称
1912年3月5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辨文》
1912年3月11日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
1912年3月13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 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 B. 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C. 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D. 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辨文》、《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可得出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法令,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C项正确;当时革命已经成功,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法令有利于社会转型,但并不是全面转型,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从专制走向民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结束。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因此,反映了中国近代由专制走向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D项正确;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出走向统一,排除A项;此时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还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我国已被迫开放,排除C项。故选D项。
10. 这场战争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这场战争”是(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淞沪会战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护国运动(战争)是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与材料“这场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的主旨相符,B项正确;二次革命是由孙中山领导的,主张武力讨伐袁世凯的革命运动,但并不是发端云南,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1926年、淞沪会战是1937年,此时袁世凯去世,排除CD项。故选B项。
11. 据统计,五四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 依靠上层社会力量
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可得出五四运动中各阶层广泛参与其中,说明其群众基础广泛,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社会各阶层,而不只是上层,排除B项;学生只是其中一部分,排除D项。故选C项。
12. 下面为黄亚光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创作的宣传漫画。其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红军队伍的壮大
C. 敌后战场的开辟 D. 三大决战的到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图片信息可知,中国工农红军的旗帜日益增大,体现了红军队伍的壮大和力量的增强,B项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间,由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发动的统一战争,与本题无关,排除A项;敌后战场的开辟是在1937年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三大决战发生在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时间都与本题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3. 长征前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长征中,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全民族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增强了红军的实力 D.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结合题干材料“长征前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长征中,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全民族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可知,红军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B项正确;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排除A项;增强了红军的实力,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长征之前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淞沪会战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 武汉会战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1938年3月,日军向台儿庄发起进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1万余人,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振奋了中国军民的精神,坚定了抗战意志和信念。B项正确;百团大战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排除A项;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C项;1938年6月开始,日军先后集结40多万兵力进攻武汉。为了保卫大武汉,中国军队共部署100多万人参战,并在江西万家岭重创日军。1938年10月,武汉失陷,中国军队撤出武汉。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武汉、广州失陷后,抗日战争进相持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15. 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中共领导人民在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该观点旨在强调( )
A.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B. 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C.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D. 相持阶段是抗日战争重要转折点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如果没有中共领导人民在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可得出材料强调中共在抗战中的作用,即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中国抗战的世界意义,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共的作用,而不是国共合作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相持阶段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16. 毛泽东说: “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实现全民族抗战
C. 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 商讨建立人民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5年8月,蒋介石先后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面商国家大计,蒋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的胆魄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由“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可知,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民主,C项正确;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的,在重庆谈判之前,排除A项;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是在抗日战争期间,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B项;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商讨成立人民政权”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下图所示为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此举( )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及所学可知,题干图示描述的是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历史信息,该战役解放了南京,推翻了南京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B项正确;辽沈战役的胜利,成功解放了东北全境,排除A项;平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排除C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B项。
18. 下图反映了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导致这一态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图示1912—1920年资本总数、主要工矿数增加,说明中国在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非常快速的发展,1914—191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列强忙于一站,无暇东顾,暂时放弃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项正确;洋务运动的时间是19世纪60—90年代,排除A项;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是一战之后,排除B项;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时间是1927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9. 民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式服装混着穿的。一些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在当时是前卫和时髦的象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哪一社会现象( )
A. 封闭保守 B. 男尊女卑 C. 新旧并呈 D. 完全西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式服装混着穿的。一些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在当时是前卫和时髦的象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服饰,受西方文明冲击,但传统服饰仍然保留较多。因此可知材料反映出当时中国新旧并呈,C项正确;封闭保守,与题干信息“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式服装混着穿的”不符,排除A项;男尊女卑,题干内容无法体现,题干信息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人们的服饰情况,排除B项;“完全西化”的说法,与题干内容“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 1904年新式学堂才4 476所,1905年就陡然增加到8 277所,到 1910年,已有42 696所。1909年全国各地有农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 多流向农工商、金融、交通等部门,或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这反映出( )
A. 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B. 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 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D. 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04年新式学堂才4476所,1905年级陡然增加到8277所,到1910 年,已有42696所。1909年全国各地有衣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农工商、全地、交通等部门,或成为各地经济速设的生力军”可知,材料反映了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开始,排除B项;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二、辨析改错(12分)
21. 反抗侵略,捍卫正义,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 “错误”,并加以改正。
(1)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
改正:
(2)1931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改正:
(3)状元实业家荣宗敬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改正:
(4)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在延安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改正:
【答案】21. 正确 22. 错误,七七事变改为九一八事变
23. 错误, 荣宗敬改为张謇
24. 错误,《义勇军进行曲》改为《黄河大合唱》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故原题正确。
【小问2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故原题错误,将七七事变改为九一八事变。
【小问3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状元实业家张謇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故原题错误,将荣宗敬改为张謇。
【小问4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故原题错误,将《义勇军进行曲》改为《黄河大合唱》。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力量弱小,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能同当时具有相同目标的国民党搞统一战线……很巧,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正在谋划转型,双方一拍即合。
——《党史上克敌制胜三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战线”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统一战线”建立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列举两个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观点。
(3)请用一句话小结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答案】22. 名称:革命统一战线;影响: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23. 示例:①史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说明: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实现);②史实: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说明: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和地土阶级共同抗日﹔③史实:国民党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24.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力量弱小,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能同当时具有相同目标的国民党搞统一战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召开,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它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可知“统一战线”的名称是革命统一战线。
影响: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领导了国民革命运动,开展了北伐战争,基本消灭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因此该“统一战线”建立的影响,是推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小问2详解】
史实、说明:根据题干信息“两个抗日战争相关史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史实: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说明: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主导下,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②史实: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说明: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中国共产党团结广大农民和地土阶级共同抗日。
【小问3详解】
主题: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抗日战争的胜利,都是因为建立了统一战线,因此可归纳主题线索为: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经验;团结是战胜一切困难的重要法宝等。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耕畜、农具、粮食等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生产资料的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斗争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规定,土改期间各县应组织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答案】(1)措施:打土豪、分田地(进行土地革命);原因: 中国革命从城巿转向农村;中共要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争取农民对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答出2点即可)
(2)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经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政府严格贯彻执行。(任答2点即可)
(3)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主力军)。(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措施:根据“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耕畜、农具、粮食等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生产资料的农民。”得出打土豪、分田地;原因:根据所学,可结合中共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内容进行概括,可得出主要有中国革命从城巿转向农村;中共要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争取农民对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支持等。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有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经验;根据“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结合所学可得出政府严格贯彻执行。
【小问3详解】
作用:结合材料的内容和所学,可得出农民阶级是民主革命的主体力量。
四、活动与探究(18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间 指导思想 主要行动
1860年 自强、求富 ①
1898年 变法图强 ②
1911年 ③ 辛亥革命
1915年 民主与科学 ④
1921年 马克思主义 中共一大
(1)写出上表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从表格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答案】(1)①洋务运动;②戊戌变法;③三民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思想);④新文化运动。
(2)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由浅人深
(3)示例:观点: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社会进步加快思想解放。
阐述:19世纪末,随着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以西方的君主立宪为指导思想,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改变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社会的这种进步又推动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继续探索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民主与科学等思想,直至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在上表中,①代表的是洋务运动,这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为了自强和求富而开展的一系列近代化运动。②代表的是戊戌变法,这是1898年光绪帝采纳维新派建议而进行的政治改革。③代表的是三民主义,这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④代表的是新文化运动,这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小问2详解】
历程: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可以概括为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在学习西方技术方面,中国先后开展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尝试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然而,这些尝试并未真正改变中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随后,中国开始关注西方政治制度,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实现了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然而,社会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创新。因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强调民主与科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小问3详解】
首先给出一个观点: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促进关系,思想解放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能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以19世纪末的中国为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维新派开始倡导西方的君主立宪思想,希望通过戊戌变法来改革政治体制,发展资本主义。虽然变法最终失败,但它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这种思想解放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民主共和制和民主与科学等思想的追求,推动了社会进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也继续得到解放。到了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民主与科学思想的传播。最终,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为中国革命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彻底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不断解放思想,才能推动社会进步;而社会进步又能够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历史八年级(人教版)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 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炮台悲壮殉国,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 抗击英军。这些史实反映了 ( )
A. 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2. 历史遗址是一个民族成长的符号和记忆。下图所示历史遗址主要警醒我们不要忘记的历史是( )
A. 英法联军侵华 B. 日本侵略中国
C. 八国联军侵华 D. 北洋军阀割据
3. “曾国藩对洪秀全采取大包围的战略,同时,英美法三国也给了曾、李、左不少的帮助。同治三年,湘军在曾国藩领导之下打进南京,洪秀全自杀,太平天国就此亡了。”材料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
A. 领导集团的腐败和内讧 B.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C. 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 D. 革命纲领不切合中国实际
4. “老将稀龄更猛威,镇南关外马如飞。先士卒,出兵奇,凉山直捣凯歌归”。诗中的“老将”是( )
A. 冯子材 B. 左宝贵 C. 邓世昌 D. 左宗棠
5. “海战中,北洋水师沉没的致远、经远、超勇、扬威4舰几乎都是被由吉野、浪速、秋津洲等4 艘高射速、高航速的新式快舰组成的日方第一游击队击沉或重创沉没的”。上述海战场景发生在( )
A. 鸦片战争时期 B.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 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
6. 戊戌变法期间,军机大臣们在为光绪帝草拟的变法诏令中,往往偷梁换柱,变换其内容;还有些官僚,对于变法诏令说“看不懂”“没办过”,拒不执行。由此可知(  )
A. 顽固势力阻挠变法 B. 维新力量发展迅速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7. 慈禧看到列强未将其“作为祸首惩办,大喜过望,立即诏告奕劻、李鸿章,不论条约如何苛刻, 均可照办,并慷慨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口中的“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辛丑条约》
8. 下表内容为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期间颁布的一系列法令。据此可推知,这些法令的颁布( )
时间 法令名称
1912年3月5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辨文》
1912年3月11日 《大总统令内务、司法部通饬所属禁止体罚文》
1912年3月13日 《大总统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禁缠足文》
A. 加快了革命思想传播 B. 彻底革除了社会陋习
C. 促进社会形成新风尚 D. 推动了社会全面转型
9. 1912年2月12日,清宣统帝下诏退位,3月11日,孙中山颁布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
A. 从分裂走向统一 B. 从屈辱走向独立
C. 从封闭走向开放 D. 从专制走向民主
10. 这场战争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这场战争粉碎了封建帝制的延续阴谋,恢复了共和制,巩固了辛亥革命的成果。“这场战争”是( )
A. 二次革命 B. 护国战争 C. 北伐战争 D. 淞沪会战
11. 据统计,五四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的100多个城市,处于抗争中心的山东、长期遭受日本侵略的东北和上海郊区等地的农民也参加了斗争。除少数亲日派当权者外,青年学生、 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工商业者等几乎所有的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卷入了五四运动的浪潮。由此可见,五四运动( )
A 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B. 依靠上层社会力量
C.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 以青年学生为先锋
12. 下面为黄亚光在1933年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创作宣传漫画。其最恰当的主题是( )
A. 北伐战争的胜利 B. 红军队伍的壮大
C. 敌后战场的开辟 D. 三大决战的到来
13. 长征前红军曾发展到30万人。长征中,红军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克服雪山草地的自然险阻,最后到达陕北不足3万人。他们构成了以后领导全民族抗战和人民解放战争的主干。这说明红军长征( )
A. 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B.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增强了红军的实力 D. 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14.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淞沪会战 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B 台儿庄战役 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
C 武汉会战 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D 百团大战 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A. A B. B C. C D. D
15. 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中共领导人民在敌后解放区战场与敌人相持的战争,并在最困难的条件下长期坚持下来,“那就不会有什么相持阶段”,也就不会有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该观点旨在强调( )
A. 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 B. 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C. 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D. 相持阶段是抗日战争重要转折点
16. 毛泽东说: “历史走到今天,总算出现一次和平民主的机会,我们不能放弃这个机会……重庆是刀山火海,我也得去啊!"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的目的是( )
A.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 实现全民族抗战
C 争取国内和平民主 D. 商讨建立人民政权
17. 下图所示为人民解放军进行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此举( )
A. 解放了东北全境
B. 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C. 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D.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
18. 下图反映了 1912—1920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态势。导致这一态势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A. 洋务运动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 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
C. 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 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19. 民国建立后,一段时间内,中国人有穿长衫马褂的,有穿中山装、西装的,也有中西式服装混着穿的。一些女性竞相穿起西式旗袍,配上瓢鞋丝袜,这在当时是前卫和时髦的象征。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哪一社会现象( )
A. 封闭保守 B. 男尊女卑 C. 新旧并呈 D. 完全西化
20. 1904年新式学堂才4 476所,1905年就陡然增加到8 277所,到 1910年,已有42 696所。1909年全国各地有农业学校95所,工业学校64所,商业学校42所,这些学校的毕业生大 多流向农工商、金融、交通等部门,或成为各地经济建设的生力军。这反映出( )
A. 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 B. 新文化运动成果丰硕
C. 专科学校分布科学合理 D. 全国学制得到了统一
二、辨析改错(12分)
21. 反抗侵略,捍卫正义,不忘历史,珍惜和平。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正确的打“正确”,错误的打 “错误”,并加以改正。
(1)左宗棠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率领清军,成功收复新疆。
改正:
(2)1931年,七七事变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改正:
(3)状元实业家荣宗敬放弃高官厚禄,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改正:
(4)抗日战争时期冼星海在延安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改正: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建党时力量弱小,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只能同当时具有相同目标的国民党搞统一战线……很巧,当时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也正在谋划转型,双方一拍即合。
——《党史上克敌制胜三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1)写出材料一中“统一战线”的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统一战线”建立的影响。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发挥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把被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和凝聚成万众一心的不可战胜的力量……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2)列举两个抗日战争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3)请用一句话小结上述材料内容的主题线索。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深入发动群众,让广大农民与地主阶级进行面对面的斗争,树立了农民群众在农村中的政治优势。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及耕畜、农具、粮食等财产,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生产资料的农民。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开展斗争采取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采取这些措施的原因。
材料二: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基础上的继续和发展。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8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强调“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规定,土改期间各县应组织人民法庭,依法惩办一切违抗或破坏土地改革法令的罪犯。
——摘编自李良玉《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运动》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解放区土地改革顺利推行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作用。
四、活动与探究(18分)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材料:
时间 指导思想 主要行动
1860年 自强、求富 ①
1898年 变法图强 ②
1911年 ③ 辛亥革命
1915年 民主与科学 ④
1921年 马克思主义 中共一大
(1)写出上表中①②③④对应的内容。
(2)根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3)从表格中提取信息,以“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为主题确定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安徽省淮北市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