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自1939年开始,苏联的一些集体农庄实行集体承包制尝试,即把集体农庄田间作业队划成若干作业小组实行包产包工,对于超产的作业组额外加算劳动日给予报酬。至1940年,全苏约有18%的农庄实行这种办法。这种办法
A.是应对德国侵略的权宜之计 B.与新经济政策做法相似
C.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 D.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增收
2.下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形势图,对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②推行大陆均势政策,视③为最大敌人
B.⑤和⑥因巴尔干半岛归属,冲突加剧
C.④和⑤出于对付①的考虑,结成联盟
D.①和③因争夺市场和权力,矛盾激化
3.下图为1917年4月发表的漫画《挑选服装》,漫画中山姆大叔的外衣已经破旧不堪,他站在一排新衣面前进行挑选。三件样衣,从左至右依次是:“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该漫画可用来说明当时美国( )
A.欲放弃中立政策 B.担心介入欧洲的纷争
C.综合国力的强大 D.与德国矛盾不可调和
4.1915年在西线服役的英国诗人维尔弗雷特·欧文写道:“我的朋友,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这表明
A.拿破仑战争激起了欧洲的民族主义
B.普法战争使英国放弃大陆均势政策
C.克里米亚战争给英国人留下了阴影
D.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人们的反思
5.它是伏尔加河下游一切交通的要冲。当德军突入市区时,斯大林下令“绝不后退一步”,号召他的部队为俄罗斯进行一场“爱国”战争。在他的号召下,红军誓死拖住德国人,直到红军能够重新组织对敌人的反攻。这是史书对二战期间一场著名的战役的描述。这一战役是
A.斯大林格勒战役 B.德国闪击波兰 C.莫斯科战役 D.西西里岛登陆战
6.“叛乱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相互勾结、遍及全国,反对苏维埃的叛乱和干涉势力不仅数量多、范围广,占据了全俄大部分领土,而且从各个方向包围了苏维埃政权控制的核心地区,整个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在这样的背景下,苏维埃政府实行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新经济政策 D.农业全盘集体化
7.1920年,英国科幻作家威尔斯访问苏俄,同列宁进行了会谈。1934年威尔斯再次来到莫斯科时,看到苏维埃国家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称赞列宁是个真正的伟人。威尔斯第二次来到莫斯科时,有可能看到的事实是
①“星期六义务劳动”
②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③国家电气化计划已经实现
④苏联正在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1921年7月,苏俄政府决定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的公民、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到1924年,国家共租出6488个企业,它们多是磨粉厂、碾米厂、榨油厂等。这做法( )
A.反映了新经济政策的局限性 B.实现了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有利于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D.刺激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
9.下表是同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查到的资料,据此推断,这个主题最有可能是( )
1914.7.28 一战爆发,北洋政府宣布中立
1914.8 日本对德宣战,9月出兵占领山东
1916.1 法国来华招募华工,中国以惠民公司名义签订合同
1917.8.14 中国对德宣战
1919.5 中国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被拒
1921.11-1922.2 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A.近代中国积极主动的外交政策 B.一战中的华工的贡献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霸权性 D.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
10.下图是名为(大桥的缺口)的一幅漫画。漫画家把国际联盟比喻为一架大桥,大桥最关键的一块砖头一一美国却空缺了。大桥左边的牌子写着:“国际联盟大桥,由美国总统负责设计。”大桥的右边,山姆大叔正晓着二郎腿悠闲地抽烟,头枕着的正是那块最关键的砖头。其意在说明美国
A.抵制光荣孤立思想影响 B.蓄意制造欧洲大国矛盾
C.未能实现领导世界意图 D.无力承担国际联盟义务
11.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4%,国民收入增长年均15.5%;二五计划期间,苏联把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调低为16.5%,其中轻工业增长速度提高到18.5%,重工业增长速度降低为14.5%。这反映出(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出现弊端 B.斯大林试图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
C.赫鲁晓夫改革冲击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改革增强了企业活力
12.丘吉尔发表演讲指出:“我们在经历着一场彻底的、全面的失败,而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我们不要再对此视而不见了”。其演讲针对的事件是
A.世界大战欧洲策源地形成 B.慕尼黑协定签订
C.德国法西斯全面进攻法国 D.美国出台中立法案
13.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某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这表明苏俄政府正在实施(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工业化” D.“农业集体化”
14.二战后期英国首相丘吉尔和苏联领导人斯大林曾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划分了对某些国家的战后控制权.此表透露的正确信息是
罗马尼亚 希腊 南斯拉夫 匈牙利 保加利亚
苏联 90% 10% 50% 50% 75%
英国 10% 90% 50% 50% 25%
A.苏英避开美国瓜分东欧
B.英国仍然保持霸主地位
C.冷战在事实上已经开始
D.带有明显大国强权色彩
15.以下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A.帝国主义世界范围的统治秩序
B.世界格局稳定、经济文化繁荣
C.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
D.世界现代史从繁荣走向了动荡
16.1920年1月。国际联盟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但是,威尔逊等美国政客却指出:“国际联盟的全面裁减军备不可能付诸实现……也不能采取制裁侵略者的行动……不能阻止国际纠纷。”威尔逊等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国际联盟( )
A.采取全体一致的原则 B.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
C.坚持委任统治的做法 D.拒绝中国等国家加入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1921年,他又说:“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
——摘编自边丽冉《论列宁商品经济思想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
材料二: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据叶书宗《善于苏联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问题》
材料三:到1950年,西德已经超过战前德国的生产水平,而到1958年,它更是成为西欧头号工业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西欧国家也经历了“经济奇迹”。从1948年到1974年全球衰退开始的二十五年间,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不间断增长。西欧人享受着繁荣和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欧洲人后来把这段时期称为“白银的50年代”和“黄金的60年代”;法国人也有所谓“光辉的三十年”的说法。英国经济受老工业部门和丧失海外市场的拖累,因而落在其他国家后面,但它的增长速度也快过两次世界大战间的年代。
(1)根据材料一,概括列宁经济思想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列宁在农业、工业、贸易、分配是如何“后退”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上有何改变?如何评价斯大林模式?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繁荣的原因。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17年秋天,中国通过“以工代战”的方式,派出十四万多中国劳工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中国参战的目的,正如当时北京政府驻华盛顿公使顾维钧所说“当时的局势在我看来,不难理解,为使山东问题获得妥善解决,为在战争结束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必须参加协约国”。这些中国劳工为协约国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正是因为中国的参战并成为战胜国,才使中国得以参加巴黎和会,并以坚决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而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徐蓝《500年世界历史变迁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意义。
19.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913年工业产量所占位次 3 2 4 1
1913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 1 4 2 5
材料二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沙皇俄国、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土崩瓦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诞生。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由于战争,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
——摘编自卢文璞《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现代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一战的特点及其影响。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8~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
年份 阶层 1928年 1939年 1959年 1970年 1975年 1979年 1980年
工人和职员 17.6 50.2 68.3 79.5 82.9 85.1 87.9
工人 12.4 32.5 48.2 56.8 60.9 60.0 61.7
职员 12.4 17.7 20.1 22.7 22.0 25.1 26.2
集体农民 2.9 47.2 31.4 20.5 17.1 14.9 12.1
全体手工业 74.9 2.6 0.3 0.0 0.0 0.0 0.0
(注:l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等)、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
参考答案:
1.D
【详解】根据材料“把集体农庄田间作业队划成若干作业小组实行包产包工,对于超产的作业组额外加算劳动日给予报酬。至1940年,全苏约有18%的农庄实行这种办法。”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德国侵略,排除A项;新经济政策农业实行的是粮食税,排除B项;这一时期是斯大林执政时期,破除了对斯大林模式的迷信说法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观察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英国,③为德国,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德国国力上升,企图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为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夺取更多的市场以及国际权力,这使得德国与老牌资本主义殖民霸主英国的矛盾激化,D项正确;②为法国,历史上实行“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不是法国,排除A项;⑤为意大利,⑥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俄国主要与奥匈帝国争夺巴尔干半岛,而不是意大利,排除B项;④奥匈帝国,一战前夕,德国与奥匈帝国为对于英国,主动结成联盟,而不是奥匈帝国与意大利,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7年4月。根据“与德国单独作战”“美国军队加入协约国”“对协约国提供经济援助”可知,美国的选择都是要与德国进行作战,说明美国是要放弃中立政策,A项正确;美国的选择说明他们要放弃中立政策,介入欧洲的纷争,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对欧洲战争的态度,并不能体现美国综合国力的强大和与德国的矛盾不可调和,排除CD项。故选A项。
4.D
【详解】根据“1915年在西线服役”可得出这是处于一战时期,而材料“你不应该以巨大的热情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追求那些绝望的光荣”强调的是对战争的反思,D项正确;ABC项都与材料 的时间不符合。
5.A
【详解】根据材料“它是伏尔加河下游一切交通的要冲”“红军誓死拖住德国人,直到红军能够重新组织对敌人的反攻”可知,这是斯大林格勒战役,A正确;B与斯大林的命令不符,排除B;C、D与“它是伏尔加河下游一切交通的要冲”这一地理信息不符,排除。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此时苏维埃政权陷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为此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巩固苏维埃政权,故A正确;BCD不是在战争情况下实行的,排除。
7.B
【详解】威尔斯第二次来到莫斯科的时间是1934年,星期六义务劳动是发生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期间,①排除;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②排除;经过苏维埃国家人民的努力,国家电气化计划在1934年时提前实现,③正确;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4年正值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④正确。故答案为B,排除ACD项。故选B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苏俄。根据材料可知,1921年,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将小工厂和商店租借给本国公民等,且工厂行业多涉及人们生活领域,这一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人们基本的生活需要,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中小工厂的租借政策,且新经济政策在大工厂方面也有涉及,仅凭材料无法看出局限性,排除A项;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在20世纪30年代,排除B项;苏联在当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C项。
9.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14-1922年(中国)。据题干材料“法国来华招募华工,中国以惠民公司名义签订合同”“对德宣战”“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得出,中国参加一战,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积极争取收回山东主权,这一系列积极的外交努力最终促使中国成功收回山东主权,A项正确;材料除了提及“法国来华招募华工”,还提及“对德宣战”“参加巴黎和会,提出收回山东主权”“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B项未能完整概括题干信息,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中国收回山东主权体现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有一定的进步性,仅强调其霸权性是片面的,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所述主要与中国有关,“国际局势的风云变幻”说法过于宽泛,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漫画体现了美国总统提出建立国际联盟,最终美国却没有加入的基本史实,这主要是为国际联盟操纵在英法手中,美国未能实现借助国际联盟领导世界的意图,故选C项;光荣孤立是英国的传统外交思想,材料与抵制光荣孤立思想无关,排除A项;漫画中没有体现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排除B;:一战后,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D项显然不符合史实,排除。
11.B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苏联在二五计划时期注意调节经济整体增长速度,适当提高轻工业发展速度,以缓和工业化中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现象,有利于苏联逐步推进工业化建设,反映了斯大林试图探索符合国情的道路,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时间是1918年至1921年,而二五计划时间是1933年至1937年,排除A项;赫鲁晓夫改革是1953年之后,时间不符,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是20世纪70年代左右,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由“德国独裁者并未直接从桌子上抢走自己的食物,而是满意于被人一道菜一道菜地伺候”可知这是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前,先干涉西班牙内战成功,之后武装吞并了奥地利,又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通过慕尼黑阴谋而占领,丘吉尔认识到了这一点,说出了上述言论,故选B;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时,德国还没有开始对外侵略,故排除A;由“法国所遭受的打击可能比我们更甚”可以看出,法国还没有遭到德国侵略,故排除C;美国出台中立法案是在1935年8月,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时,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故排除。
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
13.B
【详解】根据材料“1921年苏俄政府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因此题干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内容,B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于1918-1921年,并且主要实行余粮收集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农业集体化也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末,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4.D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英苏两国在东欧和南欧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践踏了这些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带有大国强权色彩,故D项正确;从表格的信息来看,涉及的国家还有南欧,故A项错误;二战中英国遭受战争的沉重打击,已经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B错误;冷战开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C错误。
15.C
【详解】根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等信息可知,导图反映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同发展,故C正确;A无法体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排除;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格局并不稳定,B错误;思维导图反映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从一战到二战,无法体现从繁荣走向了动荡,D错误。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联盟不能实现全面裁军,无法有效地制裁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主要原因在于其采取全体一致的原则,A项正确;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不能成为其无法阻止国际纠纷的理由,排除B项;坚持委任统治的原则并非其不能制止战争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中国是国际联盟的成员国之一,排除D项。故选A项。
17.(1)变化: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
措施: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改变: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
评价:积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开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
局限性: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
(3)原因:美国政府的扶持,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
【详解】(1)变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材料“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经济”“商品交换失败了,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可知,由排斥商品经济到依靠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俄)。根据材料“我们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退向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允许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2)改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斯大林的国家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体现着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原则……从理论到实践都明显地改变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多种所有制到单一公有制;利用市场到建立计划经济。评价: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苏联)。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辩证评价斯大林模式,在积极方面,可从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开创新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走上现代化道路提供借鉴等方面分析。在局限性方面,可从苏联模式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在农业集体化中采用强制手段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影响苏联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3)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70年代西欧。根据材料所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美国政府的扶持,马歇尔计划的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的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持);相对稳定的国际政治局势等方面分析。
18.(1)为抵制日本进一步侵华;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为提高自身国际地位;府院之争的客观影响。
(2)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地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
【详解】(1)根据所学得出为抵制日本进一步侵华;根据“为使山东问题获得妥善解决”得出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根据“为在战争结束时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出为提高自身国际地位;根据所学得出府院之争的客观影响。
(2)根据“正是因为中国的参战并成为战胜国,才使中国得以参加巴黎和会,并以坚决提出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而实际上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可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国际地位、进一步促进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开启了中国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历程等方面概括。
19.(1)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死伤人数多、经济损失大、影响深远。影响: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详解】(1)原因:从表格中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数据可得出其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特点:根据“ 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可得出时间长、波及范围广、死伤人数多;根据“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得出经济损失大;根据“战后初期,相继爆发了中国的五四运动、埃及的独立运动等。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得出影响深远。影响:根据“一战中,军人死亡上1000万,战争耗费近36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得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根据“英、法在战争中消耗了大量财富,美国则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并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金融剥削的中心”得出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根据“战后,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要求维持战的世界和平。”得出战后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运动日益高涨。
20.示例:
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
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等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
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最终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
(示例只作为评卷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依据。学生答题时,言之有理,论之有据,酌情给分。)
【详解】观察材料数据的变化,找出数据发展的趋势,以及数据变化情况,通过数据反映出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状况,概括出观点。然后根据所学知识从原因、影响等角度分析论证观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七单元 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 单元测试(含解析)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