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含解析)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互联网大数据正催生医疗产业向移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发展。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这有利于( )
A.完善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 B.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C.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 D.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2.下图所示为我国某套邮票的票面图案《采药》,其描绘了两名女性乡村医生,背着药筐,拿着锄头,正在崇山峻岭间采草药的场面。该画面信息可印证当时( )
A.国家重视农村卫生状况改善
B.民众缺医少药问题愈发突出
C.农民投身经济建设热情高涨
D.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
3.中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着“治未病”中的预防和救治中的独特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的“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至今适用。该著作( )
A.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
C.是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 D.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
4.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
A.民间诗歌总集 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
C.药物学专著 D.纪传体通史史书
5.古今中外有很多人物或著作因其伟大的成就被冠以“百科全书”的称号。下列项中有此称号的是( )
①亚里士多德 ②《医典》 ③《千金方》 ④《唐本草》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6.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的是
A.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 B.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C.强化了全民卫生意识 D.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了方便
7.20世纪50年代,许多地方自发建立以集体经济和农民自发筹资为基础,具有医疗保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后在各地农村推广。1968年,毛泽东称赞“合作医疗好”,合作医疗推广加快。到20世纪70年代末,合作医疗甚至达到了90%以上。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 )
A.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造进行 B.完全由“左”倾思想推动
C.与计划经济体制密切相关 D.完善了我国医疗法律法规
8.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唐初的60年间,仅有5次疫病记载,且蔓延范围较小;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战争是疫病发生的根源 B.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C.地理条件影响疫病传播速度 D.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疫病频发
9.下图所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一幅宣传画。由此可知,当时我国( )
A.农村医疗资源贸乏状况得到缓解 B.农村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C.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建立 D.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
10.2010年中国邮政局发行了《中医药堂》邮票。小明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于是上网点击“中医药”进行搜索。下列信息不正确的是
A.《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
B.《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C.《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
D.体现了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11.下表是明代医学取得的部分成果。这反映出明代
时代 医学家 著作 来源 创新成果
明代初年 朱櫧等人 《普济方》 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 指出骨科手术时,病人服用坐拿草、曼陀罗花各五钱,即不知痛
明中期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博引历代各家方书 指出押不庐草等有麻醉效果,虽“加以刀斧亦不知",通过亲身实践,发明临床的麻醉法
A.中医外科学理论出现重要突破 B.进入中医学知识综合集成阶段
C.麻醉学成为著名医学家的研究重心 D.医学发展受到尊经崇古思想的制约
12.据不完全统计,1950~1953年,全国共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约4000万册,挂图和招贴画约4500万份;用黑板报宣传143000多次;组织讲演会754000多次,听众达4070万人次;举办展览会13700多次;放映幻灯片43400多次,观众达1200多万人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B.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
C.杜绝传染病在国内的传播 D.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
13.鸦片战争后,西式医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来。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据此可知,西医传入中国( )
A.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 B.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
C.严重阻碍了中医可持续发展 D.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认可
14.晚清鼠疫肆虐闽南,时称“香港症”,1884年传入厦门后,沿海岸线向北传播,福州、惠安、莆田等地均有流行。而不临海、内陆交通发达的闽北出现鼠疫疫情的时间则比较晚。究其原因是
A.中法战争退滞了疫情 B.中国国门被逐步打开
C.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D.闽南交通比闽北发达
15.据史书记载,“1587年,京城疫气盛行,(帝)命选太医院精医,分拨五城地方诊视给药,每家给予银六分,钱十文”。一个月左右,“不但贫民得生,且与平民之家更益普济,此天地生成之仁也”。这反映出明代防疫措施 ( )
A.提高平民的生活水平 B.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C.受到民本思想的影响 D.成为后世防疫的典范
16.《神农本草经》中肯定药有专能,提出“性同用异,性异用同”之说,并强调“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食而在夜。”这反映出《神农本草经》( )
A.蕴含一定辩证思想 B.注重医学实践体系构建
C.强调人与自然统一 D.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唐律疏议》中记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换而言之,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唐朝这些严苛的法律为后来的宋朝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摘编自牛素娴《两宋都城的用水及水源卫生》
材料二 按照布罗代尔的研究,在前近代时期,欧洲城市,公共卫生情况大同小异,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主要是雨水),通过清洁工处理固体垃圾。直到18世纪,巴黎、伦敦的河畔依然成为人们自由大小便的场所;城内街道无清扫街道章程,是以各街道泥淖拉杂,堆积甚多;饮水也成问题,因为居民什么东西都往河里扔。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19世纪前后,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对传染病进行积极预防。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使得这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
——据何小莲《论中国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之滥觞》整理、改编
材料三 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表示:海洋是全人类的共同财产,日本政府不顾国际社会质疑和反对,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
——摘编自“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城市污水治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欧洲公共卫生情况的变化和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中国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态度,谈谈你的认识。
18.世界历史上的疫病,对世界文明进程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历史上记录的第一次瘟疫,发生于公元前430年。希腊四分之一的人死于这次瘟疫,雅典文明几乎覆灭。公元541年,瘟疫开始袭击东罗马帝国,这次瘟疫经后世查明是鼠疫。这次鼠疫十分严重,最高时一天死亡1.6万人,东罗马帝国因此一蹶不振。
——据(英)乔治·格罗特《希腊史》等整理
材料二 1347年以来爆发的黑死病,从意大利南部西西里岛的港口城市墨西拿开始,席卷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地,1353年抵达俄罗斯。此次瘟疫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人口的三分之一。这次瘟疫被视为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走向最终崩溃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动荡,整个欧洲的治国理政、商业贸易以及日常生产等活动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将欧洲的历史发展推向了未曾预料的方向。
——摘编自(美)约翰·艾伯斯《黑死病:1348—1350年大瘟疫》
材料三 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导致5000万至1亿人死亡。而当时的世界总人口为17亿人左右。“西班牙流感”并不源于西班牙,其最早起源于美国。这次流感的大暴发或许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加速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编自(美)沃尔特·沙伊德尔《不平等社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公元前430年“雅典文明”的本质特征,写出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列举欧洲死于疫病“天花”的帝王的名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从思想文化的角度,指出14—17世纪“未曾预料的方向”的具体事件。
(3)有人说“西班牙流感”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一战爆发的根源、陷入僵持的原因以及加速结束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城乡差距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产物,乡村医院的兴起可谓是应社会需求而生。19世纪兴起的各类医疗机构为乡村医院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新兴的接受过相关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数量大幅增长,为乡村医院提供了人员保障,民众对于医疗服务和机构的现实诉求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现实土壤,而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则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制度环境。于是,乡村医院逐渐在英国各地建立起来。乡村医院往往规模较小,内部设备简单合理,造价低廉,除主治医生外,通常配有一名护士、若干女佣,她们通常来自周边农村,工资较为低廉。随着20世纪中期英国全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乡村医院很好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逐渐淡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傅益东《论19世纪英国乡村医院的兴起》
材料二 1745年2月,首个牛瘟病例在埃塞克斯郡被发现。英国政府于1745年11月25日颁布首个针对埃塞克斯郡这一郡枢密令,提出了应对措施。后来,在议会的授权下,枢密院不断发布新的枢密令。1746年12月,英国政府应对牛瘟的政策框架基本成型。此后,英国政府又陆续颁布多个枢密令,或对旧有规定做出改动,或制定新的措施,不断完善以上这个框架。尽管英国政府出台了众多措施来遏制牛瘟的传播,但效果并不理想。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任有权《英国牛瘟与政府干预(1745~1758)》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乡村医院”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英国的国家体制的角度分析其应对“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结合我国抗击新冠疫情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留下什么启示?
三、论述题
20.“瘟疫流行”
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这些行动对于防止瘟疫传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克·哈里森(19世纪的霍乱与全球一体化
依据材料和所学,对19世纪霍乱在全球范围内肆虐进行简要解读(要求:提取材料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根据材料“在远程医疗、可穿戴设备、在线问诊预约等领域,通过信息共享,全程跟踪病人的健康信息,可以让患者享受连续的整合医疗服务”可知,互联网大数据的发展背景下,医疗设备更先进,问诊方式更方便,极大完善了医疗服务,利于民众健康,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医疗服务的改善,与城乡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所述内容有利于改善医疗基础设施和服务,提高医疗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生活质量”的表述不能体现题干主旨内容,排除C项;材料所述内容有利于提高我国医疗服务,与实现社会公平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我国邮票由国家邮政统一发行,票面图案体现国家意志,《采药》反映国家对乡村医疗条件的关注,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65年,毛泽东指示,要求“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各地纷纷组织巡回医疗队深入农村,材料所示画面正是这一事件的反映,A项正确,“民众缺医少药问题愈发突出”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以“采药”为主题,并不能体现农民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热情高涨,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中医药文化得到了有效传承,传承中医药文化与材料主旨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是一部论述外感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作者是东汉末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B项正确;《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基础理论著作,排除A项;《唐本草》是第一部政府颁布的药典,排除C项;《神农本草经》系统总结了中药学的经验,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5.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根据所学可知,亚里士多德是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①符合题意;《医典》是中世纪阿拉伯医学百科全书式的著作,②符合题意;《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作者孙思邈,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③符合题意;《唐本草》是一部以政府名义编纂的药典,④不符合题意。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D项是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影响,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是现代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原因、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材料反映了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过程,毛泽东称赞合作医疗好,此后,合作医疗得到迅速发展,说明这一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推动了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C项正确;1956年年底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和题干时间不符,题干涉及时间不仅包括20世纪50年代还包括70年代,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过程,未体现出合作医疗的迅速发展完全由“左’倾思想推动,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我国合作医疗的发展过程,其中没有涉及到医疗的法律和法规,排除D项。故选C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东汉后期的70多年中,有疫病流行记载17次,且多数为连年的大疫病”“安史之乱后,疫病接连发生,一些地区甚至发生了‘死者半’的大疫”可知,东汉后期和安史之乱后,社会环境动荡,如战争频繁、流民迁徙等等,使得疫病大规模流行,因此,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B项正确;A项说法绝对,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地理条件对疫病传播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疫病流行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9.A
【详解】结合所学,根据宣传标语“赤脚医生遍山村 合作医疗气象新”可知,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通过医疗赤脚医生下乡活动来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A项正确;农村医疗保障体系问题材料没有涉及,排除B项;2002年10月,中国明确提出各级政府要积极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排除C项;赤脚医生深入农村,只是缓解农村医疗资源贸乏,从中无法可知医疗卫生工作水平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10.A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A错误,符合题意;《本草纲目》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B正确,不符合题意;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辨证施治的方法,C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医治疗学体现出我国古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D正确。不符合题意。
11.B
【详解】明代的《普济方》兼采笔记杂说及道藏佛书,《本草纲目》博引历代各家方书,说明明代是我国中医学知识综合集成阶段,故选B;材料中两部著作都是历代医学技术和经验总结,缺乏理论总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麻醉学成为著名医学家的研究重心,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尊经崇古思想的信息,排除D。
【点睛】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1953年(中国)。据本题材料“出版卫生宣传通俗小册子及画刊”、“挂图和招贴画”“黑板报宣传”、“组织讲演会”、“举办展览会”、“放映幻灯片”等可知,新中国成立伊始,为改变落后的卫生局面,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宣教工作,这有利于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21世纪初,全民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排除A项;材料信息是调动民众力量参与卫生治理,不是“提高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排除B项;“杜绝传染病”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3.B
【详解】根据材料“培养了大量西医人才。……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中国一些大城市还借鉴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改善食品卫生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西医的传入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说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中国的公共卫生改革,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断定西医传入中国推动了近代医疗体系的完善,排除A项;西医的传入并没有阻碍中医的可持续发展,排除C项;“社会各阶层”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的没有关于社会各阶层态度的表述,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鸦片战争后厦门、福州等地被开放为通商口岸,1884年疫情传入厦门,随着商品人员流动,疫情传播闽南,而不临海的闽北则开放较晚,所以疫情出现较晚,B项正确;1883--1885年的中法战争与材料没有关系,A项错误;鸦片战争五口通商,闭关锁国政策已经瓦解,C项错误;材料仅说闽北内陆交通发达,其他并未说明,现有材料得不出闽南交通比闽北发达,D项错误。
15.C
【详解】材料信息告诉我们,在1587年的京城,疫气流行期间皇帝让太医院精选医生,“五城地方诊视给药,每家给予银六分,钱十文”。一个月左右,贫民得以生存下来,平民之家更是得到了普遍的救济。由此可见,这种诊视给药、金钱救济的方式体现了一种民本思想,C项正确;只是防疫期间的临时救济措施,不会提高平民的生活水平,排除A项;防疫措施与地方的控制强化无关,排除B项;明代防疫措施是否成为后世防疫的典范问题,材料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神农本草经》强调病在不同的地方需要使用不同的用药方法,这体现了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的特点,即具有一定的辩证思想,A项正确;材料与医学实践体系构建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人与自然统一无关,排除C项;《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
17.(1)特点: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政府主导。
(2)变化:由初级排污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由引用自然水到自来水;由卫生状况糟糕到有系统健全的公共卫生机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物质条件;民主政治的逐渐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资产阶级、市民对文明生活的追求;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
(3)认识: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详解】(1)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的中国。据材料一“唐朝,开始出现了一系列关于污水排放和垃圾处理的法律。”可知,制订相关法律、法规;据材料一“如果随意倾泻污水或者乱扔垃圾,被武侯、不良人发现,需要面临被杖击六十的处罚。”可知,政府主导。
(2)本题为对比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的欧洲。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人们一般通过排放污水管道处理污水”“ 伦敦 、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可得出,由初级排污设施到大型排污系统;根据材料二“自来水的使用”可得出,由引用自然水到自来水;根据材料二“糟糕的卫生状况导致疾病尤其是传染病极易流行”“ 欧洲城市近代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可得出,由卫生状况糟糕到有系统健全的公共卫生机制。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19世纪前后”,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的开展、民主政治的逐渐建立提供制度保障、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文明的程度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总结。
(3)本题为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今的世界。据材料三“单方面强行启动核污染水排海,这一举动无视公共利益,公然向全世界转嫁核污染风险,极其自私自利,极其不负责任。长期以来,围绕福岛核污染水排海对海洋环境、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的影响一直存在严重关切,日方做法的正当性、合法性、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广泛质疑”可知,日本在追求工业发展的同时,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以牺牲他国利益、向全世界转嫁危机为手段;据材料三“中方强烈敦促日方正视有关国家表达的合理关切,立即停止核污染水排海”可知,我国在第一时间强烈敦促日方停止核污水排海,展现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以及在应对风险挑战中推进各项事业的能力;据所学可知,我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倡导“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8.(1)特征: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城邦民主政治。
著作:《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名字:彼得二世,路易十五。
(2)“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与意识形态”:封建统治和天主教精神统治。
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启蒙运动。(写出三个事件即可)
(3)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僵持的原因:综合国力相当,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
加速结束的原因:美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欧洲国家工人革命运动;疫病的流行。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公元前430年(雅典)和东罗马帝国时期。
第一小问,根据“公元前43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雅典文明处于奴隶制阶段。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知,东罗马帝国此时在法律上集大成的著作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第三小问,根据所学即可得出答案彼得二世,路易十五。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可知,欧洲“中世纪晚期社会治理”是封建统治,“意识形态”是天主教的精神统治。
第二小问,根据关键信息“14—17世纪”“思想文化的角度”可知,涉及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科学革命和启蒙运动。
(3)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一战时期的世界。
第一小问“根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战爆发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小问“僵持的原因”要联系所学知识,从综合国力等方面归纳,即综合国力相当,延绵过长的战线和阵地战。
第三小间“加速结束的原因”要联系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亚非拉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等分析回答。
19.(1)背景: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的发展,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地区医疗资源的匮乏;医学进步和各类医疗机构的兴起;专业性全科医生数量大量增长;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
(2)原因: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三权分立使行政效率低下。
启示: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维护人民利益;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
【详解】(1)根据“工业化社会进程中城乡差距扩大、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历史产物”“19世纪兴起的各类医疗机构为乡村医院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新兴的接受过相关医学教育的全科医生数量大幅增长”“国家对于扩充病床的宏观需要则为乡村医院的兴起提供了制度环境”等内容可从工业革命的推进、城乡差距拉大、乡村医疗条件落后、医学进步、各类医疗机构兴起、医生数量的增长和国家的宏观需求等方面概括相关内容。
(2)原因:根据“从英国的国家体制的角度”可结合英国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益的角度概括;同时也可从国家体制的运作角度概括原因。启示:根据所学可得出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维护人民利益;发挥我国的制度优势等方面。
20.解读:19世纪全球出现过三次瘟疫“霍乱”霍乱起源于亚洲,由英国带到全世界,危害极大,针对疫情传播,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卫生和管理改革。1866年法国提议建立国际卫生组织来应对瘟疫。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病毒认识逐步加深,电报把瘟疫信息传播到世界,沉重打击世界经济。20世纪初,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更好应对瘟疫,必须联合,制定法律、成立国际机构,共同战胜瘟疫。自然界的瘟疫与人类将长期并存。19世纪瘟疫的传播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中交通、城市化的发展使瘟疫传播速度加快;全球--体化使瘟疫传播到世界各地;要战胜瘟疫,就要利用先进科技,开发疫苗;各国必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详解】解读:解读可以从19世纪霍乱肆虐历程、应对、原因以及启示四个角度展开。历程方面,根据材料“19世纪在全球曾经出现过三波全球性的霍乱。它最早起源于印度孟加拉地区,英国为了补充殖民地的劳动力,将此地廉价劳动力运送到各地,从而将霍乱带到全球”可知, 19世纪全球出现过三次瘟疫“霍乱”霍乱起源于亚洲,由英国带到全世界,危害极大。关于疫情的应对,根据材料“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许多国家针对霍乱,提出公共卫生和国家管理的一系列改革。1866年,法国领导人拿破仑三世号召召开国际会议,提议设立一个国际卫生组织,试图找出应对瘟疫的办法,但是对于如何做到这一点仍有很多争议,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霍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明白霍乱不是直接传染性疾病,而是水中传播的疾病,只要控制水污染,防疫就很容易”可知,针对疫情传播,一些国家开始进行卫生和管理改革。1866年法国提议建立国际卫生组织来应对瘟疫。19世纪80年代,人们对病毒认识逐步加深。根据材料“另外由于电报的普及,消息迅速传播,使人们感到恐慌,导致国际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可知,电报把瘟疫信息传播到世界,沉重打击世界经济。根据材料“1900年左右,人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必须回到国际协调上去,因此有了第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专注于如何控制疾病传播:有了第一个国际机构,用来监督和存储信息”可知,20世纪初,人们逐步认识到要更好应对瘟疫,必须联合,制定法律、成立国际机构,共同战胜瘟疫。原因方面,根据材料“尤其是蒸汽船的使用,加速了传播速度,在西方,霍乱主要发生在城市和卫生条件最差的地区”可知,自然界的瘟疫与人类将长期并存。19世纪瘟疫的传播与工业革命息息相关,工业革命中交通、城市化的发展使瘟疫传播速度加快;全球--体化使瘟疫传播到世界各地。启示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要战胜瘟疫,就要利用先进科技,开发疫苗;各国必须进行公共卫生管理改革,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保护好我们生存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六单元 医疗与公共卫生 单元测试(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