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复习周练 3月第3周 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年3月份第3周
历史
一、单选题
1.阅读如表“我国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由此可见,我国的食品安全( )
部门 职责
农业行政部门 负责食用农产品从种植养殖环节到进入批发、零售市场或生产加工企业前的质量安全监管,以及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和农药、肥料等其他农业投入品质量及使用的监管。
卫生行政部门 负责制定并公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组织制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
公安部门 负责食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由该部门的内设食品药品犯罪侦查机构具体办理。
A.实行民众与政府的共治 B.遵循预防为先的管理原则
C.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 D.强调激发行业的自律意识
2.考古发现,二里头都城遗址内有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遗迹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如宫殿管理、供水、铸铜、粮食管理等。家族成员从事相同的工作,死后就近埋葬在生前工作的场地,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反映夏朝( )
A.国家形态初步显现 B.小农经济模式形成
C.工商食官制度确立 D.职业分工趋势出现
3.唐开元年间,关中农业的收成非常好。于是,开元二十五年(737)救日:“宜令户部郎中郑防,殿中侍御史郑章,于京台据时价外,每斗加三两钱,和來粟三四百万石,所在贮掌。江淮酒运,固甚烦劳,务在安人,宜令休息。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据此可知,唐朝( )
A.酒运贸易退出历史舞台 B.政府对物资流通进行理性干预
C.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显现 D.官民交易具有强制和掠夺色彩
4.据明代官方实录记载,永乐二十一年(1423)十二月,龙潭、忠响、容美等土司“各遣人贡马,贺明年正旦”。正统六年(1441)四月,由于忠峒安抚司等土司未能在上年的圣节、冬至及当年的正旦向朝廷朝贡,招致朝廷“俱合问罪”。这些记载旨在( )
A.提升土司群体的政治地位 B.优化对各民族地区的治理
C.凸显中央王朝的政治权威 D.强化内陆边疆一体化策略
5.古代埃及有一座官方石碑,显示了国王阿玛西斯在统治期间为阿匹斯神牛举行庄严葬礼的场景黄“在象征天空的象形文字和带有翅膀的太阳圆盘下,国王跪在阿匹斯神牛面前,身体靠着脚跟、双臂垂在膝前、上身微微前倾,展现国王对神的崇拜黄”这反映了古埃及( )
A.宗教哲学的原始性 B.动物崇拜较为兴盛
C.重视农业生产活动 D.王权与神权的结合
6.11世纪,诺曼人入侵欧洲后对旧有的土木城堡进行了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黄12世纪,城堡结构日益复杂多样,相继发明了闸门、塊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黄欧洲城堡的发展缘于( )
A.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 B.城市经济水平持续增长
C.有限王权弊端不断凸显 D.民族国家意识逐渐觉醒
7.1967年在美国安娜堡召开了第27届东方学术会议,美国官方和民间对于此次会议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美国的“区域研究”新范式逐渐占领主要学术场域,掌握东方研究话语权,更加关注目标区域的“当下”问题黄这反映了当时( )
A.战后世界文化发展的多样化
B.美苏两国的竞争领域不断拓展
C.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
D.冷战背景下美国争夺知识权力
8.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9.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10.1917年,青年学生蔡和森在文章中写道,“近来西欧文化东来,与吾旧有文化,每干格难容。而倡新文化者,弃旧书不读”,他认为应该“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蔡和森的这些言论( )
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旨在强化传统文化的地位
C.表达了知识分子对民主的诉求 D.试图调和中西方文化冲突
11.《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A.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
12.11、12世纪,法国很多自治城市的司法权由领主与城市自治机构分享。包括盗窃罪和凶杀罪在内的部分重罪,一般归领主审理。许多地方,常常是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与此同时,教会法庭和王室法庭也将触角伸向了自治市。材料意在说明,法国自治城市( )
A.市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 B.司法审判机制多元并存
C.封君封臣制度遭到严重破坏 D.教会主导司法改革进程
13.1860年,英国议会成立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对5年来文官制度委员会的工作进行全面调查并总结经验教训,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英国议会的这一做法( )
A.奠定了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 B.消除了英国宪政体制的弊端
C.促使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 D.为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14.下表所示为20世纪90年代中叶马来西亚政府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倡议的内容。据此可知,该倡议( )
1 集团成员以东亚地区各国为主,不包括美国与大洋洲国家
2 此集团目标同关贸总协定原则保持一致
3 加强东亚国家在乌拉圭回合范围内对其他国家集团的抗衡力量
4 将对“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功能起补充及促进作用
5 促进(太平洋区域内的)各国间贸易与投资的协调组织
A.动摇了发达国家的主导性地位 B.加速了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
C.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 D.推动了区域集团的制度化建设
15.下表是明代上海县人口数据变化
明代上海县人口
年份 户数 口数 男 女 每户人口 性比率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 114,236 532,803 278,874 253,929 4.66 109.8
永乐十年(1412年) 100,924 378,428 199,781 178,647 3.75 111.8
正德十五年(1520年) 93,023 260,821 179,524 81,297 2.80 220.8
隆庆六年(1572年) 113,985 192,967 158,532 34,435 1.69 460.4
资料来源:万历十六年《上海县志》卷4
对此表解读合理的是( )
A.社会动荡导致大量人口流亡
B.人口结构面临着严重的问题
C.人地矛盾尖锐抑制人口增长
D.人口统计的重点发生了转移
16.关于新中国的工业化,毛泽东一度相信“只有通过自由企业和外资援助才能做到”,“必须经历漫长的、民主管理的私人企业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刘少奇和周恩来的工业化思路同样也还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公私企业参与、注重市场作用的渐进式工业化。但是,到1951年底,中共高层开始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模式上逐渐达成共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的需要 B.受到了当时国际局势变化的影响
C.对苏联工业化模式经验的借鉴 D.国民经济恢复后可解决资金困难
17.16世纪欧洲对甘蔗的需求导致奴隶市场的迅猛发展。非洲王国之间的战争由此增加,以抓到更多的奴隶来交换欧洲商品。这一时期的奴隶贩子主要是葡萄牙人,只有少量西班牙人。能够说明这一不同的是( )
A.甘蔗种植园的广泛建立 B.欧洲各国支持奴隶贸易
C.西班牙向西开辟新航路 D.葡萄牙国内缺乏劳动力
18.英国人厄斯金·柴德斯在1903年出版的小说《沙岸之谜》中讲述了英国外交官员卡拉瑟斯在德国北部度假时,意外发现德国人在波罗的海秘密建造军事基地,策划进攻英国的企图,之后冲破德国间谍的重重阻挠,将消息带回英国的故事。这部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不断加印。这反映了( )
A.英国和德国的关系正日益紧张 B.德国的势力扩张使得英国倍感威胁
C.英国社会对德国充满不信任感 D.英德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19.周礼规定,天子在祭祀、宴飨、随葬时,使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1996年在新郑郑公大墓(春秋时期)的祭祀坑遗址中出土了9件螭纹铜鼎和8件窃曲纹铜簋。这一考古发现反映了当时( )
A.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 B.礼乐制度突破性发展
C.尊卑等级关系受到冲击 D.诸侯国手工业更发达
20.下表是唐朝不同时期部分地区户口统计变化表。能够解释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地区时间 河东道 太原府 河北道赵郡 关内道 京兆府 河南道 河南府 剑南道 成都府 江南东道 余姚郡
754年 128905 63454 862921 174746 160950 86258
807年 124000 8157 241202 18799 46010 51276
A.安史之乱的影响 B.赋税政策的调整 C.经济重心的南移 D.土地兼并的加剧
21.宋代福建兴化县“田耗于秫糯(制酒原料),岁肩入城者,不知其几千万”;仙游县“田耗于蔗糖,岁运入浙淮者,不知其几千万亿”;福州、泉州一带适宜种植粟麦的土地变成了大片的荔枝园,“一家之有,至于万株”。这反映了宋代( )
A.政府推广经济作物种植 B.农民生活日趋富足安稳
C.南方农业的专业化生产 D.市镇经济职能得以增强
22.淮军将领宋庆统率诸军时,只有身边的“毅军”各营听从调度,而“新募之伍,集不以时。其他军之征调者相与徘徊,观望不肯出关(山海关)。即关外从征之师,又或瞻徇依违,败不相救”。与材料相关的战争所造成的影响是(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导致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
C.引发晚清权力结构变化 D.清廷成为列强的提线木偶
23.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从中可以看出( )
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 遛狗者和流浪儿
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
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
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
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
24.托勒密王朝经常借用埃及人的房屋来安置军队,而埃及人则在这些地方修建祭坛以免房子被占。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由于推行希腊化政策而引发了犹太人马卡比起义,后来犹太人基本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继续发展。由此可知,在希腊化时代( )
A.民族矛盾导致亚历山大帝国的解体
B.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真正实现
C.埃及、犹太以激进方式获得民族独立
D.各地区依旧保持原有的宗教和风俗
25.1815年以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结合起来,争得政治权利。辉格党领袖格雷认为明智的让步能够保卫财产。墨尔本向维多利亚女王表明:议会改革法案“仅仅是为了在当下满足民众,仅此而已”。墨尔本旨在强调改革( )
A.消除王权对议会的不当干涉 B.缓解社会矛盾避免暴力革命
C.适应工业革命时代经济诉求 D.发挥辉格党在代议制中的作用
26.苏格兰学者休谟(1711—1776年)曾对当时流行的“与别国贸易其实是别国要赚我们的钱”的“贸易猜忌说”进行谴责,他指出并不存在总想着“从经济上搞垮邻国”的现象,“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休谟意在说明( )
A.经济民族主义具有必然性 B.自由贸易符合国家利益
C.政府应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D.市场具有宏观调控作用
27.1951年,美国政府在缺乏确凿证据的情况下,以间谍罪判决罗森堡夫妇死刑,引发国内外舆论高度关注。该判决的执行非但没有达到彰显美国对苏联“强硬形象”的目的,反而导致西方部分国家对美国自由和“领导地位”产生质疑。此事件反映美国( )
A.与苏联全面对峙的格局形成 B.三权分立政治体制遭到破坏
C.引发资本主义阵营内部的分化 D.宣扬的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差异
二、材料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是中英交往史上的重大事件。根据英国马戛尔尼使团送给乾隆帝的中文礼单记载,马戛尔尼携带的礼品共十九件,包括枪械、软带、望远镜、时钟、晴雨表、奇巧椅子、马车等礼物,其中,还包含两箱图册。下表是图册的内容以及乾隆帝的回礼:
乾隆帝的回礼及与英使团礼品的对应关系
马戛尔尼使团的礼品 对应点 乾隆帝的回礼
《英吉利贵族图像》 名人肖像 《历代帝王像》一匣
《船舶及各种图画》 军事行动 战图一匣(内含《伊犁回部图》《金川图》《台湾图》)
《海米尔登氏藏爱褚利亚及希腊罗马古物图》《海米尔登氏康比扶来格拉火山图》 科学艺术 画花卉册页一册(内容不详)
《中国建筑及服饰器物图》《詹伯斯氏建筑工程图》《詹伯斯氏奇幽园图》《英吉利戏院图》《英吉利建筑师维特鲁维阿氏建筑图》《亚丹氏建筑图》《湖山风景图》《巴克氏城市风景图》 建成环境 《水法图》
——改编自徐斌《马戛尔尼使团礼品中的图册》
材料二 “国书”,即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清朝的国书最早出现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广泛应用于后金与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
鸦片战争后,美使顾盛被授予信任状出使中国。此份信任状指出派遣顾盛为驻中国特命全权公使,并希望中国皇帝对他予以信任。之后,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此前的藩属国表文通常表示出由下往上敬奉文书的性质,而美国国书的起首体现出私人性与对等性。中国历朝都非常重视历法,清廷会向朝鲜等国颁赐历书,即“颁正朔”,然后朝鲜、琉球等国在文书中就会使用中国历法。但是对于美国的这份汉译本国书,最后却保留了西元纪年。
从汉译本国书的语句看,其中大量使用“大清大皇帝陛下”“皇都”“中华”一类的崇敬字词,同时以“孤”“敝域”作为美国总统与国家的谦称。在内容上,这份国书既有对中国的大力赞美,也有对自己国情的介绍;既表示出友好与对等之意,又通过这些词语体现出谦卑秩序。此外,美国总统的人名从颇具美好意义的“泰禄”改为“戴喇”,删去“忝友好”三字,还在“皇帝”前特加一“大”字。
道光帝要求耆英撰拟了一份符合“天朝体制”的诏书,作为对美国国书的回书。但是清廷下发的这份诏书与传统“诏书”的内容、格式大不相同。它既没有对美国的“伯理玺天德”“合众国”进行抬格,在涉及本朝的“大皇帝”“朕”“钦差”等字词时也都没有抬格,可以说没有执行抬头制度,从而使这份文书在格式上消弭了尊卑之分。
从同治七年的蒲安臣使团开始,清政府首次对外发出了遣使国书。光绪二年(1876年)派遣郭嵩焘、刘锡鸿为正副使常驻英国,他们携带了清朝的第一份驻使国书。此后,遣使和驻使携带国书成为惯例。
——摘编自郭黎鹏《晚清国书与中西国家间信息传递方式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英双方所选图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国书在清朝的变化发展。
三、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
当时的中国尚缺乏建立多数人参与的国民政治的条件,但西方平民主义的影响,民主的平等逻辑,以及动员大众参与救亡的现实需要,却使部分中国人开始追求大众民主。这部分人认为,中国政治不但是专制政治,更是满人对汉人的“贵族政治”,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他们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其中很多人信奉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与国民公意说,戴季陶将“人民”“国民公意”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将“国民国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机关当作“国民公意”的化身。
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调是治民,而非民治。由于缺乏“国民政治”的思想传统,国人在初接触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时,能以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观念理解其议会制度与选举制度,却难以接受“民主”、人民自治的观念与制度。另外,受传统贤人政治论以及西方精英主义的影响,鉴于实际的国民程度,立宪派以及部分中间派人士则因恐惧“暴民政治”而鼓吹精英政治、贤人政治。
对于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陈独秀表示并不排斥少数精英的作用,但强调“多数人之觉悟,少数人可为先导,而不可代庖。共和立宪之大业,少数人可主张,而未可实现”,真正国民政治的实现必须“以多数国民能否对于政治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为唯一根本之条件”,希冀政府立宪的开明专制论,主张由革命党创立共和的革命程序论,主张“中坚阶级”主持共和的贤人政治论,都不可能取得真正的共和宪政。
——邹小站《清末民初思想界关于平民政治与精英政治的争论》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中国近代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30.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84年4月,里根总统访华,那期《时代》周刊的封面写着“中国的新面孔,里根会看到什么”,而配图是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农业行政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可知,我国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督涉及多个部门,从农产品种植养殖各环节,到食品制作卫生监管,再到对食品犯罪案件的侦查,注重全过程的安全监管,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与民众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预防为先的原则,排除B项;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属于行业自律,排除D项。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中“二里头都城遗址内的一些小型家族墓地,与不同功能的建筑在空间上紧密结合……”可知,夏朝一些家族内部中已经出现了不同的职业的分工,并且形成“居葬合一”的丧葬新模式,这也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所以答案选D。A选项国家的初始形态凸显大约相当于五帝后期的龙山文化时代,城邦规模较大,出现各种礼器,阶级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二里头是夏文化遗址,不符合这个阶段,排除。B选项个体小农经济模式的形成在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空不匹配,排除。C选项工商食官是商周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材料本身没有与此相关的表述,排除。
3.答案:B
解析:由材料“开元二十五年……其江淮间今年所运租停”可知,由于关中地区农业收成好,所以政府决定根据京城市场粮食的价格,就地购买粮食物资进行储存,不再利用漕运把江南物资转运过来,具有理性色彩,体现了政府对物资流通的理性干预,答案选B。A选项漕运退出历史舞台不符合史实,元明清时期漕运依旧发挥了重要作用。C选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安史之乱之后(763年),与材料的时间背景不符合,排除。D选项中官民交易的强制和掠夺色彩与材料中的据时价,加钱购买相违背,排除。
4.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明朝的官方正史的记载,土司必须定期贡马否则就要受到惩罚,目的在于凸显中央王朝的权威,答案选C。A选项与材料设问旨在相悖,作为中央政府其目的性应该是从自身角度维护统治出发,排除。B选项优化各民族的治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选项与土司制度不符合。
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国王为阿匹斯神牛举行庄严葬礼”“国王跪在阿匹斯神牛面前”“展现对国王对神的崇拜”,反映了王权与神权的结合,选D。材料没有涉及宗教问题,排除A。国王崇拜阿匹斯神牛是为了神化王权,不能体现动物崇拜的兴盛,排除B。埃及国王对神的崇拜与农业生产无关,排除C。
6.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城堡改造“用砖石垒成墙壁,并对塔楼进行加固”“发明闸门、堞眼、瞭望塔、护城河等,城墙也开始增高加厚”,这反映了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这与政治权力的分散与斗争有关,选A。城堡的军事防御功能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没有逻辑关联,排除B。有限王权始于大宪章,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此时民族国家意识尚未觉醒,排除D。
7.答案:D
解析:根据时间1967年,可以判断为冷战时期。材料陈述了美国掌握东方研究的话语权,体现了对知识权力的争夺,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对东方学术文化话语权的垄断,没有提到文化的多样化,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美苏竞争领域的拓展,排除B。美国重视东方地区文化研究只是一种表象,体现的是一种文化霸权,排除C。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属帮的中央属性丧失,与郡平级,成为管辖少数民族的地方机构,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D项正确;属帮属性的变化是在秦统一六国后,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机构,非中央机构,排除B项;西北地区是秦国的发源地,因此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仁者爱人”“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可知,儒家思想强调统治者实施德治的重要性,反映了仁爱思想对儒学的深远影响,说明儒学具有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A项正确;理学吸纳了佛道思想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历代士绅普遍推崇儒学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D
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多读新书,而旧书亦必有研究。中国文化及一切制度,不必尽然,而西欧文化制度,用之于我,不必尽是”可知,面对西方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蔡和森主张西方文化需要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能废弃,试图调和东西方文化的冲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仅是主张有所不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文化的调和,非强化传统文化,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之间的关系,非对民主的诉求,排除C项。故选D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印度。根据材料“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可知,《摩奴法论》规定国王的裁决具有最高权威,任何人不得抵抗,说明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君权神授理念,无法说明其根深蒂固,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国王权威任何人不得抵抗,并未涉及的变化,体现不出“强化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国王权威,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B
解析:A选项提到市民合法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从材料中可以得知,法国自治城市的司法权确实存在分享和重叠的情况,但这并不直接意味着市民的合法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因此,A选项的说法过于绝对,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B选项指出司法审判机制多元并存。材料明确描述了法国自治城市中,司法权被领主、自治机构、教会法庭和王室法庭等多方分享的情况。高级审判权归领主,低级审判权归自治市,同时教会法庭和王室法庭也在其中发挥了作用。这确实显示了司法审判机制的多元并存。C选项说封君封臣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材料中并没有直接提及封君封臣制度受到破坏,而且司法权的分享和重叠并不直接等同于封君封臣制度的破坏。因此,C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D选项认为教会主导司法改革进程。材料中虽然提到了教会法庭的存在,但并没有指出教会主导了司法改革进程。因此,D选项也是错误的。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B。
13.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年的英国。材料中的文官录用调查委员会重新提出了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的建议,这为之后的文官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D项正确;根据所学1833年的《诺斯科-杜维廉报告》成为英国建立文官制度的理论基础,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现在的英国宪政体制也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民主,也有一定的弊端,排除B项;19世纪中期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国王已经成了统而不治的虚君,不能说1960年王权遭到了进一步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14.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依据材料可知,该倡议及相关措施有利于密切亚太地区的交往与联系,C项正确;动摇过于绝对,排除A项;依据材料可知,加速亚太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区域集团的制度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5.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从明初到明中期,《上海县志》登记的户数基本不变,口数大为减少,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调,这明显不符合这一时期经济持续发展,人口不断增多的实际情况。县志记载的户口数并不等于实际人口数,上报的数字仅仅包括一部分人口。出现这种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明初期明太祖希望能均分劳役,所以人口统计数字接近实际人口,明中后期政府对人口问题的兴趣转到赋税方面,统计的人口仅为纳税人口,女性人口的统计出入较大,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表中人口并非实际人口,无法得出人口结构面临严重问题的结论,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6.答案:B
解析:题目的重点在为什么1951年底后开始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朝鲜战争给中国巨大国防压力,使我们认识到优先发展重工业,巩固国防的重要性,同时,苏联在朝鲜战争后同意对中国进行援助,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优先发展重工业面临的资金和技术困难,为发展重工业提供了可能性。故选B项。
17.答案:C
解析:由于葡萄牙在向东开辟新航路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殖民据点,从而垄断了欧洲与非洲的奴隶贸易,故选C项。
1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以德国密谋进攻英国为题材的小说大受欢迎,说明这样的题材迎合了民众的心理,英国民众普遍对德国不信任,故选C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出英德关系的紧张,也没有反映出海军军备竞赛的日趋激烈,排除AD两项;材料只表现了小说的成功,无法推知英国政府的态度,排除B项。
19.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周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原本只有周王才能享用的“九鼎”出现在诸侯的祭祀坑中,表明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受到挑战,金字塔式的上下尊卑关系受到冲击,C项正确;“初步形成”史实错误,封建政治制度初步形成是在战国后期,排除A项;当时礼乐制度并没有获得突破性发展,而是逐渐瓦解,排除B项;材料强调春秋时期礼乐制度的破坏,不是手工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C项。
20.答案:B
解析:A.安史之乱的影响:虽然安史之乱确实对唐朝的人口和户口统计产生了影响,但通常认为这场战乱主要导致了人口的减少和迁移。然而,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为何其他地区(如江南地区)的户口数量在同一时期有所增加。B.赋税政策的调整;赋税政策的调整可以直接影响农民和百姓的生计。如果赋税加重,可能会导致人们逃离重税地区,从而影响到户口统计。此外,合理的赋税政策也可能吸引人口迁移,以寻求更好的生活条件。因此,这一选项确实有可能解释户口统计的变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虽然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一个长期趋势,但它不足以解释短期内(如754年至807年)的户口统计变化。D.土地兼并的加剧;虽然土地兼并可能导致农民失去土地,但它更多地与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有关,而不是直接导致户口数量的减少。因此,答案选B是合理的。
21.答案:C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福建兴化县专门种植“秫糯”,仙游县专门种植“蔗糖”,福州、泉州一带大片的土地用来种植“荔枝”,反映了农业生产上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某个地区专门种植某种农作物,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了福建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但没有涉及这种经济作物是政府推广还是民间自发,排除A项;仅通过经济作物的种植不能得知农民的生活情况,且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农民勉强自给自足,没有达到“富足”的程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农业生产,并非市镇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
2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近代(中国)。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淮军将领”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出现的,淮军将领宋庆统率的各支军队出现军纪涣散,不肯积极出山海关,清军出山海关作战是指甲午中日战争期间清军出关去帮助藩属国朝鲜来抗击日军侵略,但甲午战败后藩属国朝鲜被日本占领,脱离中国,这场战争导致了宗藩关系进一步解体,B项正确;A项指鸦片战争,排除A项;B项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D项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解放战争时期的社会状况意在考查考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照片及文字信息“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体现的是下层民众遭受侮辱与伤害,故C项正确。图片体现不出关于民族工商业的信息,故A项错误;B项从材料中得不出来排除富裕与贫穷的对比不是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24.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希腊化世界)。据所学知识可知,亚历山大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形成的托勒密埃及、塞琉古王国和马其顿王国被称为希腊化世界,积极推广希腊化文化,据材料“借用埃及人的房屋来安置军队,而埃及人则在这些地方修建祭坛以免房子被占”“由于推行希腊化政策而引发了犹太人马卡比起义,后来犹太人基本独立,传统的犹太文化继续发展”及所学知识可知,塞琉古王国和托勒密埃及在进行统治和推行希腊化政策时,引发了埃及人和犹太人的反对,体现了埃及人和犹太人对于希腊文化的并没有完全认同,反映了文化认同和族群认同未能真正实现,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的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的统治,并非亚历山大帝国解体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虽然涉及埃及人和犹太人对托勒密埃及和塞琉古王国的反对,没有涉及他们获得民族独立,排除C项;在希腊化时代,埃及地区、西亚地区已经收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排除D项。
25.答案:B
解析:在1815年之后,英国工人运动开始与民主运动相结合,目的是争取政治权利。从墨尔本向维多利亚女王的话中可以看出,他认为议会改革法案仅仅是为了暂时满足民众的需求,并没有更深层次的意图。首先,从选项A来看,墨尔本的话并没有提到王权对议会的不当干涉,所以A选项不正确。其次,从选项C来看,墨尔本的话并没有提到工业革命或经济诉求,所以C选项也不正确。再看选项D,墨尔本的话并没有特别强调辉格党在代议制中的作用,所以D选项也不正确。最后,从选项B来看,墨尔本强调议会改革法案只是为了暂时满足民众的需求,这暗示了如果不进行改革,可能会引发更大的社会矛盾,甚至可能导致暴力革命。因此,改革的目的在于缓解社会矛盾,避免暴力革命。综上所述,墨尔本旨在强调改革的目的是B.缓解社会矛盾避免暴力革命。
26.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8世纪(苏格兰)。据材料“各国优势不同,彼此互通有无,不必担心恶性竞争的发生”可知,休谟主张各国之间应互通有无,自由贸易,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自由贸易的重视,经济民族主义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形式对进口商品建立贸易壁垒,并施加各种各样的保护主义政策以保护其国内产业,与题干所述自由主义相反,排除A项;材料突出的是自由贸易的重要性,并不是重商主义政策,排除C项;仅从材料,并未提及市场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
27.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美国)。根据“该判决的执行非但没有达到彰显美国对苏联‘强硬形象’的目的,反而导致西方部分国家对美国自由和‘领导地位’产生质疑。”可得出美国一贯宣扬自由与民主,但在执行过程中却违背了这一原则,导致西方国家的反对,说明美国宣扬的理念与现实政治的差异,D项正确;美苏对峙的正式形成是1955年华约的成立,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美国的政治体制变化,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出西方国家对美国做法的反对,但并不是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的表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8.答案:(1)英:为了增进彼此了解;展现英国军事实力;展示英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展示英国城市建设水平。中:作为英方图册的对等回礼;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就。
(2)国书在清朝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入关前的后金时期,与朝鲜,察哈尔蒙古是对等的外交关系,国书作为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用于和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当清朝建立起宗藩关系后,与周边国家不再是平等关系,而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
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认识到和西方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宗藩关系,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再次使用国书,以示平等国书从主动放弃,到被迫再次使用,根本原因是中外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清政府从强势变为弱势。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清政府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冲击,逐渐解体,同时逐渐艰难地与世界接轨,被迫接受近代国际外交惯例,实现外交的近代化。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战图一厘(内含《伊犁回部图》《金川图》《台湾图》)”可知,作为英方图册的对等回礼;根据材料一“画花卉册页一册(内容不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展示中国文化的优秀成就;第二小问英国原因,根据材料“《英吉利贵族图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增进彼此了解;根据材料一“《船舶及各种图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展现英国军事实力;根据材料一“《海米尔登氏藏爱褚利亚及希腊罗马古物图》《海米尔登氏康比扶来格拉火山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展示英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根据材料“《中国建筑及服饰器物图》《詹伯斯氏建筑工程图》《詹伯斯氏奇幽园图》《英吉利戏院图》”结合听学知识可知,展示英国城市建设水平。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二“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与“鸦片战争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书在清朝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根据材料二“清朝的国书最早出现在入关前的后金时期,广泛应用于后金与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入关前的后金时期,与朝鲜、察哈尔蒙古是对等的外交关系,国书作为具有平行地位的两国往来文书,用于和朝鲜察哈尔蒙古的交往中;根据材料二“当清廷逐步建立宗藩体系后,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这些文书反映着相应的名分关系,成为宗藩体系的重要表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清朝建立起宗藩关系后,与周边国家不再是平等关系,而是周边国家的宗主国,在对外交往中不再使用国书,代之以表文、敕谕、奏书、咨文等朝贡文书;根据材料二“在中国官员上奏道光帝的奏折中,顾盛递交的信任状没有被翻译为宗藩体系下的‘表文’,而是被翻译为‘国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之后,由于认识到和西方的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宗藩关系,在与西方的交往中再次使用国书,以示平等。
最后进行总结,根据材料二“光绪二年(1876年)派遣郭嵩焘、刘锡鸿为正副使常驻英国,他们携带了清朝的第一份驻使国书。此后,遣使和驻使携带国书成为惯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书从主动放弃,到被迫再次使用,根本原因是中外实力对比发生逆转清政府从强势变为弱势。这种变化也反映了清政府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冲击,逐渐解体,同时逐渐艰难地与世界接轨,被迫接受近代国际外交惯例,实现外交的近代化。
29.答案:【示例】
近代中国由于遭到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无数国人都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既受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又接触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政治学说,在实现国民政治路径上出现了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分歧。平民主义者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公意”,认为建立主权在民的“多数人”的民主政治是中国革命和政治的发展方向。而精英主义者受到西方精英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一方面认为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一方面认为中国民众启蒙不够,不具备足够的政治素养,实行“多数人”的民主会造成“多数的暴政”,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实现平民政治的条件。两者的争论体现出近代中国建立国民政治面临重重困境,也体现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幼稚,缺乏领导政治革命的能力,建立国民政府需要动员社会大众参与,需要给予他们参政权;另一方面,多数国民党不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传统的贤人政治思想和西方精英主义思想,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唯恐因此出现“暴民政治”两派的思考各有现实考虑。但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精英以及英雄人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民。中国的进步,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力量。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平民主义的政治,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题意要求,对中国近代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争论进行评析,可从背景、内容以及影响等方面予以评析。如根据材料“庚子事变后,中国新思想界提出了建立国民政治的主张”可知,近代中国由于遭到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无数国人都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根据材料“当时的中国尚缺乏建立多数人参与的国民政治的条件,但西方平民主义的影响,民主的平等逻辑,以及动员大众参与救亡的现实需要,却使部分中国人开始追求大众民主”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认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基调是治民,而非“民治”可知,这一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既受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又接触到西方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以及政治学说,在实现国民政治路径上出现了平民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分歧。根据材料“这部分人认为,中国政治不但是专制政治,更是满人对汉人的‘贵族政治’,必须以民族革命去除满人的贵族特权,才能建立国民政治,实现国民权利平等。”他们将主权在民看作共和政治的本质特征。其中很多人信奉卢梭的人民主权说与国民公意说,戴季陶将“人民”“国民公意”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实际上是将“国民国家”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将国家机关当作“国民公意”的化身。“由于缺乏国民政治的思想传统,国人在初接触近代西方政治思想时,能以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观念理解其议会制度与选举制度,却难以接受‘民主’、人民自治的观念与制度。另外,受传统贤人政治论以及西方精英主义的影响,鉴于实际的国民程度,立宪派以及部分中间派人士则因恐惧‘暴民政治’而鼓吹精英政治、贤人政治”可知,平民主义者受启蒙思想影响,强调“公意”,认为建立主权在民的“多数人”的民主政治是中国革命和政治的发展方向,而精英主义者受到西方精英主义思潮和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影响,一方面认为中国没有民主的传统,一方面认为中国民众启蒙不够,不具备足够的政治素养,实行“多数人”的民主会造成“多数的暴政”,认为中国尚不具备实现平民政治的条件。两者的争论体现出近代中国建立国民政治面临重重困境,也体现出中国近代化的艰难。一方面,中国资产阶级幼稚,缺乏领导政治革命的能力,建立国民政府需要动员社会大众参与,需要给予他们参政权;另一方面,多数国民尚不具备相应的政治素养,传统的贤人政治思想和西方精英主义思想,使得部分知识分子因此出现“暴民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派的思考各有现实考虑,但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精英以及英雄人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历史的发展,但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主体永远是人民。中国的进步,必须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力量。建立真正属于人民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平民主义的政治,才是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
30.答案:示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在经济交流中,西方的商品进入中国,中国人可以相对便利地获得国外的商品,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可口可乐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同时,伴随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之际,《时代》周刊封面刊载了一幅照片,在照片中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并配文“中国的新面孔,里根会看到什么”,反映了中美建交后,中美之间的官方往来和社会舆论。作为当时刊载在《时代》周刊杂志上的封面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对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问要求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据所学史料实证知识可知,《时代》周刊的封面属于图像史料,能够反映当时的社会情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据材料中《时代》周刊的封面信息可知,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中国小伙子,长城体现的中国特色,可口可乐体现的是美国特色,整体反映了此时期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改善和交流,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与世界联系的加强。中国小伙子可以游览长城、喝可乐体现了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对待可口可乐为代表的美国事务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思想解放。所以在进行历史短文书写中,可以从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书写。可进行历史短文书写如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伴随着对外开放,在经济交流中,西方的商品进入中国,中国人可以相对便利地获得国外的商品,同时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可口可乐传入中国后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消费品。同时,伴随着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在1984年里根总统访华之际,《时代》周刊封面刊载了一幅照片,在照片中一个中国小伙子,拿着可口可乐,站在长城前,并配文“中国的新面孔,里根会看到什么”,反映了中美建交后,中美之间的官方往来和社会舆论。作为当时刊载在《时代》周刊杂志上的封面照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情况,对研究当时中国的历史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南衡阳名校2024届高三复习周练 3月第3周 历史试题(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