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七年级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 史前史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 )
A. 考古资料的发掘 B. 古本文献的考订 C. 神话传说采用 D. 口述史料引入
2. “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能够直立行走,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这描述的是哪一早期人类的特征(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3. “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与这段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涿鹿之战 B. 牧野之战 C. 阪泉之战 D. 大禹治水
4. 唐朝孔颖达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有深层的文化沉积。据此可以判断,“华夏”概念( )
A. 最早出现在唐朝 B. 仅存于地理层面
C. 根植于中华民族 D. 只存在于古籍中
5. 每年“两会”期间,代表都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的意见和要求,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以下制度中,能体现朴素民主观的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奴隶制 D. 宗法制
6. 2021年10月在河南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终评结果揭晓,其中的二里头遗址,它是迄今为止可确认的我国黄河流域最早的王国都城遗址,有“华夏第一王都”之称。与此遗址有关的王朝是(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7. 如图个文物体现共同主题是( )
A. 商代文化,独特魅力 B. 青铜文明,灿烂辉煌
C. 中原文化,世界领先 D. 西周文明,独一无二
8. 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周朝的社会腐败现象严重 B. 周朝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周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 D. 周朝的青铜铸造业落后
9. 春秋时期,为了自身利益,众多诸侯国展开激烈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较为尖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进行征战。对此时诸侯争霸战争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B. 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C. 维护了周王的权威 D. 加快了民族的交融
10. 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垂帘听政”数十年。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 )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11. CCTV大型纪录片《天府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史上最完美、最科学、最先进、独一无二的无坝引水式引水枢纽,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的奇观……”解说词中提到的“引水枢纽”和“水利工程”指的是( )
A. 灵渠 B. 都江堰 C. 郑国渠 D. 隋朝大运河
12. “改革”是除旧布新,“改革”要成功,必须顺应社会发展方向、顺应新生事物的需求。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变法中,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措施是( )
A. 承认土地私有 B. 奖励军功 C. 建立县制 D. 统一度量衡
13.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这体现了( )
A. 法家的“法治”思想 B. 儒家的“仁政”思想
C. 道家的“无为”思想 D. 墨家的“非攻”思想
14. 成语“守株待兔”出自先秦某思想家的著作,其中“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体现了该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A 韩非子 B. 墨子 C. 孟子 D. 孙武
15. 年代尺有助于历史记忆。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根据下图年代尺,这一年属于( )
A. 公元前3世纪后期 B. 公元前3世纪前期
C. 公元前2世纪后期 D. 公元前2世纪前期
16.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
17. “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丞相”,位于丞相,职在辅佐丞相、协理国政,但它和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堪称皇帝的耳目和心腹。这反映了秦初设此官职的主要目的是( )
A. 抑制相权,加强监察需要 B. 广开言路,监察百官言行
C. 统领百官,强化皇权专制 D. 废除分封,加强控制地方
18. 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中间,有一块空隙,上面写有“楚河”“汉界”字样,由此可以联想到历史上发生的哪一重大事件 ( )
A. 秦统一六国 B. 春秋争霸 C. 长平之战 D. 楚汉之争
19. 汉景帝曾下诏:“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这体现了他( )
A. 重视农业 B. 减轻刑罚 C 提倡节俭 D. 以德化民
20. 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仅从出土的陪葬品《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的角度看,可能与西汉下列哪一形势有关?
A. 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 B. 汉武帝以来尊崇儒术
C. 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D. 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
21. 史料是我们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主要包括: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口述史料等多种类型。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图1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 图2 图3 秦朝的刑具 图4西汉五铢钱
(1)图1是我国哪一原始居民所用的生产工具?为他们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什么?
(2)指出图2中文字名称及其历史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哪一朝代?
(3)结合所学知识,图3反映秦朝存在着什么问题?
(4)图4可以证实汉朝哪项巩固大于统的措施?该措施有何影响?
(5)上述图片所示均属于哪一类型的史料?
22.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三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国史纲要》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并概括其影响。
(2)材料二中“商君”指谁?他是如何支持“小农经济”发展?试据材料分析变法的影响。
(3)孔子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自由讲学”?最能体现他教育公平的主张是什么?材料三中的“黄金时代”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什么局面?
(4)试据以上信息概括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
23. 追求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主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分邦建国)……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
——《从早期国家结构的基本形式看秦汉大一统政治的社会基础》
材料二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武帝时国力上升,在调整屯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过程中,郡县制逐步成为汉国家结构的主体,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汉帝国走向强盛。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四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实行的什么政治制度?试据材料归纳其作用。
(2)材料二中的“新皇帝”是谁?“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指什么措施?该措施对后世有何深远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罕见于其他古国的国家特征是什么?所建立的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指什么?
(5)综上所述,请用一句话概括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
参考答案
1. 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史前史时代是指在有文字记载之前,人类所经历和演变的历史(约前170万年~前4000年,即在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由于史前史是指文字记载之前的历史,因此,它的上限不断前移,内容不断丰富得益于考古资料的发掘,故选A项;古本文献考订属于文献史料,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B项;神话传说属于口述史料,因其主观性较强,神化色彩浓厚,史料价值不如实物史料,且不符合史前史时代,排除CD项。
2. 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距今70万年至20万年,还保留猿的某些特征,但能够打制石器,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B项正确;元谋人使用天然火,不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已会人工取火,这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半坡人生活在新石器时代,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3.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可知意思是蚩尤发动军队攻打黄帝,黄帝于是命应龙攻打蚩尤的冀州的郊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在涿鹿之战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因此炎黄部落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著名战役是涿鹿之战。A项正确;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排除B项;阪泉之战,是指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排除C项;大禹治水,是指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人,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排除D项。故选A项。
4. 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有深层的文化沉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距今大约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有炎帝和黄帝,他们结成联盟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这一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C项正确;最早出现在唐朝,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仅存于地理层面、只存在于古籍中,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D项。故选C项。
5. 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黄帝之后的尧、舜、禹时期,他们根据才德采用推举的办法选出部落联盟的首领,这种方法在历史上称作“禅让”。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开创禅让制。因此能体现朴素民主观的是禅让制。A项正确;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B项;奴隶制,是指奴隶主拥有奴隶的制度,劳力活动须以奴隶为主,无报酬,且无人身自由,排除C项;宗法制完备于西周,其主要精神是嫡长子继承制,主要调节统治集团权力的继承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
6. 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A项正确;汤建立商朝,都城建在亳,排除B项;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定都镐京,排除C项;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7. 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文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夏朝时期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爵、觚、盉等;三星堆青铜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 尊是商周青铜礼器中的重要器类,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迄今世界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青铜器是司(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因此图片文物体现的共同主题是青铜文明,灿烂辉煌。B项正确;商代文化、西周文明,都不准确,与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D项;中原文化,与“三星堆”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B项。
8. C
【解析】
【详解】周王朝对礼器的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如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可见这体现了周朝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西周通过实行分封制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的等级秩序,礼器的使用规格正是对应不同的等级,C正确;AB不是对这一现象的正确解读,排除;西周青铜铸造业发达,D排除。故选C。
9. 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春秋时期,为了自身利益,众多诸侯国展开激烈争斗。当时,民族间的矛盾也较为尖锐,一些强大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旗号进行征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有些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疆域较大的国家,客观上有利于实现区域的局部统一,加强了中原和周边民族的联系,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诸侯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排除AB项;春秋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步瓦解,周王室势力大减、地位下降,诸侯势力崛起,互相争霸,排除C项。故选D项。
10. D
【解析】
【分析】
【详解】记忆战国七雄在地图上的位置的口诀是“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后中间”,燕国的都城是蓟,秦国的都城是咸阳,楚国的都城是郢,齐国的都城是临淄,所以答案是D。
11. B
【解析】
【详解】根据“天府”“引水枢纽”“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项正确;灵渠与“天府”等内容不符,排除A项;郑国渠与“天府”等内容不符,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与“天府”等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一项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私田大量开垦出来,井田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承认土地私有,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A项正确;奖励军功,这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B项;建立县制,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C项;统一度量衡,指的是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制造标准的度量衡器,要求全国统一施行,可知与“最能体现当时新型经济(新生事物)发展需求”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意思是百姓之所以难以治理,恰是因为统治者“有为”。这体现的是道家的“无为”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C项正确;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排除A项;儒家实行“仁政”,是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排除B项;墨家的“非攻”思想,是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排除D项。故选C项。
14. 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意思是今日你想用先王的政策去治理当今人民,是守株待兔的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想家主张变革,这属于法家思想。战国末期的韩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改革,提倡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A项正确;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他提出“兼爱”“非攻”,还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排除B项;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他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排除C项;孙武,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也兵家的鼻祖,排除D项。故选A项。
15. A
【解析】
【详解】首先根据公元前221年可知的公元前3世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公元元年为界,公元前,相对数字越大,距当今越远,反之越近.故这一年应是公元前3世纪末期,A项正确;公元前3世纪早期是指公元前公元前290年左右,排除B项;公元前2世纪是指公元前199年—公元前100年,排除C和D项。故选A项。
16. 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D项正确;A不是秦朝的通用货币,排除A项;B是楚国的货币,排除B项;C是齐国的货币,排除C项。故选D项。
17. 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位上卿,位于丞相、协理国政,但它和皇帝的关系极为密切,堪称皇帝的耳目和心腹。”可知,上卿的职责表面上是辅佐丞相、协理国政,实质上抑制相权,监察百官的需要,是皇帝的耳目和心腹。A项正确;广开言路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统领百官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 废除分封,加强控制地方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8. D
【解析】
【详解】根据“楚河”“汉界”,结合所学可知,这和楚汉之争有关。秦朝灭亡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天下,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D项正确;秦统一六国、春秋争霸与“楚河”“汉界”无关,排除AB项;长平之战发生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之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9. A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经济凋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汉景帝重视农业,多次下令郡国官员以劝勉农桑为首要政务,并“租长陵田”给无地少地的农民,以法律手段,打击那些擅用民力的官吏,从而保证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景帝曾两次下令禁止用谷物酿酒,还禁止内郡以粟喂马,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的内容与题干的内容无关,排除;故选A。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农,天下之本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的含义,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理解材料的能力,通过理解材料的内容结合汉景帝采取的措施的内容解答问题,在掌握扎实的基本功的基础上通过排除法解答问题。
20. 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了《论语》《礼记》等儒家简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因此提高了儒学的地位,B项正确;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郡国并行的制度,排除A项;南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21. (1)河姆渡;水稻。
(2)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商朝。 (3)刑罚严酷
(4)措施: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影响: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5)实物史料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1“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浙江省余姚市(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可知图1是我国河姆渡原始居民所用的生产工具,为他们提供稳定食物供应的农作物是水稻。
小问2详解】
根据图2,可知是甲骨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或者记事在龟甲或是兽骨契刻的文字,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由此可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小问3详解】
根据图3“秦朝的刑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刑法残酷,人民动不动要受到严刑峻法的处治。因此图片反映秦朝刑罚严酷。
【小问4详解】
根据图4“西汉五铢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促进大一统,在经济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五铢钱;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改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小问5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所示均属于实物史料
22.(1)标志: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影响: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2)商鞅;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百家争鸣。 (4)社会大变革时代。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由“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使以家庭为基础的小农经济得以实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标志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由“……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发展进而推动了政治进步,各国为提升国力进行争霸战争,支持小农经济和地主阶级,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可知其影响是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形成;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出现;促进了封建制的形成。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公元前356年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获胜,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规定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可知“商君”是指商鞅;他支持“小农经济”发展而采取的措施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免除劳役,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作奴隶。由“…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戈强大,诸侯畏惧”,可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问3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不分高低贵贱招收学生,体现了教育公平的思想。可知 孔子通过创办私学进行“自由讲学”;最能体现他教育公平的主张是“有教无类”;由“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因此“黄金时代”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小问4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和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大变革的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渐被封建生产关系所取代,周王室衰微,出现了大国争霸的政治形势;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各持己见,同时互采别家之长,在政治思想上呈现出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趋向。因此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变革时代。
23.(1)分封制;作用: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2)秦始皇;推行郡县制;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3)颁布“推恩令”;作用:削弱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特征:始终维持统一;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5)统一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西周王朝通过对四土、四国之地的大批封建(分邦建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因此材料反映了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由“……使得西周王朝的千里邦畿和辽阔的四土、四国之地已紧密地连为一体……一统于周天子的统治之下”,可知西周分封制的作用是,使周王朝紧密地联为一体;巩固了周天子的统治。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国。他废除了所有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官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在政治上,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可知“新皇帝”是指秦始皇;“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即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郡下设县。郡的长官称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各级官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可知这一措施即为郡县制;该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听从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削弱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汉武帝“调整、限制、打击王国势力”的主要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其作用是削弱王国势力,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四,由“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可知中国罕见于其他古国的国家特征是始终维持统一;由“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因此所建立的维持中国几千年来统一的“政治制度”指中央集权制度。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主线是统一。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2022-2023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含答案和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