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
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3.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 “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 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 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 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 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貌阅”,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6.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8.摘录《元史 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9.《明史 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10.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2.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
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13.1877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
A.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B.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
C.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14.阅读10—12世纪德意志的科隆城市扩展示
意图。对科隆城市发展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扩建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城市取得了一些自治权
④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5.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 )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1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 )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7.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B.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
C.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18.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 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9.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暴动,冲击工场,占领村庄,运动席卷秘鲁南部地区。他宣布誓死战斗到底,目标是“废除劳役制、销售税、内地关卡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运动虽然被镇压,但此后西班牙人废除摊派劳役制。这反映了( )
A.印第安人实现了自身解放 B.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
C.秘鲁率先实现了国家独立 D.拉美的奴隶制度宣告结束
20.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普通工人交往,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指出必须废除私有制。据此说明,恩格斯的实践与研究( )
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探讨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
③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④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书同文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 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
23.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
24.人物评价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査士丁尼一世。
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25.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验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捕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编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6.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材料“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①正确;
材料“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体现了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③正确;
材料“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说明城垣遗址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④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说明城垣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排除②,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导致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A正确;
材料措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BC;
材料不涉及监察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引经注律”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强调礼法结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强调儒家孝的思想对法律的影响,②③④正确;
“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强调按照律法进行审判,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①,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律令儒家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有利于打击鲜卑贵族势力,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对基层的控制,①正确;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了唐蕃之间友好的关系,说明唐蕃会盟后,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②正确;
《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为佛教经典,《老子》为道家经典, 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体现了唐初在文化领域兼容并包的特点,③正确;
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这体现了同罪异罚的特点,带有阶级性和不平等色彩,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法律和民族关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实行“大索貌阅”,以核定户籍,然后进行征税,并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①③正确;
材料为户籍制度,和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无关,排除②;
材料为户籍制度,并非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6.【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南宋以后,南方城市杭州人口增长角度,这主要得益于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正确;
隋朝统一和宋朝时期杭州人口增加没有必然联系,③错误;
南宋定都临安即杭州,政治中心地位带动了经济的发展,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耶律阿保机在上京即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建立辽,而①为西安,排除A;
②是开封,而南宋首都临安被元军占领,标志着南宋的灭亡,排除B;
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1153年,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即地图中的③处,C正确;
④是临安,而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宋夏金元历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大都周围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部分地区被称作“腹里”,由中央机构中书省直辖,A正确;
“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掌握票拟,司礼监负责批红,导致“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体现了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C正确;
材料强调宦官专权,和外戚无关,且党锢之祸出现于东汉,排除A;
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决策,最终决策的是皇帝,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宦官专权,和治理效能提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0.【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 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 ”说明俺答汗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其对草原的统治,①正确;
材料“ 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 ”强调,不仅俺答汗不背叛明朝,其子孙也都归顺明朝,说明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②正确;
清朝才设置理藩院,排除③;
“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体现了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1.【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家辄[雇]数十百人”说明制糖业有雇佣劳动,①正确;
洋务运动时期才诱导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排除②;
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③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除了务农外,还从事制糖,体现了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④正确,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
12.【答案】A
【知识点】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故土”和人口迁徙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正确;
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古埃及生活在北非,都和材料迁徙范围不符,排除BC;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才在欧亚传播,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人口迁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3.【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说明修昔底德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和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强调修昔底德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排除B;
材料不涉及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城市获得了自治权,②③正确;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灭亡,10—12世纪的德意志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排除①;
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④,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城市,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希腊化时代指的是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这一段时间,排除①;
材料“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说明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是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②正确;
材料“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说明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③正确;
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先河的是伽利略,排除④,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文明成就,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国际法的形成;外交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实质上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这也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②④正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宗教改革无关,排除①;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③,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实质。
17.【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1791年宪法的规定,实质上是有一定资产的公民才有选举权,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是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A正确;
材料强调法国1791年宪法仍有一定局限性,没有强调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排除B;
材料不涉及法国君主专制被推翻,排除C;
1804年《民法典》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法国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8.【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被打败后,欧洲强国确立了维也纳体系,排除①;
材料“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明显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正确;
普鲁士被拿破仑打败后,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由此可见,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③正确;
1870年普鲁士打败法国,排除④,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进行作答。
19.【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暴动,从而推动了摊派劳役制的废除,反映了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B正确;
材料强调该运动最终失败,实现了自身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C;
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的暴动最终失败,因此没有废除拉美的奴隶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0.【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
【解析】【分析】材料“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说明恩格斯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①正确;
材料“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必须废除私有制”体现了恩格斯注重探讨工业革命后的工人生活和斗争,指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②正确;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排除③;
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体,研究理论,最终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体现了恩格斯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恩格斯的贡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1.【答案】D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材料“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强调的是非洲被瓜分,“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和瓜分非洲无关,排除①;
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熟悉非洲大陆地形,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便利条件,②正确;
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地中海到红海距离,使欧洲殖民者更方便的侵略非洲,③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协调了列强在瓜分非洲时的矛盾,之后列强瓜分非洲速度大大加快,④正确,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答案】(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又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大一统的观念。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演变:根据材料“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又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意义:根据材料“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概括出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根据“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可知,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可概括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大一统的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国文字发展历程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23.【答案】(1)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发展贸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与西域各地政要、商人友好交往,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
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状况,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
(2)地位及发展:控制河西地区,维持与宋辽政权的并立;设置重要行政中心;迁徙人口,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粮食和军需供应增强西夏国力;商业发展;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人才。西夏统治时期,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可概括出与西域各地政要、商人友好交往,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有利于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根据“《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可以得出裴矩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状况,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互市贸易有利于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发展贸易,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地位、发展:根据“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可知,西夏统治河西走廊时期,控制河西地区,维持与宋辽政权的并立;根据“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可概括出西夏在这里设置重要行政中心;根据“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可概括出迁徙人口,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粮食和军需供应增强西夏国力,同时也促进了商业发展。根据“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可概括出西夏统治者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人才;结合所学从西夏统治时期,大力经营河西走廊,也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了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补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4.【答案】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列举了查士丁尼从作为继承人时精通各方面只是,继位为皇帝后政治上加强皇权,颁布法律,经济鼓励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对外交往频繁,扩展疆域,然后结合所学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然后一分为二从两方面具体进行评价,根据“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可概括出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根据“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选避国家税收”“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信息可概括出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根据材料“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故答案为:
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罗马帝国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中古后期,西欧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雇佣劳动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帮工和学徒成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主(或行东)成为雇主(或早期的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古时期的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手工工场。
近代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地区发展,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大片农田成为牧场,为工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自由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
西欧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革命导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进入蒸汽时代),建立了工厂制度;西欧国家加紧殖民侵略,将亚非拉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电气时代到来),19世纪末西欧国家逐渐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积极瓜分世界,抢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资本输出)。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但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了近代欧洲的手工作坊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材料二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根据材料“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可概括出材料三描述了殖民掠夺,然后结合上述事件的影响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6.【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欧洲近代科学发展,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明清时期,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强化专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
(2)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因为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中国儒家经典、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根据“西方传教士......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主要有,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加之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又强化专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等。
(2)根据材料一“ 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可概括出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可得出因为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根据材料一“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可得出中国儒家经典、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
1.晋陕大峡谷东岸的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是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研究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的居民在此居住,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这一城垣遗址的发现 ( )
①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②证明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出现
③说明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④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特点
【解析】【分析】材料“一座有内外双重城垣的石城,城内遗存面积达75万平方米”反映当地先民的定居和防卫等条件,①正确;
材料“形成以粟为主要粮食作物,并养殖猪羊牛的农耕经济”体现了当时人们已成为食物的生产者,③正确;
材料“与同期的陶寺、石昴等古国遥相呼应”说明城垣遗址提供中华文明起源的又一考古证据,④正确;
材料没有比较,不能说明城垣遗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国家,排除②,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石器时代的文明,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本题考查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2.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出(刘)焉为监军使者,领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刘虞为幽州牧,皆以本秩(保持原先的职位)居职。州任之重,自此而始”;以前边地刺史和太守主兵的制度,也由边境州郡推广至腹地。以上举措的影响是( )
A.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有利于对地方官员监察
【答案】A
【知识点】东汉的兴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义,汉灵帝选任重臣担任州的行政长官,导致地方权力过大,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A正确;
材料措施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排除BC;
材料不涉及监察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3.引经注律,是指汉代儒家学者根据儒家经义来研究、解释法律,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是重要的变化。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法律的言论中,反映了 “引经注律”趋势的有( )
①“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晋书 刑法志》)
②“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晋书 刑法志》)
③“齐之以法,示之以礼”(《魏书 刑法志》)
④“(南朝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隋书 刑法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引经注律”强调的是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峻礼教之防,准五服(血缘亲疏)以制罪也”体现了儒家礼制对法律的影响;“齐之以法,示之以礼”强调礼法结合;“不孝及内乱者……终身不齿”强调儒家孝的思想对法律的影响,②③④正确;
“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强调按照律法进行审判,没有体现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①,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律令儒家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4.以下魏晋隋唐时期的史实与结论对应准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交融与民族治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
【解析】【分析】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等,有利于打击鲜卑贵族势力,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对基层的控制,①正确;
“患难相恤,暴掠不作”体现了唐蕃之间友好的关系,说明唐蕃会盟后,唐朝与吐蕃基本停止了纷争,保持和平相处,②正确;
《孝经》是儒家经典,《金刚经》为佛教经典,《老子》为道家经典, 命徐文远讲《孝经》,僧惠乘讲《金刚经》,道士刘进嘉讲《老子》 ,体现了唐初在文化领域兼容并包的特点,③正确;
诸主殴部曲(依附民)至死者,徒一年。故杀者,加等”“诸部曲、奴婢过失杀主者,绞”,这体现了同罪异罚的特点,带有阶级性和不平等色彩,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孝文帝改革、中国古代法律和民族关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隋唐时期,政府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对照,称为“貌阅”,以核定户籍,严防不实;唐朝政府规定户籍三年一造。其目的是( )
①提供赋役征发的依据 ②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
③完善基层管理与治安 ④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隋唐实行“大索貌阅”,以核定户籍,然后进行征税,并强化对基层的管理,①③正确;
材料为户籍制度,和严格官员的考试诠选无关,排除②;
材料为户籍制度,并非强化羁縻府州的职权,排除④,综上,A正确,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6.对下图“杭州户数迅速增长”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江南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②大运河加强了南北的交通
③隋文帝灭陈,实现了统一④“靖康之变”和南宋建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经济重心南移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南宋以后,南方城市杭州人口增长角度,这主要得益于南方经济的发展,①正确;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的交流,进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②正确;
隋朝统一和宋朝时期杭州人口增加没有必然联系,③错误;
南宋定都临安即杭州,政治中心地位带动了经济的发展,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经济重心的南移,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7.关于辽宋夏金元的历史,对照右图表述正确的是( )
A.契丹族首领阿保机在①建立辽 B.元军占领②结束了南宋的统治
C.金为控制中原地区迁都到③处 D.元朝设宣政院加强对④的管理
【答案】C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蒙古崛起与元朝的统一
【解析】【分析】耶律阿保机在上京即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东南郊建立辽,而①为西安,排除A;
②是开封,而南宋首都临安被元军占领,标志着南宋的灭亡,排除B;
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会宁府建都立国,国号大金,建元“收国”,为了加强对中原的控制,1153年,迁都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即地图中的③处,C正确;
④是临安,而宣政院管辖的是西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辽宋夏金元历史,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8.摘录《元史 地理志》中元朝设置的部分行政区及其辖区,如下表。①处应填写的是( )
A.中书省 B.陕西行省 C.甘肃行省 D.江西行省
【答案】A
【知识点】中书省与行省制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元大都周围即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部分地区被称作“腹里”,由中央机构中书省直辖,A正确;
“腹里”由中书省直辖,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政治制度,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9.《明史 职官志》载:“内阁之拟票,不得不决于内监(司礼监)之批红……于是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出现了外戚专权和党锢之祸 B.内阁大学士能决策国家大事
C.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 D.明朝中央政府治理效能提高
【答案】C
【知识点】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内阁制与省府县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掌握票拟,司礼监负责批红,导致“朝廷之纪纲,贤士大夫之进退,悉颠倒于其手”,体现了明中后期宦官专权问题严重,C正确;
材料强调宦官专权,和外戚无关,且党锢之祸出现于东汉,排除A;
内阁通过票拟参与决策,最终决策的是皇帝,排除B;
材料强调的是宦官专权,和治理效能提高无关,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朝政治制度的特点。
10.俺答汗对明朝将领王崇古表示:“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上述材料说明( )
①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俺答的权位 ②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
③册封的礼仪和事务由理藩院掌管 ④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内陆边疆关系;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材料“ 天子幸封我为王,藉威灵长北方诸酋,谁敢不听 ”说明俺答汗归顺朝廷有助于稳固其对草原的统治,①正确;
材料“ 誓永守北边,毋敢为患。即不幸死,吾孙当袭封,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 ”强调,不仅俺答汗不背叛明朝,其子孙也都归顺明朝,说明俺答衷心认同于明朝臣属的身份,②正确;
清朝才设置理藩院,排除③;
“彼衣食中国,其忍背德乎”体现了经济交流能够促进边疆地区安宁,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明朝时期的民族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1.清朝道光年间,四川《内江县志要》记载:“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东,尤以艺蔗为务。平日,众夫力作,家辄[雇]数十百人……辘轳(压榨甘蔗)煎煮(蔗汁),昼夜轮更。其壅资工值(利润),十倍平农。”据此可知当时( )
①制糖业有雇佣劳动 ②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形成
③已经出现手工工场 ④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知识点】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农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材料“家辄[雇]数十百人”说明制糖业有雇佣劳动,①正确;
洋务运动时期才诱导资本主义经济形成,排除②;
结合所学可知,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手工工场和雇佣关系,③正确;
根据材料可知,四川除了务农外,还从事制糖,体现了多种经营增加经济收入,④正确,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进行作答。
12.某学生在历史选择性必修的学习中,根据拓展阅读的相关内容制作了如下的时空变迁图示。
据图可以推断,该生拓展阅读的内容是( )
A.古代印欧人的迁徙 B.苏美尔人的城市与商贸
C.古代埃及国家统一 D.美洲作物在欧亚的传播
【答案】A
【知识点】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故土”和人口迁徙方向并结合所学可知,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因此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印欧人的迁徙,A正确;
苏美尔人生活在两河流域,古埃及生活在北非,都和材料迁徙范围不符,排除BC;
新航路开辟后,美洲作物才在欧亚传播,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古代人口迁徙,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13.1877年出土的一块石碑上刻有公元前419年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由此可见,修昔底德( )
A.记述了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 B.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
C.注重推广雅典的民主政治制度 D.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
【答案】B
【知识点】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材料“考古学家把它与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载的盟约内容相对照,两者相差无几”说明修昔底德记载的盟约真实可信,D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雅典与阿尔哥斯等城邦缔结条约的铭文,和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无关,排除A;
材料没有强调修昔底德重视社会文化史撰述,排除B;
材料不涉及雅典民主政治,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希腊文明,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14.阅读10—12世纪德意志的科隆城市扩展示
意图。对科隆城市发展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 )
①罗马帝国统治时的扩建
②城市工商业的发展
③城市取得了一些自治权
④德意志国家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11世纪,随着工商业的发展,推动了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并得到发展,如城市获得了自治权,②③正确;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灭亡,10—12世纪的德意志是在神圣罗马帝国统治时期,排除①;
1871年德国统一,排除④,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古西欧城市,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12世纪,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据此,对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评价准确的是 ( )
①推动了希腊化时代的到来②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
③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④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的先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D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希腊化时代指的是公元前330年波斯帝国灭亡到公元前30年罗马征服托勒密王朝这一段时间,排除①;
材料“阿拉伯医学家伊本 西那在总结希腊和阿拉伯医学的基础上,写成《医典》”说明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是融合欧洲和亚洲的医学成果,②正确;
材料“这部系统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译为拉丁语,直到17世纪仍是欧洲各大学的医学教科书”说明伊本 西那的医学成就促进西欧医学教育的发展,③正确;
开创了欧洲实验科学先河的是伽利略,排除④,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文明成就,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16.《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的权利”。这一规定实质上( )
①促进了德意志的宗教改革②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
③消除了德意志内部的纷争④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方民族国家及其特征;国际法的形成;外交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德意志各诸侯国”“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实质上承认了德意志各邦国为主权国家,这也在法律上确认德意志的政治分裂,②④正确;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宗教改革无关,排除①;
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排除③,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和实质。
17.法国1791年宪法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享有公民权,同时规定“在法国任何地方缴纳至少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出具收据”“非处于家仆地位,即不是领工资的仆人”的公民有选举权;“有真实证据证明已破产或资不抵债者”没有选举权。这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 B.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
C.推翻了法国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
【答案】A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法国1791年宪法的规定,实质上是有一定资产的公民才有选举权,导致700万公民中有近300万人被剥夺了选举权,是以财产不平等代替出身不平等,A正确;
材料强调法国1791年宪法仍有一定局限性,没有强调启蒙思想家的理想最终实现,排除B;
材料不涉及法国君主专制被推翻,排除C;
1804年《民法典》标志法国成文法体系的确立,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法国大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18.1806年,在被拿破仑的军队打败后,普鲁士被迫签订屈辱的条约,激起有识之士进行改革。1809年,威廉 洪堡出任普鲁士文化和教育大臣,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发展师范教育,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有( )
①维也纳体系建立②工业革命的影响 ③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普法战争的胜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拿破仑战争后欧洲文化的重构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拿破仑被打败后,欧洲强国确立了维也纳体系,排除①;
材料“兴建大量工业学校,把大学建成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机构”明显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正确;
普鲁士被拿破仑打败后,提倡“民族教育”,实行强制义务教育,由此可见,民族意识的觉醒也是推动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③正确;
1870年普鲁士打败法国,排除④,综上,C正确,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和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和普鲁士教育改革的因素进行作答。
19.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暴动,冲击工场,占领村庄,运动席卷秘鲁南部地区。他宣布誓死战斗到底,目标是“废除劳役制、销售税、内地关卡以及其他各种苛捐杂税”。运动虽然被镇压,但此后西班牙人废除摊派劳役制。这反映了( )
A.印第安人实现了自身解放 B.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
C.秘鲁率先实现了国家独立 D.拉美的奴隶制度宣告结束
【答案】B
【知识点】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解析】【分析】材料强调,1780年,自称印加王族后裔的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暴动,从而推动了摊派劳役制的废除,反映了拉美反抗殖民斗争的状况,B正确;
材料强调该运动最终失败,实现了自身解放和国家独立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AC;
图帕克 阿马鲁酋长发起的暴动最终失败,因此没有废除拉美的奴隶制度,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拉美民族独立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
20.在曼彻斯特,恩格斯一有空闲时间就与普通工人交往,详细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1844年,他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指出必须废除私有制。据此说明,恩格斯的实践与研究( )
①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 ②探讨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变化
③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 ④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
【解析】【分析】材料“还研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说明恩格斯注重汲取人类优秀思想成果,①正确;
材料“了解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必须废除私有制”体现了恩格斯注重探讨工业革命后的工人生活和斗争,指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②正确;
1864年第一国际的成立,实现了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排除③;
恩格斯深入工人群体,研究理论,最终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状况》等文章,体现了恩格斯总结英国工人阶级斗争经验,④正确,综上,B正确,排除AC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恩格斯的贡献,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1.西方学者在评论19世纪末非洲大陆的情况时写道:“短短的二十几年就把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直接造成非洲形成以上局面的因素有( )
①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 ②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
③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英法在北非扩张 ④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知识点】西方列强瓜分非洲
【解析】【分析】材料“非洲大陆分割成了外交几何学家们发明的若干对称体”强调的是非洲被瓜分,“罪恶的奴隶贸易造成非洲人口锐减”和瓜分非洲无关,排除①;
欧洲冒险家深入非洲内陆探险,熟悉非洲大陆地形,为列强瓜分非洲提供了便利条件,②正确;
开通苏伊士运河,大大缩短了地中海到红海距离,使欧洲殖民者更方便的侵略非洲,③正确;
结合所学可知,柏林会议确立了“有效占领”原则,协调了列强在瓜分非洲时的矛盾,之后列强瓜分非洲速度大大加快,④正确,综上,D正确,排除AB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2.书同文
材料一(战国时期七国)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取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许慎《说文解字 序》
材料二
秦王朝实行“书同文”政策,既是一个重要的政治事件,也是我国汉字发展史上的转折点。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
从实际使用看,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
—摘编自黄德宽《古汉字发展论》等
(1)依据材料一,指出战国到秦朝文字的演变。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书同文"的历史意义。
【答案】(1)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又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大一统的观念。
【知识点】秦朝的统一措施及其影响
【解析】【分析】(1)演变:根据材料“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文字有差异,秦朝统一了全国文字,从大篆中演化出标准字体小篆,后来又书写简便的隶书广泛使用。
(2)意义:根据材料“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可概括出秦朝统一文字的字形和书体,文字规范和简化;根据“汉初文字在构形和书写风格上都传承了秦朝的文字,是秦朝文字发展的延续”可概括出秦朝统一的文字被汉朝继承,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根据材料“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可知,文字统一有利于政令传递(文书行政),有利于法令的统一,有利于官员的考核(上计制度),适应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需要。根据材料“小篆和隶书促进了文字的统一规范,为推行政令、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隶书逐步占据主要地位,基本克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大导致的经济文化交往中的隔阂”可概括出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大一统的观念。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国文字发展历程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23.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
【答案】(1)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发展贸易,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与西域各地政要、商人友好交往,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
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状况,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
(2)地位及发展:控制河西地区,维持与宋辽政权的并立;设置重要行政中心;迁徙人口,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粮食和军需供应增强西夏国力;商业发展;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人才。西夏统治时期,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
【知识点】隋朝的兴亡;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中国古代民族事务机构;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可概括出与西域各地政要、商人友好交往,使张掖成为西域通往中原地区的中转站,有利于提升了河西地区在民族交往和对外交往中的地位,推动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交融;根据“《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可以得出裴矩研究西域的历史地理状况,撰写《西域图记》,理清了丝绸之路的格局,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发展,提升了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互市贸易有利于促进河西地区的开发,发展贸易,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地位、发展:根据“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由此可知,西夏统治河西走廊时期,控制河西地区,维持与宋辽政权的并立;根据“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可概括出西夏在这里设置重要行政中心;根据“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可概括出迁徙人口,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粮食和军需供应增强西夏国力,同时也促进了商业发展。根据“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可概括出西夏统治者发展儒学教育,培养人才;结合所学从西夏统治时期,大力经营河西走廊,也促进了河西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了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补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4.人物评价
查士丁尼一世相关史事摘录
——摘编自[英]查尔斯·欧曼《拜占庭帝国史》和陈志强《拜占庭帝国通史》
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时期拜占庭帝国疆域扩展示意图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査士丁尼一世。
要求:史事归纳合理,评价客观公正;证据运用恰当,表述顺畅规范。
【答案】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知识点】拜占庭帝国;拜占庭、俄罗斯文化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材料列举了查士丁尼从作为继承人时精通各方面只是,继位为皇帝后政治上加强皇权,颁布法律,经济鼓励商业发展和对外贸易,对外交往频繁,扩展疆域,然后结合所学对其进行总体评价: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然后一分为二从两方面具体进行评价,根据“作为皇位继承人,他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可概括出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根据“527年继位为皇帝,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为加强皇权,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选避国家税收”“为保护帝国的商业利益,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从中国引进育蚕丝织技术,帝国的丝织业发展起来”“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信息可概括出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根据材料“统治期间,征收苛捐杂税,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可知,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故答案为:
查士丁尼罗马时代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期一般被看作是历史上从东罗马帝国转化为拜占庭帝国的重要过渡期。查士丁尼做为皇位的继承人,其非常注重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了历史、法律、金融、行政、经济和建筑等方面的知识。继位后,大刀阔斧进行改革,提拔了大批军事、司法、行政和宗教人才,制定了改革方案和军事征服计划,重新将地中海变为帝国的内海,使帝国领土面积几乎扩大了一倍。采取措施遏制大土地贵族逃避国家税收。发展对外贸易,与波斯人争夺红海贸易控制权,引进养蚕技术,促进丝织业发展。为巩固皇权,组织编纂了《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和《法学阶梯》等法典;其在位期间,重建君士坦丁堡,重现了罗马帝国的辉煌。但是,查士丁尼在位期间,征收苛捐杂税,增加了人民的负担,也使各省陷入长期的贫困。
【点评】本题考查了东罗马帝国统治,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一 14世纪时,欧洲的手工作坊雇佣工人数增多,引发了一些变化:行东本人不再是劳动力,变成了完全的经营者、监督者。行东的收入不再具有手工劳动收入性质,而变成了经验管理收入和利润收入,而利润收入主要来自对雇工和学徒的剥削。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
——捕编自厉以宁《资本主义的起源》
材料二 朕的若干臣下……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使上述房屋、市镇、村庄周围的区域和里面的农田、土地都沦为牧场,并为了他们的私人利益,在那里放牧羊群和其它牲畜。
——摘编自亨利八世给圈地调查委员会的谕令(1517年)
材料三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抢掠金银及贵重物品、不等价贸易、贩卖奴隶,专制统治及超经济的剥削等,成为这一时期殖民统治和掠夺的主要内容。
19世纪后,殖民侵略的目的除确保欧洲国家工业产品与剩余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外,还要为本国的剩余资本寻找投资场所。因此,暴力和经济结合下的资本输出,最大限度地牟取了高额垄断利润。
——摘编自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中古后期,西欧随着工商业和城市的发展,雇佣劳动关系逐渐发展起来,帮工和学徒成为雇佣工人;手工作坊主(或行东)成为雇主(或早期的资本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中古时期的手工作坊逐渐发展为手工工场。
近代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地区发展,租地农场发展起来。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大片农田成为牧场,为工场手工业提供原料和自由劳动力。
商品经济的发展也推动了新航路开辟,国家通过早期殖民扩张获得了大量的财富和海外市场。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和落后。
西欧确立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工业革命导致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进入蒸汽时代),建立了工厂制度;西欧国家加紧殖民侵略,将亚非拉卷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抢占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电气时代到来),19世纪末西欧国家逐渐发展为垄断资本主义,积极瓜分世界,抢夺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进行资本输出)。
总之,近代资本主义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巨大发展,提高了西欧的国际地位,但是,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掠夺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上。
【知识点】欧洲早期的殖民扩张及其影响;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近代世界商业贸易的变化;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帮工和学徒成为主要劳动力,过去的师徒关系已经转变为雇主与雇工之间的关系”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描述了近代欧洲的手工作坊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根据材料“用树篱、堤坡和其他围栏将朕的英国王国内的一些市镇、村庄和 其他地方圈了起来,他们将居住在那里的朕的臣民从自己的农田中驱赶出去”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材料二是英国的圈地运动,根据材料“近代殖民主义的产生时期,正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这一时期的殖民活动深深打上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性和残酷性的烙印,它既带有封建专制的特性,又充满着商业资本的贪婪”可概括出材料三描述了殖民掠夺,然后结合上述事件的影响评析14-19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最后进行总结即可。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
26.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一 明代中叶,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中国内地。他们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西方传教士为了适应、了解中国社会,开始钻研中国的经典。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经意大利和法国人的介绍、研究,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等译本,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中流传。1671年法文本的中医著作《中国脉经》出版。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更不要说被纳入科举,跻身主流文化;原因之二,是中国人以一种非常务实的态度选择性地接受西学,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
——摘编自张国刚、吴莉苇《中西文化关系史》第二版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答案】(1)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欧洲近代科学发展,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
明清时期,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强化专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
(2)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因为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中国儒家经典、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
【解析】【分析】(1)根据“西方传教士......以传播欧洲科学文化为手段,导引信徒向慕欧洲文明和生活方式”“1735年第一部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主要有,新航路开辟后,随着东西方贸易发展,以澳门为通道,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西方传教士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加之明清时期,统治者加强大一统国家治理,社会稳定,农耕经济繁荣,对西方有吸引力;明清统治者又强化专制,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和文化专制,限制对外往来和西方学传播等。
(2)根据材料一“ 他们介绍的西方科学主要集中在天文数学方面,介绍的并非西方科学的最新成就,但许多科学著作通过编译得以在中国流传,中国有了可供吸取的新的知识来源 ”可概括出欧洲数学、测绘等技术传入中国,西方科技文化知识在中国得到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根据材料二“ 不能过分夸大明清之际西学东传的规模与效应。原因之一,是西学知识、无论是科技还是艺术,只囿于宫廷和极个别士人,没能真正走入中国社会……主要是选择一些能够满足农业社会需求的内容,而这部分内容并不多”可得出因为西学只在少数人中传播,没有进入主流文化;受中国农耕社会的制约,西学的影响有限。根据材料一“1735年第一步系统介绍中国的历史、现状和科学的《中华帝国史》四册在巴黎刊印。中国的工艺品、园林、瓷器、绘画、丝绸和茶叶等也得到欧洲人的景仰。在启蒙运动中,中国的优秀文化曾给莱布尼兹、伏尔泰的哲学和魁奈、杜尔哥的重农派学说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可得出中国儒家经典、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到西方,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反响。中国的建筑、茶叶、丝绸和瓷器传入欧洲,丰富了欧洲人的生活。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学生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重点考查中西方文化交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关键词,可以推导出正确答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高三上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