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名校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期中模拟预测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七年级下册1—2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 (公元 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 50 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A.隋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2.“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句话( )
A.指出了隋朝开通运河的理由 B.称赞了隋朝大运河的历史作用
C.批评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 D.描述了隋王朝的经济繁盛
3.“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以下措施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
A.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B.完善三省六部制度
C.减轻劳役发展生产 D.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4.徐来军曾在《调笑令》中说:“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材料描写的生产工具是( )
A. B. C. D.
5.《大唐新语》中记载,长安城里,胡人戴着汉人的帽子,汉人穿着胡人的衣衫,谁是胡谁是汉,连官府也无法分辨。外国人可以谋求官职,亦可以长期居住,胡人几乎融进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材料反映了唐朝( )
A.开放的社会风气 B.繁荣的对外贸易
C.开明的民族政策 D.多彩的文学艺术
6.下表内容为《全唐诗》的部分摘录内容。据表中信息可知( )
诗人 诗句 出处
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鹏 《全唐诗》
杜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白居易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A.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B.农业生产为唐诗提供素材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唐诗繁荣依赖于农业发展
7.下列两位人物的对外文化交流,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特点的是( )
A.对外开放、双向交流 B.源远流长、泽被东西
C.世界领先、求同存异 D.高度繁荣、共享太平
8.“限于当时的国力,节度使很少得到中央政府的津贴,必须由自己在防区内自给自足地筹措招兵买马、屯粮制械的费用。这种做法的负面效应是明显的,节度使对中央政府的离心力日渐增大。”,材料的“负面效应”直接体现在( )
A.陈胜吴广起义 B.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C.安史之乱 D.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9.历史史实是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B.唐太宗严格考察各级官吏的政绩
C.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D.唐朝灭亡后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
10.“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南方经济有一定发展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这反映了北宋的治国策略( )
A.重武轻文 B.民贵君轻 C.重文轻武 D.中央集权
12.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为“整军”采取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13.文物是我们解读历史密码的重要途径,根据图表5中的货币样式,结合宋代历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宋朝推行重文轻武政策 B.北宋的手工业技术稳定发展
C.北宋海外贸易繁荣 D.辽宋夏时期民族政权之间的交流互鉴
14.“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材料主要说明“澶渊之盟”( )
A.是一个完全平等的盟约 B.使宋辽出现了和平交流的局面
C.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D.完全消除了宋辽间的民族隔阂
15.据《金史》记载,金太祖阿骨打命完颜希尹仿契丹文和汉字制女真字。“女真大字”于天辅三年(1119年)颁行。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又制新字,称为“女真小字”。传世的女真文主要是一种与方块汉字相似的单文。由此可见金政权在发展中( )
A.注重文学艺术创新 B.注重借鉴汉族文化
C.彻底放弃游牧生活 D.仿汉制定官制律令
16.下面是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 )
A.①④③②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②③④
17.如图中的三幅图片是某校学生开展关于宋代主题学习收集的图片,该图可用于研究( )
《货郎图》(局部) 北宋纸币铜板拓片 南宋纸币“会子”铜板拓片
A.手工业的兴盛 B.农业的发展
C.文学艺术的灿烂 D.商业贸易的繁荣
18.两宋在广州、泉州、明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法或市舶法。进出口货物有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商品有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这说明宋朝( )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海外贸易的发达
C.社会生活的多彩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9.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写道:“……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有关的下列事件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建立蒙古政权 ②定国号为元 ③定都大都 ④灭亡南宋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①④②③ D.①③②④
20.比较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 ②都进行了制度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都建立起空前辽阔的疆域 ④都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1.临沂在西周时期属于齐鲁国管辖,元朝属于腹里地区(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中书省直接管辖。下设山东东西道。这表明,西周、元朝时在地方分别实行( )
A.分封制郡县制 B.分封制行省制
C.郡县制世袭制 D.世袭制分封制
22.西藏自古以来属于中国的领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的标志是( )
A.澎湖巡检司的设置 B.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设置
C.宣政院的设立 D.驻藏大臣的设置
23.某幅古代风俗画描绘了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繁荣景象,画面中共计了800余人、60多只牲畜、20多艘船只、30多栋房屋、170多棵树木、20辆车和8顶轿。这幅现实主义长卷在作者精巧的布局下,犹如一出高潮迭起的戏剧,不断铺展其生动的细节、丰富的生活,妙趣横生,耐人寻味。这幅“风俗画”反映了( )
A.唐都长安的严整对称 B.北宋东京的都市繁华
C.南宋杭州的经济发展 D.元朝大都的市井生活
24.某班开展“历史人物对号入座”趣味活动。下列历史人物与著作对应错误的是( )
A.老子——《道德经》 B.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C.关汉卿——《窦娥冤》 D.李清照——《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25.中国古代科技最辉煌的成果当属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下列对四大发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西汉时期人们掌握造技术 ②南宋毕昇发明
B.③春秋时期出现 ④是唐朝时发明
C.③宋代应用航海业 ④唐末开始运用军事领域
D.①东汉蔡伦发明 ②北宋毕昇发明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长安百花时,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何处不相乐。”盛唐气象万千,表现在各个方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经济繁荣——底气】
材料一 自贞观以后,皇帝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丰收),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家的外门)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1)材料中所叙述的社会状况是哪一个皇帝在位时出现的?(2分)他在位时期在经济上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2)诗中所描绘的经济繁荣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为什么?(3分)
【民族交融——和气】
材料三 蕃人旧日不耕犁(少数民族原来不会耕地),相学如今种禾黍(如今也学会了种植庄稼)。
——王建《凉州行》
女为胡妇学胡妆(妇女都愿意学胡人化妆),伎进胡音务胡乐(歌女也愿意唱胡人音乐)。
——元稹《法曲》
(3)材料三的诗句反映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相互学习,相互影响。请写出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证明该政策。(3分)
【对外开放——大气】
材料四 唐朝先进的经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使得当时的中外交流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唐文化可谓博大精深、兼收并蓄、泽被东西。中国同亚非欧频繁往来,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分,域外民族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音乐舞蹈相继传入中原地区,并日益流行,出现了“胡风盛行”的景象。
(4)结合材料四,请写出唐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任意举出一个“当时的中外交流盛况空前”的例子。(2分)
【文艺多彩——才气】
材料五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多首。唐诗内容丰富,作者众多。唐诗与唐朝,盛衰与共,相辅相成,堪称“绝配”。
(5)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请分别写出谁被誉为“诗仙”和“诗圣”。(2分)
27.宋元时期,我国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经济繁荣,文化灿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中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南宋 11240760 62.9﹪ 6624296 37.1﹪
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材料四:两宋时期,中原军民英勇抗击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南侵,使南方地区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南方经济迅速发展起来。北方战乱使中原人口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的技术,推动南方经济进一步发展。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降水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两宋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概况》
(1)上图中政权①、②的建立者分别是谁?(2分)
(2)从图中可以看出两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什么?(2分)
(3)材料二中表格反映了西汉以来人口(户)数的变化情况怎样?(2分)根据数据变化说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到哪个朝代最后完成?(2分)这时的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什么流域转移到南方的什么流域?(2分)
(4)材料三的谚语表明哪一地区已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2分)
(5)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哪些?(4分)
28.某校历史兴趣小组以“隋朝与宋元的交通”为主题进行探究,请你帮助他们一起完成。(14分)
【运河篇】
材料一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隋朝开通大运河的主要目的及重要意义。(4分)
【陆路篇】
材料二 古代著名的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为加强同各地的联系,元朝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使东西方的使臣、商人来往非常方便。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2)根据材料二,宋元时期的陆路主要包括哪两种交通要道?(2分)根据材料二,指出元朝建立驿站的主要目的。(2分)
【海路篇】
材料三 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元朝的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和元朝海路的主要特点。(2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请你提炼一个与“元制的交通”有关的观点,并从材料二和材料三中选取两项对应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因此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法律。)(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B B C C A B A C C C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 D D B B A D B A A
21 22 23 24 25
B C B D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20分)
【答案】(1)唐太宗李世民;(2分)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4分)
(2)开元盛世。(3分)
(3)开明的民族政策。(2分)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3分)
(4)对外开放。(2分)玄奘西行天竺或鉴真东渡日本。(2分)
(5)李白;杜甫(2分)
27.(16分)
【答案】(1)①赵匡胤、②阿骨打。(2分)
(2)民族政权并立和民族交融。(2分)
(3)逐渐增加;(2分)南宋;(2分)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2分)
(4)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2分)
(5)南方战乱少,社会稳定;北方人民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优越的自然条件;南方人民和南迁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4分)
28.(14分)
【答案】(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和巩固统治。(2分)意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2分)
(2)要道:丝绸之路和驿站。(2分)目的:加强同各地的联系。(2分)
(3)特点:交通发达和航线多;范围广。(2分)
(4)观点:交通发达。史实:有陆路或海路;建立四通八达的驿站。(2分)结论:发达的交通促进了经济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