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答案)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23河北保定二模)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力证西学乃过去中国古文化西传所成,他说中国今日学西学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西学不但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学西学不是耻辱,不学西学反而是耻辱——是对“中国本有之学”的大不敬。上述思想(  )
A.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B.为国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可能
C.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D.表明维新派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
2.(2023江苏扬州调研)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期间,命督抚廷臣保举人才开始成为光绪帝择用小臣的特殊方法。“明定国是”诏书颁布后,被保举者超过百人,光绪帝几乎全部下令召见。由此可知,光绪帝此举意在(  )
A.废除科举取士制度
B.加强君权推行变法
C.促使中央权力下移
D.消除帝后两派矛盾
3.(2023重庆八中模拟)1896年10月,梁启超撰文指出:“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汉世亦有议郎、议大夫、博士、议曹……以下士而议国政,所以通下情,固邦本。后世恐民之讪(讥讽)已也,蔑其制,废其官。”这反映了梁启超(  )
A.为变法寻求依据的努力
B.意在推动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C.坚决反对君主制的决心
D.致力传播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
4.(2023湖南永州三模)1897年10月,梁启超发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指出:“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这一主张意在(  )
A.强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B.说明近代民主宪政具有普适性
C.说明尊重张扬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阐述帝制与君主立宪的差异性
5.(2023北京西城二模)1898年7月,林辂存上书推荐一种拼音文字方案,认为以此为基础,“正以京师官音,颁行海内……无论蒙古、西藏、青海、伊犁,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  )
A.该方案有利于边疆各族创造自己的文字
B.清政府试图发展东亚传统的宗藩关系
C.维新运动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
D.旨在文化普及的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6.(2023辽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7.(2023福建漳州四模)康有为上书光绪帝时重点强调了变法的必要性,主张“采万国之良规,行宪法之公议”;光绪帝却强调:“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这表明光绪帝(  )
A.致力发展资本主义
B.立志进行制度革新
C.立足维护封建统治
D.热衷学习西方技术
8.(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9.(2023广东二模)1891年宋恕在其《六斋卑议》中指出“欲振兴诸务,实事求是者,非议院不能有成”。宋恕在后来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议院设想,“略师魏晋之意,复置中正之员……专择该府州县在籍绅士之兼有德望学识者任之”。他的主张反映出当时(  )
A.新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
B.政治上复古思潮的盛行
C.乡村自治力量占据上风
D.政治改革往往流于形式
10.(2023山东潍坊三模)《中华日报》曾在时评中指出:“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以积愤思报怨,以下令逐客为最快人意,以闭关绝市为复见太平。其势应变,虽曰非宜,其抗志负气,殆非无取。”它评价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戊戌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1.康有为根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一步增补了《孔子改制考》,巧妙地把进化论注入中国传统的公羊三世说中,对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做了改造,论证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祖宗之法必须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都是历史之必然。这表明(  )
A.康有为力倡西学救中国
B.传统思想受到严重挑战
C.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增强
D.思想界思维方式出现转型
12.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
A.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
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D.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13.(2023山东潍坊二模)下图为1900年前后国人翻译西方书籍变化情况。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危机的加深
B.西学东渐的深入
C.清末新政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14.(2023重庆三模)20世纪初上海成立沪学会体育部、商业体操会等体育组织,其成员以工商店主、职员为主,还包括部分知识分子,经常进行器械体操、兵式操练等锻炼项目。当时社会舆论纷纷赞同,认为“体育者,竞争之利器,文明进步随以判迟速者也”。这说明(  )
A.体育运动承载着时代的要求
B.体育运动拥有广泛群众基础
C.实业救国思想影响社会风尚
D.清末新政推动体育事业发展
15.(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实施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6.20世纪初,梁启超著《新民说》,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行若是之政”“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  )
A.迎合国民革命的诉求
B.维护民主宪政的成果
C.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
D.揭露清末新政的虚伪
17.(2023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9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成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19世纪7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4年,成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后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后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
18.(2023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爆发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于清末时局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均产生了独特而深近的影响。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见下表。
首倡 6月2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辖区内的所有督臣、抚臣向朝廷会奏,斥责义和团为“乱民”“劫盗”,请朝廷予以痛剿,并明谕各省保护洋商、教士,避免与各国开战
议定 清廷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扩展 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字的有苏、皖、赣、鄂、湘五省。此后浙、粤以“附入”的形式加入,福建和山东巡抚与各国领事签订协议,“自办”互保。四川、陕西、河南也都明确表示出互保的决心
余波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
延伸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中“▲▲”的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A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维新派认为“西学中源”,虽然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减少阻力,但不利于中国深入认识西方文化,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故选A项;材料表明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未体现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材料体现的“西学中源”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学中源”,未体现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在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通过保举人才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变法革新的力量,故选B项;据所学知识,戊戌变法并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统治者的主观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专制,排除C项;光绪帝此举是为加强君权,应对强大的后党力量,而不是消除矛盾,排除D项。
3.A 梁启超以古今对比的方式,指出“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以下士而议国政”“通下情,固邦本”,意在强调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求依据,故选A项。
4.B 材料说明梁启超认为日本的宪制并未影响他们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政治也并不是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由此可知梁启超意在强调民主宪政的普适性,中国也能发展宪政,故选B项。
5.C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898年7月,处于维新运动期间,据题干内容可知,林辂存主张用京师的官音,“颁行海内”,使得“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在维新运动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故选C项。
6.D 由材料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故选D项;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故排除C项。
7.C 材料显示康有为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光绪帝却仍然强调根据“以圣贤义理之学”即儒家思想和封建纲常伦理作为根本,这表明光绪帝仍然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仍希望能维护封建统治,故C项正确,A、B两项错误。光绪帝虽提及学习西方技术,但仍视圣贤义理之学为根本,D项错误。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则转向制度变革,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日益深入,故选D项。
9.A 据材料“欲振兴诸务,实事求是者,非议院不能有成”可知,宋恕主张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设立议院,但他在后来也主张效仿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注重品德,这说明当时他的新思想受传统观念影响,故选A项。
10.D 据材料“其时通国臣民上下,以复仇为雪耻……”可知当时民族危机深重,举国反帝情绪高涨,据材料“其抗志负气”可知其反帝爱国的情感值得肯定,结合所学可知评价的是义和团运动,故选D项。
11.D 由材料可知,康有为借进化论阐释中国传统公羊三世说,论证变革的历史必然性,说明晚清时期思维方式的转型,故选D项。
12.A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认识更加清晰,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并未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排除D项。
13.A 分析图中信息得出,20世纪初国人翻译西方书籍社会科学类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前后,发生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时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认识到,单纯学习西方的技术不能够挽救民族危机,而是应该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所以翻译西方的书籍从自然科学类转向社会科学类,故选A项。
14.A 据材料“20世纪初”“经常进行器械体操、兵式操练等锻炼项目”可知,20世纪初,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加深,体育运动被赋予竞争利器的职能,受到社会关注,体现了体育运动承载着当时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故选A项。
15.B 据材料可知,报纸具有开启民智、传递民意的社会功能,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身处危机中心的北京人更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危机的深重,故选B项。
16.C 20世纪初,梁启超认识到“新民”是实现社会变革中的迫切任务,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20世纪初,中国并未建立“民主宪政”,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清末新政,故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是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18.参考答案 (1)影响:削弱中央权威,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有利于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地方势力扩张;加速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推动清末新政。
(2)内容: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民国时期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
理由:20世纪初,南方各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力增强,同时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失望,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列强为维护利益扶植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央权力更趋衰落;同时列强扶植新的代理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备战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训练题第16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