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6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课件+练习)

(共34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知识点2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题型特训】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知识点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3年13考 (选择题9次,非选择题4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复习关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重点把握我国的干部制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3年7考 (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2次) 外交成就外交理念(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考查重点,复习时多关注。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稿定PPT
知识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新中国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成立 准备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形式。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人民: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巩固背景 举措 意义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威胁着人民政权; ②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④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战争,侵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剿匪镇反: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人民政权巩固背景 举措 意义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威胁着人民政权; ②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③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 ④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战争,侵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稳定物价: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为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人民币逐渐占领了城乡市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同意谈判;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战争结束。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1.(2022·辽宁卷)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23家工厂从东北南部迁到东北北部,并不能平衡工业的地区差异
东北工厂北迁与调整工业结构无关
将东北工厂北迁与国际环境变化有关,并非为了恢复国民经济
C
2、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制度 概况 意义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③“八二宪法”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建立;②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④~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⑤基本内容:角色+职能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制度 概况 意义
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法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三个离不开”⑤“两个共同”“五个认同”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⑦五个自治区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①建国初,沿用统一管理,后来,建立了统一领导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③十八大以来,更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④公务员制度:1993、2005、2006年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差别?
2.(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4.(2022·重庆卷)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3.(2023·江苏卷)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落实《共同纲领》关于民族问题的政策,因而派遣专员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隔阂很深,因此该团旨在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材料未能体现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
A
从海报可以看出国家希望通过鼓励人民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起到“解放台湾”的作用,而非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倡导储蓄行为,而不是购物消费
海报体现了政府鼓励购买“人民胜利折实公债”,而非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C
民主集中制是政治组织原则
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大改造开始于1953年
B
知识点2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 意义
法治建设 开端 1949年9月,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三个文件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初创 50年代,婚姻、土改、宪法及三部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新发展 80年代,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法治国方略 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里程碑,重要标志、法制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宪法、立法、法治、司法、方针、修宪、民法典等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02
1.(2023·浙江卷1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答案】(3)地位:基础性。必要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依法治国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已经转化
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地方已经滞后
依法治国的需要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02
内容 意义
精神文明建设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②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③90年代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④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⑤公民道德建设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2.(2022·天津卷)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材料没有涉及法治建设
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
材料没有反映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A
3.(2023·辽宁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材料没有涉及城乡关系
材料没有涉及产业结构
材料强调的是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没有涉及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C
本题考查1949—1952年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的概况。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理清答题思路。本题以一幅图片的形式出现,要求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目,写一则历史短文,答题思路应该是宣传画图片内容的概述,结合“1952年”以及图片内容,分析该宣传画所处的时代背景,最后结合宣传画内容、背景,总结其影响。首先,写上“《工人新村》赏析”这一题目,根据材料信息,概述其内容并表述成文,内容包括图片大部分信息并简短描述等等;总体说一下画面给人的感觉。其次,结合图片内容,分析其背景:政治上,经济上,有什么作用结合材料信息进行分析。最后,结合图片,政治宣传画带有明显政治色彩,分析其影响,体现新中国的国家性质;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为工业化作出贡献。等总结性表述即可。
02
4.(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参考示例: 《工人新村》赏析
《工人新村》是1952年由孙佳桐、何正慈所作的宣传画。该宣传画以写实的风格,描画了一幅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出现翻天覆地巨变的工人新村新画卷。在画卷中,整齐的房子、干净的街道,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远处工厂里的红旗高高飘扬,近处人人面带喜悦的表情,天空中鸽子欢快的飞翔。呈现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主人们生活甜美、氛围和谐融洽的景象。 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斗,新中国胜利完成了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工作,主要工农业生产达到并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宣传画中,工厂以及生产模范旗,宽敞整洁的房屋,房檐上的电灯,工人的自行车,小孩的玩具飞机和玩具汽车,等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工业建设,并表现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宣传画中的向日葵、红旗、侧面反映了人民对新中国的认同对党和国家的信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的政策。1950年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侵略朝鲜的同时,美国还派遣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宣传画中,天上飞翔的“和平鸽”,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人民对和平的向往。 宣传画是以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绘画。宣传的不仅仅是美术作品,还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政治宣传画往往体现国家意志。《工人新村》通过宣传新中国取得的成就,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也使得《工人新村》画卷有着极强的艺术和史料价值。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1)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3)既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某位科学家回忆,1951年他在陕西关中平原就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进行了深入调查,每到一处就开群众大会,宣传有关吸浆虫的科学防治知识,揭穿有些地主富农说什么“土改了,天降灾了”的谣言,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科学的威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新政权的巩固 B.社会经济的恢复
C.解放区的土改 D.大众教育的普及
A
2.下表是1949—1950年中国举办的重要政治展览会及运动,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A.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B.积极构建新型的意识形态
C.重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
D.探索舆论宣传新方法新形式
B
稿定PPT
3.1950年11月,陈云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削萝卜”就是尽量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支出,“挤牛奶”就是尽力增加可能增加的财政收入。这一举措的实施( )
A.满足“国防第一”的需求
B.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
C.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体现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A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7条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规定旨在( )
A.恢复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B.发展生产力和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C.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B
5.1950年3月,我国制定了《婚姻法》;1950年6月通过了《土地改革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 )
A.形成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B.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C.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D
6.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C
02
7.1982年,邓小平指出:“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或者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即:第一,体制改革;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年,根据中央书记处指示,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也开展推动学赶先进活动。上述做法( )
A.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B.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
C.是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D.表明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日益深入
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1945年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答案】(1)时代背景: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
原因:发辫禁锢人身;剪发辫彰显反清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的影响。
(2)举措:重用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符合科学管理的部门;淘汰旧管理者。
历史背景:一战以后,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工厂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如答“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可以给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02
知识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概述 基本原则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1)一个中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1)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目的和方式,进而影响地区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的格局。
(2)国家利益: 谋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它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3)国家的历史传统:一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其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
两大杰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概述 基本原则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三个时期和特点 ①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倒”, 步入国际舞台 ②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2)两个基本点: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4)国家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并会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
(5)国内斗争:外交也是国内政治的一部分,国内党派斗争、阶级斗争都可能会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的国家甚至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我国外交提出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2)两极格局遭到挑战: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一大片”政策,广泛与亚非拉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国际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02
1.(2022·广东卷)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2022·浙江卷1月)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材料中没有体现“一边倒”需要调整
“求同存异”是万隆会议中提出来的
不结盟运动是一个松散的国际组织,它成立于冷战时期的1961年9月,不符合题意
B
B项与日内瓦会议有关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上海合作组织丰富了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A
02
3.(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答案】(1)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拉美国家的联合有能力解决地区事务;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
(2)经济支持;政治平等互信;人文交流;互惠共赢,共同繁荣;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3)美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美国利益、美国优先为出发点,奉行霸权主义、干涉主义等原则,牺牲周边国家的利益。中国处理周边国家关系以政治平等互信、经济共同发展繁荣、文化交流为方式,睦邻友好和平共处。
拉美地区在美国全球战略中地位下降
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中东和中亚地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金融危机削弱美国实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极化势力不断发展壮大等方面思考作答。
得出经济支持
互惠共赢,共同繁荣
知识点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5)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1.(2022·河北卷)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材料主旨是香港问题的解决,A项说法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仅据该材料不能得出英国的态度
1997年香港回归是对“一国两制”方针的首次成功运用
D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中英建交谈判暂时延后。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一边倒,方针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2.1901年,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这种变化说明( )
A.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B.中国政府为抗美援朝作准备
C.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方针 D.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
C
B
稿定PPT
3.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申明:“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 )
A.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被否定D.睦邻友好政策得到重视
A
4.罗纳德·基思认为,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又是“一种战略方针”,它使中国得到更大的战略选择余地,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 )
A.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B.注重维护弱小国家利益
C.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
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D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C
02
6.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将过去长期使用的“解放台湾”的表述改为“回到祖国怀抱”。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国家统一政策有所调整
B.“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实践
C.美国放弃干涉台湾问题
D.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况被打破
A
8.“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所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米,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阐述: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的创新及“实践”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
【答案】理论创新:“一国两制”。
实践表现: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绝不放弃使用武力:“习马会”等。(写出任意3点即可)
因素:“台独”分裂势力;外部反华势力。
7.1974年,国民党元老商震来大陆探访,叶剑英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叶落归根……你是他们的带路人。”商震激动地说道:“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了……”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由对峙转向友好交往
B.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C.“九二共识”符合统一的趋势
D.“和平统一”方针正式确立
B
感谢观看
THANK YOU专题06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4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8
真题回归 8
考题预测 10
高考模拟卷(16+4) 13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1.(2023·海南卷)有苏北民歌唱道:“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区里登记走一下”“要问我家陪什么?不用箱柜来陪嫁,陪了一头小花牛,给姐耕地种庄稼”。歌中这一现象最有可能出现于( )
A.1912—1927年 B.1927—1937年
C.1949—1956年 D.1978—1992年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材料“不要吹,不要打,不坐轿,不骑马”“不拜天地不拜灶,又不烧香点纸马”体现了当时婚姻习俗的简化和开放性,破除了古代封建迷信、习俗,由此可断定是新中国成立后,由材料中陪嫁耕牛、耕种庄稼这一现象来看,当时人们对土地比较重视,这是因为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土地,积极性提高,也可能是因为三大改造后,实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拥有对土地使用权,因此耕种土地的积极性较高,综上可断定材料现象最可能出现于1949—1956年,C项正确;1912—1927年、1927—1937年的中国还处于旧中国时期,不可能出现材料中的新婚姻习俗,排除AB项;1978—1992年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不大可能出现只陪嫁耕牛的现象,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3·湖南卷)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纸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可知,1949年,部分民族工业在中国当时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高,有的甚至占到百分之八十,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中国刚刚成立,缺乏经济建设,尤其是缺乏工业建设的经验,民族工业占比高说明其得到一定层度的发展,为此新中国需要利用民族工业建设的经验;同时新中国成立了,意味着中国将要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因此出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我们又需要限制民族工业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民族工业在1949年中国工业中的占比情况,无法推知是因为实施了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产生的效果,排除A项;题干时间涉及1949年,当时还未建立社会主义经济,排除B项;材料无法推知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新中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题干时间1949年不相符,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1·全国乙卷)土改后,太行山区某农民要买一头驴,谈好价钱后,他表示要回家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我们村上好多人家都立下了新规矩,男的开支一斗米以上要得到女人的同意,女人开支二升米以上要得到男人的同意”。这件事可以反映出,当时解放区
A.男尊女卑观念消亡 B.家庭成员经济地位发生变化
C.按劳分配得到实施 D.传统的社会伦理秩序被颠覆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土改后,太行山区农民买了驴,要和妻子商量,理由是村中规矩,男人开支一斗米以上须经女人同意,并且男人支配粮食的上限高于女人。女人经过土改分得土地,经济地位有所上升,故而家庭地位有所上升,故B正确。土改后,男尊女卑观念并没有完全消失,故A错误;在公有制范围内,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是按劳分配,材料与按劳分配无关,故C错误;传统的社会伦理包括父子、君臣、夫妇、朋友等关系,这些在土改后并没有颠覆,故D错误。
4.(2021·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48年开始,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符合城市特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参照乡村经验,不少城市建立了市、区、街三级行政管理体制,街政府成为最基层的行政机构。这种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适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不久,街政府被撤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1954年,国家颁布条例,规定在城市基层设立区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和群众自治性组织居民委员会,正式确立街居体制。通过街居体制,无单位、无组织的群众被全部纳入政府管理范围。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发生很大变化。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扩大了居委会职能,居委会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立各种工作委员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以及大量的“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2000年,《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走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除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之外,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
——以上材料摘编自朱汉国主编《当代中国社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及其意义。
【答案】(1) 背景:新中国成立前:①解放战争后期,共产党军队数量、规模远超国民党。②长期战乱,基层管理主要处于战时状态,废除保甲制度实行市、区、街三级制。③解放区积累了丰富的乡村基层管理经验,乡村管理经验不适应城市“集中“特点,效率低下。④帝国主义掠夺,南京国民政府腐败,官僚资本主义压榨,国家经济全面崩溃。新中国成立后:①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完成反帝反封任务,中国摆脱半殖半封社会性质,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1954年宪法确立了政协、人大、民族区域自治三大政治制度。②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打破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经济封锁。③1949- 1952国民经济获得恢复与发展。④1953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变化:①纳入法治化轨道;②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社区式管理“等新模式。③管理方式多样化,机制不同,出现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等企业管理运营模式。④民主化程度不断加深,直接民主,民主决策,居民会议议事协商、民主听证等形式。意义:①调动了人民参政积极性;②增强了人民主人翁意识;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④保障了经济社会建设的顺利开展;⑤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
【详解】(1)根据材料“接管各大城市后,中国共产党废除了保甲制度”“ 三级行政管理体制导致政出多门,效率低下,无法造应城市集中'的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地进一步探索城市基层管理模式”可从中共接管城市、原有行政管理体制存在弊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方面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变革的背景。
(2)变化:根据材料“扩大了居委会职能”“‘社区式管理’成为城市管理新的模式”“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颁布,标志着社区建设成为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方向”“社区还出现以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以及社会非营.利性公益组织为代表的新兴组织”‘通过居民 会议议事协商和民主听证等形式,社区各类主体都可以平等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民主决策“可概括改革开放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化。意义:可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完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调动人民参政积极性、保障经济建设、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方面分析作答。
5.(2023·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帝国主义时代,东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是帝国主义的后方。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强调,能够把新生的苏维埃俄国从困难中拯救出来的是全欧洲的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国际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
——摘编自黎世红《共产国际东方战略与中国北方大革命运动》
材料二 1919年3月共产国际成立后,就派人到各国访贤,做工作。中国有五四运动的基础,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斯大林的理论分析和形势估计的影响下,1927年11月党中央扩大会议就搞了盲动主义,号召到处暴动。1935年7~8月,共产国际召开了第七次代表大会,当时通过了一个决议,一般不干涉各国党的内部事务。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后来战争打起来,对我们党的干涉就很少了。到了1943年,共产国际就解散了。
——根据《周恩来选集》整理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曾有一段时间全面学习苏联建设经验,但毛泽东很快感觉到不能照搬苏联的做法。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对每个方面的阐述,几乎都要谈到苏联和斯大林的错误,都要谈到应当吸取的教训。党的八大之后不久,毛泽东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都表明,中国正在努力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从整个国际共运来看,中苏两党围绕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争论,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
——摘编自李明斌《中苏大论战及其经验教训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
【答案】(1)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推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加速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3)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欧洲。共产国际“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东方”的历史背景:根据“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后,便拟定了在欧洲加速社会主义革命到来的‘直接战略进攻’”并结合所学得出是十月革命胜利,俄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苏维埃俄国进行了封锁和扼杀;根据“匈牙利、德国等欧洲国家掀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风潮,但很快陷入低谷。就在此时,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开始高涨”得出是欧洲无产阶级革命风潮和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代中国。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作用根据“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下,很快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得出是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根据“共产国际搞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中国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相合”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加速了国民大革命的到来。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推动了各国共产党开始尝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力求自主地解决本国革命和建设的新问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为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苏联的部分错误,带领中国走向了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
1.如图是1949—1956年“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的使用频率统计,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改造取得较大成功 B.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
C.工业化改变建国初期的面貌 D.中美间关系有所缓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信息“新中国”一词在《人民日报》中使用的频率呈下降趋势,反映了新政权逐步走向稳固,更少的与过去对比,更少强调“新中国”,B项正确;在社会主义改造之前新中国的使用频率就有所下降,排除A项;1949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期,并没有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排除C项;此时期中美关系没有缓和,排除D项。故选B项。
2.1950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全国进行时事宣传运动的指示,旨在“使全体人民正确地认识当前形势,确立胜利信心,消灭恐美心理”,并对宣传的要点、方法和保密性纪律做了具体说明。通过报纸、广播、宣传材料的报道,以及各级干部的口头宣传,基本实现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动态播报”,成为当时占领舆论阵地和引导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思想武器。这从侧面反映了( )
A.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讯极不发达 B.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不得人心
C.抗美援朝的舆论宣传效果显著 D.美国对朝鲜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通讯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对于国内远离朝鲜战场的广大人民群众而言,获取前线信息的途径基本依靠官方媒体的报道以及党和政府的宣传,所以靠“报纸、广播、宣传材料的报道,以及各级干部的口头宣传”从而“基本实现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动态播报’”从侧面反映的是通讯的不发达,A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到美国孤立封锁中国的信息,排除B项;“基本实现了对抗美援朝战争的‘动态播报’”从正面说明了对抗美援朝的舆论宣传效果十分显著,排除C项;材料强调中国对抗美援朝宣传及宣传方式,与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性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3.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从推行“撤地建市”的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许多地方已经实行财政上的省直管县,少数地方正在探索行政上的省直管县。这一改革( )
A.扩大了基层的自治权 B.提高了地方的财政收入
C.优化了政府管理结构 D.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98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98年中国进行的第四次行政管理体系改革从市管县体制改革发展到探索省直管县的体制改革,省直管县的体制有利于扩大县的自主性,提高行政效率,即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D项正确;材料中的改革不是基层改革,不能扩大基层的自治权,排除A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并不能提高地方的财政收入,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革实质上是政府层级调整,而非政府管理结构的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赛场上战胜韩国队夺冠,这也是中国女足2006年夺冠以来,时隔16年再次登顶亚洲之巅。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和网络直播收看了这一盛况。女足夺冠后,网上好评如潮,“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足精神激励国人
C.足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根据“‘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可知,女足精神激励国人奋进,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B项正确;电视机普及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与足球运动的推广无关,排除C项;体育强国梦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5.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治化进程取得重大成就,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自治机构的讨论,排除A项;“实现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6.从1979年9月颁布新中国第一部生态环境保护单项法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之后,我国陆续颁布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以上事实说明,我国( )
A.借鉴了国外环境治理法律和法规 B.逐步深化了对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认识
C.形成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D.逐渐深化了经济发展与科学发展的关系
【答案】D
【详解】I在改革开放当中,我国逐渐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只有科学发展,才会引导经济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D项正确;材料本身无法体现我国环境法的发展对外国先进环境法律、法规的借鉴,排除A项;材料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念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从以上法律、法规的制定来看,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只是初步地形成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框架,还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7.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加之宪法等成文性法律规范在内,以其内在公正之道,集合理性和有效性为一体,对各族人民的权利保障、义务履行及社会政治利益关系、民族关系的协调等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这体现了我国( )
A.民族区域自治机构多元化 B.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
C.实现了全过程的人民民主 D.社会主义基层自治在不断完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通过”、“发挥了重要的规范作用”等可知,我国重视民族区域自治的法治化,反映出国家治理法治化取得重要进步,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对自治机构的讨论,排除A项;“实现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材料说的是民族区域自治,不涉及基层自治,排除D项。故选B项。
8.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宋教仁说道:“吾人主张①____,以期造成议院政治者也。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
——郭文深《试论宋教仁的政党政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斗争的胜利,原因是多方面的,……马克思、列宁和斯大林提供了分析工具和组织模型,但是,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用这样的办法,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使它与国民党做斗争时有充分的供给。
——(美)胡素珊《中国的内战1945—1949年的政治斗争》
材料三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开拓者。……对于毛泽东探索留下的成功与失误经验、正确与错误思想,邓小平采取了“扬弃”的辨证态度。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从而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出误区,走向正确的方向。
——范志轩等《论毛泽东与邓小平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在①处填入宋教仁的政治主张,并简述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为此所作的努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原因。并简述“坚实的群众基础满足了它对粮食和人力的需要”的政策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述1956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主要表现,“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
【答案】(1)政治主张:实行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努力:颁布《临时约法》;成立国民党;通过议会斗争试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原因: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因素: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3)表现:发表《论十大关系》,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及制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精神:实事求是。
【详解】(1)政治主张:依据材料“盖内阁不善而可以更迭之,总统不善则无术变易之,如必欲变易之,必致摇动国本”,得出实行内阁制(或责任内阁制)。
努力:从限制袁世凯专权分析,得出颁布《临时约法》;从政党政治分析,得出成立国民党;从议会斗争分析,得出通过议会斗争试图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2)原因:依据材料“共产党人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应用到思想行动的每一级,上至中央委员会制定的政策,下至村庄工作的细节”,得出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依据材料“共产党将自己的利益与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了群众的拥护”,得出中国共产党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
因素:从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的土改分析,得出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
(3)表现:从论《十大关系》分析,得出发表《论十大关系》,探索适合本国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党的代表大会分析,得出召开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及制定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
精神:依据材料“对正确的东西坚持下去,错误的东西坚决改正,从而使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走出误区,走向正确的方向”,得出实事求是。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1.(2021·江苏卷)如图《通不过去》(图中有“和平之路”“战争之路”“五项基本原则”及排队情形)意在说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
A.提升不结盟运动的影响力 B.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
C.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D.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答案】D
【详解】根据漫画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队伍朝着和平之路,并在宣传栏上有“五项基本原则”,而“战争之路”那边空无一人,反映了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利于遏制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D项正确;中国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的外交政策与“推动社会主义阵营的扩大”无关,排除B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不可能阻止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1·浙江卷1月)一次国际会议的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附属地人民问题、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等七部分。公报声明:“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是对联合国宪章的违反,是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一种障碍。”这次会议是
A.万隆会议 B.巴黎和会
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详解】根据“确认人民遭受外国的征服、统治和剥削是对基本人权的否定”可知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反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霸权,结合所学内容判断这次会议应该是万隆会议,故选A;巴黎和会是一战后主要战胜国的一次分赃会议,排除B;日内瓦会议主要是为了解决印度支那的和平问题,排除C;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主要是恢复中国的代表权问题,排除D。
3.(2021·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美国制定了严格管制对华贸易的政策。尽管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但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1950年12月,美国对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实行全面禁运。在美国一再施压下,英国同意对战略物资实行有选择的禁运。中美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但美国这一政策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任内一直保持下来。
——摘编自陶文钊等《中美关系史》
材料二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三 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单位:亿元,
1950 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 41.54 64.61 80.92 84.72 109.80 108.65 104.50
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其中:苏联 13.94 52.50 62.44 69.39 90.16 81.60 77.00
12.86 40.44 47.82 49.07 68.02 57.91 51.86
亚非及西方国家其中:西方国家 27.60 12.11 18.48 15.33 19.64 27.05 27.50
14.87 1.59 7.08 5.01 7.42 9.69 11.37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前期美英对华贸易政策存在异、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1950—195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特征。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
【答案】(1)同的原因:冷战的局势,意识形态一致,朝鲜战争的影响。异的原因: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英国实力削弱,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中国的态度与策略。
(2)进出口总额增加较快;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较低。
(3)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详解】(1)同的原因:由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英国也要‘防止共产主义的扩张’……朝鲜战争结束后,包括英国在内的盟国要求放松对华贸易管制”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局势、意识形态冲突、朝鲜战争爆发等因素进行分析。
异的原因:由材料“由于香港是东亚的转口贸易中心,英国不愿对除军火外的其他物资实行严格控制……在美国一再施压下”并结合所学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二战后,美国实力强大,企图称霸世界,而英国则实力削弱,加之香港是东亚贸易中心,全面禁运损害英国利益;由材料“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可知,双方之所以存在差异,与中国方面的态度与策略相关。
(2)特征:由表格“进出口国别总额合计”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的总额增加较快;由表格“苏联及人民民主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可知,这一时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对象以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为主,其中以苏联为主体;由表格“亚非及西方国家”一栏中的数据变化可知,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经历低谷后又逐渐增加,但所占比例始终较低。
(3)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1.1901年,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这种变化说明( )
A.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B.中国政府为抗美援朝作准备
C.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方针 D.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材料“1901年,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反映了晚清时期国家主权的丧失,材料“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说明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取缔了帝国主义在华特权,这是国家独立自主的体现,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综合国力并未显著提高,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抗美援朝,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非涉及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问题,材料主要反映了近代中国没有外交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排除D项。故选C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以英国、荷兰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虽表示愿意承认新中国,但却在联合国对新中国代表权问题上持不明态度。1954年,新中国先后与英、荷两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同意互派代办而非大使,因此这两次建交也被称为“半建交”。“半建交”现象的出现( )
A.表明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调整 B.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外交封锁
C.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 D.顺应了中英贸易发展的需要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4年(中国)。由材料可知,1954年,新中国与部分对华态度相对缓和但在联合国代表权问题上态度并不明确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有利于为新中国提供稳定的外部环境,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体现了我国外交政策的灵活性,C项正确;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半建交”现象也遵循这一方针,排除A项;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打破了欧美国家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中英贸易的发展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3.1950年,中国相继同丹麦、瑞士等西方国家建交。1952年,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亚太地区的37个国家的378名代表出席了会议。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 )
A.打破了美国的封锁政策 B.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外交重点转向周边国家 D.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同丹麦、瑞士……建交”,“亚太和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积极拓展对外交往空间,D项正确;中国的这些外交活动并未打破美国的封锁,排除A项;1953年,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当时中国的外交重点是社会主义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
4.1959年5月,周总理在全国财贸书记会议上发表讲话,提出了著名的“外贸工作十四条”,其主要内容包括和平经济政策;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重合同,守信用,重质先于重量;贸易展览要少而精;出国访问,要学些东西回来;对和平中立国家的政策是互通有无加强往来等。材料表明我国( )
A.积极探索自身建设道路 B.努力开展全方位对外交往
C.持续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D.出现了外贸领域的“大跃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1959年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1959年周总理提出了外贸工作十四条,给予外贸工作有效的指导,积极探索自身建设的道路,A项正确;全方位外交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1956年国家外贸工作的指导要求,而没有提到区域合作,排除C项;“大跃进”是左倾错误,忽视客观经济规律,而材料要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排除D项。故选A项。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据材料可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地方管理政策制定,中国共产党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根据地方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表现搁置分歧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中政策,不涉及主权毋容置疑的信息,其地区都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排除B项;深圳特区、香港特别行政区不涉及民族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6.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将过去长期使用的“解放台湾”的表述改为“回到祖国怀抱”。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国家统一政策有所调整 B.“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实践
C.美国放弃干涉台湾问题 D.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况被打破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从《中美联合公报》中表述的变化可知,我国对统一政策进行了调整,明确了和平统一的方针,A项正确;1978年,“一国两制”构想尚未提出,排除B项;“美国放弃干涉台湾问题”与事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中美建交对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影响,未提及两岸的交流活动,排除D项。故选A项。
7.1954年美国与蒋介石签订“共同防御条约”,企图利用这个条约来使它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支持国民党军队多次对大陆进行骚扰和破坏活动,造成台湾海峡地区局势长期紧张。为了打击美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这表明中国( )
A.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 B.放弃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C.践行“一国两制”构想 D.坚决执行《反分裂国家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材料“为了打击美蒋,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炮击金门”体现的是面对美国及国民党军队的挑衅,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反击,说明的是中国捍卫国家统一的决心,A项正确;中国并未放弃谈判实现国家统一,排除B项;一国两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系统阐述的,排除C项;《反分裂国家法》于2005年3月14日通过,排除D项。故选A项。
8.“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所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米,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阐述: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的创新及“实践”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
【答案】理论创新:“一国两制”。
实践表现: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
绝不放弃使用武力:“习马会”等。(写出任意3点即可)
因素:“台独”分裂势力;外部反华势力。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理论创新:结合所学知识,为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政策。实践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实践表现有推动两岸双方达成“九二共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绝不放弃使用武力:“习马会”等。因素:由材料“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那势力极力病‘以台制华’,”可知“台独”分裂势力;外部反华势力。
高考模拟卷(1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如图为1951年创作的宣传画。该作品的广泛流行( )
A.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喜悦 B.反映了农民对合作化运动的拥护
C.有利于促进土改的顺利完成 D.表明了国民经济得到了全面恢复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因此根据材料关键信息“1951年”“土改完成农民生活好”可知,这些作品有利于促进土改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人民当家做主无关,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D项。故选C项。
2.1951年《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提出农业合作化的要求,对农业合作化中的互助组等问题作了规定。1952年底,全国参加互助合作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40%,达到3500多万户。材料体现了( )
A.中共在经济恢复时期探索社会主义改造 B.“一五”计划的建设成就突出
C.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实行了全民所有制 D.人民民主专政的正式建立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1年至1952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结合所学可知,1949—1952年是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的重要阶段。1951年、1952年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体现了经济恢复时期中共探索社会主义改造,A项正确;“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已经实行了全民所有制”,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人民民主专政的确立,排除D项。故选A项。
3.1949年11月,北京市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市长、副市长及市人民政府委员,代表们反应热烈,时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主席的汤用彤认为,“人民自己选举自己的市长,是中国几千年来所没有的事”。由此可见,当时( )
A.和平建国方案得到各界拥护 B.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 D.民众对新政权的认同感强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11月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此次选举尊重民意,各界代表反应热烈,北大校务委员会主席对此也持肯定态度,可见民众高度认可新政权,D项正确;1949年11月,新中国已经成立,排除A项;选举市长、副市长及市人民政府委员不属于基层自治(现代中国的基层群众自治主要涉及农村村级、城市社区公共事务等),排除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初步建立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C项。故选D项。
4.美国史学家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所谓民主党派也被吸收进了统一战线和政协”“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的代表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这一记述在客观上体现出( )
A.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特色 B.新中国各政党共同执政
C.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D.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新中国初期。材料中民主党派加入政协,以及“在24名新政府部长中,有11人是这些小党或无党派“民主人士”,说明新政协和新政府的人员构成较为广泛,代表各阶层利益,具有鲜明的民主性,A项正确;“共同执政"说法错误,政协制度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议政,排除B项;当时人民政协是起到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作用,但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民主人士拥有政治特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
5.该表所示为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下列由此得出结论中,最为合理的是( )
时期 政策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支持各民族开展反抗“三座大山”的斗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
改革开放新时期 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民族地区封闭落后面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推动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
A.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 B.中国式道路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
C.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民族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是对境内各民族所采取的政策,在革命时期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了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和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说明民族问题是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内容,A项正确;“实现了各民族共同富裕”说法夸大,并且和革命时期不符,排除B项;材料不是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排除C项;“各民族团结奋斗实现共同当家作主”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相符,与改革开放后的内容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选择“一边倒”政策,与苏联缔结同盟。20世纪70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一条线、一大片”政策,构筑包括美国在内的反对苏联霸权的国际统一战线。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强调坚持“不结盟”的外交政策。由此可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政策( )
A.坚持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 B.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C.反映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D.体现了务实灵活的基本特点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针对不同时期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先后实行“一边倒”“一条线、一大片”“不结盟”的外交方针,体现了我国外交务实灵活的基本特点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立场,D项正确;“求同存异”方针提出于1955年万隆会议期间,“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结盟时该方针尚未提出,排除A项;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政治格局发生变化,排除B项;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断,排除C项。故选D项。
7.罗纳德·基思认为,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又是“一种战略方针”,它使中国得到更大的战略选择余地,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 )
A.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B.注重维护弱小国家利益
C.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 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可知,新中国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体现了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中国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的信息,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新中国维护弱小国家利益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采取了“一边倒”方针,这属于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的做法,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8.据统计,1978~1980年国家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是增幅最快的;对正在进行改革的社会主义国家出访年平均增长率为41%,位居第二。同时,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最快的是科技、经济和教育代表团,并邀请相关专家来华讲座,召开学术会议以巩固学习成果。这些外交活动( )
A.主要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 B.推动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建交高潮的出现
C.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 D.说明中国外交实践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80年(中国、亚非拉国家)。根据材料“1978~1980年国家领导人对发达国家出访的年平均增长率为57%,是增幅最快的”“这一时期出访次数增长最快的是科技、经济和教育代表团”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我国为了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通过领导人出访和开展学术会议等外交活动不断吸取外国科技、经济和教育发展的经验,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C项正确;这些外交活动意在拓展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路,A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A项;B项发生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除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开始突破意识形态的禁锢,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9.1986年-2001年18万人获得律师资格,2002年-2017年95万余人通过司法考试并取得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十八大以来律师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22年2月7日,全国律师总人数达到57.6万。这反映出我国新时期(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B.依法治国的国策有效实施
C.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 D.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提高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6年至今,我国律师队伍不断壮大,反映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水平有了明显提高,D项正确;律师队伍的壮大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发展,排除A项;律师队伍规模的扩大是依法治国国策有效实施的客观条件,不是依法治国实施的表现,排除B项;我国进入人民民主政治新阶段的标志是八二宪法的制定而非律师队伍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0.1982年现行宪法颁布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五次宪法修正案,先后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由此可知,材料意在强调( )
A.中国高度重视保障人权 B.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
C.法律要为社会发展服务 D.法律的经济职能得以强化
【答案】C
【详解】据材料“把坚持改革开放、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私有财产保护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写入宪法”可知法律保障中国民主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保障人权,A项错误;公民法治意识日益增强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项。
11.1974年,国民党元老商震来大陆探访,叶剑英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叶落归根……你是他们的带路人。”商震激动地说道:“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了……”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由对峙转向友好交往 B.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C.“九二共识”符合统一的趋势 D.“和平统一”方针正式确立
【答案】B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范围为1974年的台湾。根据材料中国民党元老商震与叶剑英的对话可以看出,国家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B项正确;1974年两岸依然处于对峙时期,1979年以后两岸结束对峙,排除A项;1992年提出“九二共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排除D项。故选B项。
12.蒋介石 1975 年找来了国民党元老陈立夫,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知这个消息后,高兴地对邓小平说:“你可以代表我去台湾,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从中得到的历史信息是( )
A.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 B.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C.毛泽东与蒋介石谈话后实现“三通” D.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逐步推行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5年(中国)。根据材料“两岸可以以此为契机,尽快实现‘三通’。”可知,蒋介石提出“可以让毛泽东来台湾访问”,毛泽东得到消息很高兴欧尼,认为两岸应该尽快实现“三通”,说明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B项正确;1979年《告台湾通报书》的发表,标志着两岸关系翻开了历史性一页,排除A项;2008年12月15日,海峡两岸实现了“三通”,排除C项;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即一国两制,是在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提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93年新年社论《团结奋进》中的高频词汇应包括( )
A.重在建设南方谈话收入翻番国内大循环 B.国企改革九二共识经济体制邓小平同志
C.九二共识科学发展股票上市全方位开放 D.实体经济城乡基层真抓实干十四大精神
【答案】B
【详解】材料要求的是1993年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时期,1992年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因此国企改革、经济体制是当时的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受权就在两岸事务性商谈中表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事宜进行协商。经过1992年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意涵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不是国与国关系,从而明确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因此九二共识也是当时的高频词汇;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并主持召开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分别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框架,因此邓小平也是当时的高频词汇,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A项“收入翻番”和C项“科学发展”都是2012年召开的十八大热词,排除AC项;D选项中的实体经济和真抓实干是2016年召开的十九大热词,排除D项。故选B项。
14.1950年3月,我国制定了《婚姻法》;1950年6月通过了《土地改革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 )
A.形成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B.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C.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材料中的“《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的制定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D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初创时期,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且仅材料中的法律也构不成体系,排除A项;材料中的法律主要体现了政治方面民主法制的建设,良好的民主法制环境对工业发展有促进作用,但材料中的法律与工业发展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依法治国”提出于199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5.2022年,中国女足在亚洲杯赛场上战胜韩国队夺冠,这也是中国女足2006年夺冠以来,时隔16年再次登顶亚洲之巅。亿万人民通过电视机和网络直播收看了这一盛况。女足夺冠后,网上好评如潮,“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由此可见( )
A.电视机在家庭普及 B.女足精神激励国人
C.足球运动推广全国 D.体育强国梦想实现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2年(中国)。根据“‘你永远可以相信中国女足’成了当下的一种口号,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可知,女足精神激励国人奋进,激励国人为中国梦做出贡献,B项正确;电视机普及时间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A项;材料与足球运动的推广无关,排除C项;体育强国梦还没有实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1年,驻港国安公署署长郑雁雄指出,香港人从来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看中医、拜“妈祖”等,当然也会食西餐、讲英文,跟外国人打交道、做生意,但都是以中国人身份出现的。这表明,香港人( )
A.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 B.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
C.善于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 D.注重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21年中国。据材料“讲广东话、写中国字、食中国菜、过中国节,有的人还会写书法、画国画、唱粤曲、打功夫”可知,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说明香港人具有浓厚的民族国家意识,B项正确;材料中虽然提到香港人会食西餐、讲英文,但是主要强调的是香港人的文化生活带有浓厚的中华民族特色,材料没有体现香港人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香港人跟外国人打交道,但没有讲是西方人,而且材料也体现不了香港人利用中国文化与西方交往,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香港人注重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给下一代,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地区采用了既互相矛盾又相辅相成的两种治理模式,即“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因俗而治”主要是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指地理上边疆地区在行政管理形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教育等方面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在承认和尊重边疆地区的经济形态差异、民族风俗习惯差别的前提下的一体化。
——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
材料二 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1952年底至1953年上半年,在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广大干部及人民群众中开展了一次民族政策大检查,取得了较好成效。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到1956年,全国共建立27个自治州、43个自治县。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民族政策的基本特点及影响。(8分)
【答案】(1)理解:清朝前期的边疆政策体现了“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结合。
清初册封西藏佛教格鲁派领袖五世达赖“达赖喇嘛”尊号;康熙帝时,赐予五世班禅以“班禅额尔德尼”尊号。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任命蒙古王公为盟长、旗长。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多伦会盟,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
清朝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权。雍正在西南地区废除了世袭土官,选派有任期的流官进行管理。(任答两点即可,解释合理,逻辑严密)
清前期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2)特点:通过立法形式加强管理;将解决民族纠纷与困难帮扶相结合;政府主导、政府重视和支持;措施多样、从实际出发;重视民族政策的宣传、检查与落实;注重民族地区人才和干部的培养与选拔;与建国初期的政权巩固相适应;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影响深远。(任答四点即可)
影响: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任答四点即可)
【详解】(1)理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角度1:结合中国古代王朝对边疆治理的背景、措施、影响等,论证材料中的观点(至少举出两项史实进行论证);角度2:结合相关史实,评价材料中的观点亦可。具体措施可以结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和《选择性必修1》的相关知识作答。
【示例(角度1)】根据材料一“‘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对中国古代边疆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将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时空范围限定在清朝前期(中国)。即清朝前期的边疆政策体现了“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的结合。
结合清初册封“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的相关史实,可知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由中央政府册封,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多伦会盟,确立了对漠北蒙古的正式管辖。
根据材料一“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经济上不改变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风俗习惯,边疆地区在与内地的交往中不断向先进的内地经济形态和文化学习并最终趋同一致的治理模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设盛京、吉林、黑龙江三个将军辖区。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开始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结合《钦定藏内善后章程》和雍正时期的流官制,可知清前期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趋稳固,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取得了较好的统治效果。
(2)特点: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1949年的《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立法形式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二“此后党和人民政府通过友好协商和各种调解工作,使许多积怨甚深的民族纠纷,陆续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可知将解决民族纠纷与困难帮扶相结合。根据材料二“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组成中央访问团”,“各级人民政府还抽出必要的财力、物力帮助少数民族恢复和发展农牧业生产。”可知政府主导、政府重视和支持。根据材料二“分赴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访问,宣传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了解他们的疾苦和要求,带去大批急需的药品、医疗手术器械及生活用品。”可知重视民族政策的宣传、检查与落实。根据材料二“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可知注重民族地区人才和干部的培养与选拔。根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到1956年,全国共建立27个自治州、43个自治县。”可知与建国初期的政权巩固相适应;将民族地区政治稳定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影响深远。
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将民族自治地方规范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到1956年,全国共建立27个自治州、43个自治县。”可知有利于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根据材料二“1951年建立了中央民族学院,在西北、西南、中南设立分院;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少数民族干部,普遍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和民族干部学校。”可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1945年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摹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
——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1)
意义:促进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目的: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原因:国家对劳动人民的重视;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一“(1940年至1942年)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社会、思想和革命发展等角度思考可得出,促进了敌后战场的生产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劳动群众受到社会尊重,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迅速兴起,证明了群众路线的强大生命力,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之处。
(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目的,据材料二“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结合所学,从政治和教育等角度思考可知,传承革命精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革命性质;据材料二“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结合所学可知,服务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变化。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国家将奖励劳摹写入宪法”等信息可知,国家对劳动人民的重视;据材料二“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结合所学可知,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据材料二“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联系所学,从政治发展和国际治理等角度思考可得出,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影响。
19.央视春晚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春晚:时代的眼睛
1983年,央视第一届春节晚会亮相,一度被视为“靡靡之音”的歌曲《乡恋》在该届晚会解禁播出。1984年,节目首次出现“小品”形式;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作为港台歌曲首次亮相。1987年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故乡的云》、1988年相声《巧立名目》等深受观众好评。
1993年央视春晚开始实行导演招标制。1994年小品《打扑克》把市场经济大潮下正在发生变化的人与事肆意嘲讽,令观众捧腹。1997年《春天的故事》引发全民传唱。进入新世纪,反映北京申奥、抗震救灾、神舟上天等国家大事以及“空巢老人”“大忽悠”等社会现象也以各种形式呈现。2005年开始,央视实行“开门办春晚”,通过众多渠道、面向全国以及世界征集节.目,众多来自民间的节目登上春晚舞台,大众喜好逐渐成为央视春晚选材的重要衡量指标。2011年首次推出网络春晚。
2014年春晚以“欢乐祥和迎新春,同心共圆中国梦”为主题,唱响“中国梦”时代主旋律。2016年出现许多反映中国梦、反贪反腐题材的节目,如《丝绸之路》《是谁呢》等。2019年,技术创新是晚会亮点,实现了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4K高清视频结合VR技术向全国转播分会场节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春晚:时代的眼睛”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不断解放。这一时期央视春晚关注个人情感的节目受到重视。
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央视春晚市场化的运作和反映市场社会的节目内容的涌现;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中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社会、个人主题交织,市场化趋势明显,倡导服务社会、开放性趋势明显。
“十八大”召开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反腐倡廉,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打造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中国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普及。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主题上升,科技化趋势明显。
春晚承担了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功能,也包含着凝聚人心、交流情感与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社会效应和国家情怀的统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据材料“央视春晚体现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以及中国人民生活变迁的历史轨迹”,得出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开放,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人民物质生活不断改善,思想不断解放。这一时期央视春晚关注个人情感的节目受到重视。
据材料“1994年小品《打扑克》把市场经济大潮下正在发生变化的人与事肆意嘲讽,令观众捧腹”,结合所写可知1992年的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促进央视春晚市场化的运作和反映市场社会的节目内容的涌现;据材料“1997年”,得出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激发民众的爱国情怀。据材料“进入新世纪”,得出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中国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据材料“通过众多渠道、面向全国以及世界征集节.目,众多来自民间的节目登上春晚舞台,大众喜好逐渐成为央视春晚选材的重要衡量指标”,得出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社会、个人主题交织,市场化趋势明显,倡导服务社会、开放性趋势明显。
据材料“欢乐祥和迎新春,同心共圆中国梦……2016年出现许多反映中国梦、反贪反腐题材的节目”,得出“十八大”召开后,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反腐倡廉,努力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打造文化强国,树立文化自信;据材料“2019年,技术创新是晚会亮点,实现了通过5G网络实时传输4K高清视频结合VR技术向全国转播分会场节目”,得出中国网络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并普及。这一时期春晚节目国家主题上升,科技化趋势明显。
最后总结,得出春晚承担了传播民族文化、塑造国家形象、讲述中国故事的宏大叙事功能,也包含着凝聚人心、交流情感与传播正能量的社会价值,实现了个人价值、社会效应和国家情怀的统一。
20.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上,法国总理孟戴斯·弗朗斯与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这次会晤,不仅对日内瓦会议的成功召开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改善中法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但法国仍然未承认新中国。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中法双方都期盼改善两国关系。在戴高乐总统的推动下,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
——摘编自李敏《中法建交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法国未能承认新中国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对法国社会进步的意义。(6分)
【答案】(1)原因: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法国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2)变化:法国从拒绝承认新中国转变为与中国直接建交。意义: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法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法国社会的进步。
【详解】(1)本题为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50年代(法国)。根据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可知冷战格局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法国在二战中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在经济和军事上严重依赖美国;根据材料“新中国诞生不久,由于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和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法国当时拒绝承认中国”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加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国承认越南民主共和国,支持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
(2)本题为对比、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20世纪60年代(法国)。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1964年1月法方代表博马歇应约来到中国使馆与中国大使进行磋商,双方同意于1964年1月27日同时发表建交联合公报”可知法国从拒绝承认新中国转变为与中国直接建交。
第二小问意义,分别从对法国和中法关系的角度分析,可知有利于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法经济文化交流,推动法国社会的进步。专题06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1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2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2
知识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
知识点2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5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7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9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9
知识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9
知识点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10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1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3年13考 (选择题9次,非选择题4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复习关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重点把握我国的干部制度,认识中国国情和国家治理的特色。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3年7考 (选择题5次,非选择题2次) 外交成就外交理念(新型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是考查重点,复习时多关注。
考点一 政治制度和法制建设
知识点1 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核心提炼 1.新中国成立和人民政权的巩固
成立 准备 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开国大典举行 (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作了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准备。 (2)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新中国的诞生提供了合法形式。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1)人民: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世界:中华民族开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人民政权巩固背景 举措 意义
①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威胁着人民政权;②全国尚有2/3的农民被束缚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③经济上千疮百孔,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④美国武装干涉朝鲜战争,侵入台湾海峡,严重威胁中国国家安全。 剿匪镇反:人民解放军继续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 有利于人民政权的巩固,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土地改革:1950年夏,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 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稳定物价: 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为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通过采取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 人民币逐渐占领了城乡市场,人民政府完全掌握了市场主动权,全国物价趋于稳定,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1952年底,国民经济全面恢复。
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指挥下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经过五次战役,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迫使美国同意谈判;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战争结束。 维护了国家的安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精神极大地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保卫和建设祖国而团结奋斗。
核心提炼 2.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制度 概况 意义
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①建立: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核心: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③“八二宪法”发展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①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建立;②1956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改革开放后,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④~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⑤基本内容:角色+职能 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坚持和完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②法律:《共同纲领》“五四宪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④“三个离不开”⑤“两个共同”“五个认同”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⑦五个自治区 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优势在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 是我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①建国初,沿用统一管理,后来,建立了统一领导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②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③十八大以来,更规范化、制度化,廉政建设④公务员制度:1993、2005、2006年 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难点探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度的差别?
【真题研析】
1.(2021·北京卷)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在当地开办民族干部训练班,召开民族代表座谈会,帮助少数民族筹备自治区。《人民日报》对此发表社论:“各民族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发展各民族人民大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该团旨在
①清除国民党政权在边疆地区的军事存在
②落实《共同纲领》制定的相关民族政策
③消除历史形成的国内各民族之间的隔阂
④检查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机构的设置情况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2.(2023·江苏卷)下图海报由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上海市推销委员会于1950年11月绘制。当时创作这幅海报意在( )
A.号召青年积极参军支前 B.倡导银行储户购物消费
C.动员民众支援国家建设 D.打击投机商人倒卖公债
3.(2022·重庆卷)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后,重庆市军管会在接管城市时明确要求:对旧政权人员一概不许称伪人员,对企业生产机关必要时可冠以“原”字,对学校除需要更改名称的外,仍称原名。这些要求( )
A.体现了民主集中的工作原则 B.贯彻了团结建国的精神
C.落实了爱国统一战线的方针 D.适应了三大改造的需要
4.(2022·辽宁卷)1950年9月,中共中央将《关于东北工厂迁移问题的意见》下发到东北局,10月初,东北南部地区以重工业为主兼有部分轻工业的23家工厂正式向北迁移,一个月之内相关设备和人员全部到位。这一举措是为了( )
A.平衡地区差异 B.调整工业结构
C.应对朝鲜战争 D.恢复国民经济
知识点2 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核心提炼 1.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内容 意义
法治建设 开端 1949年9月,一届全国政协一次会议、三个文件 开始法治建设历程
初创 50年代,婚姻、土改、宪法及三部组织法 确立了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法治建设的基础
新发展 80年代,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合同法等 法治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依法治国方略 90年代以来,依法治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里程碑,重要标志、法制基础
全面依法治国 十八大以来,宪法、立法、法治、司法、方针、修宪、民法典等 全面依法治国进入一个新阶段
精神文明建设 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劳模精神;②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③90年代的三大系列创建活动;④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⑤公民道德建设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难点探究】依法治国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1)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是代表和体现人民的意志与利益的。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最大限度地调动亿万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生产力落后的状况。
(3)既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真题研析】
1.(2022·天津卷)20世纪80年代,一批时代楷模的事迹广为人知。蒋筑英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测试装置,甘做追光路上的“铺路石”;军人朱伯儒奉献自我、温暖别人,被誉为“80年代新雷锋”。对这些人物事迹的宣传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 )
A.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 B.立足法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C.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效巨大 D.崇德向善成为核心价值标准
2.(2023·辽宁卷)1952年12月以后,北京等一些城市陆续出现蔬菜供应困难。对此,陈云指出:“蔬菜和其他副食品的供应问题,其意义绝不在建设工厂之下,应该放在与建设工厂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主要强调了( )
A.调整城乡关系的艰巨性 B.优化产业结构的必要性
C.保障人民生活的重要性 D.缓解粮食短缺的紧迫性
3.(2023·浙江卷1月)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物 政治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老子 “无为而民自化”“为无为,则无不治”
韩非 “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引自《论语》《老子》《韩非子》
材料二 “贞观之治”成绩的取得,是以人为本、以德治国这一政治路线的成功。以往谈及贞观之治,只是一味强调唐太宗、魏征等人的自觉,常常忽略中国制度的重要背景。魏征从贞观七年开始担任门下省的长官,直至贞观十七年去世,都是门下省的负责人。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与三省制关系密切,而三省制的运行机制,更值得重视。唐朝也被称为“律令国家”,因为它把中国自汉魏以来的传统律法、律令做了一番非常完善的总结和提炼,形成了律令制度……《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如日本、朝鲜、越南等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摘编自荣新江等《唐: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材料三 回顾人类文明史,编纂法典是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法治建设工程,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走向繁荣强盛的象征和标志。民法是民事领域的基础性、综合性法律,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而现行民事立法中的有些规范已经滞后,难以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编纂民法典,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事法律规范。
——摘编自王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老子、韩非的政治主张。结合所学,指出秦汉时期治国主导思想的演变。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从三省制运行机制的角度说明“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并概括《唐律疏议》在中外法制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在新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运用唯物史观,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的必要性。
4.(2022·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透视:一幅宣传画
结合所学知识,以“《工人新村》赏析"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1.某位科学家回忆,1951年他在陕西关中平原就如何防治(小麦)吸浆虫进行了深入调查,每到一处就开群众大会,宣传有关吸浆虫的科学防治知识,揭穿有些地主富农说什么“土改了,天降灾了”的谣言,在群众中树立了党和科学的威信。这些举措有利于( )
A.新政权的巩固 B.社会经济的恢复
C.解放区的土改 D.大众教育的普及
2.下表是1949—1950年中国举办的重要政治展览会及运动,由此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展览会及运动 举办方 时间(年)
亚洲工人、妇女生活与斗争展览会 亚洲妇女代表会议 1949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绩展览会与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成绩展览会 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 1950
保卫世界和平签名运动 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委员会 1950
A.努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 B.积极构建新型的意识形态
C.重视同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 D.探索舆论宣传新方法新形式
3.1950年11月,陈云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对支出用‘削萝卜’的办法,对收入用‘挤牛奶’的办法”,“削萝卜”就是尽量削减一切可以削减的支出,“挤牛奶”就是尽力增加可能增加的财政收入。这一举措的实施( )
A.满足“国防第一”的需求 B.保证“一五”计划的完成
C.建立起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D.体现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7条规定:“凡已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农民群众,建立农民团体,经过清除土匪恶霸、减租减息和分配土地等项步骤,实现耕者有其田。”这一规定旨在( )
A.恢复遭受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 B.发展生产力和为工业化开辟道路
C.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 D.初步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5.1950年3月,我国制定了《婚姻法》;1950年6月通过了《土地改革法》;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等法律。这些法律( )
A.形成了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 B.配合了国家的工业化发展
C.落实了“依法治国”的理念 D.推动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
6.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属于制度范畴;法治,是一种治国的原则和方法。有学者认为,“有法制才能有法治,有法制为了要法治”。中共十五大报告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该举措( )
A.初步奠定了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 B.恢复了文革时期遭到破坏的法制
C.推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标志着全面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
7.1982年,邓小平指出:“这四个方面的工作,或者叫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四项必要保证,即:第一,体制改革;第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同年,根据中央书记处指示,规定每年3月为“全民文明礼貌月”。共青团中央等单位也开展推动学赶先进活动。上述做法( )
A.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B.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
C.是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有益探索 D.表明党对精神文明建设认识日益深入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劳动模范评选制度起源于陕甘宁边区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运动。1939年,边区政府陆续颁布了《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督导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等,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重大成绩者予以奖励。1940年至1942年,每年都开展评选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活动,三年里,在工厂、农村、政府机关和军队中涌现出吴满有、赵占魁、刘建章和李位等近千名劳动英雄。“在生产运动高涨的地方,劳动英雄已成为群众第一个尊敬的对象,而二流子却受到群众普遍的鄙视”。1945年1月,毛泽东对劳模这样评价:“你们是全中华民族的模范人物,是推动各方面人民事业胜利前进的骨干,是人民政府的可靠支柱和人民政府联系广大群众的桥梁。”
——摘自李珂《楷模与引领: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嬗变与省思》
材料二
50年代初期 1950年“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是建国以来的首届劳模大会,评选出的新中国第一代劳模主要是革命战争中已逝的英雄和烈士,以及在新中国建设过程中积极生产的先进工作者。
1956年开始 劳模评选开始从强调体力劳动转为强调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时期的劳模人物中工人阶级占大多数,农民所占比例相对减少。
1978年至今 1982年,国家将奖励劳摹写入宪法。1989年后国务院规定基本每五年表彰一次全国劳模和先进工作者,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第一次将进城务工人员及民营企业家列入评选范围,第一次将劳模人选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示。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奖励了来自不同行业和国家的110位优秀代表。
——郭莹《建国以来中共劳模评选的历史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共产党建立劳动模范评选制度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劳模评选的目的,并简析改革开放以来劳模评选制度变化的原因。
考点二 外交成就与祖国统一
知识点1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成就
核心提炼 1.当代中国的外交概况
概述 基本原则 影响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
一个政策和宗旨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宗旨 (1)一个中心: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两个基本点: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1)综合国力:综合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目的和方式,进而影响地区甚至整个国际关系的格局。 (2)国家利益: 谋求国家利益是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根本目的,它会影响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走向。 (3)国家的历史传统:一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这使得其在国际交往中具有自己的特色。 (4)国家的意识形态:一国的意识形态反映这个国家的社会需求,并会影响到其外交政策的制定。 (5)国内斗争:外交也是国内政治的一部分,国内党派斗争、阶级斗争都可能会影响到外交政策的制定,有的国家甚至通过发动战争来转移国内斗争的视线。
两大杰出贡献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形成“万隆精神”
三个时期和特点 ①奠基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一边倒”, 步入国际舞台 ②拓展时期(20 世纪 70 年代):“一大片”,改善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难点突破】国际格局的演变与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1)两极格局的形成:美苏冷战对峙局面形成,我国外交提出三大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国际会议提出“求同存异”。
(2)两极格局遭到挑战:多极化趋势出现,20世纪60年代我国提出“一大片”政策,广泛与亚非拉国家建交,1971年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3)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我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国际交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真题研析】
1.(2022·广东卷)1954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周恩来汇报参加日内瓦会议和出访印度、缅甸情况时,毛泽东指出:“门要关死已经不可能了,而且很有一种有利的局势,需要我们走出去。缓和国际紧张局势,不同制度的国家可以和平相处。”这说明
A.国内建设需要调整“一边倒”政策
B.支持民族解放运动提升中国影响力
C.“求同存异”促进亚非各国了解中国
D.不结盟运动兴起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2.(2022·浙江卷1月)20世纪50年代中期,周恩来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某国际会议上强调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会议最终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这次会议上,周恩来作出的重要贡献有
A.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B.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设性意见
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阐述了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3.(2023·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长期肆意干涉拉丁美洲事务。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美国政府武力入侵的同时,更侧重于用“民主化”与“和平演变”的手段干预拉美地区事务。1999年,美国政府推出“新干涉主义”,竭力推行美国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充当“世界法官”。后冷战时代,拉美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重要性开始不断下降。同时,拉美地区成立了美洲玻利瓦尔联盟等组织,在运用自身力量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1年,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成立,凸显了越来越洪亮的“拉美声音”。2013年11月,美国政府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然而就在当天,又对古巴进行了抨击。此后,美国政府又相继对委内瑞拉等国的内政进行了干涉。
——摘编自徐世澄主编《帝国霸权与拉丁美洲》等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关系进入全面发展时期。1997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危机,中国政府采取积极行动,对缓解危机、稳定东南亚地区经济乃至世界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东盟各方面关系全面加强:政治互信不断加强,经济合作硕果累累,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发展”目标高度契合。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广泛共识2021年11月,习近平指出:“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年来……我们摆脱冷战阴霾,共同维护地区稳定。我们引领东亚经济一体化,促进共同发展繁荣,让20多亿民众过上了更好生活。”
——摘编自黄庆、王巧荣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宣称放弃“门罗主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处理同东南亚国家关系的原则。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处理同周边国家关系的根本区别。
知识点2 “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大业
核心提炼 1.“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时期 发展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一国两制”构想——理论提出 (1)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对台湾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2)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一国两制”构想
20世纪80年代以来 1.香港、澳门回归——成功实践 首先成功实践了“一国两制”理论,洗刷了中华民族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两岸和平交流——关系发展 (1)1992年底“海基会”与“海协会”达成了“九二共识” (2)1993年在新加坡实现了“汪辜会谈” (3)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到大陆进行了历史性的访问,有力地遏制了“台独”的嚣张气焰 (4)2008年两岸“三通”实现,使两岸关系揭开了和平发展的新篇章 (5)2015年,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
【真题研析】
1.(2022·河北卷)1982年4月,邓小平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阐述了中国政府对解决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6月,中共中央批准成立调研小组,该小组拟定了十二条政策,其主要精神是恢复主权、制度不变、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为中英谈判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基础。材料集中反映了( )
A.香港问题是殖民侵略的产物 B.中英希望和平解决香港问题
C.“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得到切实执行 D.中国初步形成解决香港问题的具体方案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英国表示要给予中国法律上的承认,毛泽东希望利用英国这一态度促成《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中苏缔约在即,毛泽东提出中英建交谈判暂时延后。中英最终于1954年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这体现了新中国( )
A.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放弃“一边倒”方针 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2.1901年,列强将东交民巷地区划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清廷给予驻兵特权。1950年,北京市军管会颁发布告:在北京市内帝国主义兵营的占地一律收回,其建筑全部征用。这种变化说明( )
A.新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B.中国政府为抗美援朝作准备
C.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方针 D.奠定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
3.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序言中申明:“我国根据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同任何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策,已经获得成就,今后将继续贯彻。在国际事务中,我国坚定不移的方针是为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的崇高目的而努力。”这表明( )
A.外交政策适应了国家发展需要 B.中美关系逐渐走向缓和
C.“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被否定 D.睦邻友好政策得到重视
4.罗纳德·基思认为,周恩来坚持不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牢固的联合,既表明了中国的正义立场,又是“一种战略方针”,它使中国得到更大的战略选择余地,改变了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结构。该学者意在强调新中国( )
A.逐渐摆脱意识形态束缚 B.注重维护弱小国家利益
C.寻求冲破美国外交封锁 D.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5.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如表),其体现的共同政治理念是( )
时间 政策 名称
1947年5月 设立民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80年3月 设立经济特区 深圳特区
1997年7月 设立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A.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 B.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
C.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促发展 D.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繁荣
6.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发表了《中美建交公报》,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中国将过去长期使用的“解放台湾”的表述改为“回到祖国怀抱”。这可以用于说明( )
A.国家统一政策有所调整 B.“一国两制”构想得到了实践
C.美国放弃干涉台湾问题 D.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状况被打破
7.1974年,国民党元老商震来大陆探访,叶剑英接见了他,语重心长地说:“叶落归根……你是他们的带路人。”商震激动地说道:“我早就想回来看看了……”这反映了( )
A.海峡两岸由对峙转向友好交往 B.统一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
C.“九二共识”符合统一的趋势 D.“和平统一”方针正式确立
8.“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所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工作理论和实践创新,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扎实推进祖国统一进程。但一个时期以米,台湾民进党当局加紧进行“台独”分裂活动,一些外部势力极力搞“以台制华”,企图阻挡中国实现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
——《台湾问题与新时代中国统一事业》
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一事实不容置疑也不容改变。根据材料,结合所学,请阐述:指出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对台湾“工作理论”的创新及“实践”的具体表现,并分析影响解决台湾问题的阻碍因素。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6 现代中国的国家发展(课件+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