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义+课件+练习)

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2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2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2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5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7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10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0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0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16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7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年16考 (选择题13次,非选择题3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苏联的发展改革 3年1考 (选择题1次) 3年考查较少,复习时重点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苏联和东欧改革的原因及成效。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3年13考 (选择题8次,非选择题5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及国际协调措施;重点复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间阶层”、福利国家等概念。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核心提炼 1.十月革命的胜利
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俄国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组织工人运动。 (5)思想: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形成。(6)直接原因:一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核心提炼 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时期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俄陷入内战 战后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等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直接过渡 利用商品、货币,间接过渡
影响 保证了前线粮供,但严重损农,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是正确的过渡途径
苏联模式 形成过程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模式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 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 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真题研析】
1.(2023·河北卷)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2.(2023·辽宁卷)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3.(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4.(2023·浙江卷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核心提炼 1.苏联的发展、改革、解体
改革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政治上,平凡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上: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造卫星等)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①前期: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②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微调,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②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③局势日益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核心提炼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南斯拉夫 措施:权力下放,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影响:①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进行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扼杀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剧变 原因 ①各国的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国家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③各国改革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概况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最终解体。
【真题研析】
1.(2022·重庆卷)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1.苏俄(苏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9年10月,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7.6%。这说明当时苏俄(苏联)( )
A.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集体化进程 B.经济政策制定服务国防需要
C.新经济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引发动乱 D.苏联模式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2.斯大林认为农民从本质上讲是非社会主义的,他否定个体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并采取强制暴力的手段实行全盘集体化,消灭个体农民的私有制。而中国在保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前提下,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有步骤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苏两国对待农民态度不同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机械照搬了社会主义原则 B.两国对农民地位认识不同
C.中国农民对革命起过重要作用 D.两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差别
3.1918年,列宁提出:“我们应当在全国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把这种制度同缩短劳动时间,同在劳动居民的劳动力不受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组织劳动的方法结合起来。”这表明,列宁( )
A.意识到余粮征集制的弊端 B.努力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力图采取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生产 D.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4.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
A.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5.1954—1973年,美国工业增长1.38倍,苏联增长4.12倍;钢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27%,到1974年超过美国400万吨;石油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57%,到1974年比美国多2600万吨。苏联把每年生产的一亿多吨钢,主要用于制造大炮、坦克、军舰等军火。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B.苏联的制度优势得到了体现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D.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6.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7.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西南部,其中80%是亚美尼亚人,基督教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基石。而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国内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实行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轨道,再加上几十年来长期被压制的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此时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1990年从1月14日至20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巴库出现多次民族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14、15、16号,共有56人死亡和多人受伤。苏联政府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动乱继续发展下去,全国局势将受到影响。按照阿塞拜疆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截至1月底,该共和国由于罢工造成的损失约为2.5亿卢布,骚乱使20万人沦为难民。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仍然不断,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甚至爆发了战争。
——摘编自卢伟《前苏联民族矛盾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带来的影响。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核心提炼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背景 ①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②二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措施 在国内,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国际上,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加强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结果 ①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核心提炼 2.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条件 ①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成就 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③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④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事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⑤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⑥俄、美、法、中等国已研发出多种运载火箭,发射大量航天器,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⑦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⑧2020年6月,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⑨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⑩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二战期间,美国发明原子弹; 二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新材料不断更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
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核心提炼 3.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原因:①20C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②20C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③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进程: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②20C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 ③20C下半叶,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 ④21C初,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表现:①农业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各种农用机器人; ②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1930年美国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育出小麦新品种,60年代,菲律宾育出杂交水稻品种,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 ③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 ④渔业养殖生产现代化: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食物储备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 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 ③21C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退出 意义: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核心提炼 4.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概况 汽车:①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②发展趋势: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③影响: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公路:①高速公路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使,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②背景: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德国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高速铁路:①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②后来,许多国家修建了高铁。③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海上交通:①航运技术:20C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航空业:①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②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③1919年,欧洲开通了定期的国际航班;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对生活的影响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 (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 (3)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核心提炼 5.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①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②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③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表现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 (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有: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 (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表现有: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国家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
【真题研析】
1.(2023·北京卷)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2.(2023·浙江卷1月)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3.(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4.(2023·浙江卷6月)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5.(2023·浙江卷6月)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6.(2023·山东卷)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7.(2023·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核心提炼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4)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
社会治理的主要表现 社区的发展 第一阶段:二战后,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 原因:政府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 职能:在政府组织和管理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 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 原因: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公共服务。 作用:基层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福利国家 概念: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建设和调整:二战后,英国率先建立。此后,瑞典等北欧国家、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建成了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因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评价: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1.1945年秋,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指出:“曾经有段时间,国家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尤其是最近20年,随着国家间关系不断地扩展,政策制定者不能也不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普通民众在外交决策上施加的影响越发明显。”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外交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B.政府与民众很难达成一致
C.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D.民众意愿决定了外交政策
2.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意识到,联邦德国不能仅仅把欧洲作为销售市场,作为新工业化国家的供应商有很强大的优势,他所掌管的联邦经济部使国家经济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国外代表团争先恐后地到来。当中国在1978年、俄罗斯在1990年重回国际市场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这表明联邦德国( )
A.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抓住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契机
C.利用了雄厚的工业生产基础 D.契合了福利国家发展的需要
3.二十世纪中期,某协定提出“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 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下列关于该协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 B.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4.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5.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 )
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 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
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 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
6.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尼克松设立联邦能源办公室和能源保护办公室,并提出到1980年取得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对此,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认为这个目标值得称赞。专家的评论体现出美国( )
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B.政府干预经济的失灵
C.主动承担起大国使命 D.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
7.2022年3月5日,某国际组织表示,最早将于3月12日将乌克兰提出的14亿美元紧急融资请求提交执行委员会,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
A.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 B.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
C.扩大服务贸易提供生活便利 D.助推区域合作缓解融资瓶颈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合作法案》规定,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如向非参加国(即苏联与东欧)出口美国政府禁止出口的物资,美国有权拒绝向该国提供技术及援助。以《经济合作法案》为基础,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不断磋商,1950年,美国主导建立正式的多边出口管制组织——“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西方各国对苏东国家的贸易管制,通过禁止进出口、限量进出口等行政贸易管制措施来限制特定种类货物的东西方双边或多边贸易。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理法》,新法案规定,贸易对象不再区分“共产党国家”和“非共产党国家”,而是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同时规定,对于有利于发展任何其他国家的军事潜力或者将证明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国家有关键作用的货物与技术要限制出口。
——据姚昱《二战后美国经济冷战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共34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十二
20世纪以来
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题型特训】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3年16考 (选择题13次,非选择题3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和进步性。
苏联的发展改革 3年1考 (选择题1次) 3年考查较少,复习时重点关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经验教训,理解苏联和东欧改革的原因及成效。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 3年13考 (选择题8次,非选择题5次) 三年考查较多,关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整及国际协调措施;重点复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间阶层”、福利国家等概念。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知识点1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
1、十月革命的胜利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背景 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
政治: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阶级:俄国产生了第一代产业工人;
组织: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成立,组织工人运动。
思想: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列宁主义形成。
直接原因:一战中俄军的失利使沙皇政府陷入困境,国内危机加剧。
过程 (1)二月革命:1917年3月,推翻了沙皇统治,形成了临时政府和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
(3)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
(4)建立政权:1917年11月8日,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推翻临时政府,成立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意义 (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2)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
(3)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
2、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列宁时期 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新经济政策(1921—1927年)
背景 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苏维埃政权。通过武装干涉,使俄陷入内战 战后出现经济和政治危机
目的 把有限的力量集中起来保证战争的胜利 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
措施 实行余粮收集制等 粮食税;允许私营企业发展;以租让制等形式引入外国资本
实质 排斥商品、货币,直接过渡 利用商品、货币,间接过渡
影响 保证了前线粮供,但严重损农,导致战后经济和政治危机 恢复了经济,巩固了政权;是正确的过渡途径
1.(2023·浙江卷1月)下图为弗拉基米尔·塞尔罗夫1950年创作的油画《农民代表访问列宁》:列宁正专注地听取和记录三位衣着破烂的农民的倾诉。农民倾诉的主题,最有可能的是( )

A.俄国十月革命
B.农业集体化
C.苏联卫国战争
D.余粮收集制
十月革命未实行余粮收集制
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
卫国战争期间是1941-1945年,列宁已经逝世
D
苏联模式 形成过程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经过两个“五年计划”,1937年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在此过程中,苏联模式逐渐形成。
模式特点 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政治上:权力的高度集中。
影响 积极:①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
②为后来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消极:排斥市场经济,片面发展重工业,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2.(2023·河北卷)1931年夏,国际计划编制问题代表大会在阿姆斯特丹召开,苏联的计划工作经验被列为主要议题之一。苏联代表团带来的报告和资料在会上很快被散发一空。材料表明( )
A.“苏联模式”获得认可
B.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C.资本主义制度弊病初显
D.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备受关注
4.(2023·广东卷)1932年1月,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被新建的重工业、森林工业和轻工业人民委员部所取代。后来人民委员部的数量继续增加,到卫国战争开始时,苏联有21个工业人民委员部。这种( )
A.源自卫国战争需要
B.导致经济比例失衡
C.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D.是引入市场竞争的结果
3.(2023·辽宁卷)二战结束后,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在大部分厂房还是废墟时,就已开始生产,仅1946年就生产了6000台拖拉机。到1950年,全市的机械制造等工业生产已完全恢复,产量超出战前水平的30%以上。这体现了当时苏联( )
A.重视重工业的发展
B.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C.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D.工业生产技术的领先
“苏联模式”最终形成于193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
19世纪早期,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
D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型
材料反映的是苏联重工业的发展,没有体现集体化进程的加快
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如何
A
1932年虽然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面临战争威胁,但卫国战争并未开始
持续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比例失衡,材料并未体现
材料中的部门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把计划调节同市场调节对立起来,排斥市场竞争
C
知识点2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1、苏联的发展、改革、解体
改革 内容 评价
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政治上,平凡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经济上:加大农业投入、改农产品义务交售制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注入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一些成效(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造卫星等)
②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③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造成了严重的后遗症。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改革 内容 评价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①前期: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后期:改革趋于保守,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 只是对传统体制的微调,效果有限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放弃马克思主义,实行“多元化” ①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②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兴起;
③局势日益失控,导致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2022·重庆卷)1972年,苏联重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阿铁路建设项目以开发油田和铜矿资源,在全国征召志愿者(海报如图),并承诺参与铁路修建的志愿者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苏联重视( )
光荣属于贝阿铁路建设者!
A.优化分配制度改善人民生活
B.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C.引进西方技术开发远东地区
D.调动社会资源优先发展工业
材料中关于住房和汽车的分配并非为了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为了开发西伯利亚地区的油田和铜矿
材料中“将享有住房和汽车的优先分配权”是计划经济体现,并非运用市场规律促进经济发展
材料中只体现了征召志愿者开发西伯利亚地区,但没有体现是否采用西方技术
D
2、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 二战后,在苏联的帮助下,东欧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着手恢复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大多采用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改革 南斯拉夫 措施:权力下放,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影响:①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②也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了隐患。
波兰 1956—1960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
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进行的改革运动被称为“布拉格之春”,被苏联扼杀
匈牙利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民主德国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剧变 原因 ①各国的改革未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②苏联鼓励东欧国家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③各国改革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概况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分裂为捷克和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最终解体。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苏俄(苏联)时期,列宁曾说“当苏维埃政权能够拿出十万台头等拖拉机来的时候,中农也会说赞成共产主义的”。……参加农业各种集体经济形式的农户,到1929年10月,只占全国总农户数的7.6%。这说明当时苏俄(苏联)( )
A.工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集体化进程
B.经济政策制定服务国防需要
C.新经济政策忽视农民利益引发动乱
D.苏联模式改革缺乏群众基础
A
2.斯大林认为农民从本质上讲是非社会主义的,他否定个体农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并采取强制暴力的手段实行全盘集体化,消灭个体农民的私有制。而中国在保护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前提下,采取自愿互利的原则,有步骤地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苏两国对待农民态度不同主要是由于( )
A.苏联机械照搬了社会主义原则
B.两国对农民地位认识不同
C.中国农民对革命起过重要作用
D.两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差别
D
稿定PPT
3.1918年,列宁提出:“我们应当在全国实行泰罗制和美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科学方法,把这种制度同缩短劳动时间,同在劳动居民的劳动力不受任何损害的情况下利用新的生产方法和组织劳动的方法结合起来。”这表明,列宁( )
A.意识到余粮征集制的弊端
B.努力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C.力图采取灵活的措施来发展生产
D.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新道路
C
4.列宁在纪念十月革命四周年时提出,无产阶级国家必须“成为一个精明的批发商,通过批发商业把千百小农联合起来,引起他们经营的兴趣”。这一主张( )
A.加强了国家对粮食的控制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稳定
C.推进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D.有助于卫国战争取得胜利
B
5.1954—1973年,美国工业增长1.38倍,苏联增长4.12倍;钢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27%,到1974年超过美国400万吨;石油产量1960年苏联比美国少57%,到1974年比美国多2600万吨。苏联把每年生产的一亿多吨钢,主要用于制造大炮、坦克、军舰等军火。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冷战加剧了国际局势的动荡
B.苏联的制度优势得到了体现
C.美苏争霸拖垮了苏联经济
D.美国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
B
6.有西方学者认为,苏联前期建立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基本上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但是在实现现代化时,不仅没有推动国家快速转型和发展,反而成为一种桎梏,到后期愈来愈僵化和保守,从而导致它的崩溃。这种观点( )
A.全面肯定了苏联模式
B.片面分析了苏联解体
C.整体建构了苏联历史
D.全盘否定了苏联改革
C
02
7.1982年苏联历史教科书中,某章的标题为“伟大的十月社会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胜利”。2016年俄罗斯历史教科书去掉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概念,并引入了“伟大的 1917 年俄国革命”这一概念。这表明俄罗斯( )
A.历史研究要多元化
B.经济衰退和国际地位下降
C.力图淡化意识形态
D.缓和了与西方大国的关系
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纳戈尔诺-卡拉巴赫位于阿塞拜疆共和国西南部,其中80%是亚美尼亚人,基督教是亚美尼亚人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文化的基石。而伊斯兰教是阿塞拜疆国内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由于苏联实行的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改革的轨道,再加上几十年来长期被压制的民族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此时苏联国内的民族矛盾已经变得越来越严重。1990年从1月14日至20日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在巴库出现多次民族冲突,其中最严重的冲突发生在14、15、16号,共有56人死亡和多人受伤。苏联政府在声明中表示,如果动乱继续发展下去,全国局势将受到影响。按照阿塞拜疆统计委员会公布的数字,截至1月底,该共和国由于罢工造成的损失约为2.5亿卢布,骚乱使20万人沦为难民。直到苏联解体之前,纳卡地区的民族冲突仍然不断,解体之后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两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甚至爆发了战争。
——摘编自卢伟《前苏联民族矛盾之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冲突带来的影响。
【答案】(1)宗教冲突;民族矛盾加剧;地区发展落后;民族政策失误。
(2)造成了大量人口死亡;产生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引发了地区动荡不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
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背景 ①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病;②二战的生死存亡教训;③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冲击与影响
特点 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既强调市场机制,又主张国家适度调控与国际协调,保持经济社会发展。
措施 在国内,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国际上,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加强协调,维护经济秩序。
结果 ①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增长一度较快;②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滞胀”现象。各国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知识点1  20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运行模式的变化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2、.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条件 ①20世纪科学理论取得重大突,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为技术革命进一步提供了理论支持;②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技术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成就 ①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问世,开启了电子计算机时代;②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军用网络;③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实现商业化;④人工智能已涵盖机器人制造、语音及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计算机控制的机械手、机器人等事人工智能技术的代表。⑤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⑥俄、美、法、中等国已研发出多种运载火箭,发射大量航天器,建立了严密的地球测控网;⑦2019年,中国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⑧2020年6月,中国完成北斗全球系统星座部署;⑨20世纪60年代美国深潜器首次潜入马里亚纳海沟;⑩2020年,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 二战期间,美国发明原子弹; 二战后,西方科学家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构成和传递的途径; 新材料不断更新,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生态环境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被广泛应用
影响 使社会发展进入信息时代,劳动方式日益自动化和智能化,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极大地改变了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
3、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储存的现代化 食物生产的现代化 原因:①20C以来,汽油拖拉机、柴油拖拉机相继实现批量生产,为农业机械的广泛使用创造了条件。②20C下半叶以来,一大批优良品种育成推广,优质高效化肥广泛应用。③农业机器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进程: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②20C中叶,欧美各国完成了农业机械化,建立起高度集约的现代农业;③20C下半叶,以高科技为基础的设施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大型农场、养殖场成为现代农业的主要生产经营模式。④21C初,农作物的播种、收割与加工等从人工化向自动化转变。
表现:①农业机械:铧式犁、播种机、联合收割机以及各种农用机器人;②主要粮食作物的杂交育种技术的突破:1930年美国育出玉米新品种,1941年墨西哥育出小麦新品种,60年代,菲律宾育出杂交水稻品种,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创纪录。③畜牧业生产现代化:养殖场和牧场各个生产环节,从给料、给水到产品收集、包装、运输都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控制。④渔业养殖生产现代化:渔船、网具等日趋现代化;水产养殖向工厂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从淡水养殖向海水养殖发展。
意义:提高了生产效率,保障了食品供应。
食物储备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开始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②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③21C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退出意义:增加了粮仓仓容量,实现了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冷冻食品工业迅猛发展
4、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现代交通运输的新变化 概况 汽车:①1908年,美国的福特T型汽车诞生,是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量产车,是当时先进的工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的典范。②发展趋势:科学化、人性化、精细化③影响:汽车逐步成为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重要交通工具。
高速公路:①高速公路是指专供汽车分向、分车道高速行使,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四车道以上的公路。②背景:汽车工业的发展推动着道路的建设。③发展: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出现(德国科隆至波恩的高速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二战后,在各国广泛发展。
高速铁路:①1964年,连接日本东京和新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通车运营,这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运营高铁。②后来,许多国家修建了高铁。③2014年,中国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条高铁——伊安高铁二期建成通车
海上交通:①航运技术:20C进一步提高,突出表现在航海雷达的使用和海事卫星通信系统的发展。②船舶制造: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和自动化等多种趋势;③海底隧道:1994年,英法海底隧道开通,将英国和欧洲大陆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航空业:①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设计的“飞行者1号”成功升空,飞机时代开始;②1914年,美国开通了从旧金山到洛杉矶等航线;③1919年,欧洲开通了定期的国际航班;④20世纪上半期,飞机的材质由布质和木质转变成金属,活塞式螺旋桨飞机为喷气式飞机所代替;技术进步让飞机提升了速度、载量和航距;⑤20世纪70年代开始,能搭载数百人的宽体客机成为空中运输的主流。
对生活的影响 (1)交通的进步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最大便利是人流和物流时间的缩短;(2)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的繁荣、人口的增长及市区面积的扩大,使居民的工作与生活更为便捷;(3)交通进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现代时间观念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4)随着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们收入的增加,大众旅游的潮流出现。
5、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与发展 ①20世纪中期以来,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威胁人类健康的麻疹、百日咳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控制。②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其药品供应也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都享有一定的医疗服务权利。③二战后,现代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西方国家推广,为民众的医疗卫生事业带来物质支持。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 (1)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表现有:自然科学领域的新技术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为治疗一系列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不少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乃至较彻底的消除;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2)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表现有: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净化饮用水,科学处理垃圾、粪便与污水等许多做法在城市中推广开来,并影响到乡村;乡村居室、厨房、厕所、禽畜圈舍的卫生条件都有所改观;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3)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表现有: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国家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能够重视心理健康,采取有效方式预防精神疾患。
1.(2023·北京卷)1954年,政务院发布通知,要求政府机关人员“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工作时间中各抽出十分钟做工间操”。随后,国家体委也公布并推行了第一套少年广播体操和儿童广播体操,很快成为中小学生每日必做的早操和课间操。这表明( )
A.政府意在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B.竞技体育精神深入社会各行业
C.民众逐渐接受了休闲娱乐观念 D.政府高度重视增强民众的体质
2.(2023·浙江卷1月)尽管全球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广疟疾消灭计划,但它依然在制造令人难以想象的苦难。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经过艰苦努力,终于取得了“一种挽救全球数百万生命的医学进步,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医学进步”是指创制出( )
A.人痘接种法 B.青霉素 C.牛痘接种法 D.青蒿素
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加强锻炼,目的是更好的工作和学习,因此政府的目的不是减少劳动和学习时间
材料只涉及政府机关和学校,“社会各行业”的说法绝对,且材料中的工间操和广播体操不属于竞技体育
材料只是强调政务院和国家体委对锻炼的重视,没有体现民众的态度
D
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67年,为治疗疟疾,中国启动专项计划,70年代发现了青蒿素
D
3.(2023·广东卷)针对下图所示问题,西方主要国家采取的措施是( )
A.适当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B.巩固布雷顿森林体系
C.缓和与苏联的关系
D.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4.(2023·浙江卷6月)阅读下图,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美国( )

A.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B.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受到触动
C.政府建立起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贫困问题
D.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的同时贫困状况并没有缓解
1973年2月,美元进一步贬值,各主要货币在投机力量冲击下被迫实行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崩溃
苏联实行计划经济,西方国家经济发展与苏联无关
经济大危机爆发后自由放任政策已经失灵,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采取的是新自由主义政策
A
材料中没有社会财富各阶层占有的数据,社会贫富差距情况通过柱状图并不能反映出来,可知贫困人口比例在下降
福利制度没能触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只涉及到了美国政府福利开支,没有涵盖美国贫困状况的信息
D
02
5.(2023·浙江卷6月)历史上的技术变革层出不穷,人类社会生活也因此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下列项中,关于技术进步与人类社会生活变化的对应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
A.铁犁耕作技术——从迁徙过渡到定居
B.钢筋混凝土技术——创造了城市新的夜生活方式
C.杂交育种新技术——一年四季都能买到生鲜食品
D.移动通信技术——与外界沟通更加便捷
6.(2023·山东卷)下图为1949~1985财政年度美国联邦政府研发投资中用于国防研究的占比(%)情况影响其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B.对外战争的频度烈度
C.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
D.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
铁犁耕作技术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它的作用并不是让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据所学可知,促进人类从迁徙过渡到定居的是原始农业的出现
钢筋混凝土技术有助于提高房屋的质量,与城市夜生活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性
杂交育种新技术能改良作物品种,同时增加作物产量,生鲜食品涉及到的技术是食物储存技术
D
据所学可知,在题干涉及时间内,美国对外战争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且60、70年代美国在发动越南战争,此时对外战争较之之前频度烈度有所增加,而题干中70年代美国国防研究占比下降,不符逻辑
在题干涉及时间段内,美国并非一直都面临国际科技竞争的压力,主要是在70年代以来,而题干涉及时间还包括70年代以前
美国政府外交战略的调整与题干中美国国防研究占比变化没有必然的关联性
A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7.(2023·浙江卷1月)观察下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③美国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线上退下来缘于它最先建立“福利国家”
④两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得益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农业和工业人口比重都在下降,服务业人口比重增加。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社会结构变化
B
知识点2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治理 背景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2)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3)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农业和工业的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人数增加。(4)各种类型的社会运动此起彼伏(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妇女运动、学生运动等)
社会治理的主要表现 社区的发展 第一阶段:二战后,社区发展为基层自治的主要方式原因:政府认识到,要提高生活品质,改善人民生活必须组织和鼓励当地居民参与,建立自下而上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职能:在政府组织和管理下,实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务、教育、休闲娱乐、福利、卫生保健,参与相关城市规划、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决策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区承担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原因:更加强调政府、社区和非政府组织共同作用,社区承担更多政府功能,公众、志愿者和私人部门提供越来越多公共服务。作用:基层治理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福利国家 概念:指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建设和调整:二战后,英国率先建立。此后,瑞典等北欧国家、法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都建成了福利国家。20世纪70年代,因为经济危机的发生,减少福利就成为“改革”的内容之一。80年代,美、英、法等国都不同程度地减少政府公共开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评价: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过度的社会保障加重了国家财政负担,容易助长懒惰行为。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1945年秋,美国助理国务卿威廉·本顿指出:“曾经有段时间,国家间的关系是统治者和统治者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尤其是最近20年,随着国家间关系不断地扩展,政策制定者不能也不该忽视这样一个事实:世界上普通民众在外交决策上施加的影响越发明显。”这从侧面反映出( )
A.外交需要民众的积极参与
B.政府与民众很难达成一致
C.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提高
D.民众意愿决定了外交政策
C
2.20世纪50年代初,联邦德国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意识到,联邦德国不能仅仅把欧洲作为销售市场,作为新工业化国家的供应商有很强大的优势,他所掌管的联邦经济部使国家经济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国外代表团争先恐后地到来。当中国在1978年、俄罗斯在1990年重回国际市场后,他的策略得到了更丰厚的回报。这表明联邦德国( )
A.发挥了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
B.抓住了国际市场的有利契机
C.利用了雄厚的工业生产基础
D.契合了福利国家发展的需要
A
稿定PPT
3.二十世纪中期,某协定提出“通过使投资更好地用于生产事业的办法以协助会员国境内的复兴与建设,包括恢复受战争破坏的经济 以及鼓励欠发达国家生产设施与资源开发”。下列关于该协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标志着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B.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C.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D.阻碍了世界货币体系正常运转
C
4.进入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女权运动的展开,美国有关妇女方面的论著不断涌现,妇女充当高级官员的人数在增加,妇女就业人数、职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女教授、女科学家数量日益增加。据此可知,美国( )
A.女性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主导
B.妇女权益得到较好保护
C.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逐渐淡化
D.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D
5.20世纪初以来,美国前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之比不断攀升,1928年一度高达22.3%。二战后这一比例有所下降,到1970年1%超级富豪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比例降至10.7%。二战后该比例下降主要基于美国( )
A.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调整 B.贫富分化程度有所缓解
C.政府对社会经济干预增强 D.通货膨胀得到一定控制
C
02
6.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尼克松设立联邦能源办公室和能源保护办公室,并提出到1980年取得能源自给自足的“独立计划”。对此,专家们说,1980年达此目标是不现实的,不过认为这个目标值得称赞。专家的评论体现出美国( )
A.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 B.政府干预经济的失灵
C.主动承担起大国使命 D.政府的财政压力增大
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4月3日,美国国会通过《经济合作法案》规定,参加“马歇尔计划”的国家如向非参加国(即苏联与东欧)出口美国政府禁止出口的物资,美国有权拒绝向该国提供技术及援助。以《经济合作法案》为基础,通过与西方国家的不断磋商,1950年,美国主导建立正式的多边出口管制组织——“对共产党国家出口管制统筹委员会”,主要负责协调西方各国对苏东国家的贸易管制,通过禁止进出口、限量进出口等行政贸易管制措施来限制特定种类货物的东西方双边或多边贸易。
196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出口管理法》,新法案规定,贸易对象不再区分“共产党国家”和“非共产党国家”,而是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同时规定,对于有利于发展任何其他国家的军事潜力或者将证明有损于美国的国家安全的国家有关键作用的货物与技术要限制出口。
——据姚昱《二战后美国经济冷战政策的演变》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变化的原因,并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变化:美国单方面对管控作出调整;放宽了出口贸易管控;贸易对象不再区分意识形态;注重对关键物资的管控。
(2)原因:20世纪70年代美苏冷战中美国处于劣势;经济“滞胀”的影响;美国同西欧、日本竞争的加剧;越南战争的影响。
影响:缓和了冷战的紧张局势;放松对苏联的出口管制,由此推动了美苏贸易的增长;促进了美国与中国关系的改善;有利于美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7.2022年3月5日,某国际组织表示,最早将于3月12日将乌克兰提出的14亿美元紧急融资请求提交执行委员会,针对与俄罗斯关系密切的国家面临的供应链短缺风险,该组织正在与摩尔多瓦就援助方案进行协商。由此可见,该国际组织( )
A.提供长期贷款恢复发展经济
B.发放短期贷款调整国际收支
C.扩大服务贸易提供生活便利
D.助推区域合作缓解融资瓶颈
B
感谢观看
THANK YOU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7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10
真题回归 10
考题预测 19
高考模拟卷(16+4) 23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一 20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运动
1.(2022·江苏卷)下图海报描绘的是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这一活动被列宁称为“伟大的创举”。该创举体现了( )
A.工业化生产蓬勃开展 B.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
C.通过劳动推动苏俄解放 D.工农对国家的认同加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1919年苏俄工人自愿发起的星期六义务劳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人们义务劳动是为了加快战争的结束,推动苏俄的解放,C项正确;苏联工业化开始于1925年,此时并未开始,排除A项;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是指1921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农民,排除D项。故选C项。2.(2022·湖北卷)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俄国皇家瓷器厂收归国有。该厂在1901年烧制的瓷盘正面加绘红色的工厂、举着锤子的工人图案,在瓷盘背面加绘镰刀锤子的标记,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上述做法反映苏俄( )
A.输出了革命文化 B.政治对现实的妥协
C.打破了外交孤立 D.艺术与经济的兼顾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原有的尼古拉二世的标记也被保留下来……为新政权积累了外汇”及所学知识可得,苏俄当时经济上十分吃紧,为了赚取外汇,采取了某种程度的妥协,B项正确;兼有两个时代标记的瓷盘成为国外市场的抢手货,不能说明苏俄输出了革命文化,排除A项;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苏俄打破了外交孤立,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艺术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浙江卷6月)建立社会主义与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深入思考与探索。在他看来,面对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如果不把俄国移到另一种比先前更高的技术基础上,就根本谈不上恢复国民经济和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据此分析,列宁关注的重心在于( )
A.“布尔什维克速度” B.推行“新经济体制”
C.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 D.扭转“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
【答案】C
【详解】列宁认为的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因为不实行电气化,要振兴工业是不可能的”,即要想实现共产主义,就必须实现现代化大生产,由此可知,列宁关注的重心就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列宁并未强调经济发展的速度,而是关注技术,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到经济发展模式和体制,排除B项;列宁认为当时俄国的经济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即重工业并不发达,而“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局面是在斯大林执政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2·全国乙卷)1917年3月中旬,加米涅夫和斯大林连续发表文章,主张只要临时政府不直接危及群众利益,就应给予支持;要求放弃无条件反对战争的立场,改行对临时政府施加压力以迫其开始和谈的策略。这个主张得到了党内大多数人的支持。这表明当时( )
A.临时政府反对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B.沙皇残余势力仍对革命存在严重威胁
C.布尔什维克党对革命形势认识尚不明晰 D.国际局势不利于俄国革命持续深入发展
【答案】C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此时俄布部分领导人对临时政府的认识还不深刻,有一定的妥协成分,对革命形势尚未明晰,对此,列宁发表了《四月提纲》,明确提出从资产阶级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计划,C项正确;临时政府主张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沙皇残余势力,排除B项;一战时期,列强忙于战争,无暇干预俄国革命,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湖南卷)有学者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指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是把国内战争的需要和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观点( )
A.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并不符合实际
B.否认“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
C.不利于客观认识“新经济政策”推行的历史背景
D.有助于解释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的原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应对国内战争的需要,另外一方面为了“坚决消除私人所有制、实现社会主义制度和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这种政策意图就是想让苏维埃政权直接进入共产主义,D项正确;该学学者并没有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当时的做法不符合实际,反而认为是“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A项;该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战时应急措施,适应了国内战争的需要,排除B项;正是因为战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了政治经济危机,才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1·天津卷)1918~1921年,为了保卫和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军事联盟和新经济政策时期的经济联盟两个阶段。这说明苏维埃俄国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B.意识形态对立正在消失
C.政权拥有新的阶级基础 D.建设道路探索有待突破
【答案】A
【详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反映的是国内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到人民内部的矛盾,A项正确;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阶级基础并没有变化,排除C项;材料不能说明有待突破,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1·山东卷)如表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苏联拖拉机数量与农业集体化发展状况统计表。它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是
时间 拖拉机数量(万台) 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
1928年 2.7 1.7
1932年 14.8 61.5
1937年 56.1 93.0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同时并举
C.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D.农业集体化滞后制约工业化发展
【答案】B
【详解】从表格中拖拉机数量和参加农业集体组织农户占全国农户比例可以看出,当时苏联正在开展农业集体化与工业化生产,故B项正确;材料看不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不平稳看不出,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二者的关系,排除D。
8.(2021·全国甲卷)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在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用于支援战争和救济饥民。这一史实可用来说明,当时苏俄
A.粮食短缺问题得到解决 B.自由贸易成为经济活动常态
C.战时经济措施存在弊端 D.粮食税已经代替余粮收集制
【答案】C
【详解】由材料“苏俄国内战争时期……当地苏维埃政权没有禁止粮食的自由贸易,而是向贩粮者征税”可知,战时经济政策存在一定的弊端,中央政府的指令并未完全得到地方政府的推行,而是采取了相应的变通,故选C;材料只是提及了察里津和卡卢加一带苏维埃政权的做法变通,没有提及这一做法施行后的效果,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国内战争时期,苏俄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在国家层面取消了自由贸易,故自由贸易不可能成为当时经济活动的常态,排除B;粮食税完全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做法发生于国内战争结束后推行的新经济政策中,D项说法不符史实,排除。
9.(202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到1927年俄罗斯联邦就有672所中等技术学校。此外还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适应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B.促进中等技术教育普及
C.完善新经济政策 D.冲破西方技术封锁
【答案】A
【详解】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苏联大力发展中等技术教育,成立工农速成班,招收未受过中等教育的工人和青年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种做法是为了适应苏联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故A正确;B项错在“普及”,故错误;随着1924年列宁的逝世和斯大林的上台,新经济政策被慢慢废除,故C错误;冲破西方技术封锁不是其目的,故D错误。
10.(2022·河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巴黎、伦敦、纽约、鲁尔的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失去了俄国这个大市场。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法国克里孟梭在议会里鼓吹“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1918年3月。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该事件“在协约国的军事策划者看来,正当德军在西线发起最后一次强大攻势的时候,在东线对德国的一切军事抵抗却发生全面的崩溃,则无异是一场灾难。”
1918年3月至11月,协约国军队先后在苏俄北方和南方港口登陆,直接进行武装干涉。12月,英国海军进入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威胁到彼得格勒的安全。在苏俄红军的英勇抵抗下,1920年初,协约国第一次武装干涉遭到失败。协约国还利用苏俄国内反动势力和周边小国,发动了第二次和第三次武装进攻,也终归失败。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外国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的意义。
【答案】(1)帝国主义国家在俄利益受损;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退出战争。
(2)捍卫了苏维埃政权;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势力;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使....银行家和工厂主丧失了他们在俄国的工厂、投资”、“这引起了相关国家的不满”可知,帝国主义国家在俄利益受损;据材料“要在布尔什维主义周围装上铁幕,以防止它破坏文明的欧洲”及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意识形态上的根本对立,使得帝国主义国家敌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据材料“苏俄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及所学知识可知,苏俄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协约国力量,减缓了胜利的步伐,降低同盟国的作战力量,这成为协约国取得是终胜利后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的一个原因。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的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先后粉碎了协约国的三次武装进攻,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力量;捍卫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下,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空前觉醒,一场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的滚滚洪流,席卷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这场伟大运动极大地动摇了国际资本主义势力生存的基础——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极大的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
11.(2021·江苏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1920年11月之后,列宁在其报告和文章中阐述了租让制的理论与原则。他认为,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只要苏俄掌握着所有国营企业,那么租让是没有什么可怕的。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一种合同。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承租人将按照合同规定,得到一部分产品作为报酬,并有权运出国外。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
——摘编自杨运中《列宁租让制思想研究》
(1)据材料概括列宁所制定的租让制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宁制定租让制的目的。
【答案】(1)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详解】(1)根据材料“租让制是列宁首先制定并亲自领导苏维埃俄国加以实践的对外经济制度”得出苏俄政府制定和重视;根据材料“不实行租让,苏俄就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纲领和国家电气化”得出租让制为国家工业化服务;根据材料“租让是一种国家资本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同资本家订立的十种合同”得出租让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根据材料“政府对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承租人要给予优惠和补偿,保证不会单方面改变合同条款,保证承租人投入企业的财产安全”得出政府一定程度上对租让制实施政策优惠和保护;根据材料“承租人对企业只有经营权或使用权”得出租让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
(2)关于列宁制定租制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让制有利于发展同西方国家的经济贸易关系;为苏维埃俄国的经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以充实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有利于生产力的恢复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巩固苏维埃政权。
12.(2021·浙江卷6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21年4月他写的《论粮食税》到逝世前口授的《论合作制》等一系列文章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列宁正是通过新经济政策探索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特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在1922年初写道;“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不久,就取得许多令人注目的成就,列宁满怀信心地认为,只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会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1980年,邓小平在《目前的形势和任务》中说:“苏联搞社会主义,从1917年十月革命算起,已经63年了,但是怎么搞社会主义,它也吹不起牛皮。"1986年,邓小平会见波兰领导人时说:“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
——摘编自陆南泉等《苏联兴亡史论》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俄国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新经济政策既是探索更是寻路,用一句话指出该政策对俄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价值。
(2)“历史是邓小平上述判断的最好见证”。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苏联搞社会主义”对中国发展道路的启示。从经济角度分析“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主要表现。
【答案】(1)改变: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度价值:找到了一条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启示: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
表现: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经济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方法和形式上作出的“根本改变”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从向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转变到逐步过渡。价值主要是找到了一条便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表现主要是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积极性,经发展失去动力。
1.列宁提出,国家将一些投资大的产业和自然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在无产阶级监督下,在一定的条件内开展业务。1921年,《租让制法令》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获得批准。据此可知,《租让制法令》( )
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 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C.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D.表明苏俄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
【答案】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范围为1921年(苏俄)。材料做法是在无产阶级监督下,苏俄将一些产业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可见苏俄借用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发展经济,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项正确;A项描述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材料内容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B项;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这个做法的前提是国家掌握国民经济的主要命脉,不属于承认私营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C项。
2.经济学家涅姆钦诺夫等人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农产品商品率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小农经济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认为这是导致新经济政策终止的原因。这种认识反映出,苏联采取农业集体化的理论方面的依据是( )
A.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增加需求便可促进经济增长
C.“看不见的手”原理 D.国家干预经济理论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本题以经济学家对十月革命前后俄国的农产品商品率进行的对比研究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小农经济不可能为工业发展提供足够的支持”可推知,小农经济这一生产关系已不适应此时生产力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增加需求便可促进经济增长”与“国家干预经济理论”是凯恩斯的经济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D两项;“看不见的手”原理是亚当·斯密的经济学理论,指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依靠分工和市场的作用,便可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3.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提到“欧洲也跟着亚洲行动起来了,不过不是按照亚洲的方式。……物价的飞涨和托拉斯的压榨已使经济斗争空前尖锐……疯狂的扩充军备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目前欧洲的‘社会和平’活像一桶火药。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列宁意在强调( )
A.亚欧革命的性质完全一致 B.世界无产阶级应联合斗争
C.工人阶级要迎接新的革命高潮 D.帝国主义的统治即将土崩瓦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3年(俄国)。据本题材料“疯狂的扩充军备和帝国主义政策,使得目前欧洲的‘社会和平’活像一桶火药。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的解体和无产阶级的成熟的过程正在持续地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的殖民者忙于扩军备战,无暇顾及亚洲殖民地,有利于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深入开展,工人阶级要迎接新的革命高潮,C项正确;一战时非正义战争,亚非拉地区的民族民主运动属于正义斗争,排除A项;《共产党宣言》倡导世界无产阶级应联合斗争,排除B项;1913年帝国主义正处于上升阶段,没有走向土崩瓦解,排除D项。故选C项。
4.在生死存亡关头,俄国出现了所谓的“农民的布列斯特”。由于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该经济政策( )
A.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 B.是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C.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 D.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俄国)。据材料“农民在缴纳了粮食之后可以自由支配手头的粮食,就引发了交换的问题”及“这种经济政策不是按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模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及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之下,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农民在缴纳了粮食税后可以交换手头的粮食,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加入了市场机制,A项正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排除B项;保证前线粮食供应,缓解城市饥荒和为卫国战争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余粮征集制,排除CD项。故选A项。
5.1982年11月开始担任苏联共产党总书记的安德罗波夫曾指出:“所有制方面的变革绝不会是一次性行动”,“这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把‘我’的,即私有制的,变成‘我们’的,即公有制的,并非易事”。这一观点( )
A.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更大空间 B.体现出对个体经营限制的解除
C.有利于改变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 D.实现了对传统经济模式的改造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选题,据次题干可知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1982年苏联。材料强调,苏联改革并非是“一次性行动”“是一个长期的、多方面的、不应该简单化的过程”,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苏联改革的深化,A项正确;材料并没强调个体经营,只是提到所有制变革,排除B项;材料没涉及工业企业的组织形式,排除C项;传统的经济模式依然是斯大林模式,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A项。
6.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人和农民大都未受过正规教育,生活水平也相对低下,但是工业建设和国防科技却取得了辉煌成就。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平民都成为了教育良好、成熟老练、生活达到中等水平的城市居民,但经济建设却趋于停滞,技术更新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一变化说明苏联( )
A.未能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 B.与美国争霸严重消耗了自身国力
C.集权体制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D.改变了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苏联)。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苏联的经济建设趋于停滞是由于集权体制而造成的,即这一变化说明苏联集权体制是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的,C项正确;苏联也抓住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排除B项;高积累低分配的经济方针并未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7.如表为1976—1989年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变化表。由此可推知,当时苏联( )
时间 1976—1980年 1981—1985年 1986—1989年
增长率 4.3% 3.2% 2.7%
A.经济改革陷入困境 B.民众生活得不到改善
C.国民经济持续衰退 D.军备竞赛拖垮了经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6—1989年(苏联)。由表格可知,1976-1989年(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当政时期),苏联国民收入年增长率持续走低,说明无论是勃列日涅夫还是戈尔巴乔夫都没能改善经济发展状况,苏联经济改革陷入困境,A项正确;从材料看不出民众生活改善与否,排除B项;国民收入年增长率下降,不代表经济衰退,排除C项;材料中的国民收入仍在增长,不能体现“拖垮”,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发展个人副业的措施,主要包括: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个人副业的税率降低80%,等等。有人称之为一种使私人生产受益的“新经济政策”。1958年,苏联农业丰收。在苏共中央十二月全会上,赫鲁晓夫指出:苏联“在短期内克服了农业生产的落后状态”。“在经济方面最强大的集体农庄目前就已经能够满足集体农庄庄员个人对马铃薯、蔬菜,甚至是牛奶的需要。个人副业“将逐渐失去它的意义”。此后,逐步禁止城市公民个人饲养牲畜。
——摘编自陆南泉《苏联经济发展史简论与启示》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江苏淮安农村供销合作社为配合农村的合作化高潮,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就水果生产来说,广东省采取发放预购定金的办法解决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从1951年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1956-1958年,除每年安排水果生产专项化肥1万吨以外,省供销社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各农村基层社一般设有综合收购门市部,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解决农副产品滞销问题。
——摘编自李攀《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初期苏联改革个人副业管理制度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述20世纪50年代我国供销合作社扶持农村副业生产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历史作用。
【答案】(1)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
(2)举措: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提供资金和技术扶持;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历史作用: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苏联)。根据材料中“先降低庄员职工向国家义务交售的定额,最后废除针对个人副业的义务交售制度”“使私人生产受益”等,可得出义务交售制影响农业生产积极性;根据材料“在1953年苏共中央九月全会后,赫鲁晓夫”等联系所学,可得出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着手改革;联系所学,苏联农业发展水平落后。
(2)本题是特点、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举措,根据材料“从南通等地引进优食兔种,发放各地饲养”,可得出组织、引导农村副业生产;根据材料“发放预购定金”“还临时增拨化肥1580吨”“开始即组织农业技术队伍深入产区举办现场水果防治病虫害等技术训练班”等,可得出提供资金、物资和技术扶持;根据材料“除在门市部坐店收购外;还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帮助、促进农副产品销售。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材料“各级供销合作社大力宣传并帮助社队逐步组织起各项副业生产”可知稳定农副业生产;增加了食物供给;根据材料“洪泽县成为江苏省长毛兔的基地县”等,发展了农村特色经济;根据材料“采取开物资交流会、约时定点摆货摊、走村串寨、送货下乡、送货上门和利用代购代销员等方式进行收购”,可得出活跃了农村商品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结合20世纪50年代的时代背景,可知支持了国民经济恢复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国家工业化。
考点二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转变
1.(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
美国农业的投入使用量(以1967年指数为100)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现代(世界)。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10-1990年间,美国劳动力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机械、化学品的使用量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农业生产中机械化可以节约劳动力,提高生产效率;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得农民不再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耕作和照管农作物,大大缩短了生产时间,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农业科技助推农业节约劳动力,B项正确;机械化作业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排除A项;生态环境问题是多种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单单是化学品造成的,排除C项;美国“农业逐步走向衰落”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劳动力的减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
2.(2023·浙江卷6月)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阅读下表,据此可知( )
时间 农村合作医疗相关史实
1955年 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
1976年 全国90%的行政村(生产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
1979年 《农村合作医疗章程(试行草案)》发布,拉开了改革序幕
1980年 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
1991年 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
2003年 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
2008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
2016年 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①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
②农村合作医疗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
③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5—2016年(中国)。根据材料“1980年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2008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参加新农合人口超8.1亿,参合率达到91.5%”可知,中国农村合作医疗推行过程曲折但成效显著,①符合题意;1955年农村合作医疗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兴起,而不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兴起,②不符合题意;1991年国务院启动农村合作医疗新一轮改革,2003年国务院全面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工作,说明政府主导搭建起覆盖全国农村的医疗保障网,③符合题意;2016年国务院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已健全中“已健全”说法过于绝对,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①③符合题意,A项正确;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C项和D项。故选A项。
3.(2022·湖北卷)20世纪80年代,联邦德国政府调整社会保障政策,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
A.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B.减缓老龄化进程
C.提高劳动者积极性 D.缩小贫富间差距
【答案】A
【详解】联邦德国政府“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同时严审申请养老金的条件,增加个人交纳额度”,目的在于减少社会福利,减轻社会福利带来的财政负担,A项正确;上述政策不能减缓老龄化进程,排除B项;推迟养老金随工资增长而提高的时间,增加个人交纳额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积极性,排除C项;增加社会福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
4.(2022·全国甲卷)1951年,美国黑人团体民权大会向联合国发起请愿活动,指控美国政府对黑人犯有种族灭绝罪行。美国政府指责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并寻找支持政府的黑人来驳斥这些指控。这反映出当时( )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B.民权大会的指控缺乏事实依据
C.美国对待种族问题的态度受冷战意识影响 D.美国政府对国内的种族平等问题漠不关心
【答案】C
【详解】1951年正处于冷战时期,美国政府面对黑人团体在联合国大会上的指控,认为民权大会的请愿活动是共产主义的宣传,以此来反对民权大会的指控,美国政府对待种族问题的做法显然是受到了冷战意识的影响,C项正确;1955年华约成立标志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排除A项;美国历史上白人残酷对待黑人,民权大会的指控有事实依据,排除B项;战后美国政府关注到了种族平等问题,D项表述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
5.(2022·浙江卷1月)20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2016-2017年,计算机顶级人工围棋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击败了世界围棋顶尖棋手。2021年12月,浙产超导量子芯片“天目1号”“莫干1号”首发,它们可应用于经典计算机可能解决不了的前沿问题。由此可知
A.人类的智力水平已不如电子计算机
B.计算机程序发展已对人类构成威胁
C.电子计算机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
D.计算机系统可以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
【答案】C
【详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推进了人类信息文明发展,故C项正确;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计算机程序是人类制定的,B项说法夸大了计算机的作用,排除B项;计算机程序是人类制定的,计算机系统不能代替人类各种智力活动,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
①1870—1913 ②1913—1950 ③1950—1960 ④1960—1970
法国 1.6 0.7 5.0 5.8
英国 2.2 1.7 2.8 2.7
美国 4.3 2.9 3.2 4.0
德国 2.9 1.3 7.7 4.8
——摘编自J.M.阿尔贝蒂尼《国家报告》
(1)根据材料,分别指出各同同民生产总值变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表内同家在第②和第③时段的经济活动对世界产生的主要经验和教训。
【答案】(1)①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②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③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④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
(2)在第②时段,两次世界大战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速普遍下降,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加大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经济增速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保持优势。在第③时段,二战后,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借鉴罗斯福新政的经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高速增长;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稳定了国际金融和贸易秩序,有利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战后,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逐步走向联合,也促进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高速发展。
主要经验:经济发展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世界各国需要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实施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经济政策;各国要加强经济交流和合作,促进国际金融和贸易的体系化和制度化建设。
教训:战争和掠夺不符合本国和世界的发展利益:金融战和贸易战等反全球化措施使经济危机愈演愈烈。
【详解】(1)根据材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可知,法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1950—1970年,高速增长;英国:总体上平稳缓慢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有所下降;1950—1970年,恢复增长;美国:1913年前高速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明显下降,但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仍保持优势;1950—1970年,恢复高速增长;德国:1913年前较快增长;20世纪前半期增速下降;1950—1960年,高速增长;1960—1970年,增速有所放缓。
(2)根据材料“1913年—1950年……1950年——1960年”可知,针对法国、英国、美国和德国任意一国的两个时间段进行论述,总结出主要经验和教训。1913年—1950年,这个阶段,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大危机,面对战争和危机,各国是如何应对的,其经验和教训;1950年——1960年,在这一阶段,二战结束,美苏成为战争的大赢家,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新的变化,国家干预经济,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大发展,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从以上方面可以对经验进行总结和吸取教训等。本题目要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言之有理即可。
7.(2022·湖北卷)【音乐与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以前,音乐家受雇于宫廷、教会、城市和剧院,按雇主要求为特定的目的和场合创作音乐。大革命后,他们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
——摘编自沈旋等《西方音乐史简编》
材料二 (20世纪)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人们可以随时听到名家大师们完美的演奏,对音乐更加熟悉。
——摘编自(法)P.朗多尔米《西方音乐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最著名的大众文化英雄是甲壳虫(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比如爵士乐和早期摇滚,但是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他们的音乐还表达了一种渴望享受生命乐趣的情感,这是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英国的这支流行音乐组合在70年代继续引领时代潮流,对西欧带来了更为普遍的冲击。
——摘编自(美)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根据材料,分别概括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音乐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以来影响西方音乐发展的重要因素。
【答案】(1)特点:①19世纪:浪漫主义(追求自由个性)、民族主义;②20世纪:大众化、通俗化、多元化。
(2)因素:重要因素:①社会政治的变革(法国大革命、民族解放运动等);②经济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无线电广播、音乐录制技术等);③大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大众文化的兴起和发展);④文化的交流交融加强(全球化的发展);⑤音乐家的传承与创新。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可知,19世纪,西方音乐彰显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漫主义精神;根据“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其地位从奴仆一跃成为时代的先导”可知,涌现出贝多芬等著名音乐家,音乐家不再是封建贵族的附庸,走向自由创作道路;根据“音乐家们广泛搜集民歌,大量运用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汇”可知,民族乐派兴起。根据材料二中“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可知,20世纪,摇滚乐兴起;根据“音乐更迅速、更简便和更广泛地传播,提高了大众文化艺术的欣赏水平”可知,大众音乐和流行音乐得到发展,音乐的传播更迅速、更广泛、更便捷;根据材料三中“甲壳虫乐队在即兴发挥的表演和对权威的嘲弄中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现代西方社会大众文化跨越国界的重要特征”可知,现代主义音乐和大众音乐跨国流行,全球化特征明显。
(2)原因:根据材料一中“法国大革命赋予音乐家挣脱束缚、争取自由和表露个性的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和启蒙运动等推进了西方向近代社会的转型(近代化),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的传播;根据“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可知,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根据材料一中“跟随贝多芬走上‘自由’”音乐家的道路”可知,音乐家的个性与追求;根据材料二中“无线电广播和音乐录制技术的巨大发展”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根据材料三中“(披头士)乐队,他们来自英国的港口城市利物浦,尽管他们采取了美国流行音乐的风格”可知,全球化的影响;根据“加入了一种真正属于工人阶级的感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8.(2021·河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二战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扩张,必然引起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但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种矛盾得到缓解。及至(20世纪)60年代,情况发生了变化,此时爆发的“冻鸡战”成为突出例子。最初是美国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作为报复,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于1962年8月将美国冻鸡的进口税从每磅4.5美分提高到13美分,使美国冻鸡对共同市场的出口额猛降60%,接着又于1963年5月将所有家禽的进口税提高50%。而美国则提高了从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进口的卡车、酒类等商品的进口税。在此期间,美国为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1964年1月,日本政府将冻鸡的进口税从10%提高到20%。“冻鸡战”是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后,到那时为止,西欧和美国之间发生的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的一次贸易摩擦。
——摘编自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60年代“冻鸡战”发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冻鸡战”中采取的主要手段及其影响。
【答案】(1)原因:美国的经济扩张激化了其与西欧、日本的矛盾;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2)主要手段:对西欧进行关税战;转销日本。影响: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二战后,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进行的经济扩张,必然引起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和冲突,”可分析出美国的经济扩张激化了其与西欧、日本的矛盾;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实力增强。
(2)主要手段:根据材料“最初是美国先提高地毯和玻璃的进口税,”可分析出对西欧进行关税战;根据材料“美国为弥补在欧洲市场的损失,转而将冻鸡销往日本,但受到日本的抵制。”可分析出转销日本。影响: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冻鸡战”使美国与西欧、日本经济竞争更加激烈,经济发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西欧、日本对美国的离心力增强,美国霸权地位有所衰落;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
9.(2021·湖北卷)[科研组织与技术进步]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西方科技发展出现新趋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如德国西门子等;科学研究走上集体攻关道路,1873年德国“国立物理研究所”、1876年美国爱迪生实验室即在此背景下创立;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1901年,美国82%的专利颁发给个人,18%颁发给公司;1932年,公司所获专利数超过国家颁发专利总数的一半。
——摘编自何顺果《世界史:以文明演进为线索》等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
【答案】(1)特点:①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②科学研究集体化;③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④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
(2)变化: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
影响: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③推动了一系重大领域的突破;④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详解】(1)特点:根据“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直接结合,许多大型企业建立了科学技术实验室”得出科学与生产直接结合、科学研究集体化;根据“各国大量创办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得出理工学院和技工院校大量创办、企业在科研中的地位提高。
(2)变化:根据“‘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得出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根据“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得出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从推动两次科技革命、促进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推动重大领域的突破、美苏争霸格局等角度分析。
10.(2021·浙江卷1月)科学引领发展,技术助力生活,科技史亟需全人类省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18世纪晚期,(英国)已经有了跃进的感觉。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煤、铁等产量大幅增加。促使这种变化的一个必要的杠杆,就是发明。……没有发明的话,就不可能在产量上实现那么巨大的增长。(但发明)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此外,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发明家的社会背景很不相同,从水磨匠到牧师,应有尽有。
——摘引自[英]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
材料二 科学的突破,技术的创新,新发明的涌现,对于工业革命的形成至关重要,第二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在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直接推动下兴起的。电磁学理论直接导致了电力工业的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电解定律、电磁场方程……的发现和创立,使得电磁学理论日臻完善。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
——引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在日本投掷的原子弹使远距离战胜敌人的梦想变为现实。不久,苏联也研制出了核弹,开启了核竞赛的危险游戏。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另一方面美苏都加强核武器研制。1952年,美国研制出了第一枚比1945年原子弹威力还强1000倍的氢弹。一年后,苏联也制造出氢弹。60年代开始研制的弹道导弹最具毁灭性。为此,美苏还上演了一起惊心动魄的事件。70年代,双方都对对方持有的近万枚弹道导弹十分忌惮,因此建立了直接联系的热线,防止灾难发生。
——摘编自[西班牙]马尔瓦莱斯《从投石索到无人机:战争推动历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人类结束对水力、畜力和风力依赖的标志,概括18世纪英国发明成果不断涌现的原因。
(2)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列举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根据材料二,一句话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代表战”及“惊心动魄的事件”名称。关于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利弊,众说纷纭,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什么?根据材料一二三与所学,从人类向“距离”挑战的角度论证此观点。
【答案】(1)标志:瓦特改良蒸汽机。
原因: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科学家:法拉第。
成就: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
特点:“科”“技”结合的典范。
(3)“代表战”:朝鲜战争。
事件:古巴导弹危机。
观点: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
论证:“缩短”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详解】(1)标志:根据“人力和畜力已经被机器和非动物的能源所代替或补充”并结合所学可知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原因:根据“很少直接受益于理论科学,而更多是得益于经验”得出生产的需要、经验的积累,根据“像1754年在英国成立的皇家工艺、制造业与商业奖励协会这样的团体,则把发明创造的精神纳入了有用的轨道”得出社会的重视,发明创造的精神。结合所学得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保障。
(2)结合所学可知,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科学家是法拉第。意大利人马可尼在通信领域的成就是发明无线电报,横跨大西洋传送无线电信息试验成功,完成短波试验。特点根据“19世纪60年代以后发电机、电动机、汽轮机等等的相继发明和应用,无不建筑在此理论基础之上”得出是“科”“技”结合的典范。
(3)“代表战”:根据“20世纪50年代,一方面人们只在所谓的‘代表战’(冷战时期的词汇)中进行‘低强度’的战斗”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代表战有朝鲜战争。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浪漫主义思潮的观点是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论证: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人类向“距离”挑战一方面“缩短”了人类的空间距离,推动世界成为一个整体,大大加速人类文明发展的步伐,但也使人类面临许多的共同问题,影响着全人类的根本利益。
11.(2023·全国乙卷)[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10年,法国元帅福煦曾说:“飞机只是玩具,没有什么军事价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初,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使空军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
——摘编自(英)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飞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情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飞机应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产生的影响。
【答案】(1)[参考答案]变化: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空战技术提高,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参考答案]影响: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详解】(1)变化: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飞机分配到的任务仅有目视侦察一项。”并结合一战初期飞机在战争中的运用情况可知,一战前飞机军事价值低。根据材料“之后开始尝试空中照相”,“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时期:初期担任侦查任务;逐渐应用于空战。根据材料“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空战发展史的相关史实可知,交战国利用飞机争夺制空权。根据材料“1916年,德国运用“空中马戏团”的方式组成特殊的作战中队,并于1917年最先制成全金属军用飞机。”可知空战技术提高。根据材料“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相关史实可知,1918年,飞机数量大幅增加,战机也逐渐成为战争中的主角,数量增加到拥有数量多的飞机就牢牢掌握制空权。
(2)影响: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0年至1918年。根据材料“1918年,协约国和美国发起总反攻时,拥有飞机8000多架,而德国有3300余架,协约国牢牢掌握了制空权。”并结合一战的过程与结果可知,飞机是一战中重要的武器系统,增加了战争的残酷性,也有利于加速飞机占优势的协约国的胜利。根据材料“由于战争需要,飞机逐步应用于空战,驾驶员用枪支互击,用手投掷炸弹。1915年,德国出现配置机枪的战斗机,交战国开始争夺制空权。”并结合一战对武器研发的促进作用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作为军事工具被广泛应用,进行了侦查、轰炸和空中战斗等任务,刺激了更多新式武器的发明;为了赢得战争,很多国家加紧新式武器的研制,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结合现代交通技术发展的相关史实可知,飞机应用到生活方面,改变人们的社会生活,为出行带来便利。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在市场主导和政府调节之间寻求平衡,保持经济社会发展。如图是二战后美国GDP增长率变化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50、60年代政府强化国家干预,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B.70年代经济持续减速,充分暴露了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弊端
C.80年代后美国经济恢复和发展,人工智能等技术成为时代潮流
D.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平稳,增加福利成为社会改革的重要内容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二战后(美国)。据图示信息可得出主要结论:二战结束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A项正确;70年代经济持续减速,是由于政府对经济的管控过多导致的,排除B项;80年代后美国人工智能等技术并没有成为主流,排除C项;90年代美国经济增长平稳,政府是削减社会福利,并没有增加,排除D项。故选A项。
2.下表是1945年英国大选时,英国保守党和工党提出的竞选口号统计。最终保守党在竞选中落败,工党获胜。这反映出该时期英国( )
保守党 工党
“此人赢得了战争” “让我们一起面向未来”
“一场巨大而恐怖的战争正在前方等待着我们” “把全体社会成员利益放在首位,而将私营企业的部分利益放在第二位”
“选择国民领袖,帮他完成历史使命” “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
A.对摆脱美国控制的诉求 B.大众对丧失国际霸权的不满
C.决心走上共产主义道路 D.人民向往公平繁荣社会愿景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40年代英国。根据材料,1945年英国大选时,保守党提出了符合美苏对抗大环境的竞选口号,但在大选中落败,而工党提出了“面向未来”“把全体社会成员利益放在首位”“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等竞选口号,获得了选民的支持,赢得了大选,这反映出战后英国人民对于社会公平和经济繁荣的向往,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美国对于英国的控制,排除A项;工党在大选后胜选,但工党的竞选主张与恢复英国霸权并无关联,排除B项;“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大不列颠共同体”,只是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局部调整,排除C项。故选D项。
3.徐同学的学习笔记中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他学习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A.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 B.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变化
C.现代科技进步的革命性意义 D.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西方。根据材料“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福利国家”可知,主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国家干预,福利国家出现,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社会结构出现新的变化,B项正确;福利国家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排除A项;C项只体现了材料的一部分,是片面的,排除C项;材料与和平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4.1883年,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布拉德利说道:奴隶被解放出来,并在“一些特别有利的立法”的帮助下“摆脱了奴隶制的限制之后”,他们“必须还要经历某种阶段,才能够成为(与白人)同等的公民”。这一言论( )
A.违背了天赋人权的原则 B.彰显了人民主权原则
C.维护了民主政体的稳定 D.否认了黑人奴隶制度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83年(美国)。根据材料“奴隶被解放出来……必须还要经历某种阶段,才能够成为(与白人)同等的公民”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言论说明美国南北战争后,黑人获得基本公民权面临障碍,是对天赋人权的违背,A项正确;材料不符合人民主权原则,排除B项;进一步刺激黑人发起争取民权的运动,不利于民主政体的稳定,排除C项;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宣布黑人奴隶获得自由,186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宪法第13条修正案》,规定奴隶制或强迫奴役制,不得在合众国境内和管辖范围内存在,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5.伊恩·莫蒂默在《欧罗巴一千年》中提到“19世纪的发明就在你的身边”,“如果你想避开19世纪的发明,那你就只好赤裸地躲进灌木丛中去啦”。以下历史事件发生于19世纪的是( )
①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 ②罐头食品和家用冰箱普及
③电梯发明和集中供暖推广 ④巴氏消毒法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世纪(欧洲)。第一条地铁线在伦敦问世是1863年,发生于19世纪,①符合题意,巴氏消毒法出现与1862年,在19世纪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④符合题意,①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罐头食品和家用冰箱普及是在20世纪,②不符合题意;电梯发明和集中供暖推广是在20世纪,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C、D项。故本题选B项。
6.20世纪以来,经济的发展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运、民航、铁路等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交通联运,日益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交通建设关注的重点。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
A.交通联运网络成为不同国家社会发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
C.西方国家健全了交通的运行机制
D.交通运输速度和准确性得以保证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以来(世界)。据材料可知,西方国家在交通建设方面注重整合各种交通运输手段,建立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实现交通联运,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运输方式有序竞争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交通的关注,没有不同国家对交通的态度,排除A项;交通的运行机制是指交通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组织、协调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个方面,西方国家关注交通联运,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运输机制,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7.1911年4月,由中国政府发起的“万国鼠疫研究会”在沈阳召开。会议聚集了当时世界著名的传染病专家,这既是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据此可知,这次会议的成功召开( )
A.有效缓解了东北鼠疫问题 B.推动了西医在中国的普及
C.有利于改善中国国际形象 D.宣示了中国对东北的主权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11年(中国)。据材料“国际上第一次以鼠疫防治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中国首次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可知中国政府发起的鼠疫研究会,聚焦世界的传染病专家,来共同商讨鼠疫的防治办法,突出中国政府负责任的国家形象,有利于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C项正确;学术研讨会,并不一定能缓解东北鼠疫问题,“有效缓解”,表述夸大,排除A项;“普及”,表述夸大,排除B项;此时,东北仍是中国的领土范畴,排除D项。故选C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03年法国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占到财政总支出的60%,而在20世纪90年代,法国政府的工资和清偿服务仅占财政支出的48%。……政府的财政赤字,每两年就超过GDP的3%。法国存在很多的行政管理层级。比如它有很多的中央政府,还有地方政府和各个部委,以及市政。它拥有欧盟一半的市政政府,不同层级的行政机构的职能有重叠的情况。本来已经下放到地方政府的很多职能还保留在中央政府手里。公民需求的增多也促使法国进行公共服务改革。纳税人希望了解他们交的税是如何使用的,他们希望公共服务符合他们的需求,也希望公共服务的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公共服务:法国的改革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法国需要进行公共服务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中法国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指出解决的措施。
【答案】(1)原因:公共服务开支增多加重政府负担;财政赤字严重;行政管理机构庞大,职能重复;民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
(2)措施:发展电子政府。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03年(法国)。
据材料“法国政府的工资和清偿服务仅占财政支出的48%”,得出公共服务开支增多加重政府负担;据材料“政府的财政赤字,每两年就超过GDP的3%”,得出财政赤字严重;据材料“法国存在很多的行政管理层级。比如它有很多的中央政府,还有地方政府和各个部委,以及市政。它拥有欧盟一半的市政政府”,得出行政管理机构庞大,职能重复;据材料“公民需求的增多也促使法国进行公共服务改革”,得出民众对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提高。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03年(法国)。
据材料“他们希望公共服务符合他们的需求,也希望公共服务的质量能够进一步提高”,结合信息技术分析,得出发展电子政府。
高考模拟卷(1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1918年4月,列宁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指出,由于不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不能以继续向资本主义进攻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规定当前的任务”“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这表明列宁( )
A.希望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合作 B.承认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失败的探索
C.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路由来已久 D.主张通过粮食税调整国家与农民关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线选择题。据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苏维埃内战时期。依据材料信息“为了今后进攻的胜利,目前应当‘暂停’进攻”可判断列宁主张“退却”而不是“进攻”,如果没有后来武装叛乱和帝国主义的干涉,可能未必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以证明关于新经济政策的思路由来已久,C项正确;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18年4月可知,十月革命已经完成,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已经被消灭,排除A项;结合苏维埃政权内战结果,苏维埃取得了内战的胜利,可以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成功的经验,不是失败的探索,排除B项;结合题干时间信息1918年4月,苏维埃政权正处于三年内战期间,实施的是余粮征集制,不是粮食税,排除D项。故选C项。
2.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之后,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的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的不同。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这一认识使苏联( )
A.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经济发展水平赶超欧美
C.消弭了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分歧
D.依靠政权的力量发展国民经济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5年的苏联。根据材料“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经济落后必然要挨打,因此必须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可知,斯大林认为,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必须依靠政权力量,高速度发展国民经济,实现苏联的工业化,D项正确;1925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尚未实行,国民经济比例没有严重失调,排除A项;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赶超欧美,与历史史实不符,苏联经济水平始终没有超过美国,排除B项;“消弭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3.某学者在研究苏俄(联)某一经济政策时写道:“反对者认为该政策使财富在一极积累,而一极贫困。也许在某个地方工业和商业会得到发展,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据此可知该政策( )
A.推动国家工业化实现 B.是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实践
C.实行了国家资本主义 D.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联)。根据材料“但工人阶级会落入深渊,矛盾将发展,其结果将导致资本主义复辟”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政策实现了国家资本主义,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新经济政策,与工业化无关,排除A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强调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系统分析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再生产情况,详尽描述了地主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具有的历史必然性 B.经济发展是决定社会发展的唯一条件
C.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D.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苏联)。从材料“系统分析了俄国国内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再生产情况,详尽描述了地主经济演化为资本主义经济的过程”可知,列宁重点是分析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这个可以用来说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揭示俄国社会的矛盾,证明俄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C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推导出无产阶级革命爆发具有的历史必然性,排除A项;唯一一词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层面,与阶级斗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5.1918年1月6日,全俄苏维埃中央委员会通过解散立宪会议法令,指出:“旧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已经过时,它同实现社会主义的任务完全不相容,只有阶级的机关(如苏维埃)才能战胜有产阶级的反抗和奠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而全民的机关是办不到的”。据此可知,这一法令( )
A.强调立宪会议是民主革命的产物
B.体现无产阶级利益高于形式上的民主制
C.导致两个政权并存局面难以为继
D.表明工兵苏维埃是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8年的俄国。材料“旧的资产阶级议会制已经过时”“只有阶级的机关(如苏维埃)才能战胜有产阶级的反抗和奠定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而全民的机关是办不到的”强调的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苏维埃要优于传统的资产阶级形式的民主,如立宪会议,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无产阶级的民主形式,非立宪会议,排除A项;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排除C项;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D项。故选B项。
6.十月革命前,四分之三的俄国人民是文盲,俄国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落后50—100年。仅用了20年,文盲就被扫除,且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这一转变折射出( )
A.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制亟待调整
C.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欧美社会受到经济大危机的冲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十月革命前至20世纪30年代苏联。材料体现了苏俄(联)从经济文化严重滞后的国家转变成了文化快速发展、工业化逐渐领先的社会主义大国。这一转变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巨大,C项正确;A项符合史实,但仅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方面说明问题,阐释并不完整,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排除B项;材料涉及苏联20世纪30年代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发展的情况,无法据材料得出欧美国家经济情况,排除D项。故选C项。
7.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和中国都在改革中尝试弱化政府的作用。古老国家的“资本主义”传统在中国只消失了一代人的时间,但在苏联差不多消失了三代人的时间,因此苏联的改革没有成功实现社会的转型。这表明,苏联的改革( )
A.缺乏必要社会条件 B.意图突破僵化体制
C.旨在减少政府干预 D.彻底抛弃传统文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导致苏联严重缺乏政治民主、经济活力和民主法制,思想文化上也缺乏活力。戈尔巴乔夫最初在经济领域改革,成效甚微,就转向政治领域改革,而经济基础薄弱、缺乏法律和民主等使政治领域的改革更难以成功。因此,苏联改革缺乏必要社会条件,A项正确;戈尔巴乔夫改革确实想要突破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但这与题目主旨不符,排除B项;由“苏联和中国都在改革中尝试弱化政府的作用”可知,苏联改革在主观上减少政府的干预,但这并不是苏联改革的目的所在,排除C项;材料主旨并不是苏联改革彻底抛弃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A项。
8.如表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重要经济数据统计表。据表格内容可知,此时的苏联( )
时间 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 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长率 工业产值年均增长率 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
1965—1975年 7.3% 8.5% 8% 6.6%
1975—1980年 6.1% 8.3% 4.5% 3.7%
A.政治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经济增长依赖资源开发 D.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0年(苏联)。根据材料数据,苏联经济增长严重依赖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原油、天然气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依然很高,说明此时苏联经济发展模式是资源依赖型模式,C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轻重比例,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是否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D项。故选C项。
9.阅读198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1965年为100)变化情况表。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苏联( )
苏联 整体 俄罗斯 高加索地区 立陶宛 (波罗的海沿海) 中亚
格鲁吉亚 阿塞拜疆 吉尔吉斯斯坦 塔吉克斯坦
168 158 195 204 225 253 265
A.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拉大 B.产业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C.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 D.斯大林模式受到猛烈冲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苏联。根据表格数据可知,高加索地区、立陶宛(波罗的海沿海)、中亚(边疆地区)地区的工业产值比苏联整体和俄罗斯都要高,反映了当时苏联重视民族边疆地区的开发,C项正确;材料仅展示了几个边疆地区的数据和苏联整体,看不出各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猛烈冲击”,排除D项。故选C项。
10.下图为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据此可知( )
A.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 B.国际油价起伏动荡
C.世界经济危机逐步加深 D.苏联经济发展趋缓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5—1989年(苏联)。根据材料“苏联1965—1989年原油年产量和年消费量”可知,苏联原油产量和消费量从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趋于停滞,这主要是因为苏联经济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几乎发展停滞,D项正确;计划经济弊端开始显露,“开始”一词说法与历史史实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信息,无法判定国际油价是否与苏联原油产消相关,排除B项;材料中无法判定世界经济危机与苏联原油产消相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表是1955—1992年不同性别的全职工作者的收入对比表。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
年份 女性平均收入(美元) 男性平均收入(美元) 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比例(%)
1955 2719 4252 63.9
1960 3293 5317 61.9
1970 5323 8966 59.4
1980 11197 18612 60.2
1990 20656 28843 71.6
1992 21440 30358 70.6
A.国家经济组织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B.社会劳动效率已不断提升
C.经济转型促进妇女解放运动发展 D.固有家庭结构逐渐被打破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1955—1992年美国。由材料“1955—1992年”及表格数据信息可知,二战结束后,美国女性平均收入不断增加,女性收入占男性收入的比例上升,这说明女性的地位提高,其固有的家庭主妇的地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D项正确;妇女收入变化不能体现国家的经济组织能力,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收入,无法看出劳动效率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转型,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也只是妇女解放运动的诸多方面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2.虽然美国最高法院在1954年就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但直到1958年,有些州拒不执行。虽然通过了《1960年民权法》,但南部各州仍然可以通过文化测验等措施剥夺黑人的选举权。冷战结束后,在很多美国政治精英看来,国际社会对美国种族问题的批判,似乎难以给美国国家形象和声誉带来根本性损害。对此解读完整的是( )
A.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遗产毁坏殆尽
B.美国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C.种族隔离和歧视政策在美国已被视为非法
D.种族关系仍然是严重撕裂美国的社会问题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二战后的美国。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的美国,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剥夺黑人的选举权等现象仍然存在,反映种族关系问题仍然是当今美国严重的社会问题,D项正确;材料提及“美国最高法院在1954年就宣布公立学校中黑白种族隔离制度违反宪法”“通过了《1960年民权法》”,表明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遗产毁坏殆尽”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而材料所述属于种族关系,排除B项;材料强调美国种族问题仍然存在,“已被视为非法”体现的是种族问题的解决,排除C项。故选D项。
13.粮食安全关系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 )
①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
②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③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
④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在1996年发表《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2014年中国超级杂交水稻产量创世界纪录,中国是对外粮食援助的重要力量。因此,①③④都符合题意,C项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关注的是中国国家粮食安全立法,对解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作用不大,②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二战后,荷兰机动车数量迅速上涨,机动车出行成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纪70年代,荷兰人发起了自行车回归运动,中央政府也拨出专款,修建大量自行车专用道,安装针对自行车的交通信号灯,自行车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
A.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 B.能源危机改变了出行方式
C.保护环境成为社会共识 D.欧洲汽车制造业陷入困境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产油国提高油价引发了战后严重的能源危机,深刻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自行车回归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推动荷兰成为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王国”,B项正确;城市化进程出现了逆转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社会共识”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危机确实对欧洲汽车制造业有一定冲击,但它无法解释自行车出行量的大幅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
15.如图为国家卫生健康重大政策内容梳理。这说明我国( )
A.重视西方医疗技术的引入 B.改革开放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 D.人民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至2003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的重大政策体现了国家一贯重视人民的卫生健康,随着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不断深化,中国医疗体系不断完善,D项正确;我国不是单纯重视医疗技术,而是注重全面医疗卫生体系的建设,排除A项;图片内容显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就建立了人民医疗体系,B项不全面,故排除B项;我国卫生医疗政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体系,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医疗政策逐步与国际接轨,排除C项。故选D项。
16.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脊髓灰质炎是当时威胁全球的疾病之一。1956年1月,苏联派斯莫罗廷采夫、楚马科夫等人前往美国与索尔克和萨宾等几位美国科学家进行交流。同年6月,萨宾在美国国务院授权下,前往苏联一起研究活病毒疫苗。几年后,苏联研究获得成功,并推动了美国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今天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症努力在全球根除这种疾病。由此可见( )
A.疫情推动意识形态改变 B.公共卫生政治化促进医学发展
C.防疫需要加强全球合作 D.政治格局的变动影响防疫成效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苏联)。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美苏科学家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脊髓灰质炎疫苗的研制,促进全球根除这种疾病,因此防疫需要全球合作,C项正确;美国和苏联的合作,并没有改变其意识形态,排除A项;该题没有涉及公共卫生领域,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没有涉及政治格局的变动,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面对危机,调整农业政策对社会发展起重要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0年,苏俄的粮食产量只及1913年的一半。1921年的播种面积只有9030万公项,只及1913年的86%。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农民强烈反对征粮队的活动,要求经营自由和贸易自由,但遭到否定和拒绝。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4月政府宣布,1921-1922经济年度中的粮食税额为2.4亿普特。这个数字比原定的1921—1922年余粮收集额4.23亿普特低了很多。每一农户的粮食税额取决于他的土地数量、家庭人口、收成和财产状况。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二 危机催生变革。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1977年6月中央调整了执行极“左”路线的安徽省委领导班子。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很快制定了《关于当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提出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可以实行定任务、定质量、定工分的责任制。……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摘编自詹宏伟《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起步、理论蕴含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俄农业政策调整的原因。(6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业政策调整的特点及影响。(8分)
【答案】(1)原因: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尊重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20—1922年(苏俄)。原因:根据材料中的“粮食和原材料的短缺使多数工厂无法开工。人民生活困苦不堪,连面包、肥皂等最基本的物品都十分缺乏。”结合时间信息可得出战争导致苏俄工农业经济衰退和人民生活困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根据材料中的“农民的不满与日俱增,反苏维埃暴动频繁发生。”可得出工农群众运动高涨,苏俄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根据材料中的“俄共(布)十大后,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于1921年3月21日颁布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可得出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
(2)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中的“20世纪70年代末,广大民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的生存危机倒逼中国农民发动改革。”可得出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行;根据材料中的“……著名的‘大包干’责任制形式就是由安徽农民群众创造和示范,然后推广到全国的。”可得出由点到面逐步推广;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之处在于顺应和尊重基层群众改革举动和创造性实践。”可得出尊重民意,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根据材料中的“新领导班子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深入基层和群众调查研究”可得出立足国情,强调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根据材料中的“其后他们在实践中探索突破人民公社体制的各种农业生产责任制”可得出不断探索调整生产关系,逐步深入。
影响:根据材料中的“以改变农民集体劳动监督难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造成的农民劳动生产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可得出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12 20世纪以来现代化模式的探索(讲义+课件+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