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初三年级第六次学情调研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重要标志是( )
A. 铁农具 B. 曲辕犁
C. 耧车 D. 筒车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铁农具与牛耕的使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的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A项正确;曲辕犁是唐朝的耕田的农具,排除B项;耧车是两汉发明的一种新型播种工具,排除C项;筒车是唐朝的灌溉工具,排除D项。故选A项。
2.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起子弟”;采纳董仲舒的二减一,“罢免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个体目的是( )
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繁荣思想文化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强化大一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和所学可知,推恩令削弱了王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了思想上的统一。因此这两项都强化了大一统,D项正确;强化君权神授思想符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排除B项;推恩令削弱地方权力,排除C项。故选D项。
3.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张骞 鉴真 郑和 戚继光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属于中外冲突。因此,与图片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中外交往,故B符合题意;祖国统一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不符,排除A;民族团结与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不符,排除C;抵抗侵略仅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排除D。故选B。
4.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表格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丧失了关税自主权;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反映了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B项正确;师夷长技思想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维新变法开始兴起是在甲午战争后,排除C项;自然经济彻底解体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排除D项。故选B项。
5.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属于该运动的口号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反对华北自治"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可得出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结合所学,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都是五四运动的口号,C项正确;②“反对华北自治"反映的一二·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一方,影响全国。这反映了张謇( )
A. 变法图强的理念 B. “实业救国”的思想 C. 民主共和的观念 D. “扶清灭洋”的主张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一方,影响全国”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了张謇“实业救国”的思想,B项正确;变法图强是戊戌变法的思想,排除A项;民主共和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的影响,排除C项;“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主张,排除D项。故选B项。
7. 某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展。下列内容符合“红船启航”版块的是
A.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 武装起义军旗飘扬
C. 众志成城全民抗战 D.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红船启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故选项A符合题意;“武装起义军旗飘扬”是指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众志成城全民抗战”是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百万雄狮横渡长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的渡江战役,渡江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8. 1924年10月,时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派员的陈延年来到广州,协助周恩来选派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学习。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二次革命的失败
【答案】A
【解析】
【详解】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在此背景下,大量共产党员河社会主义青年团到黄埔军校学习,A项正确;1936年10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排除B项;土地革命始于1927年,排除C项;二次革命失败于1913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 读下列两张图片,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成文法典 B. 均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
C. 使用相同文字 D. 刻在完全相同的材质上
【答案】A
【解析】
【详解】《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A项正确;《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布的一部法律,《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共和时代前期的法典,排除B项;《汉谟拉比法典》和《十二铜表法》没有使用相同的文字,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刻在石柱上,《十二铜表法》刻在十二块铜牌上,排除D项。故选A项。
10.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 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 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 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 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可知,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沟通了东西方文化,D项正确;题干的主旨是阿拉伯人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并没有体现阿拉伯人自身的数学、文学或医学成就,排除ABC项。故选D项。
11. 法国著名史学家米希勒称16世纪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的世纪,其中对“人的发现”诠释正确的是
A. 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B. 核心思想是倡导“理性崇拜”
C.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D.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人的发现”指的是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兴起于意大利,核心思想是人文主义,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A符合题意,B排除;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的是启蒙运动,C排除;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没有体现“人的发现”,D排除。故选择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
12. 由于殖民统治和传染病致使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这体现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 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 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D. 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新航路开辟,西方殖民者踏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殖民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材料中“传染病”“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体现出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D项正确;材料中不是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排除A项;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是新航路开辟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说明非洲黑人反抗斗争,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林 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中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下列关于上述三部人权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
C. 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 D.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思想,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体现出独立、自由和平等的思想。三部文献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故D项正确。选项A只适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排除A;B项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只适合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排除B;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排除C。故选D。
14. 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在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庄严讲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只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一意识最早出现于( )
A. 《共产党宣言》 B. 《哈姆雷特》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和平法令》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A项正确;《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潮,排除B项;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排除C项;《和平法令》是在1917年颁布,排除D项。故选A项。
1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 )
A. 华盛顿、章西女王 B. 圣马丁、玻利瓦尔
C. 圣马丁、章西女王 D. 玻利瓦尔、华盛顿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美洲的独立运动中,南美洲北部地区领导人是玻利瓦尔;南部地区是圣马丁;圣马丁领导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鲁的独立运动。他和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B项正确;华盛顿是美国开国元勋、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中的民族女英雄,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亨利·福特先生被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其“好车”的驱动源于( )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电动机 D. 珍妮机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使用的动力是内燃机,B项正确;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使用的动力,排除A项;电动机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使用的动力,排除C项;珍妮机的发明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B项。
17.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迪生 D. 斯蒂芬森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可得出是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学说,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的神造论以及物种不变论,B项正确;牛顿提出万有引力定律,是物理学家,排除A项;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等电器,是发明大王,排除C项;乔治·斯蒂芬森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发明火车机车,被誉为“铁路机车之父,排除D项。故选B项。
18.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急剧的转变”表现为(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D. 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192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认为商业交换可以使农业和工业之间产生联系,而这需要利用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B项正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否定市场的作用,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与题干“急剧的转变”不符,排除A项;1928年苏联开始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于1936年,均与题干“1921年”不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19.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大危机中,“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为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在新政措施中,直接改变农产品过剩的措施是
A. 复兴工业和“以工代赈” B. 社会救济和保护劳工的权利
C.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D. 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政措施中,直接改变农产品过剩的措施是是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选项D符合题意;复兴工业和“以工代赈”,是解决就业问题,A排除;社会救济和保护劳工的权利,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B排除;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是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C排除,故选D。
20.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
A. 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B.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C. 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D. 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欧洲煤钢共同体到欧洲共同体,再到欧盟,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D项正确;材料是说,欧洲一体化的阶段性成果,是史实,不是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等史论,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7分,22题8分,23题8分,24题7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1.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平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举例说明清朝是如何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答案】21. 政策:说汉话;
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22. 政策: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碑建立。
23. 态度:妥善安置(欢迎、奖励、团结隆重接待);
措施:如粉碎大、小和卓叛乱;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等;如册封达赖、班禅。
24. 意义: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政策:据材料“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体现了汉化政策说汉话。
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朝政权,它在孝文帝改革时对鲜卑等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汉化政策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为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小问2详解】
政策: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举例: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文成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入吐蕃,嫁给了吐蕃赞普尺带珠丹。8世纪,唐蕃会盟,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的皇帝,说唐蕃“和同为一家”等。这些事件加强了唐蕃的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小问3详解】
态度:据材料“首领渥巴锡等率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妥善安置(欢迎、奖励、团结隆重接待)的态度。
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严惩叛乱,如粉碎大、小和卓叛乱;二加强管理,如设立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驻藏大臣等;三实行册封,如册封达赖、班禅。
【小问4详解】
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处理好民族关系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前几十年,中国利用国家管制的方式发展经济获得了一定成就,恢复了往昔的一些气象,即便传统史观所说的“同光中兴”并不一定代表历史真实,但中国在1890年代初期确实与先前不太一样了。然而到了甲午年间,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几乎耗尽了先前几十年的积累……洋务新政可能只是一场“跛足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必须另找参照系,中国必须在政治上有办法。这就是稍后所谓“维新时代”所要直面的主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幸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上
材料三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悟”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1)结合所学知识,甲午年间,“规模并不大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参照系,在“维新时代”发动了哪一政治运动?
(3)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4)材料三涉及到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概括指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政治原因。
【答案】22. 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23. 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24. 原因:《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5. 运动:新文化运动;
原因:共和国体之下,仍然存在专制统治。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所学可知,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这场战争被称为“甲午中日战争”。因此,甲午年间,“规模并不大的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
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中国近代化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交通运输业等逐渐发展起来,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小问2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一中“洋务新政可能只是一场“跛足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必须另找参照系,中国必须在政治上有办法。这就是稍后所谓“维新时代”所要直面的主题。”结合所学可知,1895年春,《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群情激愤。正在京师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联合各省1300多名参加会试的举人,上书光绪帝 ②,请求拒和、迁都、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这次上书并没有上达光绪帝,却轰动京沪,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因此,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参照系,在“维新时代”发动了的政治运动是:维新变法运动。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中“《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幸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可以概括出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是:《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小问4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三中“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悟”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结所学可知,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因此,这场运动是新文化运动;
原因:根据材料三中“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可以概括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的政治原因是:共和国体之下,仍然存在专制统治。
23. 聚焦大国的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发挥创造力。在市场供求的实际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材料三 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争”对美国产生的深远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从英、日、美三国的崛起中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23. 条件:合适的政治制度,宽松、和平的社会环境;市场供需催生了技术发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等。
24. 措施: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25. 影响: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26. 启示: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可以让国家走向富强,统一的国家是发展的前提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条件:根据材料一中的“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可知,合适的政治制度,宽松、和平的社会环境是英国实现工业化的条件之一;从“市场供求的实际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可知,市场供需催生了技术发明,现代工厂制度的确立等,也是英国实现工业化的条件。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的“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可知,明治维新的措施之一是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从“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可知,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也是明治维新的措施;从“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可知,日本明治维新时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等。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材料三中的“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反映的是美国南北战争,这一战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从“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小问4详解】
启示:根据所学综合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一中英国实现工业化的情况表明良好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环境可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材料二中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表明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可以让国家走向富强,材料三中美国通过南北战争维护统一,为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基础的历史表明,统一的国家是发展强大的前提。
2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既有矛盾斗争,也有合作共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真相完全不同。尽管弗朗茨·斐迪南的遇刺导致了一连串的误解、争论、最后通牒以及根本不可能恢复的混乱秩序,但是真正让战争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却是数千英里之外的局势变化。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的决策者经过几个月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拟定了对德和约,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德国无条件接受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治非常苛刻。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剥夺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上册》
材料三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
——摘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四 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近5个月,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当前,国际社会的止战呼声进一步高涨,为争取停火的斡旋正在进行。近期,巴勒斯坦政府突然辞职,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地区也交火不断。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的种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和会的实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新秩序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开始的标志,并分析冷战开始的原因。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仍旧频繁发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答案】24. 导火线: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
战争的种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25. 实质:帝国主义分赃会议。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6. 标志: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原因:美苏两国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
27. 做法:各国人民要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推进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解析】
【小问1详解】
导火线:根据材料“弗朗茨·斐迪南的遇刺导致了一连串的误解、争论、最后通牒”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位继承人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枪杀。萨拉热窝事件导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战争的种子:根据材料“但是真正让战争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却是数千英里之外的局势变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争的种子也就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小问2详解】
实质:根据所学和材料二“巴黎和会的决策者经过几个月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拟定了对德和约,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德国无条件接受和约”可知,这体现出巴黎和会的实质是帝国主义分赃会议。
新秩序: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形成的新秩序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由英国、法国、美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帝国主义大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国际政治关系体系
【小问3详解】
标志: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原因:根据材料三“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开始的原因是美苏两国之间意识形态对立和国家利益相悖。
【小问4详解】
做法:本题为开放性题目,紧扣题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各国人民要相互信任、守望相助和共同担当,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应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各国人民要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各国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把握人类进步大势,推进公平合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2023-2024学年度初三年级第六次学情调研
历史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且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填涂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1.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 )
A. 铁农具 B. 曲辕犁
C. 耧车 D. 筒车
2. 汉武帝采用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起子弟”;采纳董仲舒的二减一,“罢免百家,独尊儒术”。西汉实施这两项措施的个体目的是( )
A. 强化君权神授思想 B. 繁荣思想文化 C. 扩大地方权力 D. 强化大一统
3. 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历史史实所反映的主题是
张骞 鉴真 郑和 戚继光
A. 祖国统一 B. 中外交往 C. 民族团结 D. 抵抗侵略
4
名称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内容(部分)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上表反映了近代中国( )
A. 师夷长技思想萌发 B.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 维新变法开始兴起 D. 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5. 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属于该运动的口号有
①“外争主权,内除国贼”②“反对华北自治"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④“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6. 清末民初,状元实业家张謇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造福一方,影响全国。这反映了张謇( )
A. 变法图强的理念 B. “实业救国”的思想 C. 民主共和的观念 D. “扶清灭洋”的主张
7. 某校为迎接建党100周年.举办“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主题展。下列内容符合“红船启航”版块的是
A. 开天辟地焕然一新 B. 武装起义军旗飘扬
C. 众志成城全民抗战 D. 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8. 1924年10月,时任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特派员的陈延年来到广州,协助周恩来选派党团员到黄埔军校学习。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
A. 国共合作的实现 B. 红军长征的胜利 C. 土地革命的开展 D. 二次革命的失败
9. 读下列两张图片,两部法律的共同之处是
A. 都是成文法典 B. 均产生于欧洲的中世纪
C. 使用相同文字 D. 刻在完全相同的材质上
10.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从公元8世纪开始先后传入阿拉伯,再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材料表明,阿拉伯人在世界文明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
A. 创造完整的代数学 B. 创造灿烂的文学成就
C. 创造辉煌的医学成就 D. 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
11. 法国著名史学家米希勒称16世纪为“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的世纪,其中对“人的发现”诠释正确的是
A. 提倡发扬人的个性,追求享受现世生活 B. 核心思想是倡导“理性崇拜”
C. 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思想 D. 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
12. 由于殖民统治和传染病致使殖民地内的印第安人几乎灭绝,西方国家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到美洲做奴隶。在贩卖的过程中,千千万万的黑人或死于炎炎烈日之下,或死于瘟疫,或葬身鱼腹。这体现了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B. 世界各地的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C. 非洲黑人反抗斗争的重大意义
D. 资本主义发展的野蛮性和血腥性
13. 林 亨特在《人权的发明:一部历史》中提到: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被视为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三部人权文献。下列关于上述三部人权文献共性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使本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 B. 在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颁布
C. 体现了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 D. 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思想
14. 1883年,马克思与世长辞。在葬礼上,恩格斯发表了庄严讲话:“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只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一意识最早出现于( )
A 《共产党宣言》 B. 《哈姆雷特》 C. 《联合国家宣言》 D. 《和平法令》
15. 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掀起了一场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运动。在这场运动中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 )
A. 华盛顿、章西女王 B. 圣马丁、玻利瓦尔
C. 圣马丁、章西女王 D. 玻利瓦尔、华盛顿
16. “为世界装上轮子”的亨利·福特先生被评为“二十世纪商业巨人”,他成功的秘诀只有一个,为大众制造人人都买得起的好车。其“好车”的驱动源于( )
A. 蒸汽机 B. 内燃机 C. 电动机 D. 珍妮机
17.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伟大革命的是
A. 牛顿 B. 达尔文 C. 爱迪生 D. 斯蒂芬森
18. 《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指出: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三四年来我们稍稍学会了实行急剧的转变。为此,1921年苏俄政府实行“急剧的转变”表现为( )
A.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实施新经济政策
C. 开始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 D. 采取计划经济体制
19. 1929年10月美国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大危机中,“过剩”的农产品堆积如山,难以找到市场。“猪肉三分一磅,牛肉五分一磅,一只肥羊卖不到一元钱。”为应对危机,美国实施了罗斯福新政。在新政措施中,直接改变农产品过剩的措施是
A. 复兴工业和“以工代赈” B. 社会救济和保护劳工的权利
C. 增加工资与调整劳资关系 D. 限制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
20. 1951年,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及卢森堡六国签订《巴黎条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成为欧洲共同体。1993年,欧盟宣告成立。这一发展过程反映了( )
A. 欧洲国际影响达到顶峰 B. 世界政治格局彻底改变
C 欧洲实力已经超过美国 D. 欧洲经济政治合作加强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21题7分,22题8分,23题8分,24题7分,共30分。请将正确选项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1. 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孝文帝曰:“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
——《资治通鉴》
材料二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材料三 1761年,居住在伏尔加河下游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举行反抗沙俄的起义,遭到沙皇军队的残酷镇压。在生死存亡之秋,首领渥巴锡等平部众于1770年10月再次发动了反抗沙俄的武装起义,他们高呼:“我们的子孙永不当奴隶,让我们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去!”经长途跋涉,东归祖国,受到了乾隆皇帝隆重接待和妥善安置。
——岳麓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学参考书》
(1)材料一体现了北魏汉化政策的哪一方面?汉化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政府对于民族关系怎样的态度或政策?试举唐与吐蕃交往的一例。
(3)材料三反映了清朝皇帝对于少数民族的爱国义举持一种怎样的态度?此外,清朝前期,为维护国家统一,在处理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上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请举例说明清朝是如何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处理好民族关系的积极意义是什么?
22.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艰苦卓绝探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甲午战前几十年,中国利用国家管制的方式发展经济获得了一定成就,恢复了往昔的一些气象,即便传统史观所说的“同光中兴”并不一定代表历史真实,但中国在1890年代初期确实与先前不太一样了。然而到了甲午年间,一场规模并不大的战争几乎耗尽了先前几十年的积累……洋务新政可能只是一场“跛足的现代化”,中国的发展必须另找参照系,中国必须在政治上有办法。这就是稍后所谓“维新时代”所要直面的主题。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
材料二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国内革命情绪日趋高涨,出现了幸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宣传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各种革命团体如光复会、华兴会等纷纷成立,孙中山又组建了中国同盟会,提出了“三民主义”。
——摘编自统编教材《中国历史》八上
材料三 1916年2月,陈独秀感觉到“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他意识到,此等政治的根本解决,需要多数人的“最后之觉悟”,达成观念的解放。1919年1月,他说明了“最后之觉悟”的途径;既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并反对“孔学”所提倡的“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
——摘编自《陈独秀文章选编》(上)
(1)结合所学知识,甲午年间,“规模并不大的战争”指的是什么?据材料一,概括洋务运动的历史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此后中国知识分子找到了新的参照系,在“维新时代”发动了哪一政治运动?
(3)根据材料二,概括革命形势高涨的原因。
(4)材料三涉及到哪一思想解放运动?概括指出陈独秀期待多数人“最后觉悟”的政治原因。
23. 聚焦大国的崛起之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了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保证社会有宽松、和平的环境,有利于人们追求个人目标,发挥创造力。在市场供求的实际问题面前,技术发明不断产生……建立以机器或以机器协作为基础的工厂,具有强大的生产率优势……进入19世纪中期,英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工场手工业发展为大机器生产,并成为以轻纺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国。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们……积极认真地学习欧美的长处,实行一系列重大有效决策——坚决摧毁了幕藩封建体制,大力殖产兴业和扶植私人资本,重视开发民智和发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强之中有隐忧、有阴影。
——摘自齐世荣主编《日本:速兴骤亡的帝国》
材料三 战争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如果美国在19世纪60年代的时候,分裂成了两个或者更多的国家,或者北方没有赢得胜利,这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实现工业化的具体条件。
(2)根据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维新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战争”对美国产生深远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从英、日、美三国的崛起中得到哪些启示。
24.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世界各国既有矛盾斗争,也有合作共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历史的真相完全不同。尽管弗朗茨·斐迪南的遇刺导致了一连串的误解、争论、最后通牒以及根本不可能恢复的混乱秩序,但是真正让战争的种子破土而出的却是数千英里之外的局势变化。
——彼得·弗兰科潘《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材料二 巴黎和会的决策者经过几个月激烈的讨价还价,最后拟定了对德和约,以最后通牒的方式迫使德国无条件接受和约。《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惩治非常苛刻。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还法国开采;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剥夺德国在非洲和太平洋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主要战胜国英国、法国、比利时和日本以“委任统治”形式予以瓜分。
——摘编自《世界现代史(第二版)上册》
材料三 二战中美苏两国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两国战时关系的主流是友好与合作……但意识形态的对抗和国家利益相悖,使美苏两国在战后初期国际环境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对抗,导致“冷战”的出现。
——摘自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
材料四 新一轮巴以冲突持续近5个月,以色列军队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超过3万人死亡。当前,国际社会的止战呼声进一步高涨,为争取停火的斡旋正在进行。近期,巴勒斯坦政府突然辞职,黎巴嫩与以色列边境地区也交火不断。
——《新华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战争的种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巴黎和会的实质。一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的新秩序名称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冷战开始的标志,并分析冷战开始的原因。
(4)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但局部动荡仍旧频繁发生。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国际社会应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宿迁市钟吾初级中学2023-2024九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