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西省乐平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历史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广东英德市牛栏洞、江西万年县仙人洞、湖南道县玉蟾岩等遗址出土了距今1万年左右的稻谷遗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距今1万年前,中国的早期人类已经会人工栽培粮食,原始农业得到发展,先民已成为食物生产者,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原始农业”,而“村落推动早期农业”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自然环境制约居住形式”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精耕细作生产模式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汉代(中国)。据材料“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安土重迁的意思是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题干考查“根源”,一般是经济或生产力因素,中国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下,带来思想上的安土重迁,D项正确;国家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是安土重迁的政治原因,并不是根源,排除A项;古代儒家思想是思想因素,并不是根源,排除B项;国家基层管理的逐渐加强,也是安土重迁的政治原因,不是根源,排除C项。故选D项。
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的建筑具有完善的城市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①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建筑的集体住宅和复合式公寓的建筑形态,深刻影响了西方世界,②正确;古罗马的建筑没有主次分明、院落有序的住宅布局结构,③不符合史实;结合所学可知,古罗马的混凝土、拱券和希腊柱式的建筑特征属于其“独特而惊人的创造”,④正确,综上可知,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
【点睛】
4.C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16至18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可知,16世纪至18世纪,亚欧大陆人口快速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由于新航路开辟,美洲高产作物传入亚欧大陆,推动了人口的增加,C项正确;宗教改革并未摆脱教会对人们的束缚,排除A项;材料现象是亚欧大陆人口的增加,而非分析美洲人口的增加原因,排除B项;工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各处起运京仓大小米麦,先封干圆洁净样米,送(户)部转发各仓收”可知,各地运往京师的粮食,要先经过风干等措施,便于粮食存储,D项正确;对运往京师的粮食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储存的措施,有利于粮食的储存,但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不能“避免”官吏的克扣和贪污,这夸大了材料措施的作用,排除AB项;材料涉及的是运往京师粮食的处理措施,并非赋税征收的程序,排除C项。故选D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积极稳妥推进产业数字化,利用数字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不断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由此可见,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促进数字技术融入实体经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能创造新就业机会和新就业形态,孕育着新的增长点,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现代科技在各领域相互渗透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并未强调科技进步对人们认识世界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国家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时期(中国)。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朝时期中原地区已经在普及铁制农具,而岭南地区还多用青铜器具,铁器较少,说明当时岭南地区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C项正确;岭南地区多用青铜器具并不能代表岭南地区铜矿丰富盛产青铜器,排除A项;岭南地区生产力相对落后,但这不能说明岭南地区庄园经济较为发达,并且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庄园经济的相关史实,排除B项;岭南地区铁器较少,而不代表铁犁牛耕尚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
8.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美国)。材料说明外地的各种原料运达匹兹堡制成钢铁,反映了工业革命后社会化大生产形成规模化,提高了生产效率,C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制造钢铁,与煤衍生物开发无关,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明生产力的提高降低了成本,没有体现出工人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是交通运输的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排除D项。故选C项。
9.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货币、信贷、商业契约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达的表现,便利了商品交换,扩展了商贸活动的领域,故D项正确;手工业的规模扩大,主要表现为手工业的生产部门增加,手工业者的数量增加,手工业产品的数量增加等。材料强调的是宋代信贷业务中使用纸币的情况,货币需求量的增加是因为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而非手工业的规模扩大,排除A项;信贷业务的变化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是否松动也没有关联,排除B项;宋代发行的交子等纸币只是辅币,与铜钱兼行。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来发,。排除C项。故选D项。
10.D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会票”“期票”“兑票”等票据的出现,方便了资金异地拨兑、资金借贷,减少了大额钱币携带、运输带来的不便,利于促进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D项正确;春秋 时期,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并出现了货币信贷,排除A项;“会票”“期票”“兑票”等票据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少数特别的情况下使用,票据化尚不能完全实现,排除B项;“会票”“期票”“兑票”等票据的出现促进了而非阻碍了商业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世界。根据材料“时至清末民初,印度成为国际茶叶第一出口大国,锡兰上升为第二位,中国则下降为第三位”并结合所学可知,印度、锡兰都属于英国殖民地,从19世纪后期至清末民初,英国开发殖民地,推动殖民地工业化,制茶叶也迅速走向了工业化,工业化生产相对于手工生产,产量提升、价格降低、质量稳定,D项正确;短时期内习俗不可能发生重要变化,排除A项;饮茶就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部分,这只是国际市场茶叶出口结构变动,与中华文化影响力无关,排除B项;中国、印度和锡兰处于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不能解释中国茶叶为什么会落为第三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2.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清政府主张自行开放,不写入商约,因为自行开放、自定章程,避免了损害国家主权,也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反映国家主权意识增强,B项正确;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的主要是列强的侵略,且材料所述清政府的政策意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利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政策变化主要体现清朝方面的情况,而非美国的情况,排除C项;材料中清政府不是拒绝开放商埠和不愿发展商业,而是希望维护国家主权利益,不能得出“坚守重农抑商”,排除D项。故选B项。
13.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受经济大危机的影响,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了三大货币集团,世界经济领域动荡加剧,B项正确;区域集团化出现是在二战后,排除A项;国际贸易逐步自由化是在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加强,排除D项。故选B项。
14.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据本题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正是西方国家发生大危机之时,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苏联此时这样行事就是借助西方危机,大量引进技术力量和设备,加快本国工业化建设,B项正确;发展对外经贸关系不是苏联的目的,苏联的目的是发展本国经济,排除A项;苏联利用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设备来发展本国经济,而不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排除C项;苏联是计划经济,不会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D项。故选B项。
15.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市镇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地理因素,因此当时市镇受地理因素影响较大,B项正确;材料中湖南、湖北都分布两种类型的市镇,无法说明多分布于湖南地区,排除A项;材料只是强调明清时期长江中游的市镇分类统计,无法得知统治者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说明市镇的经济地位提升,而不是战略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材料所示为中国近代城乡人口的流动,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且进入城市的人员“在经济地位上说是较富的,在教育程度上说是较优秀的”“财富和人才离了乡”,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的流失,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城乡的人口自然结构(人口自然结构指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耕读传家的观念,该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C项;材料只是城乡人口流动的相关信息,不能说明城镇化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城镇化缺乏稳定增长的社会环境,排除D项。故选B项。
17.(1)措施: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保证粮库准备;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容易破产;政府在社会救济和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原因: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需要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照顾农民的利益。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措施:据材料“中央政府拟定十条标准评选‘优秀农民’”“各个州县必须查找属地中的农民作为‘典型’汇报上级”可知,政府制定标准,地方上报,奖励农业;据材料“针对许多地方官员春天出借粮食后,‘年底尚无仓收申送‘这一现象,制定了严格规定,要求应该填补粮库的粮食必须在‘本年十一月内买足’,否则,追究粮库官员及其上司的责任”可知,保证粮库准备;据材料“勒尔谨、王亶望一伙捐监冒赈、贪污粮款共侵吞上千万两银子的营私舞弊案全部暴露。案发后,勒尔谨被勒令自尽,王亶望被立即处斩”可知,对贪污粮款的官员进行严厉处罚。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清初社会稳定、高产作物引进等因素,清初人口增长较快;小农经济具有脆弱性,极容易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在中国古代自然灾害爆发后,政府在赈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因素都是乾隆时期,政府奖励生产,维护粮食安全的原因。
(2)本题是背景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苏联、中国)。原因: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的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了农业上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启示:据材料“但苏联当局把主要力量放在扩军备战上,对阿富汗的侵略、对越南等国的‘援助’每年要花费巨额开支”可知,苏联因为扩军备战消耗大量开支,影响农业生产,这对我们的启示为农业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据材料“加上苏联一贯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等弊病”可知,苏联为发展工业,从农民身上拿走的太多,这对我们的启示是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兼顾农业的发展,要照顾农民的利益。
18.(1)主要特征: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发展较慢,呈现不均衡性。(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发达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局势较为稳定。(任答两点即可)
(2)趋势: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化;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城市逐渐走向国际化。(任答两点即可)建议: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加快交通运输业等其他基础产业的建设,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主要特征: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全世界:城市化水平”可知,世界城市化水平逐步提升;根据材料“总人口(百万)”“城镇人口(百万)”可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较低;根据材料“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可知,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较快,发展中国家发展较慢,呈现不均衡性。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世界。根据材料时间“19世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发展;西方列强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侵略;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发达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政治局势较为稳定等方面分析。
(2)趋势: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根据材料“从1978年年底到1997年年底,我国城市化水平由17.9%提高到29.9%,年均增长0.63个百分点,是新中国成立后前29年城市化速度的2.5倍,是世界同期城市化平均速度的2倍”可知,城市化速度加快;根据材料“1992年以后,逐步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一批陆上边境口岸城市、长江沿岸城市、内陆地区省会城市开始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可知,城市化区域发展更加均衡化;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小城市的数量和在城市人口中的比重开始呈增长趋势”可知,小城市在城市体系中的地位提升;根据材料“到1997年末,有731个外资金融机构(代表处和分行)分布在中国大陆的29个城市,其中700家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63%集中在北京(243家)和上海(215家)两个城市,其次是广州(61家)和深圳(54家)”可知,城市逐渐走向国际化。建议: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上述材料,可从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市化不能自由放任,需要政府的干预和调节;加快交通运输业等其他基础产业的建设,为城市化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等方面分析。
19.观点: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活出现新变化。
论述:工业革命使生产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给实现工业化的各国带来了空前的经济繁荣。在工业化(经济繁荣)的带动下,使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工厂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们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现代工业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们的生活有所改善;交通工具的革新使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休闲娱乐和群众性体育运动逐渐兴起,报刊书籍发行量大增,人们的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女性也获得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
综上所述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经济繁荣为社会生活的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近代(世界)。首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拟一个观点。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可拟一个观点: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展使社会生活出现新变化。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论述,论述过程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工业革命的影响,先阐述工业革命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阐述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变化)。最后,小结升华,呼应观点。综上所述可知,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带来经济繁荣为社会生活的变化提供物质基础。
20.范例:观点:我赞同该小组所制作的示意图。
阐述: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蒸汽技术革命和电气技术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商品,并且改变了国际交通和通讯方式。火车轮船和飞机以及电报和电话等设备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的沟通联系,为全球化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技术支持。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经济学家提出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鼓励政府放松对外贸易限制,允许自由生产、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极大的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扩大。1816年英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和世界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两次技术革命的科技成果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英国金本位制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机制。
修改建议方面可从:第一波全球化的起止时间(例如16-18世纪)动力来源(例如殖民活动、国际贸易、资本输出、人口转移等)等角度思考。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观点选择题。时空:近代世界。本题是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该小组从技术、思想和制度等方面总结了全球化动力机制的变化。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对于该示意图应该持赞成态度。结合两次工业革命、自由市场经济思想和金本位制的内容、影响等内容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即两次技术革命的科技成果和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以及英国金本位制为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机制。言之有理即可。同时也可以从第一波全球化的起止时间、动力来源等角度对这一示意图进行修改。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西省乐平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图片版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