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重庆市巴渝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重庆市巴渝学校2023年秋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卷共二个大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2.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游牧渔猎 B. 刀耕火种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3.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 打制石器 B. 原始陶器 C. 青铜铸造 D. 瓷器烧制
4.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宋、鲁、魏、韩等氏是什么制度的体现(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5. 春秋时期,农业上出现了深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山林也得以开发。这主要得益于
A.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 社会环境的安定
C. 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6. 著名作者余秋雨曾说:“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远不如长城的宏大,但是它却坚韧的,稳稳当当造福着成都人民千年的生活…………它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文中的“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长城 D. 灵渠
7.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 孟子﹣﹣民贵君轻
B. 韩非子﹣﹣“兼爱”“非攻”
C. 墨子﹣﹣无而治
D. 庄子﹣﹣以“法”治国
8.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尊王攘夷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9. 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的出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项羽刘邦起义——秦朝灭亡
C. 西汉诸侯王势力大大减弱,从此一蹶不振——推恩令的颁布
D.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
10. 云有学者认为:“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我国丝绸大量外销开始于( )
A. 商朝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11.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大明历》
12.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 曹操——建立魏国 B. 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 刘备——官渡之战 D. 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13.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下列与江南经济的开发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北方人口南迁
C.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D. 南方统治者的支持
14.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15.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1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 )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 )
(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
(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 )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篇】
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统一文字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图1中的文字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始于何时?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名称是什么?
【思想篇】
材料一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一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史学篇】
材料二 《史记》书影
(3)材料二著作的作者是谁?该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科技篇】
材料三 如图
图三 图四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三的人物被后人称为医圣,他是谁?图四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请写出一项与他有关的成就?
【艺术篇】
材料四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列举南北朝时期在洛阳开凿的石窟艺术。
(6)我们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8. 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中学以“走进秦汉”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时空观念——四海归一】
秦朝形势图
(1)仔细观察《秦朝形势图》,请在图中方框内写出秦朝都城的名称。据图指出秦朝疆域的特点。
【加强集权——破旧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思想认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综上,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特儒学的不同态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唯物史观——总结规律】
(4)综合上述主题的探究内容,请你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并谈一谈你的认识。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明创造成果简表(部分)
时间 人类文明重要成果
战国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两汉 汉代耧车,是古代世界先进的农业工具,形状与构造已初步定型,直至今天农村使用的耧车仍没有多大变化,可以算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也促进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创外科手术新纪元,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
三国 马钧制作的翻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常用的水利灌溉器械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徽提出“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在数学历史上有着重要突破。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在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条理清楚)重庆市巴渝学校2023年秋期七年级期末质量监测
历史试题
(本卷共二个大题,满分50分)
注意事项:
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卷上直接作答。
2.作答前认真阅读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按答题卡的要求作答。
1. 获取有效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三个信息的古人类是( )
A. 元谋人 B. 蓝田人 C. 北京人 D. 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距今约70万—20万年”“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距今约70万—20万年前,会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C项正确;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早于题目要求的70万—20万年,排除A项;蓝田人距今约70万—115万年前,排除B项;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前,会人工取火,排除D项。故选C项。
2.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这是中国最早的木构建筑,河姆渡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据此,可以推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 游牧渔猎 B. 刀耕火种 C. 农耕定居 D. 铁犁牛耕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距今七千年左右的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可见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游牧渔猎的信息,排除A项;刀耕火种和 铁犁牛耕属于耕作方式而非生产生活方式,排除BD。故选C项。
【点睛】
3. 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 打制石器 B. 原始陶器 C. 青铜铸造 D. 瓷器烧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4. 追溯中国姓氏的起源,姓起源于母系社会,氏大量产生于周朝。有的以官职为氏,如司马、史等;有的以技艺为姓,如陶、屠等。宋、鲁、魏、韩等氏是什么制度的体现(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实行分封制,宋、鲁、魏、韩等氏均为诸侯国的名字,所以宋、鲁、魏、韩等氏应是以封地(国)为氏,C项正确;禅让制是传说中上古五帝时期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一种方式,即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世袭制是夏朝开始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它指的是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家族血缘关系世代继承下去的一种政治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影响深远,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郡县制是一种行政区划制度,与氏无关,因为它主要是为了便于中央政权对地方进行统治和管理,在郡县制下,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而不是基于血缘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 春秋时期,农业上出现了深耕细作,耕地面积扩大,山林也得以开发。这主要得益于
A. 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 B. 社会环境的安定
C.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 自然条件的优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我国春秋时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时进一步推广。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量显著提高,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C正确;ABD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6. 著名作者余秋雨曾说:“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远不如长城的宏大,但是它却坚韧的,稳稳当当造福着成都人民千年的生活…………它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文中的“它”指的是( )
A. 都江堰 B. 郑国渠 C. 长城 D. 灵渠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题干“……造福着中国人民千年的生活……它也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A项正确;郑国渠在现在的陕西省泾阳县的泾河北岸,由韩国水工郑国在秦国主持穿凿兴建,是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项;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事,且与题干中“远远不如长城的宏大”不符,排除C项;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7.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下列“诸子百家”及其思想对应正确的是
A. 孟子﹣﹣民贵君轻
B. 韩非子﹣﹣“兼爱”“非攻”
C. 墨子﹣﹣无为而治
D. 庄子﹣﹣以“法”治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民贵君轻,这组搭配是正确的。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他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观念。故A正确。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排除B项。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故排除CD项。故选A。
8. 汉朝在汉文帝和汉景帝时出现了“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的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尊王攘夷 B. 文景之治
C. 光武中兴 D. 王与马,共天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安定,史称“文景之治”,B项正确;尊王攘夷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旗号,使齐国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排除A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排除C项;王与马,共天下是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排除D项。故选B项。
9. 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历史事件之间因果关系不正确的是( )
A. 甲骨文的出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B. 项羽刘邦起义——秦朝灭亡
C. 西汉诸侯王势力大大减弱,从此一蹶不振——推恩令颁布
D. 佛教传入——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诸侯王势力强大,各据一方,政治上甚至公开反抗朝廷,有的还企图谋反。为此,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从而削弱了诸侯国的实力,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由此可知,“推恩令的颁布”是因,而“西汉诸侯王势力大大减弱,从此一蹶不振”是果,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甲骨文的出现”是因,而“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是果,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秦朝末年,秦朝在项羽、刘邦起义军的打击下灭亡了,故“项羽刘邦起义”是因,而“秦朝灭亡”是果,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佛教的传入”是因,而“佛教丰富了我国文化的内涵”是果,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云有学者认为:“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我国丝绸大量外销开始于( )
A. 商朝 B. 秦朝 C. 西汉 D. 东汉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统治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为后来丝绸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的丝绸成为丝绸之路上“中国的名片”。故我国丝绸大量外销开始于西汉,C项正确;秦朝和商朝时期,虽然也有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但规模相对较小,到了东汉时期,丝绸贸易已经成为了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排除ABD项。故选C项。
11. 美国学者德克·卜德曾这样描述某项发明:“它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过分。世界受蔡侯的恩惠要比受许多知名的人的恩惠更大。”该项发明是( )
A. 印刷术 B. 造纸术 C. 《伤寒杂病论》 D. 《大明历》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蔡侯”,结合所学可知,东汉蔡伦采用便于寻找的材料造纸,改进造纸术,降低了成本,使之得到普及,后得到广泛传播,推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B项正确;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与“蔡侯”不符,排除A项;《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名医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与“蔡侯”不符,排除C项;《大明历》是由南北朝时期中国著名数学家、科学家祖冲之创制的一部历法,与“蔡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三国时代,群雄并起,涌现出许多风云人物。以下历史人物与历史事迹对应正确的是( )
A. 曹操——建立魏国 B. 孙权——派卫温到夷洲
C. 刘备——官渡之战 D. 司马懿——灭吴统一全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B项正确;220年,曹丕建立魏国,排除A项;官渡之战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战争,排除C项;公元280年,西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全国,排除D项。故选B项
13.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是中国古代经济一个重要特点,下列与江南经济的开发无直接关系的是( )
A. 北方游牧民族内迁 B. 北方人口南迁
C. 南方自然环境优越 D. 南方统治者的支持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是迁入中原地区,促进的是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与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无直接关系,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南方自然环境优越,充足的水、热条件,有利于农业生产,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南方统治者的支持,采取鼓励发展农业的政策,属于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14. 时序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历史事件按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牧野之战 ②长平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淝水之战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④①③②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牧野之战是商朝晚期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②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是战国时期秦赵之间的一场战斗,此役之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抗衡;③赤壁之战发生于公元208年,孙权、刘备结盟抗操,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④淝水之战发生在383年,前秦失败,综上所述,其正确顺序为①②③④,A项正确;BCD的排序都不正确,排除。故选A项。
15. 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名作中被号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 )
A. 《女史箴图》 B. 《兰亭集序》 C. 《水经注》 D. 《洛神赋图》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的王羲之的字“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代表作品是《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故B符合题意;《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是顾恺之的作品,《水经注》是郦道元的作品。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6题5分,第17题13分,第18题11分,第19题6分,共35分。
16.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孙吴政权组织军队和百姓屯田、开垦荒地,推行牛耕。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在江南手工业中,会稽的越布是著名的特产,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
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B”;是以上材料内容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填涂“C”。
(1)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 )
(2)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 )
(3)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 )
(4)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 )
(5)建康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 )
【答案】(1)A(2)C(3)A(4)A(5)B
【解析】
【详解】(1)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这时,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知,南方在三国时期和东晋南朝时期都得到了开发。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所以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此表述在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故填涂C。
(3)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制瓷和造船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中织锦、制瓷和造船技术有很大提高……”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大量南迁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开发的重要原因。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4)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北方人民携带着种子、工具,大批迁往南方。……长江沿岸和太湖周围的稻田产量明显提高……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北方人口继续南迁。南方人民广种水稻,并推广种植原产北方的麦、豆等农作物,促进农业的发展……”可以看出,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粮食产量都有明显提高。此题干表述是从材料中得出的,故填涂A。
(5)依据题干材料“三国时期,吴国和蜀国控制着南方,……西晋灭亡后,从4世纪初到6世纪末,东晋和南朝先后统治南方,……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和最大的都会”可知,建康(今江苏南京)是南朝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不是三国及东晋、南朝时期南方的政治中心。题干表述违背了以上材料内容所表达的意思,故填涂B。
1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文字篇】
图1刻有文字甲骨 图2统一文字
(1)文字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图1中的文字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始于何时?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名称是什么?
【思想篇】
材料一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一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的什么局面?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史学篇】
材料二 《史记》书影
(3)材料二著作的作者是谁?该书在我国历史上有何地位?
【科技篇】
材料三 如图
图三 图四
(4)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三的人物被后人称为医圣,他是谁?图四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科学家,请写出一项与他有关的成就?
【艺术篇】
材料四 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5)根据材料四和所学,列举南北朝时期在洛阳开凿的石窟艺术。
(6)我们作为中学生应怎样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答案】(1)何时:商朝;文字:小篆。
(2)途径:创办私学;局面:百家争鸣;统治者:汉武帝(刘彻)。
(3)作者:司马迁;地位:《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医圣:张仲景;成就: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成就答到一项即可)
(5)龙门石窟。 (6)态度: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极创新等。(答到一点即可,其他符合题意的答案亦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何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1中刻在甲骨上的文字指的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因此,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始于商朝。文字:图2中统一后的文字与秦国的文字一致,是秦朝始皇命丞相李斯等人制定的文字小篆。
【小问2详解】
途径:“自由讲学”的原因众多,直接原因是教育在民间的发展,而与此有关的是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和王室垄断的局面;局面: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形成各家学派,各学派主张不同,各学派著述立书,聚众讲学,相互辩论,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文化领域的繁荣局面,史称“百家争鸣”。统治者:西汉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所以,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刘彻)统治时期。
【小问3详解】
作者:根据学知识可知,《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著作;地位:从史书体例上说,《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小问4详解】
医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三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他因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被后世称为“医圣”;成就:图四为南朝科学家祖冲之,他的成就包括数学、天文历法、机械制造。数学上,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历法上,创制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机械制造上,设计制造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仍举一项即可。
【小问5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北朝时期开凿的石窟有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其中,位于洛阳的是龙门石窟。
【小问6详解】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应做的积极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应根据时代发展积极创新等,符合题意即可。
18. 探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某中学以“走进秦汉”为主题,设计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完成下列探究任务。
【时空观念——四海归一】
秦朝形势图
(1)仔细观察《秦朝形势图》,请在图中方框内写出秦朝都城的名称。据图指出秦朝疆域的特点。
【加强集权——破旧立新】
材料一 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那下设县。这些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秦制以铜虎符发兵,虎符制半,右半由皇帝掌握,左半在领兵者手中,左右合符,才能调动军队。这是保证兵权在皇帝手中的重要制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摘自《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统一国家中的地位。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史料实证——思想认同】
材料二 秦始皇及其臣下对战国以来蓬勃发展的思想心存畏忌,唯恐妨碍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巩固,因而采取了粗暴的扼杀政策。公元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留下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和占卜之类的书籍。第二年,他又将提出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史称“焚书坑儒”。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秦汉(上)》
材料三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禁止)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学术系统)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服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3)根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影响。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董仲舒提出的建议。综上,指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对特儒学的不同态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唯物史观——总结规律】
(4)综合上述主题的探究内容,请你概括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并谈一谈你的认识。
【答案】(1)都城:咸阳;
特点:疆域辽阔;建立郡县制。
(2)地位: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措施:推行郡县制;控制兵权;制定法律。
(3)影响:焚书坑儒使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治。
(4)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都城: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朝,定都在咸阳。
特点:依据秦朝形势图可以看出秦朝疆域辽阔,依据图片中“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设立郡县制,在此图充分体现。
【小问2详解】
地位: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措施:根据材料一信息可知,“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在郡下设县。”指的是秦朝在地方上实行的郡县制;“秦制以铜虎符发兵”体现的是秦始皇控制兵权的措施;“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体现了秦朝通过制定法律来加强中央集权。
【小问3详解】
影响:依据材料二信息“这一事件的后果极为恶劣,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可知,秦始皇焚书坑儒使战国以来自由活泼的学术氛围遭到毁灭性打击,中国文化乃至社会发展因此遭受到难以估量的损失。
建议:依据所学可知,汉武帝采取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目的:依据所学可知,秦始皇在全国实行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是对思想文化的强制统一,排斥异己。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也是为了在思想上统一起来,为巩固统治服务。 因此,无论是秦始皇的强制统一,还是汉武帝的推崇儒家思想,他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统一思想,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
【小问4详解】
时代特征: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西汉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大一统的局面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故秦汉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 建立和巩固。
认识:开放题,从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统一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等方面答即可。
【点睛】
19.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发明创造成果简表(部分)
时间 人类文明重要成果
战国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两汉 汉代耧车,是古代世界先进的农业工具,形状与构造已初步定型,直至今天农村使用的耧车仍没有多大变化,可以算是现代播种机的雏形。
蔡伦改进造纸术,使得纸的使用日益普遍,也促进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发展,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
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创外科手术新纪元,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
三国 马钧制作的翻车,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最常用的水利灌溉器械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刘徽提出“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在数学历史上有着重要突破。
南北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在上表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条理清楚)
【答案】论点1: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推动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论述: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此后纸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仅对东方数学有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点2: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当今中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论述: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直到现在,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滋润着成都平原,源源不断提供养料。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是后世从医者必读的重要医学著作,影响深远。
结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解析】
【详解】分析问题信息可知,本题要求提取材料表格信息至少两条并提炼观点,据史料论证观点,做到史论结合,条理清楚即可。分析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战国都江堰、汉代耧车、蔡伦改进造纸术、马钧制作的翻车、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刘徽提出“极限”思维的圆周率计算方法、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数字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斐然,并影响中国及世界文明的发展。其中,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华佗发明“麻沸散”说明我国古代医学成就卓越,为我国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战国都江堰、汉代耧车、马钧制作的翻车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故可提炼论点如下:
论点一: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推动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论述:东汉时期,蔡伦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此后纸的使用日益普遍,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不仅如此,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都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南北朝时期,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不仅对东方数学有长远的影响,也促进了世界科学的发展。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世界历史的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点二: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对当今中国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论述: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直到现在,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滋润着成都平原,源源不断提供养料。东汉时期,张仲景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总结各种疾病的症候,是后世从医者必读的重要医学著作,影响深远。结论:中国古代发明创造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对后世影响深远。
论点三: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论述:战国都江堰,使得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至今,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汉代耧车是古代世界先进的农业工具,奠定了现代播种机的雏形;马钧制作的翻车是我国古代最常用的水利灌溉器械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结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论点四:中国古代医学的发明影响我国及世界医学的发展。论述:张仲景是我国中医临床医学的开创者,他创作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从医者必修的经典著作,为我国中医理论奠定了基础;华佗发明“麻沸散”,开创外科手术新纪元,在世界医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贡献。结论: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医学的发明影响我国及世界医学的发展。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重庆市巴渝学校2023-2024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