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学科期初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A. 会制作工具 B. 有爱美意识 C. 懂得人工取火 D. 掌握磨光技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可知,北京人会制作工具,A项正确;"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爱美意识无关,排除B项;“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人工取火无关,排除C项;“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与磨光技术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在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生活在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人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远古居民,D项正确;元谋人和山顶洞人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AB项;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人种植粟,排除C项。故选D项。
3. 尧、舜、禹先后做了部族联盟首领,他们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方法是实行(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任命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尧年老时,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大家推举有才有德的舜为继承人。舜年老后,也采取同样的办法让位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贤能的人做部落联盟首领的方式被称为禅让制。B项正确;禹的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A项;西周创立分封制,排除C项;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 推崇西周制度 B. 支持兼并战争 C. 解决社会问题 D. 追求精神自由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可知强调顺应自然,减少战争;“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可知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诸子百家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C项正确;韩非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推崇西周制度,排除A项;墨家并不是支持兼并战争的,排除B项;“为政以德”、“以法治国”强调治国理政的理念,并不是追求精神自由,排除D项。故选C项。
5.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秦始皇 D. 唐太宗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可知西安碑林博物馆中石碑上的这段材料反映的是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历史,所以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秦始皇,C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6.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 退避三舍 B. 纸上谈兵 C. 朝秦暮楚 D. 卧薪尝胆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卧薪尝胆,与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相关,最早出自西汉时期的《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该成语原意指越王勾践战败后以柴草卧铺,并经常舔尝苦胆,以时时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难的故事。D项正确;退避三舍,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排除A项;纸上谈兵,出自战国时期赵国与秦国之战中,排除B项;朝秦暮楚,是指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排除C项。故选D项。
7. 董仲舒认为,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理由是( )
A. 百家思想不利于统一 B. 百家思想违反法制
C. 孔子的思想优于百家 D. 分封制度影响皇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可知,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有不同的思想,不利于国家建立统一的法令制度,巩固国家统一,故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A项正确;“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可知,“百家思想违反法制”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董仲舒认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可知,题干没有体现孔子的思想优于百家的信息,排除C项;百家思想题干体现的百家思想不利于国家统一,没有涉及分封制度影响皇权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8.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 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楚汉之争 B. 光武中兴 C. 三足鼎立 D. 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刘秀统治的时期,社会出现了比较安定的局面,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B项正确;楚汉之争是发生在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1月,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A项;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时间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采取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东汉安帝死后,阎太后及其兄弟立刘懿为帝,阎氏一族把持朝政,几个月后,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另立顺帝,宦官势力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 土地荒芜,人口散亡 B.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 皇帝信任宦官势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阎太后及其兄弟立刘懿为帝,阎氏一族把持朝政”可知,反映的是外戚专权,根据材料“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另立顺帝,宦官势力把持朝政。”可知,反映的是宦官专权,结合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无法主政,大权就由皇帝的母亲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亲戚,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皇帝长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摆布,想亲自行使君权,就依赖身边的宦官,设法除掉外戚,宝官由此得到宠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环,形成了东汉后期外戚与宝官交替专权的局面,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土地和人口的情况,排除A项;外戚宦官专权,反映出政治黑暗,社会混乱,排除C项;材料涉及外戚和宦官,排除D项。故选B项。
10. 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素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开创期】: 西汉
【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
A.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 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 中原物种丰富 D. 有效管控西域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和所学可知,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古罗马,通过这条道路,西域的葡萄、石榴、核桃、苜蓿等传入中原,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陆上丝绸之路,而不是海上丝绸之路,排除A项;葡萄、石榴等是西域的物种,排除C项;西域都护的设立,对西域实行了有效管理,排除D项。故选B项。
11.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祖冲之 D. 扁鹊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东汉末年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治末病”思想,他被尊为“医圣”,A项正确;华佗是东汉末年另一位名医,擅长外科手术,排除B项;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朝著名科学家,主要成就在数学等领域,排除C项;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排除D项。故选A项。
12. 《三国志 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
A. 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 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黄龙二年春正月…谴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官兵到达夷洲(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C项正确;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孙权派将军卫温到夷洲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3. 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末年以来,大批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给江南地区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也带来大量北方农作物品种,故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北方人口的南迁,B项正确;南方自然条件优越与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A项;江南开垦大量荒地,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C项;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4. 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
A. 注重经济发展 B. 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 改革北魏官制 D. 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表明孝文帝坚决推行汉化措施,D项正确;题干没涉及经济发展,排除A项;题干强调汉服代替鲜卑服,没涉及保留鲜卑传统,排除B项;题干没涉及北魏管制改革,排除C项。故选D项。
15.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记载,东晋皇帝在北郊祭祀时,发现某大书法家写的祝文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故事就此流传开。该书法家也因其杰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 )
A. 钟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东晋王羲之 《兰亭集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当时的人称赞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他的书法的特点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被后人称为是“书圣”,C项正确; 钟繇,字元常,是三国魏时的大臣和著名的书法家,排除A项;胡昭,字孔明,中国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排除B项; 顾恺之,字长康,江苏无锡人,东晋时代画家,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排除D项。故选C项。
16.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这种“禅让制”的基本原则是( )
A. 部落首领推荐 B. 子承父业 C. 礼贤下士 D. 选贤任能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结合所学可知,尧舜禹在年老时传递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时,采取禅让制的制度,禅让制根据才能和贤德,采取民主推选的方法推选下一任统治者的制度,所以这种“禅让制”实行的基本原则是选贤任能,D项正确;通过部落首领推荐是必要的方式,而不是原则,排除A项;子承父业是世袭制,排除B项;礼贤下士一般用来指帝王或大臣降低自己的身份,敬重和结交那些有才德的人,使其为自己效劳,不符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17.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下面年代尺中显示的四个年代中,能够完整反映这一阶段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时期,春秋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因此能完整反映这一阶段是④,D项正确;ABC项不符题意,排除。故选D项。
18. 东周时期,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这段材料说明( )
A. 周王室已经衰落 B. 周王放弃权力
C. 诸侯国联合抗周 D. 诸侯竞相称霸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因此,周王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材料体现是的是周王室已经衰微,A项正确;周王放弃权力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国联合抗周,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排除D项。故选A项。
19. 下列孔子的典故名句中,对你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结合所学可知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体现了一种学习态度和方法,对学习有指导意义,A项正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对人的处事原则有指导意义,排除B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由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与学习指导无关,排除C项;“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意思是要成就自己,必先成就别人;要想自己通达,顺利,必先帮助别人通达,顺利,是孔子“仁”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A项。
20.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 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 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答案】C
【解析】
【详解】中国人的名字,折射历史事件,反映社会发展,春秋时期,“耕”“牛”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可以佐证春秋时期出现牛耕。春秋时期出现牛耕,C项正确;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表述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A项;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没有体现“耕”,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孔子弟子注重农业,排除D项。故选C项。
2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 有教无类 B. 温故知新 C. 因材施教 D. 仁者爱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主要讲述了当代的教育公平问题。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意思是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基于这一思想,孔子广收门徒,据说受过其教育的学生有三千人,最能体现教育公平,A项正确;温故知新反映的是学习方法,排除B项;因材施教反映的是教学方法,排除C项;仁者爱人反映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故选A项。
22. 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战国时期,韩非创立了法家学派,主张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子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故D项符合题意,ABC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应选D。
23. 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 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春秋争霸与战国兼并战争都给人民带来了灾难,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诸侯国间战争不断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促进了周王室的巩固与统一”说法错误,符合题意,选择C项;长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是诸侯争霸的消极影响,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春秋争霸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战争又促进了民族融合,使国家趋于统一,B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春秋争霸战争虽然给人民带来灾难,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延缓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因为争霸的需要,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发展生产,推动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进步,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4.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那么,这条大道在中国境内的起点是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建康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汉朝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经过玉门关、阳关,一直向西经过安息,到达大秦,故B符合题意;洛阳、咸阳、建康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25. 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汉武帝专门设置了下列哪一官职( )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丞相 D. 太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监视13个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选项B符合题意;而选项A御史大夫、选项C丞相、选项D太尉是秦始皇时期设立的,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6.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 伊斯兰教
B. 儒家思想
C. 佛教
D. 道教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石窟的雕造吸收了佛教思想的文化艺术。故选C。
2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华佗──麻沸散
B.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祖冲之──“五禽戏”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我国祖冲之求得的圆周率成果领先世界近1000年,“五禽戏”是神医华佗创作的健身体操,故D搭配不正确,符合题意;华佗研制沸散,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故ABC搭配正确,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28. 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他亲自参与耕作,在广泛搜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作了详细介绍。该人物是( )
A. 祖冲之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贾思勰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并结合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是由北朝贾思勰撰写的,D项正确;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他的贡献是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排除A项;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排除BC项。故选D项。
29. “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下列作品与优美诗句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书》 B. 《女史箴图》
C. 《兰亭集序》 D. 《洛神赋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天下行书数第一”指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C项正确;《汉书》是史学著作,排除A项;《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是绘画作品,排除BD项。故选C项。
30. 在河南南阳市的温凉河畔,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古老祠堂,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郭沫若为祠堂题写“医圣祠”三个大字。与该祠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向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这部著作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提出在诊断上要辨证分析病情,然后对症治疗,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被称为“医圣”,B项正确;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发明了四诊法,排除A项;东汉末年的另一位名医华佗,不仅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编出了“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排除C项;孙思邈被称为“药王”,著作有《千金要方》,排除D项。故选B项。
二、材料题(共三题,16题15分,17题10分,18题15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侯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其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尤为明显。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系统化、完善化”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在制度上“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上述制度变革有什么影响?
【答案】31. 制度:分封制。特点:权利与义务相交织。
作用: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32. 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33. 举措: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建立刺史制度;实行盐铁专卖。影响: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解析】
【小问1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一“ 诸侯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和所学西周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可知,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商朝实行的分封制是西周分封制的早期形式,奠定了西周分封制的基础。
特点:分封制的特点可从商王与诸侯的权利义务关系方面考虑。根据材料一“ 诸侯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可知,诸侯享有商王赋予的权利,也要向商王尽义务,因此分封制的特点是权利与义务相交织。
作用:分封制的作用依据材料一“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并结合周王分封制的作用从巩固统治、稳定政局和扩大统治范围的角度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统治;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
【小问2详解】
制度:根据材料二“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结合所学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可得出,秦“系统化、完善化”的制度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特点: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可从中央权力的归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角度作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央集权制度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权力集中于皇帝。
【小问3详解】
举措:根据材料三“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解决地方诸侯王和豪强地主势力过大威胁中央局面,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这样,侯国越来越多,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中央大大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因此,汉武帝通过采纳主父偃的“推恩”建议“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根据材料三中“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和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汉武帝还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所以,汉武帝通过建立刺史制度,“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根据材料三中“确立新的经济政策”和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在全国各地设盐铁官,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所以,汉武帝通过实行盐铁专卖“确立新的经济政策”。
影响:汉武帝制度变革影响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32. 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及主持修建者。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的措施。
(3)面对材料三的情景,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答案】(1)都江堰,李冰
(2)措施: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3)休养生息政策。
【解析】
【分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中的图,我们可以判断这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主持修建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直到今天,都江堰仍然发挥着分洪、灌溉和运输的作用,为人民带来福祉。这个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小问2详解】
措施:根据材料二中的三幅图,我们可以看出这是秦朝的货币和度量衡。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统一,秦始皇在经济方面采取了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措施。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同时统一了度量衡,这样便于商品的交换和计算,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小问3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三中的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西汉初年的情景。材料中提到“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这反映了西汉初年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为了恢复经济和稳定社会,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一政策有助于恢复经济,巩固统一。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材料二: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谢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谢安夷然无惧色,答日:“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谢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客问之,徐答日:“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1)材料一中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记载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这次战役有关的两个历史成语典故。
(3)根据上面两段材料,分析这两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两次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答案】(1)赤壁之战。
(2)淝水之战(淝水战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答出两个即可)
(3)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答出一点即可)
淝水之战: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答出一点即可)以少胜多。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役:根据材料“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赤壁之战。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进而消灭南方的 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孙刘联合抗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 由黄盖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
【小问2详解】
战役:根据材料“时苻坚强盛,疆場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怒”及所学知识可得,这指的是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
典故:根据所学知识,淝水之战的典故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
【小问3详解】
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后前秦很快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的状态。
共同点:根据所学知识可得,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历史学科期初考试试题
考试时间:60分钟 总分:7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 考古学家在北京人遗址发现了近10万件石器,包括刮削器、尖状器、石锤等。这些石器从早期到晚期有明显变化,打制技术逐步提高。这表明北京人
A. 会制作工具 B. 有爱美意识 C. 懂得人工取火 D. 掌握磨光技术
2. 中国是水稻的故乡,在下列远古人类中,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
A. 元谋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3. 尧、舜、禹先后做了部族联盟首领,他们被推举为联盟首领的方法是实行( )
A. 世袭制 B. 禅让制 C. 分封制 D. 任命制
4.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提倡‘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强调“以法治国”。他们提出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
A. 推崇西周制度 B. 支持兼并战争 C. 解决社会问题 D. 追求精神自由
5. 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 周武王 B. 齐桓公 C. 秦始皇 D. 唐太宗
6. 文物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出土了勾践剑动回和夫差矛。与这两件文物相关的成语是( )
A. 退避三舍 B. 纸上谈兵 C. 朝秦暮楚 D. 卧薪尝胆
7. 董仲舒认为,现在人们学习和继承不同的学说,持有不同的议论,诸子百家遵从不同的学派,有着不同的追求和向往,致使朝廷不能建立固定统一的法令制度。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的理由是( )
A. 百家思想不利于统一 B. 百家思想违反法制
C. 孔子的思想优于百家 D. 分封制度影响皇权
8. 人口增长与粮食安全是古代社会稳定的两项重要条件。据统计:“公元25年至公元57年(刘秀去世),中原地区人口增长约1 000万,粮食价格常年趋于稳定。”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楚汉之争 B. 光武中兴 C. 三足鼎立 D. 重农抑商
9. 东汉安帝死后,阎太后及其兄弟立刘懿为帝,阎氏一族把持朝政,几个月后,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诛杀阎氏,另立顺帝,宦官势力把持朝政。这反映出东汉后期( )
A. 土地荒芜,人口散亡 B. 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 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D. 皇帝信任宦官势力
10. 晓敏同学在百度上搜素主题学习资料,找到以下内容,据此判断她学习的主题是( )
【外文名】: The Silk RoA.D.
【开创期】: 西汉
【终点】: 大秦(欧洲古罗马)
【引进物种】:葡萄 石榴 核桃 苜蓿等
A. 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B. 丝绸之路上的交往 C. 中原物种丰富 D. 有效管控西域
11.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国家采取了注射疫苗、定期核酸等诸多预防措施来防止疫情的蔓延,在预防疫情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东汉时就有名医发展了“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他是( )
A. 张仲景 B. 华佗 C. 祖冲之 D. 扁鹊
12. 《三国志 吴主传》载:”黄龙二年春正月,浮海求夷洲及直洲,军行经岁,士卒疾疫死者十之八九,但得夷洲数千人还。”这段话记载的是( )
A. 加速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B. 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开拓
C. 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D. 孙吴政权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13. 东晋南朝时,江南农作物种类增多,以前江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此时则有稻、麦、黍、粟、菽、麻以及其他各种杂谷,这些农作物大都来自北方。据此可知,东晋南朝时,南方农作物种类的增多主要得益于( )
A.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B. 北方人口的南迁
C. 江南开垦大量荒地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14. 北魏迁都洛阳后规定用汉服代替鲜卑服,孝文帝从前线返回洛阳时,在街头看到有人仍穿着鲜卑服装,就斥责留京贵族和官员没有制止这种现象。这表明孝文帝( )
A. 注重经济发展 B. 强调保留鲜卑传统
C. 改革北魏官制 D. 坚决推行汉化措施
15. 唐朝张怀瓘在《书断》、记载,东晋皇帝在北郊祭祀时,发现某大书法家写的祝文笔力遒劲,字迹已透入木板三分深,“入木三分”的故事就此流传开。该书法家也因其杰出的书法成就被后人誉为“书圣”。他是( )
A. 钟繇 B. 胡昭 C. 王羲之 D. 顾恺之
16.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十七年而崩。三年丧毕,禹亦乃让舜子,如舜让尧子。诸侯归之,然后禹践天子位。”这种“禅让制”基本原则是( )
A. 部落首领推荐 B. 子承父业 C. 礼贤下士 D. 选贤任能
17.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下面年代尺中显示的四个年代中,能够完整反映这一阶段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8. 东周时期,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这段材料说明( )
A. 周王室已经衰落 B. 周王放弃权力
C. 诸侯国联合抗周 D. 诸侯竞相称霸
19. 下列孔子的典故名句中,对你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是( )
A.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B.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D.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20. 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个学生名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名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 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 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 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2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 有教无类 B. 温故知新 C. 因材施教 D. 仁者爱人
22. CCTV12法制频道要招聘《法制空间》栏目主持人,假如时光倒流到两千多年前,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 孟子
B. 墨子
C. 老子
D. 韩非子
23. 对于春秋时期诸侯的争霸战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B. 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 促进了周王朝的巩固和统一 D. 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24.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那么,这条大道在中国境内的起点是
A. 洛阳
B 长安
C. 咸阳
D. 建康
25. 为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地主及其子弟的不法行为,汉武帝专门设置了下列哪一官职( )
A. 御史大夫 B. 刺史
C. 丞相 D. 太尉
26.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著名的两大石窟。石窟的雕造吸收了哪一教派的艺术
A. 伊斯兰教
B. 儒家思想
C. 佛教
D. 道教
27.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搭配,不正确的是
A. 华佗──麻沸散
B.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C. 蔡伦──改进造纸术
D 祖冲之──“五禽戏”
28. 该人物生活于北朝时期,他亲自参与耕作,在广泛搜集前人文献的基础上编写了《齐民要术》,书中对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新工具作了详细介绍。该人物是( )
A. 祖冲之 B. 张仲景 C. 华佗 D. 贾思勰
29. “虽无丝竹管弦乐,却有觞咏吟唱题,茂林修竹惠风畅,崇山峻岭清流急。潇洒淋漓呈一序,天下行书数第一。”下列作品与优美诗句对应正确的是( )
A. 《汉书》 B. 《女史箴图》
C. 《兰亭集序》 D. 《洛神赋图》
30. 在河南南阳市的温凉河畔,有一座巍峨壮观的古老祠堂,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阙上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郭沫若为祠堂题写“医圣祠”三个大字。与该祠堂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A. 扁鹊 B. 张仲景 C. 华佗 D. 孙思邈
二、材料题(共三题,16题15分,17题10分,18题15分,共40分)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侯一方面臣服于商,接受商王赐予的封号,一方面是土著国家的首领。诸侯国要负担纳贡、服役、戍边或随王出征等义务。商王还要派王族的亲信去地方监督当地首领,便于控制并加强其统治。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从中华先祖到春秋战国》
材料二:秦统一全国后设郡县,意味着特定的中国“封建时代”体制基本终结。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汉武帝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其对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尤为明显。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体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这种制度的实行有何作用?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系统化、完善化”的制度是什么?该制度有何特点?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如何在制度上“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上述制度变革有什么影响?
32. 经济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材料三: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1)材料一中水利工程的设计,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请写出该工程的名称及主持修建者。
(2)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
(3)面对材料三的情景,汉高祖采取了什么政策?
3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孙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周瑜传》
材料二:时苻坚强盛,疆场多虞,诸将败退相继。谢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谢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谢安夷然无惧色,答日:“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方与玄围棋赌别墅。谢安常棋劣于玄,是日玄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客问之,徐答日:“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唐]房玄龄等:《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
(1)材料一中记载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次战役?
(2)材料二中记载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哪次战役?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与这次战役有关的两个历史成语典故。
(3)根据上面两段材料,分析这两次战役对当时的局势都分别产生了哪些影响?两次次战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西部四校(五四学制)2023-2024七年级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