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 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课件+练习

(共44张PPT)
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2024
目录
CONTENTS
5 1P PT模板网 www.5 1 pptmoban.com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高频考点·考法解读
核心素养·唯物史观
创新好题·分层练
1
2
3
4
5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01 / 专题网络·时空导图
02 / 考情分析·解密高考
“治理”是当前中国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是近几年高考最常用的设问用词之一。而宋代在社会治理方面有众多的独到之处, 因此,本考点实际也是一个热点问题
宋元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是高考传统的热点,民族交融则体现了新教材的变化。宋代吸取了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分割地方权力;元代则吸取宋代过度分权的教训,权力有所集中,这些政治体制变化的关联都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宋元经济和社会的变化被学术界高度重视,被形象地称为“唐宋之变”。近几年高考试题对本考点的考查较多,很多甚至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分值较高,其命题的主题大部分集中在“变革(唐宋比较)”上。
考点预测
考点 由高考知核心知识点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 (2023 河北卷 16)元朝户籍制度
(2023 福建卷 04)元朝民族交融
(2023 辽宁卷 04)金朝入主中原
(2023 山东高考04)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 海南卷 03)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 湖南卷 04)宋朝监察制度的变化
(2022 辽宁卷 04)辽政权君主专制的加强
(2022 江苏卷 04)元朝的地方监察机制
(2022 全国乙卷 03)北宋的地方制度
(2022 湖北卷 04)唐宋《百家姓》的变化与门第观念(2022 北京卷 03)北宋馆榭亭台的修建与社会教化(2022 海南卷 04)少数民族政权的文化认同
(2021 海南卷 04)元朝科举制的举办
宋元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 (2023 湖北卷 04)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2023 全国甲卷26)宋朝商品经济发展
(2022 山东卷 03)宋代的纺织业中心与经济重心南移
(2022 全国甲卷 03)宋代发达的手工业与海外贸易
(2022 湖南卷 04)南宋商品经济发展与世俗文化
(2021 福建卷 04)古代商业和城市的繁荣
(2021 湖南卷 05)宋元时期农业的发展
(2021 广东卷 04)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发展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文化 (2023 全国乙卷26)宋元时期科技发展
(2023 山东卷 04)儒学复兴-理学
(2022 湖南卷 04)南宋世俗文化与商品经济发展
(2022 广东卷 04)北宋佛教、道教的传播与复兴儒学
(2021 全国甲卷26)宋元时期社会群体间流动
宋元思想文化是宋元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存在的折射,这种观点既符合唯物史观,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思路。近几年高考试题多从思想文化现象入手,考查这些现象背后的社会存在。
03/高频考点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的变革
考点三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嬗变与文化繁荣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高考真题解密】
【2024命题预测】
考点一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
【要点知识解密】
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
1.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1)中央:
宋代二府三司制二府三司制是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
(2)地方:
①由州(府、军、监)、县二级发展为路(主要职责是监督州县各级官吏)、州(府)、县三级制;
②文官出任知州;州一级增设通判;路级设转运司等;
③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加强中央集权
(3)边疆治理
①政权并立、议和:宋辽澶渊之盟;夏宋订立和议;南宋与金“绍兴和议”
②经济文化交流:互市、榷场
(4)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制定严格标准考核官员
(5)法律教化
①法律: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教化: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如吕大钧《吕氏乡约》
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
宋代 科举制 规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制规模,抬高文官、士人地位
范围:面向全社会开放
发展:①公平竞争:“糊名”“誊录”
②地域平衡:南北分卷,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对南方不公平)
影响:“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6)监察制度: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
(7)基层治理:
①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②基层监督方面实施保甲制
(8)变法
①背景:北宋时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农民起义、游牧民族袭扰
②代表:
范仲淹改革官僚机构,触犯大官僚大地主利益,很快失败。
王安石变法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涉及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涉及面广,阻力大,措施欠妥当,后被废止
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
思考:提取宋代户籍变化的信息,并说明理由。
信息: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户和客户,主户、客户、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
理由:①北宋延续了两税法以资产为主的征税标准;②宋初实行“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政策;③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人口不断增长;④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2.元朝政治制度的得失
(1)行省制:元朝在地方管理上实行行省制度,地方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2)四等人制: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阻碍了民族交融,不利于缓和民族矛盾。
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
中书省辖地:腹里大都与周边地区
主体:十个大行省中书省派出管理
特点 ①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影响 ①行省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③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行省权力大而不专。
【考点链接】行省制的特点及其影响
一、宋元政治文明与国家治理
3.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特点
(1)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北方先后出现了辽、金、元等,西北出现了西夏,西南出现了大理等,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宋元时期先后完成了封建化过程。
(2)民族特色的制度建设:少数民族政权一般受“汉制” 影响又保留了符合本民族历史传统的政治制度,比如辽的南、北面官制度,金的猛安谋克制度等,这些制度丰富了古代中国政治治理的历史选择,体现了政治制度建设的多样性。
(3)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政权促进了边疆的开发,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原地区渐趋接近,成为民族政权与两宋政权并立的经济基础,也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打下了基础。
(4)统一的历史趋势:五代十国以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统一的趋势日渐明显,元朝的统一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潮流。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形态 生活方式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的扩展 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化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知识拓展】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交融的四大实质内容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宋代国家治理的特点
(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张载主张权力下放,与健全中央机构无关
张载主张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述及郡县制
张载主张权力下放,与健全中央机构无关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的影响。理解“分得简则治之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等内容可知,张载主张要实行“封建”,进行合理分权 故选A。
命题点02:宋朝监督监察机制的发展
(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皇后被称为“国母”,其废立是皇帝家事也是国家大事,且御史、谏官要求奏对后,宋仁宗被迫给出郭皇后被废的理由
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皇权得到加强
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朝监督监察机制。理解宋朝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院的主要职责是规谏,为讽谏君主的官员;而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得出宋朝御史台、谏官职权有合一的趋势,故选C
(2023·福建高考·4)表1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夏文化的扩散更多的代表汉族文化,
民族隔阂的消解说法过于绝对
民族习俗的趋同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元朝民族关系。宋朝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院的主要职责是规谏,为讽谏君主的官员;而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得出宋朝御史台、谏官职权有合一的趋势,故选C
命题点03: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特点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2024命题预测】
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如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在文学上并没有很高的造诣,文学上著名的李白、杜甫等人,在官场上也不是很突出。而在宋代,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人,既是文学家,又是政治家。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宋金对峙的形势需要 B.宋代科举更重视诗赋
C.宋代崇文抑武的政策 D.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
考向01 考查历史概念——北宋的崇文抑武国策
C
考向02 通过历史理解——辽朝推动封建化的措施
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本无文字,“惟刻木为信”。920年辽太祖“多用汉人,教之以隶书之半增损之,作文字数千,是为契丹大字”。后又参照回纥文结合汉字反切注音的特点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有契丹小字。契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
A.践行灵活举措提升民族文化 B.坚持因俗而治调节民族矛盾
C.调整文化方针推动民族交融 D.借助文字效力增进民族凝聚
D
考点二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
【要点知识解密】
一、宋元经济的发展
1.农业:
①稻麦复种制提高粮食产量;
②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出现农户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现象,棉花在内地种植;
③边疆地区农业发展,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不抑兼并”,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采取订立契约的方式
人口增加,北宋末年实际人口数应超过1亿
一、宋元经济的发展
2.商业:
①市场的发展:宋朝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边界贸易活跃,海上丝绸之路打开了新的市场。
②交通的便利:隋朝开通了大运河,元代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并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促进了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沿岸经济的发展。
③货币的增多:宋朝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作为辅币;元朝则将纸币作为单一流通货币发行,称为“钞”。
城市的繁荣:北宋的东京、南宋的临安和元朝的大都都是世界性大都市;坊市界限打破,商品经济活跃。
国家政策 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调动了民间的经商热情
丝绸之路 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几乎中断,但由于造船技术的提高和指南针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航海的风险,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
江南开发 从农业条件而言,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条件,粮食成为重要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这是两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生产力基础
榷场贸易 民族政权之间虽然战争不断,但是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
社会风气 由于国家政策的变化,社会上轻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也乐于接受儒家伦理道德的约束,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
宋朝商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3.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宋元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开发江南)
唐中叶以后
(南方逐渐超越北方)
南宋
(南移完成)
(1)过程
魏晋时期 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获得开发
唐朝中叶 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
北宋 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已定型
南宋 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南移完成)
元朝 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重新开通了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是运输江南的粮食
3.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宋元经济的发展
(2)原因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江浙地区
(3) 影响
宋元时期,全国粮食产销中心在太湖流域一带,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一说。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中国南方地区开科取士之地,
文教方面
经济方面
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发展,
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南方人口迅速膨胀,
激化人地矛盾。
人口方面
生态方面
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
【高考真题解密】
命题点01:宋代户籍制度与经济发展
(2023·湖北高考·4)宋代依据有无田产,将全国户口分为主户和客户。下表是北宋宝元元年(1038)和元丰元年(1078)三路主户、客户的统计数据,表中客户比率变化反映(  )
A.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B.地域经济差别扩大
C.商品经济发展加快 D.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属于农业经济中的封建租佃关系,与商品经济无关
没有对不同地区间经济发展进行比较
土地兼并推动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代户籍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解材料表格客户人数都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且没有田产的客户占比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措施,导致土地兼并较为严重,故选A。
(2023·全国甲卷·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  )
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
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
明朝中后期白银货币化
玉米、红薯都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农作物
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黄色”为皇室专用颜色,且棉织品成为普通民众的服饰出现在明朝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由材料信息 “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可知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打破市坊界限,因此出现夜市的休闲娱乐活动,故选B项;
命题点02: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022山东卷,3)目前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黄昇墓的纺织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苏金坛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苏武进宋墓衣物残片,河南南阳宋墓和宁夏西夏陵区108号墓丝麻织品,浙江兰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丝织衣裙,浙江台州南宋赵伯澐墓纺织品60余件等。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宋代(  )
A.海上丝绸贸易兴盛 B.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D.南方纺织技艺已超过北方
只有赣江兰溪南宋墓出土的棉毯这一个例,不能说明宋代衣料材质发生明显变化
江西和湖南属于内陆省份
没有南北方纺织技艺的比较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代纺织业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由材料信息考古发现的宋代纺织品主要在福建、江苏、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区,说明宋代纺织业中心位于南方,故选B项
命题点03:宋代纺织业中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
【2024命题预测】
两宋时期南方部分地区户数比较(单位:户)从表中数据可推出,相较于北宋,南宋时期( )
A.北方战乱改变了人口格局
B.大批工商业市镇迅速兴起
C.临安的经济功能更加凸显
D.南方城市发展的动力增强
考向01 以人口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宋代江南经济的开发
城市 临安府 绍兴府 镇江府 湖州 赣州 平江府
北宋 时期 203574 279306 63657 162335 108316 152821
南宋 时期 360850 300148 103315 236577 136993 466100
D
考向02 以市舶司的管理为切入点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
宋开宝四年(971年),朝廷最早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贸易之后又陆续在杭州、明州、泉州和秀州等地增设市舶司为吸引外商来华,宋太宗曾“遣内侍八人,资敕书金帛,分四纲,各往诸国勾招进奉”。这反映出宋代( )
A.完全放弃了陆上丝绸之路 B.重农抑商政策遭到了破坏
C.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的发展 D.外贸税收是政府主要财源
C
考点三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嬗变与文化繁荣
一、儒学复兴运动与程朱理学
【要点知识解密】
1.历史背景:从三国到五代,儒家学说日益僵化,社会影响整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
2.儒学复兴:从北宋中期起,一批学者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北宋大儒提出这样口号的目的是什么?
3.程朱理学:在复兴儒学运动中,程朱理学影响逐渐增大,他们主张“理”是宇宙本原,秉承“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修养论,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成为官学:从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利用儒家思想重建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关注民生、关注现实,复兴儒学。
儒学 哲学化 传统的道德信条式的理论经由宋代理学家的改造,发展成哲学理论体系
儒学 佛道化 主要表现在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借鉴佛、道的传教谱系,创立“道统”;吸收佛、道的禁欲主义
儒学 世俗化 朱熹把儒学渗透到百姓的生活当中,扩大了儒学的应用范围
从理论创新角度认识宋明理学的特点
核心深化 拓展
程朱理学对塑造民族性格的影响
二、科技文化的发展
1.文学艺术的发展:宋代文学艺术在科举制度、商品经济、印刷术的影响下全面繁荣,宋词繁荣;书法追求个性,不拘法度;山水画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风俗画盛行,文学艺术逐渐走向世俗化、平民化。
宋话本
2.科学技术的发展: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并西传,推动了欧洲近代的社会转型;沈括著《梦溪笔谈》
【知识链接】四大发明的外传
3.教育:书院产生和发展,白鹿洞书院最著名
两宋社会新变化
核心深化 拓展
【高考真题解密】
(2023全国乙卷,26)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印刷书籍流行对社会文化的提升作用,理解“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可知南宋文人士大夫和地方官学以及民间书院都热衷于刻书事业,客观上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儒学世俗化,从而有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士族制度起源于东汉
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命题点01: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对社会文化提升的促进作用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核心点拨】本题考查宋代思想领域的变革,理解““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故选A项
命题点02:宋代思想领域的变革
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
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
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

材料一
宋代比较重视培养儿童的礼仪。宋代家礼主要有冠、婚、丧、祭四大类。司马光根据古礼及民间冠礼实际情况,把“男子二十,冠而字”改为“年十二至二十皆可冠”,朱熹将下限改为十五岁。祠堂是家训的主要实施场所,如金溪陆氏家族,“(陆)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儿童在家礼中得到了“洒扫应对进退”的礼仪规范训练。
——摘编自陈戍国《中国礼制史》等
材料二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或戏之,则正色俨然,笑语不妄。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周谔“生而秀颖,十岁如成人,十四入太学,力学勤苦,登元丰二年进士第”。董仲永“幼而端谨,不为儿嬉事,便若成人”。
——摘编自周扬波《宋人的儿童观》等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培养儿童的途径。(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人心目中“好孩子”形象确立的原因。(6
命题点03: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宋代理学思想和社会教化
参加宗族活动
理学逐渐兴盛
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科举制度的完善,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强调公平竞争;结合所学得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科举选官普及和崇文意识)
一看设问和分值:一个问题6分,至少回答3个点以上。
二看材料:划分段落,画出关键信息,提炼概括。
接受礼仪规范训练
学习儒家经典。
【2024命题预测】
下图为宋元时期的《蹴鞠图》,蹴鞠在宋代是一种流行的运动和娱乐方式,到了元代,蹴鞠更受欢迎,男女老少都可参与,关汉卿元曲《斗鹌鹑》中就提到过“散闷消愁,惟蹴鞠最风流”。据此可知,元朝( )
A.社会生活丰富多彩 B.元曲深受老百姓欢迎
C.实行开放民族政策 D.蹴鞠成为全民娱乐项目
考向01 宋元文化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D
考向02 宋代理学与乡村治理
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谱系世族与立宗子法……公卿各保其家,忠义岂有不立?忠义既立,朝廷之本岂有不固?则事无不治,”这表明张载主张( )
A.建立世族制度 B.运用宗法治理社会
C.推崇道德理性 D.重视世俗社会教化
B
04/核心素养·时空观念
课标要求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立德树人
理论保证
学科本质
必要途径
能力 要求
追求 目标
P5: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基础,时空线是历史学科的生命线。
1. 时空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时间观念: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观察、理解、认识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辨明它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什么新特点,寻找前一过程转变为后一过程的原因。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2)空间观念: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所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这是历史上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方面,理解、认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总的特点。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
(3)由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发展观念。(时空观念)
《水浒传》第一集:宋江、公孙胜苞谷(玉米)地里打斗
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 明朝的统治》P69
1.考试中呈现时空观念的考查方式
时序:
①历史分期;
②运用各种时间属性描述过去;
③利用历史年表描述史事;
④辨识历史叙述中不同的时空表述。
时间的三个维度:1.在场;2.一度性;3.流变性
空间:
①历史地理状况影响历史发展;
②区分古今地名;
③辨识历史地图信息;
④利用历史地图描述史事的空间表达方式;
⑤辨识历史叙述中的不同。
空间:具有变动性与社会性
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
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
2.时间观念培养
(1)基本表达:时、刻、日、月、纪年(王公、干支、公元、年号、民国)、年代、朝代、世纪、公元前(后)等。
(2)分期方式:
宏观时间:史前、古代、近代、现代;
中观时间: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微观时间:甲午、戊戌、民国十年、1949.10.1
(3)特定的历史现象(或概念)所表达的时间术语:大危机(大萧条)时代;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时期(中国近代);沙俄—俄国—苏俄—苏联—俄罗斯。
3.空间观念培养
(1)常见的地理名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秦岭-淮河、中原地区、岭南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等
(2)重要的历史事物的地理位置、古今地名对照:
洛阳——斟鄩、西亳、洛邑、洛阳
北京——蓟、幽州、燕京、南京、中都、大都、北平、北京、京师、北平、北京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应天、天京
(3)一些必要的地理常识:
江左——长江东面;山东——崤山以东;关东——近代指山海关以东的东北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4)特定的空间概念:东西方、中间地带、沦陷区、解放区
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
(5)养成科学的空间观念
利用历史地图、挂图、教材附图和插图等,在历史空间中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注重空间位置对历史事件产生影响。历史地图或插图不仅表征历史事件发生过程和内容,还表示了这一事件发生对历史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运用图示培养空间思维能力。运用图示法如思维导图形式,建构知识的思维框架,在空间思维中对历史知识整体把握。
历史学科素养之时空观念
(2023山东卷.3)下图为西汉与隋京畿区示意图。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的变动是为了( )
A. 减少制度变革阻力
B. 拓宽财政收入来源
C. 促进中原地区民族交融
D. 缓解关中地区经济压力
D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的时空观念:据题干地图信息可知,与西汉相比,隋京畿区不但向东扩展,范围更大,且以洛阳为中心,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便利了南方粮食的北运,据此可知,随着国家的统一,人口大量增加,亟需通过南粮北运来缓解关中地区的经济压力,D为正确答案。
高考链接
05/创新好题·分层练——见Word
谢谢您的观看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内容概览
A·高考真题争满分
【命题点01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
【命题点02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
【命题点03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嬗变与文化繁荣】
B·核心素养拿高分
【命题点01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
1.(2023·湖南高考·4)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答案】C
【解析】宋朝之前御史台主要负责纠举官邪,是监督官吏的官员;谏院的主要职责是规谏,为讽谏君主的官员;而就郭皇后被废一事,御史、谏官联合跪求宋仁宗给明理由,事后宋仁宗“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得出宋朝御史台、谏官职权有合一的趋势,故选C项;皇后被称为“国母”,其废立是皇帝家事也是国家大事,且御史、谏官要求奏对后,宋仁宗被迫给出郭皇后被废的理由,排除A项;宋朝实行二府三司制度,削弱了相权,皇权得到加强,排除B项;宰相在宋代虽遭到削弱,但仍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排除D项。
2.(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分得简则治之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等内容可知,张载主张要实行“封建”,进行合理分权,循礼实现各层次的社会自治,据此可知,其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指的是既存在分封制,又有郡县制,但是题干仅述及了张载主张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述及郡县制,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张载主张权力下放,与健全中央机构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
3.(2022·江苏高考·4)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可知元代监察行省的行御史台在法令上被确认,地方权力受到节制,说明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故选B项;材料主旨是行御史台权力的变化,行省长官特权并未被否定,排除A项;行御史台监察行省,可以起到制约行省长官的作用,但无法解决吏治问题,排除C项;行省事务由行省长官决定,排除D项。
4.(2022·辽宁高考·4)金朝海陵王前期,宰执中女真宗室出身的大贵族占据重要地位,他们议国事、治国政。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改革中央官制,宰执中没有宗室大贵族。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官僚体系完善 B.宗室素质下降 C.吏治腐败严重 D.君主专制加强
【答案】D
【解析】材料重在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即海陵王前期大贵族在军国事务处理方面影响很大,而改革后的宰执中则没有宗室大贵族,从而减少了宗室大贵族对皇权的制约,所以答案选D项。材料意在强调由于宗室大贵族“议国事治国政”才在改制后取消其宰执地位的,没有涉及宗室素质或腐败等信息,故排除BC两项;宗室大贵族退出宰执,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官僚体系发展,但就这一条信息无法得出完善的结论,所以排除A项。
5.(2022·北京高考·3)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甚至将其作为一项重要政务。欧阳修《丰乐亭记》载:“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范仲淹曾在名胜“严子陵钓台”边修建先贤祠堂以“咏其风”,认为这样“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证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会教化 B.放松了对经济的控制
C.鼓励文学艺术创作 D.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有大功于名教”可知,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供民众游玩,引导民众走近他们的生活方式与审美趣味,最终起到儒家化移风俗效用的场所,即注重推行社会教化,故选A项;材料强调北宋士大夫积极修建亭台馆榭以推行社会教化,不涉及经济控制问题,得不出“放松”的结论,排除B项;修建亭台馆榭与鼓励文学艺术创作无关,排除C项;崇文抑武指在地位上、工资待遇上以及文化宣传上,抬举(尊崇)文官,贬低(抑制)武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6.(2022·天津高考·4)辽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汉城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样的都城布局体现了(  )
A.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
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响 D.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
【答案】A
【解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贵族理政、生活之地,汉城为汉人、商人、使节等居住之所,这适应了当时辽朝契丹族和汉族共治天下的国情,也是南北面官制在都城布局中的表现,属于因俗而治统治思想的体现,故选A项;题干体现的是辽朝都城上京城的布局特征,与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无直接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由“皇城内除宫城外还有官署、孔庙和佛寺”可以得出,辽朝不仅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所以不能据此得出儒家文化全面影响的结论,排除C项;题干所述为辽朝都城的布局特征,与称霸中原的强盛国力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
7.(2021·海南高考·5)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  )
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 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并结合选必一第5课所学可知,元代恢复科举制为知识分子参与到政权中来提供了渠道,有利于争取汉族知识分子拥护元朝政权,故选B项;“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不合逻辑,与题干中“科举再次成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相悖,排除A项;“中央与地方”不合题意,应为“元朝与士子”,排除C项;“恢复”不合史实,应为“确立”,排除D项。
【命题点02 辽宋夏金元时期经济、社会的变革】
1.(2023·辽宁高考·4)绍兴和议之后,金人所需茶叶“自宋人岁供之外,皆贸易于宋界之榷场”。1198年,金朝认为向南宋购茶“费国用而资敌”,次年在今山东、河南等地设坊制茶。然其茶叶价高味差,售卖不畅,遂“罢造茶之坊”,继续向南宋购茶。这表明(  )
A.金朝辖境内不适宜茶树的种植 B.金朝财政负担沉重
C.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费国用而资敌’……继续向南宋购茶”可知,哪怕“费国用而资敌”,金朝仍然继续向南宋购茶,表明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故选C项;“罢造茶之坊”说明金朝尝试茶叶加工,而不是茶树种植,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购买茶叶花费如何巨大或在金朝财政支出中占有较大比重,得不出“财政负担沉重”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强调茶在金人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无关,排除D项。
2.(2022·重庆高考·6)王祯《农书》记载:“中国自桑土既蚕之后,惟以茧纩为务,殊不知木棉之为用。夫木棉产自海南,诸种艺制作之法,骎骎北来,江淮川蜀既获其利。至南北混一之后,商贩于此,服被渐广。”由此可知,元朝时(  )
A.木棉开始向北传播 B.商贾对外出口大宗棉布
C.丝绸产量不及棉布 D.国家统一促进棉布流行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棉种植业及棉纺织业的发展。材料中没有体现棉花北传的确切时间,无法反映开始,故而排除A选项。B选项材料未涉及海外贸易,无法得知棉布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地位,所以排除B选项。C选项丝绸与棉布的产量,材料中无直观体现,排除。元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时期,随着国家统一以及交通发展,南北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带动棉纺织业在全国的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项。
3.(2022·全国甲卷·26)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这表明,在宋朝(  )
A.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 B.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C.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D.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
【答案】D
【解析】由材料“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可知宋代主要出口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业制成品,由材料“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可知手工业发达,产品享誉海外,故选D项;由材料“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可知输入的主要是奢侈品或装饰品,不是基本的生产资料,排除A项;汉代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排除B项;材料没有海外贸易税收与其他税收的对比,不能得出“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
4.(2022·天津高考·3)北宋以紫色为尊贵颜色,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然“冒法者众”。当时的人们以“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愈厌而好新,月异而岁殊”为荣。这种好新求奇的风尚主要得益于宋代(  )
A.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B.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C.海外贸易繁荣发展 D.封建等级不复存在
【答案】B
【解析】虽然“宋太宗曾下诏禁止民间服紫”,但是“冒法者众”,这说明当时的统治者统治政策相对不那么专制,使得社会环境与之前的朝代相比也相对宽松,才出现了好新求奇的社会风尚,故选B项;中央集权日益加强会导致地方严格听从中央,属于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关系,与民间好新求奇的风尚形成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海外贸易繁荣发展有可能导致国内出现好新求奇的风气出现,但是如果社会环境不相对宽松,统治者的要求非常严格且专制,也是不可能出现上述风尚的,所以海外贸易繁荣发展不是其主要原因,排除C项;宋代封建等级还是比较严格的,封建等级不复存在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5.(2022·湖北高考·4)宋初《百家姓》以“赵钱孙李”为首,而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写本以“张王李赵”为首。二者排序不同体现了(  )
A.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 B.崇文抑武政策的实施
C.社会流动的日渐固化 D.门第观念的历史遗留
【答案】D
【解析】唐末五代河西节度使张议潮割据敦煌时期形成的《敦煌百家姓》以“张”为第一姓;赵匡胤建立宋朝,国姓“赵”为宋初《百家姓》第一姓,这说明《百家姓》中姓氏排列体现了封建社会的门第观念,故选D项;“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就要存在不同地域的比较,而宋初《百家姓》只是一个时间的界定,“唐末五代……《敦煌百家姓》”既有时间的界定、又有空间的界定,两者无法进行空间上的对比,排除A项;崇文抑武政策指重视文官及文教事业,倾向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抑制武将势力膨胀,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宋代科举制日益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社会流动日渐加快,“固化”说法错误,排除C项。
6.(2021·湖南高考·5)宋孝宗时绍兴府赈灾,有人户状告“检放秋苗不尽不实”。朱熹受命调查后发现确实存在不实,但是当时田土大多已经种麦,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受灾面积。这反映了(  )
A.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 B.理学强调实事求是的精神
C.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 D.绍兴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田土大多已经种麦”可以看出,绍兴当地实行稻麦轮作,“没有稻根可据以核查”可以看出当地清除了稻根,以便小麦的种植,由此可知,绍兴农业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D项;检放秋苗不实,与绍兴农业农业精耕细作特点有关,不能说绍兴府行政效率低下,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理学强调格物致知,“实事求是”是顾炎武“实学”的特点,排除B项;绍兴赈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绍兴农业精耕细作有关,不能说明宋代赈灾方式不合理,排除C项。
7.(2021·福建高考·4)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富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  )
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
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受雇……的代役人……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并结合所学知识雇佣关系的出现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雇佣关系不一定带来阶层对立,排除B项;代役人受国家认可,且地方官府人员没有减少,没有削弱地方基层治理能力,排除C项;据材料“乡村……代役人……到地方官府当差”可知人口流动局限于地区,排除D项。
8.(2021·全国乙卷·26)宋代,官府强调“民生性命在农,国家根本在农,天下事莫重于农”,“毋舍本逐末”。苏辙说:“凡今农工商贾之家,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郑至道说,士农工商“皆百姓之本业,自生民以来未有能易之者也”。从中可以看出宋代(  )
A.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B.重农抑商政策瓦解
C.社会群体间流动性增强 D.四民社会地位相同
【答案】C
【解析】宋代官府强调“毋舍本逐末”,说明当时存在舍本逐末的现象,这体现了农商之间的流动,苏辙所说“未有不舍其旧而为士者也”体现了科举制发展背景下农工商与士之间的阶层流动,郑至道所强调“皆百姓之本业”从侧面反映百姓有存在不务本的现象,也体现了不同群体间的流动是存在的,故选C项;宋代是我国商品经济发展极为发达的时期,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官府也减少了对商业活动的直接监管,这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排除A项;重农抑商的政策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中国古代史结束,没有瓦解,排除B项;士农工商四民社会本身是一种身份地位不平等的体现,所以其社会地位相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9.(2023·北京高考·20)(10分)【柑橘与《橘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是最早栽培柑橘类果树的国家之一。宋代,柑橘的产销扩大。南方出现了温州、苏州、荆州和福州等多个柑橘生产中心,有众多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临安有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士大夫喜爱歌咏“橙黄橘绿”,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南宋韩彦直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撰成世界第一部柑橘专著《橘录》。该书将柑橘类果树分为3大类27种,分述植株、果实、食味和产地等,并介绍了栽培、去病、浇灌、采摘、收藏和入药等各项环节。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哥伦布将其带到美洲。在甜橙基础上培育出的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18世纪,瑞典植物学家奥斯贝克在广州记录了当地柑橘品种,并把标本带回国。19世纪初,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
中国良种的引进,使欧美柑橘从药用、装饰转向食用为主,并形成商品化消费。西班牙在18世纪末就出现了商业化柑橘种植园。20世纪初,美国植物学家施永格在中国发现了宜昌橙等耐寒柑橘品种,将其引入美洲,用于改良品种。
《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1923年,《橘录》英文版在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汉学杂志《通报》上发表,法国汉学家伯希和为其撰写引言。世界柑橘业权威著作《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
(1)概述宋代柑橘产销扩大的历史条件。(4分)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简述中国柑橘品种和《橘录》在世界传播的影响。(6分)
【答案】(10分)
(1)出现柑橘生产中心、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解析】
(1)据材料一“南方出现了温州……生产中心”得出出现柑橘生产中心;据材料一“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专门售卖柑橘的市场‘柑子团’”得出专门贩运柑橘的商人和专售柑橘的市场;据材料一“开封的酒肆内有温柑、金橘等多个品种”得出酒肆等商业场所的推广;据材料一“士大夫喜爱……苏轼自称‘能手自接果木,尤好栽橘’”得出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据材料一“总结了柑橘栽培技术……专著《橘录》”得出柑橘栽培技术进步,撰成柑橘专著。
(2)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脐橙成为美洲重要品种”“用于改良品种”结合所学得出促进柑橘品种的交流与改良,推动世界物种多样化;据材料二“中国的甜橙传入欧洲……美洲……英国从广州引进宽皮柑橘”结合所学得出增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欧美地区的食物种类;据材料二“中国良种的引进……形成商品化消费……商业化柑橘种植园”结合所学得出推动农产品商品化,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据材料二“发现了宜昌橙……用于改良品种”“《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结合所学得出传播了中国农业技术,促进世界农业技术发展;据材料二“《橘录》在欧、美、日均有流传……《柑橘产业》也多次引用《橘录》”结合所学得出提高了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命题点03 辽宋夏金元的思想嬗变与文化繁荣】
1.(2023·山东高考·4)北宋理学家张载认为:“封建者,天下之事,分得简则治之精,不简则不精,故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为天下者,奚为纷纷必亲天下之事?”这表明张载主张(  )
A.扩大地方权力 B.恢复郡国并行制度
C.健全中央机构 D.简化官员选任程序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分得简则治之精”、“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等内容可知,张载主张要实行“封建”,进行合理分权,循礼实现各层次的社会自治,据此可知,其主张扩大地方权力,故选A项;郡国并行制度指的是既存在分封制,又有郡县制,但是题干仅述及了张载主张实行分封制,并没有述及郡县制,排除B项;据题干可知,张载主张权力下放,与健全中央机构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与选官制度无关,排除D项。
2.(2022·湖南高考·4)南宋画家李唐感叹:“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当时(  )
A.艺术水准下降 B.绘画题材集中 C.画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兴盛
【答案】D
【解析】由题干可知,南宋时期绘画时选择“云里烟村雨里滩”是“不入时人眼”的,而当时“入时人眼”的是“多买胭脂画牡丹”,这反映了当时由于商品经济发展,人们对于象征富贵的牡丹是很推崇的,所以绘画如果选择“画牡丹”,会更有市场,故选D项;由“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可知,当时的绘画水准并没有下降,而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世人更欣赏牡丹、追求富贵,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其他绘画题材“不入时人眼”,世人对绘画主题的关注多在“牡丹”上,而不是当时绘画题材集中于“牡丹”,排除B项;题干体现的是南宋商品经济发展背景下,时人对绘画作品的主题关注的是与富贵相关的“牡丹”,而不是体现画家的地位问题,排除C项。
3.(2022·广东高考·4)魏晋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宋人李觏认为原因在于“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张载认为佛道追求的彼岸是虚幻的,与“吾儒”水火不容。由此可知,李觏,张载主张(  )
A.儒法并用以维护君权 B.立足考据以重建学风
C.复兴儒学以回应挑战 D.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儒失其守,教化坠于地”可知宋代李靓认为儒学教化功能下降;据材料“与吾儒水火不容”可知,张载认为佛道的追求与儒学截然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佛道冲击,宋代儒学家主张通过改造儒学来达到复兴儒学、回应佛道挑战的目的,C项正确;宋代儒学并没有吸收法家思想,排除A项;立足考据是明清时期出现的学术特征,排除B项;张载认为佛道思想“与‘吾儒’水火不容”,因此不是杂糅佛道以构建理学,排除D项。
4.(2021·全国甲卷·26)宋代盛行婚姻论财,遭到一些士大夫的批评。南宋理学家张栻认为,“婚姻结好,岂为财物?”甚至表示“治其尤甚者,以正风俗”。还有理学家强调婚姻是“合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这反映了当时理学家(  )
A.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 B.意图维护礼教纲常
C.背离政府对民俗的引导 D.促成婚姻习俗变革
【答案】B
【解析】从“以正风俗”、“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当时的理学家是反对婚姻论财的社会现象,主张维护以往的传统纲常礼教,故选B项;由“二姓之好”、“上能事先祖,下可继后世”可知,理学家们并没有淡化婚姻中的宗族观念,排除A项;宋代政府并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所以在民俗方面也反对婚姻论财,理学家的主张也是对这一现象的反对,所以理学家是维护政府的政策导向的,而不是背离,排除C项;宋代婚姻习俗变革表现为婚姻论财,而题干中理学家们是反对这一现象的,所以他们的主张并不是促成婚俗变革,排除D项。
5.(2021·广东高考·5)在明代,庶民袖小衣短,“去地五寸”;生员袖大衣长,“去地一寸”,体现斯文之气,且其服饰颜色和制式内含“比德于玉”“规言矩行”等意。这反映了当时(  )
A.儒家思想规范社会生活 B.科举制度限制社会流动
C.社会等级结构日益固化 D.市民文化突破礼制限定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比德于玉”是指君子(即品德高尚的人)应该具有玉一样的品德,材料中“规言矩行”是指说话赶路不离规矩,比喻言行谨遵法度。这反映了明代生员的穿衣风格深受儒家道德伦理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明代八股取士的影响,并且科举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B项;题干比较的是庶民和生员的服饰,和社会等级有关,但只从这两类人,无法得出明代整个社会结构日益固化,排除C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审美文化的主体是市民,其构成主要是小商贩、雇员、艺人等中下层城市居民,与材料中的“生员”身份不一致,排除D项。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莆田高三上期中·11)1279年,宋元崖山之战,宋朝大臣陆秀夫背起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其他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共10万余人一起投江殉国。这反映出当时(  )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崇文抑武方针的实施
C.理学影响的扩大 D.经世致用思想的流行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复兴-理学。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题干可知,宋朝大臣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投海自尽,同时还有十余万人(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一起陪同投江殉国,这体现出其强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而宋明理学强调人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培养了人们的忠君爱国意识,题干所述史实反映出理学影响的扩大,故选C项;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而题干主要述及南宋皇帝与随行忠臣、将兵、家眷、随皇帝一起逃命的百姓等,排除A项;崇文抑武指的是宋朝政府重用文官、贬抑武官,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文官、武官,排除B项;经世致用指的是研究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但是题干并没有述及研究学问的相关问题,排除D项。
2.(2024·广西高三11月联考·5)宋代无论是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立轴构图,还是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的横卷或者扇面构图均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试图真实表现出北方壮阔的山水和江南地区的秀丽烟雨等自然美景,营造“万扬静观皆自得”的意境。据此可知,这一创作手法(  )
A.成为两宋绘画的主要风格 B.具有格物穷理的认识特征
C.遵循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D.旨在展现艺术的科学价值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宋元文学艺术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题干“均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自然规律”“ 试图真实表现出……自然美景,营造‘万扬静观皆自得’的意境”及所学(程朱理学)可知,二者的绘画作品都符合程朱理学所倡导的格物致知,据此可知,该创作手法具有格物穷理的认识特征,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了范宽和米友仁的绘画风格,并不能据此推断为该风格是两宋绘画的主要风格,并且,宋朝时期的花鸟画、人物画成就也很高,排除A项;题干所述表明二者的绘画风格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真实地展现自然美景,与“道法自然”无关,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二者的绘画风格主要是表达文人意趣,并不是“展现艺术的科学价值”,排除D项。
3.(2024·河北廊坊高三上期中·4)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坊郭户成了户籍制度中与“乡村户”相对应的、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由此可知,宋代(  )
A.户籍管理制度松弛 B.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C.城乡二元对立缓和 D.坊市制度走向崩溃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宋户籍制度的发展。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结合所学可知,宋代第一次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显示了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进而说明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故选B项;据材料“另行编制户籍”可知,宋代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说明户籍管理更为严密,而非松弛,排除A项;宋代把城镇坊郭户从乡村主客户中分离出来,另行编制户籍,削弱了乡村户和城镇户之间的联系,说明城乡二元对立更为明显,排除C项;据材料“府州县治以及镇区等城居人口的专用名称”可知,坊郭户的产生,说明宋代坊市制度并没有走向崩溃,反而获得了发展,排除D项。
4.(2024·广东调研二·3)下表是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据此可知,北宋至南宋初年(  )
表1 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地位考证材料
材料 出处
“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处罚)。” 【宋】窦仪等撰《宋刑统·户婚律》
“夫天也,妻地也;夫日也,妻月也;夫阳也,妻阴也。天尊而处上,地卑而处下。” 【北宋】司马光《训子孙文》
北宋张择端所作《清明上河图》中几乎看不到女性的 摘编自【日】佐竹靖彦《(清明上河图)为何千男一女》
南宋孝宗年间,有位妇女先嫁单氏,生单夔,又嫁耿氏,生耿延年。“及死,二子争葬其母。”宋孝宗出面调停,“二子无争,朕为葬之”。皇帝出面为再嫁之妇主持葬礼,至南宋后期仍传为美谈 据【南宋】张端义《贵耳集》整理
A.妇女社会地位异常低下 B.法律强调男女地位平等
C.理学尚未成为官方哲学 D.艺术创作背离社会现实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儒学的理学、宋代门第观念淡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表格中“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和离者,不坐(处罚)”“彼此情不相得,两愿离者,不坐(处罚)”“皇帝(宋孝宗)出面为再嫁之妇主持葬礼”等内容可知,在北宋至南宋初年,女性在婚姻方面,有一定的自由,说明理学在该时期尚未成为官方哲学,故选C项;据表格内容可知,妇女可以离婚和再婚,说明该时期妇女的社会地位并不是“异常低下”,排除A项;据表格“天(男性)尊而处上,地(女性)卑而处下”可知此时期的男女地位并不平等,排除B项;据表格内容可知,艺术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不是“背离”,排除D项。
5.(2024·广东韶关一模·4)宋代《书林清话》记载:“宋刻经、子,开始使用纂图、互注、重言、重意等编辑出版方式,丰富了出版编辑语言,使得出版内容更加明晰,且在这一编校方法中,坊刻书占有大多数,大都供士人贴括(科举应考)之用”。这说明当时(  )
A.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 B.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
C.刻书行业商业意识增强 D.活字印刷术日益普及化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商业和城市的繁荣。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出版方式......更加明晰......供士人贴括”可知,宋代刻书行业注重迎合社会需求,改进了出版方式和编辑语言,说明当时商业意识增强,故选C项;科举考试选拔范围扩大指的是参加科举的社会阶层增加,刻书的流行与选拔范围扩大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书林清话》的内容体现了排版印书的方式,未涉及书籍的内容,不能得出理学已经成为官方哲学的结论,排除B项;宋代既有雕版印刷也有活字印刷,且活字印刷术在北宋发明并未普及,排除D项。
6.(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四·4)宋真宗时期,朝廷在门下省基础之上改设谏院,规定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由中书,这使台谏势力猛增。苏轼曾在奏章中评论说:“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由此可知,台谏制度可能导致的不利影响是(  )
A.降低宰执的行政能力 B.造成枝弱干强的局面
C.出现冗官冗员的弊病 D.加剧积贫积弱的状况
【答案】A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真宗时期台谏官员由皇帝任命,不经中书,权势猛增,能起到制约宰相的作用,据材料“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可知台谏制度降低了宰执的行政能力,故选A项;枝弱干强的局面指中央强地方弱,是隶属于中央集权体系下的,材料强调的是中枢行政,隶属于君主专制体系下,排除B项;冗官冗员指官员数量多,与材料台谏对宰相的监督无关,排除C项;积贫积弱指宋代国家贫穷和国力弱小,材料并无相关信息,排除D项。
7.(2024·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三·3)北宋时,很多州县官为诉讼之务缠身,成群百姓聚于州县治所,呈牒投诉,或“狱讼尤多”,或“诉者纷然”,或“讼坌入”,以至“讼牒日日堆几案,索裁决”。南宋时,官员难以应付的“滞讼如山”,“或继以烛,事犹不决者”。这反映出,两宋时期(  )
A.法制体系相当完善 B.民众法律观念增强
C.官民法律素养较高 D.契约关系不断弱化
【答案】B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两宋人身依附关系松弛、法律和教化。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据材料“北宋…县官为诉讼之务缠身……南宋官员…‘滞讼如山’”、“成群百姓……呈牒投诉”可知,两宋时期民众经常通过诉讼解决社会纠纷,说明人民法律观念增强,故选B项;据所学,中国古代为君主专制而非法制国家,中华法系特点主要为法律儒家化,尚未形成完善的法制体系,排除A项;据材料“县官……‘讼牒日日堆几案’”、“官员难以应付‘滞讼如山’……‘事犹不决’”可知,两宋官员难以应对大量诉讼案件,不能体现官员法律素养高,排除C项;据所学,契约关系是平等的双方通过自由订立协约建立的关系,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社会成员间平等观念增强,契约理念逐渐强化,排除D项。
8.(2024·福建高三11月质量检测·4)辽代的上京、中京、西京均设有国子监,其旁所建的孔庙均有祭祀先圣孔子的规例。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设立孔庙,世世代代以祭祀孔子为礼制;蒙古族建立的元代,在大都设立孔庙,以空前至高的谥号“大成至圣文宣王”追封孔子。这反映出当时这些少数民族政权(  )
A.普遍尊崇程朱理学 B.借鉴了中原政治体制
C.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D.形成相同的社会习俗
【答案】C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辽政权封建化进程。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等历史核心素养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辽、金、元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都建孔庙、祭祀孔子,推崇、尊崇儒家文化,故C项正确。题干材料不涉及三个政权推崇程朱理学和借鉴中原政治体制的信息,排除A.B两项;三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文化与社会习俗上有同有异,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9.(2024·山东潍坊期中·16)(1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婚姻观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8分)
(2)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答案】(14分)
(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4分)
联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4分)
(2)示例一: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2分)
理由: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4分)
示例二:宋代理学发展的相关材料。(2分)
理由: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贞洁观念,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婚姻观趋于保守。(4分)
【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宋人门第观念淡化。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解析】
(1)材料一“携资再嫁”可知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汴京地图”可知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风气变化的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
(2)第一小问补充材料,结合科举制的史实可以举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宋代科举制的影响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高频考点追踪与预测( 专题03 辽宋夏金元:民族并立与元朝统一 )课件+练习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