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
1-16 AABAA DCDCB ABCAC B
17.(1)环境:政治方面: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政,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方面:圈地运动导致大量农民破产涌入城市,工业革命催生大量新兴行业;文化方面:英国新式教育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社会生活方面:英国政府颁布劳工法令,保障了劳工的合法利益。
(2)原因:面对经济全球化竞争对人才的需求;美国政府在美苏冷战中对人才的需求;美国企业创新壮大的需求。
影响:提升了美国的科技水平,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发展;引起西方国家效仿,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方向和特征;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影响本国经济社会发展。
18.(1)变化:魏晋时期中华是中原士人对西晋统治的中原地区及中原政治与文化的称谓;到唐朝时中华是唐朝的代称,也成为中国的名号。
变化原因:西晋末年,少数民族内迁纷纷建立政权,西晋灭亡,东晋建立,南迁的中原士人及留在北方的中原士人用中华的称谓区别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隋唐重建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中华成为民族融合体的一个统称。
(2)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日益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剧,梁启超为了救亡图存,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大力研究和宣传民族主义。梁启超认为,对内:中华民族是在历史变迁中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形成的大民族,从而形成了中国整体的民族观。对世界而言,中华民族就是中国国家的象征,争取国家独立,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平等。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增强民族意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综上所述,梁启超“中华民族观”,结合西方民族民主思想,形成了富有近代民族国家性质的民族观,体现了近代国人对救国之路的积极探索和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的民族意识的觉醒。
19.【示例】
现象:美国文化的多样性以统一性为前提。
阐述:美国的文化保守主义以及对自由、平等等普世价值的理想追求共同构成了美国主流文化。但作为移民国家,日益多样化的族群结构及多元文化与美国传统主流文化形成了矛盾和冲突。美国爵士乐的产生与普及,反映了黑人文化与白人文化的交融,进一步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多元。美国政府面对少数族群的权利诉求也积极出台政策和法律,以减少族群和文化间的歧视与隔阂。在捍卫美国主流文化价值同时,也促进了美国社会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美国政府尊重并维护多元文化,是在维护主流文化,尤其是维护民族国家统一性的前提下进行的。多元是统一下的多元,而不是超越国家与民族的多元,是对少数族群与非主流文化的“认同”与“归化”,这有利于缓解多族群和多样文化的冲突和分裂,增强文化认同,维护美国社会稳定。
综上所述,多元文化与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并不是对立而是一致的,统一性与多元性是不可
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美国文化的斑斓色彩。
20.(1)特征:开通时间早;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陆上丝绸之路是早期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桥梁,海上丝绸之路则具有后发优势。主要原因:亚洲内陆地区政局持续动荡,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经济重心的南移;造船及航海技术的进步;政府重视海外贸易等等。
(2)历史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早期殖民活动兴起;远洋航线为西方所主导;明清政府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3)意义:促进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中亚、中欧贸易发展;利用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文化影响力;为国际合作提供范例。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阶段考试
高二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从孔子“仁者爱人”的解释,到孟子“仁民爱物”的倡导,再到宋儒张载“民胞物与”命题的提出,始终贯彻着一种精神,影响广泛而深远,成为古代开明正直之士及民众对为政者的政德要求。据此可知,儒学
A.蕴含着人文意识的价值诉求
B.吸纳了佛道思想的核心理念
D.受到了历代士绅的普遍推崇
C.彰显出君权至上的道德规范
2.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等都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重要史料,其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观察如图,下列文物、历史遗迹、文学作品与其产生(出土)的地域匹配正确的是
①卡尔纳克神庙;②乌尔王陵竖琴嵌板画;③“悬诗”;④桑奇大塔
A.①
B.②
C.③
D.④
3.13世纪以来,神迹剧开始在欧洲部分地区上演,剧情多是圣徒的生活、道德故事,以及最重要的《圣经》故事,而《圣经》故事大都由手工业行会负责演出,它们往往将基督徒的虔诚和粗的幽默感结合起来,从而吸引了众多的观众。神迹剧这一类戏剧
A.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文化追求
B.展现了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C.维护了基督教会的封建统治
D.彰显了骑士阶层的道德理想
4.某古代文明被称为“美洲的罗马”,建造了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和宏大的太阳庙,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还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他们没有文字,在绳子不同地方系上类型不同、颜色各异的结,用于记帐或记述重要事件。该文明
A.建立起官僚体系,强化国家综合治理
B.发明了“浮动园地”
C.采用二十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
D.与外界交流相对频繁
5.下面为印欧人早期(公元前3000-前1000年)迁路线图。以印欧人为主体的游牧部落的迁徙,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下列选项中,其中与图中“乙”处族群相关的是
①广泛使用了马以及马拉战车
②制定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成文法典
③率先掌握了冶炼铁器的技术
④首次将西亚与北非文明统一起来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法国著名汉学家艾田蒲认为,人类文明是一个互相依赖、互为补充的有机体。他将18世纪欧洲出现长达百年的“中国热”称作“中国之欧洲”。与“中国热”现象相关的是
A.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的丝绸和瓷器等开始传入欧洲
B.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后相继传入了东亚与欧洲
C.四大发明等技术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D.儒家经典引起欧洲上层社会和知识分子的热烈反响
7.美国和拉美都曾经是欧洲的殖民地,独立后由于发展程度不同,美国与拉美文化的多样性呈现出各自不同特点。下列属于美国和拉美文化相同特点的是
①多源,混血社会
②呈现出民主与法治特征
③文化融合,具有多元性
④以欧洲文化为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8.1938年,在13.9万名申请入境美国的德国犹太人和工会成员中,只有1.95万人被接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近80万东欧人、72.5万古巴人和25万来自印度支那国家的难民入境美国。这表明二战后的美国
A.更加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流入
B.加紧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C.经济发展刺激了劳动力市场
D.移民政策服务于国家对外战略
9.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如图)是唐代的一件俏色玉雕,选用罕见的缠丝玛瑙制成,做工精湛。杯体造型是常见于中西亚的器型。据此可推断,该玛瑙杯是
A.唐代工匠制作而成
B.中西亚国家的贡品
C.丝绸之路文化见证
D.中华民族交融产物
10.16世纪,钟表由澳门传人中国内地。张在《政闻录》中曾特别强调:“最可宝贵者莫如时,愿国人均奋起力求时间上之经济。”新学制规定学堂授课需要定时,一些政府机构在实行星期休息制度的同时,也开始实行工作定时制度。这反映了钟表的传人
A.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B.推动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C.催生了时间经济的观念
D.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11.1886年到1894年,上海格致书院设计的考课命题有:“《墨子》经上及说上,已启西人所言历学、光学、重学之理,其条举疏证以闻”“华人讲求西学用华文用西文利弊若何论”“中外各国刑律轻重宽严异同得失考其”等。这些考课命题反映出格致书院致力于
A.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B.促进政治变革
C.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宣传民主科学
12.阅读如表“新加坡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大事摘编”。据此可知,新加坡发动政府儒家文化复兴运动意在
时间 概况
20世纪70年代末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影响的加深,新加坡民众对李光耀政府的“家以来长式”统治方法不满
20世纪80年代起 李光耀和吴庆瑞等新加坡领导人支持并发起儒家文化复兴运动
1985年 中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出版,并在全国中学得以普遍使用
1986年 英文版的《儒家伦理》正式在全国中学应用推广
A.提升国民的文化素养
B.培育民众的政治认同
C.抵制西方文化的渗透
D.促进社会文化多元化
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在讲学的同时,其与弟子们一起收集和编篆上古时代的文献典籍,不仅使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而且培养了一大批专门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的学者,也才有诸如《诗经》《易经》《尚书》《礼记》等经典佳作的问世。这反映出古代教育
A.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B.推动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C.具有传承与创新文化的功能
D.以私学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
14.《日出·印象》是印象派大师莫奈的名作,其创作时间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甚至有人认为应该是日落。学者们动用了多种手段,通过莫奈所描绘的画面细节一一太阳高度、浪高、开着的船闸、光线等,运用几何学、天体物理学、气象学知识,结合莫奈的创作视角和书信,以及气象、潮汐、港口记录等材料,综合对比,最终确定这幅画创作于1872年11月13日早上7点35分。该过程说明
A.多种材料的相互印证有利于得出真相
B.绘画作品可作为第一手资料研究历史
C.创作时间确认得益于档案材料的完备
D.绘画时间最终认定自然科学当居首功
15.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
①柔奇大塔 ②墨西哥羽蛇神金字塔
③吴哥窟 ④国子监琉璃牌坊
A.①
B.②
C.③
D.④
16.鸦片战争后,有人批评中医不懂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有别,希望“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这表明当时
A.中体西用思想日益盛行
B.西学在中国的影响扩大
C.中西医融合的趋势加速
D.传统观念影响社会进步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母庸置疑,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需要人才,而同时这一大背景又为人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英国工业革命前后,人才所处的环境也对当时人才作用的发挥、工业技术的革新等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18世纪下半年的英国社会的每个角落都面临巨大变化,技术发明层出不穷,新兴行业与日俱增。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的发展,资产阶级需要经济、技术、医药、建筑、航海、艺术家等各类人才,这对世俗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民阶层送自己的子女上学成为普遍现象。甚至农奴阶层随着自由身份的实现和经济能力的加强,他们也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的同时,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问题,贫困问题突出即是其中之一。为了缓解当时的劳资关系,英国政府在1700一1760年间,须布了多个劳工法令,使劳工在雇主拖欠、克扣工资时提起申诉有了法律保障。
一一摘编自张瑾《工业革命时期英国人才环境探究》
材料二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政界人士、经济学家带动科技人才观发生两重变革:一是将科技人才提升至影响经济发展和国家间竞争的决定因素;二是赋予其等同于商品和资产的属性,直接影响了美国对科技人才的需求标准。美国政府和企业密切配合,将移民作为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补充,利用大规模的商业宣传、海外招聘以及“凭才能换公民身份”策略,建立起对全球人才优先挑选配置的特权。英国、加拿大等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效仿美国的改革,到20世纪60年代末多方多维参与的、常态化的国际人才竞争格局基本形成,重塑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方向和特征。
一一摘编自任慈《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对国际科技人才的争夺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人才所面临的社会环境。(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识,分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争夺国际科技人才的原因及影响。(8分)
18.(14分)“中华”——“中华民族”
材料一
《晋书·桓温传》记有东晋大将桓温的一段话:“自强胡陵暴,中华荡覆,狼猜失据,权幸扬越。”《十六国春秋》记十六国时原西晋旧臣贾坚仕于前燕,(东晋)士子苟美劝说贾坚说:“‘君父、祖世为晋臣,奈何背本不降?’坚日:‘晋自弃中华,非吾叛也。民既无主,强则附之。,”贞观时;给事中杜楚客在谈及北方突厥时云:“今令其部落散处河南,逼近中华,久必为患。”《唐律疏议》规定:“造畜蛊毒,所在不容,槟之荒服,绝其根本,故虽妇人,亦须投窜,纵令嫁向中华,事发还从配遣。”
材料二
梁启超在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华民族观”。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世界最光明正大公平之主义也。不使他族侵我之自由,我亦母侵他族之自由。在于本国,人之独立,其在于世界也,国之独立。”“吾中国言民族者,当于小民族主义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现今之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由多数民族混合而成。”“究我之此论,其将唤起我民族共同之感情,抑将益增长我民族域之感情。”
(1)指出材料一中中华"一词内涵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评析梁启超的“中华民族观”。(8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宪法是由信奉基督新教的白人锻造出来的。因此,其文化底色具有着浓厚的盎格鲁一撒克逊保守主义精神;但是,美国的立国根基又决定了其自由平等的精神。作为典型的移民国家,自建国以来,美国长期存在统一性与多样性、主流与非主流文化之争。下表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和文化变化的一些现象和史实。
时间 现象/史实 备注
20世纪20年代 美国爵士乐的迅速流行 黑人民歌和欧洲白人音乐传统融合的结果
20世纪60年代 奇卡诺学生运动 继黑人民权运动后,美国墨西哥人争取民族自由、平等权利的社会运动
1965-90年代 联邦政府“肯定性行动计划” 消除对黑人等少数族群的种族和性别歧视
1968-1994年 联邦政府颁布《双语教育法》及系列修正案 让学生“尽快习得英语”的同时,也尊重并保持文化和语言多样性
——摘编自余志森《“熔炉”、“拼盘”还是“葵花”?——对美国多元文化的再思考》
围绕“美国文化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结合世界现代史,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之后的近千年中,古代中国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外部世界进行交往的。直到唐朝灭亡之后,随着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亚洲内陆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才不断凸显,最终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而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主要纽带。特别是16世纪之后,由于欧洲人既找到了绕过非洲进入印度洋的航线,又发现了绕过南美洲进入太平洋的航线,从而使海上丝绸之路扩展为环绕地球的航线,成为全球化的坚实基础。
——摘编自龚缨晏《关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帆船逐渐从印度洋退出。进入16世纪以后,仍与中国有联系的海外国家,仅限于日本和菲律群岛、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上的一些国家。而且,由于其中一部分国家已经被殖民者控制,因而彼此交往的内容也有所变化。
——摘编自陈高华、陈尚胜《中国海外交通史》
材料三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其目的就是密切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的关系,促进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经贸合作。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沿路国家可以更加深入全面地认识一个改革开放30余年后的中国,可以更直接细致地感知和了解优秀的中华文明,进而接纳甚至吸收其优秀的成分。
——摘编自张勇《略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发展战略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丝绸之路的特征,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原因。(7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6世纪以来,中国帆船在远洋贸易中“退出”的历史背景。(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发展倡议的积极意义。(4分)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2023-2024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