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湖北卷)(原卷版 解析版)


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湖北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迹中,部分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斧钺以及用于祭祀的琮、璧等。陶寺遗址中,大型墓葬只占1%;中等墓葬占10%左右;小型墓葬则占有80%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较严重 B. 王权与神权已经紧密结合
C. 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会分化 D. 阶级矛盾与对立十分突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依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的墓葬既能体现出政治权力呈现出垄断化趋势(陪葬斧钺),也能体现出现了一定的等级以及贫富差距(墓葬大小不一致),说明当时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会分化,C项正确;“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较严重”的说法只涉及到经济方面,不全面,排除A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是在商周时期,排除B项;当时我国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
2. 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
A. 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 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 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目的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道路到达地点可以看出涵盖了东南西北各地的全国道路,从而可以看出有利加强国家行政管辖,维护统一,A项正确;完善的道路系统只是表现,材料要探究其目的,排除B项;防止诸侯犯上作乱,是目的之一,用以概括以偏概全,排除C项;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客观影响,不是主观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
3. 下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 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 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 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 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中的图示信息可知,高门士族占比48%、78.4%,东晋与西晋相比,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高门士族占比提升,这也反映出九品中正制正盛行,门阀士族势力强大,专制皇权相对弱化,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士族擅权,垄断政权,排除B项;门阀士族占比高能反映出皇权弱化,君弱臣强,无法得出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C项正确;士族并非和皇权进行分权,只是门阀士族是扶植皇权的重要力量,且材料未体现出政府统治力如何,排除D项。故选A项。
4. 下表中内容是关于唐朝政府与回纥关系的信息(部分)。据表中信息可判定的史实是( )
内容 出处
(唐高宗)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 《旧唐书》
内容 出处
唐肃宗李亨颁诏令曰:顷自凶渠作乱,宗社陆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今两京底定,百度惟贞,奉皇舆而载宁,缵鸿业而攸重 《唐大诏令集》
十一月,戊午,回纮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军合;辛酉,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河曲皆平。子仪还军洛交 《资治通鉴》
A. 唐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有所缓和 B. 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
C 回约对唐朝统治稳固有突出贡献 D. 陆上丝绸之路实现畅通无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与“辛酉,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河曲皆平”可知,回纥为帮助唐朝平定叛乱,对唐朝统治稳固有突出贡献,C项正确;A项以偏概全,无法从唐朝与回纥的关系中推断出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排除A项;B项无中生有,无法根据材料得出“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的结论,排除B项;陆上丝绸之路实现畅通无阻和史实不符合,唐朝陆上丝绸之路经常中断,且材料无法说明路上丝绸之路畅通无阻,排除D项。故选C项。
5. 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 )
A. 消除赋役不均现象 B. 限制白银流通范围
C. 严密控制人丁户籍 D. 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可知,一条鞭法是推行的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不强求一律,这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避免激化社会矛盾,D项正确;“消除”表述过于绝对,且根据材料“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当时仍然存在赋役不均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对白银流通范围的限制,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对人丁户籍的严格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
6.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咸丰年间……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可知,清朝前中期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保甲制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但在咸丰年间绅士变成了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结合所学可知,1850—1861年间爆发了天平天国运动,且1861年时太平天国运动尚未结束,这一时期清政府允许地方大员创建地方团练,而团练军中大部分士兵都是有关系的,如父子、亲友等,其推动了绅士地位的提高,综上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运动等社会危机影响了清朝的基层治理,故选A项;经济发展可以促进社会流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动商人地位提升,但绅士并非商人,且其地位提升不能看出整个社会的“阶层流动”,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此时咸丰早已去世,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但在1850—1861年间西学对中国的影响并未深入制度层面,“改变乡里制度”与史实不符,且材料也无从体现,排除D项。
7. 下表为1871—1921年上海、广州、汉口、天津四个港口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其中甲是( )
年份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12.7 64.1 2.7 1.8
1891—1893 11.6 49.9 2.3 3.1
1901—1903 104 53.1 1.8 3.6
1919—1921 7.2 41.4 3.9 7.4
A. 广州 B. 上海 C. 汉口 D. 天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地位相对衰落,上海逐渐成为近代最重要的贸易口岸,而东南沿海的口岸贸易在整个贸易体系中占据优势地位,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甲、乙是东南沿海口岸,乙的比重远高于甲,故甲是广州,乙是上海,A项正确,排除B项;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列强对内地的入侵,以汉口为代表的内地贸易口岸发展起来,故丁是汉口,排除C项;天津是近代北方重要港口,但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等原因,比重较其他的低,故丙是天津,排除D项。故选A项。
8.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
C. 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D. 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2年7月(中国)。据本题材料“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思想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中国共产党发行“苏币”,是在进行农村根据地建设,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A项正确;发行“苏币”的打击对象是“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而不是“地主商人”,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波及至苏区的相关论述,排除C项;国民政府币制改革始于193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9. 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中指出:“过去阶段中,由于国民党的不愿意与民众的动员不够,因而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这必须在今后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决议( )
A. 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 B. 突出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 强调完善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8月下旬,为了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指出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这一决议促进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D项正确;这一决议是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并非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抗日根据地的性质,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边区政府组织建设的完善,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55年,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卫生部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局,各地成立血防所、血防站等机构,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就此打响。至1958年,12个省市消灭钉螺(血吸虫的宿主)15亿多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医疗技术发展实现突破 B.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 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D. 社会制度的优势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至1958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1955年至1958年,我国通过成立相关部门和调动各方面力量,取得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初步胜利,体现了我国社会制度的优势明显,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取得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初步胜利,不能说明医疗技术发展实现突破,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当时我国取得了消灭血吸虫病的初步胜利,“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未体现,排除B项;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49年至1952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中世纪欧洲地图常常把“海洋环绕陆地形成一个O字型,而在亚非之间用水域隔开,构成一个T字型,在这些地图上,耶路撒冷永远属于中央最显著的位置。”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绘制地图的技术领先世界 B.流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C.基督教神学影响文化发展 D.地圆学说开始为人们所信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永远属于中央最显著的位置,体现了宗教的中心地位,说明中世纪的欧洲受基督教神学影响深刻,故选C项;材料主题是中世纪欧洲地图绘制的特点,没有介绍地图的绘制技术,无法推知其先进性,排除A项;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是中国古人的观念,排除B项;地圆学说开始为人们所信是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2.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搜求古籍。把大量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后来传入中世纪欧洲,使欧洲人重新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据此可知,阿拉伯人的翻译活动( )
A. 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展 B. 推动了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
C. 深受希腊文化中心东移影响 D. 得益于拜占庭帝国被军事征服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阿拉伯帝国时期(阿拉伯帝国)。据材料可知,阿拉伯帝国把大量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而后这些著作又传入中世纪得欧洲,为欧洲文艺复兴的开始准备了条件,A项正确;阿拉伯人的翻译活动,与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关系不大,排除B项;希腊文化中心东移最终在地中海沿岸的地区形成了新的文化中心,与材料描述信息无关,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翻译活动对欧洲的影响,没有描述拜占庭帝国被军事征服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3.以下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  )
A.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
C.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确立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欧洲政治时代向全球政治时代转变”“欧洲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占世界总产量的42.2%”“土耳其的所有属地被剥夺……庞大的俄罗斯帝国寿终正寝”可知,欧洲遭到削弱、美国崛起,苏俄诞生,表明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故选A项;美国的强大并不能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排除B项;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确立在18世纪,排除C项;二战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排除D项。
14. 下图为钱乘旦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部分目录
第六章 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英国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第七章 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 德国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俄国的工业化第八章 ……
据此推断,第八章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 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 B. 摆脱专制走向民主
C. 走出中世纪:现代化准备阶段 D. 计划指令型工业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时间)。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可知,世界现代化进程经历了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第一次工业革命找那个,自由主义的经济思想,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自由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组织,且经历了经济大危机,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干预加强;故第八章是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即计划指令型工业化,实行绝对的统制经济,D项正确;第八章目录极有可能围绕现代害的模式,且从时间发展来看,很有可能是苏联的发展模式,并非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状况,排除A项;材料目录顺序与政治生活无关,排除B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已经迈向现代化,走出中世纪,排除C项。故选D项。
15. 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 )
A. 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 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C. 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 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3年以来(非洲)。根据材料可知,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电影与人民解放”“电影与身份认同”,这些主题旨在强调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强调非洲人们的身份认同和民族自豪感,A项正确;“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虽然也是电影节的目的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电影节与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关系不大,排除CD项。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婚姻观】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8分)
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答案】(14分)
(1)现象:材料一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4分)
联系: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4分)
(2)示例一: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2分)
理由: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4分)
示例二:宋代理学发展的相关材料。(2分)
理由: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贞洁观念,在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婚姻观趋于保守。(4分)
【解析】
(1)材料一“携资再嫁”可知反映了宋代婚姻重视资财,婚姻观念较为开放;材料二“汴京地图”可知反映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结合所学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与社会风气变化的史实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流动性加强,冲击了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导致婚姻重视资财,并促使人们婚姻观更加开放。
(2)第一小问补充材料,结合科举制的史实可以举宋代科举制发展的相关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宋代科举制的影响可知宋朝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推动科举制不断发展与完善,科举取士的规模扩大,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门第观念日益淡薄,择婿更加重视才能。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答案】(1)影响: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
(2)特点: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中国茶叶价格的提升,欧洲对茶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欧洲。
影响:根据材料“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可知,增加财政收入、促进城市发展;根据材料“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可知,促进女性解放、生活民主化;根据材料“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可知,促进了茶文化的创新、激发了文艺作品的创作;根据材料“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可知,影响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社会交往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7—19世纪(欧洲)。
特点:根据材料“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可知,经营方式具有垄断性,东印度公司专营;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发展趋势具有增长性,贸易额增长迅速;根据材料“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可知,茶叶产地具有多源性,摆脱对中国的产地依赖。
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据材料“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可知,欧洲市场对茶叶需求的增加;根据材料“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可知,中国茶叶价格的提升,欧洲对茶叶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等。
19.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14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6分)
【答案】(1) 特征: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
影响: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2)意义: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根据“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并结合所学可知是服务于日本军事目标;根据“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得出规模大,范围广;组织严密,有计划性;专业性强,手段多样。影响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主要是便利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侵害中国领土主权,威胁中国领土安全。
【小问2详解】
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根据“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得出是为华北敌后抗战提供情报,配合正面战场抗战;根据“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得出揭露日军暴行,利于发动群众抗日;根据“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得出为后来解放华北和治理华北奠基;有利于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测绘能力和水平。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均出现了农业危机。1875—1880年间,英国恶劣的天气直接打击了种植业,导致农民歉收,谷物质量低劣。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美国、加拿大等成为世界农产品供给的新来源地,在廉价农产品冲击下,许多英国农民因破产而离开土地去城镇或者海外发展。在英国国内,各种税收使农民不堪重负。1854年通过的《铁路与运河关税法》使得美国至伦敦的运货税额比从利物浦到伦敦还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四分之一、1925—1934年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的比重降到了3.19%。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19世纪80年代中期为64%,到1910年,已经达到79.66%。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常伟、王馨艺《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问题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论题: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关系。
阐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这时人口快速增长促进了经济发展,两者呈现正相关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变导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衰退,知识经济兴起,对劳动力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这时人口增长就很难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反而有可能会因为人口规模的扩大而抑制经济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人口增长逐渐平稳,人们更倾向于提升社会的教育水平和劳动力的素质,大量高素质的人口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正面的推动作用。
综上可知,必须妥善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寻找两者的最佳平衡点,以实现两者之间协调健康发展。
示例二论题:人口增长受重大历史事件影响。
阐述:1952—1957年,中国人口增长处在较高水平。这与当时国家经济恢复和发展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领导下,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有所提升。1953年国家开展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政府鼓励生育。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人口增长率急剧下降。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这一时期的人口增长率大幅回升。
综上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口增长深受当时经济发展、政策导向、社会环境等的影响,尤其是重大事件影响明显。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一描述了英国农业衰落状况,材料二描述了中国人均GDP与人口增长率的关系,结合史实,围绕人口问题,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论证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根据材料“人均GDP”、“人口增长率”、“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和所学知识,拟定论题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制约的关系;其次,从人口增长对经济的促进作用、经济发展对劳动人口素质的要求等方面展开说明。要注意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达清晰,表述成文,紧扣论题。最后,对所论述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2024年高考仿真模拟试卷(湖北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些遗迹中,部分墓葬出土了象征权力的斧钺以及用于祭祀的琮、璧等。陶寺遗址中,大型墓葬只占1%;中等墓葬占10%左右;小型墓葬则占有80%以上。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较严重 B. 王权与神权已经紧密结合
C. 出现了较明显的社会分化 D. 阶级矛盾与对立十分突出
2. 秦朝“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又修直道从甘泉至九原;西南“略通五尺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的目的是( )
A. 加强国家行政管辖 B. 建立完善的道路系统
C. 防止诸侯犯上作乱 D. 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
3. 下图反映了两晋时期参与中央决策的官员出身变化的情况( )
由此可知东晋时期
A. 专制皇权受到削弱 B. 江南士族垄断政权
C. 皇权与士族特权间相互制衡 D. 分权体制削弱了政府统治力
4. 下表中内容是关于唐朝政府与回纥关系的信息(部分)。据表中信息可判定的史实是( )
内容 出处
(唐高宗)永徽二年,贺鲁破北庭,诏将军梁建方、契苾何力领兵二万,取回纥五万骑,大破贺鲁,收复北庭 《旧唐书》
内容 出处
唐肃宗李亨颁诏令曰:顷自凶渠作乱,宗社陆危,回纥特表忠诚,载怀奉国。……今两京底定,百度惟贞,奉皇舆而载宁,缵鸿业而攸重 《唐大诏令集》
十一月,戊午,回纮至带汗谷,与郭子仪军合;辛酉,与同罗及叛胡战于榆林河北,大破之,斩首三万,捕虏一万,河曲皆平。子仪还军洛交 《资治通鉴》
A. 唐朝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有所缓和 B. 唐朝面临着严重的边疆危机
C 回约对唐朝统治稳固有突出贡献 D. 陆上丝绸之路实现畅通无阻
5. 一条鞭法推行之初,张居正心怀担忧地说:“果宜于此,任从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强行。”在实行进程中,全国各地适时出台不同的征收标准和税率,改革速度也有快有慢。上述史实表明,明朝在赋役改革时力图( )
A. 消除赋役不均现象 B. 限制白银流通范围
C. 严密控制人丁户籍 D. 避免激化社会矛盾
6.在清代传统的保甲制度下,绅士阶层是基层社会控制的对象。咸丰年间(1850—1861年),随着地方团练的兴起,绅士迅速由传统的控制对象演变成基层社会的控制主体。对此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A.社会危机影响基层治理 B.经济发展促进阶层流动
C.东南互保冲击中央权威 D.西学传播改变乡里制度
7. 下表为1871—1921年上海、广州、汉口、天津四个港口在对外贸易总值中所占比重(%)。其中甲是( )
年份 甲 乙 丙 丁
1871—1873 12.7 64.1 2.7 1.8
1891—1893 11.6 49.9 2.3 3.1
1901—1903 104 53.1 1.8 3.6
1919—1921 7.2 41.4 3.9 7.4
A. 广州 B. 上海 C. 汉口 D. 天津
8. 1932年7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苏区发行不同面值的纸币、银币和铜币,即“苏币”。折价收兑国民党区域银行货币,私人钱庄、商铺土杂钞一律取缔。“苏币”发行旨在( )
A. 践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B. 打击地主商人的封建剥削
C. 遏制经济危机波及到苏区 D. 反击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9. 中共中央在洛川会议中指出:“过去阶段中,由于国民党的不愿意与民众的动员不够,因而没有完成争取民主的任务,这必须在今后争取抗战胜利的过程中去完成。”这一决议( )
A. 意在反击国民党顽固派势力 B. 突出了根据地新民主主义的性质
C. 强调完善边区政府组织建设 D. 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0. 1955年,中共中央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成立。之后,卫生部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局,各地成立血防所、血防站等机构,一场消灭血吸虫病的“人民战争”就此打响。至1958年,12个省市消灭钉螺(血吸虫的宿主)15亿多平方米。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A. 医疗技术发展实现突破 B. 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
C. 国民经济恢复成效显著 D. 社会制度的优势明显
11.中世纪欧洲地图常常把“海洋环绕陆地形成一个O字型,而在亚非之间用水域隔开,构成一个T字型,在这些地图上,耶路撒冷永远属于中央最显著的位置。”这反映了,中世纪欧洲(  )
A.绘制地图的技术领先世界 B.流行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念
C.基督教神学影响文化发展 D.地圆学说开始为人们所信
12.阿拉伯帝国建立后,派人到君士坦丁堡搜求古籍。把大量希腊罗马文献翻译成阿拉伯文。这些著作后来传入中世纪欧洲,使欧洲人重新读到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并接受了阿拉伯人的自由思想。据此可知,阿拉伯人的翻译活动( )
A. 利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开展 B. 推动了中国造纸术传入欧洲
C. 深受希腊文化中心东移影响 D. 得益于拜占庭帝国被军事征服
13.以下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  )
A.大国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B.民族解放运动斗争高涨
C.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确立 D.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
14. 下图为钱乘旦所著《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部分目录
第六章 自由主义的工业化模式 英国的工业化—法国的工业化—美国的工业化第七章 统制式的工业化模式 德国的工业化—日本的工业化—俄国的工业化第八章 ……
据此推断,第八章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
A. 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业化 B. 摆脱专制走向民主
C. 走出中世纪:现代化准备阶段 D. 计划指令型工业化
15. 瓦加杜古泛非电影节是非洲三大电影节之一。该电影节从1973年起每届设置的主题,包括“电影对提高黑人文明意识的作用(1973年)”“电影与人民解放(1985年)”“电影与身份认同(1987年)”等。这一举措旨在( )
A. 增强非洲人民的民族意识 B. 丰富非洲民众的精神生活
C. 推动非洲地区的经济发展 D. 缓和非洲同殖民国家的矛盾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代婚姻观】
(1)分析说明材料一与材料二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联系。(8分)
若进一步探究影响宋代婚姻观念的因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举一例说明。(6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茶叶贸易多数是由政府控制的商队或公司进行的,因此政府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英国的伦敦、俄罗斯的恰克图等港口都因为茶叶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俄国皇室和上流社会把中国的茶具作为最珍贵的室内摆设。荷兰鼓励妇女在家中举办茶会,联络亲朋,加强社会交往。社会上建立的茶馆也面向女性开放,为女性提供了家庭之外的饮茶和交流的空间。英国在接受中国茶和茶文化的同时,也根据自身的风俗习惯创造出新的茶文化,形成了“下午茶”,茶馆成为“十八世纪早期伟大文学、音乐和艺术家……碰面和交换意见”的重要场所。与此同时,茶馆也是社会下层人士休闲放松之地。
——摘编自车乒、蓝江湖《丝绸之路上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及其对欧洲的影响》等
材料二 1669年,英国政府授权英国东印度公司专营茶叶贸易,从中国大量进口茶叶到欧洲市场。18世纪末,英国从中国进口的茶叶量达到了230万磅,与这个世纪的头一年相比,足足增长了200倍。1851年,英国人将中国的茶树和制茶技艺带到印度,茶叶在印度和锡兰被大面积种植。英国在印度阿萨姆种植园以机械化工序培育茶叶,成本和价格降低,茶叶质量也大大提高,“在湖北山边有着两三亩地的小农,是不能希望和它们竞争的”。欧洲红茶市场摆脱了对中国产地的依赖。
——摘编自(英)麦克法兰《绿色黄金:茶叶帝国》
(1)据材料一,概述中国茶的传播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茶叶贸易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8分)
19. [地图测绘与战争局势](14分)
材料一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军参谋本部乘机将大量专业人员派往东北和台湾,由此拉开了近代日本专业盗测中国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参谋本部统一了测绘中国的比例尺,要求实地测绘十万分之一中国兵要地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日军在扩大盗测范围的同时,开始在中国大陆长期部署专业测绘人员。1913年,参谋本部解散临时测图部,留下16个测绘员,隶属于华北驻屯军司令部,组成土地调查班,标志着日本在华正式设立了永久性日常盗测机构。从九一八事变前日军在华盗测过程看,其顺序先是台湾、东北,接着是内蒙、山东、东南沿海、华北,再为华东、华中、华南,然后又回到东北。
——摘编自许金生《盗测中国:近代日本在华秘密测量史概述》
材料二 全面抗战时期,出于独立军事作战与根据地发展建设之需要,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如由八路军总部测图室调查制印的辽县、黎城、襄垣、武乡四县的分幅路线图,不仅标有四县的聚落户数,还将日军在“扫荡”过程中烧毁的房屋占比精确到每一个村落。1944年绘制的《太原敌军军事设备图》等17幅平面图,均系军区情报侦察人员实地调查密测并编绘成图,可以清晰呈现出日军驻城及矿区、飞机场等军事设置布局。县图是现存数量最多的行政区划图,图上直观呈现了县、区政府驻地、县界、区界、辖村详情等信息。
——摘编自白如镜《全面抗战时期中共在华北的地图绘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华盗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分析日本盗测行为的影响。(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华北绘制地图的意义。(6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19世纪70年代,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均出现了农业危机。1875—1880年间,英国恶劣的天气直接打击了种植业,导致农民歉收,谷物质量低劣。19世纪70年代后,印度、美国、加拿大等成为世界农产品供给的新来源地,在廉价农产品冲击下,许多英国农民因破产而离开土地去城镇或者海外发展。在英国国内,各种税收使农民不堪重负。1854年通过的《铁路与运河关税法》使得美国至伦敦的运货税额比从利物浦到伦敦还低。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四分之一、1925—1934年农业在英国国民净收入的比重降到了3.19%。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进口的小麦占国内消费量的50%,19世纪80年代中期为64%,到1910年,已经达到79.66%。
——摘编自任艳、常伟《工业化进程中英国农业的兴衰及其启示》
材料二
——摘编自常伟、王馨艺《中国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互动关系研究》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人口问题拟定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湖北卷)(原卷版 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