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1.(2023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汉文帝执政时期,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他还多次亲自参加耕作,让皇后亲自养蚕,为民示范。这些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财政收入
C.改革耕作技术
D.减轻农民负担
2.(2023重庆三模)西汉建国后,在长安附近地区的高祖长陵、惠帝安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五个陵均设邑建县名“五陵邑”,“后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訾富人及豪桀(杰)并兼之家于诸陵”。这一规划设置意在(  )
A.凸显皇权至上的尊贵威严
B.增强关中地区实力,强化中央集权
C.改善都城地区的城市布局
D.纠正西汉初年郡国并行体制的弊端
3.(2024湖北黄冈调研)秦汉时期的“平贾”制是一种官定价格标准的制度。“平贾”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汉武帝施行平准法,利用“平贾”对民间交易价格进行干预。秦汉时期“平贾”制的实行(  )
A.表明政府经济政策松动
B.推动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C.旨在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D.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
4.(2023河北沧州一模)汉武帝取消太尉,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作为最高军事长官,不参与朝政。汉昭帝后,大司马大将军参预机密,兼管军政,与丞相、大司空合称三公,“大司马兼将军一官遂永为外戚辅政之职”。这一变化表明(  )
A.外戚干政的现象显现
B.三公九卿的职权日益明确
C.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
D.决策权与行政权趋向分离
5.(2023安徽A10联盟联考)西汉政府曾下令禁止宰杀耕牛,规定杀牛、盗牛者受重刑,但封国王侯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屡屡发生,在西汉初年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今马王堆汉墓二号墓)出土的菜谱中亦记载丰富的牛肉菜品,如牛肉羹、烤牛肉等。这种现象反映出当时(  )
A.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B.自耕农生产遭遇了困境
C.中央权威面临挑战
D.豪强地主势力日益膨胀
6.(2023湖南师大附中三模)东汉明帝名庄,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颜师古注:“严子,庄周也。”称西汉的学者“庄忌”及其子“庄助”为“严忌”和“严助”。这说明(  )
A.礼乐制度日益完备
B.中央集权不断发展
C.儒家思想成为主流
D.皇帝独尊地位凸显
7.(2023山东青岛一模)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  )
A.反映国家指导思想发生转变
B.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迅速膨胀
C.推动经济政策发生根本改变
D.有利于铸币权逐步收归中央
8.(2024湖南长郡中学月考)汉武帝时期开始用察举的办法,让地方郡国每年荐举两名德行卓著的贤人。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即得到举荐后,朝廷还要考试。这一做法(  )
A.有利于阶层流动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有助于儒学独尊
D.完善了官员选拔
9.(2024广东南粤名校联考)近期,考古学者在昆明发掘出主体为两汉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其中发现封泥共500余枚,有官印封泥和私印封泥,包括“益州太守章”及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等。这表明汉代(  )
A.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
B.西南地区经济得到开发
C.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D.官僚行政制度体系完善
10.(2023河北石家庄一模)有学者认为,与其说汉代的“独尊儒术”扼杀了“百家争鸣”,倒不如说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各家的融合与统一,而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该学者意在强调,汉代“独尊儒术”(  )
A.吸取了秦“焚书坑儒”的教训
B.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
C.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
D.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11.(2023湖南名校联盟联考)学者张岂之在论述秦末到汉武帝时期时,总结指出,历史之所以成为人的群体活动舞台,并非哪一个阶级、阶层在这里扮演独角戏,而是众多人群展示各自智慧才华的场所,这些智慧的结晶就是“文明”。这段话意在强调(  )
A.人民群众的革命性作用
B.所有人的智慧构成文明
C.汉武帝善于重用各种人才
D.历史发展是合力的结果
12.(2023河北唐山二模)西汉自元帝以后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而伴随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其结果是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据此可知,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  )
A.皇帝软弱无能
B.多种势力争夺所致
C.宦官外戚专权
D.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13.有学者认为,起兵反对王莽统治的武装集团,其名义上的首领人物往往是刘氏宗室成员;非刘氏宗室者,要么诈称是刘氏子弟,要么以“辅汉”为口号,就连赤眉军这样的农民武装,也找了一个刘姓放牛娃当天子。这反映出汉代(  )
A.休养生息政策深得人心
B.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C.政权更替源于外戚干政
D.社会等级观念淡化
14.(2023广东潮州二模)东汉末年,孔融和陈群就“汝、颍人物孰优孰劣”的问题进行了论争。孔融列举了多位汝南历史上的名人,并对他们进行品评,或凸显其功业,或凸显其德行名节。陈群则以颍川大族的当世功勋为例回应孔融。这种评价人物的现象在汉末较为普遍。这表明当时(  )
A.官员考核注重德行与功业
B.士人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
C.门第成为选官主要依据
D.社会动荡亟需儒学复兴
15.下图为汉代画像砖和《史记》中对“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事件的相关描述,据此可知(  )
《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桐柱。”
A.只有实物史料才能反映历史事实
B.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无法还原
C.实物和文献史料都真实反映历史
D.实物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16.(2024重庆一中高三开学考试)《史记》中本纪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设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纪以及秦始皇本纪共六篇。对于《秦本纪》和《秦始皇本纪》之置,后世有学者批评司马迁“自乱其例”,更多的人则认为它体现了史家“卓越见识”。司马迁的这一历史书写,重在(  )
A.凸显历史变局的大势
B.厘清王朝更替的世系
C.阐述成王败寇的道理
D.探寻秦亡汉兴的缘由
17.(2023山东潍坊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汉武帝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前所见最早而确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出处,是蔡元培于1910年所著《中国伦理学史》。1916年,易白沙在《青年杂志》上发表《孔子评议上篇》,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了论述。这一观点,为清末民初的学者所普遍接受,其影响直至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疑问。
【资料夹】
①关于董仲舒。司马迁曾问学董仲舒,在《史记》中以三百余字简述其生平,对其学术成就,仅说:“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
②关于《春秋繁露》。《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代表作,其中多篇以“阴阳”或“五行”命名,如《五行对》《五行之义》《阴阳位》等,除阴阳家外,董仲舒思想又杂有道、法、墨等成分,如道家的顺应天道、清静无为,法家的君尊臣卑、循名责实,墨家的尚同、明鬼等,均被董仲舒吸收改造。
③关于“罢黜百家”。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说:“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
④关于汉代诸子之学。近代学者吕思勉考察《汉书·艺文志》指出,诸子十家,惟名、墨二家无秦、汉人著述;《兵书略》中《兵阴阳家》及《数术略》《方技略》各四家,有无秦、汉人著述不明;余率皆有,或颇多。又根据《史记》《汉书》《三国志》探讨诸子百家在秦、汉传承,指出:“秦、汉之世,百家之学,见于《史》《汉》《三国志》纪、传者如此,合《汉志》所载之书观之,诸学之未尝废绝;弥可见矣。安得谓一经汉武之表章罢黜,而百家之学,遂微不足道邪 ”
【人教社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调整】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历史3 必修》(2007年版) 汉武帝继位后,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普通高中教科书 历史 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2019年版)
(1)运用资料夹中的材料,对汉武帝是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进行探讨。
(2)人教版普通高中教材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表述做了相应调整,这一调整有何意义
18.(2023福建莆田四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表所示为摘选自史书所载汉武帝时期的若干史事。
相关人物 史事
汉武帝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屯云中,中尉程不识为车骑将军屯雁门,六月罢
董仲舒 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金日磾 字翁叔,本匈奴休屠王太子也。……(日磾)输黄门养马,时年十四矣。久之,武帝游宴见马,后宫满侧。日磾等数十人牵马过殿下,莫不窃视,至日磾独不敢。日磾长八尺二寸,容貌甚严,马又肥好,上异而问之,具以本状对。上奇焉,即日赐汤沐衣冠,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
赵充国 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也,后徙金城邻居。始为骑士,以六郡良家子善骑射补羽林。……武帝时,以假司马从贰师将军击匈奴,大为虏所围。汉军乏食数日,死伤者多,充国乃与壮士百余人溃围陷陈,贰师引兵随之,遂得解。身被二十余创,贰师奏状,诏征充国诣行在所。武帝亲见视其创,嗟叹之,拜为中郎,迁连骑将军长史
——据《汉书》等整理
结合所学知识,就汉武帝统治的某一典型特征进行概述,并根据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
1.A 据材料“劝课农桑……参加耕作……为民示范”可知,汉初经济凋敝,汉文帝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休养生息,鼓励小农生产,促进经济恢复,故选A项;增加财政收入不能完整概括汉文帝重农政策的目的,排除B项;改革耕作技术可以作为重农的助推手段,但不是目的,且材料中未体现改革耕作技术的信息,排除C项;减轻农民负担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西汉在长安附近设邑建县,且迁徙豪强于此,有助于扩大这一地区的人口规模,增强经济实力,进而强化关中地区的实力,增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
3.D 据题干“官定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在本县范围内发挥效力并定期更新”等内容可知,该制度体现出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反映出大一统背景下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这有利于社会良序的建立,故选D项。
4.C 西汉前期,太尉作为最高军事长官执掌重要兵权,丞相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汉武帝时任命外戚为大司马大将军,由其执掌兵权,汉昭帝后又赋予大司马大将军参与朝政的权力;综上可知,太尉和丞相的职权向外戚出任的内朝官员转移,西汉中枢权力实现再分配,故C项正确。
5.C 据题干内容可知,西汉政府颁布一系列规定来禁止宰杀耕牛,但是在封国内却屡屡出现“以牛肉为奖赏赐予臣属的现象”,说明封国的诸侯并没有严格按照政府的规定来执行,这反映出当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面临挑战,故选C项。
6.D 据材料“班固撰《汉书》,称‘庄子’为‘严子’”可知,史书中存在对皇帝姓名的“避讳”现象,这是对皇帝独尊地位的集中反映,故选D项;礼乐制度东周时已经瓦解,排除A项;中央集权聚焦于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开始于西汉,排除C项。
7.D 据材料可知,西汉立国之初允许民间和郡国铸币,汉景帝时期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转变为汉武帝时期禁止郡国铸币,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奠定了基础,故选D项。
8.A 根据材料“为了有效地抑制徇私情荐举的弊端,察举增加了考试环节”可知,察举制除了举荐之外,还要考试,考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公平选拔人才,这有利于阶层流动,故选A项;察举制经过了地方环节,举荐人才的权力依然掌握在地方,不利于中央集权,排除B项;儒学独尊和察举制推行都是在汉武帝时期,但两者并没有直接关系,且材料并未说明考试内容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科举制完善了古代中国官员选拔,排除D项。
9.A 由“益州太守章”“益州郡下辖24个县中18个县的长官封泥”可知,这属于郡县制下官员所用的官印封泥,是汉代对云南地区进行管辖和行使统治权的标志,表明中央对云南行使治权,故选A项。
10.B 据材料“所谓的‘独尊’正是‘百家争鸣’融合的结果”,可知汉代“独尊儒术”是先秦思想多元共竞的产物,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秦朝的“焚书坑儒”,排除A项;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基础的是“百家争鸣”,排除C项;“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D 农民战争推翻暴秦,知识分子制定治国方略,汉初皇帝励精图治,各方努力推动历史发展,而非单独的某一方力量,故选D项。
12.D 据材料“最高统治权力经常被控制于宦官和外戚手中”“大地主必然要求政治上分割皇权。而外戚和宦官正是这部分要求分割皇权势力的政治代表”并结合所学可知,西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而外戚和宦官是大地主分割皇权的势力代表,因此西汉皇权衰落的主要原因是豪强地主势力膨胀,故选D项。
13.B 材料中各路起义的首领人物尤其看重刘氏血脉,是受到“非刘氏不得称王”的观念影响,这种重视血缘、姓氏传承的观念是典型的宗法观念,故选B项。
14.B 孔融和陈群评价人物均重功业及德行名节,由此可知,当时士人具有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具有激浊扬清的风貌,故选B项;材料呈现的是孔融和陈群二人评价人物的标准,而不是政府对官员进行考核,排除A项;材料呈现的是对人物品评的标准,而不是选官标准,排除C项;据材料可知,孔融的评价中也强调“德行名节”,儒家思想仍然是社会主流思想,不能说“需儒学复兴”,排除D项。
15.D 根据汉代画像砖图片可知,荆轲将一把匕首刺向秦王,但是并没有刺中,按照《史记》的记载,荆轲“引其匕首以掷秦王”,其结果是“不中”,二者的记述基本吻合,据此可知,实物与文献能够形成相关证据链来进一步印证历史,故选D项。
16.A 据所学可知,本纪是古代纪传体史书中的帝王传记,而《秦本纪》则主要讲述了春秋和战国时期的诸侯国秦国从兴起、发展到称霸天下、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的历史,据此可知,司马迁之所以在《秦始皇本纪》之前有《秦本纪》之述,说明其要凸显出历史变局中的统一大势,故选A项。
17.参考答案 (1)我认为汉武帝没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根据资料①可知,与董仲舒同时代且关系较密切的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述及此事。根据资料②可知,董仲舒思想实际上已融汇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根据资料③可知,班固将汉武帝措施概括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根据资料④可知,依《史记》《汉书》《三国志》所载,终两汉之世,诸子之学并未废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说法是近代学者面对民族危机,根据自身需要对《汉书》相关内容的阐释,为其反对封建专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服务。
(2)意义:历史表述更加客观,有助于还原历史的真实;吸收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了教材表述与时俱进;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弘扬民族自信。
18.参考答案 示例
特征:汉武帝选用人才不拘一格。
论证:汉初长期的休养生息使社会经济繁荣,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和土地兼并问题等表明汉政府必须加强中央集权,国家急需大量人才,在此背景下,汉武帝大胆起用人才,养马的匈奴太子金日磾被拜为马监,迁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赵充国因对匈奴作战英勇被提拔为中郎将,迁连骑将军长史,董仲舒在对策中显示才能,其崇儒建议被汉武帝采纳,此外,汉武帝还确立察举制,令地方推举人才。这些举措使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提高了国家治理水平,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综上所述,汉武帝时期,采用多种方式选官,充实国家管理队伍,推动西汉进入强盛时期。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基础练--第4讲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