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人教版新教材历史高考第一轮
第16讲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2023河北保定二模)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力证西学乃过去中国古文化西传所成,他说中国今日学西学不过是“以中国本有之学还之于中国”。西学不但可以学,而且必须学;学西学不是耻辱,不学西学反而是耻辱——是对“中国本有之学”的大不敬。上述思想( )
A.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B.为国内的政治变革提供了可能
C.体现了洋务运动指导思想的局限性
D.表明维新派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
2.(2023山东聊城三模)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3.(2023重庆八中模拟)1896年10月,梁启超撰文指出:“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汉世亦有议郎、议大夫、博士、议曹……以下士而议国政,所以通下情,固邦本。后世恐民之讪(讥讽)已也,蔑其制,废其官。”这反映了梁启超( )
A.为变法寻求依据的努力
B.意在推动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
C.坚决反对君主制的决心
D.致力传播中体西用的政治思想
4.(2023湖南永州三模)1897年10月,梁启超发表《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一文,指出:“日本为二千年一王主治之国,其君权之重,过于我邦,而今日民义之伸,不让英、德,然则民政不必待数千年前之起点明矣。……地球之运,将入太平,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之所得避。”这一主张意在( )
A.强调中国建立共和政体的必然性
B.说明近代民主宪政具有普适性
C.说明尊重张扬个人权利的重要性
D.阐述帝制与君主立宪的差异性
5.(2023北京西城二模)1898年7月,林辂存上书推荐一种拼音文字方案,认为以此为基础,“正以京师官音,颁行海内……无论蒙古、西藏、青海、伊犁,以及南洋数十岛,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 )
A.该方案有利于边疆各族创造自己的文字
B.清政府试图发展东亚传统的宗藩关系
C.维新运动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
D.旨在文化普及的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6.(2023辽宁部分学校高三联考)1896年,维新派创办的《时务报》刊发了《论中国参用民权之利益》一文,其中提出在中国君权渐失的情况下,“参用民权”是君权得以行使的必要条件,“必民权复而君权始能行”。这反映了维新派( )
A.极力维护传统政治体制
B.赞同中体西用思想
C.思想宣传受旧势力掣肘
D.对民主政治的探索
7.(2023河北三模)戊戌政变后,保守派官员陈夔龙认为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这反映出当时( )
A.变法革新是大势所趋
B.保守派内部对新法产生分歧
C.变法的条件不够成熟
D.维新派拥有广泛的变法基础
8.(2023湖南长郡中学一模)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出现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西学的影响力逐渐扩大
B.维新派的大力推动
C.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发展
D.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9.(2023福建漳州三模)19世纪90年代,针对英国各地华侨处境悲惨的现状,驻英公使薛福成“援照公法及各国常例,声明中国可派领事分驻英国属境”;并驳斥了英国政府诬陷中国不守万国公约的谣言,称中国已处处“按照《万国公法》办事”。后来,英国被迫同意了中国派驻领事的要求。这表明,当时( )
A.英国在华优势地位的削弱
B.国家主权平等原则的贯彻
C.国际法对各国约束力增强
D.晚清外交近代化转型加速
10.谭嗣同看到明治维新运动中日本“武国”教育的显著效果之后,亦提出要继承汉宋以来的“任侠”精神,“依仁蹈义,舍命不渝”,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培养“体用兼赅”的人才,以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谭嗣同的上述主张( )
A.表达了他对日本政体的向往
B.说明其思想已转向革命
C.将体育精神与救亡运动结合
D.旨在维护中体西用思想
11.康有为根据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进一步增补了《孔子改制考》,巧妙地把进化论注入中国传统的公羊三世说中,对历史倒退论和历史循环论做了改造,论证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祖宗之法必须跟随时代而不断变化,都是历史之必然。这表明( )
A.康有为力倡西学救中国
B.传统思想受到严重挑战
C.中华民族自我认同增强
D.思想界思维方式出现转型
12.有学者认为,义和团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野心,而且给当时的资产阶级政治斗争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发展契机”是指义和团运动( )
A.引发资产阶级对时局进行深刻反思
B.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C.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奠定群众基础
D.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
13.(2023山东百校联盟模拟)1900年6月,慈禧太后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国等11国同时宣战。当月,上海道余联远与各国驻沪领事议定条约,其内容包括:长江及苏杭内地,各国商民教士产业,均归南洋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切实保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该条约的签订( )
A.是清政府成为洋人朝廷的标志
B.使清政府无力控制地方财政
C.表明清政府内部存在政见分歧
D.助推了义和团运动发展壮大
14.(2023山西高三联考)八国联军侵华后,天津租界内,英租界一律用外围式城市建筑,排水设施形成网络;意大利租界规定临街建筑物形式不得雷同,排水、街道系统混乱;城市治安管理的重要工具——警察队伍也随即引入,各租界参照母国形成较为完善的警政系统。天津租界内的这种市政建设与管理( )
A.体现了中国的半殖民地色彩
B.扭转了中国传统城市建设中的不足
C.促使列强在华矛盾不断激化
D.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发生了改变
15.(2023湖北武昌5月检测)20世纪初,时人对北京社会面貌描绘到:“报纸于今最有功,能教民智渐开通。眼前报馆如林立,不见《中央》有《大同》(《中央》《大同》均当时报纸名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的实施
B.民族危机的加深
C.资本主义的发展
D.思想解放的推动
16.20世纪初,梁启超著《新民说》,认为“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以若是之民,得若是之政府官吏,行若是之政”“故民智、民力、民德不进者,虽有英仁之君相,行一时之善政,移时而扫地以尽矣”。这反映出当时梁启超( )
A.迎合国民革命的诉求
B.维护民主宪政的成果
C.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
D.揭露清末新政的虚伪
17.(2023山东日照三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生平
材料 1842年,生于广东香山。1859年,进入上海宝顺洋行任职。工作之余学习英文,对西方政治、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一年后成为宝顺洋行买办。
1868年,始与人合伙经营茶栈、轮船公司等,并大量阅读中外书报及有关兴邦治国、议论时务得失的文章。19世纪70年代写成《救时揭要》一书,反对外国的侵略奴役,鼓励商民投资兴办民族工商业。
1874年,成为英商太古轮船公司总经理,先后投资入股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上海造纸公司等企业,得到洋务派赏识。后辞去太古公司买办到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当帮办。期间写成《易言》一书,提出一系列以“国富”为中心的内政改革措施,倡导改革变法、学习西方。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后立即上书提出军事建议并自荐到广东军营,后不避艰险完成使命,为清军陆战打败法军创造了条件。郑观应对清廷“不败而败”十分愤慨、失望,退隐澳门修订《易言》。
1893年,再度被委任为招商局帮办,后又兼任汉阳铁厂总办、粤汉铁路总董。
1894年,成书《盛世危言》,对社会诸方面改革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他认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他批评封建专制制度的弊病,提出“立宪法”“开议会”;他提倡“商战”,抵制列强经济侵略,维护民族经济。他的变革设想被时人盛赞为“良药之方”。
民国以后,倾主要精力办教育,长期担任招商局公学的住校董事兼主任、上海商务中学的名誉董事。1922年,病逝于上海提篮桥招商公学宿舍。
学者指出,郑观应“一只眼睛看中国,一只眼睛看西方;一只眼睛看历史,一只眼睛看现实,是一位对时代具有敏锐感悟的人。”从“时代与个人关系”的角度,解读郑观应的人生历程。
18.(2023江苏南通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爆发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对于清末时局乃至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均产生了独特而深近的影响。东南互保的相关史事见下表。
首倡 6月20日,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合辖区内的所有督臣、抚臣向朝廷会奏,斥责义和团为“乱民”“劫盗”,请朝廷予以痛剿,并明谕各省保护洋商、教士,避免与各国开战
议定 清廷6月21日发布对外宣战诏书,南方督抚拒不承认。6月26日,在南方督抚的授意下,上海道台与各国领事举行议谈,双方均承认“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全中外商民人命产业为主”
扩展 在东南互保章程上签字的有苏、皖、赣、鄂、湘五省。此后浙、粤以“附入”的形式加入,福建和山东巡抚与各国领事签订协议,“自办”互保。四川、陕西、河南也都明确表示出互保的决心
余波 庚子事变后,慈禧太后与朝臣为固结士心并提振权威,欲按期举行辛丑乡试,刘坤一和张之洞鉴于作为新政首务的科举改章来不及实施,串联东南各省施压,最终东南各省乡试延期一年
延伸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南互保对晚清内政外交的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表中“▲▲”的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A 根据材料可知,早期维新派认为“西学中源”,虽然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减少阻力,但不利于中国深入认识西方文化,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故选A项;材料表明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但是未体现政治变革等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洋务运动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材料体现的“西学中源”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西学中源”,未体现积极探索救亡图存途径,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还借以欧洲国家政治制度为模板宣传变法,这一新式学堂的创办有利于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培养新式人才,故选A项。
3.A 梁启超以古今对比的方式,指出“古者国有大事,谋及庶人”“以下士而议国政”“通下情,固邦本”,意在强调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变法寻求依据,故选A项。
4.B 材料说明梁启超认为日本的宪制并未影响他们民主政治的建设,民主政治也并不是只适用于西方国家,由此可知梁启超意在强调民主宪政的普适性,中国也能发展宪政,故选B项。
5.C 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898年7月,处于维新运动期间,据题干内容可知,林辂存主张用京师的官音,“颁行海内”,使得“凡华民散居处所,不数年间书可同文、言可同音,而且妇孺皆能知书,文学因而大启”,这表明在维新运动期间曾有推行国家通用语言的倡议,故选C项。
6.D 由材料可知,维新运动期间,维新派认为君权的振兴得益于民权的强化,这反映了维新派对民主政治的探索,故选D项;这一时期维新派已经强调要变更传统政治体制,故排除A项;材料中并未体现出中体西用思想,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其思想宣传受到旧势力的掣肘,故排除C项。
7.A 据材料“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英国人赫德相信改革只是被‘拖延’,但不会就此断送。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则将政变视为改革的‘渐进’与‘激进’路线之争”可知,国内官员及国外政客都认为戊戌政变只是权力争夺和改革方式分歧导致的,但中国的变法革新是时代的大趋势,故选A项。
8.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侧重于为洋务运动服务,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则转向制度变革,这主要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向西方学习日益深入,故选D项。
9.D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公使引援国际法维护中国合法权益和中国公民利益,体现了晚清外交的近代转型,故选D项。
10.C 从材料中看,谭嗣同积极引入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是为了达到“兴国强民”的目的,这体现了将体育精神与救亡图存运动结合,故选C项。
11.D 由材料可知,康有为借进化论阐释中国传统公羊三世说,论证变革的历史必然性,说明晚清时期思维方式的转型,故选D项。
12.A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让资产阶级对清政府的反动统治认识更加清晰,加速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领导的,排除C项;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性,并未为资产阶级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排除D项。
13.C 据材料可知,慈禧太后向列强宣战,但地方督抚如张之洞等人却选择与英美各国合作,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体现了中央和地方政见不一,故选C项。
14.A 材料反映出天津租界内,各租界当局各自为政,不与中国城市当局合作,城市建设处于放任自流状态,体现明显的半殖民地色彩,故选A项。
15.B 据材料可知,报纸具有开启民智、传递民意的社会功能,20世纪初《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身处危机中心的北京人更深刻感受到了民族危机的深重,故选B项。
16.C 20世纪初,梁启超认识到“新民”是实现社会变革中的迫切任务,强调思想启蒙的作用,故选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A项;20世纪初,中国并未建立“民主宪政”,故排除B项;材料并未直接涉及清末新政,故排除D项。
17.参考答案 示例
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郑观应生活的时代是正值列强加紧侵华,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时代,也是仁人志士为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而不懈探索和抗争的时代。
郑观应顺应时代潮流,为推进社会变革和进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面对世界的变化和列强的侵略,他积极研究西方文化,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面对中国的落后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积极投身近代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事业,倡导反对列强侵略,发展民族经济,批判封建专制统治;他积极投身洋务事业,并反思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提出制度变革的思想。郑观应的思想和实践推动了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具有进步意义。
时代需要郑观应这样的人物,郑观应顺应了时代需要。他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18.参考答案 (1)影响:削弱中央权威,动摇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有利于东南地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地方势力扩张;加速了义和团运动失败;维护了列强在华利益;推动清末新政。
(2)内容:武昌起义后,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民国时期出现北洋军阀割据局面。
理由:20世纪初,南方各省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实力增强,同时对清政府预备立宪失望,武昌起义后纷纷独立,列强为维护利益扶植袁世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割据,中央权力更趋衰落;同时列强扶植新的代理人。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