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湖北省八市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湖北省八市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良渚文化早期玉器以装饰用玉为主,发展至中期,玉礼器逐渐成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所使用和随葬的玉礼器的用料和规格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周朝六器中的玉瑞、玉璧、玉钺在良渚文化中就已经出现。这反映出( )
A.新石器时代孕育着中国早期礼制文化
B.早期国家逐步形成
C.周朝文化与良渚文化具有一脉相承性
D.阶级社会等级鲜明
2.有学者指出,汉魏、魏晋政权的更迭,皆是以自上而下的辞让方式,而非自下而上的暴力手段完成新旧政权的更替,成为后世朝代更迭效仿的标准样式。这一历史现象说明当时( )
A.豪强世族力量的强大 B.少数民族力量进入中原
C.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 D.自耕农经济的壮大趋势
3.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 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
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 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4.唐宋时期,品茶作诗逐渐成为风尚,如白居易“或吟诗一章,或饮茶一随。身心一无系,浩浩如虚”、饺然(唐朝僧人)“茶稍与神经近”、苏轼“茶与水味深入理窟。茶生苍石之阳,碧涧穿注,弦乃水石之灵,岂茶战?”据此可知,唐宋时期( )
A.经济的发展影响社会风尚 B.哲理化思潮的发展
C.儒、佛、道三教互相融合 D.市民阶层饮茶盛行
5.下表为清代汉口会馆公所分类统计情况。
单位:个
时段 行业类型 组织类型 名称
商业 手工业 日常服务业 同乡 同业 兼同乡、同业性质 会馆 公所 其他
顺康瘫 14 1 7 4 4 7 4 4
乾嘉道 22 4 1 13 10 4 8 13 6
咸同 18 5 3 3 21 2 3 11 11
光宣 23 7 2 4 22 6 2 18 13
合计 76 17 6 27 57 16 20 46 34
表中同业组织的数量变化反映出( )
A.专业化生产的发展 B.政府重视工商业的管理
C.商业资本快速扩张 D.会馆群体价值取向趋同
6.读下图,“英雄”一词的高频亮相表明( )
A.严重的民族危机下国人对政治人物的关注
B.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得到国人的普遍支持
C.列强侵略使国人的民族主义意识开始觉醒
D.国人对摆脱民族危机建立现代国家的渴望
7.下图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示意图。这表明沪宁杭地区( )
A.是西方资本输出的主要地区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C.是实业救国思潮的发源地 D.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
8.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简称“工合运动”),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外国友人倡议,爱国人士和各派抗日进步力量共同推动,在全国兴起的以坚持抗战为目标,采取合作社方式,组织民众进行工业或手工业生产的抗日自救运动“工合”社员需参加工艺学校培训,接受民主教育和现代工业生产方式黄材料中的“工合运动”( )
A.是国民政府战时体制的组成部分
B.是抗日斗争的社会中坚力量
C.为战后经济发展提供了建设人才
D.是抗战取得胜利的关键因素
9.有学者认为,朝鲜战争的爆发和苏联援助的到来,帮助中国共产党高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上取得了共识黄一方面,朝鲜战争改变了斯大林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更愿意慷慨地帮助中国实现自己的工业化计划黄另一方面,朝鲜战争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于加强国防力量产生了紧迫感材料主要表明( )
A.国防需求影响中国工业化发展方向
B.新中国工业化基于特殊的国际环境
C.朝鲜战争推动了中国工业化的
D.新中国工业发展受苏联模式影响
10.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文体事业不断发展,冬奥会、全运会等重大体育赛事的举办,受到世界广泛关注,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汇聚起强大力量,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黄这反映出中国文体事业发展(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承载着文明交流与民族复兴
C.增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D.推动了世界格局调整与发展
11.下图是某学者著作《世界通史》目录(部分),空缺处最适合填写( )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第二章 第三章古埃及文明 第四章印度河畔的黎明 第五章希腊——西方文明的摇篮
A.辉煌的古罗马文明 B.好为征战的波斯帝国
C.神秘的古玛雅文明 D.更换频繁的西亚文明
12.11世纪以来,欧洲各地区王权如法、英等在政治上普遍采取在联合城市商人力量的同时,对内压制大封建主势力,对外或明或暗地抵制罗马天主教廷控制的治理策略,唯有德意志皇帝反其道而行之这可能导致德意志( )
A.皇权专制力量加强 B.神圣罗马帝国扩张
C.政治分裂经济落后 D.民族国家较早成熟
13.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学者们,在鞭策和诅咒人类的污浊时,都是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傲讽这个世界,并且毫不怀疑人类会有一个美好的“彼岸”而到19世纪中期,一位法国作家却“如实地把自己看作一条蛆虫,坦率地承认自己恋着世界的腐恶”黄这反映了欧洲( )
A.工业资本主义对人性的异化 B.文学创作内容发生变化
C.革命斗争对社会秩序的冲击 D.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
14.二战结束后,著名女性主义代表莉丝.沃格尔亲身参与美国女性主义运动实践,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女性受压迫的根源,进而提出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社会是实现女性彻底自由的必要条件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女性解放的主要途径是社会变革
B.美国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C.战后格局严重影响美国社会进步
D.美国女性经济地位日益突出
15.特别提款权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帐单位,亦称“纸黄金”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下图为截至2022年特别提款权份额占比情况,这可以用来说明( )
A.美元丧失货币主导地位
B.经济发展日益多极化
C.多元货币体系已经确立
D.欧洲经济在不断衰退
二、材料题
16.【服饰制度与中华文化】
材料一 华夏服饰传承发展了数千年,形成了多样的服饰风格和丰富的服饰文化春秋时期的深衣、汉代的曲裙和直裙、唐代的福裙、宋代的圆领袍衫、明代的比甲等,展现了华夏服饰的美观大方与纷繁多彩将华美的形式与威严的礼仪融为一体,是华夏服饰的一大特色古代统治者将服饰视为一种礼仪、礼制,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长期以来,华夏服饰被人们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表达着人的情感,传达着道德的规范和内涵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从而带来福瑞和平安,是古人美好的愿望,也是古人的一种习俗、文化和信仰
——摘编自《中国衣经》《服章之美与礼仪之大—华夏服饰中的儒家文化内涵》
材料二 “服妖”包含两个层面的含义:其一,对封建礼制中“服制”象征体系的背叛和挑战;其二,“服妖”为一种“妖风”“妖象”,可能对封建政治统治造成威胁魏晋南北朝时期“服妖”现象多发,如最高统治阶层“好胡”之风,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社会习俗、服饰习惯等方面的“胡化”唐代出现“时世妆”一词,到明清两代“时尚”“时毫”一类名词的出现,不仅仅是服饰冲破礼教拘束的例证,更是从深层次反映了人们在服饰生活上对时尚的幢怪和追求明末,“服妖”现象发展到极致,出现僧礼的现象。
——摘编自周丰《从“服制”与“服妖”论中国古代服饰的社会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17.【资本积累与工业化进程】
材料一 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在完成工业化起步的同时,往往造成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和无业工人,引发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二战后,日本工业生产不足30年代的一半,贸易发展停滞不前,通货膨胀盛行,经济秩序混乱……1948年,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贷款8.6亿美元;1954—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起点
——摘编自何二龙、孙蚌珠《土地、城乡关系及中国式工业化》
材料二
年份 第一产业 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占比(%) 第二产业 产值(亿元) 第二产业 占比(%) 第一产业就业 人口占比(%) 人口城镇 化率(%)
1952 346.0 51.0 141.8 20.9 83.5 12.46
1957 433.9 40.6 317.0 29.6 81.2 15.39
1977 950.6 29.5 1509.1 46.9 74.5 17.55
1987 3233.0 26.8 5251.6 43.6 60.0 25.32
1997 14441.9 18.3 37543.0 47.5 49.9 31.91
2007 28627.0 11.1 124799.0 48.5 40.8 45.89
2017 65467.6 7.9 334622.6 40.5 27.0 58.52
——摘编自任保平、张星星《新中国70年工业化发展进程的演进及其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化资本积累的英美模式、日本模式和中国模式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模式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工业化进程。
18.【欧洲一体化及其困境】
材料一 在饱受战乱和分裂的痛苦之后,欧洲人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永久的和平首先较全面考虑这个问题的是法国政论家、外交家、修道院长圣.比埃尔,他在1713年写成的《永恒和平方案》一书中,提出在欧洲建立一个牢固的持久邦联,令加入邦联的所有国家“相互依存”,谁也不能单独地同其它成员国的全体作对。
2002年欧盟15国民众选择民族认同与欧洲认同的比率(%)
国 家 卢森堡 法 国 意大利 荷 兰 德 国 比利时 爱尔兰 葡萄牙 西班牙 奧地利 丹 麦 芬 兰 希 腊 英 国 瑞 典 平 均
A 26 33 20 41 28 34 47 43 39 45 38 55 48 62 54 38
B 43 52 65 48 60 49 43 49 43 39 55 40 46 28 38 48
C 13 8 9 7 4 10 4 4 10 11 5 3 4 4 5 7
D 14 4 4 2 4 5 3 2 6 2 2 1 2 4 1 4
注:A=只是某国人;B=某国人+欧洲人;C=欧洲人+某国人;D=只是欧洲人
——摘编自张涛华《欧洲民族主义与欧洲一体化》
材料二 欧元的根本问题是,如果财政尚未整合,就不可能实行货币一体化,尤其是当一个地区同时有德国与希腊这种消费和节俭习惯如此过异的国家,这样的不协调终将破坏整个制度……所以我不相信可以挽救欧元,至少不会是现在有17个国家都还在一起的情况下黄
——摘编自李光耀《欧洲:衰退与分歧》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在二战后走向联合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目前欧洲一体化面临的困境,并谈谈你对欧洲一体化的认识
三、论述题
19.【史学的价值与功用】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认为,历史是人类进入文明以后诞生较早的一门学科在古代中国,夏商时期即有“巫史”;在古希腊,从希罗多德著《希波战争史》,即开创了如实记述客观历史的西方史学传统进入现代以来,一方面是由于更加优越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历史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繁荣,成果更加丰富;另一方面,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普遍质疑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有人认为,历史毫无意义,认为历史不能教给我们什么,而且认为浩瀚无垠的过去只不过是错误的一再重演,而未来注定要上演一出更大规模的错误悲剧,是可能的吗?
请围绕“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19—20世纪历史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装)
参考答案
1.答案:A
解析:题干以中华文明起源为考察视角,以使用玉器中等级身份的限制,考察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礼制文明。材料中没有涉及如监狱军队等暴力机器的出现,因此排除B项,周朝礼制文化与良渚文化有相似的联系,可以论证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但中华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创新,所以一脉相承太过夸大,因此排除C项,D项不符合时空定位,可直接排除。
2.答案:A
解析:西汉中期以来,地方豪强崛起,到东汉末,豪强势力几乎达到左右国家政治方向的程度,而且向世族转变。这造成皇权的式微趋势,在政治上的表现之一是朝代更迭以“禅让”代替了起义,表现了豪强世族的政治影响力,故A项正确,排除C项。B项D项与材料无关。
3.答案:D
解析:题干以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纳税对象的变化为视角,探讨古代赋税制度演变的特点: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两税法的实行,使得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农民人身不再受到严密的控制,很多破产的自耕农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成为佃农,推动了租佃关系的发展,因此D项符合题意: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反映的是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故A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题干以品茶作诗中的哲理化思潮为考察视角,材料中唐宋时期不同群体在饮茶时有不同的思考,如对生命的思考、与禅理的接近、与理学的相通,可以看出品茶中隐含着哲理化思潮,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中看不出佛道儒的相互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士人和佛道中人,不是市民阶层,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同业组织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多,说明越来越多的行业成立维护自身利益的管理组织,即是专业化生产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政府在会馆公所中的作用,故B项和材料无关。材料中商业资本的快速扩展无法体现,故C项不选。会馆群体价值取向有相同点,“趋同”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不符合题意。
6.答案:D
解析: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传统秩序崩溃之际,需要有智识和勇气兼备、为国家和公众利益不懈努力的精英式英雄人物引领现代国家转型。“英雄”的高频亮相与中国试图摆脱民族危机建立起现代国家的热望相呼应,故D项正确。政治人物不等于英雄,故A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
7.答案:B
解析:从图中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分布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轻工业发展较快,重工业发展较慢,故B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设立了商部,促进了实业救国热潮的兴起,辛亥革命前后成为一种流行的社会思潮,故C项排除;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国内外环境,沪宁杭地区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但占主导地位从材料中得不出来,故D项排除。
8.答案:C
解析:工合组织不是战时经济体制的主要组成部分,故A项错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故B项错误;工合组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不是关键因素,故D项错误;工合社员经过培训,素质得到提高,是战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人才因素,故C项正确。
9.答案:B
解析:题干以朝鲜战争对一五计划方案制定的影响为考察视角,探讨朝鲜战争的影响。从材料中可知,朝鲜战争影响了中国一五计划方案的制定,而不是推动工业化进程,故C项D项排除;一五计划方案的制定受到朝鲜战争和苏联的影响,在优先发展重工业上达成共识,故B正确A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A项C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故排除;D项与材料内容无关;重大体育赛事体现了文明交流,彰显中国人民的爱国情怀,是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B项完整体现了材料内涵,故正确。
11.答案:D
解析:最初的文明分别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12.答案:C
解析:英法的治理策略有利于加强王权,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中世纪的德意志皇权深受“神圣罗马帝国”政治观念的影响,历代皇帝渴望战胜和统治意大利地区,以使帝国“名实相符”,结果放松了对内部封建领主的控制,导致国家陷入长期的分裂而不得统一,经济发展也长期落后于欧洲西部其它地区,故C项正确,ABD三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文艺复兴时期,对未来美好社会还充满向往。到19世纪中期,坦然接受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现状,这是人性的异化,故A项正确;文学创作内容的变化是材料的表象,并非实质,故排除B项;革命斗争材料未体现,故排除C项;D项表述片面,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14.答案:A
解析:A项为沃格尔的政治主张,全面反映了材料中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社会,使女性获得解放的观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女性运动,和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无关,因此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二战对美国影响,排除C项,女性经济地位提高,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特别提款权的份额占比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可以用来说明经济发展的多极化,故B项正确;美元主导地位没有丧失,多元货币体现并未确立,欧洲经济不断衰退,都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CD三项。
16.答案:(1)内涵:礼仪(等级鲜明、区分尊卑,特别等级);道德教化;多样;美观;天人合一。
(2)原因:社会秩序的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的冲击;统治者的提倡;个人审美与时尚观念的变化(人文主义的发展);门第等级的淡化。
解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涵。
1.服饰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实用性。古代服饰的样式繁多,包括深衣、曲裾、直裾、襦裙、圆领袍衫和比甲等,每一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合,体现了古人对服饰实用性的重视;
2.服饰文化体现了礼仪性和等级性。在古代社会,服饰被视为一种礼仪和礼制的体现,通过服饰的不同来区分尊卑、划分等级,这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礼仪文化;
3.服饰文化还承载着道德和信仰。在古代,服饰被视为道德的重要载体,人们通过服饰来表达情感、传达道德规范和内涵。同时,古人还通过服饰与天地相和合,寄托了美好的愿望和信仰,这体现了服饰文化在古人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深远影响。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涵盖了多样性、实用性、礼仪性、等级性、道德和信仰以及审美性和艺术性等多个方面。
(2)本题考查分析“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
1.社会变革是“服妖”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传统礼制逐渐受到挑战,人们开始寻求新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服饰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开始发生变革;
2.民族交融也是“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服饰文化相互交流和影响,产生了新的服饰风格和审美观念,这也促进了“服妖”现象的出现;
3.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服饰文化的多样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服饰款式和材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服饰,这也促进了“服妖”现象的出现;
4.思想解放和个性追求也是“服妖”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在思想解放的背景下,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和自由化,不再受到传统礼制的束缚,这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人们开始尝试新的服饰风格和搭配方式,从而产生了“服妖”现象。“服妖”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社会变革、民族交融、商品经济发展和个性追求等多种社会现象和文化趋势。
17.答案:(1)特点:英美模式以暴力掠夺为主要手段;日本模式比较依赖西方特别是美国投资;中国模式则建立在主权完整独立的基础之上,通过土地改革而实现资本积累。
意义:突破西方资本积累的模式;在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的前提下,实现对内快速、高效、稳定的原始积累,为新中国经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了基础;为亚非拉新兴国家工业化道路贡献了中国智慧。
(2)进程:从新中国成立到七十年代末期,为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阶段,第一产业比值下降,第二产业比值上升,城市化率上升;从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为中国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第一产业比值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值上升到接近顶点的程度,城镇化率持续提升;2007年后,工业化进程接近完成,第二产业比值回落,城镇化率过半,制造业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位,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整体性转变。
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的英、美、日本和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一“英美等西方国家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往往伴随着殖民地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可得出英美工业化起步需要的资本原始积累源于殖民扩张、奴隶贸易以及不平等交换;据材料一“美国国会成立了1.5亿美元的‘自然纤维周转资金’,资助日本发展纺织业生产;通过‘美元对等资金’向日本1955年提供了2.16亿美本贷款8.6亿美元:1954元的贷款;1958年通过世界银行向日本提供了2.5亿美元贷款...此外,美国私人资本也大量涌入日本,成为日本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可得出日本工业化资本依赖国外尤其是美国贷款;据材料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土地改革的完成,保证了农村经济剩余不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占有,保证了农村剩余最大限度留在国内,为国家将农村经济剩余集中起来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做了准备”可得出中国工业化资金靠国内积累,将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生产。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可知,“将农业剩余投入到工业生产”可以降低工业化成本,提高工业化速度,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做准备,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据材料二中的“1952--195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是社会主义工业初步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的史料,从发展工业的措施及影响等角度思考即可。措施如,对原外资企业、国民政府经营企业、民间私营企业以及手工业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苏联专家的援助下,进行“一五计划”,影响部分结合表中关于工业的数据“141.8”“317.0”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提高,结合所学可得出,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
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第二阶段是社会主义工业曲折前进时期。结合所学文革时期的史实,这一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工业在动荡中曲折发展。发展的表现有处于备战考虑在西南腹地新建重工业基地的“三线建设”运动,大大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形成了一批新兴的工业城市,结合表中197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大幅度提高。
据材料二中的1987--2017年的数据可得出第三阶段是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结合所学的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史料,从与发展工业相关的改革和对外开放等角度思考即可。如个体与私营工业、乡镇企业、外资企业的崛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影响部分结合表中关于工业的数据可得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占比大幅提高,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工业持续稳定发展,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开创了多元化工业经济格局。
18.答案:(1)大航海时代以来,欧洲各国在殖民扩张与资本积累上展开激烈争夺,欧洲政局动荡,战争不断,人民饱受战乱和分裂之痛苦;两次世界大战对欧洲造成巨大冲击;一批先进欧洲知识分子提出了欧洲联合的方案;欧洲各国历史文化联系紧密,同质程度高;二战后美苏对抗的国际格局造成严重的欧洲生存危机。
(2)困境:经济上欧洲西部与东部差距较大;文化上西部拉丁文化与东部希腊文化有所冲突(风俗习惯上的差异);财政尚未统一即发行欧元,造成欧元的先天脆弱性;狭隘国家民族主义的阻碍。
认识:区域一体化有利于维护地区和平,促进地区发展;经济的联合应该与政治联合的程度相匹配。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欧洲)。根据材料一“在饱受战乱和分裂的痛苦之后欧洲人开始思考如何实现永久的和平。”和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以来,欧洲国家间持续的冲突与战争,激起了欧洲人统一的强烈愿望;根据材料一中“他在1713年写成的《永恒和平方案》一书中,提出在欧洲建立一个牢固的持久邦联,令加入邦联的所有国家'相互依存’,谁也不能单独地同其它成员国的全体作对。”可知,政治家的构想;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欧洲联合的原因还有,经济上,二战后西欧国家经济发展联系日益密切,只有联合才能更好的发展;政治上,二战后西欧国家的国际地位下降,美苏冷战的现实是欧洲联合的必要性比以往更加强烈;欧洲的地理结构为一体化提供了条件;共同的文化传统和心理认同感。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欧洲)。第一小问困境,根据材料一“2002年欧盟15国民众选择民族认同与欧洲认同的比率(%)”可知,欧盟民众民族认同比率要高于欧洲认同的比率,根据“欧元的根本问题是,如果财政尚未整合,就不可能实行货币一体化,尤其是当一个地区同时有德国与希腊这种消费和节俭习惯如此迥异的国家,这样的不协调终将破坏整个制度。”可知成员国不同的财政政策影响货币一体化。第二小问认识,可以从欧洲一体化的背景、经过、影响上进行分析,欧洲一体化是欧洲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欧洲内部矛盾特别是随着一体化程度的提高,一些国家会承担不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出现一些利益上的失衡,所以欧盟应该进一步调整自己的管理和协调机制,防止利益失衡威胁到整个欧洲的发展。
19.答案:答案示例:
对史学的价值与功用的认识深受社会环境影响
20世纪以来,在国际特别是西方历史学界,出现了对历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产生怀疑
的学术思潮,这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首先是,19世纪以来,欧美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从所未有的工业化进程,社会结构和人民心态因之深刻变革:就欧美社会而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日益对立,而迅速增长的巨量物质财富引起资产阶级的普遍贪婪与奢腐,传统价值体系趋于崩溃;各资本主义列强普遍进入帝国主义时代,扩张性和掠夺性更增,东方和西方的矛盾加剧。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全球爆发两次世界大战,给全球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巨大的精神创伤战后,欧洲丧失世界中心的地位,并触发了对工业文明的深刻反思。整个二十世纪的西方精神世界中,悲观情绪和怀疑主义蔓延,这是客观环境造就之结果。由此可见,20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历史学的价值与功用发生怀疑,是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
其它参考思路:
20世纪的冲突与战争是引起史学危机的重要原因工业革命的完成与20世纪史学危机有着深刻联系。
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20世纪的中国。首先,阅读材料,围绕“史学的价值与功用”拟定论题,如由材料“史学的价值与功用也遭到前所未有的普遍质疑”“历史毫无意义,认为历史不能教给我们什么”得出论题:历史经验和规律可以服务于今后。其次,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分析阐述,如太平天国攻入南京之后,内部就出现分裂,出现天京变乱的局面,使得太平天国由盛而衰;辛亥革命起义成功之后,同盟会出现分裂;国共合作北伐军攻下数省后出现分裂等,这些都是历史的重演,当共同消灭敌人以后,战胜者内部就会出现分裂。因此当历史再重演时,我们就可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规律,提前做好准备和安排,是事情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就实现了历史经验和规律的价值和作用。所以,历史经验和规律可以服务于今后,历史不但具有直接作用,还具有间接作用。我们通过历史得到经验和规律,然后对其进行参考、借鉴和利用,以服务于今后。最后,总结归纳,完成表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湖北省八市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