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学情素养限时作业历史学科
总分:6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25分)
1. “会议上,毛泽东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和构成形式”这场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会议上,毛泽东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和构成形式”可知,这次会议讨论的是新中国成立的问题,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相关,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讨论新中国成立的问题,B项正确;遵义会议是在长征时期召开,与“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不符,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召开,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中“1949”“十月一日”等关键词可知,大喜事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意味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实现了民族独立,B项正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排除A项;在1949年,全境解放还没有实现,排除C项;1949年,祖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
3. 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程 B.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
C.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南昌起义,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1949年新中国成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B项正确;中国逐渐轮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A项;CD项所述只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部,排除CD项。故选B项。
4.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D. 致力实现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调整后的方案是军费开支加大,结合所学可知,这与当时的抗美援朝有关,符合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国家安全的需要,C项正确;军费与土地改革、国民经济恢复无关,排除AB项;当时的目标并不是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C项。
5.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 促进朝鲜统一 B.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为了保家卫国 D. 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内容“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侵略者打到鸭绿江边,轰炸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安全,所以,中国做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AD项表述错误;B项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对我国产生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故选C。
6.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可知,这说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了,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使中国成为真正独立自主国家,排除A项;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是对朝鲜半岛的影响,排除B项;到1971年中国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包围,尼克松于1972年访华,排除D项。故选C项。
7.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 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题干“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和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运动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努力生产支援战争,保卫新生的政权,C项正确;“一五”计划的完成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题干没有涉及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的信息,排除BD项。故选C项。
8.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该历史事件是( )
A.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的事件是土地改革,B项正确;抗美援朝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C项;中共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矛盾,与题意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如图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图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 图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A. 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图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图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1,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图2,1950年,在新解放区,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因此材料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解放了农村生产力,B项正确;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与图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土地改革相关,排除A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图1图2土地改革内容不符,土地改革完成,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C项;确立了土地公有制,与图1图2土地改革内容不符,与三大改造相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0.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 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 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 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53年发行的人民币上的“汽车”“轮船”的图案和所学知识可知,……这都属于交通运输工具,由此可见这体现了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D项正确;;1953年“一五”计划才开始实施,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排除A项;题干图案不仅涉及汽车制造,也涉及轮船运输,排除B项;1958年“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与题干“1953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经济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此,我国政府( )
A. 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C. 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鼓励沿海地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A项正确;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是第一五年计划中的一部分,内容片面,排除B项;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城市改革全面展开,主要是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依赖国内市场,更需要扩大到国际市场。因此,沿海城市需要积极参与国际贸易,促进国际合作,开展国际间的经济交流和技术合作,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 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 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 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由“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可知经济发展;由“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可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因此材料反映了“一五”计划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A项正确;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内容不符,排除B项;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内容不符,排除C项;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不符合史实,因为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A项。
13.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
①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建成武汉长江大桥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建成武汉长江大桥、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都是“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D项正确;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而一五计划时间是1953-1957年,排除含有①的ABC三项。故选D项。
14. 如图中,老年妇女捧着她的“选民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 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 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图中信息“1954年”“选民证”可知,老年妇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起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D项正确;“选民证”体现的是选举权,与土地无关,排除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与“选举制”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时间是1978年,排除C项。故选D项。
15. 某班同学正在编排历史情景剧:“1951年,青年杨某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赴朝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积极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设,因表现优异,荣获部队表彰。”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
A. 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 第一个五计划、三大改造 D. 抗美援朝、第一个五计划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赴朝作战”可知,杨某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根据“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结合所学可知,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结束,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计划,修建了川藏公路,D项正确;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排除AB项;根据“赴朝作战”可知,杨某某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第一个历史事件是抗美援朝,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的宣传画《走合作化道路,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中农民的神情表现了对农业化道路的认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可和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热情,C项正确;土地革命1952年完成,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合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农业领域的变革,与工业化无关,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是在1978年,不是合作化运动,也与材料时间不相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7. 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推行一五计划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厂属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材料体现了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通过公私合营,改善了企业的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了产量的提高,B项正确;建立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方式,排除A项;大跃进运动始于1958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一五计划与材料中上海水泥厂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上海水泥厂的变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营的实行,排除D项。故选B项。
18.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可得出杨士惠对于通过合作化的道路对手工业进行改造是认可的,体现出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D项正确;AB项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排除AB项;C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而不是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1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首都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据此可知,题干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C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确立了农民土地私有制,没有开创社会主义道路,排除A项;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B项;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它不是新中国成立的标志,排除D项。故选C项。
20. 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和所学知识可知,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作为结构的主题,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提供了宪法保证;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即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正确;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A项;宪法的颁布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无法构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属于并列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21.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显著区别( )
A. 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 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 年我国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B项正确;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与农业合作化没有关系,排除A项;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他们的共同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土地改革完成,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生产合作社,农民土地所有制变为集体所有制,农民也是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
22.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为“叛徒、内奸、工贼”,并被开除党籍,非法监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遭受损失
C. 党中央出现右倾主义 D. 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叛徒、内奸、工贼’,并被开除党籍,非法监禁,最终被迫害致死。”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和法制遭到肆意践踏,A项正确;国民经济发展缓慢遭受损失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文化大革命时期党中央出现左倾主义,排除C项;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与题内容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23. 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我国( )
A. 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D. 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文革时期”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文革”时期是在1966--1976年,“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此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成就,B项正确;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和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都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代,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排除ACD项。故选B项。
24. 建构立体的历史时空认知体系对学习历史十分重要。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
B. 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
D. 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展了土地革命、抗美援朝战争,以巩固新生政权,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1966年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
25.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 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1978年12月”,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C项正确;中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的标志是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指标的时间是1957年底,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中国十四大上,均与图片中的“1978年”时间不符,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计35分,26题11分,27题13分,28题11分)
26.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6)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性转变。
【答案】①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民族独立;③西藏;④统一;⑤农民;⑥抗美援朝;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⑧人民利益;⑨社会主义公有制;
概括: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解析】
【详解】①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终于赢得了民族独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因此答案为:①中华人民共和国:②民族独立。
③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因此答案为:③西藏;④统一。
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到1952年,我国开展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农民在政治和经济上翻了身,成为了土地的主人。因此答案为:⑤农民。
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保家卫国,1950年到1953,在彭德怀司令员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美援朝。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这场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环境。因此答案为:⑥抗美援朝
(6)概括:根据材料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说明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进入了新新民主主义社会;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反映的是新生政权的巩固;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此可知,示意图反映的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7. 某班同学准备举办“镜头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片展,以下是收集的部分历史图片,请你和他们一起布置展览。
材料一:
(1)展览的第一篇章是“艰苦创业”,第二篇章是“曲折探索”。以上图片中适合放入“艰苦创业”的是____、_____(写序号):适合放入“曲折探索”的是____、_____(写序号)。
材料二:新中国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补全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事件名称。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_________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进行________;实施_______;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1957—1959年 快速增长 ______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滑:“大跃进”和________的影响; 恢复发展:提出________,纠正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请合理推断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1952—197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27. 艰苦创业:①、④;曲折探索:②、③。
28. ①. 土地改革 ②. 三大改造 ③. “一五”计划 ④. 中共八大 ⑤. 人民公社化运动 ⑥.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29. 趋势:曲折中前进。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加快发展。因此,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曲折中前进。
30. 特点:曲折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图①“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的成就;根据图②“大炼钢铁时的小高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的运动;根据图③“‘大跃进’时期的报纸标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根据图④“1954年康藏、青藏公路通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故①、④属于一五计划的成就,归入“艰苦创业”。②、③反映的是大跃进运动,归入“曲折探索”。
【小问2详解】
①: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进行,使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因此,新中国1952—1953年国民生产总值平稳增长。
②③: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7年,我国进行三大改造,实施“一五”计划再加上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所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稳定增长。
④:根据材料二“1957-1959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八大于1956年召开,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这一时期快速增长。
⑤⑥:根据材料二“1959—1965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下滑;为克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呈现出特价稳定、市场繁荣的新面貌。
【小问3详解】
趋势、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6—1976年是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下滑。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民经济开始好转,加快发展。因此,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是曲折中前进。
【小问4详解】
特点: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2—197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平稳增长、稳定增长、快速增长、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等阶段,呈现出曲折发展的特点。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针对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当时中国掀起一场什么运动 使人们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 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抉择是什么 该会议有何意义
(4)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述事件之间有何关系
(5)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
“战略转变”前,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3)实行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4)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5)中国共产党始终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共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共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运动:根据材料一“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和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普遍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认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小问2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二的“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故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而起。
工作中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所以,战略转变前,党的工作中心是阶级斗争,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
【小问3详解】
抉择:根据材料二“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抉择实行改革开放。
历史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进行全面拨乱反,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小问4详解】
关系:根据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和材料三“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和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小问5详解】
原因: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发展建设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所以围绕党的领导进行作答即可。例如,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华民族利益,能够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适合中国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等。八年级下学情素养限时作业历史学科
总分:60分 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25分)
1. “会议上,毛泽东论述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即国家政权的阶级性和构成形式”这场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 1949年《人民日报》刊发《首都十月一日之夜》一文,文中记载了记者对在现场观看典礼市民的采访,受访的市民说这是“万年不遇的大喜事”。“大喜事”是指( )
A. 推翻了封建帝制 B. 实现了民族独立
C. 实现了全境解放 D. 完成了统一大业
3. 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过程 B.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过程
C. 中华民族共同抗日抵抗外来侵略的过程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4. 如图是关于1950年中央财政预算支出的两个方案,方案调整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 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C. 维护国家安全需要 D. 致力实现国家统一
5. “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 促进朝鲜统一 B.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为了保家卫国 D. 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6. 罗伯特·奥古斯德在《有限战争》中写道:“当中国变成第一个在重要战役中取得打败西方军队胜利的国家时,似乎一夜之间,中国便跃进为世界强国之列。”这说明抗美援朝战争( )
A. 使中国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
C. 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封锁
7.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全国人民群情激奋,壮志昂扬,在国内掀起了大规模的增产节约运动。1949—1952年, 工业总产值由140亿元增加到343亿元, 同比增长1.45 倍,年均增长34.8%。由此可见,这场战争( )
A. 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 B. 加快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C. 激发了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D.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8. 有学者评价某一历史事件“对于一个向来被视为一盘散沙的农业大国来说,其意义尤为重大……农民取得了土地,党取得了农民”。该历史事件是( )
A. 抗美援朝 B. 土地改革 C. 三大改造 D. 中共八大
9.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如图体现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之处是( )
图1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民在分到的土地上插界标 图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
A. 保障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B.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10. 下图是中国人民银行1953年发行的部分分币样币。该图的主题体现了( )
A. “一五”计划已经取得成就巨大 B. 发展汽车制造的决心勇气
C. 国民经济工农比例的严重失调 D. 改善交通运输的美好愿景
11. 1953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经济领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此,我国政府( )
A. 开始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 推动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协调发展
C. 提倡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D. 鼓励沿海地区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12. 据统计,1956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1252亿元,国家财政收入287.4亿元,均比1952年增长60%左右。工人工资和农民收入比1952年分别提高36.8%和24.3%,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这反映了“一五”计划( )
A. 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兼顾 B. 建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C. 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均衡发展 D.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13. 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由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下列属于“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有( )
①青藏铁路全线通车②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③建成武汉长江大桥④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4. 如图中,老年妇女捧着她的“选民证”,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她的喜悦来自于( )
A. 翻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B. 加入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
15. 某班同学正在编排历史情景剧:“1951年,青年杨某某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踊跃参军,赴朝作战。战争胜利后,他回国并被部队安排到西藏,积极投入到川藏公路的建设,因表现优异,荣获部队表彰。”该剧中杨某某经历的历史事件有( )
A. 土地改革、西藏和平解放 B. 抗美援朝、西藏和平解放
C. 第一个五计划、三大改造 D. 抗美援朝、第一个五计划
16. 下图是画家王信创作于 1954 年的宣传画。该作品体现出( )
A. 土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B. 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 人民参与社会主义改造热情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17. 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产量超过设计能力的40%。促使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公私合营
C. 开展大跃进运动 D. 推行一五计划
18. 1956年,全国手工业工人代表、雕刻家杨士惠在献给毛主席喜报信中写道:“毛主席、共产党指出了合作化的方向,给我们开辟了光明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这突出表现了
A. 获得民族独立的自豪 B. 对人民当家作主的骄傲
C. 实现公私合营的喜悦 D. 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认同
19.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做了两件大事:建立新中国、开创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 开国大典和土地改革的完成 B. 三大改造的完成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C. 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D. “一五”计划的实行和改革开放的实践
20. 有同学整理学习笔记“a实施一五计划提高生产力水平,b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c颁布宪法确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结构图符合史实的是( )
A. B. C. D.
21.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三农”问题。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之间的显著区别( )
A. 是否消灭了地主阶级 B.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质是否发生了变化
C. 是否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D. 农民是否得到了土地
22.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蔑“叛徒、内奸、工贼”,并被开除党籍,非法监禁,最终被迫害致死。这突出表明“文化大革命”期间( )
A. 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发展缓慢遭受损失
C. 党中央出现右倾主义 D. 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
23. 有人说:“文革”时期虽然国民经济建设遭到破坏,但某些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能作为该观点论据的是,我国( )
A 首先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 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C. 结束了依赖“洋油”的时代 D. 建成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24. 建构立体的历史时空认知体系对学习历史十分重要。新中国经历了若干历史时期,以下历史时期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
B. 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
C.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
D. 改革开放—巩固新生政权—初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25. 下图法新社记者的评论是基于中国( )
A. 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独立国家 B. 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指标
C. 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材料题(共三大题计35分,26题11分,27题13分,28题11分)
26.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6)概括这一时期中国历史性转变。
27. 某班同学准备举办“镜头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图片展,以下是收集的部分历史图片,请你和他们一起布置展览。
材料一:
(1)展览的第一篇章是“艰苦创业”,第二篇章是“曲折探索”。以上图片中适合放入“艰苦创业”的是____、_____(写序号):适合放入“曲折探索”的是____、_____(写序号)。
材料二:新中国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曲线图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补全下面的表格中空缺的事件名称。
发展阶段 发展状况 主要原因
1952—1953年 平稳增长 _________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3—1957年 稳定增长 进行________;实施_______;苏联对中国提供经济援助。
1957—1959年 快速增长 ______正确分析我国的主要矛盾,是探索的良好开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短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1959—1965年 国民经济出现下滑后得到恢复和发展 下滑:“大跃进”和________的影响; 恢复发展:提出________,纠正经济工作中的错误,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3)请合理推断1966—1978年之间国民生产总值的发展趋势,并说明理由。
(4)综合上述材料,1952—1978年中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2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积累下许多严重的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当时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国外一位学者曾提出了“21世纪开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饱经沧桑的中国在1978年再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对于无数人来说,12月18日开始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针对材料一中"两个凡是"方针,当时中国掀起一场什么运动 使人们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 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中心分别是什么
(3)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伟大抉择是什么 该会议有何意义
(4)材料二与材料三所述事件之间有何关系
(5)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