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宁波“十校”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4年2月26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一时期( )
A. 君主没有绝对权力,有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
B. 商品经济发展,“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C. 出现了甲骨文,是仅仅记录占卜成熟文字
D. 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开始形成古代集镇
2.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控制 B. 整顿社会风俗 C. 提高官吏地位 D. 提升儒家地位
3.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反映出宋代( )
①日常生活的丰富 ②饮茶之风的盛行 ③商帮群体的壮大 ④门第观念的淡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4. 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汉朝屯戍政策 ②唐朝邻保制度 ③宋代科举考试 ④明清商帮群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 下面漫画刊载于1909年5月11日《神州日报》,标题是“探囊取物”。该漫画揭示了( )
A. 中国人自建第一条实用铁路的背景 B. “东南互保”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
C. 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后果 D. 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
6.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而出台的举措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7. 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 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 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 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 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8. 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测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 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 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9. “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它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这段优美的文字( )
A. 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 B. 开启人文主义的复兴
C. 倡导了因信称义理念 D. 鲜明地反对专制王权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0.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 )
A.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D. “国人”主导国家政治
11.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 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民众的启蒙
C. 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 D. 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12.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13.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国家的这一决策( )
A. 应对日趋紧张的国内外形势 B. 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
14. 观察如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三个“高点”出现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
C.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
15.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B.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 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6.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 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 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 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 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17.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18. 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 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 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 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19.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的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我们人们在西欧或现在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史学是当代人的认识 B.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0题14分,第21题10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52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许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与隋唐大运河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山西太原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1938年
四月二十日(5月19日)
晚间传述,今日午前红、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
四月二十七日(5月26日)
近日红、日两军不闻有开战之处,惟闻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
七月初一日(7月27日)
太原县公署(日军扶植的伪政权)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属员,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横征厚敛。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惹怒红军,乃于上月下峪、风峪中之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县公署及在县常驻日军亦无法挽救。
1939年
二月二十七日(4月16日)
传言:昨日清源高白镇之红军邀截日军之运输汽车两辆,捆去日军三名……
三月二十七日(5月16日)
“攻剿”红军之县政府日军,集合清原县城、晋祠镇堡、太原县城之处之日军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见一个红军……日军大肆搜寻,毫无踪影,惟将杜里坪、杏坪两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粮全行烧毁,其牛、驴、马匹收牵而去,猪、羊、鸡用刀杀毙。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军劫掠。……
——据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整理
(注:日记中红军即八路军。括号中日期为日记标注者所加阳历日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在红军(八路军)沦陷区民众、日本侵略者中任选两个群体,概括其行为,并根据所选群体说明当时抗战的形势。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于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主义”之下的美国对外战略应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一句话概括门罗宣言和尼克松主义所体现的实质。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中的历史
《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是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史料。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合材料中《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宁波“十校”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I(本大题共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 2024年2月26日,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展出青铜器、陶器、玉器、甲骨等文物近4000件套。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珍贵文物属于首次亮相,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这一时期( )
A. 君主没有绝对权力,有较为完善的国家机构
B. 商品经济发展,“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C. 出现了甲骨文,是仅仅记录占卜的成熟文字
D. 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开始形成古代的集镇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全景式展示了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手工业、文字等方面的伟大成就”及所学可知,商朝时期,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之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商王对参加联盟的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A项正确;“工商食官”的格局在春秋战国时期被打破,排除B项;甲骨文是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种刻于龟甲兽骨上古文字,多是当时王室对重要事项的占卜记录。“仅仅记录占卜”的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相分离,开始形成古代的集镇,排除D项。故选A项。
2.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都强调官吏“为人父则兹(慈),为人子则孝”。与此相应,秦政府也在制度上对官吏尽孝提出要求并提供支持。其直接目的是( )
A. 加强思想控制 B. 整顿社会风俗 C. 提高官吏地位 D. 提升儒家地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结合所学可知,孝道属于社会风俗方面的内容,材料中秦政府强调官员要尽孝,其直接目的是整顿社会风俗,B项正确;加强思想控制并非题干所述举措的直接目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官员地位的提高的相关信息,排除C项;秦朝提倡法家思想,不会提升儒家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所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这反映出宋代( )
①日常生活的丰富 ②饮茶之风的盛行 ③商帮群体的壮大 ④门第观念的淡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可知,宋代在日常生活中国的“闲事”种类较多,反映了日常生活的丰富,①正确,据材料“盖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酱醋茶”可知,茶与油盐酱醋一样成为“每日不可缺者”,反映了饮茶之风盛行,②正确,①②正确,A项正确;商帮出现的时间是明清时期,排除BC项;门第观念淡化的表现是“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材料体现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门第观念淡化,④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4. 社会流动,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社会流动推动社会发展。下列能够体现社会流动的史实有( )
①汉朝屯戍政策 ②唐朝邻保制度 ③宋代科举考试 ④明清商帮群体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根据材料中社会流动的含义“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也包括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屯戍政策是将大量的百姓调派到边境地区进行农耕和耕地开垦,属于地理意义上的横向流动;宋代的科举考试,不仅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而且更加强调公平竞争,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不少人官居高位,属于阶层意义上的纵向流动;明清商帮是商人的群体,通过他们的商业活动,也促进了地理和阶级意义上的社会流动,据结论可知①③④正确。②错在唐朝的邻保制度是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旨在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不会促进社会流动,故本题选C项。
5. 下面漫画刊载于1909年5月11日《神州日报》,标题是“探囊取物”。该漫画揭示了( )
A. 中国人自建第一条实用铁路的背景 B. “东南互保”给清政府带来的危机
C. 清政府“铁路国有”政策的后果 D. 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09年中国。依据漫画信息和文字信息“外人以铁道侵略中国”等信息可知,漫画中将中国的路权比喻成一个大西瓜,俄国取得东清铁路的路权,日本取得了南满铁路的路权,英国在长江流域大肆掠夺铁路权的同时,还力图将势力渗入中国东北地区。结合题干时间“1909年”和所学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国家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修建铁路反映了列强在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因此该漫画揭示了帝国主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D项正确;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材料不能反映京张铁路修筑的背景,材料主要反映了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A项;“东南互保”协议签署于1900年,题干涉及时间是1909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下,许多国内铁路的修筑权转让给了帝国主义国家,题干漫画反映的是晚清时期列强对华侵略资本输出取代商品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6.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为适应这一历史性转变而出台的举措有(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③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④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56年(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1953年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①不符合题意,排除AB项;1954年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②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 非洲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编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 )
A. 重视手工业技术的改革创新 B. 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
C. 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 D. 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非洲)。根据材料“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可知,南非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C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图人手工业交换现象,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无法说明其垄断了东非的商业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产品只是相互交换,而工匠生产分工的专业化强调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分工,两者互不统属,排除D项。故选C项。
8. 有学者指出,“热那亚人哥伦布如果不为西班牙女王服务,也会心甘情愿地为英国的。或者法国的,或者葡萄牙的国王效劳。佛罗伦萨人维雷扎诺携带法国国旗去美测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是由西班牙雇佣去航行的”。该学者意在说明新航路的开辟( )
A.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C. 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D. 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根据材料可知,哥伦布。麦哲伦、维雷扎诺等人都是得到了君主的支持进行的新航路开辟,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明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与封建制度解体无关,排除A项;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说法错误,排除C项;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是新航路开辟后的影响,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9. “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在这个最美丽的庙堂中,我们难道还能把这个发光体放到其它什么更恰当的位置上使它同时普照全体吗?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这段优美的文字( )
A. 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 B. 开启人文主义的复兴
C. 倡导了因信称义理念 D. 鲜明地反对专制王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7世纪(欧洲)。根据材料“在所有这些行星中间,太阳傲然坐镇,......人们正确地把太阳称为巨灯、智慧、宇宙之王……太阳就这样高踞王位之上,统治着围绕膝下的子女一般的众行星。”可知,材料出自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的理论,是近代科学兴起额表现,体现了科学理性精神,A项正确;文艺复兴肯定人的价值,否定神,与材料描述不符,排除B项;因信称义是宗教改革的主张,排除C项;启蒙运动思想反对君主专制,排除D项。故选A项。
二、选择题Ⅱ(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0. 西周至春秋时期,史籍中常有“国人皆咎公”“以说(悦)于国人”“国人不欲,故出(驱逐)其君”“盟国人于毫社”“国人助之”等记载。这表明该时期( )
A. 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 B. 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 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 D. “国人”主导国家政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国人可以议论政治甚至可以驱逐国王,可知“国人”是当时重要的政治势力,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排除A项;春秋时期,民本思想不是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当时国人是指居于国及其近郊的士、农、工、商、皂、舆、隶等人,不是指“国人”的经济实力强大进而主导国家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
11. 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反映了( )
A. 义和团运动的蓬勃发展 B. 资产阶级维新派注重民众的启蒙
C. 交通变革加速人口流动 D. 救亡图存之路的探索进一步深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由盲目排外的倾向,不符合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不符合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虽然材料涉及交通变革,但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12. 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有时真是到了极度。”为此,根据地( )
A. 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B. 逐步开展土地革命
C. 组建民主联合政府 D. 实行减租减息政策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据材料“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因此引起工农小资产阶级群众和红军士兵群众的生活的不安”可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此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红军”,据此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面对国民党政府对根据地的封锁,中国共产党领导逐步开展土地革命,发展农业生产,B项正确;革命统一战线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组建民主联合政府是抗日战争结束前后提出的和平民主建国纲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减租减息政策是全面抗战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政策,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3. 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将建设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先后建成了四川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甘肃酒泉钢铁厂、成昆铁路干线、成都航空工业基地、西北航空航天工业基地和核工业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国家的这一决策( )
A. 应对日趋紧张的国内外形势 B. 改变了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
C. 建立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D. 开启了国防工业的建设历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开始将国家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党中央和毛泽东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A项正确;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而非“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并且也没有彻底改变西部地区的落后面貌,排除B项;三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应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通过三线建设没有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排除C项;开启国防工业建设的是一五计划,而不是三线建设,排除D项。故选A项。
14. 观察如图《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示意图》,对图中三个“高点”出现共同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 政策变革或调整的推动
C.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D. 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52年至2012年中国。据图可知,材料中三个高点分别对应时间是1957年,1984年,1993年,据所学可知,1957年基本完成三大改造,实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已经初见成效;十四大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逐 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图中三个最高点的出现与经济政策的调整或变革有关,B项正确;材料中三个高点出现的共同原因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而是经济调整或经济改革,排除A项;题干中1957年不是改革开放时期,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于21世纪初,题干中三个高点对应时间均不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B项。
15. 21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 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带一路”倡议在促进亚欧非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与发挥沿线各国的生产、消费、资源等优势,延长全球的价值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加强了与沿线各国乃至全球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有力推动了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A项正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并不都是我国的临国,排除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材料强调的是“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排除D项。故选A项。
16. 随着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11世纪的欧洲社会出现了许多新变化,多方面获得进步……正如布罗代尔说的“11一12世纪的西欧已经进入它的青春期”。材料中的“进步”表现为( )
A. 教权削弱和王权开始加强 B. 市民崛起和城市自治运动
C 民族国家和民主理性思想 D. 经济发展和工厂制度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1世纪—12世纪的西欧。材料提到11世纪欧洲社会出现很多变化,西欧已经进入到它的青春期,这是因为这一时期市民阶层逐渐崛起,城市自治运动开展,B项正确;王权开始加强是在14世纪后,排除A项;民主理想思想盛行于17——18世纪,排除C项;工厂制度诞生于工业革命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7.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爆发了两次工人武装起义,提出的口号是“不能劳动而生,毋宁战斗而死”“不共和,毋宁死”。马克思如是评价:“里昂的工人们以为自己追求的只是政治的目的,以为自己只是共和国的战士。可是事实上他们却是社会主义的战士。”结合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 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B. 法国已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C. 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到了实践的验证 D. 法国议会制共和制得以最终确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30年代(世界)。根据材料可知,里昂工人运动使得马克思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这说明工人运动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强调里昂工人起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无法说明法国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排除B项;19事迹30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还未诞生,排除C项;D项与题无关,而且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时间是在1875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 史学家评论道:“拿破仑致力于扫除旧秩序。贵族和教士失掉了他们的特权,拿破仑大军开到哪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就传播到哪里。大革命思想的传播成为许多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重要一环。”据此,对于拿破仑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
A. 催生西欧各国的民主政权 B. 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
C. 推动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 D. 促进近代外交制度的建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欧洲)。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材料中的史学家认为拿破仑致力于扫除贵族、教士赖以维护其特权的旧秩序,拿破仑战争在西欧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等大革命的进步思想,形成了欧洲国家自由传统发展的基础,可见拿破仑战争摧垮了西欧旧制度的基础,B项正确;“西欧各国 ”表述绝对,排除A项;拿破仑战争发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期,无法推动16世纪发生的西欧宗教改革的开展,排除C项;材料强调拿破仑战争传播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宗教宽容的原则,与近代外交制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9. 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的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我们人们在西欧或现在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A. 史学是当代人的认识 B. 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 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 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及“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分析可知,布罗代尔强调的是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之间的联系,即注重考察文明的古今发展传承,是从文明传承的角度研究历史,故选D;史学不仅是当代人的认识,A错误;材料主旨不是探索精神,B错误;史学研究主要是为了人类文明的传承,C说法错误。
非选择题部分
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其中第20题14分,第21题10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2分,共52分)
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最宽处可供许多驾马车并排行驶。汉代道路修筑和养护已达一定水平,驰道两旁置有林荫。东汉末年以后,交通事业衰落,道路系统变得支离破碎。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宋朝由于受到辽金的进攻,交通范围大大缩减。元明清时期,中国陆路交通兴盛发达。
——摘编自赵云旗《中国古代交通》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元朝京杭大运河在空间分布上与隋唐大运河的主要不同点,并分析造成不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道路交通的主要特点。
【答案】(1)不同: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成南北走向。
原因:元朝时期,大都为政治中心,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元朝时期,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2)特点: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与军事有密切关系;结构上有辐射性,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政府主导等。(任选三点)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对比类与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元朝的中国。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信息可知,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再观察图画可知,隋唐时的京杭大运河路线迂回曲折,成东西走向为主,而元朝的京杭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成南北走向。
第二小问背景,根据“隋唐大运河与元朝京杭大运河示意图”信息可知,元朝京杭大运河以大都(北京)为中心,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大都为政治中心,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观察的材料一的,元朝京杭大运河,呈现成南北走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经济上对南方的依赖性增强;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时期经济实力增强,科技发展,地理知识丰富全面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 国家出现以后,道路成为人们开拓的产物。”可知,道路系统形成时间早(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二“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咸阳为中心,修筑了东至渤海、南至江浙的两条‘驰道’及连接陕甘蒙的军事设施‘直道’”可知,与军事有密切关系; 根据材料二“隋唐时期,全国的道路再现繁荣,修建了以长安城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陆路交通系统。”可知,结构上有辐射性,以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根据材料二“ 至周代,已有了明确的道路系统,并设置了道路守卫和交通管理人员——司空官。”可知,政府主导。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山西太原农村知识分子的日记。
1938年
四月二十日(5月19日)
晚间传述,今日午前红、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
四月二十七日(5月26日)
近日红、日两军不闻有开战之处,惟闻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
七月初一日(7月27日)
太原县公署(日军扶植的伪政权)知事武克恭所用之属员,君子少而小人多,由是横征厚敛。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惹怒红军,乃于上月下峪、风峪中之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县公署及在县常驻日军亦无法挽救。
1939年
二月二十七日(4月16日)
传言:昨日清源高白镇之红军邀截日军之运输汽车两辆,捆去日军三名……
三月二十七日(5月16日)
“攻剿”红军之县政府日军,集合清原县城、晋祠镇堡、太原县城之处之日军五六百名,昨晚上山……不见一个红军……日军大肆搜寻,毫无踪影,惟将杜里坪、杏坪两村之房舍,并所存之粮全行烧毁,其牛、驴、马匹收牵而去,猪、羊、鸡用刀杀毙。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军劫掠。……
——据刘大鹏遗著乔志强标注《退想斋日记》整理
(注:日记中红军即八路军。括号中日期为日记标注者所加阳历日期)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在红军(八路军)沦陷区民众、日本侵略者中任选两个群体,概括其行为,并根据所选群体说明当时抗战的形势。
【答案】红军(八路军)不断袭击日军,打击汉奸
沦陷区民众:遭受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压迫,渴望驱逐侵略者,并给予八路军支持;日本侵略者:压迫、剥削沦陷区人民、攻击八路军。
抗战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任答1点)
选一:红军(八路军)沦陷区民众: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和以沉重打击,得到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鼓舞了民众胜利的信心,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选二:沦陷区民众、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斗争得到沦陷区民众的支持,并配合红军(八路军)进行斗争,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
选三:红军(八路军)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
(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详解】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对比类、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第一小问行为:八路军:根据材料“1938年5月19日 晚间传述,今日午前红、 日两军在黄楼沟口外开战,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得出:1938年5月19日八路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根据材料“1938年7月27日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惹怒红军,乃于上月下峪、风峪中之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得出:1938年7月27日八路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当地群众:根据材料“1938年5月26日 惟闻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入风峪中,每日不断。”得出:1938年5月26日送饷给八路军,入风峪中,每日不间断。
第二小问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1938年5月19日--1938年7月27日属于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日军集中主力进攻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八路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当地群众支援八路军抗战,抗日取得一些成果。如果选择红军(八路军)和沦陷区民众。则主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和以沉重打击,得到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鼓舞了民众胜利的信心,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选择沦陷区民众和日本侵略者,则主要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日斗争得到沦陷区民众的支持,并配合红军(八路军)进行斗争,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选择八路军(红军)和日本侵略者,则可以从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角度进行说明。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于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20世纪60年代末“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涵,并结合所学,简要归纳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主义”之下的美国对外战略应对。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一句话概括门罗宣言和尼克松主义所体现的实质。
【答案】(1)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殖民地爆发民族独立运动;欧洲列强企图干涉美洲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美国综合国力有限,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
(2)内涵:亚洲“友邦”和盟友有条件的自主处理事务。
战略应对:提出新的“和平战略”对世界不再处于完全支配地位,承认其它政治力量;与中国等国家的关系趋于缓和。
(3)实质是美国一贯推行的霸权主义,反映了美国从地区霸权到全球霸权的发展过程。(只要答到“霸权主义”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世纪20年代的世界。根据材料“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可知背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殖民地爆发民族独立运动;根据材料“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可知背景是欧洲列强企图干涉美洲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根据材料“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可知背景是美国综合国力有限,尚未成为全球性大国。
【小问2详解】
本题第一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根据材料“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可知内涵是亚洲“友邦”和盟友有条件的自主处理事务。本题第二小问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根据材料“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和“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可知战略应对是提出新的“和平战略”对世界不再处于完全支配地位,承认其它政治力量;根据材料“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于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可知战略应对是与中国等国家的关系趋于缓和。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的美国。从霸权主义角度分析实质是美国一贯推行的霸权主义,反映了美国从地区霸权到全球霸权的发展过程。
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报刊中的历史
《大众日报》创办于1939年元旦,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是认知中国近现代史的珍贵史料。
《中国土地法大纲》
结合材料中《大众日报》的新闻报道,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要求:表述成文,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示例:
《中国土地法大纲》解说词
大家眼前看到的是1947年《大众日报》刊发的《中国土地法大纲》。这部大纲体现了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视。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为了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它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向全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它对于推动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它猛烈冲击着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
总之,《中国土地法大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为民谋幸福。
【解析】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根据题意要求,为“《中国土地法大纲》"撰写一份历史解说词。联系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从背景方面撰写解说词,如在解放战争第二年,为了推动解放区土地改革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中共中央工作委员会于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从内容方面撰写解说词,如这部大纲体现了党对农民土地问题的重视,它是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关于土地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向全中国人民表明:中国共产党高举反封建的战斗旗帜,为在全国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供了一个基本纲领;从影响方面撰写解说词,如它对于推动新老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一次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它猛烈冲击着封建土地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并由此迸发出难以估量的革命热情,为夺取全国胜利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等等。最后,概括总结即可,如《中国土地法大纲》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坚持为民谋幸福。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浙江省宁波市十校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二模)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