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郫都区初2024届第一次诊断检测九年级历史(样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Ⅰ卷和Ⅱ卷;
2、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Ⅰ卷 客观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2. 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 青铜农具普及 B. 等级制度严格 C. 商业贸易发达 D. 丝织业已产生
3. 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兼爱非攻
4.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5.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班超经营西域 C. 甘英出使大秦 D. 班勇出使西域
6.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7. 央视《国宝大会》(第二季)“舟楫千里”节目介绍: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该“大动脉”指( )
A. 都江堰 B. 赵州桥 C. 大运河 D. 长城
8. 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 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 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 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9.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 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 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10. 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 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 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11. 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 B.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D. 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12. 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下表的归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措施
秦朝 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B. 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C. 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13. 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14.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15. 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 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16. 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17. 70多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 红船精神 B. 长征精神 C. 抗战精神 D. 抗美援朝精神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 )
A. 建立经济特区 B.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香港回归祖国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19.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 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 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 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20. 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反映了欧洲( )
A. 思想文化逐渐僵化 B. 外交领域走向开放
C. 政治制度趋向专制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21. “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时为止。那几十年中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构成了英国革命。”以下属于英国革命中“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是( )
A. 攻占巴士底狱 B. 雅各宾派专政
C. 萨拉托加大捷 D. 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2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B. 《英雄交响曲》的问世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23.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伦敦《每日新闻》报道:这一事件对欧洲来说像是一次雷鸣。这一事件引发了( )
A. 拿破仑对外战争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24.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记述,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 保护环境 B. 控制人口增长
C. 注重农业生产 D. 节约能源
Ⅱ卷 主观题(52分)
二、材料题(25题22分,26题12分,共34分)
25.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并引起国际格局的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材料四 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被突兀地提了出来。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材料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场世界性战争?此战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是什么?这场战争后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新格局”指的是什么?中国在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
(5)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26. 某校九年级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表格。
类别 中国 外国
改革创新 A 俄国1861年改革
道路创新 B 苏联模式
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 C
(1)结合所学知识,将表4中的A、B、C补充完整。
(2)中外历史上“创新”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请从表中任选两个“创新”事例,加以说明。
三、综合探究题(18分)
27.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校九年级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制定“一五”计划时认为,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够帮助新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能将新中国由小农生产结构的落后国家快速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中国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得到本国重工业的支持。
——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三
图3 致远号巡洋舰 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穹甲防护巡洋舰。舰长76.2米,吃水最深4.57米,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 图4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 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国防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见证的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有何贡献?
(2)材料二中,“走苏联式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走这一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从图3到图4中国海军建设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探究活动,谈谈你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认识。郫都区初2024届第一次诊断检测九年级历史(样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分Ⅰ卷和Ⅱ卷;
2、学生在答题卡上作答,考试结束后只上交答题卡;
3、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Ⅰ卷 客观题(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计48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1. 据古文献记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都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自认为是黄帝的后裔。这表明( )
A. 夏、商、周均秉承“无为而治”理念 B. 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
C. 推崇“君权神授”是先秦政治特点 D. 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由题干中的“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时候”“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等信息可以看出夏商周都有了族群认同的意识,说明了中华民族同宗共祖意识源远流长,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拥有共同的先祖,体现的是民族认同,并未体现“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同宗共祖意识,不能体现“夏、商、周的祭祀活动十分频繁”,排除B项;题干材料是夏商周时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项。故选D项。
2. 图是商代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的文字。据此可以推断当时( )
甲骨文
现代汉字 丝 桑 蚕 帛
A. 青铜农具普及 B. 等级制度严格 C. 商业贸易发达 D. 丝织业已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题干材料甲骨文中出现丝、桑、蚕、帛等字可以看出,丝织业在当时已经产生且有一定程度的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内容和青铜农具无关,排除A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等级制度,排除B项;题干材料可以推断丝织业已产生,不能反映商业贸易发达,排除C项。故选D项。
3. 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东曲阜迎来了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本届论坛在儒学圣地、孔子故里探讨文明交流与互鉴,更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照亮未来的历史意义。下列选项体现孔子思想的是( )
A. 为政以德 B. 无为而治 C. 以法治国 D. 兼爱非攻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创的创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主张为政以德,A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排除B项;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D项。故选A项。
4.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可知材料中根本目的是保证皇帝的政令能准确的上传下达和畅通无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C项正确;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与题干内容不符,题干内容体现“《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排除A项;政治联盟,与合作协议相关,可知“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不符合秦朝史实,排除B项;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题干内容没有涉及,与题干内容“《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张骞通西域 B. 班超经营西域 C. 甘英出使大秦 D. 班勇出使西域
【答案】A
【解析】
【详解】张骞通西域是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探访西域各国的历史事件,它打通了内地与西域乃至地中海的联系,历史上称之为“凿空”。由材料“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凿空之旅”,可知指张骞通西域,A项正确;班超经营西域、甘英出使大秦和班勇出使西域发生在东汉,晚于张骞通西域,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
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可知,材料反映北魏孝文帝改革后举行祭典由按照北土旧俗到按照华夏礼制,这一变化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北魏孝文帝增强了北魏的实力,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民族大融合,C项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排除A项;北魏没有统一南北,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举行祭典的变化,没有反映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排除D项。故选C项。
7. 央视《国宝大会》(第二季)“舟楫千里”节目介绍:隋炀帝开了许多新的河道,连接了原有的自然和人工河道,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该“大动脉”指( )
A. 都江堰 B. 赵州桥 C. 大运河 D. 长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隋炀帝……开通了一条北到涿郡、南到余杭的最主要的交通大动脉”,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隋炀帝开凿的北抵涿郡、南达余杭的大运河,C项正确;都江堰是战国时期李冰修筑的水利工程,与隋朝隋炀帝无关,排除A项;赵州桥只是一座桥梁,不符合“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交通大动脉”这一描述,排除B项;长城是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的综合性防御工程,与题意描述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 下图为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该图反映的历史场景是( )
A. 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 B. 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
C. 唐玄宗送别高僧玄奘 D. 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乱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步辇图》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见吐蕃求亲使者的场景,B项正确;唐太宗问政于房玄龄与题干图片内容不符,排除A项;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时期,排除C项;平定安史之乱的是唐肃宗,排除D项。故选B项。
9. 宋代以武举来选拔武将。但据张希清先生研究,北宋武举共开科取士28榜,取士868人,还不及一榜文举取士之多。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 B. 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 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 D. 印刷术取得重大突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武举开科28榜取士的人数不及一帮文举取士的人数,主要是因为宋代实行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A项正确;科举制促使社会阶层流动加强,但材料强调重文轻武政策,排除B项;北宋时,与辽、西夏并立,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但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0. 某兴趣小组探究“宋代工商业发展”,有下列资料可以参考,其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 )
A. 元朝脱脱等人所撰《宋史》 B. 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
C. 元末明初施耐庵著《水浒传》 D. 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宋代工商业发展”和所学知识可知,资料中史料价值最高的是南宋古沉船“南海Ⅰ号”的文物,这些文物属于宋代的实物史料,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B项正确;元朝人所著《宋史》毕竟不是与当事人、亲历者直接相关的史料,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施耐庵所著的《水浒传》是宋代以后的人所写的文学作品,带有主观色彩,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的价值,排除C项;大型历史主题纪录片《大宋王朝》是现代人根据史料整理而成的纪录片,显然也不具有一手史料价值,排除D项。故选B项。
11. 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有利于中外友好往来 B. 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 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 D. 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郑和下西洋既没有殖民开拓,也未能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它毫无疑问并不同于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并非近代的先声或是资本主义的序曲。”和所学可知,郑和下西洋是和平的对外交流,没有殖民掠夺和扩张,A项正确;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B项;文艺复兴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CD项。故选A项。
12. 表格归纳法有利于总结规律,得出结论。通过下表的归纳,能得出的结论是( )
朝代 措施
秦朝 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唐朝 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
明朝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清朝 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A.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B. 丞相权力不断加强
C. 中枢机构办事效率不断下降 D. 皇帝权力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设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三省彼此制约,皇帝掌握最高决策权。”“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设立军机处,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可知,材料措施都强化了皇权,反映了皇帝权力不断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强化皇权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反映相权不断被削弱,明朝时期废除丞相,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中枢机构办事效率如何,排除C项。故选D项。
13. 日本学者薮内清指出:“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材料评述的是( )
A. 《齐民要术》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农政全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一部书中讨论了中国技术的几乎所有部门,没有任何其他著作可与其相比。不但它在中国是唯一无二的,就是在17世纪以前也没有任何可与之相比的欧洲著作。”结合所学可知,《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C项正确;《齐民要术》是北魏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中医典籍,排除B项;《农政全书》是明代徐光启创作的农业科技巨著,排除D项。故选C项。
14. 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反映了( )
A. 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 B. 农民阶级反帝救国的强烈愿望
C.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 D. 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在虎门销烟,关天培在虎门悲壮殉国,定海三总兵血战六昼夜为国捐躯,陈化成在吴淞力竭牺牲,三元里人民英勇抗击英军,这些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D项正确;题干材料反映了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坚强意志,不能反映中国的独立主权遭到破坏,排除A项;林则徐、关天培、定海三总兵、陈化成都是清朝官员,不是农民阶级,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清朝封建专制制度的腐败”,排除C项。故选D项。
15. 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孙中山在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即电告各省都督;中华民国,改用阳历。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 )
A. 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B. 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C.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D.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题干“中国历代都采用帝王纪年……中华民国,改用阳历”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从侧面反映出辛亥革命的目的是终结君主专制制度。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项正确;材料表明资产阶级革命派终结君主专制制度的目的和决心,“揭开民主革命序幕 、 推动革命高潮到来、 鼓舞全国人民斗志”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16. 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A. 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 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 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 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中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船只8500只”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在题干中并无法体现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17. 70多年前的那一场战争中,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他们用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他们身上表现出的是( )
A. 红船精神 B. 长征精神 C. 抗战精神 D. 抗美援朝精神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70多年前”、“黄继光用胸膛堵住枪眼为战友冲锋开道,罗盛教跃入冰河以生命换得朝鲜少年安然无恙”,结合所学知识,黄继光和罗盛教都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1950-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D项正确;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就是红船精神,排除A项;长征精神是1934-1936年红军长征过程中表现出的英勇顽强,无坚不摧,一往无前的精神,排除B项;抗战精神是1931-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身上不怕牺牲、勇于抗战的爱国精神,排除C项。故选D项。
18.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拥抱世界、学习世界、融入世界,希望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发展。中国迈出的第一步是( )
A. 建立经济特区 B.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C. 香港回归祖国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后,1980年我国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经济特区,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A项正确;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排除B项;香港回归祖国有利于祖国统一,材料没有反映,排除C项;形成了全方位的外交布局是外交成就,不是中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排除D项。故选A项。
19. 古代亚非地区的文明古国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这反映了( )
A. 古典文化的再复兴 B. 亚非文明的联系密切
C. 文明进程的延续性 D. 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中国的甲骨文和青铜器,古代印度的梵文和佛教等”可知,在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说明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征,D项正确;材料只说了古典文化,没有涉及复兴,排除A项;材料只是说了不同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明成果,没有体现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联系,排除B项;材料中除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其他的文明都中断了,所以没有体现文明进程的延续性,排除C项。故选D项。
20. 中世纪的欧洲,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这反映了欧洲( )
A. 思想文化逐渐僵化 B. 外交领域走向开放
C. 政治制度趋向专制 D.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市民阶层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和壮大,成为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富裕农民、骑士等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可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欧洲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新的阶层,D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欧洲中世纪的阶层变化,没有涉及思想文化、外交领域、政治制度等内容,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1. “英国几乎有半个世纪没有平静下来,直到1688年的所谓‘光荣革命’时为止。那几十年中的一系列激动人心的事件构成了英国革命。”以下属于英国革命中“激动人心的事件”的是( )
A. 攻占巴士底狱 B. 雅各宾派专政
C. 萨拉托加大捷 D. 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1649年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英国建立共和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向高潮,D项正确;攻占巴士底狱发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A项;雅各宾派专政,发生于法国大革命期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B项;萨拉托加大捷发生于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2.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人类的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
A. 《拿破仑法典》的颁布 B. 《英雄交响曲》的问世
C.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C项正确;拿破仑法典》的颁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法典,《英雄交响曲》属于音乐作品,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两项;1915年陈独秀先生创办《青年杂志》,即后来的《新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排除D项。故选C项。
23.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伦敦《每日新闻》报道:这一事件对欧洲来说像是一次雷鸣。这一事件引发了( )
A. 拿破仑对外战争 B. 印度民族大起义
C. 第一次世界大战 D. 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枪杀。成为了一战的导火线,C项正确;拿破仑对外战争开始于19世纪初年,排除A项;印度民族大起义开始于1857年,排除B项;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39年,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中有“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的记述,这提醒我们在加快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做到( )
A. 保护环境 B. 控制人口增长
C. 注重农业生产 D. 节约能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题干“在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的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造成大量的毒雾,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这告诉我们,工业化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保护环境,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毒雾夺去了人的生命,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B项;题干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C项;题干重在强调保护环境,而不是节约能源,排除D项。故选A项。
Ⅱ卷 主观题(52分)
二、材料题(25题22分,26题12分,共34分)
25. 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并引起国际格局的重要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欧洲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图》
材料二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
——人民教育出版社《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标志着这一潜在秩序的瓦解。……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我们或许可以争辩,两极格局究竟导致了全球的动荡和不安,抑或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
——[美]理查德·W·布利特等《20世纪全球史》
材料四 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转折时期,建立什么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问题被突兀地提了出来。
——摘编自齐世荣、廖学盛《20世纪的历史巨变》
(1)材料一中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最终引发了哪场世界性战争?此战中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的战役是什么?这场战争后确立了怎样的世界政治格局?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何重大历史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反法西斯国家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中的“非战非和的状态”,是对哪一政策的描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政策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4)材料四中的“新格局”指的是什么?中国在推动国际新秩序建立的过程中,做了哪些努力?
(5)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影响世界格局变动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1)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役:凡尔登战役
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历史意义: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主要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
(3)政策:冷战政策
标志: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4)“新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
努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精神;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5)影响因素:世界大战,各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区域性组织和国际性组织的建立,重大国际会议的召开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图片体现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形成量大军事集团,不断扩军备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因此这一场世界性的战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战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凡尔登战役死伤人数多,损失规模大,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因而是凡尔登战役。
政治格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签订管理在巴黎和会上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和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构建了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小问2详解】
历史意义:结合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联合国家宣言》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主要原因:根据材料中“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和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并且世界反法西斯联合起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具有正义性是反法西斯胜利的主要原因。
【小问3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三“两大国家集团的对抗……主导了战后国际关系。这是一种非战非和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战非和的状态”指的是二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
标志: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3月,美国出台了“杜鲁门主义”,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小问4详解】
新格局”:根据材料四“从1989年东欧剧变与1991年底苏联解体以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和所学知识可知,“旧的两极格局被打破,世界开始向新格局过渡”中的“新格局”指的是世界多极化趋势。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联盟或国家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努力:结合所学可知,在世界新格局形势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中大力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提出了中国方案。
【小问5详解】
影响因素:综合上述材料,分别阐述了世界大战,重大国际会议召开,综合国力发展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因而可知,世界大战,各国综合国力的变化,区域性组织和国际性组织的建立,重大国际会议的召开等是影响国际格局变动的因素。
26. 某校九年级同学查阅了中外历史上有关“创新”的资料后,整理归类形成如下表格。
类别 中国 外国
改革创新 A 俄国1861年改革
道路创新 B 苏联模式
理论创新 毛泽东思想 C
(1)结合所学知识,将表4中的A、B、C补充完整。
(2)中外历史上的“创新”起到的共同作用是什么?请从表中任选两个“创新”事例,加以说明。
【答案】26. A:商鞅变法;B:井冈山道路;C:列宁主义
27. 作用: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说明: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861年,俄国的亚历山大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说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补充: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意补充中国历史上关于改革创新史实即可,如: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意补充中国历史上关于道路创新的史实即可,如:井冈山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可以。中国共产党在九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成功开创出两条道路:第一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问题,这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第二条道路主要是解决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问题,这就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题意补充外国历史上关于理论创新的史实即可,如:列宁主义。列宁主义,是20世纪初由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政治思想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小问2详解】
说明:根据题干主题和材料,从改革创新的角度,通过商鞅变法、俄国1861年的作用可得出改革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改革的史实进行说明即可,如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奖励军功、废除贵族世袭特权等措施。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国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1861年,俄国的亚历山大进行了农奴制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所以说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三、综合探究题(18分)
27.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某校九年级学生以此为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材料一
材料二 由于当时新中国的经济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在制定“一五”计划时认为,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够帮助新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能将新中国由小农生产结构的落后国家快速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此外,新中国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得到本国重工业的支持。
——钱津《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
材料三
图3 致远号巡洋舰 清朝北洋水师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穹甲防护巡洋舰。舰长76.2米,吃水最深4.57米,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 图4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福建舰 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
材料四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国防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见证的历史事件分别对中国共产党创建新型人民军队有何贡献?
(2)材料二中,“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走这一工业化道路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三中,从图3到图4中国海军建设出现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
(4)综合上述探究活动,谈谈你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答案】27. 贡献:图1,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图2,确立了思想建党、 政治建军的原则。
28. 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
29. 变化:由弱小走向强大;由购买外国设备到自主研发。原因:党和国家的重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进步等。
30. 认识:人民军队是保家卫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军道路;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国防建设和改革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贡献:根据图1信息“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图2,根据图2信息“古田会议会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9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在福建上杭县古田召开,古田会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
【小问2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二信息及设问要求“‘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原因:根据材料二信息“走苏联式的工业化道路能够帮助新中国在较短时期内快速建立全面工业化的基础,能将新中国由小农生产结构的落后国家快速转变为现代化的工业国”,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借鉴苏联工业化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新中国急需发展的国防工业也需要得到本国重工业的支持”,可得出: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
【小问3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三信息“舰长76.2米,吃水最深4.57米,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中国第三艘航空母舰”,可得出:由弱小走向强大;根据“向英国阿姆斯特朗船厂订购穹甲防护巡洋舰”“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可得出:由购买外国设备到自主研发。原因:根据材料四信息“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可得出:党和国家的重视;根据“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国防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得出: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航空母舰等的建造,与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科技进步等也密不可分。
【小问4详解】
认识:本问属于开放性设问,只要是对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正确认识即可。可以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等角度进行说明,如人民军队是保家卫国,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钢铁长城;建设强大的国防和军队是实现中国梦的前提和保障;科技是第一生 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走科技兴军道路;加强国防科技创新,持续推进国防建设和改革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3-2024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