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下学期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练习(3月)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遵义会议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2. 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建国以来,这一制度发挥的独特作用是
A. 制定宪法、规划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
C. 参政议政、立法立宪、维护安全、抵抗侵略 D. 颁布法典、发展经济任免干部、制定法律
3. 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核心素养。“抗美援朝战争 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下列哪一材料
A.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B. 第二天,美国便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 美国飞机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我国政府应邀,赴朝参战
D.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4. 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为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5.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6. 下表是中国1950-1952年财政支出状况,据此可知,新中国的财政支出( )
财政支出分类比重(以总支出为100%,单位%)
年份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1950 25.5 11.1 41.1 19.3
1951 28.7 11.0 43.0 14.2
1952 41.6 12.0 32.9 8.8
A. 保证了朝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B. 表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
C.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完成
D. 体现出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宫冗员
7. 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宪法草”所坚持的原则有( )
A.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 民主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8.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9.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实行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一国两制
10. 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创新精神
11.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12. 邓小平曾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篇文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这场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
D. “这场争论”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1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  )
A.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
①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④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5. 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是因为( )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③美国的侵略活动严惩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17.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有可能出自(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着重发展农业
C.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D.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19.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20. 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1. 1976年,“阶级斗争”一词在《人民日报》标题中出现205次,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标题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体现了( )
A.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转移 B. 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
C.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22. 新中国成立是一个旧时代终结的标志,下面属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是( )
A. 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重要军事力量
C. 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D. 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3.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 朱德 B. 彭德怀 C. 林彪 D. 毛泽东
24.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政权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25. 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 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6.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27.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8.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到严惩的践踏,最典型的事件是( )
A. 实行“大串联” B. 制造“刘少奇案”
C. “九·一三事件” D. 镇压“四五运动”
29. 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 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 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全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不表态”“不介入”,汪东兴也在若干场合指责这篇文章。但是,这场讨论已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冷却下去。这说明
A. 社会渴望思想的解放 B. 社会一致要求党中央改变政策
C. 党中央对社会舆论失去控制 D. 社会对学术真理热情空前高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0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6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二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请用一句当时流行的口号,分析援助朝鲜与自救的关系。
(3)请举出材料二中“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的结果如何?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3.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宏伟蓝图】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哪一年胜利完成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经验启示】
(4)经过30多年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请你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学情练习(3月)
八年级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 知名人士徐铸成回忆:“回想起那时,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各路英豪济济一堂,各抒己见。共商建国大计……感到了民主的滋味。”与此相关的会议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遵义会议
C.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D.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人士平等相待”“共商建国大业”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于1949年9月21日至9月30日在北平举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等单位的代表(含候补代表)共662人参加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代表全国人民的意志,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会议掀开了新中国历史第一页,宣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诞生,C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1954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A项;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排除B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排除D项。故选C项。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建国以来,这一制度发挥的独特作用是
A. 制定宪法、规划发展、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B. 凝聚共识、优化决策、协调关系、维护稳定
C 参政议政、立法立宪、维护安全、抵抗侵略 D. 颁布法典、发展经济任免干部、制定法律
【答案】B
【解析】
【详解】考查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解题思路:题干涉及的是关于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协调关系,反对分裂,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B项符合题意;制定宪法、立法立宪、制定法律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排除ACD项。故选B。
3. 正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我们历史学科必须培养的核心素养。“抗美援朝战争 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这一结论的得出源自于下列哪一材料
A. 1950年6月25日,朝鲜南北双方爆发内战
B. 第二天,美国便派兵支援朝鲜南方军队作战
C. 美国飞机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我国政府应邀,赴朝参战
D.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邱少云、黄继光等英雄战士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飞机对我国边境城市和乡村进行轰炸扫射……我国政府应邀,赴朝参战”可以体现“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C符合题意;ABD三项都是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但没有体现“抗美援朝战争具有保家卫国的正义性”,排除,故选择C。
4. 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据此可知土地改革( )
A.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C. 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D. 改变中国工业落后面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9%”可知,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存积极性,A项正确;土地改革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无关,排除B项;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排除C项;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D项。故选A项。
5. 1950年6月,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底土改完成时,全国粮食总产量由1950年的1.32亿吨增长为1.63亿吨、人均粮食由1950年的239.4公斤增长为285.2公斤。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 B.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
C. 土地改革促进了国家工业化建设 D. 生产的发展推动了新政权的巩固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建国后进行的土地改革,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使全国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从本质上说明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属于政治方面,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说明土改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工业化建设,C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是说明土改对于新政权的巩固,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要注意材料中的本质问题,土改属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粮食产量的变化显然是生产力的效果。
6. 下表是中国1950-1952年财政支出状况,据此可知,新中国的财政支出( )
财政支出分类比重(以总支出为100%,单位%)
年份 经济建设费 社会文教费 国防费 行政管理费
1950 25.5 11.1 41.1 19.3
1951 28.7 11.0 43.0 14.2
1952 41.6 12.0 32.9 8.8
A. 保证了朝鲜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B. 表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
C. 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迅速完成
D. 体现出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宫冗员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表格中这一时期我国的国防支出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主要是这一时期在进行抗美援朝战争,因此财政支出在国防上的侧重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经济支持,A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社会文教费占比很少,并不能表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实现突破,排除B项;一五计划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迅速完成”说法不准确,排除C项;行政管理费的占比减少,并不能新中国大力裁汰冗官冗员,很可能是其他原因,如精简开支等,排除D项。故选A项。
7. 毛泽东说:“这个(1954年)宪法草案的特点,有两条,一条是总结了经验,一条是结合了原则性和灵活性。”“宪法草”所坚持的原则有( )
A. 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B. 民主集中原则和自由主义原则
C. 民主主义原则和法律至上原则
D. 中央集权原则和人民主权原则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制定的,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A项正确;民主集中原则是我国各级国家机构的根本组织原则,在“宪法草案”中有所体现,例如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但是自由主义并非“宪法草案”所坚持的原则,自由主义是随着资本主义而产生的,排除B项;法律至上原则的说法不甚准确,且我国于1999年才正式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排除C项;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不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  )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图表内容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因为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A项符合题意。C项是大跃进运动,是错误的,BD两项说法与题干内容不符。所以答案选择A
9.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
A. 实行赎买政策
B. 成立生产合作社
C. 建立人民公社
D. 实行一国两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已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实现了和平过渡的创举是实行赎买政策,这不仅缓和了民族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抵制和反抗,而且调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积极因素,使之为社会主义服务,故A符合题意,成立生产合作社对应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故B不符合题意。建立人民公社始于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一国两制”是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的解决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下图中的人物体现的共同时代精神是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铁人”王进喜
A. 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B.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
C. 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D.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答案】A
【解析】
【详解】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涌现出一些英雄人物,如大庆石油工人“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他们的共同精神是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A符合题意;B、C和D不符合材料中人物的时代精神,排除。故选A。
11. 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一方面自然离不开民族独立和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是他真正把中国的千百万人民动员起来,充分进入到国家活动中去,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D.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B项符合题意;1949年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成立,中国进入现代史。A项不合题意;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确定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C项不合题意;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12. 邓小平曾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光明日报》登了一篇文章,一下子引起那么大的反应,说是‘砍旗’,这倒进一步引起我的兴趣和注意……思想路线不是小问题,这是确定政治路线的基础。正确的政治路线能不能贯彻实行,关键是思想路线对不对头。所以,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下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 “一篇文章”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 “这场争论”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 “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
D. “这场争论”重新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不要小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争论。这场争论的意义太大了,它的实质就在于是不是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所学知识可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文化革命”结束以后反对个人崇拜、纠正“左”的错误而开展的一次全国性思想解放的讨论,“这场争论”纠正了长期以来束缚人们的“左”的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的文章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B项;确定了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3.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  )
A.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 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 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 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战略决策是党和共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有力地保障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了前提。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故答案选择D。
14.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为“新时期的遵义会议”,因为这两次会议都
①找到了中国特色革命道路②形成了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核心
③是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④在党面临严重困难局面时召开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两次会议只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①不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②符合题意;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③符合题意;遵义会议和十一届三中全会都是在党面临困难局面时召开的,④符合题意。综上所述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D。
15. 194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某一活动现场直播道:“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旗一一五星红旗将永远飘扬在人民祖国的天地上。”播音中“新的时代”始于( )
A. 中华民国的成立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C.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1949年”“国旗已经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的时代”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等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首都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典礼。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按动电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了《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D项正确;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排除A项;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排除B项;1949年9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排除C项。故选D项。
16. 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战场是因为( )
①朝鲜爆发内战
②美国出兵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
③美国的侵略活动严惩威胁中国安全
④朝鲜党和政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所谓的“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朝鲜爆发内战不是抗美援朝的原因,①不符合题意;美国出兵侵略朝鲜,所谓的“联合国军”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是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的表现,②符合题意;美国的侵略活动严重威胁到了中国的安全是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③符合题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是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④符合题意。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有可能出自( )
A. 《天朝田亩制度》 B. 《中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废除地主阶级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和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条文引自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C项正确;《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颁布的,没有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排除B项;《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于1947年,当时新中国还没成立,排除D项。故选C项。
18.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A. 优先发展重工业 B. 着重发展农业
C.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D.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毛泽东的话说明了建国初期我国的重工业严重落后,所以当时我国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着重发展农业不是改变工业落后的主要措施,排除B项;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D项。故选A项。
19. 1956年1月,上海市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
A.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一五”计划 D. 土地改革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和所学可知,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由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项正确;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排除B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排除C项;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排除D项。故选A项。
20. 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的成就是( )
①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②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③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④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1956 年到1966 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期取得成就有: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原油和石油自给;电子、原子能、航天从无到有;修建了兰新、兰青、包兰等铁路;完成了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故①③④正确,B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故②错误,A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21. 1976年,“阶级斗争”一词在《人民日报》标题中出现205次,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标题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这体现了( )
A. 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转移 B. 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
C.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D. 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中仅出现4次,且新增了《经济简讯》等新栏目,经济新闻成为报道重点”和所学可知,1978年12月月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从此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体现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转移,A项正确;1961年中共中央开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项;1966年“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排除C项;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排除D项。故选A项。
22. 新中国成立是一个旧时代终结的标志,下面属于新中国成立意义的是( )
A. 使广大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赖以发动内战的重要军事力量
C. 洗雪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
D. 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至此结束,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A项是土地改革的意义,B项是三大战役的意义,C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所以答案选D。
23.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反抗美国的侵略。当时率领志愿军的司令员是(  )
A. 朱德 B. 彭德怀 C. 林彪 D. 毛泽东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与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抗击美国侵略军;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4. 某历史学习小组围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运动进行研究性学习。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 ( )
A. 彻底实现国家独立 B. 巩固新生政权 C.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D.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西藏的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抗美援朝,保卫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土地改革摧毁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故答案选B。
25. 从农民拥护新生政权的角度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成果,最有意义的是( )
A. 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B. 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
C. 消灭了地主阶级 D. 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选项A符合题意;废除了封建剥削制度,与农民的态度不符,B排除;消灭了地主阶级与农民的利益不符,C排除;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排除。故选A。
26. 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投资比例为58%,交通运输为19.2%,水利农林为7.6%,文教卫生为7.4%,其他为7.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这反映出“一五计划”期间( )
A. 农轻重比例协调 B.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 重点培养建设人才 D. 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工业投资比例为58%……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约为1:7.9。”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我国重点投资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排除AD,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人才培养的信息,排除C。故选B。
27. 《共产党宣言》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措施中客观上符合上述思想的有
①“一五计划”经济建设
②“三大改造”
③“大跃进”运动
④人民公社化运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目中的材料“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中,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可知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力,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以①②正确,③④是错误的经济措施,其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排除。故选A。
28. “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到严惩的践踏,最典型的事件是( )
A. 实行“大串联” B. 制造“刘少奇案”
C. “九·一三事件” D. 镇压“四五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期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说明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B项正确;实行“大串联”是文革的过程,排除A项;“九·一三事件”是粉碎林彪革命集团,排除C项;镇压“四五运动”是江青革命集团进行的反对人民群众悼念周总理的四五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29. 春联的内容折射出时代的变迁,下列春联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新气象的是
A.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B. 一五计划指方向,举国欢腾建设忙
C. 总路线大放光芒,超英美指日可待 D. 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其中的“改革开放”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故D符合题意;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其中的“庆新生”,是指新中国成立,故A不符合题意; B是一五计划的进行,故B符合题意;C反映了大跃进运动,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全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华国锋指示中央宣传部门对这场讨论“不表态”“不介入”,汪东兴也在若干场合指责这篇文章。但是,这场讨论已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意愿冷却下去。这说明
A. 社会渴望思想的解放 B. 社会一致要求党中央改变政策
C. 党中央对社会舆论失去控制 D. 社会对学术真理热情空前高涨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和所学知识,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的一些领导人仍然坚持“左倾”错误,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引发了思想界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把人们从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可见当时社会渴望思想的解放,故A正确;题干主要是反映思想解放的问题,没有体现社会一致要求党中央改变政策,也不是反映社会对学术真理的热情高涨,故BD错误;题干反映的是党内一些“左倾”倾向的领导人已经不能左右社会舆论,而不是党中央对社会舆论失去控制,故C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0分,32小题14分,33小题16分,共40分)
3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
——毛泽东《中国人民志愿军应当和必须入朝参战》
材料二 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斗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各民主党派联合宣言》
材料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抗美援朝打败美帝野心狼!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美援朝的必要性。
(2)请用一句当时流行的口号,分析援助朝鲜与自救的关系。
(3)请举出材料二中“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例子。
(4)以上材料所反映的战争的结果如何?
【答案】(1)保卫国家安全,防止侵略者由朝鲜入侵中国;援助邻国朝鲜,遏制美国对东方的侵略和干涉。
(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3)1894年,日本侵略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或甲午中日战争)
(4)美国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解析】
【小问1详解】
必要性:根据材料一“我们采取上述积极政策,对中国、对朝鲜、对东方、对世界都极为有利;而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则对各方都不利……”可知,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防止侵略者由朝鲜入侵中国;根据材料二“朝鲜的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可知,抗美援朝是为了援助邻国朝鲜,遏制美国对东方的侵略和干涉。
【小问2详解】
口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抗美援朝是为了保卫国家安全,所以抗美援朝时期流行的口号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等。
【小问3详解】
例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就是先攻占朝鲜,然后一步一步的侵略中国,即1894年日本侵略 朝鲜,进而侵略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所以朝鲜和中国的关系为“唇亡齿寒,户破则堂危”。
【小问4详解】
结果:根据材料“抗美援朝打败美国野心狼”和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7月,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所以抗美援朝战争以美国失败而告终,不得不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3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的内部刊物《理论动态》第60期,刊登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5月11日,《光明日报》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到5月13日,全国多数省级党报都转载了此文……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由此引发了一场大讨论。
材料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所作出的这些在领导工作中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从过去盛行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束缚中解放出来……将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
(1)材料一中这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有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何时何地召开的?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上述材料中的两个事件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答案】(1)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1978年底,北京。邓小平。
(3)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这场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纠正“两个凡是”的左倾思想,1978年,思想理论界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2)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使中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前后,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的转变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加强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这篇文章的发表及引发的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材料二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有效信息,排除无效信息,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的基础上召开的,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中国进入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3. 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不懈的追求,社会主义道路的工业化进程艰难而坎坷。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落后局面】
材料一 1953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元旦社论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工业状况。材料一中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宏伟蓝图】
材料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哪一年胜利完成的?这是一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之一,此变革标志着什么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初见成效】
材料三 从1953年到1957年,共有596个大中型工程建成投产……1949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到1957年上升到56%;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
(3)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经验启示】
(4)经过30多年的工业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工业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请你谈谈我国工业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答案】(1)状况:工业水平非常低下。
最高利益:实现工业化;建设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2)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
(3)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4)①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②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③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
【小问1详解】
状况:根据材料“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水平非常低下。
最高利益:根据材料一“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我国的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工业水平仍然非常低下,工业基础薄弱,实现工业化成为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
计划: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实现工业化,我国开始实行一五计划。
小问2详解】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1956年底,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过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底的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小问3详解】
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我国的工业总产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为30%”和“1957年的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5%,其中重工业比重由1952年的27%上升到1957年的49%”和所学可知,经过多年的工业化建设,初步改变了我国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局面,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小问4详解】
注意:根据材料三所示建设成就的取得建设成就、和所学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等概括可知,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经济建设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广东省茂名市高州市第一中学附属实验中学2023-2024下学期八年级3月月考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