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刘晏,字士安。一生经历了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管理财政达几十年,效率高,成绩大,被誉为“广军国之用,未尝有搜求苛敛于民”的著名理财家。据此判断,刘晏供职的部门应该隶属于
A.尚书省 B.中书省 C.门下省 D.枢密院
2.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文苑英华》记载:“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视寒素之子,轻若仆隶,易如草芥,曾不以为之伍。”《宋书》中又载:“士庶之际,实自天隔。”与之相关的是,当时( )
A.阶级矛盾不断被激化 B.统治阶级内部严重分化
C.政权长期被门阀把持 D.皇权受士族支持而强化
3.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吏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这一问题所进行的制度设计是( )
A.内外朝制度 B.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两税法
4.《新唐书》评价唐太宗:“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他在位期间
A.崇儒尊孔,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维护国家主权,抵御突厥入侵
C.轻徭薄赋,慎用刑罚,虚怀纳谏 D.开创科举制度,提高进士科地位
5.在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陵乾陵中,有“六十一藩臣像”,该像的背面刻有各藩臣的国名和人名,这些藩臣多为唐西北地区都护府管理下的少数民族官员以及部落酋长。据此推断
A.我国西部地区开始隶属中央 B.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明发达吸引万邦来朝 D.唐朝致力于发展周边国家友好关系
6.陈寅恪指出“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胡汉民族交融促成了大唐气象 B.儒家思想丧失了正统地位
C.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确立 D.游牧民族重建了中原文明
7.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的主要作用是( )
A.繁荣儒家文化 B.防范地方割据
C.削弱宰相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8.“国”字在书法里面有41种写法,而且是汉字中写法较多的一个字。下图中“国”字被广泛使用最晚的是
A.B.C.D.
9.据《隋书经籍志》载:“道、佛者,方外之教,圣人之远致也。俗士为之,不通其指,多离以迂怪假托变幻乱于世,斯所以为弊也。故中庸之教,是所罕言,然亦不可诬也。”材料意在强调
A.佛道思想源自儒家文化 B.人们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
C.佛道思想内容迂怪变幻 D.儒家文化与佛道走向融合
10.汉承秦制,后有文景、武帝之盛,唐袭隋规,紧承太宗、明皇之治。然而为制度奠基的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大举入侵 B.统治集团内部武装叛乱
C.有宦官擅权与外戚临朝 D.大兴土木加之穷奢极欲
11.唐前期商人向国家所纳之税收,在性质与名目上与一般百姓无异,都被编制在以租庸调为主体的农业赋役体制中,商人所纳基本赋税远远高于普通农户。这反映出唐朝
A.放松对商业的管理 B.均田制已遭到破坏
C.政府强力扩大税源 D.商品经济不够发达
12.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只要有学问或有艺能,没有门第身份的限制,朝廷选官不拘一格,唯才是举。朝廷的这种做法
A.提升了社会文化水平 B.阻碍了世家子弟入仕
C.展现了积极进取风貌 D.奠定了汉代盛世局面
13.尽管以唐朝初期到唐朝后期科举入仕者的比重不断增加,但是大士族一方面通过科举延续其政治;另一方面则通过恩荫等途径进入仕途,恩荫入仕的数量叫科举入仕者数量更多。这表明唐代
A.中央统治力量有限 B.贵族政治色彩较浓
C.权贵升迁途径多元 D.士族依然垄断政权
14.1870年,史皮尔曾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史皮尔评析的是( )
A.察举制 B.九品中正制 C.科举制 D.世卿世禄制
15.以笔画简约而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见长的书法艺术是
A.楷书 B.草书 C.隶书 D.行书
16.下图为唐代告身(官员接受官职凭证)书写格式示意图。该图说明唐代告身( )
A.该凭证是官员告老还乡的依据
B.中国古代的制度建设走向规范
C.三省相互牵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
D.尚书省的签署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鞅变法取得了很大成果,“富国强民”的法家政策在秦得到实现。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从秦献公时起的150年中,献公、孝公、赵文王、昭王、秦王嬴政几代君主在位的年代比较长,内部相对稳定。武王、孝文王、庄襄王在位时间短,但也没有因王位继承而引起内部分裂。总之,秦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发根要求,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造成的。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日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
——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能够实现统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卷一四
材料三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设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碟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至唐不同的选官标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19.玄武门之变作为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事件,一直众说纷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俄而东宫及齐府精兵二千人结阵驰攻玄武门,守门兵仗拒之,不得入……太宗左右数百骑来赴难,建成等兵逆败散。
——《旧唐书·隐太子传》(《旧唐书》,成书于后晋945年,后晋赵莹主持编修。被列为“二十四史”之一。)
材料二 太宗命(尉迟)敬德侍卫高祖(李渊)。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问日:“今日作乱是谁?卿来此何也?”对曰:“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高祖意乃安。
——《旧唐书·尉迟敬德传》
材料三 (地府判官)自出问头(写在纸上审讯犯人的问题)云:“问大唐天子……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
——小说《唐太宗入冥记》
材料四 玄武门守将常何的墓志铭拓本在敦煌被发现,铭文记载:武德七年,(常何)奉太宗令追入京,赐金刀子一枚……九年六月四日,令总北门之寄(负责玄武门守卫)。
材料五 太宗曰:“今欲自看国史……卿可撰录进来。”太宗见(玄武门之变)当日事,语多微文(隐晦)。乃谓玄龄曰:“……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
——(唐)吴兢《贞观政要》卷7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一方先发动的还是李建成李元吉一方先发动的?结合材料信息说明你这样判断的理由。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重,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参考答案:
1.A
【详解】依据材料中“管理财政”可知是属于六部中的户部,六部隶属于尚书省,故A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不符合题意,排除B;门下省负责审核,排除C;枢密院是宋代负责军事的机构,排除D。故选A。
2.C
【详解】依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庶族的阶级划分森严……”,“士庶之际,实自天隔。”,可以看出当时士族与庶族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秩序,形成士族专权现象,门阀士族长期把持着政权,C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两者之间有着森严的等级,未涉及矛盾激化,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统治阶级内部的状况,排除B项;此时的皇权受士族的支持而削弱,排除D项。故选C项。
3.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论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并不断完善,三省相互制衡,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体现了“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C项正确;“内外朝制度”是实行与汉朝的制度,排除A项;“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的要求不符,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中后期的赋税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间轻徭薄赋,慎用刑罚,虚怀纳谏,C项正确;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的是汉武帝,排除A项;唐太宗不是抵御突厥入侵,而是出兵反击突厥,先后击败了东、西突厥,排除B项;开创科举制的是隋炀帝,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刻有各藩臣的国名和人名,这些藩臣多为唐西北地区都护府管理下的少数民族官员以及部落酋长”反映出唐朝与其它民族交流较频繁,体现了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西部与中央是隶属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政策,与外来的国家与民族没有关系,不能体现“万邦来朝”,也不是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排除CD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邀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胡汉民族经过长期交融,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相互影响和渗透,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呈现大唐盛世气象,A项正确;隋唐时期的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不断发展的,C项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盖取塞外野蛮精恽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反映的是中原文明吸收了游牧文明的优点,而不是游牧文明重建中原文明,排除D项。故选A项。
7.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隋唐科举制是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之一,D项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文化繁荣,但不是主要作用,排除A。科举制是选官制度,与防范地方割据、削弱宰相权力无关,排除BC。
8.C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获取信息和调动所学知识的能力。考查了汉字的演变特征,古代汉字经历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根据所学,C是中华民国时期使用的,使用最晚。其他选项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科技、文学艺术 艺术 汉字演变。
9.B
【详解】材料说明佛道思想为圣人所用能发挥好的效果,俗士不能通达其要旨,往往出现乱象,因此,应该应理性看待佛道思想,故选B;佛教由印度传入我国,A不符合史实,排除;C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点睛】
10.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朝的暴政导致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终于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在起义军的打击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炀帝在江都被部下杀死,隋朝灭亡。因此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实行暴政,即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等,D项正确;A项不是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的原因,排除A项;BC项不符合秦朝、隋朝的史实,排除BC项。故选D项。
11.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唐前期商税被纳入农业税体系中,而且对商人征收重税。这说明当时商税数量不多,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有限,D正确;对商人征收重税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排除A;唐代前期均田制并未遭到破坏,排除B;商税在农业税体系中,扩大税源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C。
12.C
【详解】由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打破了原有的选官制度,选官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展现了当时政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故选C项。题干重在强调政府对人才的重视,这种做法并不能直接使社会文化水平得到提升,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朝廷选官唯才是举,这与“阻碍了世家子弟入仕”不构成必然的因果关系,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奠定了汉代的盛世局面,且汉武帝时期的汉朝就是鼎盛时期的汉朝,排除D项。
【点睛】本题考查汉武帝时期的选官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依托材料梳理材料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联。
1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大士族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延续政治地位,而且通过恩荫做官的人较科举入仕者更多,世家大族依然对政治保持很大影响,这表明唐代政治血缘贵族色彩较浓,B项正确;唐代大力推行科举制度,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具有重要意义,排除A项;材料只是反映了贵族可以通过恩荫和科举两种方式做官,不能体现权贵升迁途径多元,排除C项;科举制凭考试而不凭门第选拔官员,使得不少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治,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影响在逐渐降低,排除D项。故选B项。
14.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排除了世袭等级、财富权力因素,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故C正确;察举制依据品德选官,难免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排除A;根据材料可知,这种制度既然没有世袭等级,没有财富的权力,那就排除世袭制和九品中正制,排除B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联系所学科举制的特点分析解答。
15.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书书法笔画简约而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因此B正确,ACD排除。故选B。
16.B
【详解】根据示意图中签名机构可知,这里渉及的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牵制分工配合,体现了制度建设的规范性,B项正确;该凭证是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机制,并非官员告老还乡的依据,A项排除;三省分工明确,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C项排除;尚书省负责执行,并非决定,D项排除。故选B项。
17.(1)原因: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2)作用: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民族矛盾;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秦国地理位置优越,攻守均得其便,战国时期,国都末被他国攻破的只有秦国。秦国内部纷争较少”可知,秦地理位置优越,内部相对稳定;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国强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远交近攻,采取了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
(2)作用:根据材料“民族根柢,莫如语言,语言消灭,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及所学可知,孝文帝积极汉化,促进北方民族大融合,缓解民族矛盾;根据材料“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及所学可知,孝文帝采用中原政治制度,加速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孝文帝的改革为北方统一及隋唐盛世出现打下基础。
18.(1)标准:汉初以德行(品行或孝廉)为标准;魏晋以门第为标准;隋唐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
【详解】(1)根据材料“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选官制是察举制,察举制的选官标准是孝廉;根据材料“乃立九品官人之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是九品中正制,其选官标准前期是品德,后期是门第;根据材料“然后为真正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的选官制是科举制,其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门第限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有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缓和社会矛盾;科举制的推行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教育的繁荣发展。
1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理由:材料一《旧唐书》的记载存在矛盾,既然是李建成发动事变,应该准备充分,却到临湖殿才发现有变,又回到东宫应对;撰写于唐朝的材料四反映李世民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较晚出现的材料一作为官修正史,可能遭到篡改,可信度存疑;材料二作为一手史料,较材料一时间更早,被篡改内容的可能性小,且能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综上所述,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结论是合理的。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太宗(李世民)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建成、元吉(李世民的兄与弟)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和所学可知,材料一《旧唐书》的记载存在矛盾,既然是李建成发动事变,应该准备充分,却到临湖殿才发现有变,又回到东宫应对;根据材料“……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和所学可知,撰写于唐朝的材料四反映李世民有干预史官修史的意图,因此较晚出现的材料一作为官修正史,可能遭到篡改,可信度存疑;根据材料“秦王(李世民)以太子(兄李建成)齐王(弟李元吉)作乱,举兵诛之,恐陛下惊动,遣臣来宿卫”“《旧唐书·尉迟敬德传》”和所学可知,材料二作为一手史料,较材料一时间更早,被篡改内容的可能性小,且能印证李世民发动政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我认为李世民发动事变的结论是合理的。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
20.见解: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
理由: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把选拔官员的权力由地方豪强收归到中央政府,大大的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大批庶族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与了国家政权,从而扩充了官僚队伍阶层。通过实施科举制,社会上的人才得以入仕为官,促进了官僚队伍的更新。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据材料数据可知,中国古代入仕的寒门学子从隋朝以后显著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和科举制的出现有关,据此可以提炼出论点是科举制推动了官僚阶层的更新与充实。关于阐释可从科举制的选官方式、选官权力、选官原则及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即可,最后得出结论。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