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表是1953-1957年中、英、美部分工业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单位:%)统计表。该表说明中国实施“一五”计划期间
中国 英国 美国
工业生产指数 18.0 4.1 2.8
钢 31.7 5.7 3.9
原煤 14.4 下降 0.4
发电量 21.6 7.8 9.1
A.我国的重工业基础相对发达 B.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明显提高
C.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在重工业 D.英、美工业化水平骤降
2.毛泽东在1961年1月13日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我希望同志们回去之后,要搞调查研究,把小事撇开,用一部分时间带几个助手,去调查研究一两个生产队、一两个公社。在城市要彻底调查一两个工厂、一两个城市人民公社。”这一谈话主要是为了
A.加快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B.恢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C.做好政策调整的准备 D.推进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3.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1951年 B.1953年 C.1955年 D.1957年
4.1958年6月12月,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指出,“土地所能供给人们的粮食产量碰顶了吗?科学的计算告诉人们:还远的很!……因为,农业生产的最终极限决定于每年单位面积上的太阳光能,如果把这个光能换算农产品,要比现在的产量高出很多。那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这反映出
A.大众传媒传播信息推动社会发展
B.人民公社化运动调动了科学家的工作热情
C.科学家的科学成果为农业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D.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
5.刘少奇称新中国初期实行的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是因为
A.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农民走上了合作化道路
C.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D.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6.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
A.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彻底瓦解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推进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7.下图是一幅名为《眼疾》的时政漫画,站着的眼科医生说:“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坐着的杜勒斯(美国国务卿)回答:“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这幅漫画说明
A.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B.美国正在遏制共产主义
C.美国敌视中国政策破产
D.美国支持南京国民政府
8.中国是农业大国,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 )
A.以铁人志制服大庆井喷的王进喜 B.靠赤子心改变兰考旧貌的焦裕禄
C.用原子弹保卫国家安全的邓稼先 D.凭杂交稻端稳中国饭碗的袁隆平
9.毛泽东曾说:“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制度,而由工人阶级团结全体有公民权的人民,苜先是农民,向着反动阶级、反动派和反抗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分子实行专政”“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这种民主的方法,具体化为一个公式,叫做团结一批评一团结”。此目的是
A.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B.为新中国作政治理论的准备
C.区分两类不同矛盾 D.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
10.1967年10月,准备竞选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发表文章写道:“从长远来看,我们简直经不起永远让中国留在国际大家庭之外……;容不得使十亿最有才华的人民生活在愤怒的孤立状态之中。”尼克松发表这番言论的国际局势是
①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重要
②美国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
③中国作为制衡力量无论与苏美任何一方和解都会使中美苏三角发生倾斜
④美国从越南撤军集中全力对付苏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材料中三次“革命”分别对应的是
A.王位世袭制确立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B.皇帝制度确立《临时约法》的颁布《共同纲领》的制定
C.秦的统一湖北军政府的建立解放战争的胜利
D.秦的统一辛亥革命新中国的成立
12.1950年,根据全国公粮调拨计划,湖南省运粮司令部协调工商、税务、铁路、公安等部门,发动民船联运社和航业公司,将大量的死角粮、难运粮有序调运出来,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这( )
A.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 B.恢复了千疮百孔的国民经济
C.加速了抗美援朝的胜利 D.反映了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13.1969年尼克松在就职演说中暗示:“我们谋求建立一个开放的世界一对各种思想开放,对货物和人员的交流开放;在这个世界里,大小国家的人民都不会怒气冲冲地处于与世隔绝的地位。”中国领导人见微知著,8天后《人民日报》全文刊出其演说。这反映出
A.美国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
B.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
C.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意向
D.美国对外开放政策取决于经济全球化
14.1955年8月,我国发布了《农村粮食统购统销暂行办法》和《市镇粮食定量供应暂行办法》两个文件,规定粮食凭城镇户口实行按人定量供应,农民吃粮自行解决,并规定了对粮食转移证、粮票等的管理使用办法。上述做法的实施( )
A.解决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 B.阻绝了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
C.顺应了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 D.推动了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开展
15.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这说明中国外交
A.实现了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开创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废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打破了美国的孤立封锁包围
16.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其中,“一边倒”指
A.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 B.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C.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 D.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共同纲领》内容摘要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思想观念?写出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的全称,并简析这部宪法对于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意义。
(2)据材料二概括《共同纲领》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地位。
(3)据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什么政治制度?联系所学该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该宪法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8.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与坚决维护国家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初建布达拉宫时,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在藏汉等各族工人齐心协作下,布达拉宫得以顺利完成。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如宫顶正脊的两端,除有仙人抱角、兽吻飞檐等,还设计了独具特色的宝珠、宝瓶等。
——摘自郭卫平《从布达拉宫看西藏地方与祖国的关系》
材料二 新疆建省首功应推左宗棠。1877年,左宗棠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朝廷发出上谕,令左宗棠具奏方案。左宗棠强调,目前“所当亟筹者,善后之策”。为此,他筹划实施“修河渠、筑城堡、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善后事务。随着“诸务皆次第兴举,成效显著”,左宗棠于1880年上奏,大体拟定了“改郡县,设官分职”的方案。到1880年9月,“新疆已隐然成为一省之雏型”。1882年,针对朝廷内“不宜分设行省,应与甘肃合为一省”的声音,远处两江总督任上的左宗棠,上奏吁请朝廷尽快设省。
——摘编自罗正钧《左宗棠年谱》
材料三
(1)关于布达拉宫的建筑有两种观点可供讨论:①布达拉宫镌刻着藏汉民族水乳交融的血肉联系;②布达拉宫的建筑特色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选择①,请结合材料一及唐朝、清朝的史实,概述布达拉宫建造与重建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所展现的民族精神:选择②,"请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从建筑艺术的角度阐释布达拉宫“藏汉合璧”的特征。(只列观点不加阐述不得分)
(2)请指出清政府主管新疆事务的中央机构的名称,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左宗棠主导下清政府维护新疆主权的措施。
(3)阅读材料三,写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初期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据,并说明这一制度对内蒙古发展的影响。
19.鸦片战争以来,中国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近代化道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第五条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第十六条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的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材料四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影响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列举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为反抗外敌入侵进行了哪些抗争?(要求:每个社会阶层举一例)。
(3)材料三内容出自哪一部法律文献?它有何重要历史意义?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4)针对材料四“它(新中国)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与历史
——摘自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作者张乐平
——摘自195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作者苏光
请给两幅漫画确立一个共同的主题,并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加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解读合理,阐释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故B正确;新中国中国重工业非常薄弱,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中西方工业化的核心问题,排除C;1953-1957年,英、美处于战后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排除D。
2.B
【详解】毛泽东要求干部对农村与城市的经济状况进行调研正是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可盲目,故B正确;此时要进行调整,而不是加快变革,排除A;毛泽东强调的是思想路线的问题,而不是政策,排除C;此时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D。
3.D
【解析】略
4.D
【详解】根据题干“1958年6月12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可以知道,这是浮夸风的表现,说明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正潜滋暗长,故D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名师点睛】
本题以钱学森在《中国青年报》发表科普文章内容为切入点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左”倾错误,抓住关键信息“1958年6月12月”“稻麦每年的亩产就不仅仅是现在的2000多斤或3000多斤,而是2000斤的20多倍”即可。
5.A
【详解】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政权而实施的土地政策,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故答案为A项;三大改造中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土地私有到集体所有的转变,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与土地改革无关,排除C、D项。
6.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中国采取“不争论”的策略,并避免对相关问题的回应,主要是要防止落入西方国家想破坏会议进程的圈套,以此维护会议的顺利进行,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A项正确;“彻底瓦解”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参与会议的都是亚非国家,而且中国此举旨在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据材料“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美国敌视中国,B符合题意;据材料没有涉及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A错误;据材料“我看不见,我只能看见蒋介石。”可知,美国继续敌视中国,没有体现敌视中国政策破产,C错误;据材料“难道你连六亿人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看不见吗?”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败退台湾,故此时称为台湾政府,D说法错误。
【点睛】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中国。
8.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当代(中国)。根据材料“20世纪70年代,有一位科学家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并结合所学可知,1973年以袁隆平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D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王进喜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气概,带领石油工人为我国石油工业发展顽强拼搏,排除A项;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排除B项;邓稼先是“两弹一星”的元勋,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思想,毛泽东在1957年指导全党明确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 ,目的是团结一切力量建设社会主义,D项正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不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目的,A项错误;1957年新中国早已成立,毛泽东指导党员干部学习的目的不是为新中国作政治理论的准备,B项错误;区分人民民主和专政,学会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当时的政治任务,不是主要目的,C项错误。
10.A
【详解】中美关系的缓和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中国方面来看,美国必须正视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故①符合;就美国方面来看,当时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需要在与苏联的抗衡中减轻压力和负担,故②符合题意;当时,中国可以作为平衡苏美利益关系的支点,故③符合题意;当时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不能自拔,需要实行战略收缩,而非与苏联抗衡,故④不符合题意。故选①②③组合,排除BCD,A符合题意。故选A。
11.D
【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文字和材料中文字“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可以判断是指秦朝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第二次是指1911年的辛亥革命;第三次是指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所以答案选D。
考点: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1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中国)。根据材料“在保证本省供给的同时,也有力支援了两广、华东、华北、西北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调拨粮食有利于保证各地粮食供应,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A项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B项;材料中的粮食支援的是中国部分省份,与抗美援朝无关,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在“一五计划”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领导人对尼克松改变对华政策、改善两国关系的暗示见微知著,在《人民日报》全文刊出其演说,反映出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意向,C项正确;中国政府和媒体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解读与回应,不能说明美国政府放弃了霸权主义政策,A项错误;美国在世界政治格局中处于强势地位与尼克松总统调整外交策略,实行战略收缩不符,B项错误;冷战时期美国对外开放政策影响而非“取决”于经济全球化,D项错误。
14.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它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内容,对于增加积累和扩大投资,推动工业化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粮食供应紧张局面的解决,取决于行政管理、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A项观点材料依据不足,排除A项;B项“阻绝了”夸大该做法的影响,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运动在1953年就已开始推行,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法国是西方大国,中法建交实现了中国外交的突破,A正确;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排除B;中苏关系破裂之后,“一边倒”外交基本结束,排除C;新中国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国家建交,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封锁,排除D。
16.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边倒指的是我国坚定的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B项正确;A项与另起炉灶有关,排除;C项与打扫干净屋子在请客有关,排除;一边倒与同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7.(1)观念:主权在民、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全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
(2)内容: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基本方针、政策。地位: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3)制度:原则: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详解】(1)观念:据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可知,主权在民;据材料“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可得出法律至上(或宪法至上)。全称:据所学可知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意义:据所学可从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里程碑等方面回答。
(2)内容:据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可知,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国家最高政权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可知,规定了政权组织形式;据材料可知还规定了“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等。地位:据所学可知,《共同纲领》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3)制度:据材料三“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可得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则: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的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社会主义原则。历史意义:据所学可知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开创了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18.(1)选择①过程: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为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重建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康熙帝派工匠参加扩建工作。精神: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选择②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屋项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
(2)机构:理藩院。措施:武力抗击侵略、外交谈判、设置行省、加强新疆地区开发。
(3)时间: 1947年。依据:《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影响:实现了内蒙古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详解】(1)“过程”,依据材料信息“松赞干布就曾招请许多汉族工匠到拉萨献技,使吐蕃建筑受到了汉民族的一定影响……达赖五世返回西藏后,下令重建这座宫殿……他圆寂后,布达拉宫再次扩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修建红山宫,为布达拉宫的前身;达赖五世重建宫殿,改称布达拉宫;康熙帝派工匠参加扩建工作等角度说明。“精神”,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得出:藏汉人民民族团结的精神。“特征”,依据材料一信息“布达拉宫的许多殿堂都采用了中原汉式传统的建筑方法,同时又按照藏族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宗教精神,在某些地方进行了创造性的加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藏族碉楼建筑形式,木石混合结构;宫墙花岗石砌筑,藏式黑边方窗;屋项飞檐翘角,殿内木结构采用梁架、斗拱、藻井等。
(2)“中央机构”,依据所学知识得出:理藩院。“措施”,根据材料二信息“左宗棠上折呼吁新疆应设行省……他筹划实施‘修河渠、筑城堡、兴屯垦、清丈地亩、厘正赋税、分设义塾、更定货币’等善后事务”概括得出:设置行省、加强新疆地区开发;结合所学知识从武力抗击侵略、外交谈判等角度补充。
(3)“时间”,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的时间是1947年。“法律依据”,结合所学知识从《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角度说明。“影响”,依据所学知识从实现了内蒙古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促进了内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角度分析。
19.(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资产阶级——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每个阶级任选一个)
(3)法律文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意义: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中国以法治国的先河。(任选一点)
主旋律: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4)成就①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一“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可知,马克思论述的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二“ 从1840年到1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以来,农民阶级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开展了洋务运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资产阶级进行了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3)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法律文献,根据材料三“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可知,该文献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开创了中国以法治国的先河。第三小问主旋律,根据材料二“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可知,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4)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近代中国。时空是现代中国。结合所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的相关知识可知,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
20.主题:人民的解放(或中国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解读:图1,五星红旗升起象征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在五星红旗下庆祝胜利象征着国民党反动统治已被推翻;和平鸽在五星红旗旁边飞翔象征着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外国友好人士向我们热情祝贺象征着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帝国主义反动派跌入深渊象征着新中国建立鼓舞了被压迫民族争取解放的斗争。(四点以上)
图2,田间衣帽破烂的草人身,象征着旧中国农民生活的苦难;路上推着自行车、牵着牲口、手里提着新买来的东西,正行走着衣着光鲜、笑逐颜开的农民,象征着土地改革后新中国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土地改革实行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或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仅使农民政治上翻了身,也使农民彻底摆脱了地主阶级的剥削。(三点)
【详解】该题主要先观察漫画所反映的信息,图1是1949年10月3日的漫画,名字是“大旗招展全球”,这个大旗指的是五星红旗,结合时间,我们可以得出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信息提取围绕新中国成立即可。图2的时间是1952年,材料中又提及农民,结合所学知识可判断,图2反映的是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信息提取围绕土地改革即可。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过去的黑暗中解放了出来;土地改革把土地分给了农民,农民从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中解放出来了,所以两幅漫画的主题可以是人民的解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