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表为1978年和1982年全国农垦系统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农产品名称 1978年 1982年 年均增长(%)
粮豆 648.50 682.00 1.27
棉花 7.42 13.15 15.38
油料 8.54 15.45 15.98
肉类 18.44 26.11 9.08
A.市场化方向已经明确 B.所有权改革成效显著
C.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D.统购统销政策的废除
2.2010年的“两会”期间,选举法的修改受到热议。1995年,农民从拥有“1/8投票权”发展到拥有“1/4投票权”,如今则将进入与城市居民 “同票同权”的新时代。新时期,表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是 ( )
A.《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 B.“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行政诉讼法》的颁布 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
3.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这三大理论被写入党章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在哪些会议上?
A.七大、十五大、十六大 B.七大、七届二中全会、十五大
C.七届二中全会、八大、十六大 D.八大、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曾倾尽全力来帮助社会主义阵营的待援国家及其他新兴民族国家,对外援助多是“无偿”性质的;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对外援助以经济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充分考虑与国内经济发展的互补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国( )
A.对“一边倒”外交方针进行反思 B.外交政策发生根本性改变
C.对外援助旨在推动国内经济发展 D.对外援助日益务实和灵活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经济所有制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等思想,并付诸实践始于
A.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
B.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
D.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
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这一理论在1978~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7.1990年以来,浦东新区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浦东的崛起主要得益于( )
A.地理位置的优越 B.工业基础的雄厚
C.矿产资源的丰富 D.改革开放的深化
8.中国政府在20世纪70年代末推行企业利润留成制度,80年代进行利税改革和承包经营责任制,90年代时,政府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这反映出中国
A.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 B.基本扫除企业发展碍
C.有意淡化公私企业的界限 D.政府积极转变自身职能
9.下表为1978-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情况表。据此可知
项目 1978年 1995年 2000年 2006年 2009年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133.6 1577.7 2253.4 4761.0 5153.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 343.4 4283.0 6280.0 15781.0 17175
A.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B.城乡人均收入差距缩小
C.中国已经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0.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民的衣着打扮,由“追求穿暖”逐步向“追求穿好”方面转变。在条件好一些的农村,青年人在讲究款式、追求时尚方面,丝毫不亚于城里人。这主要得益于( )
A.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B.改革开放深入发展
C.乡村精神面貌改变 D.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1.下图为北京郊区1978年和1986年男户主职业占比的情况。与1978年相比,1986年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的突破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12.下表是《战后日本生产增长和就业增长比较简表》(人数:千人指数:1975年为100)。这表明了二战后日本
行业 类别 1950 1960 1970 1980
农业 生产指数 51.2 75.2 94.7 121
从业人数 16,102 13,121 9,334 5,426
制造业 生产指数 5.1 25.3 92.2 101.9
从业人数 5,690 9,553 13,682 13,145
A.国家失业人口逐渐增多 B.奉行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C.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显著 D.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
13.1982年,浙江缙云县粮食总产量26060万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业总收入8109万元,比1978年增加40.5%,多种经营进一步发展,涌现出一批年收入万元钱、年售粮万斤、年产蚕茧超千斤的先进典型户。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是由于
A.农业生产合作社普遍建立 B.农村土地所有制的根本性变化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1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重要意义有
①改变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③加快了农村的现代化进程
④开辟了农民致富的新途径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④
D.②③④
15.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唱到:“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这一变化源于
①农民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②产品分配方式发生变化
③“一国两制”方针的实施④生产经营形式的改变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6.下图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颁布的部分法律法规文件名称。据此可知( )
A.民生理念融入法治建设 B.中国法治建设的基础得以奠定
C.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D.依法治国的方略开始稳健实施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在 1997 年香港主权移交后,香港的选举制度应逐步向普选方向改革。香港 2012 年政改方案落实了一部分改革措施,但尚未达到普选的目标。2014 年,中央政府、特区政府和香港的泛民主派及民间组织都提出在 2016 年立法会选举、2017 年行政长官选举时落实普选的目标,但各方对这两次选举的具体机制具有不同意见。香港激进反对派要求特首候选人必须经由“公民提名”,并以违法的“占领中环”胁迫,给政改平添波折。中央态度十分明朗:政改方案必须在基本法框架内提出,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这是中央的底线。从 2017 年开始,行政长官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提名委员会委员共 1200 人,由下列各界人士组成:工商、金融界 300 人;专业界 300 人;劳工、社会服务、宗教等界 300 人;提名委员会的名额和产生办法,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根据民主、开放的原则制定选举法加以规定。立法会议员、区议会议员的代表、乡议局的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别行政区全国政协委员的代表 300 人。2021 年 3 月 11 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香港特别行政区实行选举制度改革,是香港民主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治体制的重大变革,关系到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必须审慎、稳步推进,防范可能带来的各种风险。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香港特区选举制度改革的影响。
18.成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我国西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领头羊之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唐中期至宋,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唐开元年间,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宋人田况有诗写到:“蜀虽云乐土,民勤过四方……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唐宋时期成都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口号的洋务运动不断发展。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桢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在四川机器局的带动下,一部分官僚绅商等投资现代工业企业,到1911年四川近代工业企业遍及矿业、印刷、纺织等20多个行业,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据何一民、王毅《成都简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四川机器局创办的特点,并分析四川机器局创办后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茶馆是成都的一个文化象征和发展的缩影。改革开放后,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尽管这个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已发生根本性的巨变,但茶馆仍然可以容纳掺茶师傅、算命先生,挖耳师、擦鞋匠、小贩等在其中谋生,并进一步展示出传统生活方式和地方文化的活力。
——据王笛《农民工的城市经历:改革开放后的茶馆观察》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用两个关键词来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成都的社会风貌。
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宋朝在商业发展方面,比前面任何朝代都大胆的多,商业繁荣的程度也前所未有。若说宋朝发生了“商业革命”,这其实一点也不为过,毕竟无论是商业环境、商业观念、城市功能,还是经营模式、货币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然而,如若将其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欧“商业革命”进行对比,不免小巫见大巫,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商业革命”。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出现“商业革命”的原因。
材料二 全国工商联是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工商企业的民间商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进言建议,同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
——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全国工商联在改革开放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三、论述题
20.以生产“光明牌”冷饮而驰名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这个中国最早冷饮企业,历经风雨百年,于2013年迎来了其百年延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3年,上海益民食品一厂有限公司的前身——美商海宁洋行在上海沙泾港路250号开办蛋品加工厂,是中国第一家机域化的冷饮企业。其生产的冰饮霸占上海,民族品牌纷纷破产。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日宣战,美商海宁洋行由日本明治产业株式会社接管。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从日本人手中接收海宁洋行,并发还美商。
1947年,国民党联勤总部收购海宁洋行,随后与第一粮秣厂合并,成立上海粮服实验厂。
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海粮服实验厂,后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蓝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
1950年,时任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冷饮品牌”,他提议品牌取名“光明”,寓意是“光明照亮中国”。第一块国货冰砖“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厂领导带领职工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国货“光明牌”。“光明”品牌商标上用火炬代表着光和热,象征着希望,56道光芒象征着56个民族大团结!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民一厂企业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品也随之变化。
1983——1985年,先后引进了丹麦、瑞典、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冰激凌生产线,冷饮利润大增,提升了益民食品一厂的核心竞争力。
1993年8月——2003年,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发展与上海众多国有老字号企业一样,历经合资、重组的几度沉浮。
2004年,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生产“光明牌”冷饮的花园工厂在上海奉贤做然崛起。
——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历史展示馆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结合中国近现代史,自拟论题,简要阐述。(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论述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1.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表格中主要农产品产量的提高,C项正确;1992年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正式肯定了市场化的方向,排除A项;我国农村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公有制的所有权,排除B项;1992年底,全国844个县(市)放开了粮食价格,粮食市场形成,统购统销才真正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材料中通过的法律涉及的是村民自治选举法,D正确;A是关于民族区域自治法律;B是依法治国思想;C属于诉讼法。不符合材料主旨。
3.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的是毛泽东思想,1997年十五大确立的是邓小平理论,十六大确立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故选A。
4.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援助主要是社会主义和新兴独立国家,而且多是无偿性质,说明这个时期外交指向性明显,改革开放后对外援助以经济援助技术援助为主要形式,而且考虑到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说明这个时期外交比较务实,D项正确。“一边倒”方针只是在五十年代初实行,排除A项;外交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变,总原则依然是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排除B项;C项无法体现变化,排除C项。故选D项。
5.A
【详解】据所学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特区建设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经济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由此可知,最早把这种思想付诸实践的是1980年设立的经济特区,A正确;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限,对来投资办厂的外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以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不符合材料所述,B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目标而不是实践,C错误;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理论的完善,而不是付诸实践,D错误。
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后我国开始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C;“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方针,不属于经济领域,排除A;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问题,排除B;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
【点睛】
7.D
【详解】根据材料“1990年以来,浦东新区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推动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崛起,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D项正确;地理位置的优越是客观因素,排除A项;工业基础的雄厚,与史实不符,上海为我国的金融中心,排除B项;矿产资源的丰富,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8.D
【详解】本题考查新时期中国企业改革,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为了激发企业活力,中国政府不断推出新的制度,进行改革探索,放宽对企业的限制,这说明中国政府在积极转变自身职能,故选D项;此时期中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不能等同于现代企业制度已基本建立,故排除A项;基本扫除企业发展障碍的说法过于绝对化,故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公私企业界限问题,故排除C项。故选D项。
9.D
【详解】表格显示1978—2009年我国农村和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逐渐增长,主要原因是1978年之后经济体制改革促使经济飞速发展,故D项正确;表格体现出是可支配收入,不能说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故A项错误;表格显示城镇居民和农村收入差距是逐渐拉大,故B项错误;中国目前还没有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故C项错误。
10.B
【详解】本题属于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属于原因题。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后。结合所学知识,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得到了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改变,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因此材料所述现象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深入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城市经济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们的衣着发生了改变,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1.C
【详解】根据材料,与1978年相比,1986年北京郊区从事工商业等方面职业的男户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土地制度的改革;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员会;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使农业生产适应市场需要,允许农产品进入市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进行多种经营。1986年从事工商业等方面职业的男户主所占比重大大上升正是农村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突破的结果,C项正确;A项时间是1956年,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郊区农村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1992年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业生产指数呈增长趋势,从业人数呈下降趋势,制造业生产指数呈增长趋势,从业人数呈增长趋势,结合史实可知,工业从业人数增加,经济结构中工业比列加大,故C正确;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失业人口数量,排除A项;自由主义指的是自由竞争、自由经营、自由贸易,材料与自由主义无关,B项排除;材料与外向型经济无关,D项排除。故选C项。
13.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动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故选C;1953年,我国开始农业合作社运动,排除A;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排除B;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建立,排除D。
14.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乡镇企业的崛起有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为我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推进中国特色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②③④符合题意。建立乡镇企业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配套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形式,也不会改变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①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项,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此项包含不符合题意的①,排除;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两项包含符合题意的序号不全,漏掉了②或③,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5.D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包产到户,自负盈亏,故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得到提高,故②④正确;土地所有权仍然属于国家,没有变化,农民拥有土地的使用权,排除①;“一国两制”是解决香港、澳们、台湾问题的,是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排除③。综上所述,排除①③,排除ABC,所以选D。
16.A
【详解】根据材料法律可以看出,以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国家制定了教育,医疗,食品安全,住房等民生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到电子商务法、药品管理法,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出台,全方位回应民生关切,这体现了民生理念融入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A项正确;奠定中国法治建设基础的是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排除B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是在2010年底,排除C项;依法治国是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方略和奋斗目标,1999年写进宪法,排除D项。故选A项。
17.(1)背景:香港回归,设立特别行政区;依据《香港基本法》,实现普选是政改目标;香港各界意见不同,激进派制造事端;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和香港地区繁荣稳定的决心;境外势力的干预。
特点:中央政府为主导;坚持“一国两制”;不断发展和完善;高度自治;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2)是香港民主的发展与进步;将有利于结束香港长期以来的政治乱象;为香港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创造更多机遇和空间;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有利于打击境外反华势力;有利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政局稳定;为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示范意义;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
【详解】(1)原因:根据“1997 年香港主权移交”“香港特别行政区”得出香港回归,设立特别行政区;根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的选举制度应逐步向普选方向改革”得出依据《香港基本法》,实现普选是政改目标;根据“各方对这两次选举的具体机制具有不同意见”“香港激进反对派……给政改平添波折”各界意见不同,激进派制造事端;根据“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得出中央政府坚持“一国两制”和香港地区繁荣稳定的决心;还可从境外势力的干预等分析总结。特点:根据“全国人大关于完善香港特别行政区选举制度的决定”得出中央政府为主导;根据“行政长官候选人必须爱国爱港、不可以对抗国家”得出坚持“一国两制”;根据“稳步推进”得出不断发展和完善;根据“”得出高度自治;根据“根据民主、开放的原则”得出体现了民主的广泛性和开放性。
(2)根据“是香港民主发展的历史性进步”得出是香港民主的发展与进步;根据“关系到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得出有利于香港的长期繁荣和稳定;根据“关系到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得出有利于国家的主权完整和政局稳定;结合所学,还可从有利于打击境外反华势力、有利于结束香港长期以来的政治乱象、对解决台湾问题具有示范意义、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借鉴等角度分析总结。
【点睛】
18.(1)表现:人口众多;商贸发达;西南大都会。
原因:社会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自然条件优越;兴建水利工程;农耕经济发达;南方丝绸之路的推动;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特点: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或兴起较晚;技术力量薄弱;依靠西方技术;管理方式落后;采用封建管理方式)。西南地区首创;带有近代性质(或采用机器大生产);主要生产军工产品。
作用: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的国防建设;提高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近代化水平;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开放;包容;时尚;休闲。
【详解】(1)表现:依据材料“成都府的人口户数为137046户,在当时位列全国第二”,得出人口众多;依据材料“当时的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要数扬州和益州(成都)”,得出商贸发达;依据材料“宋代时,成都为西南大都会,素号繁丽、百货川委。”,得出西南大都会。
原因:从社会稳定分析,得出社会相对稳定;从人口迁移分析,得出北方人口大量迁入,劳动力不断增加;从自然环境分析,得出自然条件优越;从水利工程分析,得出兴建水利工程;依据材料“所以农桑具,市易时相望”,得出农耕经济发达;从南方丝绸之路的作用分析,得出南方丝绸之路的推动;从前代奠基分析,得出前代奠定的良好经济基础;从劳动人民角度分析,得出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特点:依据材料“四川机器局管理上采用封建官僚社会的管理方式”,得出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色彩(或兴起较晚;技术力量薄弱;依靠西方技术;管理方式落后;采用封建管理方式);依据材料“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得出西南地区首创;依据材料“从欧洲购买机器设备,创办西南地区第一家机器厂——四川机器局,四川开启了早期现代化进程”,得出带有近代性质(或采用机器大生产);依据材料“早期主要生产机器、枪炮、火药等,后期还增加了电灯等民用产品”,得出主要生产军工产品。
作用:从国防建设分析,得出有利于加强西南地区的国防建设;依据材料“还对云南等周边省区的现代工业发展产生一定影响。”,得出提高了四川及西南地区的近代化水平;从对洋务运动的影响分析,得出推动了洋务运动和民族工业的发展;从对中国近代化影响分析,得出有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3)关键词:依据材料
表现:原因:依据材料“茶馆中电视和录像机逐步取代了旧时茶馆里的地方戏和其他形式的演出,室内的墙上贴满了影碟的封面,大部分都是港台和美国片”,得出开放;包容;时尚;休闲。
19.(1)表现:①商业环境:商业政策放松,政府对市场交易不再直接监管;②商业观念:传统商业观念有所转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③城市功能: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商税。草市具有完备饮食服务功能。出现瓦子等娱乐场所。)④经营模式:商业经营突破时空限制;(夜市发展,出现晓市和庙会集市。坊市制被打破,出现商业街。)⑤货币形式: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新航路开辟;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2)作用: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
【详解】(1)第一问据材料一“毕竟无论是商业环境、商业观念、城市功能,还是经营模式、货币形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宋朝“商业革命”的表现:①商业环境:商业政策相对松弛,政府对市场交易不再直接监管;②商业观念:传统商业观念有所转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③城市功能:城市经济文化功能增强;④经营模式:商业经营突破时空限制,如商铺可随街开设,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早市、夜市昼夜相接;⑤货币形式: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二问据材料一“如若将其与新航路开辟以来的西欧‘商业革命’进行对比……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和所学知识,西欧出现“商业革命”的原因有:从经济角度来看,当时的欧洲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较为迅速,新航路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大洲相互隔绝的状态,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从思想角度来看,文艺复兴等运动弘扬人文主义思想,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2)根据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积极进言建议”可得出代表工商业者参政议政,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根据材料二“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可得出维护私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材料二“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可得出加强中外经济联系,推动国内企业走向世界。
20.示例:
论题:新中国的和平稳定,促进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论述:1913年,美商海宁洋行在上海开办工厂。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在中国投资设厂,抢占中国市场,压制民族工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工业部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诞生,第一块国货冰砖“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逐步稳定,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创造出自己的国货品牌。1978年,益民一厂生产方式多样化,引进欧洲生产线,利润大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对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中国民族企业得到新发展。
综上,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也会保障本民族的经济发展。
【详解】本题为观点阐述类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成文。首先,提取材料中信息,提炼观点,以观点为论题。根据材料“1949年,上海解放,人民政府接管上海粮服实验厂,后改名为华东工业部上海蓝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1950年,时任益民食品一厂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新中国成立了,‘中国应该有自己的冷饮品牌’,他提议品牌取名‘光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益民一厂企业的经营方式日趋多样化,产品也随之变化。......1983——1985年,先后引进了丹麦、瑞典、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的冰激凌生产线,冷饮利润大增,提升了益民食品一厂的核心竞争力。......1993年8月——2003年,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上海益民食品一厂的发展与上海众多国有老字号企业一样,历经合资、重组的几度沉浮。......2004年,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生产‘光明牌’冷饮的花园工厂在上海奉贤做然崛起。”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光明牌”冷饮随着新中国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壮大,从中可提炼出观点,即:新中国的和平稳定,促进了中国民族企业的发展。
其次,围绕提炼的观点,结合材料信息与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进行详细的阐述,如:1913年,美商海宁洋行在上海开办工厂。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资本输出,在中国投资设厂,抢占中国市场,压制民族工业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工业部上海益民工业公司食品第一厂诞生,第一块国货冰砖“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逐步稳定,党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中国民族工业得到新的发展空间,创造出自己的国货品牌。1978年,益民一厂生产方式多样化,引进欧洲生产线,利润大增。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对内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对外开放,“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中国民族企业得到新发展。
最后,对论题进行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观点的准确性,如:综上,中国民族企业发展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促进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同时国家独立,主权完整也会保障本民族的经济发展。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十单元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