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
一、单选题
1.下表内容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其他的有关史料中关于孔子学生的记载。由此可知,孔子主张( )
类别 人物
身份 贵族出身的孟懿子、南宫敬叔、司马牛,贫贱出身的颜路,颜渊、子张等。
年龄 大小不一致,子路少孔子9岁,颜回则少孔子30岁,子张更是少孔子48岁。
国别 鲁(如颜回)、卫(如子贡)、齐(如公冶长)等。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为政以德 D.仁者爱人
2.自春秋战国以来数百年的诸侯纷争局面结束的标志是( )
A.秦统一六国 B.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C.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 D.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
3.西汉王国政区变化表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王国数量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0国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17国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25国
据此可知( )
A.郡国并行制下汉朝疆域不断扩大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推行“推恩令”的时机逐渐成熟 D.中央对王国的控制不断增强
4.《后汉书》中出现了许多诸如“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这在关于西汉历史的史料中是很少出现的。东汉时期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和地方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B.儒家思想在东汉地位显著提升
C.豪强势力影响了国家政权发展 D.血缘宗族力量制约了专制皇权
5.下列属于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的是( )
A.《史记》 B.《汉书》 C.《神农本草经》 D.《上林赋》
6.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其中规定:有爵位之人可以具有升官、抵罪和免除徭役的资格,如无爵位“虽丞相子亦在戍边之调”。该制度
A.确立了新的等级秩序 B.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
C.提高了平民参政的热情 D.表明宗法制根深蒂固
7.《三国志·吴书》中提到:“民者,国之根也。诚宜重其食,爱其命。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这句话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
A.民本思想 B.顺其自然 C.法治思想 D.节用思想
8.董仲舒主张:“王者配天,谓其道。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这一主张传承了( )
A.孔子的民本思想 B.荀子的治国思想 C.孟子的义利主张 D.墨子的兼爱思想
9.周王将征服的土地分封给王室成员、功臣良将和先代贵族后裔,并依据礼制让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再实行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周王允许层层分封旨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凝聚宗族的力量
C.树立君主权威 D.维护周王室统治
10.西周以前,图书属于国家秘藏,由史官掌管。春秋开始,各诸侯国拥有自己的藏书所,士阶层也已经能够读到官方藏书。进入战国时期,图书流通的速度大大加快,士阶层中私人藏书逐步增加。这一变化
A.表明私人讲学日益普遍 B.具体反映了百家争鸣的状况
C.实现诸侯富国强兵要求 D.有利于文化传播与学术繁荣
11.春秋以来,在王之下众治事官之上,“执政”总领全国大政,因此各国卿大夫一人兼有军政大权屡见不鲜。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产生了文官的首长相,武官的首长将,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各国建立起一套将相制衡体制,他们都直接对王负责。这种变化体现了( )
A.我国古代官僚政治的成熟 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
C.血缘政治向地缘政治转变 D.原始民主传统仍然有影响
12.“蔡侯纸”中的蔡侯指的是
A.蔡京 B.蔡伦 C.蔡鄂 D.蔡文姬
13.下图为著名学者程平山所著《夏商周历史与考古》一书,书中通过大量的考古资料、历史资料证实了楚国是西周时期周王分封的诸侯国。回顾历史,西周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是( )
A.分封土地
B.分封爵位
C.规定被分封者的义务
D.规定贡赋
14.“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下列哪一学派思想与这一发展理念有相似之处( )
A.墨家 B.儒家 C.法家 D.道家
15.钱穆在《国史大纲》一书中指出:西汉武帝时,大将军霍光废昌邑王,而丞相杨敝事先并不知晓,或曰应关白(关白:禀告)丞相。光谓:“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材料说明当时的丞相
A.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
B.已完全失去位尊权重的地位
C.已完全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D.开始接受外朝官员监督制约
16.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四件铜尺,其长度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其中两件同出于楚国。其他两个单位“量”和“衡”也同样存在这一情况。这一现象( )
A.阻碍了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B.打破了商业贸易的格局
C.推动了工商食官局面的形成 D.促进了秦朝经济的改革
二、材料分析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封建制较之奴隶制,无疑是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对农民阶级来说,它并不是什么康乐世界,而是新的“枷锁和奴役”。
秦始皇三十一年,颁布“使黔首自实田”的法令,使军功地主得到了最大的利益。另外,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
秦统一六国之后,不顾人民死活,“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犹未足以澹(给)其欲也”,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官室、陵墓,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粮镶(饷),女子纺绩(织)不足衣服”“劳罢者不得休息,饥寒者不得衣食”的困境,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所体现的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并对这一生产关系加以评析。
18.“结局”和“起点”
有学者说,“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惟秦虽有经营统一之功,而未能尽行其规划一统之策。”。
问题:
(1)你如何理解材料所述的“结局”和“起点”?
(2)结合史实加以说明“秦未能尽行”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前141﹣前87),西汉王朝的统治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无为转向有为。……汉武帝本人富有政治才略和抱负,好大喜功,积极推动政策转变、在内务、外事、政治、经济诸方面都建立了显赫的功业。这一时期,汉政权开始以一个高度文明、富强的国家闻名于世,其主体居民也由此在很久以后确立了“汉人”“汉族”的固定名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武帝的经济政策。
三、论述题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镜花缘》是清代学者李汝珍于195~1815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中许多情节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重大历史现象。小说部分情节梗概如下:唐教与好友出关游历,受到许多兵丁盘查后方允许外出。他们来到他国大街上,看到当地人都是头戴儒巾,身穿青衫,也有穿着蓝衫的,那些做买实的,也是儒家打扮,斯文文的,并无商旅习气。走过闹市,只听那些居民人家,莫不书声眼琅。门首都竖着金字匾额: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孝悌力田”的,也有写着“通经孝廉”的;其余两字匾额,如“体仁”“好义”“循礼“笃信”之类,不一而足。他们就当地风俗询问一位老者。老者称:“本国底民素未考试的,谓之“游民’。此等人身充践役,不列在四民之中。因此,本处人自幼莫不读书。考试之例,各有不同:或以通经,或以明史,或以词赋,或以诗文,或以策论,或以书启。敞处国主当日创业之始,曾于国门处写一对联,下句是“要好儿孙必读书’,就是勉人上进之意。”
结合中国古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慨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参考答案:
1.B
【详解】依据表格信息可知,孔子学生们的出身、年龄和国别等具有多样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孔子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思想,B项正确;因材施教强调的是不同学生在教育时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材料涉及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排除C项;仁者爱人是孔子的为人处世方法,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B项。
2.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A项正确;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是皇帝制度的建立的标志,排除B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并不是秦结束诸侯纷争局面的标志,排除C项;秦始皇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是秦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标志,排除D项。故选A项。
3.C
【详解】从西汉初年到汉景帝时,地方王国数量不断增多,表明汉武帝推行“推恩令”,众建诸侯,削弱王国实力,加强中央集权的时机逐渐成熟,C项正确;王国数量增多不能说明汉朝“疆域不断扩大”,A项错误;材料与“中央行政体制”调整无关;B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地方王国实力增强,西汉中央政权对王国的控制不断削弱而非“增强”,D项错误。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东汉时期,“家世州郡”、“家世衣冠”、“世仕州郡”、“世吏两千石”、“家世两千石”的话语反映了豪强势力的发展,形成了世家大族,成为地方州郡的长官,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豪强实力对国家政权的影响,没有强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且东汉时期中央和地方存在“尖锐”矛盾,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豪强实力的影响,并非血缘宗族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
5.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根据所学知识,《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东汉的《神农本草经》,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属于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C项正确;《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排除A项;《汉书》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排除B项;《上林赋》是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创作,属于文学作品,排除D项。故选C项。
6.B
【详解】 秦国商鞅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按军功授予爵位,可见该制度仍然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故选B;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实行军功授爵制度,与平民参政问题无关,排除C;实行军功授爵,削弱了宗法血缘关系,排除D。
7.A
【详解】根据材料“民者,国之根也……民安则君安,民乐则君乐”可知,强调了百姓的重要性,这是古代的民本思想,A项正确;顺其自然强调统治者不要任意妄为,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项;题干中未提及法治,排除C项;节用思想是墨家的主张,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礼法并举、王霸统一。他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礼以定伦”,法能“定分”,二者可以相互为用,只是法的特点表现为通过赏罚来维护等级秩序,所以材料中董仲舒的主张传承了荀子的治国思想,B项正确;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礼,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孟子的义利观是见利思义,重义轻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墨子以兼爱为其社会伦理思想的核心,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原因就在于人们不能兼爱,他提倡“兼以易别”,反对儒家所强调的“爱有差等”的观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推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D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AC排除;B与宗法制有关,排除。故选D。
10.D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藏书从周天子的官府行为下移到诸侯,再下移到士大夫甚至私人,这促进了书籍的流动及文化的传播,有利于学术的繁荣,D正确;材料与私人讲学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A;“具体反映”的说法表述有误,排除B;材料与诸侯的富国强兵无关,排除C。
11.B
【详解】根据材料,春秋时期,君王之下有统揽各项事务、兼有军政大权的“执政”,影响了君主权力的集中。而到了战国时代,官吏组织文武分家,还有负责专门事务的尉和御史,将相制衡,有利于加强君主权力。这种变化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萌芽,B项正确;战国时期我国古代官僚政治尚处于初创时期,排除A项;战国时期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排除C项;战国时期原始民主传统的影响已经明显削弱,文武分家与原始民主传统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蔡侯指的是东汉时期改进了造纸术的蔡伦,B选项正确;北宋官员蔡京、领导护国运动的蔡锷和东汉末年文学家蔡文姬,都与蔡侯纸无关,ACD三选项不符合题意。
13.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土地、分封爵位、规定被分封者的义务和规定贡赋都是分封制的具体内容,但授土授民是分封制的核心内容。故答案为A项;BCD三项不符题目要求,排除。
14.D
【详解】根据材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等理念是习近平对绿色发展的期许,道家思想注重道法自然,与绿色发展观相契合,D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儒家主张仁爱等,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法家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5.A
【详解】根据材料“此内朝事,无关外朝也”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实行内外朝制度,用内朝牵制外朝,削弱丞相权力,以加强君主专制,故A项正确。B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汉武帝时期丞相地位依然较高,排除。C项中“完全失去”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与皇帝是否信任丞相无关,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丞相接受外朝官员监督的信息,而是强调丞相对政事的决策权大大削弱,排除D。
16.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战国时期,保留下来的四件铜尺,其长度都是不一样的,甚至其中两件同出于楚国”,可知正是因为度量衡不统一,故而必须对经济体制改革,以巩固自身的统治,D项正确;度量衡不统一,不利于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与全国统一的历史进程无关,不利于商业贸易格局的打破,排除AB项;工商食官早在周朝时期就已经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
17.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②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和税收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评析:①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遭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有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奴隶社会而言,是人类历史的进步。
②封建社会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等,迫使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必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详解】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
特点:根据材料“秦王朝实行‘尊奖兼并之人’的政策,允许土地买卖,地主可以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大量的田产,逐步形成了‘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情况”可知,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根据材料“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可知,农民占有少量的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和税收外,还能留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评析:根据材料“无地或只有很少土地的农民,除了遭受高额的地租剥削外,还要向封建国家交纳口赋、柴草等繁重的赋税。农民一年到头辛勤劳动,收成的三分之二都被地主阶级剥夺走了,剩下的部分很难维持家庭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的农民虽然遭受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但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能够比较自主的劳动,有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对于奴隶社会而言,是人类历史的进步;根据材料“无休止地征调兵役、徭役,那些被征当兵的农民,因路途遥远、条件恶劣,加上官吏的欺压,许多人惨死在戍守之地;秦始皇为了满足私欲,滥用民力,大肆修建官室、陵墓,……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给广大农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封建社会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兵役等,迫使农民脱离生产,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封建制生产关系日渐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也必将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18.(1)秦的统一,结束了东周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转变,实为“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同时,秦始皇开创了皇帝制与中央集权体制,建立了一整套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 帝国最高统治者为皇帝,中央政府设立三公九卿制度,分管各项事务; 地方实施郡县制度。 这一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秦统一后,百姓渴望安宁,但是统治者在群雄角逐中积累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统一后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滥用民力,秦律繁苛,统治者的横征暴敛已远超社会所承受的限度。 秦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一味重功利,侍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短命而亡。 此为“秦未能尽行”的原因矣。
【详解】本题考查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学生论述说明历史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中的“盖秦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可知,材料所述的“结局”和“起点”是指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联系所学可知,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确立,完成了从封邦建国到大一统中央集权的转变,这是此前政治制度的“结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后,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即“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
(2)说明“秦未能尽行”的原因,应当联系所学,从秦朝统一六国后统治者不能审时度势,仍然延续群雄角逐中积累的经验,重功利侍酷法,最终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短命而亡的结果来回答。
19.(1)措施:经济上: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政治上: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民族政策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西域及外国的联系。
(2)评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打击了商人和商业正常的秩序。
【详解】(1)措施:根据材料“经济上,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颁布算缗、告缗令,向他们征收财产税。”并结合所学可概括出经济上:收回铸币权,实行盐铁官营政策,推行均输平准政策;政治上:设立中朝,加强君主专制,设立刺史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独尊地位,加强了思想统一;民族政策上: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开辟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西域及外国的联系。
(2)根据汉武帝的措施并结合所学从增加了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也打击了商人和商业正常的秩序角度分析。
20.示例:情节:唐敖在他国游历,见世人门首多牌匾,以正家风。历史现象: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中。评价: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重用儒者等措施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仁义、礼、智、信也逐渐被世人接受,成为世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儒家思想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依据人们所面对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基本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道德规范。比如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去世,子女须守孝三年;等等。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捆绑在一起,民众必须遵循,不得违犯。可见,儒家伦理早已渗入古代民众日常生活中,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
【详解】示例:情节:根据材料“他们来到他国大街上,看到当地人都是头戴儒巾,身穿青衫,也有穿着蓝衫的,那些做买实的,也是儒家打扮,斯文文的,并无商旅习气……金字匾额:有写着‘贤良方正’的,也有写着‘孝悌力田’的,也有写着‘通经孝廉’的;其余两字匾额,如‘体仁’‘好义’‘循礼’‘笃信’之类,不一而足”可知,选择唐敖在他国游历,见世人门首多牌匾,以正家风。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中涉及的“贤良方正”“孝廉”“儒家打扮”等信息可知,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儒家伦理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中。评价: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为巩固统治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兴办太学、重用儒者等措施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仁义、礼、智、信也逐渐被世人接受,成为世人处世的道德标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从人们的实际生活出发,依据人们所面对的衣食住行、饮食男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基本问题,制定了一系列道德规范。比如婚姻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父母去世,子女须守孝三年;等等。把人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捆绑在一起,民众必须遵循,不得违犯。可见,儒家伦理早已渗入古代民众日常生活中,对民众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测试卷(含解析)--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二轮复习专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