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卷02(含解析)

山东省名校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卷02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1—3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毛泽东在致宋庆龄的亲笔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据此推断毛泽东“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是要宋庆龄( )
A.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在仪式的操演中确定,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中国历史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取得了十四年艰苦抗战完全胜利 B.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3.“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毛泽东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 B.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C.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 D.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
4.《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不断热映,激发了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崇敬。以下属于“最可爱的人”的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王进喜 ④邱少云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5.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6.作家王西彦回忆说:“我给那部反映农村巨变的作品取了个《春回地暖》的书名,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作家感叹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是因为这次巨变( )
A.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D.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
7.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绝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 D.我国交通运输业领先世界
8.《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9.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该材料提到的历史事件( )
A.消灭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C.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D.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10.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1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2.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这样评价一位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的英模:“……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这位英模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袁隆平
1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C.纠正文革以来的冤假错案 D.确立邓小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15.小岗村 1979年秋天获得丰收,当年油料作物总产量35200斤,卖给国家24933斤,而小岗村实际油料任务是300斤,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十年的任务。过去,生产队连一头猪都没办法贡献给国家,而这一年家家都留了1头猪,贡献给国家35头肥猪。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 )
A.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6.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1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18.1979年我国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7%左右;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2.6%;在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100%。现在,除了部分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商品、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价格仍由国家决定外,其余基本放开。该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
C.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 D.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19.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20.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稳定之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这说明改革开放( )
A.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D.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21.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图》,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22.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23.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紧接着《深圳特区报》也连续发表《要敢闯》等八篇重点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费任制的推广 B.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24.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25.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理论建设(见下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面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开国档案”。 ——选自《知识图谱》
(1)写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4分)
材料二 漫画《家乡喜讯1952》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二中的漫画相关的法律文献及其主要内容。(4分)
材料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5分)
27.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某校同学以“新中国的伟大梦想”为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材料一 【工业发展―经济腾飞梦】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写“正确”;不正确,请填写“错误”。(4分)
①1952—1955年,我国内地的工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超过沿海。( )(2分)
②1952—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在重工业。( )(2分)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4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并分析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4分)
28.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道路开辟】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制度确立】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论形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2分)“改革开放”是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2分)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这个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2分)
(3)补充材料三中A、B两处内容。(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3分)
山东八下期中模拟预测卷02解析版
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测试范围:八年级下册1—3单元)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mm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毛泽东在致宋庆龄的亲笔信中写道:“重庆违教,忽近四年。……兹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据此推断毛泽东“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是要宋庆龄( )
A.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参加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 D.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A
【解析】据题干“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结合可知,这是全国革命胜利在即,毛泽东邀请宋庆龄参加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内容,A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1954年,时间不符,排除B项;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时间不符,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1956年召开,排除D项。故选A项。
2.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在仪式的操演中确定,标志着新中国正式诞生,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对“中国历史新纪元”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取得了十四年艰苦抗战完全胜利 B.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D项正确;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取得了十四年艰苦抗战完全胜利,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时还没有彻底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3.“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走日本侵略中国的老路,甚至比日本搞得还凶。它要把三把尖刀插在中国的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脚下。天下有变,它就从三个方向向我们进攻。那我们就被动了。所以,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对毛泽东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A.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 B.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
C.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 D.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如果我们对朝鲜问题置之不理,美国必然得寸进尺”“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从根本上说,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B项正确;题干说的是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将会使我们很被动,无法说明国实现了对中国的包围,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必要性,而不是强调美日两国都是中国的敌人,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抗美援朝的目的和必要性,朝鲜问题就是中国问题说法不合理,排除D项。故选B项。
4.《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不断热映,激发了人们对志愿军战士的无限崇敬。以下属于“最可爱的人”的是( )
①黄继光 ②董存瑞 ③王进喜 ④邱少云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发扬了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被誉为“最可爱的人”,①黄继光、④邱少云都是抗美援朝期间的英雄人物,C项正确;②董存瑞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人物,被誉为“抗日小英雄”,排除AB项;③铁人王进喜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5.土地改革后,“河南省某地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的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物质保障 B.改变了土地私有制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答案】D
【解析】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是在1945年,与题干时间“1951年”信息不符,排除A项;土地改革是变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有改变了土地私有制,三大改造后才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B项;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6.作家王西彦回忆说:“我给那部反映农村巨变的作品取了个《春回地暖》的书名,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作家感叹庆幸“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是因为这次巨变( )
A.大大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捍卫了新中国安全
B.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实现了由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
D.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不再寒冷如冰”和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全国解放后的新情况,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了土地的主人,B项正确;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与题干“反映农村巨变”不符,排除A项;1956年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实现了土地私有制到土地公有制的转变,在此之前,农民已经翻了身,与题干“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不符,排除C项;在土地公有的基础上,农民得到了土地经营权,这属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容,这与题干“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真正的转变”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B.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
C.绝大部分指标都超额完成 D.我国交通运输业领先世界
【答案】A
【解析】根据图片和所学知识,当时从东北到北京、天津,再到上海,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重工业方面,如鞍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等,因此可以推断“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A项正确;上海是东南沿海的城市,但从分布示意图中可以看出,工业项目并不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判断“一五计划”的各项指标是否都超额完成,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对比,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判断我国交通运输业是否领先世界,排除D项。故选A项。
8.《人民日报》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这些“代表们”参加的会议( )
A.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 D.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最高的权利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材料“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可知,“代表们”参加的是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B项正确;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权力机关,排除A项;1956的中共八大,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与材料“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无关,排除C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不符合材料中的“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次”,排除D项。故选B项。
9.在中国这样一个有几亿人口的大国,完成消灭私有制这样一个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变革,不但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使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同时也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该材料提到的历史事件( )
A.消灭了我国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制度 B.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
C.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性质 D.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根本制度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完成消灭私有制”“社会变革”和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D项正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排除B项;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排除C项。故选D项。
10.古人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要发时代之先声。高考作文题也能彰显时代精神,1956年山东高考作文题目是《我的幸福年代》。这里“幸福年代”的含义是指( )
A.改革开放使人民走上致富之路 B.“大跃进”运动使人民丰衣足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善了人民生活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信息“1956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 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 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 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D项正确;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底,排除A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开始于1958年,排除B、C项。故选D项。
11.“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这段话总结的是( )
A.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 B.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影响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答案】D
【解析】根据“搞革命的人最容易犯急性病。……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可知,邓小平总结的是违反客观规律,犯了“左”倾错误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D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进行闭关自守,排除A项;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都不是违法客观世界发展规律的事件,排除BC 项。故选D项。
12.国家主席习近平曾经这样评价一位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涌现的英模:“……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永远是亿万人民心中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永远是鼓舞我们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强大思想动力,永远是激励我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这位英模是( )
A.王进喜 B.焦裕禄 C.雷锋 D.袁隆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和所学可知,焦裕禄在任中共河南省兰考县县委书记时,兰考县遭受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粮食产量降到历史最低水平。他带领全县干部和群众,同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使兰考贫困面貌大为改观,他身患癌症,仍然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人民称颂他是“党的好干部”,B项正确;王进喜被称为“铁人”,排除A项;雷锋是解放军好战士,排除C项;袁隆平被称为“水稻之父”,排除D项。故选B项。
1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我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B项正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A项;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C项;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与题干内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会议揭开序幕的”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个转折是指( )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B.工作重心转移,实行改革开放
C.纠正文革以来的冤假错案 D.确立邓小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B项正确;真题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排除A项;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排除C项;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15.小岗村 1979年秋天获得丰收,当年油料作物总产量35200斤,卖给国家24933斤,而小岗村实际油料任务是300斤,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十年的任务。过去,生产队连一头猪都没办法贡献给国家,而这一年家家都留了1头猪,贡献给国家35头肥猪。这一情景的出现是因为( )
A.土地改革顺利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小岗村1979年秋天获得丰收,当年油料作物总产量35200斤,卖给国家24933斤,而小岗村实际油料任务是300斤,一下子就完成了百十年的任务”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这一年粮食大丰收主要得益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使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和粮食产量大大提高,D项正确;土地改革开始于1950年,排除A项;农业合作化运动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进行,与农村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6.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期全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率高达75.7%,企业亏损面达三分之一,停产、半停产的企业职工已达500多万。究其原因主要是国企出现“三铁”问题:干部制度上的“铁交椅”,劳动制度上的“铁饭碗”,分配制度上的“铁工资”。那么解决“三铁”问题的关键是( )
A.彻底否定计划经济 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
C.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 D.全面放开国内市场
【答案】B
【解析】根据“三铁”问题可知,当时的国有企业在干部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上没有自主权,政企不分,因此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政企分开,给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自身活力,B项正确;彻底否定计划经济观点过于绝对,排除A项;推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只是解决其中“一铁”问题,不能全面解决,排除C项;“国内市场”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
17.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人民公社体制趋于瓦解 B.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 D.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项正确;人民公社趋于瓦解开始于1978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于1984年,排除C项;对外开放格局的最终形成1992年,题意中未提及对外开放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18.1979年我国国家定价的比重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占97%左右;在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中占92.6%;在工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占100%。现在,除了部分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商品、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价格仍由国家决定外,其余基本放开。该变化主要是因为(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化
C.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 D.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除了部分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商品、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价格仍由国家决定外,其余基本放开”可知,这体现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A项正确;土地改革是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它不能决定价格,排除B项;“除了部分关系国民生计的重要商品、少数具有资源垄断性的产品,价格仍由国家决定外,其余基本放开”,这体现出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价格相结合,中国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体系、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均不能起到调节价格的作用,排除CD项。故选A项。
19.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在短短几年内,从一个小渔村建成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D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不能代表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A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代表着“中国开始走向世界”,排除B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是中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不能反映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排除C项。故选D项。
20.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源和稳定之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这说明改革开放( )
A.极大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加快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步伐
C.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D.确立了中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由材料“通过这一政策,中国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使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紧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得巨大机遇。”可知改革开放后中国为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与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项;中国在全球没有处于主导地位,发达国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排除D项。故选C项。
21.下图是《1978-2008年间我国进出口情况统计图》,其中2001年后对外贸易趋势发展主要得益于( )
A.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2001年”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 年 12 月,在经过长达 15 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B项正确;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于1980 年,排除A项;1985年,我国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排除C项;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属于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关系不大,且出现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排除D项。故选B项。
22.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其中,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B.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D.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历史评价是指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述。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属于历史评论,C项正确;ABD均属于史实陈述,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3.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紧接着《深圳特区报》也连续发表《要敢闯》等八篇重点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家庭联产承包费任制的推广 B.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紧接着《深圳特区报》也连续发表《要敢闯》等八篇重点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结合所学可知,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当时已正式告别中央领导岗位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普通党员的身份,凭着对党和人民伟大事业的深切期待,先后赴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视察,沿途发表了重要谈话,史称南方谈话,主要内容是加快改革,标志着中国改革进入新的阶段,故在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D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费任制的推广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农村的改革,排除A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下设立的,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时间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4.下图是某学习小组进行历史学习设计的年代尺,请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中国共产党先进指导思想的确立、继承和发展
B.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C.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历次代表大会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时间轴显示中国共产党从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诞生,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2017年中共十九大,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知,从整个年代史看,反映的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直到中共十九大的历史,C项正确;中共一大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A项与时间轴描述不符,排除A项;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确立是题干时间轴一部分,不能判断是题干时间轴的学习主题,排除BD项。故选C项。
25.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理论建设(见下图)。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开辟道路 B.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自身思想理论建设,为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项正确;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开辟道路,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排除B项;1978年改革开放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
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左图是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面仿佛重现于眼前。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被誉为“新中国第一开国档案”。 ——选自《知识图谱》
(1)写出材料一中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景”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的理由。(4分)
材料二 漫画《家乡喜讯1952》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材料二中的漫画相关的法律文献及其主要内容。(4分)
材料三 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军队崇高风范的生动写照,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
——摘编自王寿林、蔡雪芹《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3)根据材料三,概括抗美援朝战争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不得照抄原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5分)
【答案】(1)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国大典)。(2分)
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4分)
(2)法律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2分)
主要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分)
(3)影响: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中国人民和平生活;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2分)
内涵:高度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答出3点即可)(3分)
【解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一“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翻开这张泛黄的老报纸,当年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面仿佛重现于眼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记载的“历史盛况和恢宏场面”指的是开国大典。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所以说“它承载着一个泱泱大国的新起点”。
(2)法律文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主人。因此材料二“家乡喜讯1952”“咱老家有自己的地种了”与相关法律是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主要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它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消灭了地主阶级;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3)影响:根据材料三“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打出了中国人民的精气神,让全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可知,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保卫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是中国人站起来后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宣言书,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里程碑。
精神内涵:根据材料“抗美援朝战争锻造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可知,抗美援朝精神的核心内涵是为了祖国和民族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革命忠诚及国际主义精神。
27.在100多年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某校同学以“新中国的伟大梦想”为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18分)
材料一 【工业发展―经济腾飞梦】
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 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
(1)根据上述材料,判断以下表述的正误。你认为正确,请在其后的括号内填写“正确”;不正确,请填写“错误”。(4分)
①1952—1955年,我国内地的工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超过沿海。( )(2分)
②1952—1957年,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在重工业。( )(2分)
材料二:1956年7月13日,第一辆解放牌汽车徐徐开出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装配车间,从此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汽车的历史。解放牌汽车的诞生,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解放牌汽车以苏联的吉斯—150型载重汽车为蓝本,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解放牌汽车的大批生产,促进了我国钢铁、橡胶合成、石油冶炼等工业的发展,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改变。
(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一辆解放牌汽车诞生的有利因素。(4分)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进行。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3)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产生过程具有怎样的特点?(2分)并分析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4分)
(4)综上,谈谈你的认识。(4分)
【答案】(1)错误 (2分) 正确(2分)
(2)有利因素:①全体建设者的努力;②党中央的直接领导;③苏联专家的帮助。(回答两点即可,4分)
(3)特点:人民群众广泛参与。(2分)关系;经济建设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4分)
(4)认识: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强核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言之成理即可)(4分)
【解析】(1)判断:根据“1952-1955年沿海与内地工业产值比重(%)”可知1952-1955年,我国内地的工业产值比重逐年增加,但是并未超过沿海。因此①错误;根据材料“1957年比1952年部分工业品产量增长”中钢产量、煤产量发电量等重工业的增加比例大可知,我国工业发展的重心在重工业。因此②正确。
(2)有利因素:根据材料“凝聚着全体建设者的辛勤汗水”得出全体建设者的努力;根据材料“也是党中央直接领导和高度重视的结果”得出党中央的直接领导;根据材料“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得出苏联专家的帮助。
(3)特点:根据材料“会议期间,全国有1.5亿人民参加讨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得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关系:根据材料“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两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建设是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民主法制建设为经济建设提供保障。
(4)认识:综合上述材料,认识可从党的重要性着手,如中国共产党是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强核心;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言之成理即可)
28.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7分)
【道路开辟】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制度确立】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理论形成】
材料三: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2分)“改革开放”是党的哪次会议作出的伟大决策?(2分)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怎样的变化?(2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2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这个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2分)
(3)补充材料三中A、B两处内容。(2分)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党的领导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关系?(3分)
【答案】(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分)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邓小平。(2分)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中共十四大。(2分)
(3)A 邓小平理论;(1分)B 中共十九大。(1分)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3分)
【解析】(1)道路: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可知,该“道路”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所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次会议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设计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被称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2)目标会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填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
(4)关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实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山东省名校2023-2024八年级下学期期中模拟预测卷02(含解析)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