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他是(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西周人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能够种植粟、烧制彩陶、住半地穴式房屋,过着定居的生活,C项正确;北京人不会制造陶器,排除A项;河姆渡人的陶器主要是黑陶,排除B项;西周人不是原始农耕居民,生活在奴隶时代,排除D项。故选C项。
2.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某同学在学习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是( )
①重用人才 ②重视农业 ③统治残暴 ④末代国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某同学在学习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和所学知识可知,夏朝的最后一个王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建造许多豪华宫室,无休止地征发百姓,强迫他们服劳役,商汤乘机起兵灭夏,夏朝灭亡;商朝末年,政治混乱,最后一个王纣,是个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时期,修筑豪华的宫殿园林,尽情享受,并制造了炮烙等酷刑,残酷的镇压人民。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最终导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秦二世而亡也是因为统治残暴导致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并最终导致秦朝灭亡。夏桀、商纣、秦二世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们都以残暴统治著称,③④符合题意,③④正确,B项正确;夏桀、商纣、秦二世在位期间进行了残暴的统治,重用人才和重视农业是贤君的做法,不符合题意,且不符合史实,①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3.据《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 )
A.反映了该时期的道德水准 B.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反映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说明分封制重视血缘关系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和所学可知,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世袭制是按照血缘关系世代传承的制度,材料中“天下为公”指的是禅让制,“今天下为家”指的是现在实行的是世袭制,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道德水准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未提到分封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国际数学联合会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这主要源于他(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B.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C.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
D.书法艺术高超,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祖冲之是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祖冲之运用刘徽的方法,在世界上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A项正确;祖冲之他还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擅长机械制造,制造出指南车、千里船等,但这些与题干“国际数学节”并无关联,排除B、C项;祖冲之是科学家,不是书法家,排除D项。故选A项。
5.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汉朝 D.唐朝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581年,外戚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大趋势,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排除A项;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排除C项;618年建立唐朝,排除D项。故选B项。
6.“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种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始创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隋朝,隋炀帝设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它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A项正确;其他选项都不是,排除BCD项。故选A项。
7.和平交流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主流,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下列史实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符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D项正确;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是唐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不符合题干,排除A项;文天祥抗元反映的是汉族与少数民族蒙古族之间的战争,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符合,排除B项;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交往,与“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焚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D.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为镇压义和团运动,列强发起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与列强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正确;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B项;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了圆明园,排除C项;1840—1842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排除D项。故选A项。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价鸦片战争,“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在于( )
A.军队武器极其落后 B.士大夫阶层消极抗战
C.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D.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古的军队”“中古的政府”“中古的人民”可知,题干体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这是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正确;武器的落后是鸦片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战败的根源,排除A项;题干中“拼命抵抗”与“士大夫阶层消极抗战”说法相悖,排除B项;中古的政府体现的是清政府的政治腐败,包括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是腐朽的封建制度的产物,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但也不是战败的根源,排除D项。故选C项。
10.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由材料图片提供的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促进了资本主义民主的发展,C项正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可以说明从专制走向民主,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从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项;此时中国没有走向独立,排除B项;材料内容体现不出从封闭走向开放,排除D项。故选C项。
11.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谦虚地向陈独秀请教救国救民之路。陈:“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靠换人、换政府能解决吗?”李:“那照您这么说,中国岂不是没有出路了?陈:有!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陈独秀等人找到的“新路”是( )
A.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 B.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 D.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包括无政府主义等社会主义思潮传入中国并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知识分子,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运用社会主义思潮,为中国开辟出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即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改变中国国人的思想,宣传马克思主义,D项正确;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器物,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排除A项;维新派已经探索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与陈独秀寻找的“新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2.1940年,《新华日报》报道:“xx集团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现特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取得报道中“大胜利”的战役是( )
A.平型关伏击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
【答案】C
【解析】据“1940年,xx集团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现特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可知,取得报道中“大胜利”的战役是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率领八路军总部组织100多个团,在华北地区纵横2000千米的战线上,对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进攻,击毙、伤日军2万余人,伪军5000余人,取得了胜利,有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 的信心,C项正确;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排除B项;太原会战发生在1937年,排除D项。故选C项。
13.重庆现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城市,如果你想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打卡,了解国共合作抗战的相关史实,你会去以下哪个地方?( )
A. B.
C. D.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C项为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这一遗址是国共两党谈判时,中国共产党负责人的居住地,它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谈判,谈判是对抗战胜利,中国的未来发展的探讨,双方最终达成了《双十协定》,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C项正确;A项为南京总统府,排除A项;B项为延安中共的窑洞,排除B项;D项为中共一大会址,排除D项。故选C项。
14.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开篇《前夜》讲述的是工程师林志远为确保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用电动旗杆升国旗万无一失的故事。其中林志远曾说“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 )
①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
②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新中国的成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新中国的成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②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三大改造的完成后实现的,与题干不符,排除。
15.民主进步与法制完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为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各国在法律文献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对各国的“努力”,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
B.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C.1912年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分析选项可知,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真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这一部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法典,但其不是民法典,排除A项;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的是《独立宣言》,不是《权利法案》,排除B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排除C项。故选D项。
16.“1956-1976年,尽管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但社会主义国防事业仍在向前发展。”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辽宁舰”交接入列
C.制定“863计划”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A项正确;2012年9月25日,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正式入列,排除B项;1986年3月3日,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科学家向国家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中国高技术的建议。经过邓小平批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即为863计划,排除C项;2003年10月15日,航天员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成为第一位踏入浩瀚太空的中国访客,排除D项。故选A项。
17.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D.十二大的召开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最大的意义就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A项正确;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进一步具体化,制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排除B项;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作出历史性的决策,把邓小平理论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将其写入党章,排除C项;1982年中共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排除D项。故选A项。
18.李克强访问非洲时,在演讲中引用埃塞俄比亚谚语“蜘蛛合力,足以网住狮子”。该谚语生动解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朴素道理。从发挥的作用分析,下列史实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的是( )
A.“非洲年”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可知,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即万隆会议,会议体现了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B项正确;“非洲年”指的是非洲独立运动中的1960年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与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史实无关,排除A项;雅尔塔会议是二战期间为了协调同盟国的行动,尽快打败法西斯而召开的会议,参会的是苏美英三国,排除C项;中美建立外交关系是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不属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9.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现象 原因
A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B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C 阿拉伯数字传遍了世界 《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
D 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初期在麦加传教,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统一,到632年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和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这组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是正确的,B项正确;大化改新发生在7世纪,幕府统治开始于12世纪,A项错误,排除A项;《马可 波罗行纪》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排除C项;拜占庭帝国灭亡是因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入侵,排除D项。故选B项。
20.依据下列三幅油画中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其概括的主题应是( )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A.人性之光——文艺与人的解放 B.寻梦东方——艰难的探险之路
C.问道政治----不同选择的革命 D.技术创新----机器生产的时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伦威尔领导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并担任护国主,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后就任第一任总统,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后上台,解决了内忧外患并建立资产阶级军事帝国,他们都属于政治家和军事家,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C项正确;人性之光——文艺与人的解放指的是文艺复兴,与题干人物无关,排除A项;寻梦东方——艰难的探险之路指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与题干人物无关,排除B项;技术创新——机器生产的时代指的是工业革命,与题干人物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21.对下面时间坐标轴中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所学可知,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C项正确;1939年9月1日凌晨,按照早已制定好的“白色方案”,德军强大的兵力,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排除A项;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了美国在太平洋上最大的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日宣战,紧随其后对日宣战的国家有中国、英国、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排除B项;1945年4月苏联军队对柏林发动总攻,希特勒见大势已去,自杀身亡;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2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D.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开始实施新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十月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是对十月革命地位和性质的评价,属于历史解释,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属于叙述历史事实,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列人物图片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为其归纳一个最恰当的研究主题( )
A.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D.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甘地领导了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章西女王领导了印度民族大起义,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使埃及获得了有条件的独立,他们反映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C项正确;玻利瓦尔领导南美洲的独立运动,扎格鲁尔领导了埃及的民族民主运动,与“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不符,排除A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与图片信息不符,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没有涉及“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排除D项。故选C项。
24.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方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yam(薯)。美式英语掺杂着非洲黑人语言的历史渊源可能是( )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三角贸易”贩卖黑奴
C.启蒙思想传入北美 D.林肯解放黑人奴隶
【答案】B
【解析】根据所所学可知,美式英语掺杂着非洲黑人语言的历史渊源与殖民扩张中的“三角贸易”有关,大量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因此语言上会有影响,B项正确;迪亚士到达好望角与美洲无关,排除A项;启蒙思想传入美洲并不涉及黑人,排除C项;林肯解放黑人奴隶时黑人已经大量存在于美国,并不是美式英语带有黑人语言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25.16世纪在英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捡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土。……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将呢折成匹……”这段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A.劳动与资本分离 B.残酷的封建剥削
C.明确的社会分工 D.市民阶层的形成
【答案】C
【解析】根据 “ 16 世纪 ”“织工”、“染工”、“擀制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要描述手工工场集中生产,分工协作,明确的社会分工, C 不符合题意; ABD 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择 C 。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大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丝绸之路上字母代表的地点名称。(3分)
A: (城市):B: (地区);C: (国家或地区)。
材料三
(3)请你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4)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官职来管理该地?其设置说明了什么?(4分)
(5)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答案】
(1)事件:张骞出使西域。(2分)
(2)A:长安(1分) B:西域(1分) C:欧洲或大秦(1分)
(3)作用: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写出1点即可,2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官职:西域都护。(2分)说明: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2分)
(5)意义: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写出2点即可,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1)事件: 根据材料一“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结合所学可知“然骞凿空”指的是张骞通西域。
(2)地点:根据材料二可知A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故A是长安;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故B是西域,C是欧洲(欧洲在古代中国被成为大秦,大秦也正确);
(3)作用:根据所学可从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来回答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
(4)官职及意义:结合所学可知西域主要是今天的新疆地区;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西域都护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长官,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5)现实意义:结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实意义为实现中国与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共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有助于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助于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国际经济新格局;有助于保障国家战略安全,拓展中国战略空间。(言之有理即可)
27.(18分)西欧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
材料一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同学们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
主题:(____)—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特点1: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特点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特点3: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判断,卡片上应填写的主题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2)如图作品体现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者及作品一例。(2分)
材料三 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条件。(4分)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所率的船队进行远航,船只上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航海史上伟大的成就。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他曾说过:“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他明白地表露过,在追求黄金和传播宗教之间,更侧重于前者。哥伦布远航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自《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两次远航有何相同之处?(4分)
材料五 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5)结合材料五,说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4分)
【答案】(1)主题:资本主义萌芽。(2分)
(2)思潮:人文主义。(2分)代表作品:但丁及《神曲》。(2分)
(3)条件:指南针的传入;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人文主义主张探险;航海家的努力;封建王室的支持。(写出2点即可,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4)相同之处: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写出2点即可,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5)影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丰富人们的饮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促进人口增长。(写出2点即可,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1)主题:根据“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等信息可得出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思潮:材料中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宣扬的是人文主义;代表作品: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与彼得拉克、薄伽丘并称为文艺复兴“文学三杰”,代表作品是《神曲》,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被称为“旧时代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3)条件:根据“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得出指南针的传入;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根据所学可得出还有航海技术与造船技术的进步;根据所学,从思想角度概括,得出人文主义主张探险;根据“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得出航海家的努力;封建王室的支持。
(4)相同之处:根据材料和所学,从地位、支持者、精神层面、影响等角度概括,可得出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都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都有王室的支持;都有航海家的冒险精神;都增进了友好往来,促进了文明的传播等。
(5)影响:根据“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得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根据“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得出丰富人们的饮食;根据“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得出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根据“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得出促进人口增长。
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能源·环境
材料一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二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能源开发
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代 ①______________ 电气时代
能源 煤炭 ②________、石油
材料三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示意图
材料四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下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的场景。汽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因素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并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序号①②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机械化”“电气化”两个时段能源使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4分)
(4)工业化为人类带来了“欢欣”和“痛苦”。据材料四指出《机器时代的“享受”》其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技术革命的认识和启示。(4分)
【答案】(1)政治因素:英国率先确立起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1分)
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2分)
显著成就: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广泛应用。(2分)
(2)①蒸汽时代;②电力。(2分)
(3)变化趋势:“机械化”阶段,木柴消费比例下降,煤炭消费比例上升;“电气化”阶段,木柴、煤炭消费比例下降,石油消费比例上升。(2分)
原因:“机械化”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电气化”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应用。(2分)
(4)含义: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2分)
(5)认识和启示: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解决产生的社会问题。(4分,其他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解析】(1)政治因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因素是英国率先确立起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特点:根据材料“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发生。显著成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显著成就是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显著成就是电力的广泛应用。
(2)①②的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将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
(3)变化趋势:根据材料三“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示意图”得出,“机械化”阶段,木柴消费比例下降,煤炭消费比例上升;“电气化”阶段,木柴、煤炭消费比例下降,石油消费比例上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机械化”阶段,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的广泛应用,使木柴消费比例下降,煤炭消费比例上升;“电气化”阶段,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发明应用,使木柴、煤炭消费比例下降,石油消费比例上升。
(4)含义:根据图片“机器时代的‘享受’”结合材料信息“汽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可得出,《机器时代的“享受”》其真正含义是指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问题。
(5)认识和启示: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科技革命的两面性简要说明,言之有理即可。如:科技革命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社会的发展,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问题。因此,既要注重经济的发展,也要注重解决产生的社会问题。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重要创造。早在几千年前,有个地方的居民就已懂得烧制如图所示精美的彩陶。他是(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 B.河姆渡人 C.半坡人 D.西周人
2.归类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梳理纷乱的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某同学在学习把夏桀、商纣、秦二世这三个历史人物归成一类,他们最突出的相似点是( )
①重用人才 ②重视农业 ③统治残暴 ④末代国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据《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大同”到“小康”的变化( )
A.反映了该时期的道德水准 B.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反映了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D.说明分封制重视血缘关系
4.为纪念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国际数学联合会将每年的3月14日设为“国际数学节”。这主要源于他( )
A.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B.创制了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
C.擅长机械制造,设计制造出了指南车
D.书法艺术高超,所作楷、行、草书尤为精湛
5.下图是中国某一朝代的重大历史事件时间轴,这一朝代是( )
A.秦朝 B.隋朝 C.汉朝 D.唐朝
6.“对门第世家独霸政府的现象进行改革,改用考试的办法,向平民阶层选拔新进官员。”这种采取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始创于( )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宋朝
7.和平交流是我国对外关系的主流,但“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下列史实与材料相符的是( )
A.文成公主入藏 B.文天祥抗元
C.郑和下西洋 D.戚继光抗倭
8.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集体亮相”带来的严重后果是( )
A.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C.焚毁了“万园之园”圆明园 D.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
9.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价鸦片战争,“我们的军队是中古的军队,我们的政府是中古的政府,我们的人民,连士大夫阶级在内,是中古的人民。我们虽拼命抵抗,终归失败,那是自然的,逃不脱的”。据此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根源在于( )
A.军队武器极其落后 B.士大夫阶层消极抗战
C.封建制度的落后性 D.清政府官员贪污腐败
10.从清帝退位诏书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的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趋势是( )
A.从分裂走向统一 B.从屈辱走向独立
C.从专制走向民主 D.从封闭走向开放
11.在热播剧《觉醒年代》中,李大钊谦虚地向陈独秀请教救国救民之路。陈:“中国的问题积重难返,靠换人、换政府能解决吗?”李:“那照您这么说,中国岂不是没有出路了?陈:有!但出路不是老路,只有找到一条新路,中国才不会亡。”陈独秀等人找到的“新路”是( )
A.提高中国的生产技术 B.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
C.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 D.进行思想文化的革新
12.1940年,《新华日报》报道:“xx集团军总副司令朱德、彭德怀,以敌机连日狂炸战时首都重庆……现特电慰重庆全体同胞,并以连日大军出击平汉、正太、同蒲等路之大胜利,以回答敌之残暴……”取得报道中“大胜利”的战役是( )
A.平型关伏击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太原会战
13.重庆现如今已经成为网红打卡城市,如果你想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旧址(曾家岩50号)打卡,了解国共合作抗战的相关史实,你会去以下哪个地方?( )
A. B.
C. D.
14.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开篇《前夜》讲述的是工程师林志远为确保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用电动旗杆升国旗万无一失的故事。其中林志远曾说“你以为升起来的仅仅是一块红布吗?”这句话的深刻内涵是( )
①意味着新中国的成立
②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③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④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5.民主进步与法制完善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体现。为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各国在法律文献的制定上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对各国的“努力”,解读对应正确的是( )
A.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王国——制定了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整的民法典
B.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C.1912年参议院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戊戌变法的重要成果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6.“1956-1976年,尽管我国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探索道路,但社会主义国防事业仍在向前发展。”能够支持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辽宁舰”交接入列
C.制定“863计划” D.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7.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D.十二大的召开
18.李克强访问非洲时,在演讲中引用埃塞俄比亚谚语“蜘蛛合力,足以网住狮子”。该谚语生动解释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朴素道理。从发挥的作用分析,下列史实中,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独立国家团结合作的是( )
A.“非洲年” B.万隆会议的召开
C.雅尔塔会议召开 D.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19.下列表格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历史现象 原因
A 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日本实行大化改新
B 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C 阿拉伯数字传遍了世界 《马可·波罗行纪》的传播
D 1453年,拜占庭帝国灭亡 亚历山大东征
20.依据下列三幅油画中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其概括的主题应是( )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A.人性之光——文艺与人的解放 B.寻梦东方——艰难的探险之路
C.问道政治----不同选择的革命 D.技术创新----机器生产的时代
21.对下面时间坐标轴中的事件解读正确的是( )
A.①——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B.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C.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D.④——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结束
22.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B.1919年1月,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召开会议
C.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D.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并宣布开始实施新政
23.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下列人物图片和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请为其归纳一个最恰当的研究主题( )
A.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D.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24.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人方言,如tote(搬运)okra(秋葵)yam(薯)。美式英语掺杂着非洲黑人语言的历史渊源可能是( )
A.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B.“三角贸易”贩卖黑奴
C.启蒙思想传入北美 D.林肯解放黑人奴隶
25.16世纪在英国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一屋宽且长,织机二百张,织工二百人,排列成长行。……列坐捡细毛,不敢辞劳苦。自晨至深夜,各得一便土。……染工又八十,呢绒着颜色。二十擀制匠,将呢折成匹……”这段材料主要描述的是( )
A.劳动与资本分离 B.残酷的封建剥削
C.明确的社会分工 D.市民阶层的形成
第Ⅱ卷
注意事项:
1.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本卷共3大题,共50分
26.(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书·张骞传》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1)材料一中的“然骞凿空”指的是什么事件?(2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丝绸之路上字母代表的地点名称。(3分)
A: (城市):B: (地区);C: (国家或地区)。
材料三
(3)请你谈谈丝绸之路在中外交往中有何重要作用。(2分)
(4)西汉政府为加强对西域的管辖,设置了什么官职来管理该地?其设置说明了什么?(4分)
(5)结合以上材料回答,今天中国重提丝绸之路,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27.(18分)西欧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并逐步发展,开始酝酿一场重大的变革。
材料一 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图是同学们制作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知识卡片内容。
主题:(____)—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 特点1:商人向雇佣工人提供原料和统一的生产工具 特点2: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 特点3:工人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1)根据材料一判断,卡片上应填写的主题是什么?(2分)
材料二 艺术作品反映社会现实。
(2)如图作品体现当时怎样的社会思潮?(2分)请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体现这种社会思潮的文学方面的代表作者及作品一例。(2分)
材料三 中国的指南针传入欧洲之后,海船敢于、也有条件驶入大洋深处。此外,地圆学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航路开辟的条件。(4分)
材料四 明成祖朱棣支持郑和所率的船队进行远航,船只上满载着中国的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各类物品。这些物品有的用于慷慨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相互之间的友好关系,有的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郑和远航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这是航海史上伟大的成就。
——摘自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
哥伦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希望探索出一条通往东方的新航路,找到马可·波罗所描述的黄金、珠宝和香料之国。他曾说过:“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的一切。”他明白地表露过,在追求黄金和传播宗教之间,更侧重于前者。哥伦布远航横穿大西洋到达美洲,是人类航海史上的壮举。
——摘自《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两次远航有何相同之处?(4分)
材料五 马引入美洲后,犁耕开始取代过去的锄耕;原产于非洲东北部的咖啡成为北美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丰富了人们的饮食。玉米进入到亚洲,推动了对边远地区的拓荒;美洲的作物比较容易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欧、亚、非的农业歉收问题,使很多地区的人口得到快速增长。
——摘编自帕特里克·曼宁《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5)结合材料五,说明“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4分)
28.(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技·能源·环境
材料一 在19世纪,自然科学特别是热力学。电磁学、化学等方面的新发展,开始与工业生产紧密地结合起来。……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第二次工业革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篇》
材料二 工业革命影响下的能源开发
阶段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代 ①______________ 电气时代
能源 煤炭 ②________、石油
材料三 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示意图
材料四 工业革命使工业化国家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欢欣,也体验到很多新的痛苦。下图为19世纪后期,英国的有钱人乘坐汽船游览泰晤士河的场景。汽船在河中冒着呛人的浓烟;岸边工厂排放的污水,也使河水变得污浊不堪。
——摘编自部编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因素是什么?(1分)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并分别写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显著成就。(4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将序号①②的内容补充完整。(2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分别说明“机械化”“电气化”两个时段能源使用的变化趋势及其原因。(4分)
(4)工业化为人类带来了“欢欣”和“痛苦”。据材料四指出《机器时代的“享受”》其真正含义是什么。(2分)
(5)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你对技术革命的认识和启示。(4分)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年中考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卷天津03(原卷版+解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