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学科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和所学可知,制造和利用生产工具是人类进人文明时代的标志, 而生产工具的改进是原始人类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 从狩猎到饲养家畜这个演进过程的决定力量,D项正确;采集到种植等的转变和建筑技术的进步无关,排除A项;生活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推动人类的演进,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饲养水平的提高与从采集到种植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 《左传》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可以判断出( )
A. 水灾治理成功 B. 阶级分化出现 C. 早期国家产生 D. 世袭制度确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作城郭”“划为九州”“作禹刑(刑,法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早期国家的产生,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水灾治理成功,阶级出现分化,世袭制度确立的内容,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3. 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 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 周王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 D. 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力量强大而王室衰微,王命不行,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C项正确;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与“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不符,排除A项;题干材料无法直接说明周天子依附于诸侯,排除B项;“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说明周朝政局逐渐衰败,排除D项。故选C项。
4. 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等。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A项符合题意,选择A项;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奖励军功,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和土地,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5.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为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是春秋后期鲁国人,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爱人”,即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面对当时社会的动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以德治国,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他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人民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B项正确;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观点,排除A项;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排除C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D项。故选B项。
6.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加强了经济联系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都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进程,有利于巩固统一,D项正确;长城抵御了匈奴侵扰,大运河加强了经济联系、促进了南北交流,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
A.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实施“推恩”的措施
C. 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 采取盐铁专卖举措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认为“诸侯势强,危害社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主父偃的“推恩”建议,使得诸侯王从此一蹶不振,B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汉代初年推行的国策,排除A项;主父偃提出的是“推恩”建议,而不是采用军事解决方式,排除C项;盐铁专卖是汉武帝在经济上采取的举措,排除D项。故选B项。
8. 下图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凿空” B.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汉朝和西域使者开始往来 D. 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图示展示的是张骞出使西域图,自此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往来,C项正确;当时在位的皇帝是汉武帝,不是光武帝,排除A项;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排除B项;此道路是张骞开辟的而不是班超父子,排除D项。故选C项。
9.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也,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
A. 巨鹿之战 B. 楚汉之争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也,抑亦人谋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与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排除A项;楚汉之争是项羽与刘邦为争夺帝位所进行的战争,最终以刘邦胜利告终,排除B项;赤壁之战是指东汉末年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一带大破曹操大军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排除C项。故选D项。
10.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图片“三国鼎立”、“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可知反映是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结合课本所学,这一时期政权分立,更迭频繁,社会局势混乱;但同时北方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的交融。C正确;“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是夏商周时期,A排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是指秦汉时期,B排除;“繁荣与开放的时代”指隋唐时期,D排除;故选C。
11. 如表是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 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 促进了封建化
C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民族隔阂消失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由改革前的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色彩,由改革后北魏墓内容,可以看出,带有明显的汉族色彩,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B项正确;北魏的统一发生在孝文帝改革之前,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C项;民族隔阂消失,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齐民要术》是北朝北魏时期中国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B项正确;《伤寒杂病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排除A项;《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所著,排除C项;《天工开物》是明代科技著作,排除D项。故选B项。
13.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 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
C. 宋朝大幅减少科举取士名额,降低进士地位
D. 明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明朝规定科举考试的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对题目的解释,必须是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随意发挥。对考试答卷的问题格式、段落划分,都有严格规定,被称为“八股文”,D项正确;隋炀帝时期科举制度正式诞生,排除A项;武则天创立了殿试,排除B项;宋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的地位,排除C项。故选D项。
14.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根据材料“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反映了墓葬这一社会习俗,由此得出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B项正确;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和民间手工业发展在题干中没有得到体现,排除AC项;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只是对应题干的部分意思,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如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 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C.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D. “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答案】C
【解析】
【详解】观察隋唐历史时间轴,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强盛,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开元末年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社会上各种矛盾尖锐。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755年,爆发安史之乱,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①②依次是“贞观之治”、安史之乱,C项正确;唐玄宗后期出现安史之乱,唐太宗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排除A项;澶渊之盟发生在宋朝,排除BD项。故选C项。
16. 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募役法
C.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答案】A
【解析】
【详解】“保兵知警守”是指建立了地方武装体系,这是实行了保甲法的结果;“河淤开亿顷”是指兴修水利工程,这是实行了农田水利法的结果,A项正确;“保兵知警守”和青苗法、免役法无关,排除BD项;“河淤开亿顷”和方田均税法无关,排除C项。故选A项。
17. 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称汗,国号“契丹”,后改国号为“辽”;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建立北宋;1038年,党项族元昊建立夏,称“西夏”,西夏、辽与北宋并立,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西夏、辽与北宋并立,并且方位也正确,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112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1125年,辽被金朝所灭,北宋和金、西夏并立,图示显示的方位也对,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1127年,金灭北宋,同一年北宋皇族赵构建立南宋,西夏、金与南宋并立,并且方位正确,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8.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A. 辽与北宋 B. 辽与南宋 C. 西夏与北宋 D. 金与南宋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并结合所学可知,条约以“淮水中流画疆”是金与南宋签订的,故D正确;据所学可知,辽与北宋签订的《澶渊之盟》,二者并未有疆界划分,A错误;据所学可知,南宋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是取代辽的女真族建立的金政权,B错误;西夏与北宋的条约中二者并未有疆界划分,C错误。
19. 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 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 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 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北宋商品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图片4体现了这一点,D项正确;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商朝青铜器的重要资料,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耕作农业的发展,图3高僧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0. 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 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 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行省制度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自主权,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便调整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C项正确;各行省独立处理本省军政事务的前提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之下,因此,行省制度并非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的独立性,排除A项;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直接说明元朝的行省制度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排除B项;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各行省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以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而不是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且题干材料也没有相关内容能表明行省制度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排除D项。故选C项。
21.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可知,朱元璋在明朝的刑法之外,又制定了《大诰》,且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从题干所给材料中,并无法体现出明朝追求法律平等、维护官员利益,排除AC项;明朝加强对人们思想禁锢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八股取士,《大诰》具有法律性质,与加强思想禁锢无直接联系,排除B项。故选D项。
22. 如图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该建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 )
A. 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 B. 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
C. 王朝政治制度的优良 D. 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故宫的设计布局为中轴对称,其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D项正确;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是故宫的建筑者,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A项;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是故宫的建筑特点,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B项;王朝政治制度的优良不是故宫的设计意图,排除C项。故选D项。
23. 下面是某校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小组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 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 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干“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结合所学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统一的清王朝巩固边疆地区的措施。因此,题干的主题可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史实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排除A项;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仅仅是题干材料的一部分,不全面,排除B项;题干材料中只有雅克萨反击战属于抗击外来侵略,排除C项。故选D项。
24.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所述为明朝中后期在我国江南地区纺织业里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新型雇佣关系,说明在明朝中后期我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所以C符合题意;明朝中后期没有出现工业经济,所以A排除;明朝中后期封建经济依然强势,资本主义工业繁荣不符合史实,所以B排除;材料中的织机和机器有明显的区别而且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普遍使用的表现,所以D排除;所以本题选C。
25. 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 创立科举制度
C.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发展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的中国开始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了中国在世界上开始落伍,C项正确;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在宋朝时期,排除A项;创立科举制度是在隋朝时期,排除B项;发展海外贸易与明清时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40分。)
26.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不同形态流通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1)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选取材料一中的图一或图二,简述其出现的意义。
(2)材料二图中中国古钱币的铸造年代反映了哪个朝代丝绸之路的盛况?结合所学,概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的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
【答案】(1)史料类型:一手史料/实物史料;
图一意义: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或有利于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图二意义: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任答一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2)朝代:唐朝;
影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3)原因:商品经济发展;金属货币不便携带;四川交通不便;四川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趋势:货币呈现形状繁多渐趋统一;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发展;由地方铸币向中央统一铸币演变。(任答一点,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小问1详解】
史料类型: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一图片可知,材料一图片展示的分别是秦朝的圆形方孔半两钱和汉朝的五铢钱,圆心方孔半两钱和五铢钱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属于一手史料;意义:图一:结合所学秦始皇统一货币的知识可知,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下令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在全国流通,这就改变了以往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图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加强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汉武帝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加强了朝廷对社会经济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汉武帝的大一统。
【小问2详解】
朝代:根据材料二图示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中的古钱币是唐朝时期的开元通宝,反映了唐朝丝绸之路的盛况;影响:结合所学丝绸之路的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小问3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三“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可知,金属货币过于沉重不便携带;根据材料三“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三“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可知,四川交通不便;根据材料三“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可知,四川印刷技术与造纸技术先进。
【小问4详解】
趋势: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货币呈现形状繁多渐趋统一;由金属货币向纸质货币发展;由地方铸币向中央统一铸币演变。
27.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封二年(汉武帝时期),天子发巴、蜀兵……临滇……滇王离难(离开)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印章形制属于列侯的规格。1956年被发掘,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二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 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影响统一的因素 解读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 大量的人口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 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就越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 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
(3)任选材料三中影响统一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相互印证:都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管理边疆;赐予滇王王印;(任答两点即可)
(2)重视民族平等;很少使用武力,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设羁縻府州,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定的自治权。(任答两点即可)
(3)【示例1】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统一。
秦始皇时期开创灵渠、驰道、统一车轨等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交通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示例2】人口迁徙有利于国家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不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口迁徙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
【示例3】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变革,有利于国家从分布走向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政府稳定,致力于发展经济、使得统一成为发展的趋势。
隋唐时期,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加之其他一系列因素,推动了盛唐局面的产生。
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片土地的开垦,水利工程的兴修、原产于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等的传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4】统一的文化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人们的思想,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一政权,忽必烈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和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清朝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维护政治统一;思想上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自身统治,在治理边疆上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4】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由此可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伟大的人物与各阶层的民众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一“元封二年(汉武帝时期),天子发巴、蜀兵……临滇……滇王离难(离开)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及“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印章形制属于列侯的规格。1956年被发掘,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可知,两则材料能够相互印证的史实有:材料事件都发生在汉武帝时期;汉武帝管理边疆;赐予滇王王印。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二“他……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可知,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有:重视民族平等;很少使用武力,主要采取安抚、和亲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设羁縻府州,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一定的自治权。(任答两点即可)
【小问3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可从地理环境,人口迁徙,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文化与制度,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等角度提炼观点,根据题干解度信息结合史实进行论述即可。如:
【示例1】地理环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统一。秦始皇时期开创灵渠、驰道、统一车轨等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隋朝时期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由此可见,交通便利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示例2】人口迁徙有利于国家统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南北经济、文化交往更加频繁,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较多,政权不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进一步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发展。由此可见,人口迁徙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
【示例3】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国家统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出现,根本上推动了社会变革,有利于国家从分布走向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国政府稳定,致力于发展经济、使得统一成为发展的趋势。隋唐时期,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加之其他一系列因素,推动了盛唐局面的产生。明清时期,政府重视农业生产,大片土地的开垦,水利工程的兴修、原产于美洲的甘薯、马铃薯等的传入,进一步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示例4】统一的文化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人们的思想,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元朝时期,作为少数民族的统一政权,忽必烈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和制度,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清朝时期在政治制度上沿袭中原历代王朝的做法,维护政治统一;思想上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巩固自身统治,在治理边疆上采取了因地制宜的措施,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示例5】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汉武帝通过实施“推恩令”,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等一系列措施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由此可见,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伟大的人物与各阶层的民众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
——摘编自胡雪峰《粤剧》
材料二 何尊(见题31—1图)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尊,尊体以雷纹为主,浮雕为饕餮纹,造型精美雄奇。其内底的铭文(见题31—2图)记述了周成王营建东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宅兹中国”一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题31—1图 何尊题31—2图 何尊内底铭文
——摘编自唐浩明等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佛山版)》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
类型 涵盖内容
思想型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人文精神
知识型 国学经典、节日节气和人文民俗
技艺型 绝学绝技、手艺工艺和传统艺术
实物型 历史遗址、可移动文物和传统用品
——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材料四 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是否优秀的评价,仍要以新时代为评判标准,要以是否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相适合。其中,儒家、道家与法家等思想,同样要能够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取其精华,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与人民的共同进步。
——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粤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分类,并说说它入选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的重要思想,说明其能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理由。
【答案】(1)特点:粤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2)分类:何尊是可移动文物,属于实物型史料;
理由:何尊可以用于了解西周青铜冶炼技术和艺术特点,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一句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
(3)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诸侯林立纷争不断;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文化上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私学勃兴,文化出现繁荣发展的局面;
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思想: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与道家学派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相一致。
【解析】
【小问1详解】
特点:根据材料“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所学知识可知,粤剧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善于吸收其他剧种的优点;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
【小问2详解】
分类: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是可移动文物,属于实物型史料,何尊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尊,且有铭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何尊的尊体以雷纹为主,浮雕为饕餮纹,造型精美雄奇,可以用于了解西周青铜冶炼技术和艺术特点,何尊铭文中“宅兹中国”一句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具有重要价值。
【小问3详解】
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上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林立纷争不断;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文化上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致使私学勃兴。
道家学派的“道法自然”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保护环境,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而这正与道家学派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相一致。
法家学派的“以法治国”思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强调以法治国,认为法律是维持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法治的理念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完善,由此可见,法家学派的“以法治国”思想对中国建设法治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九年级历史学科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 建筑技术的进步 B. 生活方式的转变
C. 饲养水平的提高 D. 生产工具的改进
2. 《左传》记载∶“鲧作城郭”“芒芒禹迹,划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刑,法律)”等。据此可以判断出( )
A. 水灾治理成功 B. 阶级分化出现 C. 早期国家产生 D. 世袭制度确立
3. 原先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已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天子仅仅是争霸各国打着的一个幌子。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 强化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 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 周王室的势力已经大大衰落 D. 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4. 某校七年级一班同学在学习“商鞅变法”时,排练了形象生动的历史课本剧。下面是四位同学模拟发布的告示,其中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 )
A. 小华:出身贵族的人,爵位保持世袭
B. 小丽:努力种田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小红:土地属于私有,可以自由买卖
D. 小强:军功卓著的人,授予爵位田宅
5. 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迎来了第一次精神觉醒。有学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较早自觉地、直接地思考政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问题的人,能够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无为而治 B. 为政以德
C. 兼爱非攻 D. 以法治国
6. 阅读下表材料,可以比较出长城和大运河的共同点是( )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北部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大运河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A. 抵御了匈奴侵扰 B. 加强了经济联系
C. 促进了南北交流 D. 巩固了国家统一
7. 针对汉武帝的困惑(见图),主父偃提出的对策是( )
A. 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B. 实施“推恩”的措施
C. 采用军事解决方式 D. 采取盐铁专卖举措
8. 下图中一位帝王骑着高头大马,身后一干侍从僚属。帝王的对面,持笏板跪拜者就是那名“凿空”西域、为国分忧的郎官。下列对该事件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A. 光武帝决定招募使者“凿空” B. 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C. 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开始往来 D. 班超父子克服困难开辟此道路
9.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描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唯天也,抑亦人谋也。材料中的操遂能克绍指的是( )
A. 巨鹿之战 B. 楚汉之争 C. 赤壁之战 D. 官渡之战
10. 阅读历史书籍需要注意主题和子目之间的联系。下面子目对应的主题是
A.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
C.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11. 如表是孝文帝改革前后北魏墓葬变化对比表,从中可以看出改革的影响是( )
对比 改革前北魏墓 改革后北魏墓
殉葬牲畜 牛、羊、马的头骨、肢骨 猪、狗、鸡、羊等家畜陶器模型
墓葬形制 鲜卑族:梯形竖穴土坑墓 仿东汉:弧边方形砖室墓
壁画装饰 狩猎、宴饮、打场、采桑等场景 儒家“孝悌”“升仙”等内容
A. 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局面 B. 促进了封建化
C. 推动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 民族隔阂消失
1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融和南北经济的发展,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创造出璀璨的科技文化。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科技”成就的是( )
A. 《伤寒杂病论》 B. 《齐民要术》
C. 《本草纲目》 D. 《天工开物》
13.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以下关于科举制发展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隋文帝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B. 唐太宗创立殿试,亲自来面试考生
C. 宋朝大幅减少科举取士名额,降低进士地位
D. 明朝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答卷格式为八股文
14. 在唐代中上层人士的墓葬中,陪葬骆驼俑的现象蔚然成风。许多陶骆驼背上驮着丝绸,驭手几乎都是表情各异的胡人,做工精美异常。由此可见,唐代( )
A. 社会贫富差距悬殊 B. 对外交流影响社会习俗
C. 民间手工业很发达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15. 如图隋唐历史时间轴中①②依次是( )
A. 安史之乱、“贞观之治” B. 澶渊之盟、安史之乱
C. “贞观之治”、安史之乱 D. “贞观之治”、澶渊之盟
16. 北宋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贾集十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B. 青苗法、募役法
C.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D. 免役法、更戍法
17. 下图所示我国古代民族政权并立示意图,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18. “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四……”签署此盟书的双方是()
A. 辽与北宋 B. 辽与南宋 C. 西夏与北宋 D. 金与南宋
19. 历史图片是浓缩的历史,是对历史直观、简明的反映。一位同学在自主历史学习中搜集到以下图片(图1-图4)。下列对图片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
A. 图1司母戊鼎是研究殷墟甲骨文的重要资料
B. 图2农业工具的发明有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C. 图3高僧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D. 图4再现了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的繁荣
20. 元朝的行省起初是中央的派出机构,后来逐渐演变为常设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各行省在中央统一领导之下,独立处理本省的军政事务,由此可知,行省制度( )
A. 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独立性 B. 固化了后世地方管理体系
C. 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D. 削弱了地方社会治理水平
21.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刑法难以达到明刑弼教的目的,又制定《大诰》。《大诰》拟罪唯朱元璋一人,官员拟罪须以《大诰》为依据,降一级。此措施体现了( )
A. 追求法律平等 B. 加强思想禁锢
C. 维护官员利益 D. 强化君主专制
22. 如图所示太和殿是清朝皇帝治国理政的场所,该建筑的设计意图是为了突出( )
A. 劳动人民高超智慧 B. 宫殿建筑的宏伟壮观
C. 王朝政治制度的优良 D. 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威
23. 下面是某校学生小组探究活动记录卡,他们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小组探究主题: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史料:康熙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组织雅克萨反击战;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迎接土尔扈特部回归等。
A. 统一多民族国家走向分裂 B. 清朝平定边疆地区的叛乱
C. 清朝抗击外来侵略的斗争 D.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4. “购机一张,织诸色帛,备极精工,每一下机,人争鬻(yu,意为买)之,计获利当五之一,积两旬复增一机,后增至二十余……自家业大饶”“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上述材料反映明朝中后期
A. 开始出现工业经济 B. 资本主义工业繁荣
C.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纺织业普遍使用机器
25. 明清时期的中国,在世界文明的赛场中逐渐落后,又因为虚弱与自我陶醉错失了开拓市场、拥抱世界的机会。这一时期“虚弱与自我陶醉”的表现有( )
A. 推行重文轻武的政策 B. 创立科举制度
C. 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D. 发展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4分,第28题12分,共40分。)
26. 货币是商品交换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它以不同形态流通与商贸体系中,连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历史兴趣小组围绕“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整理了以下学习资料(部分)。
时期 语文 历史 地理 科技
北宋 《水浒传》:林冲发配,路经柴进庄上,庄客拿盘子“托出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当时一斗米约合今天十四斤,铜钱十贯约重七十斤,两者相加,重八十多斤。礼可谓“重”矣,可是披枷带锁的林冲如何带走呢? 商业贸易发展使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流通的货币以铜钱和铁钱为主,跨区域贸易需要远途运输和大量货币。 四川盆地边缘地区,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其中又以海拔1500~3000米的山地为主,个别山峰超过了4000米。 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所生产的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1)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一的史料类型,并选取材料一中的图一或图二,简述其出现的意义。
(2)材料二图中中国古钱币的铸造年代反映了哪个朝代丝绸之路的盛况?结合所学,概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分析北宋货币“演变”主要原因。
(4)综上所述,概括中国古代钱币演变的趋势。
27. 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封二年(汉武帝时期),天子发巴、蜀兵……临滇……滇王离难(离开)西南夷,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 ——《史记·西南夷列传》 滇王之印,由汉武帝颁发给边陲属地首领,印章形制属于列侯的规格。1956年被发掘,现被珍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材料二 唐朝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它的民族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开明的政治家,他基本上把少数民族和汉族看作一家,他……对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很少动用武力,而是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和亲政策……他反对华夏民族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歧视和奴役,主张一视同仁,坚持“朕独爱之如一”政策……一律尊重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对于征服或主动降服的少数民族地区,朝廷在那里设置中央政府管辖下的所谓羁縻府州,由原来的少数民族官员担任官职,体现了民族自治色彩。
——摘编自李钦《论唐朝开明民族政策的特点及其对当今世界民族问题的借鉴意义》
材料三 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的统一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影响统一的因素 解读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相类似,交通相对便利,有利于统一。地理环境差异大,交通不便,影响国家统一。
人口迁徙 大量的人口迁徙,文化认同和血肉关系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为统一的中国提供了人力、物力基础
生产方式与经济水平 中国基本农业区内,交通越便利,手工业和商业越发达.地区间的依赖性就越大;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越分离,统一的因素越大
文化与制度 文化和制度的一致有利于产生比较一致的国民心理,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时因地制宜的制度更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个人与阶级、阶层的作用 个人与阶级、阶层在推动和维护国家统一中发挥积极作用
(1)提取材料一中可以相互印证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朝实行开明民族政策的表现。
(3)任选材料三中影响统一的一个或多个因素并结合中国古代史史实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智慧结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广府戏”。2009年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发源于佛山,主要流行于两广、台湾和港澳,在海外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演出。粤剧传统例戏忠实地反映了早期粤剧广场演出的形态,至今仍在农村表演。粤剧经典剧目继承了民间传说、京剧、昆剧等著名剧目。随着新媒体的诞生,有些著名粤剧如《帝女花》《红楼梦》等被拍摄成电影、电视剧、话剧、音乐剧等。
——摘编自胡雪峰《粤剧》
材料二 何尊(见题31—1图)是西周最早的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尊,尊体以雷纹为主,浮雕为饕餮纹,造型精美雄奇。其内底的铭文(见题31—2图)记述了周成王营建东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宅兹中国”一词是目前发现的“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
题31—1图 何尊题31—2图 何尊内底铭文
——摘编自唐浩明等主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初中(佛山版)》
材料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
类型 涵盖内容
思想型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优秀人文精神
知识型 国学经典、节日节气和人文民俗
技艺型 绝学绝技、手艺工艺和传统艺术
实物型 历史遗址、可移动文物和传统用品
——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材料四 对于诸子百家思想是否优秀的评价,仍要以新时代为评判标准,要以是否与新时代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是否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目标的实现相适合。其中,儒家、道家与法家等思想,同样要能够基于新时代的要求,取其精华,目的在于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全面发展,服务于国家、民族、社会与人民的共同进步。
——摘自高文苗《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归纳粤剧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何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分类,并说说它入选中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的理由。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诸子百家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选择其中一个学派的重要思想,说明其能成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