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培优(5)历史试卷(答案)

高三历史培优试卷(5)
一、选择题
1. 学者吴于虞在研究中国古代史时指出,“社会上之显著地出现游离无业的人,始自春秋末世,至战国而愈盛,这些游离无业的人就称做士,与封建制度中有业有守的士大为不同”,据此可知,当时
A. 社会结构中新因素不断生长 B. 游离人员增多颠覆传统秩序
C. 经济衰退现象比较严重 D. 分裂割据的局面日渐形成
2.墨家为春秋战国时期之显学,以“兴天下大利,除天下之害”为己任,其“显”在于“兼爱”、“非攻”的政治活动上,而关注自然科学方面是不受统治者和群众欢迎的,甚至在墨家内部反对者也大有人在。材料说明了
A. 墨家接纳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 百家争鸣阻碍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C. 墨学更受当时统治者的青睐 D. 社会政治问题备受思想界的关注
3.史料记载,汉代富农和地主在生产力方面拥有着耕牛和铁犁的巨大优势,而贫穷的农民无力购买,只能继续使用木制工具,经营稍有不善便会破产而出卖土地。材料反映了当时
A.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 铁器牛耕技术尚未发展成熟
C. 土地私有制遭破坏 D. 生产技术进步加剧贫富分化
4.唐朝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有妇人淳于氏坐事系大理,义府好美色,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放出。事情败露,毕正义自杀,高宗特赦义府之罪。侍御史王义方坚持弹劾。这是唐朝御史台官员弹劾宰相的一例,然而高宗认为义方毁誉大臣,左迁义方为莱州司户参军。这说明
A. 君主专制的本质决定监察体制效能有限 B. 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权力太小
C. 监察官员由皇帝任命所以也由皇帝撤免 D. 监察制度有利于监督官员执政
5.清代中期棉加工业等“低端”产业大多从苏州市区迁往郊区市镇,但其产品仍主要供市区消费;苏州市区只保留了印刷业等“高端”产业,但其原料大多来自郊区市镇工业。这说明此时的市镇
A. 产业结构出现了倒退 B. 对农村的依赖更强
C. 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 D. 经济独立性日益削弱
6.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说,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对。……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材料中的“乌托邦”是
A. 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 B. 农民不切实际的空想
C. 以资本主义的美妙设想 D. 公平公正的社会模式
7.19世纪70年代,中国通商口岸出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矛盾现象。一方面,中国民族企业常感资金不足,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华商资本附股于外商企业,股票市场活跃。这说明
A. 列强加紧对华资本输出 B. 中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
C. 洋务运动企业成就斐然 D. 国内营商环境唤待改善
8.孙中山说“建设之首要在民生……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与种种公共之需。”据此判断孙中山主张
A. 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B. 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C. 地方政府有高度自治权 D. 解决以土地为核心的财富分配
9.根据《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历史考察》中的有关内容编制
时间 事件或条约 影响
1842年 《南京条约》 “以前是中国处于命令的地位去决定国际关系”的局面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1895年 《马关条约》 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传统的宗藩体制已经崩溃,华夷秩序几乎荡然无存
1919年 巴黎和会 “中国与外国的条约关系,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开始和另一个时代的结束”
1928年6月 “改订新约”的运动 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但又很不彻底
表中材料表明
A. 中国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B. 中国逐步接受近代外交观念,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 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 历代政府为收回国家权益做出了努力
10. 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
A.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B. 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C. 三大改造胜利结束 D. 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11. 1980年,北京一市民到工商局办理了餐馆营业执照。她贷款500元作启动资金,早上买了4只鸭子加工销售,晚上用赚的钱又买了7只鸭子。之后,餐馆的菜谱越来越丰富,顾客越来越多,连外国记者和驻华使馆官员也来吃饭。北京市领导对该餐馆给予鼓励。材料旨在说明
A. 民营经济艰辛起步 B. 个体经济取得突破
C. 人民生活水平提升 D. 开放促进经济活跃
12.古罗马早期,封闭保守的个体家庭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公元前2世纪以后,广阔的大庄园改变了古罗马的家庭经济,大量奴隶涌入家庭生活中,这些庄园采取一种新型的赢利的农业模式。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B. 对外扩张中奴隶制经济的发展
C. 公民法加强了产权保护 D. 农业耕作技术取得巨大进步
13. 英国1750年至1795年间多次颁布法令,禁止出口机器、机器模型和设计,也禁止技术工人外流。1825年,英国废除禁止出口机器的法令,允许大部分机器设备和技术自由出口。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当时英国
A. 议会改革促使立法权的扩大 B. 技术革新提升机器制造能力
C. 自由贸易政策推动机器出口 D.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14. 1925年,苏联《农民报》刊登了《男人心灵的哀号》一文,文中主人公的妻子将要与其离婚并“拿走她应得的一份”。一些读者在回复中感慨道,如果“法律条文把妇女限制在1917年以前”就不会出现这个情况。由此可见
A. 计划体制下男女平等观念不断加强 B. 十月革命之后妇女权益得到保障
C. 当时普遍义务劳动中妇女地位提高 D. 农业集体化使妇女工作机会增加
15. 1949年12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决策文件,明确提出要“防止亚洲出现足以威胁美国安全或亚洲国家稳定和安全的力量对比”。据此可知,美国
A. 认为亚洲的力量对比已经失衡 B. 不将苏联视为唯一的敌人
C. 致力于维护亚洲的稳定与安全 D. 将冷战政策重心转向亚洲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法律制度有着重大进展。隋文帝令苏岁人制定了具有继往开来性质的《开皇律》十二篇五百条。到了唐代,唐高祖令裴寂、萧瑀等人在《开皇律》基础上制定了《武德律》,并编纂了令、格、式,与律配套,开创了唐律的四种形式。唐太宗时,房玄龄、长孙无忌主持对《武德律》进行长达巾钎时间的全面修订,形成《贞观律》“凡削繁亡去蠹,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旧唐书·刑法志》)唐高宗时,又由长孙无忌、李勤、于志宁等人编纂《永徽律》,同时还对《永徽律》进行逐条逐句统一注解,附在律文之后颁行天下,具有同等效力。后世将《永徽律》与注疏的合编本称为《唐律疏议》,看作唐律的代表。另外,唐玄宗在开元年间还主持编纂了《唐六典》,被后人誉为中国最早的"行政法典”,开了律典分野的先河。
唐律继承了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明确规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唐律疏议卷一》),标志着礼制法律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唐律的法律形式也已经相当完备,律、令、格、式各有其用。在法律的实施上,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特别是完善了死刑复核程序,有效防止了滥用刑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
材料二 宋代宗族共同体一经构造成普遍性的社会组织,便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在隋唐以来等级制度受到各种力量冲击的情势下,宗族共同体……在宗族内部构造一个微型金字塔,于等级中求稳定。……宗族最高首领为族长,族长是族人共同行为规范——宗规、族约的主持者和监督者,是全族的统率。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宋史·陆九韶传》记载道:“九韶以训诫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屏之远方焉。”欧阳修在《胥氏夫人墓志铭》中也描述了族长庄严肃穆,令人望而生畏的形象:“每端坐堂上,四顾终日如无人,虽其婴儿女子,无一敢妄举足发声。”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主编《中华文化史》下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法律制度发展趋向的主要特点和影响。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宋代“宗族共同体”的认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上图为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简图。从图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公元前8世纪,希腊城邦兴起。为数众多的城邦一般都建在高地或山丘上,建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城邦大多建立了大规模的神庙,是城邦的宗教中心。城市的中心广场即市政广场是城邦社会与政治活动中心。在许多城邦,人民凭着对土地的拥有权而获得公民权,可以参与城邦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执行。城邦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围有大片的农村地区,这是城邦的主要经济基础。
——摘编自黄洋等主编《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等
材料二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和古希腊城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华盛顿会议没有解决日美之间的矛盾,反而使两国在远东开始了一轮新的竞争。1940年春夏,德军突袭北欧、闪击西欧,诱发了日本内部早已孕育的南进论的高涨。7月,日本陆军进驻法属印度支那北部,海军推进对美国的战备,并决定于8月挥戈南进。但在陆军部作战科的一次参谋会议上,反对南进的稳健派达到60%以上。7月26日,美国禁止向日本出口航空汽油、润滑油和头等碎金属;12月,中国获得美国政府1亿美元的贷款。1940年末,苏联在远东布置了30个师团,而日本在朝鲜和满洲仅驻扎了12个师团:远东苏军拥有2800架飞机和2700辆战车,日军只有720架飞机和450辆战车。这加重了日本统治者的隐忧。直到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才消除了日本统治者念念不忘的北方威胁。7月28日,日军占领了法属印支南部。10月,近卫文唐不敢承担对美战争的重责,自动辞职,天皇任命东条英机组阁。12月初,太平洋战争爆发。
——摘编自祝曙光《探析延缓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原因》
(1)根据材料,指出日本最终选择“南进”战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实施“南进”战略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A 2.D 3.D 4.A 5.D 6.B 7.D 8.D 9.B 10.B 11.B 12.B 13.B 14.B 15.A
二、非选择题
16.(1)主要特点:①隋唐法律沿袭前代法律,不断完善发展;②唐律继承汉晋以礼入律的传统,礼制法律化达到很高的程度;③隋唐法律删繁就简,并首开律典分野的先河;④唐代统治者强调慎狱恤刑,有利于防止滥用刑罚。
影响:①《唐律疏议》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②此后,历代王朝大多以此为蓝本创制自己的法律。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要求维护“孝”的伦理的相关律文有数十条之多。
(2)认识:①宗族共同体发端于两宋时期,以血缘为纽带的伦常秩序,有一定的等级规范。最高首领为族长,规范着宗规、族约,是主持者和监督者,为全族的统率。②族内发生纠纷时,由族长主持召集族中“宗贤”加以解决,不服统率者,族长有权依照宗规、族约加以制裁。宗族共同体深入乡间基层,通过对宗族成员的直接控制,建立起弥漫于基层社会的宗法秩序。③传统宗法观念、儒家伦理纲常通过宗族共同体的方式渗透于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的血肉肌肤,发挥了强大的社会文化功能。
17.论题: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斗争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
阐述: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对外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迫使中国签订《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洋务运动宣告破产。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维新变法,开启政治民主化的尝试。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思想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和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加剧,清廷自救的新政加快了革命的爆发,辛亥革命创立了中华民国,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里程碑。一战中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及北洋军阀的统治,新文化运动兴起,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了条件,十月革命为中国近代化指出了新方向。
总结: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8. (1)西周: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古希腊:公民享有参政权;建有神庙、广场、城墙等设施;小国寡民,以城市为中心。
(2)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朝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19.(1)原因:日美矛盾不断激化;欧洲战局的变化;苏联远东军事实力的影响;苏德战争的爆发;政府人事变动。
(2)影响:日本扩大战线,在战略上陷于被动;推动美国政策调整;加快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2024届湖北省黄石市有色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培优(5)历史试卷(答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