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龙首,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乾隆年间,却在19世纪中期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海外流落历史。导致其流失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侵华战争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圆明园”“19世纪中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伙同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疯狂抢掠园中珍宝,又放火焚毁了这座著名的皇家园林,从此龙首铜像这件文物被掠夺到海外,B项正确;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均与题干“圆明园”不符,排除ACD项。故选B项。
2. 下面是某班排演历史剧拟定的各幕题目。据此判断,该剧本比较合适的名称是( )
剧本名称:▲ 第一幕:宗教构梦 第二幕:战争追梦 第三幕:政策筑梦 第四幕:内乱毁梦
A. 太平风云 空想幻灭 B. 扶清灭洋昙花一现
C 变法改良救亡图存 D.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和内乱毁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内乱,太平天国运动作为农民起义依托宗教进行,颁布《天朝田亩制》适应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但是具有空想性和幻想性,后期又颁布了《资政新篇》顺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但是没有实施,最终太平天国运动以失败告终。因而适合的名称是太平风云,空想幻灭。A项正确;扶清灭洋昙花一现是指义和团运动,排除B项;变法改良救亡图存指的是戊戌变法,排除C项;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指辛亥革命,排除D项。故选A项。
3.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材料评价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可得出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由此掀起了一场向西方学习的运动,称为“洋务运动”,B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排除A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全面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4. 与“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湘籍名臣”“收复新疆”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左宗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左宗棠是湖南人,他参加洋务运动,收复新疆,D项正确;曾国藩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收复新疆无关,排除A项;李鸿章安徽人,排除B项;张之洞是河北人,排除C项。故选D项。
5. 下面为某小组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内容是关于( )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允许外国在中国开办工厂,使列强的输出方式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极大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C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南京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没有允许列强开设工厂相关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为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A.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推动了思想启蒙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创办京师大学堂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可知,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是传播了西方的民主思想,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B项正确;百日维新没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创办京师大学堂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属于一项具体的措施,而不是评价百日维新成功之处的原因所在,排除D项。故选B项。
7. 与前几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相比较,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为了( )
A. 侵占中国领土 B. 获得办厂特权
C. 开放通商口岸 D. 镇压人民反抗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利益。1900年,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主要是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在华侵略利益,D项正确;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都有割地和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排除AC项;甲午中日战争,使帝国主义获得在中国开办工厂的特权,排除B项。故选D项。
8. 孙中山“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的挽联,其中“公”是指( )
A. 谭嗣同 B. 宋教仁 C. 蔡锷 D. 张作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为宪法流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意图复辟帝制,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联合几个其他政党组建了国民党,意图在国会选举中占据优势组建内阁,使袁世凯大为惊恐,最终将宋教仁刺杀,宋教仁之所以被刺是因为他是为了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创立的民主共和制度,B项正确;谭嗣同和蔡锷都与“为宪法流血”不符,排除AC项;张作霖属于北洋军阀,排除D项。故选B项。
9.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巴黎和会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叙述的是“示威游行”的
A. 背景 B. 经过 C. 性质 D. 影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五四运动的原因和背景,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出代表参加会议,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取消外国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等合理提案,遭到和会拒绝。会议竟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侵占的一切特权转交给日本。消息传到国内,举国震惊,五四运动爆发,选项A符合题意;选项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 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A. 五四运动的发展 B. 北伐的胜利进军
C. 工农运动的高涨 D. 北洋政府的覆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为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北伐的主要对象是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个军阀。1926年7月,北伐军出师北伐,蒋介石任总司令。湖南、湖北是主战场,那里有吴佩孚的主力把守,第四军叶挺独立团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消灭了吴佩孚的主力。之后北伐军又集中力量进攻江西消灭了孙传芳的主力,叶挺独立团为革命革命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北伐军出师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声势震动全国,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由此据题干关键信息“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可知,叙述的是北伐的胜利进军,B项符合题意;综上所述ACD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11. 美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幅宣传画中有这段译文:“援救中国”“中国正在帮我们”。这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B.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中“援救中国!”“中国正在帮助我们”显示了中国与美国的相互援助。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题意相符,C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三项都不能在题干中找到相关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2. 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要与外商企业竞争”,于是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他创办企业的目的是( )
A. 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 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D. 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要与外商企业竞争’,于是在南通开办纱厂”可知,这反映出张骞积极主张发展工商业,与外国企业竞争,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A项正确;“引进先进的技术”“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的说法均与题干“要与外商企业竞争”不符,排除BC项;题干材料并未反映出官僚资本对民族工商业的压迫,且D项说法也与题干“要与外商企业竞争”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3. 老照片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下面这组照片最适合用来研究( )
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
C. 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辨、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C项正确;图片内容“晚清上海衙门百姓跪官”等没有反映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排除A项;“民国初年躬身问候”没有反映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排除B项;图片反映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礼仪形式的变化,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阳城县某中学准备在寒假开展“家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请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14. 一组同学准备策划“红色旅游”推介活动,下列适用于介绍山西的是( )
A. 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 革命的摇篮——首个革命根据地
C. 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 D. 太行的烽火——百团大战反扫荡
15. 二组同学计划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刘胡兰纪念馆,收集到了讲解词:“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了有关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汇报后,为她题词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据此判断,她牺牲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答案】14. D 15. D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题干,介绍山西的红色旅游资源,结合所学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太行山开辟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百团大战,D项正确;南昌起义符合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排除A项;革命的摇篮——首个革命根据地描述的是井冈山,排除B项;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描述的是陕西延安,排除C项。故选D项。
【15题详解】
根据材料“1947年3月26日”结合所学可知,1946-1949年为解放战争时期,D项正确;1924年—1927年是国民革命时期,排除A项;1934—1936年是红军长征时期,排除B项;1931—1945年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
16.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雏才能英雄辈出。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近代中华英雄谱”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完成相关问题。
展板一 【编写剧本台词一演绎英雄本色】
(1)一组同学撰写了民族英雄剧本台词,请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剧幕1名称:▲__________ 旁白: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虎门禁烟。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剧幕2名称:海战英雄 旁白:▲____________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展板二【讲好革命故事—传播英雄事迹】
(2)二组同学绘制了红色革命故事宣传海报,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位人物被称为“播火者”“探索者”的理由。
革命思想的“播火者” 革命道路的“探索者”
展板三【阅读抗战家书—传承英烈精神)
(3)三组同学整理两封书信可以印证哪些史事?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经两个月了…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 ——《左权致叔父书》(1937年) ……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致战友书》(1940年)
【答案】(1) ①. 剧幕1名称:禁烟英雄。(意思相近即可) ②. 剧幕2旁白: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海面上指挥北洋舰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邓世昌在舰身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背景、人物、过程等,叙述条理清晰即可)
(2)“播火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提倡采意给分,理由全面且充分即可,其余请酌情给分)“探索者”: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在井冈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提倡采意给分,理由全面且充分即可,其余请酌情给分)
(3)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任意一点即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①剧幕1名称:根据材料“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虎门禁烟”可拟定剧目1名称为:禁烟英雄。
②剧幕2旁白:根据材料“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并结合甲午战争相关知识,可拟定旁白为:1894年,邓世昌在黄海海面上指挥北洋舰队与日军展开激烈的战斗,邓世昌在舰身受损、弹药将尽之际,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与敌人同归于尽。
【小问2详解】
“播火者”:根据材料图片中“播火者”为李大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作了较为系统的介绍,他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探索者”:根据材料图片中“探索者”为毛泽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在领导秋收起义过程中,逐渐将革命重心转移到农村,在井冈山开展工农武装割据斗争,探索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小问3详解】
史事:根据材料“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经两个月了……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可知,第一封书信可以印证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悍然对中国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根据材料“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封书信可以印证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
家国情怀: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从“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可看出两封书信蕴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战精神。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7.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在经济层面运用机械的力量来取代传统的手工劳动,使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需要。在此情形下,留学欧美学生的派出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的需要;19世纪90年代,中国人学习的视,点在急速地向日本转移,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成为救亡图存的途径,推动了留学日本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不同时期留学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一1949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教育改革发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继续推进文学革命。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并指出“新型知识分子在北大教育实践”的影响。
【答案】(1)由留学欧美转向留学日本原因: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为了更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派遣欧美留学生成为必要。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主张学习日本进行制度变革,推动了留学日本高潮。
(2)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创建了中华民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3)人物:胡适;陈独秀;鲁迅。(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影响: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推动教育近代化。
【解析】
【小问1详解】
变化:根据材料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在此情形下,留学欧美学生的派出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的需要;19世纪90年代,......点在急速地向日本转移......”可知,中国不同时期留学地点由留学欧美转向留学日本。
原因:根据材料“使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需要。在此情形下,留学欧美学生的派出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的需要;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成为救亡图存的途径,推动了留学日本高潮的到来。”可知,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为维护封建统治掀起了学习西方技术的洋务运动,为了更好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派遣欧美留学生成为必要。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国的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救亡图存主张学习日本进行制度变革,推动了留学日本高潮。
【小问2详解】
社会背景:根据材料二“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等可知,民国时期教育发生重大变化,改革的社会背景是当时受到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民族危机不断加剧;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创建了中华民国;西方思想文化的传入,学习西方教育模式;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
【小问3详解】
代表人物:根据材料三“文学革命”可知,新文学先驱是指在新文化运动中推动白话文运动的先驱,主要有胡适,陈独秀和鲁迅等。
影响:根据材料“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继续推进文学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学革命运动使得白话文逐渐普及开来;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接受了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推动教育近代化。
18. 城市见证历史,南京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屈辱的历史】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_________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
(1)请将材料一的空缺处补充完整,并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遗憾的历史】
材料二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
(2)根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哪些遗憾?
【沦陷的历史】
材料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和平宣言》
(3)依据材料三,我国将每年的几月几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样做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新生的历史】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根据材料四,结合史实说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并指出“宜将剩勇追穷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什么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
【答案】(1)香港岛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意义:推翻了清王朝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遗憾: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3)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目的是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现实意义: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国际正义的坚定立场。(任意一点即可)
(4)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内容可知为香港岛
灾难:结合所学《南京条约》的影响可知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小问2详解】
意义:结合所学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可知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开创了完全意义的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遗憾:结合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可知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未改变。
【小问3详解】
日期及目的:根据材料中的南京大屠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国家公祭日是每年的12月13日,目的是为了纪念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
现实意义:结合所学国家公祭日设置意义可知提醒人们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和国际正义的坚定立场。
【小问4详解】
说明:根据材料“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并结合渡江战役相关知识可知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狮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革命:根据材料“宜将剩勇追穷寇”并结合解放战争相关只是可知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
19. 百年党史,峥嵘岁月。八年级某班同学以“凝聚力量·勇担使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制作档案—坚定前行力量】
(1)一组同学制作了会议档案,请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时间:1921年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通过党的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时间:1935年 内容:纠正军事和组织上的 “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时间:1945年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任务二【阅读报刊—汲取智慧力量】
(2)二组同学整理了两份新闻报刊,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化险为夷”?
任务三 【唱响红歌—传承精神力量】
(3)三组同学准备举办红歌会,请分别写出歌词所蕴含的时代精神。
《红船,从南湖起航》 《长征组歌》 《义勇军进行曲》
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着一个红色理想。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建党精神:___________ 长征精神:___________ 抗战精神:___________
任务四【撰写短文—凝聚团结力量】
(4)四组同学准备以“凝聚力量·勇担使命”为题撰写短文,请从下面任选三个关键词,要求150字左右。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答案】(1) ①. 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②. 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③. 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2)西安事变;重庆谈判。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努力,最终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胆魄亲赴重庆,不仅揭穿了蒋介石的阴谋诡计,还表现出中共积极促进民主和平的决心与诚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
(3) ①. 建党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任意一点即可) ②. 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任意一点即可) ③. 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任意一点即可)
(4)示例:凝聚力量·勇担使命
团结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保证。
京汉铁路罢工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4年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七七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双方摒弃前嫌、团结御辱,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共为维护抗战大局,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凝聚力。(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共产党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总之,中国共产党勇担时代使命,始终依靠团结奋斗,为民族解放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小问1详解】
填空:①根据材料“中共一大”和所学可知,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中共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②根据材料“遵义会议”和所学可知,1935年,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遵义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③根据材料“中共七大”和所学可知,1945年,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
【小问2详解】
历史事件:根据图片“1936年12月13日”和所学可知,新闻报刊反映了西安事变;根据图片“1945年8月29日”和所学可知,新闻报刊反映了重庆谈判。史实:根据图片一和所学可知,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联蒋抗日,派周恩来到西安参加谈判,经过努力,最终促进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根据图片二和所学可知,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毛泽东高瞻远瞩,以惊人胆魄亲赴重庆,不仅揭穿了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还表现出中共积极促进民主和平的决心与诚意,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
【小问3详解】
时代精神:根据材料“《红船,从南湖起航》”和所学可知,这首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为建党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根据材料“《长征组歌》”和所学可知,这首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为长征精神: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根据材料“《义勇军进行曲》”和所学可知,这首歌所蕴含的时代精神为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小问4详解】
小短文:依据题干要求可拟定题目:凝聚力量·勇担使命。叙述:从题干所给的关键词中选择“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团结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保证。京汉铁路罢工失败后,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1924年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后,通过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七七事变后,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国共双方摒弃前嫌、团结御辱,中共提交《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中共为维护抗战大局,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终取得了全民族抗战的胜利,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凝聚力。总之,中国共产党勇担时代使命,始终依靠团结奋斗,为民族解放作出巨大贡献。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学业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试题(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选项涂黑。本大题有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 龙首,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之一,原本是圆明园海晏堂外喷泉的一部分,铸造于清乾隆年间,却在19世纪中期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海外流落历史。导致其流失的事件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 日本侵华战争
2. 下面是某班排演历史剧拟定各幕题目。据此判断,该剧本比较合适的名称是( )
剧本名称:▲ 第一幕:宗教构梦 第二幕:战争追梦 第三幕:政策筑梦 第四幕:内乱毁梦
A. 太平风云 空想幻灭 B. 扶清灭洋昙花一现
C. 变法改良救亡图存 D. 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3. “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材料评价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4. 与“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湘籍名臣”“收复新疆”三个关键词有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曾国藩 B. 李鸿章 C. 张之洞 D. 左宗棠
5. 下面为某小组制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内容是关于( )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危害: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6. “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为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 )
A. 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B. 推动了思想启蒙
C. 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D. 创办京师大学堂
7. 与前几次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相比较,1900年发生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主要是为了( )
A. 侵占中国领土 B. 获得办厂特权
C. 开放通商口岸 D. 镇压人民反抗
8. 孙中山“作民权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的挽联,其中“公”是指( )
A. 谭嗣同 B. 宋教仁 C. 蔡锷 D. 张作霖
9. 《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巴黎和会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叙述的是“示威游行”的
A. 背景 B. 经过 C. 性质 D. 影响
10. 在不过8个月的时间里,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接连败北,国民政府的势力范围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这叙述的是
A. 五四运动的发展 B. 北伐的胜利进军
C. 工农运动高涨 D. 北洋政府的覆灭
11. 美国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幅宣传画中有这段译文:“援救中国”“中国正在帮我们”。这表明( )
A.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着中流砥柱作用
B.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C. 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D. 中国人民取得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12. 张謇认为“中国也要有自己的工商业,要与外商企业竞争”,于是在南通开办纱厂。这反映出他创办企业的目的是( )
A. 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B. 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
C. 推动自由平等的风尚 D. 打破官僚资本的压迫
13. 老照片是一部浓缩的“社会史”,蕴含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下面这组照片最适合用来研究( )
A. 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B. 服饰文化日趋西洋化
C. 自由平等观念渐入人心 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阳城县某中学准备在寒假开展“家乡红色文化”研学活动,请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14. 一组同学准备策划“红色旅游”推介活动,下列适用于介绍山西的是( )
A. 英雄的城市——诞生了八一军魂 B. 革命的摇篮——首个革命根据地
C. 抗战的灯塔——敌后战场总后方 D. 太行的烽火——百团大战反扫荡
15. 二组同学计划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刘胡兰纪念馆,收集到了讲解词:“1947年3月26日,毛泽东在听取了有关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汇报后,为她题词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据此判断,她牺牲于( )
A. 国民革命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 解放战争时期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0分)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5分)
16. 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雏才能英雄辈出。下面是八年级同学以“近代中华英雄谱”为主题开展项目化学习的成果展板,请完成相关问题。
展板一 【编写剧本台词一演绎英雄本色】
(1)一组同学撰写了民族英雄剧本台词,请将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剧幕1名称:▲__________ 旁白:鸦片泛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道光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虎门禁烟。 林则徐: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剧幕2名称:海战英雄 旁白:▲____________ 邓世昌: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展板二【讲好革命故事—传播英雄事迹】
(2)二组同学绘制了红色革命故事宣传海报,请分别说明下面两位人物被称为“播火者”“探索者”的理由。
革命思想的“播火者” 革命道路的“探索者”
展板三【阅读抗战家书—传承英烈精神)
(3)三组同学整理两封书信可以印证哪些史事?蕴含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卢沟桥事件后,迄今已经两个月了…我军已准备着以最大的艰苦斗争来与日军周旋。 ——《左权致叔父书》(1937年) ……我们的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绝不致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愿与诸弟共勉之。 ——《张自忠致战友书》(1940年)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个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7.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见证时代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自强运动在经济层面运用机械的力量来取代传统的手工劳动,使近代中国社会产生新的知识、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需要。在此情形下,留学欧美学生的派出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转轨的需要;19世纪90年代,中国人学习的视,点在急速地向日本转移,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成为救亡图存的途径,推动了留学日本高潮的到来。
——摘编自吴汉全、王中平《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不同时期留学地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 清末的教育宗旨是传统的“忠君”“尊孔”。民国元年所公布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并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民国元年所公布“民主学制”即“壬子学制”。此外,在教育立法机构的建立、义务教育立法等方面也有重大的变革。
——摘编自秦凌《民国时期的教育立法研究(1912一1949年)》
(2)根据材料二,分析民国教育改革发生的社会背景。
材料三 北大将当时中国思想最新、最开放的新型知识分子吸引进来,同时因为志趣相投的人们聚集到一起,有利于形成团体力量,共同讨论,进而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而这样一个生机勃勃的氛围与新文学前驱群体的形成,则更有利于新文学前驱在北大实践教育理想,继续推进文学革命。
——摘编自覃文珍《新教育与新文学的相互推进》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位“新文学前驱”的代表人物,并指出“新型知识分子在北大教育实践”的影响。
18. 城市见证历史,南京浓缩了一部中国近代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屈辱的历史】
材料一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 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割_________给英国; 赔款2100万银元; 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南京条约》
(1)请将材料一的空缺处补充完整,并指出《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灾难?》
【遗憾的历史】
材料二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蔡元培写给孙中山的挽联
(2)根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什么历史意义?还有哪些遗憾?
【沦陷的历史】
材料三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 侵华倭寇,掳掠烧杀,尸横遍野,血染长江。 三十余万,生灵涂炭,炼狱六周,哀哉国殇。 ——《和平宣言》
(3)依据材料三,我国将每年的几月几日设立为“国家公祭日”?这样做的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新生的历史】
材料四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总统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4)根据材料四,结合史实说明“百万雄师过大江”、“天翻地覆慨而慷”,并指出“宜将剩勇追穷寇”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争取什么革命胜利的坚定决心?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5分)
19. 百年党史,峥嵘岁月。八年级某班同学以“凝聚力量·勇担使命”为主题开展探究性活动,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制作档案—坚定前行力量】
(1)一组同学制作了会议档案,请将下面内容补充完整。
中共一大 遵义会议 中共七大
时间:1921年 内容:确定党的名称;通过党的纲领;明确党的奋斗目标等。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时间:1935年 内容:纠正军事和组织上的 “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时间:1945年 内容: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历史意义:_____________
任务二【阅读报刊—汲取智慧力量】
(2)二组同学整理了两份新闻报刊,它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用史实说明中国共产党运用了怎样的智慧“化险为夷”?
任务三 【唱响红歌—传承精神力量】
(3)三组同学准备举办红歌会,请分别写出歌词所蕴含时代精神。
《红船,从南湖起航》 《长征组歌》 《义勇军进行曲》
一条游船,劈开了南湖的波浪,十几个热血青年,在运筹着一个红色理想。 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建党精神:___________ 长征精神:___________ 抗战精神:___________
任务四【撰写短文—凝聚团结力量】
(4)四组同学准备以“凝聚力量·勇担使命”为题撰写短文,请从下面任选三个关键词,要求150字左右。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政策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