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答案
寻你做寻,想你所想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闽清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友情提示: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本卷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面对下表状况,英国采取的可耻行动是( )
年份 商品输出(入) 输出(入)金额
1781—1790年 中国输英茶叶 9600万银元
1781—1793年 英国输华货物 1600万银元
A 扩大出口 B. 走私鸦片 C. 经济脱钩 D. 军事威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在中英的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B项正确;完成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运来呢绒,布匹,但早到中国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的排斥,严重滞销,因此, 英国不可能继续“扩大出口”,排除A项; 经济脱钩是指不再进行贸易交易和经济交流,它一般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是反经济全球化的一种表现,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在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明显的出超地位,为了改变这一不利局面,英国首先做的是向中国走私鸦片而不是军事威胁,排除D项。故选B项。
2. 与如图所示形势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武昌起义 C. 长沙会战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攻克永安后,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都城,题干材料的路线图所示的历史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A项正确;武昌起义是指1911年10月10日在湖北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武装暴动,与图片中的都城“天京”不符,排除B项;长沙会战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役,渡江战役是解放战争的战役,均与题干图片中的都城“天京”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3. 1860年10月9日《纽约时报》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太平军金田起义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香港岛惨遭割占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对北京西北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B项正确;1851年太平军金田起义,排除A项;1842年的《南京条约》规定割香港岛给英国,排除C项;1900年义和团火烧教堂,排除D项。故选B项。
4.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给一兵一卒,面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我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抢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D项正确;鸦片战争之后,英国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南京条约》取得了约定关税特权,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排除B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等一系列条约都有大量的赔款内容,但不涉及俄国,排除C项。故选D项。
5. 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 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推进了清朝国防建设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表明洋务运动促进了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起到了一定的作用,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政治和国防建设的内容,排除ABD项。故选C项。
6. 学者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够反映这种变化的条款是( )
A. 割地 B. 赔款 C. 通商 D. 设厂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方式由商品输出转变为资本输出。致使甲午战后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变为投资+特权,D项正确;ABC都是甲午战前就存在的侵华方式,排除ABC项。故选D项。
7.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点:戊戌变法。解题思路:根据“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可知,梁启超主持的维新派刊物《时务报》在当时受到了极大关注,也使得维新思想广泛传播。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96年8月9日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主要宣传维新思想。A正确;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主要兴起于20世纪初,与题不符,B错误;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后,与题不符,C错误;文学革命应运而生是在新文化运动期间,与题不符,D错误。综上故选A。
8. 在义和团的许多《揭帖》(通告)中,公开打出了“斩邪魔,杀洋妖”“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等口号,誓将“洋人”驱逐出境。据此可知,义和团( )
A. 属于反清秘密结社 B. 具有鲜明反帝性质
C. 实现扫灭洋人目标 D. 遭到清廷残酷镇压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斩邪魔,杀洋妖”、“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誓将‘洋人’驱逐出境”和所学知识可知,义和团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义和团运动具有鲜明反帝性质,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反清”的信息,排除A项;《揭帖》只是宣传义和团运动的主张,不能说实现了扫灭洋人目标,而且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了,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义和团遭到清廷残酷镇压,排除D项。故选B项。
9.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B.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左图是《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开放的通商口岸都在东南沿海;右图是《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因此,通商口岸示意图的变化反映了列强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深入到中国腹地,A项正确;《辛丑条约》使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BC项;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在图片中不能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
10. 《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A. 划分“势力范围” B. 增设通商口岸
C. 废除科举制度 D. 进行心理征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丑条约》规定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并且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反映出清政府已经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并对中国人民运用心理征服手段,故D正确;《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东郊民巷成为列强“势力范围”,故A错误;《辛丑条约》没有增设通商口岸,故B错误;1905年科举制度正式废除,发生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故C错误。综上故选D。
11.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通过一部法律文件对新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设计,这部法律文件就是
A. 《辛丑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这是新的政治体制进行的设计,D项符合题意;A项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条约,不符合题意;BC两项是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的文件,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 导致如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表1( )
1914—1918年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1914—1918年 耕地 减少2600多万亩
1916—1918年 军费 增加5000多万元
A. 列强侵略 B. 农民战争 C. 工人起义 D. 军阀纷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1914—1918年农户减少1500多万户、1914—1918年耕地减少2600多万亩、1916—1918年军费增加增加5000多万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和大量土地荒芜,D项正确;1914—1918年列强忙于欧战,排除A项;这一时期未发生农民战争,工人起义也不是这一时期农户和耕地减少、军费增加的原因,排除BC两项。故选D项。
13. 毛泽东北上与李大钊相遇的契机源于其投稿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文章中最受李大钊所欣赏的一句便是大家熟知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由此推断,两人最早相识时期所对应的史实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毛泽东北上与李大钊相遇的契机源于其投稿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结合所学可知,《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阵地之一,C项正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均与题干“《新青年》”不符,排除ABD项。故选C项。
14. 下列对如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摄于中华民国十六年
A. 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B.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C. 照片拍摄于公元一九二八年 D. 张学良正式宣布“改易旗帜”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中的“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中华民国十六年”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B项正确;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是在1912年,为民国元年,排除A项;“照片拍摄于公元一九二八年”的说法错误,民国纪年换算为公元纪年为:1912+民国纪年-1,因此,民国十六年换算成公元纪年应该是1927年,排除C项;张学良正式宣布“改易旗帜”是在1928年,与题干时间“民国十六年”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5.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下图所示对联纪念的是
A.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北伐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对联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玉斧银镰开世界,红心赤手缔神州”讴歌党的丰功伟绩。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故C正确;ABD与对联内容不符,故错误。综上故选C。
16. 某班学生进行期末单元复习,已经拟定了各课标题(如图),请你补充单元标题( )
单元标题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到的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 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五四爱国运动是-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标志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所以最适合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B项正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诞生是1921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是从1924年的国民党一大召开,排除C项;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是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开始的,还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7. “今天在这里开设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材料叙述的是黄埔军校创办的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黄埔军校创办的目的,是为了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材料信息。
18. 下图所示徽章与的设计思想源于( )
A. 广州起义 B. 安庆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根据图中信息“八一”可知,该徽章的设计思想来源于南昌起义,C项正确;其余三项不符合图片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项。
19.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打响了( )
A. 护国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北伐战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6年国民革命时期进行了北伐战争,其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材料中的军歌歌唱的是北伐战争,D项正确;护国战争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后,讨伐袁世凯的战争,与题意“打倒列强”不符,排除A项;1927年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与题意“打倒列强”不符,排除B项;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与题意“打倒列强”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20. 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这是
A. 革命任务的变化 B. 革命策略的变化 C. 革命中心的变化 D. 革命性质的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国民党向中国共产党挥舞屠刀之际,中共毅然发动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当时,出于争取、团结“国民党左派”的考虑,起义部队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仍然使用国民革命军陆军旗帜。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抛弃了国民党的旗帜,公开打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的旗帜,建立了工农革命军。从国共合作进行国民大革命,到南昌起义,再到秋收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建立自己的军队,这说明革命策略发生了变化,故B符合题意;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革命中心从城市转向农村,但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C;中国近代革命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建,题干材料没有体现革命性质的变化,排除D。故选B。
21.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这首长征歌谣体现的精神是( )
A. 不怕牺牲 B. 积极乐观 C. 团结协作 D. 勇往直前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歌谣体现了长征路途虽然艰难困苦,但是战士们还保持了积极乐观的精神,B项正确;不怕牺牲、团结协作、勇往直前在童谣中未体现,排除ACD项。故选B项。
22. 抗战时期中国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对敌作战情况如表所示。据此说明了( )
战场 对敌作战 毙伤日伪军 自身伤亡
正面战场 3.73万次 228.2万人 310万人
敌后战场 12.5万次 171.4万人 60万人
A. 国共两党携手艰苦抗日的事实 B.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C. 游击战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D. 国民革命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表格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对敌作战情况中的数据可知,国共两党都为抗战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反映了国共两党携手艰苦抗日的事实,A项正确;题干表格中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对敌作战、毙伤日伪军、自身伤亡等数据,表明了国共两党携手艰苦抗日,但无法直接说明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排除B项;题干表格并未对抗战方式、武器情况进行分析,无法说明游击战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国民革命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排除CD项。故选A项。
23. 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 结束军阀割据局面
C.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 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在周恩来等人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由材料“无非一念救苍生”可知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为了争取国内民主和平,C项正确;1924年,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东郊的黄埔建立陆军军官学校,通称黄埔军校,排除A项;结束军阀割据混战局面是1924年到1927年的国民革命的目的,排除B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共同抗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项。故选C项。
24. 民国时期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该结果表明了民国时期(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社会生活的变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民国时期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可知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深受西方文化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25. 下列诗句中,比较恰当地形容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12年至1919年 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因此形容一战期间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应用“忽如一夜春风来”,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26. 如表是清末广东潮汕侨乡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该地区出现了 ( )
书院名称 改制时间 学堂名称
金山书院 1902年 潮州中学堂
榕江书院 1903年 榕江初等师范学堂
启元书院 1905年 高等小学堂
A. 传统教育衰亡 B. 办学经费的短缺 C. 师范教育的普及 D. 近代教育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清末广东潮汕侨乡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发展的概况可知,从原来的金山书院改为潮州中学堂,榕江书院改为榕江初等师范学堂等,体现了近代教育的转型,建立了新式教育,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教育的衰亡,这里只是部分书院改制新式学堂情况,排除A项;办学经费的短缺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师范教育的普及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27. 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A. 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 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 民众关注国家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可知,最早产生于英国的广播剧在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广泛流行,中国此时诞生了一大批宣传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日本的侵华,中国文学艺术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的结果,这主要反映了民众关注国家,所以D项符合题意;A项题干只是说明20世纪30年代初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广播剧,并没有体现出崇洋媚外思潮泛起,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内容都是广播剧,没有说明历史研究水平提高,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后,北洋军阀统治已经结束,排除。故选D。
28. 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B.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可知,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对孙中山先生的客观评判,属于历史解释,B项正确;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都是对当时的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反映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属于历史史实,排除ACD项。故选B项。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本卷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却被英国人用战争击败。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慈·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你同意材料中“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的观点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鸦片战争
(2)【示例一】同意。理由:鸦片战争后,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中国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中国开始艰难地迈向近代化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示例二】不同意。理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不同意“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
【示例三】不同意。理由: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鸦片战争后,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中国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中国开始艰难地迈向近代化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全面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件。
【解析】
【小问1详解】
战争:根据材料一“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却被英国人用战争击败。”结合所学可知,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由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小问2详解】
观点:同意。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中国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中国开始艰难地迈向近代化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观点:不同意。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不同意“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
观点:不同意。理由: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剧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鸦片战争后,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中国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中国开始艰难地迈向近代化之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我们应全面地、辩证地、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事件。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讲好人物故事,传承民族气节。小历同学要为“中国近代名人谱”项目式学习中的人物(如图 )编写符合人物经历的历史剧本。
(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辨析,图1与图2中哪张图片的台词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说明理由。
(2)参照图1示例,为图2的历史剧本补充相关信息。
图1示例
①时代背景: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相关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掀起戍戌变法运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图2中人物入选小历的“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共同原因。
【答案】(1)图2;理由:它的台词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一手史料,更符合历史事实;(或图2是当事人提供的史料,图1是后人研究及诠释的史料;或图2是第一手史料,图1是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比第二手史料高)
(2)①时代背景:日本侵华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蒋介石坚持内战(“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 九运动的开展
②相关事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3)共同原因: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选择史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史料价值划分可以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更加可信。本题中图2是一手史料,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
理由: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2中的台词是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的当时产生的一手史料,更符合历史事实;图2是当事人提供的史料,属于第一手史料,图1是后人研究及诠释的史料,属于第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比第二手史料高。
【小问2详解】
补充信息:①时代背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张学良杨虎城扣押蒋介石发动兵谏的背景是日本进一步侵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民族危机加剧;国内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内战(“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二 九运动的开展等都是西安事变的历史背景。
②相关事件:根据图1示例可知相关事件直接介绍人物和历史事件即可,因而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
【小问3详解】
共同原因:根据题意要求找出梁启超和张学良杨虎城的共同点,或者其行为的共同点。不管是梁启超还是张学良杨虎城都是出于强烈的爱国精神而采取的救亡图存运动,面临的问题都是中华民族危机,在民族危亡关头勇于担当救亡图存的责任;他们的举动极大的推动了中国的进步等。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背景示意图 五四运动形势表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主要城市有22个,全国有200多个城市支持北京学生 主要城市有9个。北方有长辛店、唐山、青岛、徐州:南方有上海、汉口、宁波、厦门、香港
——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1-1945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193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历史使命。
【答案】(1)背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特点:爱国性、广泛性(各阶层广泛参与)波及城市多、进步性、革命性。
(2)时代特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或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并发展);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或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解析】
【小问1详解】
历史背景:如图所示,一支“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箭射向了写有“政治混乱”“西方思想传入”的气球,故背景是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西方先进思想传入中国。
五四运动的特点:根据“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全国有200多个城市”“北方”“南方”等信息可知特点是爱国性、广泛性、进步性、革命性。
【小问2详解】
时代特征:根据材料二可知,1931年-1945年中国社会的主要事件包括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百团大战等一系列抗日战争,这些共同体现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并发展。此外,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百团大战知道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小问3详解】
历史使命: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历史使命是对其整个阶段主要使命和任务的综合性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或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等。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虎门销烟的领导者。
(2)阅读以上图片材料,任选一组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应注明所选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32. 林则徐。
33. 观点1: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解析】
【小问1详解】
领导者:结合所学知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为了开辟海外市场,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致使中国大量白银外流、政治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等。为改变这种状况,1838年底,道光帝派力主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到广州后,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贩。英、美等国商贩被迫陆续缴出鸦片110多万千克。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故虎门销烟的领导者是林则徐。
【小问2详解】
提炼观点首先要熟悉掌握材料中相关事件。如:材料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更是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为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故可提炼观点为: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论述: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打开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闸门,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曙光。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1919年,《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刊载了李大钊的文章《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思想解放运动/先进的思想推动历史发展/促进社会进步。闽清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八年级期末适应性练习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完卷时间:6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友情提示: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及所有答案均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60分)
本卷选择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面对下表的状况,英国采取的可耻行动是( )
年份 商品输出(入) 输出(入)金额
1781—1790年 中国输英茶叶 9600万银元
1781—1793年 英国输华货物 1600万银元
A. 扩大出口 B. 走私鸦片 C. 经济脱钩 D. 军事威胁
2. 与如图所示形势图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武昌起义 C. 长沙会战 D. 渡江战役
3. 1860年10月9日《纽约时报》一篇新闻报道,其标题的前半句是“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西郊”,后半句应为( )
A. 太平军金田起义 B. 圆明园惨遭洗劫 C. 香港岛惨遭割占 D. 义和团火烧教堂
4.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给一兵一卒,面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我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5. 据记载,开平矿务局开采的煤炭就在天津市场销售,把日本的煤炭挤出了天津市场。这表明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 )
A. 促进了国民思想解放 B. 推动了民主政治发展
C. 抵制了外国经济侵略 D. 推进了清朝国防建设
6. 学者认为,甲午战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甲午战后则变为“投资+特权”。《马关条约》中能够反映这种变化的条款是( )
A. 割地 B. 赔款 C. 通商 D. 设厂
7. 1895—1898年,梁启超主笔的《时务报》在15个省和国外设有分销处67所,销量过万。这表明
A. 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B. 三民主义思潮兴起
C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D. 文学革命应运而生
8. 在义和团的许多《揭帖》(通告)中,公开打出了“斩邪魔,杀洋妖”“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等口号,誓将“洋人”驱逐出境。据此可知,义和团( )
A. 属于反清秘密结社 B. 具有鲜明反帝性质
C 实现扫灭洋人目标 D. 遭到清廷残酷镇压
9. 下列示意图展示了近代以来两次列强侵华战争后通商口岸地理位置的变化。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B.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 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中国社会自然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
10. 《辛丑条约》规定凡是有义和团活动的地方,停止科举考试五年;规定条约内容及附件都要以皇帝的名义在全国各地张榜公布,以警告全国官民。这反映了列强企图
A. 划分“势力范围” B. 增设通商口岸
C. 废除科举制度 D. 进行心理征服
11. 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及其资产阶级革命党人通过一部法律文件对新的政治体制进行了设计,这部法律文件就是
A. 《辛丑条约》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 导致如表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表1( )
1914—1918年 农户 减少1500多万户
1914—1918年 耕地 减少2600多万亩
1916—1918年 军费 增加5000多万元
A. 列强侵略 B. 农民战争 C. 工人起义 D. 军阀纷争
13. 毛泽东北上与李大钊相遇的契机源于其投稿在《新青年》的《体育之研究》,文章中最受李大钊所欣赏的一句便是大家熟知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由此推断,两人最早相识时期所对应的史实是( )
A. 戊戌变法 B. 辛亥革命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动
14. 下列对如图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摄于中华民国十六年
A. 孙中山就任民国临时大总统 B. 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成立
C. 照片拍摄于公元一九二八年 D. 张学良正式宣布“改易旗帜”
15. 对联是民族文化的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时代气息。下图所示对联纪念的是
A. 新文化运动兴起 B. 五四运动的爆发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北伐战争的胜利
16. 某班学生进行期末单元复习,已经拟定了各课标题(如图),请你补充单元标题( )
单元标题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第13课 五四运动 第14课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A.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C.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D. 中国近代化的早期探索
17. “今天在这里开设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材料叙述的是黄埔军校创办的
A. 背景
B. 目的
C. 内容
D. 作用
18. 下图所示徽章与的设计思想源于( )
A. 广州起义 B. 安庆起义 C. 南昌起义 D. 秋收起义
19.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在嘹亮的军歌声中打响了( )
A. 护国战争 B. 南昌起义 C. 秋收起义 D. 北伐战争。
20. 1927年8月,周恩来等人领导革命军在南昌发动武装起义;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湘赣边界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举行秋收起义。这是
A. 革命任务的变化 B. 革命策略的变化 C. 革命中心的变化 D. 革命性质的变化
21. “牛皮腰带三尺长,草地荒原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熟分外香。”这首长征歌谣体现的精神是( )
A. 不怕牺牲 B. 积极乐观 C. 团结协作 D. 勇往直前
22. 抗战时期中国的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对敌作战情况如表所示。据此说明了( )
战场 对敌作战 毙伤日伪军 自身伤亡
正面战场 3.73万次 228.2万人 310万人
敌后战场 12.5万次 1714万人 60万人
A. 国共两党携手艰苦抗日的事实 B.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正确性
C. 游击战为抗战的主要作战方式 D. 国民革命军武器装备十分落后
23. 毛泽东在《忆重庆谈判》中感叹:“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表明他赴重庆谈判是为了( )
A. 合作创办黄埔军校 B. 结束军阀割据局面
C. 争取国内民主和平 D. 实现全民族的抗日
24. 民国时期一次民意测验结果显示:爱吃中餐者占77%,爱吃西餐、中式西餐、兼食中餐者占23%。该结果表明了民国时期( )
A. 社会经济的发展 B. 新式教育的出现 C. 文学艺术的繁荣 D. 社会生活的变化
25. 下列诗句中,比较恰当地形容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发展状况的是( )
A. 千呼万唤始出来 B. 小荷才露尖尖角 C. 忽如一夜春风来 D. 无可奈何花落去
26. 如表是清末广东潮汕侨乡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的概况(部分)。据此可知该地区出现了 ( )
书院名称 改制时间 学堂名称
金山书院 1902年 潮州中学堂
榕江书院 1903年 榕江初等师范学堂
启元书院 1905年 高等小学堂
A. 传统教育的衰亡 B. 办学经费的短缺 C. 师范教育的普及 D. 近代教育的转型
27. 广播剧最早产生于英国。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木兰从军》《文天祥》《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A. 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 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 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 民众关注国家
28. 历史解释是在史事的叙述和理解的基础上,对历史事物进行的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下列表述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B. 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C.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D.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第Ⅱ卷(非选择题44分)
本卷共4题,第29题8分,第30题12分,第31题12分,第32题12分29.(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经济优势历史悠久,却被英国人用战争击败。当外国商品纷至沓来的同时,自然科学也在冲洗着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的人民的封建迷信和愚昧无知,中国的地主和商人也开始萌生投资近代工业的欲望。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它帮助中国接触了生产机械化。
——摘编自菲利普·费尔南德慈·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战争”的名称。
(2)你同意材料中“从长期来看,战争的影响对中国来讲是一件极为进步的事情”的观点吗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理由。
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讲好人物故事,传承民族气节。小历同学要为“中国近代名人谱”项目式学习中的人物(如图 )编写符合人物经历的历史剧本。
(1)从史料价值的角度辨析,图1与图2中哪张图片的台词更有助于还原真实的人物形象?说明理由。
(2)参照图1示例,为图2的历史剧本补充相关信息。
图1示例
①时代背景:清王朝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相关事件: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掀起戍戌变法运动。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图2中人物入选小历的“中国近代名人谱”的共同原因。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背景示意图 五四运动形势表
学生罢课 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主要城市有22个,全国有200多个城市支持北京学生 主要城市有9个。北方有长辛店、唐山、青岛、徐州:南方有上海、汉口、宁波、厦门、香港
——均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简述五四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31-1945年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1931-1949年中国共产党完成的历史使命。
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虎门销烟的领导者。
(2)阅读以上图片材料,任选一组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应注明所选材料),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转载请注明出处高中试卷答案网 »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2023-2024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