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中学高2026届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选出每小题中的最佳选项。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教运动在“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正由于乡民的思维意识在“家国一体”和“忠孝合一”的精神架构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继而从“保家”意识发展为“卫国”行动。这一变化( )
A. 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C. 削弱了清王朝统治力 D. 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
2. 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可见,谭嗣同认为( )
A. 提高妇女地位迫在眉睫 B. 维新变法需要借助孔教
C. 妇女教化是强国之始端 D. 人才强国是变法之根本
3.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甘肃临洮人牛载坤在张掖路的“正本书社”坚持售卖,一直延续至1920年1月,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B. 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C. 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D. 极力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4. 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 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 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 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5. 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的小字标语。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藏红军标语口号“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这反映出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宣传政治主张 B. 注重根据地的建设
C 坚决抵抗外敌侵略 D. 坚持开展土地革命
6. 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 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7. 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在1937年前共有工厂234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3%,稍具规模的工厂几乎没有。
下表为1938年后,7省历年开办工厂数量统计(单位:个)
年代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5462
据此可知( )
A. 抗战局势影响工业布局 B. 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斐然
C. 西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D. 中国经济格局被根本改变
8. 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 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9. 1950年4月,陈毅在讲话中指出“处于新民主主义管理之下上海”,依靠国内的充分供应,“物价转入稳定,脱出通货膨胀的苦海”。他指出通过这场风波,“上海正在起变化”。陈毅的讲话( )
A. 成为“米棉之战”的指导思想 B. 强调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助力了上海公私合营的开展 D. 肯定新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
10. 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
A.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 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 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 D.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11.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削减行政级别三级以下干部的工资: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这一举措旨在( )
A.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B. 调整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困难
C. 减少公共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D. 发扬党员风格树立节约意识
12.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认为文章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毛泽东思想影响深远 B. 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 党中央思想尚未统一 D. 思想解放阻力重重
13.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则广告(见图),四川宁江机床厂向全国发出“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信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争论。因为刊登广告,该厂厂长甚至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材料表明(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受到了挑战 B. 中国改革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C. 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走向市场 D. 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运行
14.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 得益于基层民主建设 B. 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 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15. 《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主要内容包括:展示当年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传达中央最新的意图,阐述国事以振聋发聩。据此判断,下列表示2013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高频词统计的是( )
A. 创业、建设、改革、发展、市场经济
B. 深化改革、现代化、复兴、梦想、法治
C. 四人帮、现代化、批判、斗争、发展
D. 改造、探索、群众、建设、鼓足干劲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1分,第17题22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百年以来,则是旷古未有的一个大变局,……这一个大变局是什么变局呢?原来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在只觉得坚甲利兵不行的时代,我们犹可以自己的哲学与艺术自慰,我们的态度还是在鄙夷着,到了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的时代,我们就只有让步了,但让也只让半步,这就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了时,于是整个让步了,因而有所谓“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
——摘自李长之《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1942年)
材料二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摘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成理)荣昌中学高2026届高一下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选出每小题中的最佳选项。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 在传统中国,家庭、家族以及国家在组织结构上都以宗法关系统领,也就是“家国同构”的格局。反洋教运动在“庚子国变”期间达到巅峰,正由于乡民的思维意识在“家国一体”和“忠孝合一”的精神架构中完成了由“家”到“国”的转变,继而从“保家”意识发展为“卫国”行动。这一变化( )
A. 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 B. 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
C. 削弱了清王朝的统治力 D. 反映了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题意可知,在近代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众的精神架构完成了从“家”到“国”的转变,国家意识萌发并逐渐发展,体现了当时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D项正确;材料仅能体现当时民众思想观念的变化,并不能体现和辛亥革命之间的关系,排除A项;这种转变并没有能够粉碎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排除B项;这一变化主要是体现了民众国家意识的觉醒,但无法说明清王朝的统治力受到削弱,排除C项。故选D项。
2. 谭嗣同曾言:“欲强国,必储人才;欲植人才,必开幼学;欲端幼学,必禀母仪;欲正母仪,必由女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可见,谭嗣同认为( )
A. 提高妇女地位迫在眉睫 B. 维新变法需要借助孔教
C. 妇女教化是强国之始端 D. 人才强国是变法之根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妇学实乃天下存亡之大原也”可知,谭嗣同认为妇女接受教育有助于幼儿的发展,进而推动国家人才发展,因此其非常强调妇女教化的重要性,“天下存亡之大原”体现了其认为妇女教化是强国之始端,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紧迫性,只强调了妇女教育的重要性,排除A项;材料与孔教无关,且孔子并未强调女子教育,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变法,且未说明谭嗣同发表这番言论的具体时间,无法确定其与变法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甘肃临洮人牛载坤在张掖路的“正本书社”坚持售卖,一直延续至1920年1月,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这表明新文化运动( )
A. 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 B. 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
C. 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D. 极力反对封建礼教的束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年中国。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 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开始。据材料,《青年杂志》的发行售卖使兰州新青年受到了一定的思想洗礼,表明新文化运动起到思想解放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青年杂志》的影响主要在宣传民主科学、推动解放思想方面,而非对报刊业的影响,且“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说法夸大,排除B项;当时仍然有守旧势力不认同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众多下层民众的影响也有限,“普遍认同”说法夸大,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青年杂志》的具体内容,不能得出反对封建礼教,排除D项。故选A项。
4. 1919年5月以后,在《新青年》影响下,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少年中国》、《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劳动届》、《工学》、《湘江评论》等新刊物。它们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这些刊物的创办表明( )
A. 民主与科学观念深入人心 B. 青少年成为革命中流砥柱
C. 封建礼教地位被彻底动摇 D. 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9年5月以后(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新刊物以介绍新思潮和改造社会为“旨趣”,提出各种各样拯救中国、改造社会的方案和措施,表明国人迫切探索救亡新道路,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人对民主与科学观念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没有说青少年在革命中的地位,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探索救亡新道路,未涉及封建礼教,排除C项。故选D项。
5. 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的小字标语。通渭县榜罗镇会议纪念馆馆藏红军标语口号“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这反映出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 )
A. 积极宣传政治主张 B. 注重根据地的建设
C. 坚决抵抗外敌侵略 D. 坚持开展土地革命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红军要打日本”与“农民发动起来打绅粮分田地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这些标表明,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积极向各地民众宣传自身的政治主张,A项正确;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没有固定的根据地,排除B项;“坚决抵抗外敌侵略”只能体现“甘肃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馆内,陈列着一张从当地居民家中征集的木制桌子,桌角的位置刻着‘红军要打日本’的小字标语”等部分材料,排除C项;本题主旨为“长征时期的政治宣传”,而“坚持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6. 1931年7月1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决定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这一政策( )
A. 缓和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B. 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C. 为反“围剿”提供支撑 D. 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根据材料“对工人、雇农、贫民和烈士家属免税;遇意外灾害的纳税群众也予以免收或减收;对中农只征产值税,对地主富农按照政策征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实行新的赋税政策后,工人等阶级免税,激发了他们革命参军的热情,为反“围剿”提供支撑,C项正确;这一政策不涉及地主与农民的关系,无法起到缓和两者矛盾的作用,排除A项;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已于1928年结束,排除B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7. 川、滇、黔、陕、甘、湘、桂7省在1937年前共有工厂234家,占全国工厂总数的6.03%,稍具规模的工厂几乎没有。
下表为1938年后,7省历年开办工厂数量统计(单位:个)
年代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总计
工厂数量 419 517 1306 1061 1376 549 5462
据此可知( )
A 抗战局势影响工业布局 B. 抗日根据地建设成就斐然
C. 西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 D. 中国经济格局被根本改变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39年至194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全面抗战时期,大后方7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整体上呈上升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工业布局主要在我国的沿海和沿江地区,内地较少,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后方的民族工业有所发展,说明抗战局势对工业布局产生了一定影响,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抗日根据地建设的相关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大后方7省工厂数量的变化信息,无法得出西南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大后方7省工厂的发展情况,无法得出经济格局被根本改变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A项。
8. 中共中央1947年10月10日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土地制度改革以前的土地契约及债约,一律缴销”等措施,这些措施( )
A. 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 B. 配合了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C. 使解放区农民获得政治、经济上解放 D. 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10月10日(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夏,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的《中国土地法大纲》。各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C项正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红军和红色政权,开展武装斗争,实行土地革命,开展游击战争,巩固了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大生产运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B项;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为新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排除D项。故选C项。
9. 1950年4月,陈毅在讲话中指出“处于新民主主义管理之下的上海”,依靠国内的充分供应,“物价转入稳定,脱出通货膨胀的苦海”。他指出通过这场风波,“上海正在起变化”。陈毅的讲话( )
A. 成为“米棉之战”的指导思想 B. 强调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 助力了上海公私合营的开展 D. 肯定新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0年4月(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在依靠国内充分供应后,物价逐渐稳定,体现了新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D项正确;陈毅的讲话肯定新政权的社会治理能力,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此时中国革命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项;1953年的三大改造推行公私合营,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故选D项。
10. 在赴印尼出席万隆会议之前.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中国要尽可能地强调作为亚非国家的身份,从而避免陷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争论的陷阱。这一战略( )
A.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思想 B. 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
C. 遏制了帝国主义战争图谋 D. 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5年(中国)。据材料“中国代表团制定了“在妥协中坚持原则,在和解中达到目的”的战略总方针”,可知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上强调求同存异,这有利于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D项正确;“一边倒”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实现了亚非国家团结合作”夸大了亚非会议的作用,排除B项;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与遏制了帝国主义的战争图谋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11. 1960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通知,削减行政级别三级以下干部的工资:三级降12%,四级降10%,五级降8%,六级降6%,七级降4%,八级降2%,九至十七级降1%。这一举措旨在( )
A. 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 B. 调整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困难
C. 减少公共开支提高行政效率 D. 发扬党员风格树立节约意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材料涉及时间是1960年,据所学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遭遇严重的经济困难,因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公职人员降薪通知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经济困难,B项正确;材料中的行政人员降薪通知与缩小贫富差距不相关,而且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在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排除A项;材料中的措施是为了减少政府财政开支并非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不是为了树立节约意识,而是为了减少行政开支以应对经济困难,排除D项。故选B项。
12. 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同时,也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认为文章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 毛泽东思想影响深远 B. 封建观念根深蒂固
C. 党中央思想尚未统一 D. 思想解放阻力重重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但却有不少人质疑、犹豫、反对、抵制,这说明“左”倾错误根深蒂固,思想解放阻力重重,D项正确;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而材料反映的不少人的态度是“左”倾错误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现象与“左”倾错误有关,与封建观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广大干部、群众的态度,未涉及党中央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
13.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出一则广告(见图),四川宁江机床厂向全国发出“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信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争论。因为刊登广告,该厂厂长甚至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材料表明( )
A. 生产资料公有制受到了挑战 B. 中国改革步履艰难任重道远
C. 国有企业通过改制走向市场 D. 市场经济体制难以有效运行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9年。依据材料“四川宁江机床厂向全国发出‘我们这里有机床卖的信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生产资料广告,引发了全国范围的争论。因为刊登广告,该厂厂长甚至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改革开放的决议,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思想根深蒂固,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良好的改善,四川宁江机床厂发布销售广告,引发全国热议,厂长甚至做好了蹲监狱的准备,可见中国改革举步维艰,B项正确;题干信息没有对生产资料公有制产生冲击,排除A项;国企业的改革尚未开启,排除C项;市场经济尚未提出来,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 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 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 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1978年到2008年,乡镇企业产值增加,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比例增加,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基层民主的建设,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排除B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没有改变,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人民日报》国庆社论主要内容包括:展示当年国家在各个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方针,传达中央最新的意图,阐述国事以振聋发聩。据此判断,下列表示2013年《人民日报》国庆社论高频词统计的是( )
A. 创业、建设、改革、发展、市场经济
B. 深化改革、现代化、复兴、梦想、法治
C 四人帮、现代化、批判、斗争、发展
D. 改造、探索、群众、建设、鼓足干劲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2013年(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3年是改革开放35周年,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踏上了“复兴之路”的新征程, “深化改革、现代化、复兴、梦想、法治”属于这一时期的高频词,B项正确;1992年10月召开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选项并不能对应在改革开放35周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排除A项;选项中的“四人帮”“批判”“现代化”“发展”等高频词可谓“新旧杂陈”,符合1978年转折的特征,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并不相符,排除C项; “改造、探索、群众、建设、鼓足干劲”属于社会主义探索和建设时期的内容,与改革开放35周年的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1分,第17题22分,第18题12分,共55分)
1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尚和合”。所谓“和合文化”,即推崇和谐,强调合作,追求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云:“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资治通鉴·唐纪十四》
材料二 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讲到:“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就此处境艰难的新中国不仅成功打破了外交僵局,也让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成为普遍共识,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中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年瞬间——万隆会议与求同存异方针》
材料三 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未来。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太宗的民族观及唐朝巩固民族团结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的主要观点并简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和合文化”时代价值的认识。
【答案】16. 民族观:开明、进步的民族观。措施:实行羁縻政策、设置机构、和亲、军事征服等。
17. 观点:求同存异。影响: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倡导的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在会议结束后日益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 认识:“和合”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统一等理念,不仅适应了多元文化时代的需要,也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民族观:根据材料“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可知,开明、进步的民族观。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少数民族的措施如实行羁縻政策、设置机构、和亲、军事征服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观点:根据材料“中国代表是来求团结的,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和所学可知,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代表着国际舞台上一种新兴力量的崛起;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我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倡导的反帝反殖民、争取民族独立,建立友好、团结和合作关系,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的“万隆精神”,在会议结束后日益深入人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小问3详解】
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认识:本题相对开放,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结合上述分析和所学可知,认识如“和合”源于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智慧和人文精神,逐渐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合文化”所倡导的和谐包容统一等理念,不仅适应了多元文化时代的需要,也符合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于促进世界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将起着重要作用等。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例如鼓励妇女参加社会生产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树立了她们自食其力的信心,也为繁荣边区经济和支援前线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摘编自雷甲平《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主要社会问题及其治理》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这些政策举措,紧贴民众生活,惠及普通百姓,切合饱受贫穷苦难的民众世代追求生存保障和更好生活的愿望,因而获得了广大民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支持。
———摘编自李长莉《社会风气与社会治理:建国初百年回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社会治理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社会治理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答案】17. 背景: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进行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旧社会残余影响社会秩序,不利于边区的稳定;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
18. 措施: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改革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发布通令,实行禁毒。意义: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提高了妇女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教育改革和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
【解析】
【小问1详解】
背景: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中,出现诸如婚姻及妇女问题、烟毒问题、土匪问题、二流子问题等的干扰破坏”可知,全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进行社会改造和经济建设; 旧社会残余影响社会秩序,不利于边区的稳定;根据材料“为彻底荡涤旧社会残余,顺利进行边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边区存在的问题进行革新与治理”可知,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重视。
【小问2详解】
措施: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可知,进行土地改革,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土地;根据材料“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可知,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根据材料“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可知,改革教育方针,开展扫盲运动;根据材料“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可知,发布通令,实行禁毒。意义: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中国。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实行了一系列改善民生的政策举措,如进行土地改革,使亿万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获得了生存依托”可知,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根据材料“颁布新《婚姻法》,使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成为与男子平等的建设者”可知,妇女获得解放,社会地位空前提高,提高了妇女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根据材料“改革教育方针,学校面向工农子弟,并开展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可知,教育改革和扫盲运动使劳动大众获得学习知识的机会,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发布《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可知,实行禁毒,使延续百年的鸦片泛滥得到遏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和改善社会风气。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近百年以来,则是旷古未有的一个大变局,……这一个大变局是什么变局呢?原来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在只觉得坚甲利兵不行的时代,我们犹可以自己的哲学与艺术自慰,我们的态度还是在鄙夷着,到了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的时代,我们就只有让步了,但让也只让半步,这就是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了时,于是整个让步了,因而有所谓“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
——摘自李长之《中国文化运动的现阶段》(1942年)
材料二 在这个伟大的民族艺术宝库面前,我感到深深内疚的是,自己在漂洋过海、旅居欧洲时期,只认为希腊、罗马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是世界文艺发展的高峰,而对祖国伟大灿烂的古代艺术却一无所知。今天,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
——摘自常书鸿《九十春秋敦煌五十年》
根据材料自拟论题,结合相关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言之成理)
【答案】论题:从近代到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从逐渐丧失到恢复重建的过程。
古代中国曾长期领先世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然而近代以后,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两次鸦片战争使清政府中的一些开明官员看到 了中国在军事技术和近代工业上的落后,催生了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促使康、梁等维新派和孙中山等革命派意识到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弊端,激起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浪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得到巩固,陈独秀、李大钊认识到旧思想、旧文化、 旧礼教对思想的束缚,发起了宣传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这一时期,由于对传统文化不能客观认识,甚至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
中国共产党在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之时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人民因之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找回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解析】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代和当代中国。据材料“中国近百年以来……的一个大变局……就是民族自信的大实验期。……觉得坚甲利兵不行……觉得声光化电也不行……觉得连义理词章也不行……于是整个让步了……“全盘西化”的主张之出现,就证明是我们自信力的丧失之达于极峰”可知,近代以来,随着民族危机的加剧,中国人逐渐认识到自身在技术、文化方面落后于西方,导致文化自信力的丧失。据材料“面对祖先遗留下来的稀世珍宝,才如梦初醒,追悔莫及”并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逐步恢复重建。因此可以“从近代到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从逐渐丧失到恢复重建的过程”为论题,论述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化自信演变的背景、过程、启示等。首先是近代以后,中国明显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具体表现在:两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意识到技术上的落后,催生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惨败使中国人意识到制度上的落后,推动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的浪潮。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共和制度并未真正得到巩固,使中国人意识到文化上的落后,催生了新文化运动。接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文化自信的逐渐恢复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28年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取得革命成功,建立了新中国,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找回了文化自信;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成功,使中国人民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我们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坚定。最后作总结:必须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