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开学考试高一历史
时间: 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 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 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2. 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并不试图直接统治周的所有领土,而是派出亲属或可靠的大臣率军去被征服之地,建立有城墙的要塞……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3.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
A. 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 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4.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5.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 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B. 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 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D. 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6. 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
A. 南方政权林立 B. 统一条件成熟 C. 民族交融加深 D. 经济得到恢复
7.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建立地方行政体系 C. 完善科举制度 D. 调整中枢决策机制
8.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消除了门第观念
9.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10. 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比肩同气”的武将接受“君臣大义”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A. 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 B. 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
C. 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 D. 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11. 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国家偿付岁币的需要 D. 文学艺术的发展
12. 据宋人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南枢密、南宰相”。这一官制对应的政权是( )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元
13. 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A. 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C 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D.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14. 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元朝( )
A.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 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 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D. 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15.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16. 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18.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A. 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
B. 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 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
D 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19.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20.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21. 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 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22.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认为共和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为此,他主张( )
A. 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B.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C. 实业救国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23. 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
A.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 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24.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 农民的根本利益
C.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D.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2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抗日英雄故事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 )
A. 基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 B. 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
C. 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 D. 丰富了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
26. 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6月在石家庄市开始筹建,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企业和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华北制药厂建设的国内背景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工业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国家对国民经济开始调整 D. 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
27. 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
A. 缘于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 B.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D. 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28. 今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29.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这些外交倡议和实践
A.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B.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C. 使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 D. 意在构建世界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30. 2021年,习近平宣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是( )
A. 科学技术不断突破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D. 社会主义制度
二、非选择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32.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2024年春开学考试高一历史
时间: 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大约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5000年至2000年左右。由此可知,考古界划定石器时代的主要依据是
A. 氏族公社取代原始人群 B. 贫富分化是否已经出现
C. 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 D. 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石器时代,是考古界对早期人类历史划定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人类出现到青铜器出现,……”可知,石器时代的分界线上的依据是青铜器的出现,即生产工具及其制作水平,C正确;氏族公社属于原始社会,A说法错误;材料与贫富分化无关,B错误;古人类所处的地域环境不是“划定石器时代”的依据,D错误。
2. 有学者指出,周初统治者并不试图直接统治周的所有领土,而是派出亲属或可靠的大臣率军去被征服之地,建立有城墙的要塞……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A. 内外服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郡县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这些诸侯被赐予爵位,对于周王,他们有提供兵役、缴纳贡赋的义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天子将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因此这是分封制,B项正确;内外服制是商朝的制度,排除A项;宗法制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此时并未出现,排除D项。故选B项。
3.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思潮中,儒家的“大同”,墨家的“尚同”,道家的“小国寡民”和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等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这反映出当时( )
A. 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 B. 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
C. 文化发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 D. 士人具有经世济民的情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变革的时期,“大同”“尚同”“小国寡民”“一断于法”等社会构想均体现出当时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和济世情怀,D项正确;“分封制下权力格局彻底瓦解”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A项;百家争鸣不单单反映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文化在交流融合中发展,“开放性的特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 初并天下后,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想把皇位的宝座千万世地传下去;汉王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这表明
A. 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 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
C. 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 君主专制得到不断强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反映了皇位的血缘世袭的特点,说明统治者以宗法血缘关系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它并不是帝王治国思想的决定因素,故B错误;分封制的基础是井田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瓦解,故C错误。皇位的血缘世袭并不能说明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故D错误。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死后传位给子孙”,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皇位血缘世袭的角度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5. 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敦煌汉简中,有大量关于自都护府设立到西汉末年西域各族官员前往长安的记录。这说明西域( )
A. 大量保留中原文化 B. 社会矛盾逐渐消除
C. 百姓常与中原往来 D. 已经纳入汉朝版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西汉在乌垒城(在今新疆县)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可得出当时的西域已经被纳入到汉朝的版图之中,D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从材料中不能证明得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域百姓常与中原往来,排除C项。故选D项。
6. 北魏接受了汉人筑城防御的观念和方法。在面对柔然袭击边境时,北魏一个鲜卑出身的将领源怀认为“用夏制夷,莫如城郭”,建议筑城置戍以防守边境。这说明当时( )
A. 南方政权林立 B. 统一条件成熟 C. 民族交融加深 D. 经济得到恢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北魏抵抗柔然进攻中,北魏的鲜卑族将领认为可以用汉人修筑城郭的办法进行地域,体现了汉文化对北魏的影响,反映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北魏和柔然,没有涉及南方政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北魏对北方柔然的抵御,没有涉及北魏与南方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军事问题,没有涉及经济问题,排除D项。故选D项。
7. 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县的主要官员,属官则由长官自己选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员皆由中央任命,“大小之官,悉由吏部”。这一调整旨在(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建立地方行政体系 C. 完善科举制度 D. 调整中枢决策机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原来由长官自己任命的属官,只要是九品以上的官员都由中央任命。这个结论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吏的任命范围扩大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了,A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任命范围扩大了,这不是建立地方行政体系,排除B项;当时科举制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题干所给材料是中央对地方官吏的任命范围扩大,这与调整中枢决策机制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 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唐宪宗感慨:“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儒士杜羔屡试不第,思乡欲归家,其妻写诗道:“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这些现象折射出科举考试( )
A. 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 B. 增添了政治活力
C. 提高了女性家庭地位 D. 消除了门第观念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唐宪宗把女儿嫁给了恩荫出身的官员,宰相权德舆则把女儿嫁给进士”“我女婿不如德舆女婿。”“如今妾面羞君面,郎若回时近夜来!”“杜羔颇受刺激,继续留京苦读”可知,唐朝时期,无论官场还是民间,对于科举中的进士,都十分推崇,这反映出科举考试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观念,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科举制增添了政治活力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女性家庭地位得到提高的结论,排除C项;这一时期门第观念并未消除,排除D项。故选A项。
9.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A.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 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 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由向人征税改为向地征税,说明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故C选项正确;“舍人税地”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选项错误;保证农民生产时间的是唐朝的租庸调制,故B选项错误;两税法不可能消除阶级对立,排除D。
10. 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迫使以前与太祖皇帝“比肩同气”的武将接受“君臣大义”与尊卑之别,而其他所谓“宰相须用读书人”的说法,在当时更多只是一种导向。宋太祖重用文士的根本出发点在于( )
A. 崇文抑武重建政治秩序 B. 构建以文治国的国策
C. 推动科举取士制度发展 D. 促进传统儒学的复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北宋建国初,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改变唐末五代武人专权、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太祖倡导武将读书,遵循儒家伦理纲常,根本目的是重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A项正确;B项是材料的目的之一,不是根本目的,排除B项;CD项是宋太祖倡导武将遵循儒家伦理纲常的客观作用,不是宋太祖的根本目的,排除CD项。故选A项。
11. 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这从一些店铺的名称即可得知,如曹婆婆肉饼、丑婆婆药铺、王小姑酒店等等。……春暖花开时,妇女们开始出城探春,“自三月一日至四月八日闭池,虽风雨亦有游人,略无虚日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门第观念日趋淡化 B.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
C. 国家偿付岁币的需要 D. 文学艺术的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北宋时期,中下层女性较多地参与经济生活,并可以随意外出游玩,这说明人们的人身相对自由,身份的限制有所放松。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涉及到与门第观念相关的信息,排除A项;国家偿付岁币和妇女们参与经济生活和外出游玩,没有必然的联系,排除C项;文学艺术的发展不能产生让女性参与经济生活和出外游春这样的结果,排除D项。故选B项。
12. 据宋人记载:“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南枢密、南宰相”。这一官制对应的政权是( )
A. 辽 B. 西夏 C. 金 D. 元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辽朝时期。根据材料“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谓之契丹官,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谓之汉官,南枢密、南宰相”及所学可知,该政权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南北分治的政治特点,这符合辽朝的南北面官制,A项正确;西夏的蕃号官称与材料中的“契丹官”不符,排除B项;金朝与元朝的官制都与题干“契丹官”无关,材料所述为辽朝的南北朝制度,排除CD项。故选A项。
13. 有学者认为:元朝大一统的成果,不仅表现为版图辽阔,而且表现为对边疆控制的强化。很多过去大一统王朝的“羁縻之州”,到了元朝“皆赋役之,比与内地”。元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措施有( )
A. 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 B. 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
C. 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 D. 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元朝统一后,为巩固统一加强对边疆的控制,在澎湖设置巡检司经略台湾,B项正确;设安西都护府管理西域是在唐朝时期,排除A项;设理藩院,管理吐蕃地区是在清朝时期,排除C项;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管理河西走廊是在汉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14. 1313年,元朝宰相向皇帝上奏:“自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俺如今……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程颐)、朱晦庵(朱熹)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据此可知,元朝( )
A. 儒学复兴运动兴起 B. 利用程朱理学巩固统治
C. 市民文化得到发展 D. 积极推动儒学的社会化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明经内‘四书’‘五经,以程子、朱晦庵注解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已、治人之学”可知,元朝政府同之前的隋唐以来“取人专尚词赋,人都习学的浮华了”相比,更重视实学致用,提倡学习经学培养国家人才,去除文学中的浮华气息,这说明元朝科举考查儒家经典,注重以程朱注解为主,表明程朱理学迎合了封建统治需要,B项正确;宋朝就已经有了儒学复兴运动,排除A项;材料是主张发扬理学,未涉及市民文化,排除C项;材料是表明元朝统治者推崇理学,不是推动儒学的社会化,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15. 明中叶以前,商人在文学作品中多被描述为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此后,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中却屡见不鲜。商人形象的变化反映出( )
A. 重农抑商政策名存实亡 B. 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地位有所提高,人们对商人的认知有所变化,这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在商人形象的变化,由见利忘义、骄奢淫逸之徒转变为秉性端庄、诚信有义的商人,这一变化反映出社会经济变动冲击传统观念,D项正确;重农抑商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商业道德伦理水准超越前代,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排除C项。故选D项。
16. 据历史学家研究,18世纪末,清朝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的。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现象 B. 重农抑商政策彻底废除
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D. 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1/10以上的谷物,1/4以上的生棉,超过9/10的生丝,以及几乎所有的茶叶,都是为了在市场上贩卖而生产”可知,18世纪末,中国一部分农产品是为了贩卖而生产,反映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紧密关联,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农业生产的衰退,排除A项;当时重农抑商政策未被废除,排除B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7. 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 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 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
C. 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 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军机处,其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皇帝的旨意,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的个人智慧与能力对于国家治理显得尤为重要,所以他强调的是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晚清君主统治的情况;B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康乾盛世的功绩;C选项错误,材料旨在说明高度集权下可能带来的危机,并未涉及皇帝勤政的内容。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8.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中,有如下规定: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据此可以推知
A. 中英之间达成了平等贸易的规则
B. 关税成为清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
C. 中国成为世界廉价的原料输出地
D. 中国土特产品开始进入世界市场
【答案】C
【解析】
【详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意味着中英之间贸易的不平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的税收来源,故B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的土特产品远在清朝以前就已经进入世界市场,故D项错误;“废除清政府原有的公行自主贸易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与英国商定”,这为英国商品输入中国大开方便之门,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故C项正确。
19. 1860年,《北京条约》签字后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说:“我们永久性的利益在于贸易,而贸易的繁荣全赖于秩序和安定”,“中国政府的垮台只会对英国的非领土权益造成严重损失……英国的利益依靠一个中央政府的存在”。为此,英国
A. 放弃了割占中国领土的要求
B. 要求中国开放全部沿海港口
C. 提出外国公使必须进驻北京
D. 积极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军
【答案】D
【解析】
【分析】材料说明英国持续贸易有赖于清政府国内秩序的稳定,为此,英国派出华尔洋枪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不符合材料中“全赖于秩序和安定”的信息,排除。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0.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而其终极目标都是救国,可以称之为殊途同归”。造成这一“殊途同归”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 戊戌变法的彻底失败
C. 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D. 三人代表不同的政治利益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可知,不论是变法还是实业救国,还是革命,都是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之下中国人的努力,因此A项正确;B项不符合戊戌变法,排除B;C项不符合实业救国,排除C;三者都代表资产阶级,排除D。
21. 某学者认为,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据此可知,戊戌变法( )
A. 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 推广了西方科学技术
C. 拉开了近代化的序幕 D. 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戊戌维新运动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 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 体制,A项正确;洋务新政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B项;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推动思想文化革 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排除D项。故选A项。
22.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他认为共和制度不能得到真正的巩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为此,他主张( )
A. 唯有实行变法才能救亡图存 B. 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
C. 实业救国 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15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大多数国民的头脑仍被专制和愚昧牢牢地束缚着”可知,陈独秀的主张是:只有“德先生”和“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B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要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解放国民头脑中的束缚,而不是变法图存,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实业救国,排除C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严复在《天演论》中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3. 某同学为写一篇小论文收集到一些资料(1)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让中国人看清了西方列强的真面目。(2)五四运动的爱国热潮中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十月革命的胜利给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带来了新的希望,促进了先进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观念转变。请为他的论文选择一个最适合的题目( )
A. 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救亡之路 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
C. 中国近代外交面临严重困境 D. 中国传统文化被全盘的否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三则材料展现了从巴黎和会外交失败,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阶级基础等,故最适合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B项正确;社会各阶层的范围扩大了,主要是无产阶级,排除A项;只有第一则材料涉及外交,排除C项;学习俄国并未否定传统文化,排除D项。故选B项。
24. 据下表,可知中国共产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演变表(建国前)
时期 政策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时期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解放战争时期 制定《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
A. 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B. 农民的根本利益
C. 马列主义革命理论
D 巩固和发展根据地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这时期的土地政策是“耕者有其田”,因此中共土地政策的变化依据是社会主要矛盾,A选项符合题意。农民根本利益是土地政策的出发点之一,但反映不出各时期政策变化的原因,B选项排除。中共的土地政策变化依据是国情,与马列主义革命理论无关,C选项排除。解放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主要是为打击国民党服务的,与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无关,D选项排除。
25.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开展冬学、民校识字运动,把“狼牙山五壮士”“民族英雄之母马老太太”等抗日英雄故事用图片、大鼓、故事、诗歌等形式向民众进行宣传教育,做到家喻户晓。这些举措( )
A. 基于巩固革命政权的需要 B. 扩大了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
C. 旨在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 D. 丰富了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根据地积极宣传抗日英雄的故事,主要是为了提高民众的民族意识,进而为抗日战争服务,C项正确;此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非巩固革命政权,排除A项;宣传抗日英雄并不会扩大抗日统一战线的基础,排除B项;对抗日英雄的宣传主要是为了抗日战争服务,非丰富根据地精神文化生活,排除D项。故选C项。
26. 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6月在石家庄市开始筹建,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企业和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华北制药厂建设的国内背景是( )
A.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工业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C. 国家对国民经济开始调整 D. 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3年(中国)。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于1953年6月在石家庄市开始筹建,是化学工业部直属大型国营企业和苏联援建的重点工程项目,由苏联援建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民主德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两部分组成。”及所学可知,1953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展开的还有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展开,1953年6月,作为新中国“一五计划”重点项目华北制药厂正式筹建,A项正确;1958年开展了工业大跃进运动,排除B项;1960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开展,排除C项;社会主义阵营的不断扩大与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27. 1980年,四川第一棉纺印染厂、成都电线厂等5家国有企业实行改革,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由在成本中列支的职工工资改在企业留利中支付,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同企业留利挂钩。这一改革( )
A. 缘于对外开放的时代要求 B.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 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D. 推动经济结构的深入调整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0年(中国)。将原来向国家上交利润改为征收所得税和固定资产税,而税是有一定标准的,这就等于鼓励企业去追求利润。同时将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奖金与企业的利润挂钩,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和企业的竞争力,C项正确;材料是对国企改革的描述,没有涉及对外开放,排除A项;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C项。
28. 今年正月初一上映的电影《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8人小组奉命执行撤侨任务。这部电影根据真实事件“也门撤侨”改编,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战略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答案】D
【解析】
【分析】索马里海域外中国商船遭遇劫持,蛟龙突击队沉着应对,潜入商船进行突袭,成功解救全部人质。这是中国军队维护自己侨民的利益的正义行动,故选D;这不属于联合国的行动,故A不符合史实;这里涉及到的地理位置不属于中国邻近的区域,故B不符合史实;C与一带一路倡议不相干,故排除C。
【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
29. 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这些外交倡议和实践
A. 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力量 B. 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
C. 使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 D. 意在构建世界均衡发展的新格局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多项世界性倡议”可知,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持续推进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重点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体现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A项正确;打破了美国对中国的孤立与封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与苏联等国建交,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中期与法国等国家建交使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获得了突破,排除C项;世界“均衡发展”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30. 2021年,习近平宣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已经实现。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障是( )
A. 科学技术不断突破 B. 经济体制改革 C. 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D. 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所学可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优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下我国能够集中力量办成大事,因此新时代脱贫攻坚的任务能够完成,D项正确;科学技术的突破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这不是我国消除贫困的根本保障,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经济体制改革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我国目前尚未实现农业现代化,排除C项。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31题26分,32题14分,共计40分)
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代社会剧烈变动,各派政治力量大分化大改组,社会中不尽如人意的弊端暴露无遗,思想家们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当历史向前演进,有识之士不能不想到,本土思想与佛教相比,自身有一些弱点、不足,例如,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中国儒家谈“人道”,着重于人的道德实践,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黄宗羲在《原君》中宣称皇帝乃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在《亭林文集》卷四中提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一模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提出的“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有哪些,分析其思想遭到冷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家思想存在的缺陷。概括朱熹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气息?分析这些“时代气息”出现的背景。
【答案】(1)原则: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原因: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形势。
(2)缺陷:缺乏祖统;缺乏抽象哲学理论。
主张:吸收佛道思想,集理学之大成;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
(3)时代气息: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理学走向极端。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时期的中国。原则方面,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为政以德、克己复礼等原则。原因方面,由材料一中“出于对现实的不满,他们不是向前看而是向后看,复古与怀旧成为一股思潮,孔子便是这种思潮的代表”及所学可知,当时的统治者寻求富国强兵,儒家思想不适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形势,所以孔子的思想想遭到冷落。
【小问2详解】
本题为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宋代中国。缺陷方面,由材料二中“佛教讲祖统,禅宗最讲祖师法裔继承关系,而中国儒家没有这样的统绪”可知,缺乏祖统;由“但缺少应有的抽象哲学理论”可知,缺乏抽象哲学理论。朱熹解决这一问题方面,结合所学可知,朱熹集理学之大成,他所发展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在世界观方面,提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伦理观上,主张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在方法论上,主张格物致知。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明清时期的中国。时代气息方面,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大思想家在政治上,抨击君主专制;经济上,提倡工商皆本;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时代背景方面可以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如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经济上,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思想文化上,理学走向极端。
32. 中国近代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都积极领导和参与民主革命,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加以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 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以期与诸民族并驱于世界,以驯致于大同,此为以民族主义对世界之诸民族也。
——孙中山《中国革命史》
材料三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越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清平乐·蒋桂战争》(1929年)
(1)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分配土地的办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办法体现的核心思想。
(2)据材料二,归纳孙中山在民族方面的革命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最大功绩。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分田分地”是哪一重大行动 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探索出的革命道路是什么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
【答案】32. 分配土地的办法: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核心思想:农民平均主义。
33. 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功绩: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4. 行动:土地革命
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主要任务:反帝反封建。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分配土地的办法:根据“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得出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核心思想: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可得出农民平均主义。
【小问2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主张:根据“对于满洲,不以复仇为事,而务与之平等共处于中国之内,此为以民族主义对国内之诸民族也。”得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根据“对于世界诸民族,务保持吾民族之独立地位”得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功绩:结合所学,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小问3详解】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行动:结合所学,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也即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道路:结合所学,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始创建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主要任务:根据所学,由于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这就决定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